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越南國土南北狹長,為何定都在最北端的河內,而不是中部的順化-
若要問起誰是越南 歷史 上最重要的城市,河內是當之無愧的首席。河內是一座擁有一千多年 歷史 的城市,在紅河平原的孕育下,一直是越南的政治,文化中心,被譽為越南的千年文物古都。
河內位於越南最北端
可是,現今越南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古建築群卻並不在這座千年古城內,而是在河內以南540公里,位於越南中部的城市——順化。
因為順化曾經是越南 歷史 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阮朝(公元1802年-1945年)的都城。
順化皇城午門
在古代 社會 中農業是立國之本,平原面積則決定了國家實力的上限;擁有適合耕種的平原,讓古代國家在保證糧食自給自足的同時也能夠承載足夠的人口,也意味著擁有制衡地方的資本和實力。
歷史 上的越南也是這么做的,從公元11世紀初開始,位於紅河三角洲平原的河內就一直是越南歷代封建王朝的京城。
越南地形圖
可是阮朝,這個越南 歷史 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為什麼反其道而行之,選擇了地勢狹小,農業潛力遠不如河內的順化作為王朝的都城?
早在公元前2世紀初到公元十世紀,越南北部地區就一直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段 歷史 也被稱為越南的「北屬時期」。
越南北屬時期的疆域
但是到了公元907年唐王朝覆滅,中國也就此陷入了五代十國這一大分裂時期。於是越南趁此機會,在公元968年脫離了中國版圖,建立了越南 歷史 上第一個封建王朝丁朝,不過這時越南的都城並不在河內,而是在紅河三角洲平原東南部的華閭洞(今越南寧平省嘉遠縣)。
直到公元1009年,越南李朝建立,李朝建國後於1010年頒布《遷都詔》,將國都遷至了位於紅河平原的中心大羅城,也就是現在的河內。此後,越南的陳朝、後黎朝等王朝都把這里作為自己的京城。
越南的歷代統治者也以河內為統治中心,通過深耕紅河平原不斷發展農業,和利用毗鄰中國的地理位置不斷吸收中華文明的先進文化,使自身相對於中南半島國家更具優勢,也使越南走上了南拓之路。
剛剛脫離中國統治的越南,其核心區域主要是由紅河三角洲平原及長山山脈北段沿海平原構成,而順化就位於越南傳統勢力范圍的盡頭。
越南在脫離中國統治之初,其疆域基本維持在紅河三角洲平原一帶,但是隨著政局的穩定越南的統治階層也開始採取對外擴張以謀求更為廣闊的生存空間。
於是公元1075年越南李朝對中國北宋發動侵虐戰爭,短時間內攻破了中國廣西北部灣地區的欽州、廉州、邕州等地,並占據了廣源州。
可是宋朝迅速調集兵力,對越南進行反攻;國力的懸殊使越南李朝節節敗退,也使越南認識到自己永遠無法撼動北方的巨鄰,於是退而求其次,向中國稱臣,成為中國的藩屬國。
越南通過向中國臣服換來北方邊境的和平,從而開始集中兵力向南開拓。
越南南進時間表
在越南長山山脈南部沿海平原及西原高原一帶,存在一個由南島語系民族建立的國家——占婆國。
與長期受到華夏文明影響的越南不同,在越南已經擁有成熟的封建制度體系的時候,占婆國還處於落後的部落制階段。此時的占婆國對於越南來說無異於一塊肥肉。
占婆國的地理位置
早在公元10世紀末,越南就開啟了對占婆國的長期侵略。在接下來的500年時間里,經濟文化全面落後的占婆國在越南強大的軍事壓力下不斷敗退,最終在1475年占婆國迫於壓力將順化及平原地帶送給了越南,也標志占婆國放棄了長山山脈南側平原,只能龜縮在西原高原。
因順化西靠長山山脈,南仗御屏山,地勢狹長,易守難攻的同時又遏守著越南南北的交通要道,因此越南將順化打造成越南南進的軍事重鎮。使順化成為了越南歷朝歷代向南進發的前沿陣地。
河內與順化由一條狹窄的平原相連
