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印度人的殺魚技術爐火純青
印度人沒有食物可以隨便吃,殺魚也會有專門的工具,所以手法純熟。這里魚販殺魚簡直堪稱一個神跡,殺魚刀完全顛覆常人的想像,類似圓月彎刀的刀具就是殺魚工具,將宰掉腦袋的整條魚放在刀的外側,魚販兩只手同時用力將魚從上往下拉,刀具也很快,不一會就將魚分成了整齊的兩半,然後,根據顧客需要進行再次切分,反正魚販是沒有處理魚鱗。
由於宗教的原因,印度人的飲食習慣也不同。印度教徒絕對不吃牛肉,因為他們把牛奉為神牛。穆斯林不吃豬肉,但大啖牛肉。因此,殺牛和吃牛肉常成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沖突的導火索。印度人進餐時一般是一隻盤子、一杯涼水,把米飯或餅放在盤內,菜和湯澆在上面。多數印度人進食時不用刀叉或勺子,而是用右手把菜卷在餅內,或用手把米飯和菜混在一起,抓起起來送進嘴裡。留洋的知識分子或中產階級家庭則使用刀、叉和勺子。
Ⅱ 盜墓筆記8 第七章
39樓
茶館的聚會在一片血腥中結束。
夾喇嘛的事在潘子拿刀扎了自己後暫時告停。
走出茶館,我們上了小花的車,我焦急的回頭去看潘子。潘子見我擔憂便道:「小三爺,您不能指責了所有的人單放過我,這不是三爺的作風。」
我心說,靠,潘子你為了我三叔那個老傢伙命都沒了一半了,我這在用大煙灰缸砸你那麼一下,你還不立即歇菜了。
秀秀見我不說話,便道:「這道上有道上的規矩,你不能壞了規矩。今天要不是潘子見機行事自己給自己一刀,下面的人肯定要懷疑。三爺沒理由不去怪潘子,今兒就是潘子死在那,三爺也不會眨一下眼睛。」
秀秀的話讓我著實震驚了,難道三叔真的如此絕情。
潘子見我臉色不好,立即對我說:「小三爺,我說過三爺的日子,不是人過的,他不這樣,下面的人怎麼服他?當初我跟三爺的時候,出了一次上面作亂的是,三爺眼睛都不眨的教訓完人扎了自己兩刀,這些都是三爺必須做的。」
潘子的臉色很差,先前因為失血過多已經在勉強支撐,現在基本已經到達極限了。我們驅車到了小花下榻的酒店,馬上叫來醫生替潘子輸血。安頓好一切已經近十二點了,我一個人坐在房間里沒有開燈。
回憶以往出事的時候,身邊有悶油瓶和胖子招呼著。沒想到第一次和他們分開,就出了這么大的事。潘子的話讓我心裏面有一種被揪著的感覺。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不管怎麼樣,我必須扛。
小花不知道什麼時候進來了,悄無聲息的坐在了我身邊的椅子上。
「還記得我和你說,老天爺是公平的,我八歲開始做解家的少東家,我以為很多我的經歷你可以不必親歷,看來,是我太武斷了。」小花第一次沒有任何動作,靜靜的靠在椅子上「吳邪,其實很多事情你可以不要參與的,有些面具你帶上了就不可能摘下來。」
「有時候,你一直苦苦追尋的秘密或許只是一個傳說,而你要的答案,只是這個傳說中,無數版本其一。」
「小花,你知道什麼對不對?」小花的話,讓我再也不能繼續沉默,連續多日來的焦慮和無助讓我無法繼續冷靜,繼續集中精力思考。
「吳邪,霍家老太他們回不來了。」小花說完,頭也不回的離開了。
我想叫住他,但是他對我做了個不必多說的手勢。
小花這個人,一直讓我看不透。他的骨子裡,似乎埋著許多常人無法想像的東西。有著和悶油瓶一樣的身手,有著不平凡的經歷,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接下來的事,我就沒有再出面了。潘子和小花張羅著。靜下來的日子,讓我越來越不安,我急切的想要知道悶油瓶和胖子和消息。我深知拖得越久,他們生還的可能越小。
這幾日,我一直在想悶油瓶失憶前後的變化,想從我最初接觸這件事開始發生的一切。我忽然就想到了那個村子中的盤馬老爹。他的出現,到我套出那個秘密,我主觀的判斷他不可能對我說謊,但是他身上的麒麟呢?他見到悶油瓶時那意味深長的眼神呢?
為什麼會有一樣的寨子呢?阿貴的那個兒子又和這件事有什麼聯系呢?那晚我看到的,真的只是幻影嗎?
無數的謎團繞的我頭痛愈烈,迷迷糊糊的不知何時睡著的。
「小三爺,小三爺」
無數的人在我耳邊一齊叫我,似曾相識的感覺讓我愈加迷茫。
實體書,給你打的。。不給分。。。。太對不起我
Ⅲ 在印度旅遊吃海鮮,到海鮮市場才知道三哥殺魚有多厲害
在印度孟買這些天都是逛旅遊景點,今天恰好有朋友提出請我一塊吃海鮮。和國內一樣,朋友親自帶我到海鮮市場挑選最好的海鮮。第一次在印度逛海鮮市場,確實讓我的好奇心加倍萬分,迫不及待地跟著他一起來到了這個鎮上的小市場。
理發店裡的理發師在理發
朋友說,在印度孟買,這里的人們都不用到砍、割東西的,比如理發一般都是用火來燒的。為什麼他們不用剪刀或其他道具直接來砍或割東西呢?或許這可能跟他們的生活習俗有關吧
Ⅳ 魚販自己都不吃,4種不能買的帶魚都是什麼樣子的
帶魚在我們的生活中是一種很常見的海水魚類,屬於海鮮產品的一種。帶魚不僅肉質細膩、口感鮮美,帶魚中還含有很高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經常食用帶魚對我們的身體健康似乎相當有裨益的。正如我們大家所知道的,帶魚是一種脂肪含量高且多為不飽和脂肪酸,不僅可以降低膽固醇,還具有補益五臟的功效。帶魚含有大量鎂元素,常吃帶魚可以很好的保護心血管系統,還可養肝補血、澤膚養發。此外,帶魚的鱗和銀白色油脂層中含有一種抗癌成分。在購買帶魚的時候挑選也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如何挑選帶魚,一些最好不要購買的帶魚是什麼樣子的。
第四,魚體發黃和魚肚破損松軟的帶魚不要買 。我們都知道帶魚魚體是灰白色有點銀灰色的,而我們在挑選過程中常見到一些魚體呈黃白色,這種魚體顯黃白色的大家就不要選購了,因為魚體為黃色說明保存時間太長,已經不新鮮了(發黃是銀白鱗的脂肪氧化)。而且我們要看魚肚有沒有破損或變軟,如果魚肚有破損或變軟,說明在非冷凍環境下時間過長,不宜挑選。因為幾乎所有魚都是先從魚肚子開始腐爛的。
大家還有哪些挑選帶魚的小技巧嗎?
