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你覺得亞洲最大的水鳥保護區在哪個國家有何依據
印度蓋奧拉德奧國家公園位於印度首都新德里以南176千米處的默哈拉傑,佔地2873公頃,海拔370公尺是亞洲最大的水鳥保護區。
② 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鳥類是什麼它主要生活在哪裡
引言:世界上有成千上萬只鳥。那麼,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鳥類是什麼?它主要生活在哪裡?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講一講。
由於品種不同,各種鴕鳥的體型、膚色、蛋大小都不一樣。上新世時期(約500萬年前),鴕鳥在地球上廣泛分布。鴕鳥化石已在俄羅斯, 印度南部和中國的中部和北部地區被發現。西非鴕鳥和阿拉伯鴕鳥是瀕危動物。
③ 世界上最大的鳥在哪個國家
恐鳥曾是紐西蘭眾多鳥類中最大的一種,平均身高有3 m,比現在的鴕鳥還要高。恐鳥除了腹部是黃色羽毛之外,其他全部是黃黑色相間。雖然恐鳥的上肢和鴕鳥一樣已經退化,但它的身軀肥大,下肢粗短,因此奔跑能力遠不及鴕鳥。恐鳥與鴕鳥的最大區別是:它的脖子有羽毛覆蓋,而鴕鳥的脖子是禿裸的,並且比恐鳥的脖子要長;它是三根腳趾,而鴕鳥是兩根腳趾。
恐鳥是數種紐西蘭歷史上生活的巨型而不能飛行的鳥。目前根據從博物館收藏所復原的DNA,已知有十種大小差異不同的種類,包括2種身體龐大的恐鳥,其中以巨型恐鳥最大,高度可達3米,比現在的鴕鳥還要高。小型的恐鳥則只有火雞大小。身高平均約3 m的巨型恐鳥中,最大的個體高約3.6米,體重約250千克。恐鳥除了腹部是黃色羽毛之外,其他全部是黃黑色相間。在300多年以前,巨型恐鳥可稱得上世界第一高鳥。雖然上肢已經退化,但恐鳥的身軀肥大,下肢粗短。盡管下肢發達,龐大的身軀使得恐鳥的奔跑能力遠不及鴕鳥。恐鳥與鴕鳥的最大區別是:它的脖子有羽毛覆蓋,而鴕鳥的脖子是禿裸的。並且比恐鳥的脖子要長,它是三根腳趾,而鴕鳥是兩根腳趾。
從紐西蘭發現的恐鳥「家墓」中,古生物學家獲得數以百計的恐鳥骨胳。古生物學家們通過分析它們的軀體構造,認為恐鳥主要吃植物的葉、種子和果實。它們的砂囊里可能有重達3千克的石粒幫助磨碎食物。巨型恐鳥棲息於叢林中,每次繁殖只產一枚卵,卵可長達250毫米,寬達180毫米,像特大號的鴕鳥蛋。但它們不造巢,只是把卵產在地面的凹處。這種鳥是怎樣到達紐西蘭的,人們目前還沒有一致的看法。更為有趣的是,恐鳥的羽毛類型,骨胳結構等幼年時的特點直到成鳥還依然存在,古生物學家認為這是一類「持久性幼雛」的鳥。
恐鳥是「一夫一妻」制,它們可以共同生活終生或者在其中一隻死去,倖存者才去另尋配偶。它們以夫妻為單位終年棲息在紐西蘭南部島嶼的原始低地和海岸邊林區草地里,以漿果、草籽和根莖為食,有時也採食一些昆蟲。由於恐鳥身體龐大,需要大量的食物,因此每對恐鳥都有著自己大片的領地。由於恐鳥生活區域人煙稀少,食物充足,並且沒有天敵,只有少數土著人獵殺恐鳥為食,但土著人的原始狩獵方式並沒有給恐鳥群體以致命打擊。因此,直到18世紀初,仍有許多恐鳥在這里安逸地繁衍生息著。