在越南封建時代中,先後建立的封建王朝有丁朝、前黎朝、李朝、陳朝、胡朝、後黎朝、阮朝,其中唯有阮朝定都順化。
要解答這個問題就要從阮朝的前身「阮氏」說起。
越南「鄭阮紛爭」時期
公元1527年,統治越南43年的後黎朝在內亂中幾近滅亡;但在越南鄭阮兩大家族的支持下得以延續國祚,代價卻是被鄭阮兩家架空政權,後黎朝名存實亡。同時鄭阮兩大家族為了爭奪權力相互傾軋,史稱「鄭阮紛爭」。
在「鄭阮紛爭」初期,鄭氏在家主鄭檢的帶領下力壓阮氏,阮氏為避其鋒芒主動向鄭檢請求出鎮順化,以求自保。
當時的順化是越南國境的最南端,雖然順化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到越南的重視,不過也僅僅維持在軍事層面,在政治、經濟上都屬於邊緣地帶。
在鄭檢眼裡構不成任何威脅,所以鄭檢於公元1558年以每年向朝廷上繳銀400斤,帛500匹的條件允許時任阮氏家主阮潢帶領家族入鎮順化並兼領廣南省。
鄭氏原以為將阮氏推到直面占婆國等敵對勢力的前沿順化,並通過每年極高的貢賦,會讓阮氏一族從此無法與鄭氏相抗衡。
但事與願違,阮氏通過鼓勵耕種,改革政府機構反而不斷鞏固了自己在南方的統治,在南方站穩腳跟後切斷了與北方從屬關系,停止向北方進貢。
阮鄭紛爭
阮氏在南方的做大讓北方的鄭氏如坐針氈,為此鄭氏假借皇室旨意命阮氏補交欠稅,並要求阮氏遣子入侍朝廷為人質,妄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阻止不斷壯大的阮氏。
阮氏當然不願再向鄭氏妥協,公然指責鄭氏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臣不能代表後黎朝皇室,概不尊從北方的任何旨意。
至此阮鄭兩大家族徹底撕破臉,斗爭方式也從政治轉為軍事,雙方在1627年-1672年這45年裡共發動了七次戰爭,雙方互有勝負,直到清政府出面調停鄭氏才被迫默認了阮南政權的存在。
復雜的地形阻礙著阮氏的南下
與北方鄭氏劃江而治之後,阮氏以順化作為大本營開始大規模南進。面對盤踞於西原高原的占婆國,阮氏在使用軍事手段的同時採取了步步為營的策略,鼓勵統治范圍內的百姓向順化以南遷徙,並獎勵土地;對其他少數民族採取懷柔政策,允許京人與當地原住民通婚。
通過多年的墾殖,占婆國被蠶食殆盡,最終占婆國與阮氏在1712年簽訂了《議定五條》,占婆國國王被冊封為「鎮王」臣服於阮氏,從此這個在中南半島存在了一千多年的古老王國不復存在。
潘切的波沙努塔,占婆國 歷史 建築
在徹底征服了並控制住了長山山脈南段後,阮氏將目光投向西原高原南麓的湄公河三角洲。湄公河作為典型的沖積平原且屬於熱帶季風氣候,雨水充沛土壤肥沃,絲毫不亞於北方的紅河三角洲平原,這片平原對於缺乏大型耕地的阮氏來說是一塊不可多得的寶地。
富饒的湄公河三角洲平原
從公元1世紀起,湄公河三角洲平原長期由來自柬埔寨的高棉人統治著,可是從公元16世紀到17世紀這一百年時間里,因為越南對占婆國不斷地打壓,使其不斷向湄公河三角洲進行滲透。
而此時柬埔寨正在面臨來自泰國的侵虐無暇顧及湄公河三角洲,於是柬埔寨王室向越南阮氏拋出了橄欖枝,公元1632年柬埔寨王室與越南阮氏進行政治聯姻,同時還積極接收來自越南流民;柬埔寨希望通過越南的力量來抗衡占婆國,但也是引狼入室之舉。
柬埔寨高棉王朝遺跡吳哥窟
到了公元1689年,對湄公河三角洲窺伺已久的越南阮氏,趁柬埔寨王室內亂對其發動了侵略戰爭,一舉將湄公河三角洲收入囊中,並設立嘉定府(今胡志明市)。
在阮氏同時擁有了西原高原與湄公河三角洲平原終於有了問鼎越南的資本,可是阮氏並未將統治中心遷移至富饒的湄公河三角洲平原,而是依舊選擇將都城定在了順化。
因為阮氏雖然對於當時鄭氏控制的後黎朝來說是一個獨立於南方的政治實體,不過從民族上來說是和北方同宗同源的民族——京族。
而南方地區雖然被京人所征服了,但仍然存在著大量的高棉族、占人、以及部分馬來族裔,使京族在人口上並不佔有絕對的優勢,並且政治文化上都與京族大不相同,如果將都城遷入湄公河三角洲平原隨時都有被其他民族反撲,甚至是被同化的風險。
