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偷襲法國為什麼失敗

義大利偷襲法國為什麼失敗

發布時間:2022-06-02 21:24:16

⑴ 二戰法西斯為何失敗

因為蘇聯比德國更獨裁,

⑵ 義大利進攻法國,為什麼沒有得到任何好處

1940年6月4日,德軍攻入敦刻爾克港,緊接著實施了入侵法國的「紅色方案」。近200萬德軍揮師南下,向法國腹地發起進攻,但首先要突破「魏剛防線」。這條防線是剛剛接任法軍總司令魏剛,臨時東拼西湊51個師建立的一條防線。

按照魏剛的防禦計劃,法軍沿著索姆河、安納河修築工事,阻止德軍南下,保衛首都巴黎和中部地區,並與以17個師駐守的馬其諾防線連在一起,試圖挽回敗局。然而,在大勢之下,法國必敗是不爭的事實,唯一的問題是還能堅守多久?

痛打義大利軍隊,讓一路敗績的法軍多少找回了一些軍人的尊嚴。而先前還看好意軍的德國元首,除了輕蔑的冷笑和嘲笑,不免有一絲擔心湧上心頭,「和這樣的豬隊友繼續合作下去,會成為德軍的包袱」。這種擔心,最終成為了現實。

用實力說話,是不變的真理。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並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

//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⑶ 二戰法國失敗的原因

馬奇諾防線

拿破崙曾經說過:「躲在塹壕後面的人終究會被擊敗。」但法國人似乎忘記了自己這位前輩的經驗之談,過高地估計了馬奇諾防線的價值,以致事與願違,開戰不久就重蹈了一戰初期的覆轍。

相比法國人,德國人對拿破崙的理論反倒用的得心應手,蒂佩爾斯基希寫道:

與德國靈活機動的裝甲部隊相比,法國缺乏這樣的裝甲部隊。法國並非沒有坦克,它不但有而且數量還不少,盡管這些坦克的速度比德軍的坦克慢,但裝甲厚,抗打擊能力強,如果組成坦克部隊不見得比德軍的差。但法國的高級將領們還用一戰時的眼光來看待坦克,仍然把坦克當做支援步兵的工具,把它們分散在步兵師裡面。而德國在古德里安的倡導之下,已經把裝甲戰的理論和思想發展得相當完整,僅從思想上比較法國已然落了下風。

陸軍的落伍又因為缺乏有效的空軍支援而變得更加嚴重。前面已經說過,空軍的計劃是生產1000架飛機,已經遠遠不能與德國空軍相比,可就這點計劃還不能完成。法國無論是經濟還是工業基礎都不差,差的是那些思想落伍的陸軍將領們,他們根本不清楚制空權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性,但在國防體系中占支配地位的又恰恰是他們,這就使本應給予空軍的一部分軍事預算被陸軍強佔了,妨礙了空軍的發展。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總而言之,從軍事上講,造成法國失敗的並不是馬奇諾防線,而是比馬其諾防線還要僵化的法國將領們的頭腦。

┃法國將領們的頭腦為什麼會這樣僵化?

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讓他們驕傲自滿,於是所有的軍事思想都停留在了那個年代。他們按照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把動員制度作為國防的惟一基礎。陸軍平時只是訓練預備人員,如遇戰爭再把他們召集起來組織軍隊,這就造成遇到國際突發事件無法立即採取軍事行動。

希特勒進軍萊茵蘭時,法國政府當即威脅說要採取軍事行動,但落後的動員制度讓這一威脅成了一句空話。德軍沒等法國開始動員集結就已經完成了他們的計劃,法國人只能無可奈何地面對既成事實。

事後,希特勒這樣說道: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法國人本來准備在9月17日向德國發動大規模攻擊以支援波蘭,可是到了那天波蘭已經崩潰,只能放棄這一計劃。為什麼法國不能早點出兵支援波蘭?原因有兩個:一是被落伍的動員制度所限制;二是法軍統帥部堅持使用一戰時的戰術——發動攻勢必須有重炮支持,重炮從倉庫提出後還得先進行維護然後才能使用,把這些程序完成則需要16天的時間,從而貽誤了戰機。

更要命的是,盡管有情報顯示大量的德國裝甲部隊已經集中在阿登防區的對面有六個月之久,但是頑固不化的法國總參謀部的將領們仍然堅持認為這是德國人在虛張聲勢,德國裝甲部隊根本無法穿過地形陡峭、森林密布的阿登山區前來進攻。可是,德國裝甲部隊恰恰在他們認為不可能進攻的地方,給了法國致命的一擊。

從表面上看,是德國的奇襲造成了法國的失敗,其實,政客的無良,黨派的紛爭,政治的混亂,行政效率的低下,軍事思想的落伍,這些才是導致法國失敗的深層次原因。

也可以說,是法國人自己奠定了讓德國人打敗自己的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 ﹝英﹞ 阿諾德·湯因比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回顧與省思》 鈕先鍾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德﹞ 馮·蒂佩爾斯基希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英﹞ 李德·哈特

