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什麼時候封關

印度什麼時候封關

發布時間:2022-10-03 18:40:52

印度什麼時候對外開放的

16世紀被英國人奴役.19世紀的時候印度開始出現獨立思想,並伴小型的起義之類的,最著名的是甘地的和平不抵抗運動.
到20世紀50年代,因為阿姆利則慘案,印度軍隊紛紛造反,然後英國迫於各方面壓力承認了印度的獨立.

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建國

1950年的印度正式成立共和國 。之後就相伴的出現改革開放的氣息。直至現今。
可能我說的不是太完整。親,別介意。

㈡ 印度是什麼時候獨立的(就是印度分裂的時候---分為巴基斯坦和印度

1947年6月,英將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

㈢ 中國「閉關鎖國」了多久

明朝在明成祖至明宣宗的鄭和下西洋(1405-1433)後,實施海禁,並在北方修建明長城,是明朝鎖國的象徵。

清代實行了「閉關自守」或「閉關鎖國」政策的觀點源於當時試圖向中國推銷其商品(特別是鴉片)的英國商人,馬克思曾在他的文章中接受了這一觀點。

後來這一觀點於20世紀50年代納入了當時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寫入了教科書,並且形成了一個觀點認為「清代閉關鎖國」。從相關政策執行中實際的微觀行為和宏觀效果上看,同樣不是。

另外,明清兩代,明朝雖然在明前期至隆慶開關時期近乎全面海禁,但仍然在隆慶開關時開放了漳州月港一處口岸。明代禁海時期約佔75%,開海時期約佔25%。在鴉片戰爭前的清代,禁海時期約佔15%,開海時期約佔85%。

(3)印度什麼時候封關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思維的一大困境在於對所處的環境認知不足。因此,清朝人始終有「制度已經天衣無縫」的守成想法,有「變革既異端」的荒唐理論。

其更深層次的原因引進超出歷史學研究的范圍,且無法切實考證,但我們能看到的事實是從乾隆年間開始,中國進入一段時間並不算太長的封閉時間,因為很快關上的國門就被英國人的大炮給轟開了。

的確,比之中國人自古以來馳騁海洋的壯舉而言,乾-嘉-道年間的閉關鎖國只是短暫而急促的停頓,若是放之於東亞地域史而言,這個停頓可能無足輕重,然而18世紀末19世紀初,當時已無東亞地域史,中國面對的是世界的挑戰,中國已經置身世界史。

這段時間的閉關鎖國對國家命運的發展而言是致命的,卻又不是絕對的,經典的例子自然是日本。糟糕的是閉關鎖國是建立在一種更深層次的思想問題上,因此才頑固到即將亡國絕種仍然死不悔改的荒唐地步。

而高中歷史只能從政治體制,從經濟角度,從文化傳統,從對外關系,對世界發展的趨勢去解釋閉關鎖國及文明的碰撞。

㈣ 美國宣布將對印度施行旅行限制措施,從什麼時候開始限制

我相信,從這次事件中,印度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國的真實面貌。一方面,中國政府繼續通過相應的國防材料支持印度,另一方面,美國限制了印度的出行限制,因此,對於當前的印度來說,它們正處於流行病預防和控制的最關鍵階段,因此,美國尚未提供相應的幫助和支持計劃,也未提出相應的限制政策,所以如果從這一點上看,印度也可以看到美國的險惡意圖。

有許多新聞報道說,印度一些有錢人直接飛往美國,以逃避新冠疫情的傳播跟傳染,美國的做法是殘忍的,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對於這些可憐的人,如果美國實行相應的限制,它們將很難飛往美國,美國人,因此對於當前的富有的印第安人來說,逃離美國的夢想已經破滅,因此對於這些富有的人來說,這些美國政策將完全改變他們的原計劃。以上的問題是我個人的想法,如果還有其他想法可以在下方評論。

㈤ 印度什麼時候解放

1947年6月,英公布了把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的「蒙巴頓方案」。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實現獨立。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國,但仍為英聯邦成員國。

