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歐洲各國王室的姓氏
大部分的王室成員都沒有姓氏,他們為世人所知完全是透過他們頭銜——×國王,×王子,×公爵。到終於有必要出現姓氏時,一切已經太遲了。英國王朝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不得不「發明」出「溫莎」這個姓氏。德意志共和國對他們的過氣王子還算守信用,將王室的頭銜換成為他們的姓氏:巴伐利亞王子、烏特姆貝爾(Wurttembery)公爵、黑森(Hessen 伯爵,就成了德國王室成員的姓。另外,希臘、挪威和丹麥家族的王室成員,依然沒有姓氏.
這就要聯系歐洲具體的歷史政治來談了:
歐洲王室,是一個時代的錯誤,是一個處於十字路口的特權階級,抑或是一個任重道遠的國家象徵?過去,英國、西班牙、荷蘭、瑞典、挪威、丹麥、比利時這些歐洲君主制國家之間,有著錯綜復雜的歷史淵源。
中世紀時期統治者蓬勃發展成了一個契機,在一個全新的游戲場上,無名小卒榮升為一國之君。初期這些新君由選舉產生,一旦他們的王朝建立起來,其首要任務就是將自己變成世襲的君主。一旦手中有了實權,他們就要將權力合法化,通過一小撮天才輔助,這些新君發明出「君權神授」。神學家指天發誓,賦予他們王冠完全是上帝的意願。獲得宗教的認可無疑為結束爭論增添了籌碼。
很長的一段日子裡,歐洲只有一個皇帝——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只有他才可以戴皇冠,並享有「陛下」(Majesty)的頭銜。皇帝之下是國王,國王只能戴王冠,被稱為「殿下」(Highness)。文藝復興時期,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自恃羽翼已豐,於是昭告天下,他是「自己國家的皇帝」。弗朗索瓦一世為自己打造了一頂皇冠,要求臣民尊稱他為「陛下」。風起雲涌,其他國王競相仿效,但他們在爭論誰先誰後的過程中反目成仇,最終導致戰爭頻頻爆發。在權力得到鞏固後,這些國王開始培植專制主義,通過殘酷的手段開拓出現代的歐洲.
歐洲歷史上,除了嚴守中立的瑞士,近似於君主共和國的威尼斯和熱那亞外,君主制其實是政治體制的不二選擇。如果一個王朝滅亡或者一個國家宣布獨立,這在19世紀經常發生,那麼,人民就會直截了當地放眼國外,尋找一位新王子登基為王。
因此,除了最老的王朝——法蘭西家族,和最年輕的王朝——塞爾維亞的Karadjordjevic,歐洲主要的王朝都有外國血統。法國波旁王朝統治過(義大利)帕爾馬公國,之後又統治兩西西里王國,還有西班牙現任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也是波旁王朝的後裔。Benelux(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的全稱)王國和巴爾干王國一樣,都隸屬於日耳曼家族。而從人丁興旺的薩克斯-科堡家族(創造了歐洲帝王史的家族)中走出來的,不僅有維多利亞女王心愛的丈夫,還有後來的比利時和保加利亞國王。伊麗莎白女王的丈夫和我一樣,都屬於希臘家族成員,但希臘家族最初也根本不是希臘人。
現在的王室的姓氏也是現代才有君主自己取或沿用先輩的.
英國:姓氏 溫莎,-------------------- 現任女王伊利莎白二世。
瑞典:姓氏 古斯塔夫,---------------- 現任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
挪威:姓氏 不詳,-------------------- 現任國王哈拉爾五世
丹麥:姓氏 格呂克斯堡,-------------- 現任女王瑪格利特二世
列支敦斯登:姓氏 不詳,-------------- 現任大公漢斯-亞當二世
盧森堡:姓氏 不詳,----------------- 現任大公 不詳
荷蘭:姓氏 奧蘭治,------------------ 現任女王貝雅特麗絲二世
比利時:姓氏 不詳,------------------ 現任國王阿爾貝二世
摩納哥:姓氏 不詳,------------------ 現任國王阿爾貝二世(與比利時國王同名)
西班牙:姓氏 波旁,------------------ 現任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
❷ 求歷屆義大利國王名單以及義大利歷史脈絡
義大利歷史
義大利的歷史,在地中海地區,不論從文化或社會發展角度都占據著最重要的地位。這一地區有著重要的史前時期人類活動的記錄。許多地方,如拉丁、托斯卡納、翁布里亞、巴西里卡塔,都有著重要的考古遺址。大希臘,伊特魯里亞文明,以及其後的羅馬帝國分別統治了這片土地許多個世紀。發源於這里的人文主義和文藝復興運動確定了近現代歐洲思想和藝術的根基。
作為一個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的義大利卻姍姍來遲。1861年3月17日半島上的各公國和西西里合並成為義大利王國。薩伏伊王朝的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成為國王。義大利統一的策劃者是維克托·伊曼紐爾的首相卡米洛·本索·迪·卡沃爾伯爵,革命者加里波第也立下了赫赫功勛。此後的十年中,羅馬在法國的保護下仍歸屬於教皇管轄。直到1870年9月20日,羅馬成為義大利王國的一部分。這也標志著義大利統一的完成。梵蒂岡成為義大利境內的一個獨立國家。
