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阿育王把佛教定為國教
根據佛經記載,前273年頻頭娑羅王逝世 ,阿育王在大臣成護的幫助下,與其兄修私摩爭奪王位取勝,
並把王族政敵全部殺死,在統治初期被認為是一個暴君。
不久阿育王篤信佛教(有人說是受佛教徒的異母弟影響;
也有說是受沙門的影響)。在約前261年征服羯陵伽國;
有15萬人被俘,10萬人被殺,死傷數十萬。繼而,
除邁索爾地區外,統一印度全境。
其統治時期成為古代印度歷史上空前強盛的時代。據說,
阿育王由於在征服羯陵伽國時親眼目睹了大量屠殺的場面,
深感悔悟,於是停止武力擴張,而採用佛法征服,
並將佛教定為國教。
B. 為什麼阿育王將佛教奉為國教
阿育王其人
孔雀王朝的先世系統不明,但其不是純粹的雅利安人則無疑,有人說阿育王的祖母是賤民階級出身。在西元前三二三年,阿育王的祖父旃陀羅掘多王(Candrogupta)創立王業,經第二代賓頭沙羅王(Binsa-ra),到第三代阿育王即位,是西元前二六八年,這是根據南傳《善見律》、《島史》、《大史》、緬甸傳說的記載,惟迄目前,阿育王即位之年代,尚有學者在努力考訂中。(參見本書三二、三三頁)
據傳說,阿育王生得很醜,性格頑劣,很不得父王的歡心,適巧北印度的德叉屍羅(Takkasila)地方發生變亂,賓頭沙羅王即派他去平亂;這是有意送他去死的,所以軍隊的武器裝備都很差。想不到智勇兼長的阿育王,竟然達成了這個任務,做了那裡的總督。因此深受朝臣的擁護,等待父王一崩,他就殺了很多的兄弟,自己掌握政權。大概是因基礎未穩,故到四年之後,在他二十五歲時,始行灌頂即位的大典。依傳說他有一百零一個兄弟,被他殺了九十九個兄弟,只留一個帝須未殺。但從當時所刻的敕文中,尚有述及他與各弟兄間的情形,可見傳說之不足全信。
據傳記所載,他的父王是受他脅迫而死,掌權後大殺昆仲,又置地獄之刑以處置人民,同時征伐南方的羯陵伽國(Kalinga)即今之阿里沙省(Or1-ssa),屠殺無數,所以他有一個「暴惡阿育王」的臭名。
據研究,阿育王皈依佛教,可能是在征伐羯陵伽的前一年;當他見了征伐殺戮的慘狀之後,便大生悔心,回來後即親近僧伽,修持佛法,並以輪王政治的理想自許,以和平的正法來建設繁榮安樂的社會,近代由大磨崖法敕第十三章中,也發現阿育王曾有:「依法勝,是為最勝」的誥諭。
成為教徒後,阿育王對殘酷的戰爭給人民所造成的災難感到十分後悔。他曾經發布過一個敕令,在敕令中他說:他對羯陵伽人民在戰爭中所遭受的苦難,「感到深切的憂慮和悔恨。」後來他又一次向全國的人民宣布:「戰鼓的響聲」沉寂了,代替它的將是「法的聲音」。今後代替暴力統治和侵略的將是不竭餘力的宣揚佛法,從此以後,他將不再向鄰國派遣軍隊,而是宣揚佛法的高僧。
阿育王所說的「法」,就是以佛教的倫理道德觀為基礎,強調仁慈的實踐和虔誠的思想。他認為,對於每一個人來講,信仰佛法,重要的在於行動。一個人能否向善,不是看他參加了多少次佛教的儀式,而是看他在每一件事情上是否能按照佛法去做。
阿育王希望每一個人都能以家庭作為人生的基點,首先在家庭中體現他所說的那些道德。主要是要服從父親,尊崇老師和長輩;對親朋好友要慷慨和友好;對待僕人和貧苦的人要樂善好施;對待動物要仁慈,不能濫殺。
阿育王首先以身做則。他宣布在全國廢除斗獸之類的血腥娛樂,不充許用動物做殺生祭禮,在宮庭里對王公大臣們喜歡的狩獵游戲也加以限制。
阿育王不久又宣布佛教為印度的國教,下令在王宮和印度各地樹立石柱,開鑿石壁,將他的詔令刊刻在上面。他還召集了全國的一大批佛教高僧,編纂整理佛教經典,在各地修建了許多佛教寺院和佛塔。