㈥ 印度什麼時候獨立

1947年6月,英國頒布《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領。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國,同時成為英聯邦成員國。

㈦ 印度什麼時候獨立的

1947年8月15日獨立。二戰結束後,英國實力急劇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已經不可能維持。1946年發生印度皇家海軍起義。1947年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根據該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分別於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宣告結束。

拓展資料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語:Republic of India),通稱印度(印地語:भारत;英語:India),是南亞印度次大陸上的一個國家,英聯邦的會員國之一。

古印度人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作為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印度具有絢麗的多樣性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

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國境內)王子創立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印度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但也是個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種族等級制度問題較為嚴重。印度在軟體業出口方面表現突出,金融,研究,技術服務等行業也有快速發展。

㈧ 中國閉關鎖國的時間

從明朝前期開始,表現為:
明朝的對外政策確立於洪武、永樂兩朝,以後被長期沿襲下來。在明朝存在的二百七十多年間,雖然不同時期在具體內容上有些變化,但其指導思想和主要方針並無多大變化。 明初,在綿長的海岸線上時有倭寇的騷擾。洪武二年正月,「倭寇山東濱海郡縣,掠民男女而去」;四月「倭寇蘇州、崇明等地」;八月「倭入寇淮安」;三年六月「倭入寇山東,轉掠溫州、台州、明州等地,又寇福建沿海郡縣」。以後倭寇仍頻頻入侵。這種情形使朱元璋的以解決倭寇為中心的對日外交開始陷入困境,明朝和日本的關系有所疏遠。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宣布:「禁瀕海民不得私出海」,採用了禁海政策。洪武十四年(1381)胡惟庸「通倭」罪名確立後,朱元璋「怒日本特甚,決意絕之,專以防海為務」。又正式宣布:「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二十七年(1394)又進一步申令「禁民間用番香、番貨。..敢有私下諸番互市者,必寘之重法」。到三十年(1397)還再次申明「人民無得擅出海與外國互市」。完全採取禁海政策,這一封閉政策對明初體制、經濟都影響不小。洪武年間,朱元璋遲遲沒有作出遷都之舉,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也是考慮到東南的海防。由於倭寇在東南沿海的侵擾,朱元璋以後幾代皇帝也沿襲這一政策,直到明朝中後期,隨著倭寇問題的解決,才逐漸打破這一封閉政策。 因此,從另一個角度上講,明朝的對外政策又趨於保守和內向,在與外國的聯系方面,又多處於被動的地位。永樂時,一方面繼續實行海禁,另一方面又實行較為開放的政策,並出現了鄭和下西洋的壯舉。鄭和奉命出使,先後到達三十餘國,宣揚了國威,提高了明朝的政治外交地位,加強了明朝與西南各國之間的友好往來,促進了彼此間的文化經濟交流,朱棣在國內的威望也因之提高,地位更加鞏固。鄭和的航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紅海海口,是當時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個壯舉。宣德六年(1431),鄭和最後一次奉詔出使西洋。自宣德九年(1434)歸來後,明朝雖然也間或有船隊出洋,但規模之大,歷時之久,影響之深都遠不及鄭和,明朝在海外的聲譽也大不如前了。前來朝貢的海外使者、通商客旅,比起永樂年間,就十分稀落了。