1922年,法西斯獨裁者墨索里尼掌握了政權。並進而與納粹德國以及日本結盟,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軸心國的一員,直至後來戰敗。1946年6月2日,一份關於結束君主制政體的備忘錄標志著義大利共和國的誕生。1948年1月1日,新憲法生效。由於與法西斯政權的聯系,原皇室成員被迫流亡國外。
義大利是北約以及歐盟的成員,積極地參與西歐政治經濟一體化的進程。
❸ 義大利人的姓氏大全
義大利常見姓氏
排名 原文 譯文
1 Rossi 羅西
2 Russo 魯索
3 Ferrari 法拉利
4 Esposito 埃斯波西托
5 Bianchi 比安奇
6 Romano 羅馬諾
7 Colombo 科倫坡
8 Ricci 里奇
9 Marino 馬里諾
10 Greco 格雷科
11 Bruno 布魯諾
12 Gallo 蓋洛
13 Conti 孔蒂
14 De Luca 德盧卡
15 Costa 科斯塔
16 Giordano 佐丹奴
17 Mancini 曼奇尼
18 Rizzo 里佐
19 Lombardi 隆巴迪
20 Moretti 莫里蒂
❹ 西方王公貴族姓氏有哪些
有美第奇、波吉亞、科爾內利烏斯、布魯圖斯、奧爾西尼等。
1、美第奇家族
美第奇家族是義大利佛羅倫薩著名家族,創立於1434年,1737年因為絕嗣而解體。在歐洲文藝復興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其中科西莫·美第奇和洛倫佐·德·美第奇是代表人物。
2、波吉亞家族
15和16世紀影響整個歐洲的西班牙裔義大利貴族家庭,也是文藝復興時期,僅次於美第奇家族最著名的家族。具有義大利和西班牙血統的羅馬教皇家族,前後出了三位教皇。其家族名稱來源於其家族封地博爾哈(Borja)。
3、科爾內利烏斯氏族
古羅馬六個最顯赫的貴族氏族之一,普布利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出身於西庇阿家族,是其一個支系。在大西庇阿生活的時代,西庇阿家族正處於其權勢的顛峰,是科爾內利烏斯氏族中最有力的分支。
4、布魯圖斯家族
拉丁語:Bruti,古羅馬尤尼烏斯氏族中的一個家族。「Bruti」是「Brutus」的復數形式。其呼格為「Brute」。「Brute」這種稱呼,以莎士比亞戲劇中凱撒的台詞「Ettu,Brute?」而為世人所熟知。
5、奧爾西尼家族
義大利貴族家族,在中古世紀的義大利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的羅馬皆有強大的影響力。家族成員包括切萊斯廷三世、尼古拉三世、本篤十三世三位教宗、34位天主教樞機、為數甚多的僱傭軍首領以及其他重要的政治人物及宗教人士。
❺ 有關義大利貴族姓氏.
法語的de和義大利語的di是一樣的,後邊跟的一般都是一個地名,也就是說是以這個地方為領地的貴族,
di caprio,caprio就是義大利南部的一個小島
而del,de後邊跟的都是人名,一般都不是什麼貴族
del piero,piero的後代,不是貴族
不過法語的de只限於法國,比利時的姓里很多有de,都不是貴族
❻ 義大利歷史上的國王
一、腓力二世 (馬其頓)
腓力二世(Philip II of Macedon) (前382年–前336年;希臘文 Φιλιππος, 翻譯 Philippos) 馬其頓國王(前359年-前336年)。阿敏塔斯三世(Amyntas III)之子。亞歷山大大帝和腓力三世Arrhidaeus的父親。
馬其頓雖不屬於傳統的希臘城邦,但與希臘城邦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腓力早年就曾在希臘的底比斯城邦為質。腓力回國之後,於公元前359年奪取了年幼的侄子的王位。他經過20多年的勵精圖治,打造了一個強大的馬其頓王國。他在內政方面,加強王權,改革幣制,促進貿易,建立新城市,打開出海口,但更重要的是在軍事和外交方面的作為。
他建立了一支常備軍,訓練了一種戰鬥力很強的「馬其頓方陣」,並建立了強大的海軍。他利用希臘城邦之間的矛盾,在公元前338年喀羅尼亞一役中大勝希臘聯軍,第二年在科林斯召開全希臘會議,成立了以馬其頓為主導的科林斯同盟,確立了馬其頓對希臘諸城邦的控制。公元前336年,他在准備進軍波斯的前夕死於刺殺。
腓力二世在位的20多年間,馬其頓由一個內亂不止的小國崛起為希臘城邦的首領,並在軍事、經濟等方面累計了巨大的潛力,已經為其子亞歷山大的大征服准備好了充分條件。
二、腓力二世 (法蘭西)
腓力二世·奧古斯都(法語:Philippe II Auguste,1165年8月21日—1223年7月14日)法國卡佩王朝國王(1180年—1223年在位)。
1、早年事跡
腓力二世是法國國王路易七世之子,母親為香檳的阿黛勒,生於巴黎。其父由於健康欠佳,在1179年便讓14歲的腓力在蘭斯加冕。1180年4月28日,腓力與埃諾伯爵之女埃諾的伊莎貝拉結婚,這使得阿圖瓦作為嫁妝被並入法國王室領地。