為了弘揚佛法,阿育王派出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內的大批使者和僧侶,到鄰近的國家和地區去傳教。印度公主在去錫蘭(今天的斯里蘭卡)傳教時,不僅帶去了許多僧侶和佛典,還帶去了一枝神聖的菩提樹的樹枝,並親自種植在錫蘭,這棵菩提樹在錫蘭一直生長到今天。
經過一番宣傳和使節往來,佛教不僅傳遍了錫蘭,而且很快傳到了埃及、敘利亞、緬甸、中國和世界各地。
除了宣傳佛教,阿育王還為老百姓做了許多的好事。如擴大灌溉工程,修築道路,建立醫院等等。在阿育王在位的40多年裡,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印度和其它一些國家的歷史著作里,他被稱為「偉大的阿育王」。印度的孔雀王朝也成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強大的統一帝國。就連我國的寧波,還曾經有過阿育王寺,說明阿育王在中國也是有影響的。
C. 阿育王到底有沒有讓佛教成為印度國教
阿育王是古印度摩揭陀國的國王,本身摩揭陀國是古印度十六大國之一,在阿育王在位時期大肆擴張,用武力統一了印度除南印度部分地區外的大部地區,也因為阿育王對武力的反省,停止了擴張,並的確接受了佛教,使其成為了國教,可惜好景不長,阿育王死後,強大的王國又再次分裂了,也就造成了佛教並沒能真實的成為印度的主要宗教。
D. 阿育王統一印度,將佛教定為......
阿育王雖然信仰佛教,但他卻沒有把佛教定為國教。原因是阿育王都供養正法佛教僧團,而外道徒眾因為沒了供養而改變成佛教僧人,在佛教之內傳播外道說法,這導致某一城市的僧團長達7年沒有布薩誦戒。而僧團長老就對僧團進行了僧團整頓,驅逐外道徒眾,並且帝思長老在結集道場作了論藏的《論事》的演說,批駁異說,並且舉行了第三次結集。之後阿育王就派遣僧團到各地弘法,如緬甸、泰國一帶(金地),斯里蘭卡,現今伊拉克以及中國(史實研究,當時所派遣的僧團並未在中國傳法,因為被秦始皇所驅逐)等地。
所以阿育王曾經想把佛教定為國教,但在當時社會,這行為是不智的。後來阿育王只是把佛教當做是自己的終生信仰。並且阿育王對其他外道也是很尊重的,如那時勢力很大的耆那教。
E. 阿育王採納了什麼教拜託各位了 3Q
阿育王 Asoka,印度孔雀王朝君主(公元前273—前236年在位) 阿育王的知名度在印度帝王中是無與倫比的,他對歷史的影響同樣也可居印度帝王之首。他一生的業績可以明顯分成兩個部分,前半生是「黑阿育王」時代,主要是經過奮斗坐穩王位和通過武力基本統一了印度,後半生是「白阿育王」時代,在全國努力推廣佛教,終於促成了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榮。 阿育王之名可意譯為「無憂王」,是孔雀王朝第三任國王。他的祖父旃陀羅笈多創立了孔雀王朝,並擊敗了入侵的希臘人,他的父親賓頭沙羅鞏固了這個國家,並向南擴展了國土,累計攻滅了十六個國家。站在祖父兩代的肩膀上,阿育王有著有利的創造更大歷史業績的條件。 佛家經典說阿育王從小就有佛心佛性,但他早年的行為並未能體現出這一點。他18歲時被任命為阿般提省總督,後來在鎮壓旦叉始羅城叛亂中立下大功,積累了政治資本。公元前273年父王賓頭沙羅病重,阿育王回國爭奪王位,傳說他殺死了99個兄弟之後才坐穩了寶座,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但王位爭奪的血腥激烈由此可見一斑。經過四年拼殺,阿育王終於排除了一切反對勢力,舉行了灌頂儀式(即印度當時的登基儀式)。 殺人無數的阿育王在即位後仍改變不了他兇狠嗜殺的作風。據說他專門挑選最凶惡的酷吏去設立「人間地獄」殘害百姓。