恐鳥一般被認為在約1500年代左右開始逐漸絕種,雖然有一些報告推測仍然有恐鳥生存在紐西蘭某個偏僻的角落直到18甚至19世紀。
雖然一些人認為恐鳥的數量在人類到達前便已經開始減少,不過恐鳥的絕種目前主要還是認為跟毛利人的波利尼西亞祖先的獵捕和開墾森林有關。在人類抵達之前,恐鳥的主要獵食者是哈斯特鷹 Harpagornis moorei,世界最大的老鷹之一,現在也絕種了。奇異鳥一度被認為是恐鳥最接近的近緣種,不過在經過DNA的比較後,發現其實恐鳥與澳大利亞的鴯鶓與食火雞比較接近。
現在世界上最大的鳥:鴕鳥
分布於非洲和阿拉伯半島的部分地區。產於非洲,又叫「非洲鴕鳥」。
鴕鳥(又名非洲鴕鳥)是現存體形最大不能飛行的鳥類。產於非洲。屬鴕鳥目Struth-ioniformes鴕鳥科Struthionidae。雄鳥高約2.75米,重達155公斤。頸長幾占身體的一半,雌鳥稍小。鴕鳥卵是現代最大的卵。雄鳥體羽大部呈黑色,但翅和尾羽白色;雌鳥大部褐色。頭和頸的大部分淡紅至淺藍;稍有絨羽:頭小,喙短而稍寬;眼大,褐色具濃黑色睫毛。它們生活在沙漠草原地帶。群居,日行性。嗅聽覺靈敏,善奔跑,跑時以翅扇動相助,一步可跨8米,時速可達70千米/小時,能跳躍達3.5米。以植物的莖、葉、種子、果實及昆蟲、蠕蟲、小型鳥類和爬行動物等為食。
鴕鳥常結成5~50隻一群生活,常與食草動物相伴。鴕鳥用強有力的腿(僅有兩趾,主要的趾發達幾乎成為蹄)逃避敵人,受驚時速度每小時可達65公里。若被逼於絕境,腳踢對手。
鴕鳥主要以植物為食,沒有水也能生活很長時間。雄鳥互相爭奪3~5隻雌鳥,發出吼叫和滋滋聲。中世紀騎士喜用鴕鳥羽毛裝飾頭盔。鴕鳥皮可制柔軟、細致的皮革。因此在南非、美國南部、澳大利亞等地建立了鴕鳥養殖場,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這行業衰退。鴕鳥皮可制柔軟、細致的皮革。鴕鳥經訓練後可供乘騎及駕單座兩輪車。鴕鳥對豢養條件不容易適應,可活50年。鴕鳥是不能飛行鳥類的典型。各地的鴕鳥在皮膚顏色、體形大小和卵的特徵方面稍有差別,以前認為,這是不同的種,其實只是鴕鳥的亞種。
鴕鳥化石發現於俄羅斯南部、印度和中國中北部的上新世地層。
繁殖期旱季,有求偶爭斗,雄性具求偶炫耀,雌性以沙地掘淺坑為巢,每產10~13卵,孵化期約42天,約3歲性成熟,壽命約60年。北京動物園1954年開始飼養展出,1985年繁殖成功。
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鴕形目鴕鳥科。
本目鴕形目僅1科——鴕鳥科,1種——鴕鳥。體重可達135千克,體高近3米。兩翼退化,不能飛翔,後肢粗壯有力,足僅2趾(第3、4趾),適於奔走。胸骨不具龍骨突,無尾綜骨和尾脂腺。雄鳥具交配器。
孵化
有時幾只雌性鴕鳥的卵產在一起,孵化時雄性夜間,雌性白天輪流值班。卵很大,承受能力很強。一枚重0.5~1千克。一般是40~50隻鴕鳥匯聚成一群活動。它們還常用沙土和礫石將蛋覆蓋,以保持一定溫度。在孵化末期,親鳥會將一些蛋推滾到窩邊緣,有利於同步孵化。孵化出的雛鳥很快就能隨親鳥四處游盪。