路易七世於1180年9月18日去世後,15歲的腓力二世成為法國唯一的國王。他的叔父香檳伯爵亨利一世、蘭斯大主教紀堯姆·德·布盧瓦和沙特爾伯爵蒂博五世被宣布為法國的攝政。
2、他的統治
腓力二世是卡佩王朝的第一位強大的君主。在執政初期,他首先力圖擺脫攝政的束縛。與埃諾的伊莎貝拉的婚姻在客觀上有利於腓力與香檳家族的斗爭。尤其是1180年其父路易七世病危時,腓力二世拋開攝政獨自與來訪的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會談並簽訂條約,使香檳家族陷於孤立。後來他迫使香檳的亨利割讓了大量領地,包括阿米耶努瓦、維爾芒杜瓦和瓦盧瓦。這些領地成為王室領地的一部分,充實了腓力二世的力量。然而不久,香檳家族與佛蘭德伯爵菲利普·德·阿爾薩斯聯合,發起一場反對腓力二世的戰爭。經過幾年艱苦的努力,腓力於1185年與菲利普達成協議,解決了雙方的領土糾紛。
腓力二世奉行明顯的使國家集權化的政策,力圖抑制使法國王權陷於癱瘓的強大諸侯。這主要通過以下辦法來實現:爭取小封建領主和教會的支持,與經濟繁榮的城市維持良好關系(腓力二世大大擴展了路易六世給予城市自治權的制度,並且把市政憲章實行到諸侯領地內的城市中去,這就使得大貴族受到自己領地內城市的掣肘),極力拓展王室領地。這其中最重要的還是王室領地的直接擴大,這使腓力二世有能力與桀驁不馴的貴族進行對抗。通過4次大規模的合並領地,腓力二世事實上成為法國最大的封建領主。
王室領地的最大擴展來自於腓力二世與英格蘭金雀花王朝諸國王的斗爭。金雀花王朝的始祖亨利二世由於出身法國貴族而在法國境內擁有大量領地,包括安茹和諾曼底,又通過婚姻獲得對阿基坦的統治權。為了削弱亨利二世的勢力,腓力二世竭力挑撥亨利和他的幾個兒子(亨利、理查、約翰)之間的關系。腓力二世支持理查和約翰在亨利二世晚年發動的叛亂;在理查一世繼承王位後,他又積極策劃打擊理查。
腓力二世是1189年~1192年的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的領袖之一。歐洲的另外兩位重要君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和英王理查一世也參加了這次十字軍東征。這次東征毫無成果:腓特烈在小亞細亞渡河時淹死,腓力二世與理查矛盾明顯而分道揚鑣(腓力於1191年返回法國)。理查單獨與穆斯林領袖薩拉丁議和後,在返回途中被新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六世的封臣、奧地利公爵利奧波德五世俘虜。亨利六世後來成為腓力二世的重要盟友,他們在反對理查的問題上是意見一致的。腓力二世不斷蠶食金雀花王朝領地的行為終於引起理查的反擊:在佛蘭德伯爵博杜安九世和納瓦拉國王桑喬六世的支持下,理查一世在法國本土向腓力發起攻擊。一時間腓力二世似乎腹背受敵,因為桑喬六世從南方侵襲法國。但是理查一世的運氣很不好。在與腓力二世艱難地達成了一個為期5年的停戰協議(1199年1月13日)之後,理查去圍攻其宿敵利摩日子爵的領地沙呂斯堡。他在是役中被箭射中,不久因傷重去世。理查對腓力的戰役沒有取得任何重要結果。
在理查一世去世後,腓力二世繼續反對他的繼任者約翰(亨利二世最小的兒子)。腓力與約翰的第一次矛盾爆發於1200年,起因是後者與昂古萊姆的伊莎貝拉的婚姻。昂古萊姆的伊莎貝拉原本是馬爾什伯爵於格十世·德·呂濟昂的未婚妻,她與約翰的婚姻使呂濟昂家族失去了可能的領地嫁妝,於格·德·呂濟昂遂請求腓力二世主持公道。腓力二世抓住機會打擊約翰,他以領主的身份要求其封臣、阿基坦公爵約翰到法國應訴。在遭到約翰當然的拒絕後,腓力宣布金雀花家族在法國的所有領地都被法國國王沒收。腓力並於1202年與布列塔尼公爵阿爾蒂爾一世結盟。阿爾蒂爾是約翰的侄子,他擁有對英格蘭王位的繼承權,金雀花王朝的許多法國附庸都希望用他來取代剛愎自用的約翰。腓力二世利用這一點誘使阿爾蒂爾一世向他效忠,約定夾擊約翰的領地(諾曼底和普瓦圖)。然而阿爾蒂爾在1203年7月31日於米拉波附近遭到約翰的奇襲,被俘虜後帶往魯昂。不久阿爾蒂爾就神秘地失蹤了,普遍認為他被約翰下令殺害。腓力二世於是挑明了反對約翰的立場,於是年再次進攻諾曼底;他在摧毀了許多城堡之後,集中兵力攻打加亞爾堡。盡管英國士兵英勇奮戰,這座工事還是於1204年3月6日陷落。整個諾曼底隨後都落入腓力二世手中。令人驚異的是,在腓力二世侵入諾曼底時,約翰卻返回了英格蘭。
1206年10月13日,腓力二世與約翰在圖阿爾簽訂和約。這個和約對法國王室壓倒性地有利:約翰被迫放棄羅亞爾以北所有原屬金雀花王朝的領地,包括諾曼底、阿基坦、安茹和圖賴訥。按照條約,約翰應保有普瓦圖;但腓力於1207年就又侵入了這一地區。
約翰希望奪回失去的領地,與歐洲大陸上另一位重要君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四世結盟,約定從東西夾擊腓力二世的法國。他可謂是找錯了結盟對象;奧托四世本身正受到教廷史上最強大的教皇英諾森三世的孤立。1214年2月,約翰最終在拉羅歇爾登陸,很快進入安茹。1214年7月21日,腓力二世領導法軍與約翰和奧托四世的聯軍在布汶戰役中展開決戰。法軍在戰斗中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布汶戰役具有歷史意義。它不僅是羅馬帝國滅亡以來西歐發生的第一場傷亡重大的戰役,而且還標志著法蘭西取代德意志成為歐洲大陸上最主要的國家。德國在以後的歷史中不斷衰弱、分裂,而法國則在百年戰爭後成為西歐的頭號強國。