(圖片來自網路。)
Ⅳ 關於日本幕府政體
所有者的收稅權轉交給包稅人,從而更鞏固了貴族的經濟地位。7 至 11 世紀 是封建主義因素不斷發展並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時期。拜占庭的封建制度是帝 國早期的封建因素和斯拉夫人農村公社制度結合的產物。
庇護制是建立封建依附關系的形式之一,它在後期羅馬帝國時期就已存 在。經濟上貧苦無靠的農民,為逃避帝國的賦稅壓迫和官吏的侵奪,有的人 不得不把自己的土地和人身交給有權勢的人以求庇護。因而土地所有權轉到 權勢者手中,農民自己再領回土地耕種,但必須向自己的庇護人繳納實物代 役租或貨幣代役租。隨著賦稅不斷加重,農民的依附程度日益加劇,最終淪 為農奴。
由於越來越多的鄉村歸屬大地主私人統治,帝國面臨喪失自己臣民的威 脅。所以在 4 世紀時(368 年),羅馬帝國就已頒布法規禁止庇護制的發展, 如果違反禁令,庇護人必須繳納 25 磅黃金作為罰款,並把農民還給從前的庇 護人。後來,拜占庭政府一再重申這些禁令,並根據 368 年的法律,凡是尋 求庇護的人以及「庇護」農民的人都必須繳納巨額罰金,但庇護制仍在日益 廣泛的基礎上發展起來。
同時,帝國政府出於國庫方面和政治方面的理由,事實上卻和庇護制妥 協,它甚至還企圖利用大地主的威勢和他們對依附農民的統治來及時徵集租 稅。例如,帝國政府在 415 年就已承認 397 年以前所產生的庇護關系是合法 的,同時庇護人應負責及時上繳向依附於他們的居民徵收的稅款。
庇護制在 6 世紀時繼續發展著,一切想禁止它的企圖都無濟於事,況且
政府的政策也顯得極端矛盾。由於查士丁尼在 535 年和 556 年的法令責成各 省執政者用自己的財產負責徵集租稅,因此他實際上加速了庇護制的發展。
在 7 至 8 世紀內,正當拜占庭帝國東方各省已被阿拉伯人侵佔的時候,
拜占庭的歐洲各行省的斯拉夫化過程正日益加緊地進行著,斯拉夫人的移民 甚至擴展到了小亞細亞。查士丁尼二世(公元 685—711 年)時為補充長期戰 亂所造成的勞力不足,用強制手段將斯拉夫人大量遷移到小亞細亞和其他地 區。8 世紀時,拜占庭繼續推行利用斯拉夫人的國內移民政策,在 762 年移 到小亞細亞的斯拉夫人就達 202000 人之多,數量眾多的斯拉夫移民改變了拜 占庭帝國的民族構成,並且斯拉夫人帶來了農村公社,使帝國的社會結構發 生巨大變化。8 世紀前期形成的「農業法」反映了這一變化。當時農村公社 廣泛存在,耕地歸公社自由農民佔有,份地要定期輪換,使用權受到公社保 護,作物收割後,休耕地要暫時收回作為公共牧場。其它如森林、草地、牧 場則為公共所有。「農業法」也表明自由農民已開始分化,有的農民因無力 耕種而放棄份地,有的農民則租種別人的份地,向土地所有者繳納一部分收 獲物,成為分成制佃農或「什一租戶」。至於富裕農民,不僅擁有牲畜和勞 動工具,而且擁有奴隸。公社保護私人財產,盜竊或損害他人財物要受懲罰。 由於自由農民數目大量增加,個體農民的小土地佔有制加強,使隸農也發生 相應的變化。7 世紀以後,帝國政府不再以法律形式將隸農束縛在土地上, 從而使隸農獲得一定的自由,處境得到一些改善。奴隸制的大領地大部分趨 於衰落,奴隸制已經不是基本的剝削方式。同時由於土地變為私有財產,特 別是個體勞動和私人佔有的出現,使公社的財產分化和階級分化成為不可避 免,因此公社制度的瓦解只是時間的問題了。斯拉夫人的入侵及其在拜占庭 地區的移民,帶來了種族構成和土地關系方面的巨大變化,這些變化增加了 拜占庭的生命力,成了封建主義向更高階段發展的出發點。但在巴爾干半島
和在其他地方鞏固起來的農村公社在一段時間內曾抵抗了封建貴族,保護了 農民的自由,制止了農奴制度在拜占庭的擴張。不過它的抵抗只是暫時的。 前述 8 世紀時的「破壞聖像運動」,實質上是教會和軍事封建主土地和 財產的再分配。這一運動加速了封建化的進程,以軍事貴族為代表的封建勢
力更加強大,村社農民更快地淪為依附農民或農奴。 馬其頓王朝統治時期(公元 867—1056 年),拜占庭的封建關系迅速發
展。國家的稅收政策促進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和自由農民的沒落。從 6 世紀時,拜占庭的全體居民就已必須納稅。政府從工商業、專利事業和買賣 官職中得到大筆收入,但主要收入來源是各種捐稅。沉重的捐稅和勞役促使 農民破產,教俗封建主則依仗權勢侵佔公社附屬地和農民份地,並迫使破產 農民處於人身依附地位。到 10 世紀,拜占庭的大地產迅速增多,小領地不斷 減少,一個新的貴族階級已在農村形成,他們不僅購買和吞並私有地,而且 購買和侵吞屯田兵土地,把屯田兵也變成農奴。這個新貴族階級在 10 至 11 世紀之間成為統治階級的基本集團。
10 世紀時,拜占庭的封建化進入了決定性的階段,這一時期,拜占庭鄉 村居民的社會等級完全確定了。農民處境困難,生活極端貧困,國家用連環 保的辦法迫使他們及時繳納租稅,而封建貴族則用殘酷的辦法剝奪他們的土 地,把他們變為農奴。10 世紀農民農奴化范圍十分廣泛。無數佃墾農,也就 是依附農民住在地主貴族的土地上,領佃主人的份地,而為地主服封建義務。 他們的經濟地位比自由公社社員的地位更加困苦,因為代役租和其他的賦役 奪走了佃墾農的大部分勞動和生產物。
自由農民的破產,屯田兵制的破壞,固有地的減少,使皇帝們感到了大
地產的威脅和稅源兵源減少的危機。因此從羅曼努斯·萊卡佩努斯時期(公
元 920—944 年)開始,歷代皇帝反復頒布立法,保護小土地所有者,削弱「有 勢力」者。
922 年,羅曼努斯·萊卡佩努斯頒布了一項新法令,禁止「有勢力」的
封建貴族以任何方式(贈送、購買或租賃)攫取農民的土地,並把近 30 年來 徵用的屯兵的軍人土地還給屯兵,同時讓農民享有購買地產的優先權。
但封建貴族們卻乘著 928 年的歉收和飢荒的機會,在高利貸條件下更大
規模地收買了農民的土地。所以在 934 年羅曼努斯·萊卡佩努斯在第二個法 令中命令貴族們把從飢荒年度起購自農民的土地按原價還給農民。但農民土 地仍被剝奪,自由農破產問題仍十分嚴重,所以君士坦丁七世(945—959 年) 不得不在自己的新法中承認了這一點。但他宣布屯田兵的土地是不能轉讓 的,並規定凡把屯兵變為農奴(佃墾農)和攫取他們土地者一律課以巨額罰 金。當小亞細亞「有勢力」者的代表之一尼斯福魯斯·福卡斯取得政權時, 他就廢除了原先被承認的農民和屯兵優先購買貴族所佔有的土地的權利。在 他統治期間,貴族胡作非為的行為特別猖獗。