④ 火烈鳥是哪個國家的
巴哈馬。
棲息於溫熱帶鹽湖水濱,涉行淺灘,以小蝦、蛤蜊、昆蟲、藻類等為食。覓食時頭往下浸,嘴倒轉,將食物吮入口中,把多餘的水和不能吃的渣滓排出,然後徐徐吞下。
性怯懦,喜群棲,常萬余只結群。以泥築成高墩作巢,巢基在水裡,高約0.5米 。孵卵時親鳥伏在巢上 ,長頸後彎藏在背部羽毛中。每窩產卵1-2枚。卵殼厚,色藍綠。孵化期約1個月。雛鳥初靠親鳥飼育,逐漸自行生活。因羽色鮮麗,被人飼為觀賞鳥。
(4)印度最大的鳥在哪裡擴展閱讀:
生活習性
喜歡結群生活,往往成千上萬只,在非洲的小火烈鳥群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鳥群。在面積僅有13,939平方公里的中美洲的巴哈馬,就棲息著多達5萬只以上的加勒比海紅鸛,甚至多達10萬只以上聚集在一起。火烈鳥不是嚴格的候鳥。
只在食物短缺和環境突變的時候遷徙。遷徙一般在晚上進行,在白天時則以很高的飛行高度飛行,目的都在於避開猛禽類的襲擊。遷徙中的火烈鳥每晚可以50-60公里的時速飛行600公里。
火烈鳥與雁類相似的叫聲此起彼伏,震耳欲聾,遠遠望去,紅腿如林,一條條長頸也頻頻交替蠕動,十分壯觀。它們性情溫和,平時顯得膽怯而機警,游泳的技術也很出色。飛翔時,能把頸部和兩腿伸長呈一條直線,而且只要有一隻飛上天空,就會有一大群緊緊跟隨,邊飛邊鳴。
食物以水中的藻類、原生動物、小蝦、蛤蜊、小蠕蟲、昆蟲幼蟲等為主,偶爾也吃小的軟體動物和甲殼類。進食的方法與眾不同,十分奇妙,先把長頸彎下,頭部翻轉,然後一邊走一邊用彎曲的喙向左右掃動,觸摸水底取食。
⑤ 世界上最大的鳥是什麼鳥(可以飛翔的)
大鵬攻擊辛巴達的船《馬可波羅游記》中有這樣的描述:「據說(鵬鳥)狀似鷹隼,體形碩大……它們可以撲住大象,將其舉至高空扔下,摔為肉泥,慢慢享用。人們還說大鵬翼展三十步(約23米),翅羽長十二步(約9米),厚度也與長度相配。」《游記》的英文版譯者亨利·玉爾提到:在中世紀鵬羽作為珍玩較為常見,其實大部分是象鼻棕的葉子。據說忽必烈汗也曾得到這樣一片鵬羽,約20米長。還有書提及一位商人到過中國海,他將一枝鵬羽的根部帶到了西班牙。《一千零一夜》的許多傳說提到大鵬,以「辛巴達航海記」最為有名。辛巴達在第二次出海時被棄置孤島,發現了巨大的鳥蛋,周長有五十步。隨後大鵬回巢,他便將自己系在鳥爪上。第二天靠鵬鳥攜帶,逃到高崖之上,發現當地巨蟒出沒,有棗樹粗細,可以一口吞下大象。而這些蟒蛇卻是大鵬的食糧。第五次航行時又在一島上發現大鵬蛋,同行商人破殼爭食。結果雄雌二鳥歸來。他們揚帆逃竄,結果船被大鵬用巨石擊沉。約1375年,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在日記中寫道:「本以為那是座山,原來竟是只鵬鳥!它若是看見我們,會把我們消滅的。」而後風向改變,伊賓的船並未靠近他所見的大鵬。印度洋的馬赫群島一度稱為「鵬鳥群島」,也許與這段記載有關。
⑥ 最大的鳥是……
世界上最大的鳥是什麼?
