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印度的首都是什麼地方
德里(或稱舊德里),舊城區曾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為莫卧兒帝國的首都,印度擺脫英國殖民統治以後新德里成為聯邦首都。
關於「德里」的來歷,有許多的說法。有學者認為「德里」是根據孔雀王朝的一位國王「德魯」得名字演變來的。
還有的學者認為公元前十世紀的時候,這個城市因為因陀羅·婆勒斯特而聞名,國王曾把它改名為拉勒高德,並且建了許多的鐵柱,由於鐵柱立得不穩,雖然經過加固,但是仍然很松,不牢固。「不牢」在印地語中讀為「梯里」因為這個城市便因「梯里」而得名。
(1)印度的城市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印度首都--新德里。
地圖上印度的首都標的是「新德里」但是有時候也稱印度的首都為「德里」這是因為德里本來是一個古都,後來在這個古都的旁邊建了一個的城市,就將這個新的城區叫做新德里。用來區別老德里。新舊德里之間被一個印度門隔開,門以南的是新德里,門以北的是舊德里。
事實上,新德里和舊德里已經完全連在一起。
印度老百姓說起首都的時候通常也是說「德里」而非「新德里」所以稱呼「德里」似乎更符合現實。「德里」這個詞來自波斯語,意思是「門檻」或者「門口」也有人認為是「高地」「山岡」「盡頭」「流沙」這些說法來自古代的印地語。
獨立後的印度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國,定都「新德里」
② 印度為何遷都
印度遷 都:加爾各答-德里-新德里,是為了保證對對印度廣袤的國土的控制力。
印度曾經長期是英國的殖民地,1772年至1911年140年間,東部港口城市加爾各答一直是英屬印度的首府。加爾各答是印度最大的城市,也是殖民地印度最大的工商中心,但位於東部沿海一隅,對印度廣袤的國土缺乏控制力。1912年,印度首府遷至西北部古都德里。德里從公元前1400年起就是印度古王朝的都城,保留有眾多的歷史文化古跡,是體現印度文化和精神的典範城市。為了保護舊城區的文化遺產,從1911年開始,印度在德里西南面10公里處營造新德里,1931年新德里基本建成,1950年正式成為印度共和國的首都。
今天的新德里從行政區劃上含有德里舊城區,同屬於德里國家首都轄區,面積1485平方公里,人口約1280萬(2001年)。新舊德里之間隔著一座印度門,並以聞名於世的拉姆里拉廣場為界:廣場以南為新德里,廣場以北為德里舊城區,新舊結合,古今一體,令印度傳統和現代文明結合在一座城市。
新德里是單一的政治中心城市,有著超前的規劃設計。市中心的頓西納小山為全城制高點,小山東北為議會大廈和印度門;印度總統府也位於小山西部。從總統府到印度門大街兩旁,分布著外交部、國防部等政府機構。城區分布合理,環境優美,花草密布,清靜幽雅;城市中心為中央公園,形成一個巨大的圓盤,從大圓盤有8條道向8個方向散射;新德里作為印度首都,絲毫不遜色於其他大國之都。
印度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在新舊德里,工商業中心在加爾各答,金融業中心在孟買,新興產業分布在昌加迪爾、班加羅爾等城市,避免了產業過分集中和城市職能的過分疊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