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為什麼反教皇

義大利為什麼反教皇

發布時間:2022-05-22 08:11:46

A. 羅馬教皇在退居梵蒂岡之後幾百年內,為何義大利始終沒有徵服梵蒂岡

因為這是關乎信仰的問題,義大利是不敢去觸這個霉頭的。梵蒂岡在基督教中的地位就比不多描述了,所以義大利只能幹看著羅馬教皇躲在裡面。

梵蒂岡雖然是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國家了,但是它所蘊含的能量無比巨大。它可能人口只有幾千人,國土面積只有我國一個鎮這個大,但是它是基督教的聖城。就算義大利再牛,它也不可能把梵蒂岡給打下來的。在後來的二戰中,法西斯國家也沒有動它,可想而知它的地位是很高的。

B. 皇帝與教皇斗爭的原因

歐洲中世紀長期處於教會和國家、王權與神權的二元統治制下,政教之爭是中古西歐政治史上極重要的內容。王室與教會作為並存的兩大政治力量,二者之間的沖突與合作並存。中世紀前期,王權與教會的關系錯綜復雜,兩者既相互為援,又不乏激烈的權益紛爭,處於對立、統一狀態;中世紀中期,教會的實力不斷增強,「上帝之城」與「世俗之城」之間展開了長期的以爭奪最高統治權為核心的政治斗爭;進入中世紀後期,王權在與教權的合作與斗爭的制度化進程中走向強大,而教權則日漸沒落。

從奧托一世起,薩克森王朝諸王依靠教會的支持,打擊部落公爵勢力,加強王權。那時,皇帝直接任命主教甚至教皇,教會成了帝國政權的一個支柱。法蘭克尼亞王朝(1024—1125年,又稱薩利克王朝)興起,仍然奉行這種政策。亨利三世(1039—1056年)先後廢黜3位不聽命的教皇,任命班堡主教和他的親戚圖爾主教為教皇,即克萊門特二世和利奧九世。然而,從10世紀起,逐漸興起振興教會運動。910年,法國人伯爾諾在勃艮第的克呂尼興建紀律森嚴的修道院,標榜清貧、獨身,反對聖職買賣和世俗政權任命神職人員,反對教會的世俗化。11世紀,克呂尼運動在西歐各地廣泛傳播。1059年,教皇尼古拉二世召開宗教會議,宣布教皇只能由紅衣主教選舉產生,世俗君主無權干涉。1073年,義大利人喜爾德布蘭,乘德國內部叛亂之機,未經德皇同意登上教皇寶座,稱格雷戈利七世(1073—1085年)。他積極支持克呂尼運動,並於1074年召開宗教會議,譴責聖職買賣,並以買賣聖職罪革除5名德國主教的教籍。1075年又發布敕令,宣稱教皇的地位高於一切世俗政權,有權策封和罷免教職人員,甚至皇帝,還說教會從未犯過錯誤,也將永遠不犯錯誤。同年12月26日,教皇致書德皇亨利四世,希望他心回意轉,痛改前非。教皇之所以如此氣粗,在於已和托斯卡納伯爵與南義大利的諾曼王國結成同盟,有了強大的後盾。格雷戈利的所做所為直接觸犯了德國皇帝的利益,雙方終於爆發公開的沖突。這場沖突又叫策封權的斗爭,實質是爭奪教會領地和對教會的控制權。策封權又譯授職權或敘任權,原指領主授給附庸象徵領地的權力,如劍、矛、旗和權標。教會仿效它授予主教和修道院長象徵宗教的權力,如指環和牧杖,而世俗政權則授予權標,象徵擁有封地的世俗權力。

亨利四世6歲即位,由母後攝政。1065年,亨利滿15歲,開始親政。1073年,科隆大主教夥同美因茨大主教、沃姆斯主教等舉行叛亂,搗毀城堡和建築,把亨利弄得焦頭爛額。值此危難之際,萊茵市民向他伸出援助之手。亨利在沃姆斯和科隆市民的支持下迅速平定叛亂。亨利四世與市民結盟的政策是正確的。如能長期堅持,德國有可能克服分裂局面,實現國家的統一。不幸的是,沒完沒了的侵略義大利戰爭,特別是繼起的霍亨斯陶芬王朝把政策的重點仍然放在侵略義大利上,在國內縱容諸侯,改變同城市結盟的政策,從而使德國朝另一個方向發展,又一次破壞了統一事業。