⑷ 二戰時期法國失敗的原因 德國進攻的具體情況 法國方面的防禦部署

首先說明,全是手打

1.法國人當時根本就不相信德國人會進攻法國!德國的武器已經被沒收了,就像兩個男人,一個左手手裡拿著火神沖鋒槍(法國人當時還是相信法國陸軍是無敵的,而從當年的數據來看,法軍的軍隊武器確實是世界頂尖的,當然,不要看結果),右手拿著防爆盾牌(馬其諾防線)另一個赤手空拳,就給他幾把菜刀(德國只有十萬陸軍,沒有重武器),誰想到他回家自己竟然把菜刀融了組裝成坦克了!(希特勒在一年之內生產了3500多輛坦克,2000多架飛機,可見很厲害啊)換做你你信不?
2.這個時候離一戰已經過去了20年了,該退伍的早就退伍了,而新兵蛋子多是沒經歷過戰爭年代的人,換做是我我看見內臟漫天亂飛的戰爭我也害怕啊,德國人呢?他們已經被洗腦了,就像蘇聯一樣
3.德國人的戰略真的是相當得狠!對別人狠,對自己也狠,再打個比方,china要列印度,正常人都想得到的是china的快反部隊從西藏翻越喜瑪朗雅山脈去進攻印度,所以印度軍隊都布置在山脈另一側,誰想到china居然從廣西出兵利用裝甲部隊先把東南亞所有中立國都滅了直接穿插攻打新德里,這個和二戰時德國的做法是很相像的,法國人根本沒想到德國人這么狠,敢把中立國都滅了大迂迴作戰攻打法國,當然,德國後來成為世界公敵這個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4.當時德國國力確實已經比法國強了,當時世界生產總值中,美國37%,德國14%,英國12%,法國10%,所以如果真的是面對面1v1的話,還是德國勝率大,打仗打得就是國力么

⑸ 法國隊,義大利敗在哪裡

缺乏鬥志,義大利打慣了防守反擊,打433有點費力
但是里皮還是堅持433
新老交替
南非是高原

多種原因

⑹ 在「一戰」中同盟國失敗的原因

1、經濟劣勢 :

德奧集團在經濟實力方面屈於劣勢。與同盟國相比,協約國在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方面都佔有優勢。 英國的海上封鎖,成功地遏制了德奧集團從美國取得各種急需的物資。 協約國擁有更多的殖民地和附屬國。

2、戰略失誤:

德國的「施里芬計劃」過低估計了對手的實力,最終速戰速決戰略失敗,被拖入了兩線作戰、陣地戰、持久戰的泥潭,導致德國失敗。

3、內部矛盾:

長達數年的世界大戰,加劇了交戰國內部的各種矛盾,這在同盟國集團各國表現得更為明顯。同盟國各國普遍發生革命和起義。奧匈帝國出現民族獨立運動,導致了帝國的解體。德國爆發了「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

4、國際力量對比不利於同盟國:

戰爭初期,日本參戰,德國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勢力范圍皆失。義大利倒戈,同盟國失去一個重要的盟國。

在交戰雙方處於僵持階段,美國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給協約國增加了一個極為重要的砝碼。協約國方面獲得了大量兵力和戰爭物資的補充,一批國家加入到協約國一邊,進一步增強了協約國的實力。

戰爭背景:

19世紀末20年代初,在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和影響下,帝國主義國家圍繞著爭奪世界霸權和殖民地,展開了激烈的斗爭,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紛繁復雜,但基本矛盾有三對,即法德矛盾、俄奧矛盾和英德矛盾。

1、法德矛盾

法德矛盾十分尖銳。普法戰爭中戰敗的法國,失去了原來在西歐和中歐的霸主地位,國內各個階層一致要求報仇雪恨,德國為了防止法國東山再起,極大擴充軍備。

2、俄奧矛盾

俄奧矛盾的表現是在對巴爾干半島的爭奪上。多年來,俄羅斯打著大斯拉夫主義的旗號,向巴爾干半島上的南方斯拉夫人居住地區進行擴展,地處中歐的政合國奧匈帝國也在向巴爾干半島西北部擴張,又怕在自己統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脫離奧匈帝國的統治而獨立。

3、英德矛盾

英國從它傳統的外交政策上出發,力求維持歐洲大陸勢力的均衡,既不願意德國過分強大,也不願意看到俄國的勢力在巴爾干半島過於膨脹,隨著在殖民地問題上的沖突的加劇,英德矛盾開始激化,逐漸成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主要矛盾。

(6)義大利偷襲法國為什麼失敗擴展閱讀: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源:

1、經濟上的競爭

在1914年前後,歐洲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關稅戰和對外國市場的競爭,例如1888-1889年義大利和法國、1879-1894年俄國和德國、1906-1910年奧地利和塞爾維亞之間均爆發了關稅戰,也可說就是貿易戰。