明中期以後:
海禁時緊時松,中國海商和倭寇相勾結,出現了嘉靖年間的倭患。隆慶以後,部分地開放海禁,私人海外貿易得以迅速發展,明初制定的禁海政策至此基本瓦解。與此同時,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西方殖民者陸續來到中國沿海,這給中國帶來了機會,使中國有可能融入世界潮流,「走上與西方世界同步發展的軌道」,但也蘊藏著危機。
閉關政策的影響
資本主義萌芽在明代出現,經歷了近三百年,但始終沒有得到正常的成長。原因是復雜的,但明朝廷對海外貿易嚴格的限制是重要原因之一。明廷有時甚至根本不許商民下海,這是人為地削弱、封鎖商品的對外銷路,很不利於商品生產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得不到正常成長的這些原因,歸結到一點,是封建勢力還很頑固,資本主義萌芽還沒有突破這一桎梏的力量。明代的封建主義生產關系已不能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但能拖住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已經腐朽了的社會制度卻能阻礙新社會制度的產生,這是中國封建社會衰老時期的最大特點。
清朝初期:
[1]十八世紀,由於中外貿易往來日趨頻繁和人民反清起義不斷發生,清朝統治者擔心外人和漢人會結合起來反對清朝。1717年,清政府下令不許中國商船到歐洲人控制下的南洋地區進行貿易。清政府在對貿易范圍實行限制同時實行禁教,減少中外之間的往來。17世紀末,清政府允許天主教在中國傳播。隨著教會在中國影響的擴大,它開始直接干涉中國的內政。尤其是1704年羅馬教皇格勒門十一訂立「禁約」,禁止中國教徒尊孔祭祖。康熙嚴辭拒絕了這項要求。1720年清政府開始實行禁教政策。1727年又明確規定外國商船隻能到廣東的虎門和福建的廈門兩處。1757年正式實行閉關的政策,乾隆皇帝宣布西洋商船隻准在廣東的虎門一處停泊貿易。1759年兩廣總督李侍堯奏准皇帝頒布了《防範外夷條規》,根據這一文件建立了「公行」機構。公行是由官方特許的商人組成的壟斷性外貿組織。外國人來廣州做買賣必須經由公行,其行動也由公行的行商負責約束。外國商人只准在規定的時間,即每年的五月至十月間來廣州進行貿易,期滿必須離去。在廣州期間他們只能住在由公行所設的「夷館」內。外商在華只能僱用翻譯和買辦,不能僱人向內地傳遞信件。中國人不準向外商借貸資本。條規還規定要加強河防,監視外國船舶的活動。這些規定在以後的嘉慶和道光年間屢被重申。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防範西方殖民主義者。但這種自衛措施是非常被動的。 1757年,一道聖旨從京城傳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廣州一地外(又稱廣州十三行)停止廈門、寧波等港口的對外貿易,這就是所謂的「一口通商」政策。這一命令,標志著清政府徹底奉行起閉關鎖國的政策。乾隆的這道聖旨常被視為是導致近代中國落後於世界的原因之一。 原因清朝統治者期望維護極權統治的心理觀念是「閉關鎖國」的根本原因 。 基於保護傳統文化。事實上是對本國國民的愚民政策。 保障本地經濟發展,免受外來力量的影響。清朝封建統治時期經濟上自給自足,不依靠同時也很抵制外來商品。 國防安全的出發,防止中外反清勢力的聯合和西方殖民主義勢力的滲透。 以免有間諜盜取本國資料。 清朝政府對自己經濟和政治實力的過分盲目自大。 閉關鎖國這一政策推行了二百多年。它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到一定自衛作用。但是,當時西方國家正在進行資產革命和工業革命,跨入生產力迅速發展的新時代。清政府閉關鎖國,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變化,也未能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 明朝以前,中國是當時世界上經濟和技術(不是科學)比較發達的國家之一,是東方的一大強國。然而,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時為止,中國人均糧食產量僅有二百公斤左右,美國已接近一千公斤;中國年產鐵約二萬噸,不及法國1/10,英國1/40。中國的造船業和航海業歷來比較發達,從此也迅速沒落下去。往日出沒於東南亞海面的中國船隊,隨之銷聲匿跡,被其它國家的船隊取代。中國的各項發明和技術,在明朝中後期較西方仍互有長短,但到1840年已全面落後於西方了。
前期