976 年,瓦西里二世(公元 976—1025 年)即位後,於 996 年頒布了反 對大土地所有者的全面立法,勒令大貴族將 922 年以後吞並的土地歸還原 主,並把征稅權交給地方領主,而不再由農村公社承擔,這表明農村公社已 完全瓦解,農村的封建軍事貴族領地業已形成。後來,在 1001—1002 年之間 公布了所謂「擔保」法,責成大貴族對貧苦農民的欠稅負責。皇帝的措施無 疑鞏固了拜占庭鄉村中的農奴制度。同時,瓦西里二世為了討好僧侶,在 998 年廢除了尼斯福魯斯·福卡斯曾經頒布的一些法令(這些法令的目的在於限
制寺院土地所有制的增長,它們禁止建立新寺院,禁止把土地轉與現存寺院 或贈送給大主教、主教和濟貧院)。教會人士和僧侶現在可以放肆擴展自己 的領地了。
由此可見,這些皇帝的限制性措施都是不夠徹底、不夠堅決的,它們遭 到大貴族和官員的激烈反對,所以並未產生應有的後果。
11 世紀拜占庭的封建關系進一步發展。科穆寧王朝(公元 1081—1185 年)實行了普洛尼亞制度(即監領地制),也稱「恩准制」,類似西方的采 邑制。政府將國家土地和農村公社土地分給公職貴族監領,接受監領地者, 有權享受自己領地上的稅收和租稅,對領地上的農民(巴力克)享有支配權。 監領地可終身享用,死後歸還王室。「巴力克」領有世襲份地,必須向監領 人納稅、服勞役,並且喪失人身自由。 11 世紀末,拜占庭的自由農民大多 數淪為農奴,封建關系最終確立。由於監領人只是終身佔有這塊土地,所以 他們拚命從依附農民身上榨取油水,而不考慮什麼後果。
(3)農業和農民階層
10 世紀一個拜占庭的皇帝說:「要保全一個國家,有兩件東西是必需的, 那就是農業和軍事藝術」。他們像羅馬人一樣,認為土地是財富與國力的主 要源泉。為了這個原因,拜占庭人採取多種方式來補充長期戰亂所造成的勞 力不足,並積極開展農業拓 殖。在各省建立的軍事殖民地,士兵 們都耕種分給他們的土地,作為一種軍事服役。帝國還利用摩尼教派、雅各 教派、保羅教派 等異教的基督教派別來拓殖荒地,這些異教教徒是 從亞美尼亞和小亞細亞遷到色雷斯和希臘的。7 世紀時從黎巴嫩來的 12000 名敘利亞冒險者,即定居在色雷斯、伯羅奔尼撒和伊庇魯斯。必要時皇帝也 會釋放奴隸進行拓荒。5 至 10 世紀時,成千上萬蠻族出身的隸農被安置在帝 國內所有歐洲各地區,其中有些是日耳曼人,如在色雷斯及伊利里亞的哥特 人,在班諾尼亞、介於底拉維河與撒夫河之間的哲彼提人、赫琉來人和倫巴 底人;有些是塞姆人、阿拉伯人、埃及人;其他如波斯人、亞美尼亞人和塞 加西亞人,都是雅利安族。如果必要時,都蘭族的俘虜也被施以洗禮,而依 次變成勞動者。這樣,阿瓦爾人安置在美塞尼亞,靠近那瓦里諾;保加利亞 人安置在亞加爾拿尼亞,在亞克興周圍;14000 名土耳其人安置在東馬其頓, 而其他的人,則被安置在奧加里達湖四周。但是人數最多的農業拓殖者隊伍 是由斯拉夫人提供的。查士丁尼二世曾經一次就把 7 萬斯拉夫俘虜安置在斯 特魯馬河盆地和東馬其頓。
色雷斯的一部分就是由這些蠻族拓殖的。斯拉夫人移來的部落、人口是
那樣多,以致同化了與他們一樣被移民到這個地方的亞美尼亞人、波斯人、 土耳其人和亞洲的希臘人,在 6 世紀時,馬其頓曾被稱為斯拉文尼亞(今斯 洛文尼亞)。南部帖撒利、班都斯地區、阿提卡,尤其是伯羅奔尼撒,由於 這些斯拉夫移民而重新有人定居下來,到 10 世紀時,整個摩利亞變成一個斯 拉夫區域。在義大利南部情況也是一樣。正是由於這許多種族不同的移民, 為拜占庭提供了農業勞動力。10 世紀的拜占庭又一次成為歐洲人口極其稠密 的地區。
大量拓荒減少了荒地面積,同時,皇帝們也採取有力的措施來防止棄田 數目的增加。首先,他們命令那些聽憑土地荒蕪不耕的地主應當喪失其土地。 其次,如前所述的聯保地稅在 6 世紀的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土地的 拋荒。這一聯保地稅一直持續到 10 世紀,以後甚至還重新規定過。在這種情
況下,土壤的耕種與農業生產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從 8 世紀到 11 世紀,拜占 庭農業達到了高度繁榮。有關農業與家畜繁殖的著作,都是在 10 世紀內寫成 的。許多改良的耕作方法,例如灌溉、完善的樹木栽培方式以及葡萄與技術 作物的種植,我們習慣上把它們歸功於阿拉伯人,而實際上似乎是淵源於敘 利亞——拜占庭的。
農業生產沒有一個地方像東方的拜占庭這樣進步、這樣平衡發展。拜占 庭各省布滿了茂密的森林,特別是在阿爾卑斯山、巴爾干半島、班都斯、琉 奎尼亞與卡拉布里亞。君主們和大貴族們有很大的林園,都從森林取得木材 以供建築之用。漁業在黑海、愛琴海、亞得里亞海都很發達。養豬和放羊到 處都很興旺,特別是在森林地帶與高原上面。牛和其他牲口的飼養則在色雷 斯、米西亞、馬其頓、波的亞、伊利斯、美賽尼亞和義大利南部的平原上進 行。皇帝與大地主以擁有種馬繁殖場、飼養賽跑的馬和戰馬是體面的事情, 而這些又以色雷斯及伯羅奔尼撒所產的最為著名。希臘的蜂蜜聞名於歐洲。 色雷斯、馬其頓、帖撒利、美塞尼亞、阿普利亞、西西里和康帕尼亞仍舊是 歐洲最富的產糧區。主要食糧是小麥、鹹肉、魚類、乾酪、火腿、酒和蔬菜。 埃及是帝國的大谷倉,它每年能向君士坦丁堡輸出 26 萬誇脫的穀物。尼羅河 兩岸及三角洲盛產著紙草蘆葦,而以它製造出來的紙張是埃及的重要出口 物。沒有一個基督教國家的果園能夠與拜占庭帝國的媲美;杏仁、檸檬、橘 子、無花果和葡萄乾以及愛琴海、希臘及義大利南部的水果,都大量出口。 列斯堡、薩摩斯、希臘和西西里出產的加了香料的酒馳名世界。東帝國在染 料植物和葯草植物上也占據第一把交椅,在甘蔗、棉花和桑樹種植上以及養 蠶上,則居於壟斷地位。在農產品上,拜占庭擁有為中世紀所有的人既羨慕 又嫉妒的豐厚財富。
拜占庭的農村居民,在中世紀初期末了時,絕大多數都是隸農與農奴。
奴隸制的庄園雖然存在,但規模不大,數量不多,奴隸勞動在農業中並不佔 主導地位。並且帝國法律禁止自由人佔有奴隸,允許奴隸與有自由身份的人 通婚,這一法令本身就使奴隸得到解放;它禁止出賣奴隸,承認奴隸的個人 財產所有權;它便利並擴大了奴隸的釋放,蓄奴僅限於從事家務勞動。可是, 雖然法律取消了獲得自由的人與自由人之間的一切區別,但奴隸出身的人很 少能取得完全的自由,事實上他們並沒有獲得獨立謀生的自由。相反,他們 倒使得隸農與教會地產上的農奴人數大大增加。