盡管腓力二世與教會一直保持著良好關系,但他從未受制於他們。他對教皇關於清剿朗格多克地區的異端的要求充耳不聞。他也拒絕了為英諾森三世發動一場反對阿爾比派異端的十字軍。1223年7月14日,腓力二世去世於芒特,遺體安葬在聖但尼修道院。
腓力二世是第一個沒有在生前就給王儲提前加冕的卡佩王朝國王。因為此時,法國王室的力量已經強大到不需要再用這種方式來確保王位了。
3、在巴黎的建設
在腓力二世統治時期,巴黎市區周圍建起了堅固的城牆。約在1200年,腓力二世在巴黎中心城島西端建立一座方形城堡;這座城堡後來成為盧浮宮的前身。同年,腓力二世正式批准巴黎大學的成立。於是從那時開始,許多學校被建立起來,包括現代巴黎大學的前身索邦大學(1257年,時為路易九世統治時期)。
4、家庭
歷次婚姻的對象及所生子女:
△埃諾的伊莎貝拉,阿圖瓦女伯爵,埃諾伯爵博杜安五世之女,1180年結婚
·路易八世
△丹麥的英格博格,丹麥國王瓦爾德馬一世之女,1193年結婚
·無子女
△默朗的阿格尼絲,默朗公爵貝爾托爾四世之女,1196年結婚
·瑪麗
·讓-特里斯坦
·菲利普·於勒佩爾,布洛涅伯爵
△阿拉斯的「一位貴婦」
·皮埃爾·夏洛特,圖爾主教
三、腓力二世 (薩伏依)
腓力二世(Philippe II de Savoie,1438年2月5日出生於尚貝里,1497年11月7日逝世於同地)是布雷斯伯爵,從1496年至他逝世短期還出任薩伏依公爵、皮埃蒙特統治者、奧斯塔和莫列訥伯爵。他是薩伏依公爵路易斯最年輕的兒子。
1、事跡
腓力年輕時對他父親造反,結果被戰敗。他父親讓法國國王路易十一將腓力從1464年至1466年關押在洛什的城堡中。腓力被釋放後支持勃艮第公爵查理反對路易十一,他是薩伏依公爵和法國國王最重要的反對者之一。
他的曾侄子查理二世死後他短期成為薩伏依的公爵。
2、婚姻和子女
△1473年4月6日腓力與波旁公爵查理一世的女兒瑪格麗特(1438年—1483年)結婚,其子女包括:
·薩伏依的露易斯(1476年—1531年),與昂古萊姆伯爵查理結婚
·希羅尼穆斯(1478年出生和逝世)
·菲利貝特二世(1480年—1504年),薩伏依公爵
△瑪格麗特死後腓力於1485年11月11日與旁提耶夫伯爵的女兒克勞丁結婚。
·卡洛三世(1486年—1553年),薩伏依公爵
·路易(1488年—1502年)
·菲利浦·德·薩伏伊(1490年—1533年),日內瓦伯爵,內穆爾公爵
·阿索隆(1494年出生與逝世)
·約翰·阿瑪丟斯(1495年出生與逝世)
·菲利貝爾特(1498年—1524年),與朱利亞諾二世·德·梅第奇結婚
△此外他還有以下私生子女:
·瑞內(1468年—1525年),1499年被承認,尼斯和普羅旺斯總督
·安東內特(1500年逝世)與摩納哥領主讓二世結婚
·彼得,主教
·克勞丁(1528年逝世)與霍恩伯爵結婚
·瑪格利特
·簡
四、腓力二世 (西班牙)(圖)
腓力二世 Felipe II(西班牙語實際讀音為:菲利佩)(1527年5月21日—1598年9月13日)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國王(1556年—1598年在位)和葡萄牙國王(稱菲利佩一世 Filipe I,1581年起)。他的執政時期是西班牙歷史上最強盛的時代。在腓力二世治下,西班牙的國力達到巔峰,歷史學家常以這段時間為哈布斯堡王朝之稱霸歐洲。腓力二世雄心勃勃,試圖維持一個天主教大帝國,但最終未能成功。
1、哈布斯堡王朝巨大遺產的繼承者
腓力二世是強大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西班牙的卡洛斯一世)的兒子,母為伊莎貝拉 (葡萄牙)。在查理五世於1556年宣布退位後,腓力二世繼承了哈布斯堡帝國除家族起源地奧地利和德意志之外的其餘所有部分。查理五世的弟弟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一世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稱號和有名無實的在德意志的最高地位,而哈布斯堡王朝的軍事與經濟實力來源——西班牙和尼德蘭——都歸於腓力二世。
腓力二世總共繼承了下列領地:西班牙、尼德蘭、西西里與那不勒斯、弗朗什孔泰、米蘭及全部西屬美洲和非洲殖民地。
2、在西班牙和尼德蘭的統治
腓力二世繼續執行其父在西班牙執行的一切強化中央集權的制度。在他統治時期,中央政府真正開始剝奪一些歷史上的王國和民族地域(阿拉貢,卡斯蒂利亞,巴倫西亞,特別是加泰羅尼亞)的獨立性。腓力二世撲滅了1590年至1591年阿拉貢為保持其自治地位而發動的暴動。他並且取消一些城市的自治法規,可能是為了更有利於王室獲得直接的稅收。在腓力二世時代,西班牙的集權程度和官僚體系的臃腫可與東方國家媲美。
腓力二世對低地國家實行毫不妥協的鐵腕統治;[[1567年]]他任命著名的將領和劊子手阿爾瓦公爵費爾南多·阿爾瓦雷斯·德·托萊多為尼德蘭總督。後者嚴厲鎮壓尼德蘭人民的一切反抗活動,處死了大約8000人。