閉關的目的主要在於隔絕大陸人民與台灣鄭氏抗清力量交通,防範人民集聚海上;以後則著重防禁「民夷交錯」,針對外國商人,以條規立法形式,嚴加限制對外貿易。 順治初年,清廷對來華貿易的外國商船,沿襲明朝成規,不許進入廣州,只准於澳門交易。隨後,由於東南海上鄭成功抗清力量的存在,清廷愈嚴出海之禁。順治十二年(1655)六月,閩浙總督屯泰請於沿海省份立嚴禁,「無許片帆入海」,違者立置重典。於是清政府下令禁止官民人等擅自出海貿易,如有「將違禁貨物出洋販往番國,並潛通海賊(指鄭成功)」,「或造大船,圖利賣與番國,或將大船賃與出洋之人,分取番人貨物者,皆交刑部治罪」。但仍有人暗通線索,貪圖厚利,繼續與鄭氏貿易往來。順治帝認為此乃立法不嚴所致,於十三年,下達「禁海令」,嚴禁商民船隻私自出海,違者不論官民,俱行正法,貨物入官,本犯家產盡給告發之人。文武各官失查或不追緝,從重治罪;保甲不行首告,論死。沿海可泊船舟處,處處嚴防,不許片帆入口,如有登岸者,防守官即以軍法從事,督撫議罪。順治十八年,清廷進一步下達「遷海令」,以保證「禁海令」的施行。強迫海島和沿海居民內遷三十至五十里,設界不得逾越。又在法律上規定:凡將牛馬、軍需、鐵貨、銅錢、緞匹、綢絹、絲棉出境貿易及下海者,杖一百;若將人口軍器出境及下海者絞;因而走泄事情者斬。官吏庇縱者同罪。「禁海令」和「遷海令」使沿海居民流離失所,謀生無路,並嚴重地影響了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以致沿海三十至五十里內,滿目荒涼。 三藩戰爭期間,鄭氏力量復入廈門,在福建沿海登陸。康熙十七年(1678)閏三月,康熙帝下令:「應如順治十八年立界之例,將界外百姓遷移內地,仍申嚴海禁,絕其交通。」二十二年,清政府統一台灣。次年,開海禁。康熙帝稱:「先因海寇,故海禁不開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命令沿海各省將先前所定海禁處分之例盡行停止。允許滿漢人民出洋貿易,唯不準將硝磺軍器等出洋。指定廣州、漳州、寧波、雲台山四個口岸對外國通商。 自開海禁之後,每年造船出海貿易者,多至千餘,回來者不過十之五六,不少人留居南洋。清政府因而擔心「數千人聚集海上,不可不加意防範」;並認為南洋各國歷來是「海賊之淵藪」,於五十六年復行南洋海禁,嚴禁與南洋往來貿易,嚴令沿海炮台攔截前往船隻,水師各營巡查。南洋海禁之後,本來一度繁榮的對外貿易,又復萎頓。沿海經濟日趨蕭條,給當地居民造成嚴重後果,以致有用四五千金建造的大船,任其朽蠹於斷港荒岸之間。而生活無著之窮民,被迫逃亡海上,或鋌而走險,「或為犯亂」。為此不少人奏請開禁。雍正五年(1727),即南洋海禁十年後,清政府再開南洋海禁。限令出洋貿易之人三年內回國,否則不許回籍。 至乾隆時,清政府再次厲行限制對外貿易。當時,英國人為了向北方推銷其紡織品和接近產茶、絲地區,力圖在廣州以北擴張海口。英國通事洪任輝偕同英國武裝商船多次駛至浙江定海、寧波。英國武裝商船的到來,引起了清廷的重視。
清朝後期:
為了整肅浙省海防,乾隆二十二年,清廷下令:「(夷船)將來只許在廣州收泊貿易,不得再赴寧波,如或再來,必令原船返棹至廣,不準入浙江海口。」這是清廷對外貿易政策的一大轉折,即針對外國資本主義勢力而厲行閉關政策,只准在廣州一口貿易。 在對外貿易中,清政府又實行商行制度,即廣州十三行,以進行壟斷。清政府只允許少數殷實富商設立「公行」,負責與外商從事進出口貿易,並代表清政府與洋商交涉。乾隆二十四年,兩廣總督李侍堯奏請制訂《防範夷商規條》,規定「防夷五事」。即:永行禁止外國商人在廣州過冬,必須冬住者只准在澳門居住;外商到粵,「宜令寓居行商管束稽查」;禁止中國商人借領外商資本及外商雇請漢人役使;嚴禁外商僱人傳遞消息;於外國商船停泊處撥營員彈壓稽查。「防夷五事」將對外貿易嚴加管理,有了明確的法規,使閉關政策形成為制度。嘉慶十四年(1809),清政府又頒布《民夷交易章程》;道光十一年(1831),先後制訂了《防範夷人章程》和《八條章程》。這些章程,除重申「防夷五事」的規定外,又規定外國兵船隻許外洋停泊,禁外國商人攜帶婦人以及在省城乘坐肩輿,等等。其中有關嚴拿販賣鴉片人船等項,則是針對外國侵略者鴉片貿易的正確禁令。
閉關政策的影響
