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東突厥是現在哪裡
內蒙、外蒙、遼東、貝加爾湖、西邊直抵新疆一帶,都是其活動范圍。540年,突厥這個詞開始在中國史冊出現。630年突厥頡利可汗被俘,東突厥亡國。657年西突厥為唐所滅。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原東突厥叛國,建立後突厥。695年,後突厥投降並歸屬武周,武則天封其可汗為「歸國公」,並授予大周左衛大將軍一職,協從武周作戰。後來復叛國,直到745年唐與回鶻聯軍攻滅後突厥汗國,東突厥諸部或者在戰爭中消亡,或者融入回鶻,或者融入唐朝。唐朝滅西突厥以後,原西突厥汗國所屬突騎施、烏古斯、葛邏祿、欽察、卡拉吉、樣磨、處月等部落也在中亞地區活躍。突騎施在防止阿拉伯帝國在中亞的擴張起了重大作用,葛邏祿在唐末以後的中亞歷史中扮演重要角色,與回鶻建立喀拉汗王朝。
『貳』 李靖豐富了中國的軍事思想,他提出哪些理論
李靖出身隴西李氏丹楊房。初仕隋朝,拜馬邑郡丞。後轉仕唐朝,隨秦王李世民進擊王世充。武德三年(620年)輔佐趙郡王李孝恭南平蕭銑和輔公祏,並招撫嶺南諸部。武德八年(625年)起在北疆抵禦東突厥入侵,貞觀三年(629年)以定襄道行軍總管總統諸將北征,以精騎三千夜襲定襄,使頡利可汗部驚潰,又奔襲陰山,一舉滅亡東突厥,使唐朝疆域自陰山北直斥大漠。因功拜尚書右僕射,封代國公。貞觀九年(635年),以足疾告退,同年再獲起用,統軍西破吐谷渾。後改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晚年多病,闔門自守,不預政事。貞觀十七年(643年),列名「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逝,終年七十九歲。冊贈司徒、並州都督,謚號「景武」,陪葬昭陵。唐肅宗時配享武成王廟,位列十哲。晚唐以後逐漸被神化。後晉時追封「靈顯王」,到南宋時累封為「輔世靈佑忠烈王」。
主要影響
開疆拓土
李靖早年入秦王李世民幕府,隨之徵戰。武德二年(619年),入蜀協助趙郡王李孝恭籌劃消滅南方割據勢力蕭銑。次年(620年)三月,擊敗開州(今四川開縣)蠻首冉肇叛軍。武德四年(621年)正月,向李孝恭獻平蕭銑十策,助其統十二總管兵。以功加授嶺南道撫慰大使、檢校桂州總管,於是度嶺至桂州(今廣西桂林),招撫嶺南九十六州。武德六年(623年),協助李孝恭統七總管兵鎮壓反唐的輔公祏軍,俘斬輔公祏。武德八年(625年),突厥進攻太原,李靖以行軍總管身份統兵萬人屯駐太谷(今屬山西)。次年(626年)四月,在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峽石擊退東突厥頡利可汗進犯。貞觀三年(629年)十一月,任定襄道行軍總管,奉命節度並州都督李勣等六總管兵分道反擊突厥,至貞觀四年(630年)消滅頡利可汗主力,將其生擒,使唐朝疆域大為擴展,自陰山北直至大漠,北方安定。貞觀九年(635年),吐谷渾入侵,李靖自請出兵,以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統率侯君集、李道宗等五總管兵西征,於次年(636年)平定吐谷渾之亂。
軍事思想
李靖才兼文武,勇敢善戰,為唐朝的統一與鞏固立下了赫赫戰功。同時,他將治軍、作戰又積累了一套成功的經驗,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的軍事思想和理論。
1.強調做好戰備,以應付突然事變:李靖認為,只有做好平時的戰備,才能臨機應變而立於不敗之地。他說:「若兵無先備則不應卒,卒不應則失於機,失於機則後於事,後於事則不制勝而軍覆矣。」