腓力二世為堅定而狂熱的天主教徒,他的很多政策中都能看到宗教信仰的影子。這大大影響了他在一些問題上的判斷,並使政府捲入一系列宗教紛爭。特別是由於腓力二世希望鏟除各種異端或異教的決心,中世紀的宗教審判和迫害異端在他統治時期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腓力二世大力支持天主教宗教裁判所,使大批持異端邪說的人(無論是真有其事還是受到陷害)在火刑(火刑柱)上化為灰燼。他的另一項政策則使1568年—1570年被強制遷徙到西班牙內地的摩爾人受到殘酷迫害。從阿拉貢的斐迪南二世開始的對穆斯林和猶太人的迫害和驅逐最終使西班牙的種族構成趨於「純化」。
3、國際舞台上的腓力二世
腓力二世執行了積極的對外政策,似乎他有決心也有能力推動一場把整個歐洲統一到一面旗幟下的運動。在即位之初,腓力二世曾因為希望維持他對義大利領地的支配和削弱教會力量而與教皇保羅四世發生一場不小的沖突。他也繼續進行其先輩為之努力的義大利戰爭。1557年,西班牙軍隊在聖康坦戰役中擊敗了法國軍隊。腓力二世於1559年和法國國王亨利三世簽訂了對西班牙有利的卡托—康布雷西條約,從而結束了綿延半個世紀的義大利戰爭。
腓力二世領導了對嚴重威脅歐洲的奧斯曼帝國的回擊。在他牽頭之下,組成了反對土耳其的「神聖同盟」,同盟成員除西班牙外,還包括教皇、薩伏依、威尼斯和熱那亞。[[1571年]],腓力二世的異母弟弟(查理五世的私生子)胡安 (奧地利)在勒班陀戰役中全殲了奧斯曼帝國艦隊。這次勝利因其終結了土耳其人在地中海上的擴張而永垂史冊。
1580年,腓力二世派遣阿爾瓦公爵率軍強行合並葡萄牙。
4、對英國和法國的干涉
1554年,當時還是王儲的腓力二世與英格蘭女王瑪麗一世結婚,但婚後腓力二世幾乎不曾在英格蘭住過。腓力二世與瑪麗均為天主教徒,他們共同對國內的新教徒實行恐怖政策。然而在瑪麗一世死後,同情新教的伊麗莎白一世登上英格蘭王位。腓力二世曾向伊麗莎白求婚未果。伊麗莎白對新教的明顯偏愛促使腓力二世作出入侵英國的決定,他於1588年建立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無敵艦隊。
1588年5月,擁有130艘艦只和3萬余名戰士的無敵艦隊在麥迪納—西多尼亞率領下向英格蘭發起遠征。在著名的英吉利海峽遭遇戰中,這支艦隊被機動靈活的英國海軍擊潰了。在返航途中,又由於風暴因素而在蘇格蘭海域折損了很多艦只。
在無敵艦隊對英國的進攻遭受巨大的挫折之後,西班牙大傷元氣。盡管其強大實力還未倒塌,英格蘭也不可能立刻成為與之平起平坐的國家,但從此西班牙在海上的威力就趨於衰落。
腓力二世的另一項錯誤決定同樣源於他的宗教熱情。在法國發生可怕的法國宗教戰爭之後,腓力二世馬上倒向了天主教神聖聯盟一邊,該聯盟由吉斯家族領導,致力於消滅法國的胡格諾派教徒。1591年形勢最混亂的時候,西班牙的軍隊甚至開進了巴黎。腓力二世希望他的女兒與第四代吉斯公爵吉斯公爵 (第四)-查理·德·洛林結婚,並使後者繼承法國王位,但最終未能成功。1595年,腓力二世被納瓦拉的亨利(此時已是法國國王亨利四世)擊敗。後來腓力二世終於承認了亨利四世的國王地位。
5、評價
腓力二世是有作為的偉大君主,他統治時期的西班牙國力昌盛,給人以深刻印象。但是,他的雄心壯志是建立在無視國家整體經濟環境的前提之下的。為保障無休止的軍事行動,西班牙支出了巨額的軍費;腓力二世不得不多次增稅。盡管西班牙有美洲殖民地的強力支撐,她仍未能解決軍費浩盪作成的財政危機,以至腓力二世在1557年、[[1575年]]和1598年3次宣布國家破產。毫不妥協的宗教政策也使腓力二世到處樹敵。由於這些弊端,腓力二世的統治從長遠看對國家產生了不利影響。在他去世後,西班牙很快衰落了。
6、家庭
△配偶:
·葡萄牙的瑪麗亞·曼努拉(1527-1545),終年18歲。
·英格蘭的瑪麗一世(1516-1558),終年42歲。
·瓦盧瓦的伊麗莎白(1545-1568),終年23歲。
·奧地利的安娜(1549-1580),終年31歲。
△子女:
·唐·卡洛斯(1545-1568),未婚,終年23歲。
·伊莎貝拉·克萊拉·尤金妮亞(1566-1633),原本自幼和魯道夫二世訂婚,經過多般拖延,後者在她30歲後悔婚。33歲改嫁其七弟阿爾布雷希特七世(1559-1621),享年67歲。
·卡特琳·米蓋拉(1567-1597),18歲嫁薩伏伊公爵卡洛·埃馬努埃萊一世,終年30歲。
·費爾南多(1571-1578),未滿七歲夭折。
·卡洛斯·洛侖佐(1573-1575),未滿2歲夭折。
·迭戈(1575-1582),8歲夭折。
·腓力三世(1578-1621),終年43歲。
·瑪麗亞(1580-1583),3歲夭折。
❼ 古代歐洲各國家帝王姓氏
首先要說明的一點:國王和皇帝並不是一回事。
關於貴族的等級劃分,歐洲和中國古代是一樣的,最高等級是皇帝,皇帝以下是國王,再往下是貴族,分公爵、伯爵、侯爵、子爵、男爵。男爵以下就是平民了。
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國王,但是為什麼會有皇帝呢?因為,除了國家,還有一個比國家更大的范圍就是世界(中國古代叫天下)。
以後中國為例。