他發動了一系列統一南亞次大陸的戰爭,曾征服過濕婆國等,規模最大的一次是公元前261年遠征孟加拉沿海的羯陵伽國的戰爭。這次戰爭使孔雀王朝基本完成了統一印度的事業(最南端的部分除外,歷史上很少有北印度的政權能征討到這里),但也造成了10萬人被殺,15萬人被擄走的人間慘劇。這一戰是阿育王一生的轉折點,也是印度歷史的轉折點。阿育王被伏屍成山、血流成河的場面所震撼,深感痛悔,從小埋藏在他心中的佛性,曾一度被權欲所遮蓋,這時終於被惻隱之心所喚醒。他同佛教高僧優波毯多次長談之後,終於被感召,決心皈依佛門,徹底改變統治策略。 我們不妨看一看這時的佛教。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到此時已經有300多年了,期間經歷了七位持法者,進行過兩次大結集。佛教的四諦、五蘊、八苦、眾生平等的思想也廣泛傳布到印度次大陸的千家萬戶,但與這時的耆那教、婆羅門教、阿耆昆伽教等印度的其他主要宗教相比,並未取得壓倒性優勢,更未傳布到印度以外的地區,而隨著傳播的進行,其內部也分化成了不同的教派。在阿育王皈依佛教之後,佛教的傳播取得了質的飛躍。 阿育王宣布他將不再主動發動戰爭,即使不得已的戰爭也將盡量減少傷亡。他宣布佛教為國教,將他的詔令和「正法」的精神刻在崖壁和石柱上,成為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阿育王石柱法敕。他倡導的正法,包括以下這些基本內容:對人要仁愛慈悲,包括孝敬父母,善待親戚朋友和其他人,對動物也要尊重它們的生命,因為它們也是「眾生平等」的一部分;要多做有助於公眾的好事,如修橋造路、種樹建亭等;要對其他宗教寬容,給予耆那教、婆羅門教、阿耆昆伽教應有的地位,禁止不同教派之間的互相攻擊。這些「正法」的內容體現了佛教的基本精神,也包含了阿育王本人的統治需要。 阿育王向佛教僧團捐贈了大量的財產和土地,還在全國各地興建佛教建築,據說總共興建了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為了消弭佛教不同教派的爭議,阿育王邀請著名高僧目犍連子帝須長老召集1000比丘,在華氏城舉行大結集(此為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結集),驅除了外道,整理了經典,並編撰了《論事》。阿育王開始向邊陲地區和周邊國家派遣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內的佛教使團以傳播佛教,斯里蘭卡、緬甸,甚至敘利亞、埃及等地都有他們辛勤的足跡。這是佛教走出印度,邁向世界性宗教的開始。 推行佛教的消滅個人慾望和忍耐順從顯然有利於阿育王的統治。阿育王統治下的孔雀帝國,是一個君主專制的國家,阿育王本人在行政、軍事、司法等方面都有絕對的權威。全國分為若干行省,行省總督通常由王子擔任,但行省內部仍有著許多保持自治或半獨立的部落,孔雀帝國還不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 公元前236年,阿育王枕著「護法名王」的尊號離開了他的子民。孔雀王朝的國祚不長,在他死後只延續了半個世紀便告終了,印度又重新陷入了分裂割據的局面。印度的歷史一直分多合少,即使在統一時期也存在大量半獨立的地方王公,但孔雀王朝作為第一個基本統一印度的政權,它的事業成為激勵後世無數雄心勃勃的梟雄去奮斗的目標。 佛教經過阿育王的大力倡導,終於從一個信徒人數較多的民間組織發展為印度最大的宗教(近千年後才被婆羅門教取代),阿育王大力向鄰國推廣佛教,直接促成了佛教成為世界性宗教,除了南亞次大陸之外,東亞、東南亞、中亞都曾經是佛教的勢力范圍,特別是在人口眾多的中國,自公元1世紀佛教傳入之後,便落地生根、蓬勃發展,至今仍是中國信徒最多的宗教。