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的国王为啥会这么器重玄奘
一来是因为玄奘来自于盛唐,二来因为玄奘在佛学领域造诣颇高,所以印度国王才会对他颇为重视。玄奘年幼出家,出家之后便一直潜心研究佛学。他最早是在洛阳出家,后来因为隋末战争频发,所以便跟随同是僧人的兄长转而前往四川。在四川待了四五年时间之后玄奘慢慢发现南北双方所奉行的佛学并不一致且很多经书的译文也存在纰漏,于是玄奘决定西行求经。
应邀参加这场辩论会的人员包括十八位国王,三千多名佛教学者,外加两千多名外道民众。经由此次辩论会,玄奘在印度地区名声更显。玄奘能够得到印度国王的重视,除了他佛学造诣高这一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在于他是唐朝人。毕竟相较于印度,唐朝的发展更为繁荣,所以印度国王优待玄奘其实也是在向唐朝示好。
② 玄奘取经共走了几年
玄奘取经共走了十七年。
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
公元645年玄奘归来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
译典着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
(2)印度国王如何支持玄奘归国扩展阅读:
玄奘,俗名陈祎。玄奘出家时,正是隋朝时期。当时对于僧人出家,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只有那些天资聪颖的人,才能被挑选剃度。
13岁的玄奘,以自己的聪颖,使当时的寺院住持破格为他剃度。玄奘的聪颖,或许来源于他的家族。玄奘的家族,从北魏时期,就开始为官。
到了玄奘父亲的时候,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县令,却对儒家学说颇有研究。这使得幼年的玄奘,得以浸润于儒家学说,接受很好的教育,人生无常。五岁那年,母亲去世。十岁那年,父亲去世。
此后,玄奘跟随在寺院中出家的二哥,学习佛家经典。直到13岁那年,他正式在洛阳净土寺出家,法名玄奘。
出家后玄奘,开始在寺院中学习佛教经典。六年过后,玄奘感觉寺院中的人已经无法解答自己的疑问。他开始向外求学,希望能解答内心的疑问。
玄奘走遍四处,即便身处隋末乱世,他的脚步也未曾停下。可走的愈久,玄奘愈加觉得难以解开心中的疑惑。他要去佛陀起源的地方,到天竺求学。
大唐新立,为了防范突厥人的入侵,加紧了对边关的防御。如果去往天竺,如何走过关口,就已经是困难重重。更何况西行漫漫长路,又会有多少艰险。
但玄奘西行之意已决。他混杂在流民中,离开故土,前往心中向往的地方。那一年是唐太宗继位的头一年。路途艰难,玄奘需要面临大漠、戈壁,以及随时降临的危险。
在大多数时候,玄奘只有孤身一人。黄天大漠,玄奘差点葬身于此。西行的艰难,也曾让玄奘动摇过西行的念头。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誓愿不求得大法,誓不东归一步。
历经艰难,玄奘终于到达天竺的那烂陀寺。那烂陀寺是当时印度研究佛教最高的地方,这里的大长老戒贤法师学问高深,受众人推崇。
玄奘拜于戒贤法师门下,跟他学习佛法。在这里,玄奘受到了极高的待遇。后来甚至整个印度都十分尊崇玄奘。
印度国王一直不愿意让玄奘离开。荣耀、地位,寻常人求遍一生的东西,玄奘选择放下。他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西行漫漫,不只要解决自己的疑问。
他要回到故土,告诉那里的人们,帮助他们解决疑问。一别故土十七载,玄奘再次回到了长安。再次回到长安时,不知道玄奘是否会感慨物是人非。
不过,对于玄奘而言,他有更重要的任务,那便是翻译佛经。这是他执意东归的重要原因。玄奘带回了651部经书。跟当年西行的重重阻扰不同,此时的玄奘,受到了唐朝皇帝的欢迎。
唐太宗甚至亲自接见了他。对于玄奘,唐太宗有着自己的想法。这个富有雄心壮志的帝王,正打算在西域开拓疆土。玄奘不仅熟知西域,而且才能卓着。