越南京族女性
而且順化在阮氏多年的經營下有著成熟的政治制度、經濟管理體系,是阮氏的根基所在。
越南河內升龍皇城遺址
貿然將統治中心從順化遷移,在湄公河三角洲平原新建都城不僅是統治成本的大大提高,地理上更是會因為長山山脈和西原高原的阻隔對北方的影響力將會大打折扣,隨著時間推移很有可能會被北方排斥於漢文化圈之外,這對立志入主越南的阮氏來說無疑是不可接受的。
擁有了平原就有了入主越南的資本
經歷了阮氏定都順化後數代人的勵精圖治,逐漸變得更加富饒強大
十九世紀初,北方爆發叛亂,國內消耗嚴重,實力大損。南方阮氏政權在第八代阮氏家主阮福闊之孫阮福映的帶領下揮師北上,一舉消滅北方政權,統一越南,建立了越南 歷史 上最後一個統一王朝阮朝。
統一後的阮朝並未將國都建立在升龍(河內),依舊選擇了順化,其根本因素是在於河內長期處於敵對勢力鄭氏的統治之下。
河內古跡
阮朝的政治基本盤是在順化,並且對於剛剛統一全國的阮氏來說維穩才是第一步的,最擔心的也是舊勢力的復辟。所以盡管越南的根本在北部,河內也依舊具有成為統治中心的資格,但在還無法確定整個北方是否完全臣服於新王朝的情況下,順化依舊是阮朝的第一選擇。
定都順化的另一個原因就是順化的地理位置可以讓阮朝充分利用調集國家資源維系統治。
越南的地理中心「順化」
阮朝統治下的越南版圖與現代越南國家的疆域相差無幾,南北各有兩個三角洲平原,這兩個平原由狹長的濱海平原和長山山脈南段連接,整個國家的地形類似於天平,順化剛好就是這個天平的支點。
阮朝利用這個支點,可以通過獲取南方的資源保持對北方的統治,相對的也能夠從北方不斷地向南方引進人口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從而繼續深耕南方。
從此順化成為了阮朝唯一的都城,維系著越南南北的平衡,直到西方列強的到來。
從公元1862年法國逼迫越南簽訂《西貢條約》,越南割讓西貢;再到1870年越法簽訂《修改西貢條約》,法國將越南列為保護國;直至1885年中法戰爭之後,清朝失去對越南的宗藩權,越南徹底淪為法國殖民地。
此後法國在中南半島建立起了法屬印度支那對越南,寮國、柬埔寨進行殖民統治,並在越南西貢(今胡志明市)設置總督,從此西貢成為了法國人在中南半島的統治中心。
而阮朝就如同傀儡一般任由法國擺布。順化也開始失去作為支點的意義,成為了一個傀儡國家的傀儡首都。
法屬印度支那
到了二戰期間,日本入侵越南,趕走了法國軍隊,成為了越南新的統治者。不過隨著1945年二戰的勝利,法國卷土重來佔領了西貢妄圖重新在越南建立殖民統治,擁立阮朝末代皇帝建立「大越國(南越)」。
但是越南的北方卻在胡志明的帶領下建立起了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越南又一次分裂成了南北兩個國家,順化也在這個分裂時期重新成為了軍事前線。
直到1975年,北越攻克西貢,南越滅亡,才標志著越南重歸統一。統一之後的越南民主共和國改「國號為越南 社會 主義共和國」,定都河內。
新生的越南選擇河內作為首都的主要原因是,在越南戰爭期間,美國的地面軍事行動一直維持在北緯17度線(南北分治線)附近,順化作為雙方爭奪的焦點,成為了主戰場。
在1968年1月,北越和美軍在順化進行對戰時的地圖
而位於北越大後方的河內及周邊城市並沒有受到戰爭的嚴重破壞,城市發展程度較順化明顯較好。
另一個原因就是,在越戰時期,北越長期接受蘇聯的援助,在紅河三角洲平原初步建立起了一套工業體系。
這兩個原因使越南北方再次成為整個越南的政治核心區域。
而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地區雖然長期遭受西方列強的殖民統治,但也是在殖民時期開啟了近現代化之路,經濟實力也在這個過程中超過北方,時至今日胡志明市(西貢)依舊是越南的經濟中心。
胡志明市,越南第一大城市