由於19世紀後期德國的工業化速度異常迅速,德國和英國之間展開了最為關鍵的經濟競爭。1870年,英國的工業產量佔世界總工業的31.8%,德國僅佔13.2%。

但到1914年時,英國工業產量所佔比例已經下降到14%,而德國則略微上升到了14.3%,稍大於英國所佔比例。德國工業產量的這一短時激增意味著它同英國在海外市場上的競爭十分激烈。

2、殖民地的爭奪

由於歐洲列強竭力尋求新的殖民地,以確保剩餘資本和剩餘產品有海外市場,經濟上的競爭和國內的困難還激起了對殖民地的爭奪,所以,他們特別積極,要求建立一個與日益增長的經濟實力相稱的帝國。

泛日耳曼同盟把目標對准了葡萄牙、荷蘭和比利時這樣一些小國的富裕的殖民地,並堅決認為德國還必須擁有「顯要的地位」。但是,德國人發現,他們在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地區都受到了英國遼闊的殖民地的阻擋;他們痛罵英國人是「站著茅坑不拉屎」的自私鬼。

然而,殖民地競爭不只限於英國和德國。19世紀後期,幾乎所有的強國都捲入了這場絕對統治權的爭奪。

因此,他們在一個又一個地區再三發生沖突:英國和德國在東非和西北非、英國和法國在暹羅和尼羅河流域、英國和俄國在波斯和阿富汗、德國和法國在摩洛哥和西非,相繼發生了沖突。這些對殖民地的爭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30年間產生了日益緊張的氣氛。

3、相互沖突的聯盟體系

殖民地的競爭轉而又促進了相互沖突的聯盟體系的形成;這些聯盟體系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戰爭的到來。聯盟體系始於1879年德國宰相卑斯麥與奧匈帝國締結兩國同盟條約之時。

這是一個防禦性的盟約,旨在保護德國免受法國人的攻擊,因為法國人想收服1871年失去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

這個條約還旨在保護奧匈帝國免受俄國人的攻擊,因為俄國人在巴爾干半島同奧匈帝國接連不斷的發生沖突。

1882年,兩國同盟因義大利的加入而變成了三國同盟。它的目的還是防禦:保護義大利免受法國的攻擊,因為意法兩國在突尼西亞發生了尖銳的沖突。

當時,三國同盟無論就其宗旨或盟約條款來說,都絕不是侵略性的。德國和奧匈帝國都是易滿足的國家,它們主要感興趣的是維護歐洲大陸的現狀。

4、勢不兩立的民族主義願望

第四個背景原因是歐洲被統治的少數民族不斷高漲的民族主義願望。這種願望在阿爾薩斯-洛林地區是難以對付的,那裡的法國人仍不服從德國的統治。

但在中歐和東歐,它卻是一場噩夢。由於對民族自決的要求日益增長,那裡的多民族帝國正處於差不多被撕成碎片的危險之中。

⑺ 二戰中義大利軍隊被認為是笑話,究竟是何原因,他們為何會被稱為笑話

因為本來義大利軍隊想在二戰中坐享齊成,沒想到一點好處都沒討到,反而葬送了自己的名聲,還被當成了笑話。義大利軍隊在戰爭中真的沒有什麼突出性貢獻,還喜歡投降,不僅如此,還妄想在這場戰爭中撈得好處,可真是異想天開。最後的結果果然沒有像義大利想像的那樣,最後他們還是失敗了。

三、對埃及宣戰

義大利軍隊在攻打法國和希臘都失敗後,他們將目光轉向了非洲。他們認為非洲的軍事力量發展太差力量,這次再攻打絕對能打下來。只是他們在攻打的時候,並沒有做好萬全之策,沒有仔細考察過埃及的情況。他們在沙漠中寸步難行,也沒有水源和食物的供給,最後的結果當然又是失敗了。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偷襲法國為什麼失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吸金專業怎麼樣 瀏覽:545
廣西天等哪些地方靠近越南 瀏覽:971
印尼發貨到廣州海運費多少錢 瀏覽:535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校風如何 瀏覽:854
印度路虎什麼梗 瀏覽:917
越南語雲南民族大學學費多少 瀏覽:416
越南金和泰國金哪個含金量高 瀏覽:309
比中國早兩小時的國家有哪些 瀏覽:638
英國最大的馬是什麼 瀏覽:425
印度自己簽證多少錢 瀏覽:716
中國的字有哪些 瀏覽:721
坐高鐵去越南怎麼安檢 瀏覽:232
印尼人在中國什麼樣 瀏覽:373
越南芒街主要出產什麼 瀏覽:720
越南買100平米房子多少錢 瀏覽:783
中國疫情提供了哪些經驗 瀏覽:811
義大利發錢慢怎麼辦 瀏覽:537
印尼明天過什麼節日 瀏覽:888
伊朗首席核科學家什麼地位 瀏覽:566
香港是中國哪個省的 瀏覽: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