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人低種姓叫什麼

印度人低種姓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5-05-25 04:47:19

❶ 印度人高種姓和低種姓怎麼區分可以直接從姓氏分出高低么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分層體系,通常分為四個主要的種姓:婆羅門(Brahmins)、剎帝利(Kshatriyas)、吠舍(Vaishyas)和首陀羅(Shudras)。在這四個種姓之外,還有一個被排除在外的群體,即「不可接觸者」(Dalits)或「賤民」(Untouchables)。
要判斷一個人的種姓,不能單純從姓氏出發,因為姓氏並不能直接透露出一個人的種姓。然而,一些姓氏可能在歷史上與特定的種姓相關聯。例如,婆羅門姓氏可能包括夏爾瑪(Sharma)、提維迪(Trivedi)等,剎帝利姓氏可能包括塔卡爾(Thakker)、拉吉普特(Rajput)等,吠舍姓氏可能包括古普塔(Gupta)、默迪(Modi)等,首陀羅姓氏可能包括安貝達爾(Ambedkar)、蘇蘭基(Solanki)等。
除了姓氏,還有一些其他的的社會習俗和標志可能被用來推測一個人的種姓。例如,高種姓男性通常會在脖子上佩戴「聖線」,不同的種姓佩戴的聖線材質和顏色可能有所不同。此外,一些高種姓男性可能會穿皮鞋和熨燙得整整齊齊的衣服,而低種姓的人可能穿裹布、短裙和拖鞋。
膚色也是一個潛在的指標,盡管這並不是一個精確的科學方法,因為種姓和膚色的關系並不是絕對的。傳統上,高種姓的人被認為是膚色較淺的,而低種姓的人膚色較深。
然而,需要強調的是,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作為確定一個人種姓的准確依據。現代印度社會中,種姓的界限已經不像過去那麼嚴格,尤其是在城市和受過教育的群體中。因此,判斷一個人的種姓,最好是結合多種因素進行綜合考慮。

❷ 印度人種姓等級如何區分的

1、首先,長相、身高、膚色差別顯著:

在印度,種姓越低,膚色越深。低種姓的人主要是南亞原住民——達羅毗荼人和尼格利陀人。他們具有明顯的古南亞人和非洲人的特點——身材矮小、皮膚黝黑、毛發捲曲、鼻翼扁平。

反之,種姓越高,膚色越白。高種姓的人主要是雅利安人,他們不是印度「本地人」,他們來自於中亞,於公元前1500年左右,大舉南下,征服了古印度,成了印度最高的統治階級,也是種姓制度的最高等級。他們身材高大、皮膚白皙、五官立體。

在外形膚色差異如此巨大的情況下,低種姓的人混在高種姓的人群中,就好比美國黑人在白人社區一樣,一眼就能認出,更甭說想冒充高種姓的人了。

2、從姓氏上就能區分出種姓高低:

長久的等級制度,將高種姓與低種姓完全割裂開來。一聽到你的姓名,就可以通過姓氏籍貫來辨別你的身份。而且,高種姓姓氏一般都有一個根枝相連、血脈相通的大家庭,你要如何知消旦偽裝才能得到家族承認,打入搭擾家庭內部呢?

3、語言不同:

在印度,有兩種語言使用的人最多,第一種是印度人的母語,是印度橋岩本土演化出來的印地語。第二種則是英語,是英屬殖民地時期,統治階級通用的語言。

高種姓人受教育水平高,都會說英語。而很多低種姓人都沒上過學,沒有渠道學習英語。

印度的下層人士想要融入上流圈子裡,必須要掌握英語,否則,無論再怎麼有錢,都會被人看不起,被排斥在上流圈子之外。

❸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中哪一個地位最低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中地位最低的種姓是首陀羅。

印度種姓制度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

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第三等級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業以及當時被認為低賤的職業。

特徵:一是各等級職業世襲,父子世代相傳。二是各等級實行內部同一等級通婚,嚴格禁止低種姓之男與高種姓之女通婚,但可以低種姓之女嫁給高種姓之男。三是首陀羅沒有參加宗教生活的權利。四是各等級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