古代中國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這叫天圓地方。天是萬物的創造者,是最偉大的。天下面的這個世界就叫叫「天下」。天下這個方方正正的大地分五個方位——東南西北中,居住在天下正中的民族叫華夏族(就是漢族的前身),為什麼我們華夏族有資格居住在天下的正中央呢?因為天最愛我們。天下太大了,因此天要找一個人來替他管理天下,他就找他的嫡長子來管理,這個嫡長子就是天子(在東周以前,天子叫做「王」)。可是天子一個人也管不了天下,天子就把天下分給了他的叔叔和弟弟,每人分到一塊土地,同時得到不同的爵位,不管是公、侯、伯、子、男,他們的領地其實都是一個獨立王國。後來到了春秋戰國諸侯混戰,最後剩下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國家,周天子已經不行了,這七個國家的統治者都自封為王,而且互相承認。最後秦國統一天下,秦王覺得自己的地位一定要比王還要高,於是發明了皇帝這個詞,從此王國變成了帝國。
歐洲的情況又是另一個樣。
歐洲第一個統一國家是古羅馬。羅馬發源於亞平寧半島(現在的義大利)的台伯河畔,經過多年的擴張,將地中海北岸收入囊中。後來經過三次布匿戰爭,打敗了盤踞在北非的宿敵迦太基,形成了一個橫跨亞非歐的龐大帝國——帝國疆域西達今英國、西班牙、德國、奧地利、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等地,東達西亞的幼發拉底河,南麵包括非洲的北非地區和蘇丹,成為西方歷史上第一大帝國。最初了羅馬實行共和制,但由於帝國過於龐大,統治帝國需要強大的軍隊。漸漸的,將軍的實力不斷增長,最後蓋尤斯·尤利烏斯·愷撒擊敗政敵,當上了「獨裁者」。成為了實際上的皇帝。後來凱撒遇刺,但他的侄子屋大維繼位,自稱「元首」(羅馬的首席公民,這個詞就是現代詞彙prince的由來),後來稱為「奧古斯都」(威嚴或最高的)。在屋大維之後的繼任者,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都是凱撒的子孫,他們自稱「凱撒」,以表明自己的皇族血統。羅馬帝國採取總督任命制,一個地區的最高統治者就是總督,比如凱撒就當過高盧總督,總督在當地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原本總督應當定期會羅馬述職,羅馬也有權任免或更換某個地區的總督。但由於到了後期帝國漸漸腐化、墮落,加上接連不斷的宮廷政變,軍隊造反等原因,使得羅馬自顧不暇,那些缺少監管的總督,就慢慢由帝國任命的官員轉變成自立為王的貴族。這就是歐洲大多數國家的來歷。由於羅馬貴族不斷的墮落,對人民的壓榨越來越厲害,人們為了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基督教開始在帝國流傳開來。羅馬帝國開始時鎮壓,或來不得不妥協,先是宣布基督教合法,慢慢的後來將基督教定為「國教」。由羅馬皇帝兼任教皇。基督教從領導人民反抗的先驅,變成了統治者麻痹人民的武器。後來,由於日爾曼民族大遷移,羅馬帝國抵擋不住,終於土崩瓦解了,但是基督教留了下來。有那麼一段時間,「羅馬皇帝」這個帽子大家都在搶,今天這個自稱皇帝,明天那個自稱皇帝。最後,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在公元962年加冕為「皇帝」,並建立「神聖羅馬帝國」。從此,德意志國王兼任羅馬皇帝。在1273年,哈布斯堡伯爵魯道夫被選舉為德意志國王,史稱魯道夫一世。從此,哈布斯堡家族控制皇位幾百年,直到一戰前夕,奧地利皇帝依然是哈布斯堡家族成員。歐洲各國貴族王室的血統幾乎都能跟哈布斯堡家族沾上邊。
以上講的看似廢話,但如果你沒有這方面了解的話,下面的話你是看不懂的。
王室和貴族最看重的就是血統,在這個問題上中國和歐洲是一致的。中國在兩千多年以前就形成了統一國家,以後經過了多次改朝換代,每經歷一次,上一個帝國的皇族血統基本上就死絕了,因此不存在延續的問題。但歐洲不同,自從古羅馬崩潰之後,歐洲就再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因此也就沒法爆發大面積的農民起義之類的活動,這對貴族血統的延續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比如說英王查理一世被國人送上了斷頭台,他的孩子就跑到了海外,過了好久又回來當國王。而且歐洲各國的王室還經常通婚,法國國王是西班牙國王的舅舅,英國公主嫁給德國國王的事經常發生。我們知道,在歐洲也像中國一樣隨爸爸姓,但是孩子跟舅舅還是有血緣關系的。一旦一個國家老國王沒生兒子就死了,找不到皇位繼承人,從外國找一個跟老國王有血緣關系的來當國王,也不是不可以,反正都是一家子。比如說英國女王安妮在1714年死後,由於英國國內找不到繼承人,按著血緣表排,最後在德國漢諾威家族找到一個合適的,把人家從德國大老遠的接過來當國王,這就是喬治一世。
親屬關系一般說來分三種:沿著爸爸那條線排下來,跟自己一個姓的,這叫血統關系;沿著媽媽那條線排下來,跟媽媽一個姓的,叫血緣關系;沿著老婆那條線排下來的叫姻緣關系。歐洲因為信奉基督教,不像中國,老婆隨便娶,兒子使勁生,因此國王無後的事比較常見。比如說老國王死了,讓他的外甥來當國王,那自然不是一個姓了。