隸農與農奴階級是由各種各樣的成分構成的。破產的小自由地主、分益
佃農、佃農、被釋放的奴隸等。他們全都被迫簽訂一種嚴厲的依附契約,以 耕種田地作為謀生的手段。在羅馬帝國最後幾世紀中即已形成的隸農制,在 拜占庭帝國統治下變得很普遍,並且由於許多新人,包括負債不能償還的人、 附屬於公地的遊民、貧無資產的人、外來移民、戰俘等不斷參加它的行列而 日益發展。隸農列名在人頭稅名冊內,所以國家可以向他們徵收應納的稅。 他們固定在土地上,耕種土地卻沒有任何財產權,並以奴役稅或貢賦以及實 物稅等形式,以貨幣或實物把土地收成的大部分付給地主;作為回報,他們 在所耕種的土地上也享有一種可以轉讓和世襲的永久用益權。
政府的立法通常保護剝削隸農的貴族階級的利益。隸農負擔的義務越來 越多,並且被固著於土地上,喪失了離開領地的權利。兩種耕種者階級在隸 農中發展了。最幸運的階級,其成員在中世紀初期仍繼續帶著隸農的名稱, 有著大部分的公民自由特權,例如無需戶籍條件而與人訂婚的自由、完全的
夫權與父權,以及立遺囑的資格。另一種半奴隸耕種者的階級,他們稱為附 屬於土地的農奴,不久就並入農奴階級。這兩類隸農,在 9—10 世紀時合並 成為單一的教俗大地產上的農奴階級。於是農奴制帶著它的真正特點出現 了,耕種者有住在耕地上從事耕種的義務,土地所有者有不得驅逐佃戶、不 得增加佃戶的支付物的義務。
此外,帝國農村還存在著自由農民階層。這一階層一部分是從古代保留 下來的,另一部分是由所謂「蠻族」侵入帝國領土而形成的。據文獻證實, 在埃及、敘利亞、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上還保留著農村公社的殘余,因而 也存在相當數量的自由農民。例如在 4 至 6 世紀的埃及就普遍存在著農村公 社,水的分配、土地的共同使用等等都是由公社來調節的。稍後,在 7 至 8 世紀時,斯拉夫人向巴爾乾和小亞細亞的移民恢復了農村公社,補充了自由 農民階層的隊伍。這樣一來,帝國又擴大了自己征稅的可能性和軍隊的員額。 中世紀早期自由農民在當地的生產中起過一定作用。
因此,奴隸、隸農、農奴和自由農民構成中世紀拜占庭農業勞動者的主 要成分,正是由於他們的辛勤勞動,使帝國農業生產得到很大發展。
(4)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
憑借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地理優勢,拜占庭帝國迅速地發展了手工 業和商業。盡管帝國不斷受到日耳曼人、斯拉夫人、阿拉伯人及其它民族的 侵襲,但是三大洲的各族人民和各種物質文明的相互交流一直沒有停止過, 這一切都促進了拜占庭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發展。
手工業在拜占庭遠比西方進步,它集中在城市。當然,在貴族和教會的
地產上有一些農村作坊,例如在佩特雷斯的但以理斯領地上的那些作坊,出 產紫色的織品、好的布和地毯等奢侈品;一些大寺院的作坊,在僧侶的指導 下專門生產各種工藝品、燈飾和繪畫。同時廣大農村居民為滿足日常生活需 要也從事一些家庭手工業。但是最繁榮的依然是城市手工業。手工業者操持 著世代相傳的職業,在小作坊或國家的大作坊里進行勞作。他們組織行會, 維護本行業的經濟利益。911—912 年之間編纂的「城尹冊」,證明當時君士 坦丁堡存在著 22 個手工業和商業的同業公會,每個同業公會都享有生產或經 營一定的商品的獨占權。組織在行會中的既有手工業者又有商人;例如貨幣 兌換者、生絲販賣者、蠟燭製造者、制肥皂者、賣酒者、香水商人、豬販、 馬販、魚販、肉販、糧商、食品雜貨商等都有專門的行會。各種行會中人數 最多的是與紡織業有關的行會,如生絲販賣者、紡織工匠、絲、羊毛和布的 染匠,以及在敘利亞從事原料和各種精紡品貿易的商人。其他職業的手工業 者,如制鎖匠、磨坊主、漆匠、大理石匠及鑲嵌工匠,則組織在沒有特權的 行業中。此外還有由國家壟斷的采礦、制鹽、造幣及武器、軍需品等。
享有特權的或官方的行會以及各種自由行業,往往占據在市中心的街道 和大會場周圍等特殊地點。國家常常給予行會中的手工業者和商人一些特 權;它免除水手、制羊皮紙者和紫色染匠服兵役的義務;同時免除大多數行 業工匠的一部分租稅;所有的行會均有其壟斷權。以此作為交換條件的是, 國家對這些行會執行最嚴格的監督。每一個官方行會都處於城市行政長官管 轄之下,都要服從行政管理規則。這些規則詳細規定行會取得糧食等必需品 的方法,規定它與外國商人的關系,限制購買數量,並確定出售的價格、日 期和地點,以及行會所得利潤的稅率。如果新會員加入行會,他必須能夠出 示具有從事該職業技能的證明材料,必須事先獲得政府當局的允許,另外他
還要分別向同業公會和國家繳納一筆費用。此外,國家對於製造技術也採用 同樣的管制,以保證產品的質量。國家官員可以進入工作場和商店檢查商品 及帳簿。當局甚至時常試圖規定最高的工資和奢侈品的價格。從查士丁尼時 代開始的這種嚴密控制的財政政策(如警察式監督、限制性命令、價格規定、 皇家壟斷、租稅勒索等),曾被很多皇帝所推行,阻礙了手工業的進一步發 展。特別是盈利最豐的絲綢業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國家的獨立事業。據當時的 記載,提爾和貝魯特的絲織業由於受到政府各種限令、價格規定等措施的影 響而陷於破產境地。政府的嚴密控制阻礙了帝國的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但 也加強了帝國的統一與鞏固。不管這種政策的缺點如何,拜占庭的手工業與 中世紀早期西歐的情形比較起來,仍然處於較高的水平,查士丁尼一世時修 建的大量堡壘、道路、宮廷和廟堂就證明了這一點。否則,聖索菲亞大教堂 這一建築史上的傑作就不會落成了。
在官方行會以外,拜占庭還有無數從事小規模手工業生產和貿易往來的 自由行業。在這些行業中,個人的創造性得到更自由的發揮,他們的勞動為 拜占庭手工業的發展注入了活力。