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 、剎帝利 、吠舍 和首陀羅 。

婆羅門即僧侶階層,為第一種姓,地位最高,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

剎帝利即武士階層,為第二種姓,僅次於婆羅門,負責行政管理和作戰。

吠舍即平民,為第三種姓,經營商業貿易。

首陀羅為第四種姓,地位最低,從事農業和各種體力及手工業勞動等。同時,各種姓派生出許多副種姓(或稱亞種姓、次種姓),進而衍生出更多分支。除四大種姓外,還有一種被排除在種姓外的人,即所謂「不可接受的賤民」,又稱「達利特」。他們社會地位最低,最受歧視

(3)印度人低種姓叫什麼擴展閱讀:

種姓制度的運作:

如果說種姓制度的核心觀念是潔凈與不潔,種姓的實際運作則呈現「集體性」與「階序」的特徵。這些特徵意味種姓並非一成不變的體系,而是深具包容性與彈性的社會制度。

禁忌與食物接觸

印度教徒只可吃婆羅門和與他同一種姓的人的食物。由牛油煮的食物任何種姓也可食。在進食前會專門洗澡,素食戒酒者也比食肉的地位高。

政治權力

由於種姓制度與地域緊密結合,並有明顯的區域范圍,因此其政治權力可依區域大小分為三個等級:地方的小王國或地區行政中心、聚落以及各別聚落內的種姓。

這三個層級的權力運作雖有高低之分,而且差異甚大,但其共同特色是權力施行者都在模仿瓦爾納階序中的剎帝利,而且都會宣稱其權力的合法性與有效性,即使實際上未必如此。尼泊爾的種姓制度與印度不同:婆羅門與剎帝利遠多於首陀羅,是印度的婆羅門有意為之的結果。

❹ 印度實行種姓制度,外國人去印度算哪個種姓呢

一、印度的種姓制度源自印度教,將人們基本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Brahmins)、剎帝利(Kshatriyas)、吠舍(Vaishyas)和首陀羅(Shudras)。此外,還有一個被排除在正式種姓體系之外的群體,稱為「達利特」(Dalits)或「不可接觸者」。
二、在印度,種姓和膚色常被用來區分社會階層。外國人在印度的種姓歸屬通常由他們的膚色決定。例如,歐美人因膚色較白,可能會被歸為剎帝利階層。而東亞黃種人可能被視為吠舍或首陀羅階層。當然,外國人的種姓分類也可能受到其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地位的影響。
三、種姓制度的核心是高種姓統治低種姓,高種姓被視為天神後代,兩者之間存在嚴格的婚姻禁忌,特別是高種姓女性與低種姓男性之間的婚姻是被嚴格禁止的。
四、印度的種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來征服者的影響,其中雅利安人(Aryans)被認為是種姓制度的創始人,他們通常是白色人種。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一些印度人認為自己是白人,因為在他們的觀念中,白人特徵被視為優越。在印度,白人通常被視為高種姓,而東亞人則被視為較低的種姓,盡管他們並不受歧視,但也未必會受到特別的優待。
五、對於東亞人來說,如中國、日本和韓國公民,由於膚色和他們在文化、經濟、體育等方面的地位,他們在印度可能被視為特殊的二姓或三姓,地位高於其他一些外國人群。因此,作為中國人在印度,適當的著裝可能會幫助獲得更多的尊重。
以上就是關於外國人在印度種姓定位的一些情況,希望對這些信息有一個清晰的了解。

閱讀全文

與印度人低種姓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和平精英國際服有許可權是什麼意思 瀏覽:221
中國的美國人是怎麼過冬天的 瀏覽:920
義大利杯4強對陣形式是什麼意思 瀏覽:287
為什麼印度總在邊境挑釁 瀏覽:299
越南幣1萬值多少 瀏覽:34
媳婦用義大利怎麼寫 瀏覽:53
印度疫情如何治療 瀏覽:967
在越南住宿多少錢一天 瀏覽:580
中國畫怎麼翻 瀏覽:430
義大利面的肉粒怎麼做 瀏覽:970
印尼電話打國內多少錢 瀏覽:848
越南疫病死了多少人 瀏覽:255
中國的根在哪裡 瀏覽:729
一月什麼海鮮好印尼 瀏覽:691
為什麼捐贈疫苗給越南 瀏覽:225
中越戰爭越南網友是怎麼評論的 瀏覽:192
伊朗汽車品牌怎麼樣 瀏覽:560
英國移民簽證拒簽多久能過 瀏覽:685
越南語老師講什麼 瀏覽:379
大學生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瀏覽: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