至於說到路易X世,亨利X世,在這個問題上我想你是有一點誤會。其實在歐洲,爸爸和兒子重名很常見,比如我叫亨利·瓊斯,我可以給兒子起名愛德華·瓊斯,也可以讓他叫我的名字,那他就是亨利·瓊斯二世。X世這種叫法不一定是貴族才能應用,普通老百姓也可以用。
至於國王的姓,通常相對應的是:XX王朝。比如我剛才提到的英王喬治一世,他是從德國漢諾威家族來的,因此從他開始的王朝叫漢諾威王朝。漢諾威王朝前四個國王都叫喬治,因此他們分別是喬治一世至四世。但到了維多利亞女王時期,因為女王的丈夫是德國人,姓薩克森·科堡·哥達,因此他們的孩子跟爸爸也姓薩克森·科堡·哥達。女王死後,他的兒子愛德華繼位,漢諾威王朝就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順便說一句,因為在這個家族中以前有六個愛德華,因此這個國王被稱為愛德華七世。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朝野反對德國,情緒激昂,迫使英王喬治五世宣布以行宮所在地溫莎作為國王家族新名,國王改姓了。因此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改成了溫莎王朝。不過這個規則可能要被打破了,因為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丈夫是希臘王子蒙巴頓,他就要求女王的兒子(也就是現在的查爾斯王儲)繼位後,將溫莎王朝改為蒙巴頓王朝。但遭到女王和王太後的否決,直到1960年,瑪麗王太後去世後,伊麗莎白二世決定王朝名繼續為溫莎,但是孩子們的姓氏改為蒙巴頓——溫莎 。
跟你說了一大堆,並不是想給你念歐洲王室的家譜。只是希望你對這方面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歐洲的歷史說簡單也簡單,說復雜是真復雜,光那些貴族的家譜就能讓人暈死。很高興你也對這些感興趣,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❽ 各國王室都姓什麼
大部分的王室成員都沒有姓氏,他們為世人所知完全是透過他們頭銜——×國王,×王子,×公爵。到終於有必要出現姓氏時,一切已經太遲了。英國王朝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不得不「發明」出「溫莎」這個姓氏。德意志共和國對他們的過氣王子還算守信用,將王室的頭銜換成為他們的姓氏:巴伐利亞王子、烏特姆貝爾(Wurttembery)公爵、黑森(Hessen 伯爵,就成了德國王室成員的姓。另外,希臘、挪威和丹麥家族的王室成員,依然沒有姓氏.
這就要聯系歐洲具體的歷史政治來談了:
歐洲王室,是一個時代的錯誤,是一個處於十字路口的特權階級,抑或是一個任重道遠的國家象徵?過去,英國、西班牙、荷蘭、瑞典、挪威、丹麥、比利時這些歐洲君主制國家之間,有著錯綜復雜的歷史淵源。
中世紀時期統治者蓬勃發展成了一個契機,在一個全新的游戲場上,無名小卒榮升為一國之君。初期這些新君由選舉產生,一旦他們的王朝建立起來,其首要任務就是將自己變成世襲的君主。一旦手中有了實權,他們就要將權力合法化,通過一小撮天才輔助,這些新君發明出「君權神授」。神學家指天發誓,賦予他們王冠完全是上帝的意願。獲得宗教的認可無疑為結束爭論增添了籌碼。
很長的一段日子裡,歐洲只有一個皇帝——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只有他才可以戴皇冠,並享有「陛下」(Majesty)的頭銜。皇帝之下是國王,國王只能戴王冠,被稱為「殿下」(Highness)。文藝復興時期,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自恃羽翼已豐,於是昭告天下,他是「自己國家的皇帝」。弗朗索瓦一世為自己打造了一頂皇冠,要求臣民尊稱他為「陛下」。風起雲涌,其他國王競相仿效,但他們在爭論誰先誰後的過程中反目成仇,最終導致戰爭頻頻爆發。在權力得到鞏固後,這些國王開始培植專制主義,通過殘酷的手段開拓出現代的歐洲.
歐洲歷史上,除了嚴守中立的瑞士,近似於君主共和國的威尼斯和熱那亞外,君主制其實是政治體制的不二選擇。如果一個王朝滅亡或者一個國家宣布獨立,這在19世紀經常發生,那麼,人民就會直截了當地放眼國外,尋找一位新王子登基為王。
因此,除了最老的王朝——法蘭西家族,和最年輕的王朝——塞爾維亞的Karadjordjevic,歐洲主要的王朝都有外國血統。法國波旁王朝統治過(義大利)帕爾馬公國,之後又統治兩西西里王國,還有西班牙現任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也是波旁王朝的後裔。Benelux(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的全稱)王國和巴爾干王國一樣,都隸屬於日耳曼家族。而從人丁興旺的薩克斯-科堡家族(創造了歐洲帝王史的家族)中走出來的,不僅有維多利亞女王心愛的丈夫,還有後來的比利時和保加利亞國王。伊麗莎白女王的丈夫和我一樣,都屬於希臘家族成員,但希臘家族最初也根本不是希臘人。
現在的王室的姓氏也是現代才有君主自己取或沿用先輩的.