行會和自由行業的工匠們,以精湛的工藝和多樣的外形,為拜占庭手工 業在世界上贏得了極高的地位與榮譽。帝國生產的紡織品,是全歐洲的君主、 主教和富裕階層所熱衷追求的。佩特雷斯的毛織品,馬其頓、那不勒斯的麻 布,以及各地生產的地毯、加工的皮革,都是舉世無雙、極受人們歡迎的物 品。裝飾精美、塗上琺琅的玻璃製品、嵌鑲物及瓷器也行銷各地。帝國還有 老練的采礦與冶金能手,他們開采了小亞細亞和東歐的鐵、銅與鉛等礦藏; 還在帖撒羅尼迦、伊庇魯斯的尼科波利斯和優卑亞、雅典和底比斯、伯羅奔 尼撒等地開設的兵器工場中製造弓箭、槍和護身甲。采礦業與軍火製作業等 都是由政府控制,私人不得經營。這些行業為保證國家的統一穩固提供了物 質基礎。
除手工業的繁榮外,中世紀前期的拜占庭享有基督教各國國際貿易的壟
斷權,這種貿易集中於地中海。拜占庭位於西亞細亞和歐洲的海上和內陸所 有各大貿易路線的匯合點,而且擁有自己的海陸運輸制度和高度完善的匯兌 方法。從中世紀之初起,拜占庭就採用一種國際貨幣制度,一種金本位。這 就是貝占或拜占庭金幣。拜占庭的貨幣兌換商與銀行家們在使用匯票或與之 相等的信用券上,走在義大利人的前面。拜占庭商船隊是地中海之王,在這 里隨處可以看到它的國旗。機警的巡警,隨時准備與海盜進行戰斗,維護著 海上安全。陸路上的交通也很通暢,巴爾干半島和義大利南部的舊的羅馬公 路上又修建了無數的橋梁、水井、水池和庇護所。所有這一切都保證了拜占 庭能夠從事出口與轉運貿易,它的商業能達到當時西方各國所不能達到的廣 闊范圍。
於是,拜占庭成為東西方貿易的中心。在這里,首先是經過敘利亞商人, 然後是經過威尼斯人、熱那亞人、亞美尼亞人的中介,拜占庭的農產品和制 造品被運到東西方各地:美麗的絲、漂亮的布、黃金飾物、雕刻的象牙、玻 璃、瑪瑙杯子、水果、酒以及其它特製的和奢侈的物品。經過那些在拜占庭 經商的阿拉伯和土耳其商人之手,歐洲得到小亞細亞、加爾底亞、亞述和波 斯、印度與遠東、埃及與非洲各地的珍貴商品香料、香水、寶石、稀金屬、 檀香、麝香、樟腦、生絲、棉花、精美的絲織品、羊毛織品和地毯。從 8 世 紀起,斯拉夫、保加利亞和馬扎爾的貿易商人沿著河流和大貿易路線蜂擁到
帖撒羅尼迦和拜占庭來銷售他們的麻、蜜糖、鹽魚、牛羊、獸皮及其他物品。 從義大利、德意志、西班牙和高盧來到拜占庭口岸和轉運港口的有五金、生 羊毛、亞麻布、粗糙的羊毛製品及地毯。所有這些商業往來,匯聚在帝國境 內,推動著拜占庭經濟的繁榮發展。
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的興盛繁榮。拜占庭帝國布滿了強大 而富裕的工商業城市。其中首都君士坦丁堡最為著名。印度、波斯商人運來 的東方絲織品、香料、象牙、珠寶;斯拉夫人運來的北歐毛皮、琥珀、蜂蠟、 干魚及奴隸;埃及人運來的尼羅河流域的穀物、甘蔗、麻布、紙草;敘利亞 的彩色玻璃、精製織物及綉品??源源不斷地集中於君士坦丁堡,又由希臘 人、猶太人、敘利亞人、阿拉伯人、保加利亞人、義大利人轉運至西歐市場。
11 世紀時,僅君士坦丁堡的貿易和海關稅,每年就為帝國國庫帶來 730 萬貝 占的金子。君士坦丁堡還是一個大的手工業中心。大量手工業者在那裡從事 著貴重的織金物、加工精製的象牙、首飾業、琺琅器和其他奢侈品的生產。 其中尤以絲織業最負盛名。絲織業主要由國家經營,最大的作坊設在皇宮。 工匠們利用從中國進口的生絲和本國生產的生絲作原料織造高級錦緞,產品 大部分供宮廷貴族和各級貴族、官吏享用,部分向國內外市場銷售。此外城 里還有富豪和自由手工業者經營的作坊。君士坦丁堡的其它重要手工業,主 要還包括製造金銀餐具、鑲嵌金銀器皿的金屬製造業,以及由國家壟斷的軍 火製造業、鑄幣、造船等。工商業的發展,東西方商人匯聚於此,使君士坦 丁堡的人口迅速膨脹,中世紀時人口達到 80 萬,是歐洲最富庶、人口最稠密 的大都會。馬克思稱之為「溝通東西方的一座金橋」。①
除了君士坦丁堡以外,各省也有一些大的手工業、商業中心。例如敘利
亞的安條克和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前者生產玻璃、高級陶瓷、精細的紡織 品及珠寶首飾;後者以紙草、亞麻布、玻璃製品聞名。亞歷山大里亞還是東 西方海上貿易的重要樞紐。遠東的絲綢和香料,埃及商人由馬來亞(今馬來 西亞)或錫蘭(今斯里蘭卡)運出,經紅海,至蘇伊士灣,再由亞歷山大里 亞轉運西歐。它曾是當時近東最大的城市,其美麗的街道、公共大廈、豪華 浴場及其他很多景色,使當時的阿拉伯人稱羨不止。
巴爾干半島和小亞細亞也有許多經濟發達的城鎮。那裡生產的棉、麻、
布匹、地毯、生絲、染料、穀物和畜產品等主要運往君士坦丁堡。帝國各地 的城市和首都保持著經常的聯系,和農村市場也有密切接觸。
城市的興盛、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給拜占庭帶來了豐厚的工商業利潤,
也給帝國提供了巨大的財政資源。帝國政府可以運用雄厚的財政資源建立強 大的軍隊和推行有力的外交政策維系疆域的穩定,因此直到 12 世紀末期以 前,拜占庭帝國一直是個強大的國家,也是中世紀前期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 之一。
(5)拜占庭經濟的衰落與帝國的滅亡
13—14 世紀的拜占庭已喪失了從前的經濟繁榮景象。1453 年君士坦丁堡 被土耳其人攻克,拜占庭帝國延續了一千多年的歷史至此結束。
促使拜占庭崩潰的根本原因在於它的深刻的封建化。當農民的農奴化基 本完成的時候,封建貴族階級的政治經濟權力也不斷增加。他們自己也變成 了領地上的小國君。他們利用農民的土地依附關系,以及自己對農民的政治
Ⅵ 印度殺魚不用刀切,為什麼非要用魚來撞刀
印度人殺魚的方式很特別,他們將鋒利的彎刀豎起來固定在木頭上,然後拿起魚往刀上撞,很快就可以將整條魚分解開,並「撞」成一小塊一小塊的魚肉。
印度人殺魚為什麼是「魚撞刀」,而不是「刀切魚」?
關於這個問題,有人認為與印度的宗教有關,印度人信仰印度教,是不允許殺生的,於是他們想到一個辦法,就是用豎刀殺魚。「魚撞刀」代表是魚「自殺」,而非「他殺」,這樣殺魚的人就不算破戒,事實真是如此嗎?
不過印度人對於食物的烹飪和處理方面還是不如中國,他們的菜最主要的就是調料的使用,對於食材的加工方式並不怎麼重視。不管是魚肉還是雞肉,都是切成塊以後直接烹飪,再配上各種調料。這樣的方式對於食材的加工程度要求不高,所以古老、簡單、快捷的「魚撞刀」就一直流傳至今!