世界上最大的鳥就是鴕鳥了,鴕鳥不僅形體碩大,奔跑速度也是非常之快的。鴕鳥既然是鳥,為何還要奔跑,而不飛呢?原來鴕鳥是不能飛的因為它們的身體太重了,而且羽翅也發生了退化。
鴕鳥中又以非洲鴕鳥稱最,超過同類美洲鴕鳥和澳洲鴕鳥。非洲鴕鳥體高身長,善於奔跑,適應在沙漠、荒原中生活,其中最大的雄性鴕鳥身高可達2.75米,身長2米左右,體重可達160千克。非洲鴕鳥顏色各不相同。頭部羽毛稀疏,頸部大多裸露光禿,相貌難看。鴕鳥的兩腿特別長,粗壯有力,雖然雙翅已退化,但跑動起來如飛一般,加上發達的一副羽可以鼓翅扇動以助一臂之力,所以跑起來一步就能邁出8米之遠,在15分鍾或不到半小時的時間內就輕而易舉地將時速提高到50千米,全速奔跑可達70千米,這別說人類,就是奔馬也比不上它。
此外,鴕鳥還有一雙敏銳的眼睛,不僅因為身材高,看得遠,而且能看得極准確,這大大地提高了它尋找食物的速度,同時還能及時有效地防禦敵人的偷襲。鴕鳥有時將頭貼在地面,或是覓食,或是放鬆頸部的肌肉,或是便聽聲。當它遇到敵手時,就會用強壯的腿給以有力的回擊。
鴕鳥習慣於群居,四五十隻一起生活。繁殖時,往往是一雄多雌,同在一窩中產卵,一般一隻雌鳥每次可產卵8枚,每枚重約1300克。雌鳥產完卵後便完成了母親的職務,其餘的工作,如孵卵、養育幼鳥,則完全是雄鳥來承擔。
================================
蜂鳥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大小和蜜蜂差不多,身體長度不過5厘米, 體重僅2克左右,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和中美洲的森林地帶 。由於它飛行采 蜜時能發出嗡嗡的響聲,因而被人稱為蜂鳥。 蜂鳥種類繁多,約有300多種,羽毛也有黑、綠、黃等十幾種顏色,十 分鮮艷,所以有「神鳥」、「彗星」、「森林女神」和「花冠」等稱呼。 蜂鳥身體嬌小,羽毛華麗,具有非凡的飛行本領。它的翅膀非常靈活, 每秒鍾能振動50—70次,飛行的速度很快,時速可達50千米,高度有四五 千米。人們往往只聽到它的聲音,看不清它的身影。 蜂鳥在百花盛開、草木繁茂的季節外出尋找食物,以吃花蜜和小昆蟲 為生。
蜂鳥在樹枝上造窩,鳥窩造型別致,做工精細,是用絲狀物編織而成 的,看上去就像懸掛在樹枝上的一隻精巧的小酒杯。雌性蜂鳥每次產卵一 兩枚,只有豆粒般大小,每枚重量僅0.5克,大約200個蜂鳥蛋才有一個普 通雞蛋那麼大。鳥卵孵化期為14—19天。小蜂鳥出生約20天後,就能飛出 鳥窩覓食,開始獨立的野外生活。
=================
飛得最快的鳥
飛得最快的鳥是尾部有脊骨的褐雨燕,關於它的時速有兩種報道,1942年前蘇聯報道時速為170.98公里;而1934年,在印度東北卡查山地區的一次3.22公里的飛行中,用秒錶測出這種褐雨燕的時速高達276.47-353.23公里。