清朝對外實行閉關政策,是封建經濟的產物。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使人們彼此隔絕,在政治上自然產生閉關自守。乾隆帝在其《敕諭英吉利國王書》中說:「天朝物產豐盛,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閉塞的封建自然經濟,自然沒有交往貿易的必要,清統治者反而以此驕人,夜郎自大。英國人也覺察到這一點,他們說:「在必需品上——雖然不是奢侈品上——可以自給,因此中國政府絕對不重視對外貿易,認為可以隨意限制對外貿易。」 此外,滿族統治者對漢族人民防範甚嚴,他們懼怕外國人支持漢人反抗清朝的活動。乾隆帝曾說:「民俗易囂,洋商雜處,必致滋事」,所以清政府一再嚴申「華夷之別甚嚴」,「從不許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摻雜」。清政府制訂各種「防範夷人章程」,目的是要隔絕中國人與外國人的任何交往。同時,清政府對出洋貿易的中國人也有種種嚴格限制,無論船隻的大小,來往日期,貿易貨物及其數量種類,均規定甚嚴。 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構築了隔絕中外的一道堤牆,對中國社會的前進起了阻礙作用。由於對出海貿易橫加限制,嚴重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同時,也使中國人民與世界潮流隔絕,不明世界大勢,而清統治者更是閉目塞聽,其結果正如魏源所說:「以通事二百年之國,竟莫知其方位,莫悉其離合。」 1840年,英國侵略者終於用大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
1. 第一次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的起因:一、受中國傳統經濟體制和清政府閉關政策的影響,英國對華貿易一直處於嚴重的逆差,不利於英國工業革命的資金積累。二、英國商人藉助鴉片貿易取得大量利潤,而傷害中國的財政和社會穩定,清政府不得不派林則徐去禁煙。三、長期中英就貿易問題交涉未果,一些英國商人不斷地對政府施加壓力,鼓吹對中國採取武裝侵略政策。四、林則徐禁煙過程中,清帝下令把英國商船全部驅逐出境,斷絕中英貿易關系。這個作法激化了中英矛盾,給英國殖民者入侵中國提供了借口。 1840年6月,英國發動了對華戰爭。清政府無抵抗之力,在英軍逼近天津的時候,便試圖通過「磨難」政策來拖延時間,在廣州同英方舉行談判。在談判中,英方提出高額鴉片賠款、開放三處口岸和割讓海島的要求。中方雖表示妥協,但不能完全接受。1841年1月底英軍先攻佔沙角炮台,後強佔香港島。1月27日,無可奈何的清政府對英宣戰。然而,在清軍完成調集之前,英軍迅速佔領了廣州,隨後沿海岸北上,在一年的時間里接連攻克清軍守城,直逼南京城下。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代表耆英在英國軍艦上同英方代表簽訂了《南京條約》,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鴉片戰爭給中國歷史進程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戰爭的失敗歸咎於落後的體制、腐敗的清朝統治、閉關自守的對外政策和錯誤的戰爭對策。戰爭的結果使中國逐步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國被迫向西方打開大門。
2. 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起因:一、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由於中國仍基本處於封閉狀態,外國商品依然難以進入中國。二、清政府仍然堅持閉關政策的作法。三、列強以修約為名,要求開放中國沿海各口岸及內地各城市,准許外國人自由出入進行貿易,以及准許外國使節常駐北京。對此清政府無法接受。於是,英法兩國分別為發動戰爭製造了借口,一是亞羅號商船事件,一是法國傳教士被處死的事件。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政府採用了時戰時和的對策。1858年戰敗後同英法等國簽訂了《天津條約》,接受了外國公使駐京等一系列要求,商定一年後在北京正式交換條約批准書。1859年來華交換批准書的英法代表試圖率艦闖進大沽口,被清軍擊退。這次勝利使清政府盲目樂觀。1860年7月,英法聯軍的大批艦只集結在大沽口外,但清政府竟以為對方是求和而來。英法聯軍趁機在北塘登陸,攻佔大沽和天津。英法聯軍繼而攻入北京。清政府同英法代表分別簽訂了《北京條約》。 在這次戰爭中,清政府的態度時強時軟。其原因在於一方面,雖然清朝統治到此時已經顯著衰弱,但統治者決不甘心退出歷史舞台。外敵入侵不僅威脅到中國領土完整和經濟利益,而且直接傷害了大清統治者的尊嚴。所以,咸豐皇帝總想把外國人拒之京都之外,越遠越好。另一方面,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使清朝統治者害怕列強,盡量避免得罪洋人。這種雙重性導致其政策上的機會主義和最終的失敗。《北京條約》的簽訂最終決定了清政府閉關政策的破產。