可是,順化卻在殖民時期遭到了邊緣化,又在越戰時期遭到了戰火的摧殘,從政治經濟上都不再具有擔任首都的資格。如今,順化的現實定位只能是越南南北交通樞紐和「文化古都」了。
㈡ 越南景點有哪些具體說說可以嗎
越南景點有沙壩、牙庄、會安、沙巴,以下是具體介紹:
1、沙壩
有人把會安比作中國的麗江,反正都是古城,反正都充滿了小資小調。會安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港口小城,城中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築。
如果厭倦了這里的小格調,可以去海邊走走,不同於麗江的,就是這里有漫長的海岸線。
4、沙巴
是越南北部的高山度假勝地和避暑聖地,靠近中國雲南邊境,距離河口僅39公里左右。
越南有54個少數民族,其中一半以上聚居在老街省,沙巴居住的主要是苗族和瑤族的分支。
與其它早已被開發為旅遊區的地區相比,沙巴的山民仍保持著非常傳統的生活狀態,對外來的旅遊者既不排斥,又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保留有濃厚的法國及歐洲殖民文化色彩,黑衣苗族的獨特風情也保存完好,加上怡人的高山氣候,被視作東南亞的避暑勝地,是西方遊客喜歡前往休閑度假的地方。
㈢ 京族的歷史背景 遷出越南原因 和之前的生活狀態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鄉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其餘分布在譚吉、紅坎、恆望及欽縣。
京族人口18915多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京族,歷史上自稱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據本民族意願,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定名為京族。
京族的祖先大約在十六世紀初由越南塗山等地漂流而來。當時,這里是無人居住的荒涼小島,他們和陸續遷來的漢、壯各族人民一起開發和建設這三個島嶼。京族地區與越南毗鄰。19世紀法國侵佔越南後,多次侵入中國京族地區,京族人民和當地各族人民緊密團結,進行了英勇的反抗法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新中國成立後保衛祖國邊疆的戰斗中,京族人民都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語言的系屬未定。沒有文字,絕大多數京族人通用漢語(廣州方言)和漢文。京族口頭文學內容豐富,其詩歌佔有重要地位。京族人民愛唱歌,歌曲曲調有30多種,內容廣泛,有山歌、情歌、婚歌、漁歌、敘事歌等。獨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樂器,音色非常優雅動聽。京族人喜歡的「唱哈」(意為唱歌)、竹竿舞、獨弦琴,被譽為連系著京城文化的三顆「珍珠」。
京族主要從事沿海漁業。京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惟一生活在海邊的民族,過去生活方式比較單一,改革開放以後,京族人民發展了農業、魚類加工業和人工養殖珍珠、海馬等養殖業。
京族住房大多為磚瓦房,為防海風,建築較為堅固。飲食以大米為主,食魚蝦較多,喜歡用魚汁調味。婦女穿窄袖緊身對襟無領的短上衣,褲子長而寬大;男子上衣長及膝蓋,窄袖袒胸,腰間束帶。