雨燕和一般秋去春來的燕子大不相同,前者為小型攀禽,其最大的特點之一是4個腳趾全部都朝前;後者為鳴禽,足趾三前一後,兩者分別屬於兩個不同的目。雨燕的種類很多,中國共有7種,其中最常見的是北京雨燕,常集成大群於高空疾飛捕蟲,營巢於一些中國式大屋頂的古建築閣樓里,故又有樓燕之稱。另一種金絲燕,在繁殖期以唾液腺分泌物築巢,巢即為著名的滋補品「燕窩」。這些都是飛得極快的鳥類。每到雷雨之前,它們更加活躍,常常尖聲連叫,箭也似的直插雲端,勇敢地迎接暴雨的來臨。
雨燕是長距離速度飛行的冠軍。但有些猛禽,如鷹隼一類的隼形目,在俯沖捕食的那一瞬間,其速度也是驚人的,時速常可達297公里以上。此刻,你就能聽到由於隼的疾飛,翅膀扇動空氣而發出的唿哨聲。另有一種距翼鵝,它在水平飛行時,時速為96.6公里,而在俯沖逃命時,時速可達141公里以上,所以獵人很難擊中它。
===================================
最會說話的鳥是鸚鵡
動物一般都有模仿能力,特別是模仿能力比較高級一些的鳴禽,常常能模仿不同的聲音,並且與它們所模仿的聲音條件、地點、時間及不同的個體有關。它們甚至於能學人說話,尤其鸚鵡學說話可以說是十分聰明的。例如曾經有一隻鸚鵡,當它看到主人把水瓶拿起來時,就學著水流的「嘩啦」之聲;當它看到一隻蜜蜂飛到房裡,就發出蜂的「嗡嗡」之聲;當聽到敲門聲時,會大喊:「請進來」。
這是不是說這只鸚鵡就會說話了呢?其實不然,鸚鵡對這些事都是無意識產生的,是看見一件東西後,就起一定聲音的反射。例如人們在訓練一隻鸚鵡時,把敲門與「請進來」二者的聲音聯系在一起刺激鸚鵡,鸚鵡便把這些信號儲存起來,經過反復刺激,就會形成條件反射。因此只要當它聽到敲門聲,接著就會大喊:「請進來」。但有時外面在敲木板,它也會大喊:「請進來」。
由此可見,如果說這就是鸚鵡在講話,那就不確切了。因為人類的講話是從後天中學得的,而鳥類的生活姿態、鳴叫、表情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從先天而得。它們會學舌,也只有在飼養的情況下,經人教和訓練才能學會,而且還是無意識的。
至於做算數也是這樣,我前不久從電視里了解到,有些鸚鵡在表演是還回算加減乘除,那其實也是靠死記硬背的,例如不少的鸚鵡只會算1+2,不會算2+1.
⑦ 「裡面的鳥比人還大」,印度最大的垃圾場的鳥是什麼鳥
這種鳥就叫做禿鶴,長得有點像仙鶴,但是比仙鶴要丑多了,個子也是非常大,因為印度,大家都知道環境不太好,這里有一個垃圾場,每天都帶來幾百噸的垃圾,甚至一些垃圾都從來不分類,於是就引來了這種鳥,來這里生存,因為這個地方本來應該是這種鳥的棲息地,但是因為環境的破壞,他們失去了原有的地盤,就只能來到這里撿垃圾生存了,並且印度人信佛,寧願撿垃圾,也不願意捕殺這種鳥。在印度不僅僅是這些地方,連城市裡面都是非常的臟亂差,曾經被譽為是印度母親河的恆河,現在也是變得很臟了,所以說印度這個國家也是很難發展起來的,就算經濟上去了,綜合素質還是很難提高,根本沒法跟發達國家進行比較,所以印度的旅遊業也一直上不去,雖然印度文化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但是因為環境的原因,遊客們都對印度印象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