2.強調先謀而後戰:李靖指出: 「夫決勝之策者,在科察將之材能,審敵之強弱,斷地之形勢,觀時之宜利,先勝而後戰,守地而不失,是謂必勝之道也。」倘若為將者不謀而戰,則無異於「驅蒼生而赴湯火,驅牛羊而啖狼虎」。
3.強調攻守之宜因情而定:對進攻與防守兩種基本作戰類型,李靖不僅以「攻是守之機,守是攻之策,同歸科勝而已」的論斷,揭示出攻守二者相反相成的辯證關系,而且進一步闡明了攻守之宜因情而定的道理,闡發了「防禦持久」的戰略思想。他說,「兵之情雖主速,乘人之不及」,但在「敵將多謀,戎卒輯睦,令行禁止,兵利四堅,氣銳而嚴,力全而勁」時,「則當卷跡藏聲,蓄盈待竭,避其鋒勢,與其持久,」
4.強調要善於運用「奇正相變」之術:李靖依據當時戰爭經驗,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對奇正作了系統而辯證的闡述,揭示出「奇正相變」乃是「奇正」理論的精髓。他認為,統分作戰的將帥只會用正不會用奇,或只會用奇不會用正的,都不是最好的將帥,只有「奇正皆得」者,才是輔國之良將。而要「奇正皆得」,關鍵要善於運用「奇正相變」之術於戰爭實踐。為此,他強調在戰法運用上,要以「示形」之法察明敵人虛實,依據具體情勢而「臨時制變」;在兵力部署上,要從敵情實際出發,做到分合適宜,奇正得當。在戰爭實踐中,只要善於運用「奇正相變」之術,做到「無不正,無不奇,使敵莫測」,就能達到「正亦勝,奇亦勝」的作戰目的。
『叄』 如何有效地防範宗教被恐怖主義利用
中國面臨的恐怖威脅主要來自境內外「東突」暴恐勢力,當然也高度警惕和防範「伊斯蘭國」所代表的新一輪國際恐怖威脅,以及這股威脅可能對「東突」產生的影響。中國可以在美國正努力構建的打擊「伊斯蘭國」反恐聯盟和中國打擊「東突」的反恐國際陣線中尋找交集,以我為主,集中打擊「東突」暴恐勢力,嚴防其內引外聯肇事,採取措施維護中國的海外利益。
一是確立防止全球性恐怖組織再度滋生的戰略共識。在應對新一輪全球性恐怖威脅的過程中,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對此中美可引導大國形成共識。與此相對應,不打擊與「基地」和「伊斯蘭國」聯系密切的地區暴恐組織,遏制全球性恐怖組織滋生的努力就很難奏效。因此,中美可在打擊「東突」方面務實合作,即使不能認同中國打擊「東突」的全部努力,也可在部分領域取得進展。
二是充分發揮聯合國安理會和全球反恐論壇等國際性機制的作用。中國可以參與和合作建立防範國際恐怖分子跨境流動的合作機制,打擊「伊斯蘭國」的招募活動,在邊境管控和堵截流竄方面下功夫,加強對網路暴恐音視頻的清源,提前化解可能出現的國際暴恐潮。中國可以發揮在周邊國家的影響力,推動中美與周邊國家聯手打擊「伊斯蘭國」。與此同時,也應高度警惕美國借籌建國際反恐陣線實現其地區戰略私利的圖謀。
三是協作打擊重點恐怖組織的融資網路。資金正是「伊斯蘭國」招兵買馬的關鍵,面對資產多達數千萬美元的恐怖組織,只有切斷其源源不斷的石油收益和捐款才能達到遏制目的。中美可與中東等地區國家密切合作,搗毀作為「伊斯蘭國」主要經濟來源的黑市石油販賣網,截斷其財源,如此反恐努力方可收效。
四是共同遏制極端主義意識形態的溢出和泛濫。「伊斯蘭國」威脅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向外輸出暴恐意識形態,間接刺激世界各地的恐怖組織搞恐怖襲擊,也是美歐境內穆斯林極端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為此,中國可與美國加強在反暴力極端主義方面開展合作,重點打擊「伊斯蘭國」及其關聯組織在網上的暴恐宣傳和招募,防止「東突」暴恐勢力受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