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家的創始人是誰,道家是誰創立的
道家思想,是古代中國思想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數千年來,道家思想雖不曾長期成為官方顯學,但其影響力始終延續於歷史長河之中。
那麼道家的創始人是誰呢?讓道家文化帶你一起探索。
道家創始人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其存世著作為《老子》,即《道德經》。
老子主張「無為」,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老子認為,「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
在老子的思想中,還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他認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是為「反者道之動」,「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同時指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並以「無」為基礎。他創立的道家學派,集中宣揚清靜無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一系列哲學主張,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老子所創的道家思想,對古代中國社會發展產生過深刻的影響。我國西漢初年的文帝、景帝、唐朝初期的太宗、玄宗,都曾以道家「無為」的主張為指導思想來治理國家,使人民得以從前朝苛政之中解脫,休養生息,積蓄國力,歷史上分別將這幾位帝王的統治稱為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作為開道家思想之濫觴的老子,更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
作為世界文化名人和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老子及其所創道家思想早已成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根據20世紀8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在當時的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結束語:道家是中國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在推動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後世魏晉玄學,宋明理學都在某種程度上糅合了道家思想。而千年之後的今天,我們也能夠從道家思想中汲取精華,重新定義人與自然的關系。
2. 中國道文化
「道」,最早由老子在《道德經》里提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隨後,孔子在《周易·系辭傳》里有句非常有名的話來詮釋『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由此成為中國古典哲學里最重要的范疇之一。由『道』而衍生出的『形而上』與『形而下』 的哲學概念,在文革中,『形而上學』被引入現實政治意識形態中,一句『形而上學猖獗』,使許多理論工作者成為政治運動中的犧牲品。在八十年代的高中《唯物辨證法》、《政治經濟學》兩科課程中,對『形而上』與『形而下』這對哲學概念有相當的篇幅。
老子的《道德經》,孔子的《周易·系辭傳》,都源出《周易》,《易》被列為中國文化的源頭,這已經是勿庸置疑的基本觀點。當代漢語『理論』一詞,盡管可以被理解為『道』,但其哲學內涵卻異常蒼白,沒有春秋筆法所包含的『萬一』,所以說,用『理論』一詞來論述古典哲學中 『道』這個概念,是無能為力的。無能為力的原因,主要是我們沒有能力讀懂《周易》。
子曰:「吾道一以貫之。」這句話是春秋筆法,這句話說的是什麼呢?孔子直截了當的承認,我孔子的學說來源於《易》。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的解讀是:「《易》裡面的義理,是可以執行的,那是非同尋常的哲學道理。《易》裡面涉及的名詞,那是非同尋常的哲學名詞。」孔子和老子的學問,都來源於《易》,孔子的儒學、老子的道學,各自表達了對《易》理的獨特理解,一定意義上,《道德經》、《論語》、《詩經》、《周禮》、《尚書》都是《易》的另類表達形式。另類表達形式,就是老子、孔子各自導『道』的成果。孔子一句「吾道一以貫之」,孔子的概括能力,明顯高於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非常道」用於用於哲學概念,所指的就是『解《易》之道』; 「非常道」 用於執政,指的是『天下為公』之道;「非常道」用於讀書,指的是解讀『春秋筆法之道』。以上三個「非常道」,最要緊的是解讀『春秋筆法之道』。《詩經·卷耳》是一首非常重要的文章,起首的一章說:「采采卷耳,不盈傾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這里有個重要概念『周行』, 『周』說的是《周易》,孔子說「吾從周」;『行』的理解就非常復雜了,主要指兩鍾理解,讀HANG音,理解為涵意;讀XIN音,理解為人性、信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性、信仰』,合成則成為『仁、信』, 『仁』、『信』是儒學的兩個重要哲學概念,《論語》在談『仁』 的概念時有『里仁為美』,在談『信』的時候有『民無信不立』,這些重要的觀點,歸於中國語言按發音來組建新詞語的原理,這個原理,一是春秋筆法,一個就是易理。《詩經·鵲巢》說:「之子於歸,百兩御之;之子於歸,百兩將之;之子於歸,百兩成之。」這個『兩』,大的方面來將,說的就是『春秋筆法』和『易理』;就《易》理上說,說的是『剛』與『柔』、『陰』與『陽』、『吉』與『凶』、『學』與『習』、『道』與『德』等兩兩之易。
中華文明的起源、發展、壯大、衰落的周而復始,無不被漢字、漢語所左右,具體來說,無不被依據《易》理造出的文字和讀音所左右。只要用漢字,只要講漢語,你都在用易理在說話,用易理造出的漢字表達你的主張。盡管《易》理讀不懂,他已經化入了一個個漢字中;盡管春秋筆法失傳,他已經化成了千百個成語、千萬篇傳世的華章。
『春秋筆法』和《易》,就是中華文明獨特的「非常道」:智慧在其中,傳奇在其中,可以君子萬年,可以經營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