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阿富汗戰爭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1、阿富汗戰爭遏制了伊斯蘭教極端主義向中亞和南亞擴張,從而有助於中國邊疆地區的穩定。
2、阿富汗戰爭改變了南亞的力量對比,使南亞局勢更為動盪,從而給中國西部安全環境帶來某些潛在的不穩定因素。
3、阿富汗戰爭造成中亞乃至整個歐亞大陸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動,從而使中國整體安全環境面臨更大的壓力。
阿富汗戰爭所造成的的地緣政治結構和戰略力量對比的變動,給中國的安全環境帶來了深刻的影響。這些有影響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從長遠來看,其不利的有影響可能更為突出。面對這些變化,中國必須再對外戰略上及早做出謀劃,爭取一個合理的國籍戰略空間。
(1)中國怎麼看阿富汗事件擴展閱讀
於阿富汗政府本身的問題,使西方的巨大投入付諸東流,不僅未能把阿社會引向正軌,而且在恐怖勢力面前節節敗退,控制的國土不斷縮小,總統被戲稱為喀布爾市長。相反,塔利班勢力則從最初的打擊中恢復,控制了大部分國土,並轉入巴基斯坦北部,大有東山再起之勢。
面對這一形勢,阿富汗政府幾年前就提出與塔利班和解,但美國不同意,戰爭因此陷入僵持局面。去年底,在戰爭進行了整8年之後,奧巴馬為打破僵局,及早脫身,決定增兵對塔利班進行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到阿富汗問題國際會議召開前,美國隨後承認塔利班是阿富汗政治結構的組成部分,同意阿富汗政府說服部分武裝人員放下武器。但是,阿富汗塔利班卻不打算和解。
阿富汗猶如一個黑洞,11年來不僅吞噬了近2000名美國大兵的性命,而且耗費了1萬多億美元。曾在阿工作的前美國海軍軍官馬森認為,阿富汗戰爭是越戰的翻版,美軍深陷泥潭,沒有獲勝希望,因此盡早撤軍方為上策。
英國《金融時報》日前更是旗幟鮮明地指出:「西方在阿富汗已經失敗。」
Ⅱ 為什麼1979年,阿富汗戰爭爆發,我國不支持蘇聯,而支持聖戰者。
1.進入60年代後,中蘇之間的「蜜月期」宣告結束,由於意識形態的分歧,中蘇關系一落千丈。在接受了幾年的蘇聯援助之後,中國想要擺脫蘇聯的發展模式,爭取獨立自主;而蘇聯依舊想要中國按「蘇聯的思路」發展——矛盾就此產生。1968年,同樣與蘇聯發生意識形態分歧的捷克斯洛伐克,爆發「布拉格之春」事件;蘇軍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市,捷共中央總書記杜布切克,總理斯沃博達被逮捕並被押解到莫斯科。「布拉格事件」也提醒中國,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意識形態分歧已經發展到要靠武力解決的地步!!!
2.1969年,中蘇之間就黑龍江的珍寶島(現稱「黑瞎子島」)的領土歸屬問題,爆發武裝沖突。蘇聯在遠東地區陳兵百萬,枕戈待旦,甚至揚言用「核武器」對付中國。中國東北則是大片的平原,再加上武器裝備落後,一旦爆發戰爭,將非常被動。所以,東北的很多軍工企業都在這個時期被迫撤往「內三線地區」(四川、甘肅、青海、貴州)。
3.越南戰爭結束之後,越南與中國之間的「南海糾紛」、「邊境糾紛」都被搬到前台,曾經「同志加兄弟般的友誼」瞬間被「國家利益」沖的渺無蹤跡。越戰的勝利,再加上蘇聯的暗地支持,70年代末的越南自恃東南亞小霸主,在任何問題上都寸步不讓,甚至得寸進尺。終於,在1979年2月17日,中越邊境爆發了「對越自衛反擊戰」。大規模的作戰到同年3月16號即宣告結束,但邊境線上的中小規模沖突(各大軍區「輪戰」)一直持續到1989年才結束。因為擔心蘇聯趁火打劫,而阿富汗又吸引了蘇聯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中國曾支持阿富汗的游擊隊的抵抗運動。1980年,因為蘇聯入侵阿富汗,中國還連同美、英、法等國一同抵制了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會。
4.1989年5月,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訪華,中蘇關系解凍,恢復了對華武器出口,中國也停止了對阿富汗游擊隊的支持。1991年蘇聯解體,新俄羅斯國力衰退,經濟困難,此時的中國采購了大量的俄羅斯高技術產品,大量進口石油,使俄羅斯渡過了這一時期,中俄關系又重新回到了「戰略夥伴關系」。
強力推薦: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 徐焰少將 教授、博士生導師:《論中蘇關系變遷》;
曾被轉載於《鳳凰衛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