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僧玄藏怎么会懂印度语翻译经文!。
玄奘法师,去印度18年,当然可以学会梵语。可以翻译经文。
2. 不懂古印度文的玄奘是怎样取到的真经
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着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俗姓陈,本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创始人。高僧,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
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
3. 在唐朝时,唐僧去古印度取经,为什么他能听懂本地语言
这就跟当时唐朝开放的环境有关系了,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朝代。唐朝的长安城,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个“国际之都“。那时的长安城内各国的商人,使节云集。
而大量的佛经又被翻译成波斯语,传到了中国。所以玄奘法师前往印度之前,好多僧人必须看得懂波斯语,才能看懂佛经。(玄奘前往古印度,就是为了避免多次翻译带来的错误。)另外,从长安到古印度必须经过波斯地区。如果不会波斯语,沿途的交流也会很困难。
到了印度的玄奘甚至还为当地的僧人讲佛学,可见其梵语程度,基本与母语无异。玄奘法师从印度带回真经后,自己又将这些经文翻译成中文。玄奘法师为中国的佛学发展可谓是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4. 古代有翻译佛经能力的高僧都是从哪里学的樊语
在我国古代之译经,大多由朝廷保护设置译经院以完成译业,此类译经,称为奉诏译,故于现存之诸经中,未题为‘奉诏译’者极少。又精通梵汉语言,从事译经之法师,称为译经三藏(略称三藏),或三藏法师。东晋道安汉译经典时,提出‘五失三不易’之说,谓汉译经有五种情形易失原意,而有三种难译之情形。五失,又作五失本,即:(一)由于文法相异,原语与汉语之文词颠倒。(二)原典之文体质朴,较少修饰语;汉语好文饰。(三)原典常有数度重覆相同之语句,极为繁琐;汉译则多略去此类重覆语。(四)原典经文中夹杂注解,语词颇有错乱之嫌;汉译文体多略去此类夹杂之注解。(五)原典于说毕一事再接叙次事之时,常有重覆前述文词之嫌;汉译则多省略重覆之部分。此即汉译经典五种易于失去原意之情形。
三不易,即:(一)圣典系依当时之风俗、语言等而立,但物换星移,时俗既变,若期以适合现代,则翻译不易。(二)不拘圣人与凡夫之距离多大,而欲令远昔圣人微妙法音,适合后世凡愚之风俗,则翻译不易。(三)阿难出经,距佛世不久,再经无数圣者点校记载,从而乃有圣教流传,后世之人若以浅见从事译经,纵然审慎万分,亦恐有所讹误,则知翻译不易。
此外,玄奘亦有五种不翻之说,即:(一)秘密故不翻,如陀罗尼。(二)含多义故不翻,如婆伽梵。(三)此方无故不翻,如阎浮树。(四)有古译故不翻(从前已经音译,且为一般所知),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五)令生善故不翻,如般若,闻之则生信念,若译作智慧恐生轻薄,以尊重故不翻。
另据续高僧传卷二、翻译名义集卷一等载,隋代彦琮着辩正论,举出八备十条之说。所谓八备,乃译经者应具备之八种资格,即:(一)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 (二)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三)筌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四)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五)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六)沈于道术,澹于名利,不欲高炫。(七)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八)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十条,则为译经十项要例,即:(一)字声,(二)句韵,(三)问答,(四)名义,(五)经论, (六)歌颂,)(七)咒功,(八)品题,(九)专业,(十)异本。
5. 在唐朝时,唐僧去古印度取经,为什么他能听懂本地语言
在唐朝时,唐僧去古印度取经,为什么他能听懂本地语言?
我感觉这个问题还是非常容易回答的,因为在古代的时候,可能各地之间的交通都不是那么方便,特别是不同国家之间的交通就更加困难了,所以如何在艰难的交通条件之下进行一定的文化交流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
所以我感觉在这种情况之下,像唐玄奘这样的人去西天求取真经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按照地理情况来讲他要是去印度求取真经的话可能要经过很长的一段距离,在这个距离当中呢,他们需要克服的东西非常多。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喜欢的朋友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点赞关注,我将会和大家积极互动,积极讨论。
6. 玄奘大师去西天(大唐西域记中说是印度)取经,玄奘是中国人,为什么听的懂印度语。难道他学过
两个文明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交流,总有探索者。在唐以前,大都是西域及印度地区的高僧来汉地讲授佛法,顺带翻译从他们家乡带来的佛经。史书记载最早可以追溯东汉明帝,从天竺求法,建白马寺。来的两位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就是古印度人。他们之前肯定也不会汉语,但是一到汉地,自然会去学习,不然也无法翻译经典。而且对于禅定有成,且有神通的修行人,学习一门语言实在不算什么困难的事。后来陆续来的印度高僧也有不少,基于翻译佛经的需要,自然会有人去学习印度语(古代的翻译佛经,大都是由政府主持,译经的人很多,且分为九种不同的角色。其中译主、证义、证文、梵学僧、笔受、证梵语,这六个角色必须通梵文,不然就无法翻译。)所以,在唐以前的中国,寺庙中学习梵文应当是一种潮流。就像今天的中国学生学习英文一样。这样看来,玄奘大师通梵语自然不是什么很令人惊奇的事情。当然玄奘取经时的印度的方言很多,这就不是大师之前能一一学会的,当是去当地后才学的。后来玄奘取回的大批佛经,都是梵文版的。他主持了对这批经典的翻译,其中最庞大的要数600卷,百万字的大般若经。
7. 早期汉译佛经是不是从印度语言翻译过来的
是的,都是以印度的梵文为原本翻译过来的。而且当时的翻译工作是国家组织了一个庞大的译经团,各有分工,有主译法师,但是翻译出来之后,还要经过审核润色,以便符合汉语的习惯。最着名的代表就是《楞严经》,由印度法师般剌密谛翻译,然后由当时的宰相房融润笔的,语言优美简练。
8. 玄奘 会说 印度语 吗不然是怎么学习印度佛法
玄奘大师是着名的译经三藏法师,也是唯识宗的祖师。
玄奘大师会梵语、也会写梵文。
古代佛经都是悉昙梵文的,为方便东土众生故,译之为汉文。
现在悉昙梵文版的佛经已经失传了,但真言咒语还是悉昙梵文的。
只要是佛弟子都应该学习悉昙梵文。
9. 在唐朝时,唐僧去古印度取经,为什么他能听懂本地语言
为什么去印度取经的玄奘能听懂本地语言?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实现代历史学界对玄奘身份的定义时,会经常将他定义成一个翻译家,也就是说玄奘本人就是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大翻译官。
中国古代会外语的人也很多
而玄奘生活的年代是唐朝,是中国古代除了元朝之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朝代,玄奘所生活的城市又是长安,是一个按现代标准都非常国际化的城市,玄奘日常生活中可能天天都会接触到一些生活在唐朝的外国人。而且玄奘是个僧人,需要大量学习佛教经典,而最早的佛经其实都是从印度的梵文翻译成汉文的,所以玄奘在学习时能接触到一些原文经典,甚至学习一些梵文也是非常正常的情况,所以玄奘会一些外语也是一点都不奇怪的了。
有史书记载,玄奘早年就曾经跟随来华的西域僧人学习梵文。既然是西域僧人,那么玄奘所学习的应该就不仅是印度的梵文了,恐怕还会有一些西域国家的语言。而玄奘西行之后,也曾先到了今天克什米尔地区的迦湿弥罗国进修梵文,所以玄奘真正到达印度的时候,梵语应该已经说的非常流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