㈨ 印度哪一年正式宣告獨立

1947年8月15日,英國將政權移交給印度和巴基斯坦,印度正式宣告獨立。印度權力和平移交,被國大黨領袖誇耀為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的事件,因為它是沒有使用暴力而實現的。在國大黨發表的「致全民書」中,對聖雄甘地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給予了極大的贊譽,稱他為印度的「國父」。

㈩ 印度的獨立是在什麼時候

公元1947—1984年,印度才獨立。1947年8月15日凌晨,印度臨時政府代表尼赫魯庄嚴地宣布:「……在午夜鍾鳴之時,當整個世界還在沉睡的時候,印度醒來了,它獲得了新生和自由。」從此德里城堡上空升起一面國大黨三色旗,它意味著印度脫離了近200年的英國殖民的統治,開始獨立起來。印度獨立之後,政治、經濟、文化得到了全面發展與繁榮,印度的傳統文化在獨立的印度社會里得到了重視、繼承和發揚。

閱讀全文

與印度什麼時候封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樣可以入境印尼 瀏覽:551
李嘉成投資英國什麼地方 瀏覽:150
英國留學做什麼兼職好 瀏覽:418
印度發明製造什麼產品 瀏覽:685
伊朗的伊字沒有單人旁讀什麼 瀏覽:617
加拿大首都溫哥華飛中國要多久 瀏覽:933
華為伊朗辦事處怎麼樣 瀏覽:810
昨晚謝謝啦越南語怎麼說 瀏覽:539
中國移動卡有效期多久 瀏覽:674
義大利哪裡能買到花宮娜 瀏覽:943
美團中國銀行借記卡怎麼用 瀏覽:713
印尼20萬多少人民幣 瀏覽:897
義大利是什麼國什麼國也是什麼國 瀏覽:573
美國疫情怎麼說中國 瀏覽:890
中國哪裡是中高疫情風險區 瀏覽:162
澳大利亞君主為什麼是英國 瀏覽:915
英國王朝更迭有什麼特點 瀏覽:932
西沙群島到越南多少海里 瀏覽:545
坐飛機去中國哪個航站樓好 瀏覽:952
印度發油價格多少 瀏覽: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