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摩诃婆罗多》古印度着名梵文史诗
《摩诃婆罗多》
《摩诃婆罗多》是古印度着名梵文史诗之一,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五世纪之间,与另一经典《罗摩衍那》齐名。全长74,000颂(“输洛迦”,古印度常用的诗体单位,每颂两行32个音节),总共有180万个单词,是世界上第三长的史诗,是《罗摩衍那》的4倍,相当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总合的10倍。
此书对于印度的哲学和宗教有重要意义,其中第六章中的《薄伽梵歌》已经成为印度教的经典。它讲述的是创立印度王国的婆罗多王后裔的故事,以口头吟诵的方式创作流行于古代印度,后流传至亚洲各国,如印尼、柬埔寨、泰国、老挝、缅甸、斯里兰卡等,是亚洲文化的远古源头之一。
《摩诃婆罗多》的原始作者被传说为广博仙人,抄录者为象头神,但这些信息源自传说,故无法考证。此书讲述了俱卢家族的两兄弟,持国和般度的后代为争夺王位进行的战斗,最终导致发生俱卢之野的大战。故事以黑天的死、王朝覆灭、般度家族的兄弟升入天堂为结尾,意味着印度历史上第四阶段黑铁时代的开始。
《摩诃婆罗多》对印度文化和印度教的影响巨大,广博仙人在书中阐明了人生的四个目标:爱、财、法和解脱。许多印度人相信,人生的最终目标是达到解脱,其中业和法在《摩诃婆罗多》中占据了主要位置。此书包含了大量的印度神话和哲学观念,有许多神灵和哲学寓言故事。
《摩诃婆罗多》是经过长时间逐渐积累成书的。早期以口头吟诵的方式创作流传,最早的证据显示在公元533年的抄本中已经收集了10万对对句,有20卷。最早的抄本可能追溯到公元前200年,所以可能在3到4世纪已经编成18卷本了,目前存在的是18卷本。
《摩诃婆罗多》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故事,它涉及许多印度神话和哲学观念,许多印度人相信,人生的最终目标是达到解脱。书中讲述了俱卢家族的两兄弟为争夺王位进行的战斗,最终导致发生俱卢之野的大战。故事以黑天的死、王朝覆灭、般度家族的兄弟升入天堂为结尾,意味着印度历史上第四阶段黑铁时代的开始。
《摩诃婆罗多》对印度文化和印度教的影响巨大,广博仙人在书中阐明了人生的四个目标:爱、财、法和解脱。许多印度人相信,人生的最终目标是达到解脱,其中业和法在《摩诃婆罗多》中占据了主要位置。此书包含了大量的印度神话和哲学观念,有许多神灵和哲学寓言故事。
㈡ 印度成为雅利安人所创文明的代名词,被称为“圣书”的是什么书
雅利安人在艰难的征服过程中,并没有把这段血与火的历史详细记录下来,然而,他们留下的《吠陀》,为后人了解古印度文明进程提供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依据。《吠陀》包括《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四部吠陀本集和阐释它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编纂的时间跨度约为公元前1200年至前600年。《吠陀》是古代印度最早的文献资料,它既是宗教经典,又是史料总汇、文学大系,成为雅利安人所创文明的代名词,被称为“圣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