在泰國、緬甸,佛教至今仍佔有壓倒性地位。對於佛教來說,阿育王是僅次於釋迦牟尼的第二重要人物。 不妨將阿育王同倡導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大帝比較一下。他們有很多的共同之處,對於佛教或基督教,他們一開始都是站在對立面的,但最後都皈依並大力倡導之,使其最終成為世界性宗教。佛教從創立到阿育王時代是300多年,基督教從創立到君士坦丁時代也是300多年,它們在相似的年紀取得了命運的歷史性轉折。阿育王和君士坦丁都曾召開宗教大集會協調不同教派的糾紛,對佛教和基督教的教義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F. 誰知道阿育王的故事(印度的)
阿育王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又被稱為「無憂王」,他的祖父,
就是孔雀王朝的建立者旃陀羅笈多。
公元前325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從印度河流域撤走,在旁遮普設立了總督,留下了
一支軍隊。這時,旃陀羅笈多率領當地人民揭竿而起,組織了一支軍隊,趕走了馬其頓軍
隊。隨後,他又推翻了難陀王朝,建了新的王朝。由於他出身在一個養孔雀的家族,因此,
後來人們把旃陀羅笈多建立的王朝叫「孔雀王朝」。
阿育王的父親是帝國的第二代國王賓頭沙羅。阿育王只是賓頭沙羅王眾多王子中的一
個。他從小就特別崇敬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喜歡聽佛祖如何經過許多肉體和內心的痛苦終於
成佛的故事。他對他的兄弟們說:佛教可以教人消滅個人慾望,使人安分守已,這對治理國
家很有用處。
公元前273年,賓頭沙羅王病逝。不久,為了奪取王位,王子和公主們進行了殘酷的
內戰,其中最為激烈的是阿育王和長兄之間的戰爭。在這場爭奪王位的斗爭中,阿育王曾經
謀殺的兄弟姐妹有99人。最後,阿育王奪取了王位,但直到稱王後的第4年,阿育王才舉
行正式的登極典禮(灌頂信仰式)。
阿育王即位後,就追隨祖父旃陀羅笈多的事業,開始向外擴張。他曾征服過濕婆薩國,
但最大規模的擴張是對羯陵伽的遠征。羯陵伽是孟加拉灣沿岸的一個強國,擁有步兵6萬,
騎兵1萬,戰象幾百頭。這個國家不僅在軍事上很強大,而且由於海外貿易發達,在經濟上
也很富庶,這就引起了阿育王的注目。在他舉行登極典禮後的第八年(約公元前262年)
開始向羯陵伽大舉進犯。最後羯陵伽國被他征服,被俘虜的羯陵伽人有15萬人,被殺的有
10萬人。
羯陵伽戰爭對阿育王影響極大。在羯陵伽戰爭結束不久,阿育王同佛教高僧優波毯多進
行了多次的長談。最後,在他的感召下,皈依了佛教,成了一名虔誠的教徒。
成為教徒後,阿育王對殘酷的戰爭給人民所造成的災難感到十分後悔。他曾經發布過一
個敕令,在敕令中他說:他對羯陵伽人民在戰爭中所遭受的苦難,「感到深切的憂慮和悔
恨。」後來他又一次向全國的人民宣布:「戰鼓的響聲」沉寂了,代替它的將是「法的聲
音」。今後代替暴力統治和侵略的將是不竭餘力的宣揚佛法,從此以後,他將不再向鄰國派
遣軍隊,而是宣揚佛法的高僧。
阿育王所說的「法」,就是以佛教的倫理道德觀為基礎,強調仁慈的實踐和虔誠的思
想。他認為,對於每一個人來講,信仰佛法,重要的在於行動。一個人能否向善,不是看他
參加了多少次佛教的儀式,而是看他在每一件事情上是否能按照佛法去做。
阿育王希望每一個人都能以家庭作為人生的基點,首先在家庭中體現他所說的那些道
德。主要是要服從父親,尊崇老師和長輩;對親朋好友要慷慨和友好;對待僕人和貧苦的人