Ⅶ 求教高人這種海魚學名 魚販說是菠蘿魚 但是菠蘿魚不是觀賞魚嗎
紅魚,學名叫紅鰭笛鯛,又名紅槽魚,在分類學上屬笛鯛科笛鯛屬。這種魚體呈橢圓形,稍側扁,一般體長20厘米~40厘米以上,體重2公斤~3公斤左右。頭較大,體披中大櫛鱗,側線完全與背緣平行,眼間隔寬而突起,全身鮮紅色,故得紅魚之俗名。
紅魚喜歡生活在水深50米~90米處,底質為泥或沙泥的海區,若無氣候突變,一般每年10月~11月間開始懷卵,次年四五月底產卵。它為肉食性魚類,個體細小的紅三魚、銀米魚等便是它們經常的食物。漁民根據紅魚的游動習性和食性捕捉紅魚。捕捉主要採取兩種捕撈方法,一是用機動漁輪和較大型的漁船設置大型底拖網捕撈;二是製造紅魚釣船,採用延繩釣的「釣魚」辦法來捕獲。
紅魚由於掠食小型魚類長肥了自己,因而生得體健身壯,所以它一般可活四五年,長壽者可達7年以上。而其個體長得也較大,肉厚刺少,肉質鮮美,蛋白質含量高,營養豐富,因而被列為優質海產魚類,是著名的海鮮美食。海南儋州出產的紅魚乾和臨高出產的紅魚筒是海南的著名特產之一。
Ⅷ 印度的菜市場你見過嗎
印度菜市場,從一大清早就開始喧囂,骯臟的街道到處都是各種垃圾,還有各種水跡,各種店鋪在這里都能看到。
印度的蔬菜看起來個頭小小的,而且顏色和形狀也不太好看,應該沒有打什麼農葯化肥之類的,所以這些菜的味道很是不錯哦,特別是小個的番茄,煮個蛋花番茄湯什麼的,不用煮很久,最多十分鍾就有濃濃的番茄果酸味出來啊!可惜印度人吃豬肉的少,只有在中國城這些地方才會有賣豬肉的,不然煲個番茄排骨湯,那才有中國的味道。
Ⅸ 潑水節的來歷
潑水節的來歷
托缽僧講的典故:神童固夢和道士宋江打賭,宋江因賭輸而自刎。他的腦袋滾到哪裡哪裡著火。他的七個女兒只好輪流把腦袋端在手上。眾人向他的女兒潑水,企圖滅火解救。於是形成了潑水節。
努丹一口氣講完了他所聽到的潑水節的來歷,博得了車上男女老少的一片鼓掌和喝彩聲。大家都說:關於潑水節的形成,雖然人人都聽父母或長輩說過,而且內容很可能各不相同,但是沒有一人能夠說得這樣詳細,這樣生動。人人都誇獎努丹是個好口才,如果能夠上大學深造一番,一定是個文學家。
吳永剛說:「我和泰家一起生活了四五年,在泰家的村寨里過過四五個潑水節,卻不知道潑水節的來歷原來是這樣。剛才聽大家議論,說是潑水節的掌故,各人所聽的,內容很可能各不相同。在座的諸位,誰能夠給大家再說一個不一樣的故事呢?」
這時候,坐在邊廂的一個黃袍托缽老僧開口了:
「諸位要是有興趣,不嫌老僧口齒不清,不嫌老僧口才不好,待老僧來貢獻一個另一種說法吧。」
中國的和尚,穿「緇衣」也就是穿黑色和尚袍的居多,間或也有穿灰色或褐色的,從來不見有穿黃袍的和尚。這是因為中國一向把「黃色」看成是至高無上的高貴的顏色,只有皇族才能服用。到了清代,黃色的服裝,只有帝後太子才能穿,除了因功皇上作為「恩典」特別「御賜」的黃馬褂之外,連晉封為王爺的皇上的親兄弟都不許穿,穿了就是有反叛之心,罪在不赦,可以滿門抄斬的。禮制如此,更遑論和尚了。
泰國的和尚,可是人人必須穿黃袍,披紅色袈裟,而且大都是絲綢的。紅黃相間,十分醒目。中國的佛教,是從印度傳進來的大乘佛教,講究的是不殺生,佛教徒不但不許吃肉,因為絲綢是把蠶蛹煮死以後再繅的絲,做一件絲袍,不知道要死多少蠶蛹,因此穿絲袍罪孽太大,和尚是不許穿的。泰國的佛教是十三世紀從錫蘭(今斯里蘭卡)傳進來的小乘佛教,雖然也講究不殺生,還講究「放生」,到了一定的節日,家家戶戶都要買許多活魚到河邊去放;但是卻可以吃葷,連和尚都可以吃肉,條件只有一個:不是自己親手殺死的動物,都可以吃。所以泰國的佛教徒可以用雞鴨魚肉「齋僧」,到菜市場去買雞,則只能買殺好的,買魚也只能買那已經死了的。如果賣魚的小販只有活魚,他會叫你等一下再來。你到別的地方轉了三五分鍾回來,魚販子已經把活魚摔成死魚,你就可以買來吃了。佛教是泰國的國教,除了少數伊斯蘭教徒之外,幾乎人人都是佛教徒,卻不知道那些捕魚的、賣魚的,是佛教徒不是。
泰國的和尚自己不生火做飯,一早起來,手托盂缽,先到各村寨去「化齋」。因為當地人都認為:如果一早碰見和尚,就能給自己和全家帶來一天的好運,因此善男信女們,特別是有錢的富人,大都一清早就在自家門口准備好齋飯,等和尚們上門來求布施。齋飯以大米飯為主,也有米糕,還可以有豬羊雞鴨魚蝦之類的葷菜和瓜果蔬菜之類。
只有賭徒是例外。他們認為一早起來碰見和尚,准會輸得像和尚的腦袋一樣:光光的。因此,凡是賭徒,大都早上不出門,以免碰見和尚。
從陰歷①八月十六到十一月十五,這三個月內為「守夏節」,僧侶不許出門,只能在寺院中坐禪,等待施主上門來布施齋飯。到了十一月十五「解夏節」以後,就又可以沿門托缽了。
--------
① 陰歷——泰歷陰歷與中國的農歷陰歷不同。中國的陰歷,大約比公歷晚一個月,陰歷八月十六,大約在公歷9 月中下旬;泰國的陰歷,則比公歷早一個月左右,陰歷八月十六,大約在公歷的7 月中旬。
托缽僧出門,穿黃色僧袍。僧袍連束胸束腰一共六件,化齋的盂缽,裝在一個袋子里,用布帶掛在肩上,藏在僧袍內的右腋下;背一個包袱,裡面是一塊毛毯,以備席地而坐或早晚天氣突然轉涼的時候可以披一披;帶一把紅色布傘,天黑了,不論走到什麼地方,只要把傘一張,就可以席地過夜。有的和尚,還保留吃檳榔的習慣,手提一個小袋,那就是檳榔袋,裡面裝的,不是數珠,而是檳榔。
泰國的和尚,每天只吃兩餐:早上八點吃一餐,中午十一點半吃一餐,過午不食,但可以喝水。
佛教是泰國的國教,中央政府有宗教事務部,由王族中的有道高僧擔任部長,俗稱「和尚王」。成年的男子二十歲後人人必須在寺院中出家一次,連國王也不能例外。一般都在守夏節前由父母親友伴送,在鼓樂儀式下進入寺院中讀經修行,至少要住上三個月以後,才可以還俗完婚,不然連老婆也娶不到。出家幾年的和尚,也可以還俗娶妻成家。因此年老的托缽僧特別受人尊敬。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現代泰國人特別是大城市人對「出家」的儀式和時間也不太講究了,許多人只到寺院去住上三天,虛應一下故事,就算出過家,可以討老婆了。
泰國有和尚而沒有尼姑,女子不出家。女人不但不能出家,而且不能碰到和尚身上的任何部分,不然,女人要倒十年楣,和尚要倒楣十一年。因此,不論走到什麼地方,和尚是絕不能與女人並排而坐的。
1
今天,這個五六十歲的老年托缽僧要給大家講另一個潑水節的典故,大家先報以熱烈的掌聲,然後人人洗耳恭聽。下面就是老托缽僧講的故事。
潑水節又叫「宋江節」,也叫「宋江難」。中國來的華僑都以為與梁山泊好漢宋江有關,還編造了一個《水滸》阮氏三雄到越南為王的故事。其實,那是牽強附會。泰國的宋江,與水泊梁山上的宋江一點兒關系也沒有,只是名字音近而已。正確地說,應該叫宋干,不是宋江。
很久很久以前,我們泰國有一對中年夫婦,家境富裕,樂善好施,齋僧禮佛,殷勤虔誠。可是也不知道為了什麼,他們夫妻雙雙年過四十,居然連一個兒子也沒有生養。他們每天朝朝暮暮晨昏兩次祭禱於日月之神,數年來如一日,從未失誤過一次,也依然無效。愁得夫妻兩人唉聲嘆氣,不知道自己是前世作的孽,還是今世無意中犯下了什麼過錯。