唐太宗多次提议,让玄奘还俗,帮助自己处理国家大事。到了唐高宗李治继位时,也多次劝玄奘还俗。在世人眼中,这是莫大的荣誉。
但在玄奘看来,他自己要做的事情是翻译佛经,而不是其它。他拒绝了皇帝的要求,并希望能潜心翻译佛经。
③ 玄奘为何只走陆路
历史上法显、玄奘“西天取经”的去时路线基本上是相同大致沿着丝绸之路,越过印度河进入中印度地区。
而返回的路线截然相反,法显是在印度东海岸走海陆回国,至山东登陆返回祖国;玄奘则因当年答应了高昌国王,取经后返回高昌国宣讲佛法,所以几乎是沿原路返回,只不高昌当时已被唐朝征服,玄奘也就未做停留,直接返回了大唐。所以法显是西行陆路取经,东行海路归国;玄奘是来去一条路走两遍。那么按照今天的地理知识,法显东归之路明显距离更近,为何不能来去都走海陆?又或是通过中南半岛前往印度呢?第二条路线就是法显东归的海上路线,其东归是从恒河入海口的位置登船,穿越孟加拉湾抵达狮国(今斯里兰卡),
二度登船后进入印度洋向东航行,沿苏门答腊岛东北海岸线进入我国南海,再往北航行至我国。如果把这条路线反过来,完全可以当做前往印度的路线,法显搭乘的是商船,说明东晋时期这条海上贸易线已经成熟。第三条路线是从长安南下四川,经过当时的南诏,由布拉马普特河(雅鲁藏布江)流域进入印度。有人说这条路线上的南诏与唐朝关系不好,此路行不通,这个说法其实不对。南诏与唐朝对立是中晚唐时期的事儿,由于唐朝国力衰退,南诏国开始扰乱西南,威逼四川,唐僖宗因此悬赏镇压,这也是后来播州杨氏崛起的原因。
而在唐初,南诏还只是西南诸邦中的势力之一,只因唐朝廷需要扶持西南政权牵制吐蕃,所以朝廷选择了最南端的“蒙舍诏”,扶持其征服了洱海地区的五个大型部落,从而统一洱海。贞元十年(794年),唐德宗封其首领异牟寻为南诏王,这才有了南诏国。所以玄奘西行的贞观三年(629年),走南诏路线是有可行性的。小说《西游记》将玄奘西行称“西天取经”,这个说法也很恰当,因为玄奘此行的目的就是要探究佛教各派学说之分歧。换言之,如果说法显是为了探索佛教完整的戒律清规,那么玄奘就是为了探索南北佛宗的统一概论。法显作为前辈,带到中国的是佛教“世界观”,玄奘则是去寻找“方法论”。玄奘时期我国佛教流行摄论宗和地论宗,此两家有关法相多有乖违,玄奘渴望得到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求融汇贯通一切,于是决心前往印度求法。所以这一路走去,不管大乘、小乘,能够听闻学习便是目的,那么路线选择就尽可能路过崇尚佛教的国家,而且越多越好。
④ 唐僧在真实的历史上取回来的到底是什么经书
玄奘法师,唐太宗时代的高僧,由于小说《西游记》的缘故,我们将其称为“唐僧。”
在《西游记》中,唐僧率领三位徒弟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历尽千辛万苦,战胜无数妖魔鬼怪,目的是要到“西天”求取“真经。”
那么,历史上的唐玄奘去“西天”到底求的是什么“真经”呢?他又为什么要去取经呢?
玄奘大师在印度学习了十余年,终于将《瑜伽师地论》全部融会贯通,圆满毕业。
在他留学期间,他还通过辩论战胜了不少向那烂陀寺挑战的论敌,从而名震全印度,被印度人称为“解脱天”“大乘天”,就连当时印度最有实力的国王戒日王都很器重玄奘。当时戒日王与中国的皇帝李世民关系很好,两国用公文交流时,戒日王多次提到玄奘,认为玄奘是大唐的骄傲。
所以说,历史上的玄奘法师绝不是《西游记》中那个肉眼凡胎,懦弱保守的迂腐和尚,而是一位聪明绝顶,刚毅果敢的一代人杰。
玄奘法师在他心目中的“圣地”天竺取到了真经,但是,天竺同时令他有些失望!
在玄奘的想象中,天竺应该是金碧辉煌,人物茂盛,经济发达,学术高超的国度。
然而,玄奘到了天竺才发现,这是一片四分五裂,佛教开始衰落,到处是断壁残垣,到处是混乱的思想,到处是小国战争的印度。
玄奘大师在取得《瑜伽师地论》真经后,毅然回国,将真经留在了中国。
后来,外敌入侵印度,那烂陀寺毁于一旦。现在,印度人想要重修自己的古代史,还必须要求助于中国,去查找玄奘大师当年留下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