要樂善好施;對待動物要仁慈,不能濫殺。
阿育王首先以身做則。他宣布在全國廢除斗獸之類的血腥娛樂,不充許用動物做殺生祭
禮,在宮庭里對王公大臣們喜歡的狩獵游戲也加以限制。
阿育王不久又宣布佛教為印度的國教,下令在王宮和印度各地樹立石柱,開鑿石壁,將
他的詔令刊刻在上面。他還召集了全國的一大批佛教高僧,編纂整理佛教經典,在各地修建
了許多佛教寺院和佛塔。
為了弘揚佛法,阿育王派出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內的大批使者和僧侶,到鄰近的國家和
地區去傳教。印度公主在去錫蘭(今天的斯里蘭卡)傳教時,不僅帶去了許多僧侶和佛典,
還帶去了一枝神聖的菩提樹的樹枝,並親自種植在錫蘭,這棵菩提樹在錫蘭一直生長到今天。
經過一番宣傳和使節往來,佛教不僅傳遍了錫蘭,而且很快傳到了埃及、敘利亞、緬
甸、中國和世界各地。
除了宣傳佛教,阿育王還為老百姓做了許多的好事。如擴大灌溉工程,修築道路,建立
醫院等等。在阿育王在位的40多年裡,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印度和其它一些國
家的歷史著作里,他被稱為「偉大的阿育王」。印度的孔雀王朝也成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強
大的統一帝國。就連我國的寧波,還曾經有過阿育王寺,說明阿育王在中國也是有影響的。
佛教的創始當然應該歸功於釋迦牟尼,但它的大規模的傳播,則要歸功於阿育王。
G. 佛教在古印度那一時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在歷史上,佛教大發展的時期是在印度阿育王在位的時期,大約相當於中國的戰果晚期和秦朝所在的時間范圍
原來不信佛教的阿育王把佛教奉立為國教並組織了三藏的第三次結集。
之後派遣9隻傳法的比丘隊伍從北印度出發向四方弘法。
其中兩只到達了今天的斯里蘭卡和緬甸,成為延綿至今的上座部佛教傳承的開始。
現在通稱這條路線為南傳
不幸的是,在阿育王死後,佛教開始分裂成部派佛教,更進一步的是大乘佛教開始興起,並向北部傳播,一路從西域傳到中國
在大乘佛教的晚期一路傳播到西藏
這兩只被稱為北傳佛教
H. 佛教成為印度國教的時間是人物是
佛教成為印度國教的時間是公元前3世紀,人物是阿育王。
I. 為什麼阿育王將佛教定為印度國教
阿育王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又被稱為「無憂王」,他的祖父,就是孔雀王朝的建立者。
公元前325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從印度河流域撤走,在旁遮普設立了總督,留下了一支軍隊。此時,阿育王祖父率領當地人民拿起武器,組織了一支軍隊,趕走了馬其頓軍隊。隨後,他有推翻了難陀王朝,建了新的王朝。由於他出生在一個養孔雀的家族,因此,後來人們把阿育王祖父建立的王朝叫「孔雀王朝」。
阿育王的父親是孔雀王朝的第二代國王賓頭沙羅。阿育王只是賓頭沙羅王眾多王子中的一個。他從小就特別崇敬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喜歡聽佛祖如何經過許多身心的痛苦與磨練成佛的故事。他對他的兄弟說:佛教可以教人消滅個人慾望,使人安分守己,這對治理國家有很大的幫助。
公元前273年,賓頭沙羅王病逝。不久,為了奪取王位,王子和公主們進行了殘酷的內戰,最為激烈的是阿育王和長兄之間的戰爭。在這場爭奪王位的斗爭中,阿育王曾經謀殺的兄弟姐妹多大99人。最後,阿育王奪取了王位,然而一直等到稱王後的第四年,阿育王才舉行正式的登基典禮。