有一天,門前來了一個托缽僧。老兩口兒用自己家中最好的飯食齋了僧,又坐下來連連嘆氣。托缽僧問他們何事煩惱,老兩口兒也不隱瞞,把自己年過四十膝下無子的苦惱訴說了一番。托缽僧閉目一算,點了點頭,睜開眼睛,開導他們說:
「你們兩人,因為前世對佛祖不尊敬,說了褻瀆佛祖的言語,佛祖罰你們今世無子。不過又見你們今世齋僧禮佛,恭敬虔誠,下世命中註定有三個兒子。如果你們能夠繼續行善,老僧教你們一個法子,或許佛祖開恩,從你們下世的三個兒子中先借給你們一個,也是有可能的。」
老兩口兒聽說下世的兒子居然能在今世借出,非常高興,立刻向老僧禮拜,請他傳授這個妙法。老僧說:
「你們兩個,先齋戒沐浴三天,不得同房,然後取白米一笸籮,在清水中淘汰七次,入夜之後,供於山中的大榕樹下。一連七夜,不得間斷。七夜之後,你們同房。如果感應了樹神,也許一索得男;如果祈求無應,你們今生,大概子嗣無望了。」
托缽老僧說完了這一席話,念了一聲「阿彌陀佛」,繼續雲游去了。老兩口兒聽從老僧之言,當夜沐浴之後即分居齋戒,閉門誦經,三天之後,挑選上好白米一笸籮,汲取井中清水,仔細沖洗了七遍,直到一點兒渾水也沒有了,這才拿到山中的大榕樹底下用香燭供著,兩口子又默默地禱告了一番,這才回家,各自安寢。
一連供了七夜,第八夜夫妻同宿,為求子嗣,振作精神,顛鸞倒鳳,陰陽和合,幾乎一夜未睡。心心念念,但求一索得男。
榕樹樹神得到了老兩口兒七夜的供奉,很受感動,白之於佛祖,遣自己的神童下凡投胎,做了老兩口兒的兒子。
老兩口兒中年得子,高興非凡,三朝滿月,遍請賓朋,給兒子取名「固夢」。
小固夢是榕樹神童下凡,自然聰明伶俐,非比一般。長到七歲,就比人家十七歲的孩子還聰明。不用上學,就天生會讀會寫會算,禮佛拜懺,更不在話下。到了十歲,人間一切過去未來的事情,他全都知道。有人來問凶吉禍福,他一算一個准,不差分毫。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幾年之間,遠近的人們沒有一個不知道固夢的,都說他是個活神仙。人們尊稱他為「拍固夢」,意思就是「佛爺子」。千百里路之外的人有了疑難問題,也巴巴兒地趕來問訊。固夢的門前,簡直比市場還熱鬧,經常圍滿了人,擠也擠不進去。
遠處有一個道士,名叫「宋江」,自幼拜師學道,也有一些法力。本來人們有了疑難,都去求他的;自從出了個「拍固夢」,算得比他准得多,人們都去找固夢,漸漸地再也沒人去找他,不由得門庭冷落,生意清淡起來。
宋江不說自己本事不濟,倒埋怨固夢搶了他的生意。一天,他登門拜訪固夢,不懷好意地說:
「固夢先生,人人都說你聰明,能知過去未來之事,賽過活神仙。今天貧道特地登門求教。我這里有一道疑問,不太明白,請你解答:人的精靈,每天早午晚三個時候,各在身體的什麼地方?請以七日為期,七天之內,如果你答出來了,我將自刎相謝;如果你過了七天還答不出,說明你的『拍固夢』是假的,至少是欺世盜名,蒙蔽群眾,也請你自刎相謝。」
說完,也不顧固夢聽與不聽,大搖大擺地走了。
固夢得此難題,立即閉門謝客,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日夜冥思苦想。一連想了六天六夜,在房間里轉了一圈兒又一圈兒,頻頻捶自己的腦袋,可還是找不到正確的答案。
「看來,我的聰明才智已經枯竭。我比笨人還要愚蠢。像我這樣的傻瓜,還有什麼面目活在世上?與其明天讓人家來取我項上人頭,不如我自己找個清靜的地方自刎,倒也清脫。」
這樣一想,他就辭別父母,一個人進入深山,閉目打坐在一棵大榕樹底下,開動腦筋,繼續冥思苦想,作最後努力。
入夜之後,天上沒有月光,樹林里一片漆黑,四野萬籟俱寂,只有微風吹動樹梢的颯颯聲。固夢靠在榕樹的樹幹上,心想:這最後的一夜,我如果還想不出答案來,明天天一亮,我就自刎。
這時候,忽然聽見樹上兩只貓頭鷹「呱呱」地叫了兩聲,說起話來了。
「老婆子,咱們明天吃什麼呀?」
「老頭子,不是給你說過了嗎,咱們明天一早就可以吃到固夢的肉了。」
「固夢不是還沒死嗎?」
「他一直到現在,還沒有想出宋江給他出的那一道難題,明天就是第七天,他不想死也得死呀!」
「真可憐,像固夢這樣聰明的孩子,可真不應該這樣死呀!
難道說,宋江的那道難題,真有那麼難么?「
「嗨,有什麼難的,有的人,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固夢他盡往那難處想,可不就越想越難了么?其實呀,這個題目最簡單不過的了。」
「那麼說,你是知道答案的啰?」
「這么簡單的題目,連想都不用想,誰不知道哇?」
「你倒是說出來給我聽聽。」
「你想啊,一個人清晨起來,先洗臉,精神就好了,精靈不是在臉上嗎?」
「對對對,是在臉上。那麼中午呢?」
「中午天氣熱,洗個澡,渾身清涼,心平氣和,精靈不是在心上么?」
「不錯,有道理。那麼晚上呢?」
「晚上入睡之前,人人都要洗腳,不洗腳心煩氣躁,睡不著覺的;洗過了腳,就渾身輕松,可見晚上精靈在腳上。這不是明明白白的事情嗎?」
「嗨,可惜固夢這樣聰明的孩子,連這么簡單的問題都回答不出,活該明天給咱們老兩口兒當早點。」
「你可輕點兒,別讓固夢聽見了,咱們明天的早點,可就飛啦!」
「啪嗒」,一顆露珠,正好落在固夢的的眉心,把他從睡夢中驚醒。啊,一連六天六夜的苦苦思索,他太疲倦了,往大樹上一靠,不知不覺地就睡熟了。睜眼一看,天色已經大亮。啊,是到了我的最後時刻了,我該結束自己這短暫的人生了。哦,不,他突然想起夢中兩只貓頭鷹的對話來了。這是自己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呢,還是榕樹媽媽看見我有難特地托夢來救我呢?不管是哪一種原因,貓頭鷹說的話,卻是完全對的。好,我不用去死了,我有救了。
固夢回到了自己的家,靜等宋江登門。當地凡是知道兩人打賭的,都在這一天早早地來到固夢家門前,要看一個誰勝誰敗的結果。
下午天黑之前,宋江如期而至,一進門,打了個稽首,問:
「聰明的固夢,我問你的那個問題,你能夠解答了么?」
固夢合掌還禮,淡淡地說:
「這樣簡單的問題,其實你不用等七天,當天當時,我就可以回答你的。只是不知道你說過的話,可還算數?」
「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當著這么多父老鄉親的面,我還是那句話:你猜對了,我自刎謝你;你猜不出呢,就自刎謝我。現在請說你的答案吧!」
固夢不慌不忙,慢吞吞地說:
「人的精靈,早起洗臉,精靈在臉;中午沐浴,精靈在心;夜晚洗腳,精靈在足。請問宋江大師,是也不是?」
固夢每答一句,宋江的臉色倏地一變,先由黃變白,又由白變青,最後像烏雲籠罩,疾風暴雨就要來臨的樣子,神色愀然地說:
「固夢堪稱拍固夢,宋江愚魯不如君。我在人前所說,決不食言。現在我就自刎,以謝閣下。」
說罷,抽出佩劍往脖子上一橫,固夢要攔,已經來不及了。
宋江的腦袋一落地,滾到哪裡哪裡就著火,房屋化為灰燼,田地變為焦土;滾到河中,河水沸騰起來,片刻就乾涸了;滾到天上,天上多了一個太陽,赤日炎炎,大地如焚,立刻造成大旱。