英國:姓氏 溫莎,-------------------- 現任女王伊利莎白二世。
瑞典:姓氏 古斯塔夫,---------------- 現任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
挪威:姓氏 不詳,-------------------- 現任國王哈拉爾五世
丹麥:姓氏 格呂克斯堡,-------------- 現任女王瑪格利特二世
列支敦斯登:姓氏 不詳,-------------- 現任大公漢斯-亞當二世
盧森堡:姓氏 不詳,----------------- 現任大公 不詳
荷蘭:姓氏 奧蘭治,------------------ 現任女王貝雅特麗絲二世
比利時:姓氏 不詳,------------------ 現任國王阿爾貝二世
摩納哥:姓氏 不詳,------------------ 現任國王阿爾貝二世(與比利時國王同名)
西班牙:姓氏 波旁,------------------ 現任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
❾ 義大利姓氏有哪些
姓氏如下:
首先義大利姓氏比較多的,常見的有羅西(Rossi)、魯索(Russo)、法拉利(Ferrari)、埃斯波西托(Esposito)、科倫坡(Colombo)、比安奇(Bianchi)、里奇(Ricci)、羅馬諾(Romano)、布魯諾(Greco)等等。
簡介: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氏者,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據研究,中華古姓來源於圖騰崇拜,系氏族徽號或標志。
中華古姓的最初來源,是基於「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原始圖騰崇拜是中華古姓的根源。大量古代文獻佐證了這一觀點。
❿ 歐洲皇室姓氏
一、歐洲皇室姓氏列舉如下:
1、諾曼王朝(House of Norman):
(1)1066-1087:威廉一世 King William I the Conqueror "征服王"。
(2)1087-1100:威廉二世 King William II Rufus "紅毛王"。
(3)1100-1135:亨利一世 King Henry I Well-Ecated, Beauclerc "儒雅王"。
(4)1135-1154:斯蒂芬(King Stephen) (布洛瓦王朝)。
2、安茹王朝(House of Anjou):
(1)1154-1189:亨利二世 King Henry II Curtmantle "短斗篷王"
(2)1189-1199:理查一世 King Richard I Coeur de Lion "獅心王"
(3)1199-1216:約翰 King John Lackland "無地王"
3、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
(1)1216-1272:亨利三世 King Henry III
(2)1272-1307:愛德華一世King Edward I Long Shank "長腳王"
(3)1307-1327:愛德華二世King Edward II
(4)1327-1377:愛德華三世 King Edward III
4、蘭開斯特王朝(House of Lancaster):
(1)1399-1413:亨利四世 King Henry IV
(2)1413-1422:亨利五世 King Henry V
(3)1422-1461:亨利六世 King Henry VI
5、約克王朝(House of York):
(1)1461-1483:愛德華四世 King Edward IV
(2)1483:愛德華五世 King Edward V
(3)1483-1485:理查三世King Richard III
6、都鐸王朝(House of Tudor):
(1)1485-1509:亨利七世 King Henry VII
(2)1509-1547:亨利八世King Henry VIII
(3)1547-1553:愛德華六世 King Edward VI
(4)1553:簡·格雷 Lady Jane Grey
7、斯圖亞特王朝(House of Stewart):
(1)1603-1625:詹姆斯一世 King James I
(2)1625-1649:查理一世 King Charles I
8、斯圖亞特王朝復辟(House of Stewart):
(1)1661-1685:查理二世 King Chales II
(2)1685-1688:詹姆斯二世 King James II
(3)1689-1691: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 King William III and Queen Mary II
9、漢諾威王朝(House of Hannover):
(1)1714-1727:喬治一世 King George I
(2)1727-1760:喬治二世 King George II
(3)1760-1820:喬治三世 King George III
(4)1820-1830:喬治四世 King George IV
10、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House of Sachsen-Coburg-Gotha):
(1)1901-1910:愛德華七世 King Edward VII
(2)1910-1936:喬治五世 King George V
11、溫莎王朝(The House of Windsor):
(1)1910-1936:喬治五世King George V
(2)1936:愛德華八世 King Edward VIII
(3)1936-1952:喬治六世 King George VI
二、英國的王室比較特別,沒有共同的姓比如:
1、歷史上的亨利和愛德華這兩個姓氏你會看到間隔出現,有的原因是因為後代不想和前代的王室一樣,尤其是出現暴君的時候,其後的英國國王有的改了姓,也有像法國的女婿因為英格蘭的內戰而來到英格蘭並稱為新的國王。
2、再者,英國王室後來因為男嗣的問題出現了女王,王室的姓氏更加不能繼續下去,英國王室一般納都是叫某某王朝,就和我們的朝代相似。
(10)義大利國王的姓氏有哪些擴展閱讀:
王室王位繼承:
1、根據長子繼承權來決定的,即王位應先由現任君主的長子繼承,然後才依次序輪到其他兒子,最後才輪到女兒。但是根據法律,英國王位的繼承不是自動的,1701年通過的《王位繼承法》(Act of Settlement)規定,王位應該傳給漢諾威選帝侯夫人索菲婭的有血緣關系的後代,而且繼承者不得是天主教徒,也不得嫁娶一名天主教徒。
2、一些人認為該規定與英國其他法律中禁止宗教歧視的條款有沖突。不過實際上,絕大多數有資格繼承王位的人都是基督教新教徒,而且在公開場合都大多宣稱自己是聖公會成員。 此外該法案還規定,王位的繼承是由議會來決定的,而非君主本人。
3、2011年10月28日,在澳大利亞珀斯舉行的英聯邦政府首腦會議上,與會英聯邦各國首腦同意更改1701年《王位繼承法》,王室成員無論男女都將能擁有同等繼承權,不過這只會對查爾斯王子的後代產生影響,並不改變已有的王位繼承順序。同時,英國君主不得與天主教徒結婚的禁令也被廢除,但君主本人還必須是新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