阿育王即為後,就追隨祖父的事業,開始向外擴展。他曾征服過濕婆薩國,但最大規模地擴張是對羯陵伽的遠征。羯陵伽是孟加拉國灣沿岸的一個強國,擁有步兵6萬,起兵1萬,戰象幾百頭。這個國家的軍事、經濟力量都很強大,這引起了阿育王的關注。在他舉行登基典禮後的第八年開始向羯陵伽大舉進犯。最後羯陵伽國被他征服,被俘虜的羯陵伽人有15萬人,被殺的有10萬人。
羯陵伽戰爭對阿育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羯陵伽戰爭結束不久,阿育王同佛教高僧優波毯多進行了多次長談。最後,在他的感召下,皈依了佛教,成了一名虔誠的教徒。
成為教徒後,阿育王對殘酷的戰爭給人民所造成的災難後悔不已。他曾經發布過一個敕令,說他對羯陵伽人民的戰爭中所遭受的苦難,「感到深切的憂慮和悔恨。」
後來他又一次向全國的人們宣布:「戰鼓的響聲」沉寂了,代替它的將是「法的聲音」。今後代替暴力統治和侵略的將是不竭餘力的宣揚佛法,從此以後,他將不再向鄰國派遣軍隊,而是宣揚佛法的高僧。
這里所謂的「法」,就是以佛教的倫理道德觀為基礎,強調仁慈的實踐和虔誠的思想。他認為,對於每一個來講,信仰佛法,重要的在於行動。一個人能否向善,不是看他參加了多少次佛教的儀式,而是看他在每一件事情上是否能按照佛法去做。
阿育王希望所有人都把家庭作為人生的基點,首先在家庭中體現他所說的那些道德。主要是要服從父親、敬師長;對親朋好友要慷慨和友好;對待僕人和貧苦的人要樂善好施;對待動物要仁慈,不能濫殺。
阿育王以身作則。他宣布在全國廢除斗獸之類的血腥娛樂,不允許用動物做殺生祭祀,在宮廷中對王公大臣們喜歡的狩獵游戲也加以限制。
阿育王不久又宣布佛教為印度的國教,下令在王宮和印度各地樹立石柱,開鑿石壁,將他的詔令刊刻在上面。他還召集了全國的一大批佛教高僧,編撰整理佛教經典,在各地修建了大量佛教寺院和佛塔。
為了弘揚佛法,阿育王派出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內的大批使者和僧侶,到鄰近的國家和地區去傳教。印度公主在去錫蘭傳教時,不僅帶去了大量僧侶和佛典,還帶走了一枝神聖的菩提樹的樹枝,並親自種植在錫蘭,這棵菩提樹在錫蘭一直生長至今。
通過宣傳和使節往來,佛教不僅傳遍了錫蘭,而且很快傳到了埃及、敘利亞、緬甸、中國等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地區。除了宣傳佛教,阿育王還為老百姓做了許多好事。如擴大灌溉工程、修築道路、建立醫院等。阿育王在位的40多年裡,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印度河其他一些國家的歷史著作里,他被稱為「偉大的阿育王」。
印度的孔雀王朝也稱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強大的統一帝國。中國的寧波,還曾經有過阿育王寺,說明阿育王在中國也有很大的影響。
佛教的創始當然應該歸功於釋迦牟尼,但它的大規模的傳播,則要歸功於阿育王。
J. 古代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統治時期,孔雀帝國的國教是什麼
阿育王統治時期是帝王國的極盛時代,建立了高度的中央集權。全國推行了統一的貨幣、度量衡,有了通往全國的重要交通道路。盡管還沒有統一語言文字,但在全國大部分地區接受了婆羅門種姓制度,佛教成為孔雀帝國的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