老百姓陷入空前的災難。聰明的固夢,也無計可施了。
宋江有七個女兒,聽說父親自刎,遺下人頭繼續為害,急急趕來。大女兒用一個托盤把父親的腦袋盛起,捧在手上。火焰立刻布滿了她全身。為了父老鄉親們免遭塗炭,她沒有把托盤扔下,而是強忍著苦楚,牢牢地端住。眾姐妹趕緊用銅盆打水,往她身上潑去,以減少大姐的痛苦。鄉親們聞訊,也都紛紛端盆打水,往她身上潑。
從此,宋江的腦袋,就由他的七個女兒輪流捧著,一年一換。
每逢輪換的日子,姊妹們大開宴會,各路神道都來參加,大家都幫著一起潑水。——流傳至今,於是就形成了泰族人的節日:潑水節。
托缽僧的故事,同樣得到了大家的鼓掌稱贊。
潑水節又叫「宋干節」,華裔誤傳為「宋江節」。這本來是泰國舊歷的新年,自從1940年泰國改用公歷以後,把潑水節(公歷4 月13-16 日)定為本國的傳統節日,放假兩天, 連駐外使節也不例外。這一情況,與中國把舊歷的新年定為春節很相似。
其實,潑水節是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傳統宗教儀式:每年的某一日,教徒們都要到河邊去洗澡,以洗去身上的所有罪惡。行動不便的人和老人,由親屬把水從河邊挑回家來灑潑洗罪。這一儀式後來傳到了緬甸和泰國,時間在緬甸定在一年的最後三天,大約是公歷的四月上中旬;泰國則定在泰歷的新年,時間為公歷的4 月13-16日。
泰國的潑水節,活動豐富多采,並不僅僅限於潑水。在首都曼谷的皇家田廣場、考輦公園等地方,有歌舞表演,還有傳統的皮猴戲、傀儡戲表演。最熱鬧的地方是古城清邁,這里不但是泰族人從中國南遷以後建立的第一個國家,而且泰族人都認為清邁是宋乾的原居住地,因此也是宋干節的發源地。泰國發展旅遊業以後,清邁也成了重點旅遊區,每年的宋干節,都有大批的國外旅遊者來觀光,簡直就像伊斯蘭教徒到麥加朝聖一樣熱鬧。清邁本來就有火車與曼谷直通,為了發展旅遊業,還建立了飛機場。
潑水節的主要活動當然是潑水。除了潑水之外,還有如下一些活動:
最主要的活動是進行虔誠的「浴佛」儀式:齋戒沐浴後的善男信女們手捧香燭、鮮花、供品,成群結隊地到附近的寺院里去禮拜祈禱,聽僧侶誦經。僧侶用桃枝把浸著花瓣的香水灑到人們的頭上,然後把佛像從蓮花寶座上請到院子里,用黃姜水和香水淋灑。
其次是「堆沙」,人們到河邊用銀碗掏來沙子,送到寺廟的院子里,聚沙成塔,插上各色彩旗和鮮花,最後把沙子撒在整個院子中。
「放生」是修行行善的主要形式。宋干節期間,人們將自己喂養的或買來的魚和鳥送到河邊或野外去放生。
節日活動的最高潮,是慶祝遊行。其中以清邁的遊行為最精彩。清邁的遊行由政府組織,以民族樂隊為前導,樂師們穿著泰北特有的藍色粗布衫,邊走邊演奏優美動聽的泰族樂曲。遊行隊伍中有花車、巨象、歌舞等等。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潑水節皇後」,她打扮得花枝招展,坐在一輛繪有珍禽異獸的花車上。花車後面是一輛古色古香的巨大戰車,車上載著一尊大佛。戰車的後面,是一隊表演武功的「拳師」。武功隊的後面,是一群表演「指甲舞」的姑娘。這是一種富有民族特色的泰族歌舞。等候在路旁的觀眾,准備好了一桶桶清水,等遊行隊伍來到,就一勺勺地向他們盡情潑去。住在臨街樓房裡的居民,就在陽台上往下潑水。被淋得濕透了的遊行者,興高采烈地向潑水的人高歌致謝。因為誰被潑得最多最濕,誰就是最受歡迎、最最幸福的人。
潑水節不但在緬甸、泰國盛行,還在東南亞許多國家流行。
不過潑水的形式各地不同。泰國人除了對老人象徵性地灑少許香水之外,在同輩人中間,是端著大盆小盆的清水肆無忌憚地互相追逐互相傾潑的;在印度,人們互相噴射紅顏色的水,在柬埔寨,還要把對方整個兒浸入水中。
關於潑水節的來歷,各地有許多不同的傳說,當然全都帶有神話色彩。
有的地方說:從前有一位美麗的公主,被魔王劫去,公主機智地殺死魔王,逃了回來。但她身上沾滿了惡魔的污血,於是人們就用清水向她身上潑去,為她洗凈身子。沿襲下來,從此有了潑水節。
有的地方說:在宇宙剛剛形成的時候,帝釋天與婆羅摩神比賽一個歷法數目的推算,商定以腦袋為賭注。經迦瓦羅密大師裁決,婆羅摩的推算錯誤,於是帝釋天就砍下了他的頭。沒想到他的頭像烈火一樣,放在地上,大地立刻枯焦;放進海里,海洋立刻乾涸。沒有辦法,人們只好不斷地向它潑水。沿襲下來,形成了潑水節。
有的地方說:某年的四月間,天氣奇熱,人們因中暑而死者不計其數。正好明代的三保太監鄭和下西洋,途經緬甸,向中暑的人們灑水,中暑的人病都好了。那一天是四月十五日,於是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互相潑水,以求消災納福。從此形成了潑水節。
本來,像這樣的故事,一定還可以繼續演說下去的。因為關於潑水節的典故,各地不同的傳說實在太多了。但是這時候馬車停住。前面就是泥石流大塌方,一面是高山,一面是深淵,亂石、泥漿堵塞了道路,十幾個工人,正在用小車清理,馬車根本拉不過去,不得不讓所有的人都下車,把行李也搬下來,把馬卸了,把這一特製的馬車拆開,然後用馬一樣樣馱過去,再組裝起來。
車上所有的人都參加勞動,包括婦女在內。只有托缽僧按習俗不參加任何勞動,下車以後,卻拿一塊毯子墊著,盤腿打坐,手捻佛珠,閉目念經,像是求佛保佑順利通過這一險途。
等到馬車在泥石流的那一面重新組裝起來,大家都累了,時間也已經到了中午時分。趕車的從河裡提來清水飲了馬,又取出草料來喂牲口。大家也趁這時候就地打尖。
這一頓中午飯,吃什麼的都有。吳永剛吃的是罐頭;多數人吃的是糕餅;也有泰族人特有的「竹筒飯」。這是用一節毛竹,在節上開一小口,灌進大米和水,再把小口封住,放在火上直接燒烤。飯熟以後,因為是密封的,等於罐頭一樣,時間稍長也不會腐爛,吃起來帶有一股竹子的清香。吃的時候,用刀子把竹筒一破兩半兒,用手抓著吃,特別適合於出門食用。
人人都帶干糧,只有托缽僧不帶。他是吃四方的修行人,按照泰國「齋僧」的習慣,只要有別人吃的,就不愁沒有他吃的。
果然,大家在吃飯之前,除了吳永剛之外,都紛紛從自己的干糧袋裡拿出東西來布施給他。不一會兒,他的面前就堆成了一堆兒。
別看他年紀已經不小,卻吃得比誰都多。這是因為按照泰國和尚「過午不食」的規矩,這是他今天最後的一頓飯,再要吃,就要等明天早上了。
人馬吃飽喝足,各歸原位,繼續上路。
Ⅹ 印度的人殺魚的時候為什麼習慣用魚撞刀
印度人殺魚,為什麼用魚撞刀,而不是用刀去砍魚?印度我們對它的認知就是這里非常的貧窮落後,而且環境十分的惡劣,在族人的飲食文化與中國真的是相差太大,印度的吃飯方式讓中國人接受不了非常的生猛和原始。我們都知道印度的環境污染十分的嚴重,但是因為瀕臨海洋,所以印度的海魚十分的豐富。
而且印度人賣魚的話 不是整條賣,也不會給你清理,他們是把魚切塊兒論斤賣,所以他們把這樣大體型的魚都切成一塊塊的比較的方便售賣,也不必考慮是否干凈或者是否好看,用魚撞刀這種殺魚方式,在印度已經存在幾千年的歷史,所有還有有它一定的合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