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數人信仰天主教。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唱哈節等。其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是「唱哈節」(歌節)。唱哈多在哈亭舉行,哈亭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建築物。
哈節是京族的傳統節日。「哈」在京語中是「歌」的意思,哈節,即唱歌的節日。因地區不同,舉行的日期也不一致。澫尾、巫頭兩地在六月初十、山心(島)在八月初十。據說,七八百年前,有位歌仙來到京族地區用優美的含義深刻的歌來反抗封建財主,深受京族人民的歡迎。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人們建立了哈亭。節日期間,全村歡聚一起,通宵歌舞,並在哈亭舉行迎神、祭祖、比武、角力等活動。
1952年建立澫尾、巫頭、山心3個民族鄉。1958年5月1日建立東興各族自治縣。1965年東興各族自治縣由廣東省劃歸廣西壯族自治區,1978年12月25日改稱防城各族自治縣。
日常食俗 京族大部分地區習慣日食三餐,居住在澫尾的京族一般習慣日食兩餐,早餐多選在上午十一點左右,直到入夜後才吃晚餐。過去京族常以玉米、紅薯、芋頭混著少量的大米煮粥作為主食,只有出海捕魚或秋收,勞動量大時才吃干飯。如今稻米已成為京族最為常見的主食了。稻米除用來做米飯外,還常磨粉做成「風吹(米+壹)」和「(米+壹)絲」。「風吹(米+壹)」是用大米粉蒸製成直徑近1尺的薄圓餅,撒上芝麻曬干,再放在炭火上烤後食用,香脆爽口。「(米+壹)絲」是用大米粉做成的粉條,曬干,加工後食用。「(米+壹)絲」是京族群眾喜愛的菜餚,將「(米+壹)絲」與海螺肉蟹肉拌煮成(米+壹)絲螺肉湯,入口甘香、嫩滑,風味獨特。日常菜餚,以魚蝦為主,常用魚蝦做成魚汁,作為每餐不離的調味品。家庭飼養的豬、雞,也是日常主要肉類來源。京族過去有在船上不準將碗覆置,不準腳踏在灶上等等禁忌。
節慶、禮儀食俗 京族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是「唱哈節」。過去每年都舉行,各地日期不一。「唱哈」是京語唱歌娛樂之意,節日的當天,全村男女老幼都要穿上盛裝,雲集在哈亭(唱歌娛樂的公共場所)之前迎神、祭一,祈保漁業豐收,人畜兩旺。每年哈節,由村裡人輪流做「哈頭」(哈節中主持唱歌娛樂的人),並由「哈頭」出一頭肥豬,辦一桌酒肉參加。在宴席上輪流唱歌,婦女只能聽唱,不入席。過春節時,家家都要做「白薯(米+壹)」(用糯米粉包糖心做成的一種糕點),年初一早餐不吃葷不喝酒,只吃糖粥、粽粑和白薯(米+壹)。端午節全家吃糯米粽和雄黃酒;中秋節除做糯米飯、糯米糖粥和風吹(米+壹)外,還要購買豬肉和月餅全家吃團圓飯。京族男女青年訂婚,男方要用一定數量的豬肉、糕餅等作為禮品送給女方,貧窮之家也要送少量的糖、糯米、茶葉、糕餅作為訂婚禮。結婚時,男方要備一百斤豬肉、二百提酒(每提等於200克)、七斗米及其他禮品,送給女方。婚後三天,新娘「回潮」,夫妻倆將帶自家染紅的糯米飯兩托盤(約6斤)、豬肉兩塊、雞兩只回娘家謝拜岳父母,婚禮才算結束。
祭祀食俗 京族過去一般多信奉佛教、道教,少數人信奉天主教。逢年過節都要進行敬一祭神活動。春節期間全村都要到哈亭以豬、雞、魚為供品祭拜諸神,回家後要拜祖先。歲守時,必須在祖先牌位前,擺上白薯(米+壹)方能入睡。正月十五為小年,屆時也要備豬、雞、魚拜祖。煮豬肉拜祖還是京族女子出嫁時的一種禮習。每年哈節,凡年滿16歲的男子都要置備雞、酒、糯米飯、檳榔等祭品到哈亭祭祀,經過祭拜的男子才算「入眾」(即進入成年),才能被允許參加唱哈節的入席活動,從此便可參加捕魚生產。過去在京族民間,每逢新網下海,或海產品欠收,都要置辦各種祭品,到海邊進行祭拜,祈保下海的人平安歸來,漁業豐收。
典型食品 京族的典型食品有:魚汁,又稱「鯰汁」。是京族民間傳統調味品,以各種小魚經腌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