1076年1月,即平定叛亂後不久,亨利在沃姆斯召開主教會議,與教皇展開針鋒相對的斗爭。支持亨利的除部分教士外,還有騎士和萊茵城市。1月24日,亨利寫信給教皇,開頭稱他是「偽僧」喜爾德布蘭,要他從使徒的座位上滾下來,接受萬古的咒罵。同一天,眾主教也宣布不承認其教皇地位。2月23日,教皇下令開除亨利的教籍,解除他在德國和義大利的統治權。這個教皇令成了不滿皇權的德國封建主重新鬧事的信號。士瓦本和巴伐利亞公爵等在烏爾姆集會,醞釀選舉一位新國王。10月16日,不滿的諸侯和主教在特裡布爾(沃姆斯附近)集會,限期亨利在一年內與教皇談判恢復教籍,否則不承認他是國王。1077年1月,亨利不得不親往義大利的卡諾沙(托斯卡納伯爵夫人的城堡),赤足披氈,在風雪中等候三天三夜,到第四天才受到教皇的接見,獲得赦免。卡諾沙事件是教皇的勝利,但亨利四世也有收獲,它使反叛的諸侯另立國王的企圖失去借口,也爭取到時間以便重新聚集力量。3月,反對派在福爾希海姆集會,另立士瓦本公爵魯道夫為王。亨利在沃姆斯、伍茲堡市民的支持下,平定叛亂,魯道夫逃往薩克森。1081年,亨利帶兵擊斃魯道夫,乘勝攻入義大利。1084年佔領羅馬,另立拉文那的維伯爾特為教皇,即克萊門特三世。格雷戈利七世南逃薩萊諾,第二年去世。新教皇為亨利加冕,亨利則封出兵義大利有功的捷克諸侯為捷克國王。

1088年,教皇烏爾班二世上台,勾結亨利之子和南德意志諸侯發動叛亂(1104—1106年)。亨利又在萊茵市民和騎士的支持下敉平叛亂。亨利四世死,由次子繼位,稱亨利五世(1106—1125年)。經過反復斗爭,亨利五世終於與教皇達成協議,雙方於1122年簽訂沃姆斯宗教和約,策封的斗爭暫時告一段落。和約規定:在德意志,皇帝有權干預主教和修道院長選舉,並對當選者首先授予象徵世俗權力的權杖,然後由教會授予象徵宗教權力的指環與牧杖;在義大利和勃艮第,皇帝無權干預主教和修道院長的選舉,由教會先授給當選者宗教權力,6個月後皇帝再授予世俗權力。和約是雙方妥協的產物:皇帝對教會的影響削弱了,但並沒有屈服於教權;皇帝享有對德國教會的一定權力,但在義大利和勃艮第的策封權純屬形式,更沒有達到對整個教會的控制。皇帝與教皇的長期斗爭耗盡德國國力,使封建主的獨立性增長,皇權衰落,法蘭克尼亞王朝很快垮台。

霍亨斯陶芬王朝(1138—1254年)的弗里德里希一世統治時期(1152—1190年),與教皇的矛盾又趨尖銳。他無意遵守1122年的沃姆斯宗教和約,照樣任命主教和修道院長、截獲教會收入。他乘教皇處境困難(1143年羅馬市民起義,成立阿諾德為首的共和國,教皇出逃後向德國求援;諾曼人在南義大利建立強大的兩西西里王國)之機,重新侵略義大利。為換取大封建主的出兵支持,他讓強大的薩克森公爵獅子亨利放手侵略西斯拉夫人,授予策封權(1150年)。兩年後又把類似權利授予奧地利侯爵,並晉升為公爵。1154年,他首次帶兵侵入義大利,逮捕阿諾德交給教皇,恢復教皇統治。1155年,教皇為他加冕,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從此在羅馬帝國之前正式冠以「神聖」二字。弗里德里希遠征義大利的目的同樣是掠奪財富。1154年底,他在隆卡利亞平原召開會議,重申德皇有權在義大利佔有財產、徵收捐稅和任命官員。據說他每年從義大利掠奪的財富值3萬鎊以上,遠遠超過他在德國的收入。這種掠奪政策理所當然地遭到義大利人民的反對。1158年,弗里德里希第二次帶兵侵入義大利,攻陷米蘭,重申享有以前的特權。1160年,他第三次侵入義大利,迫使米蘭投降,加以徹底破壞(遷走居民、毀壞房屋、種上莊稼),鎮壓了北義大利的反抗。1167年,威尼斯、維羅納、帕多亞、克雷莫納等城組成倫巴德同盟共同支持米蘭,反對弗里德里希。同年,弗里德里希第四次出兵,攻陷羅馬。1176年,倫巴德同盟的軍隊終於在萊尼亞諾擊敗弗里德里希,擊傷其座騎,本人僅以身免。弗里德里希一世6次侵略義大利,義大利人民的鮮血染紅了這位侵略者的鬍子,遂被稱為「紅鬍子」(Barbarossa)。

1177年,即卡諾沙事件一百周年,弗里德里希被迫與教皇簽訂威尼斯和約,答應歸還教產,不再反對教皇和不折不扣地執行沃姆斯和約,並屈辱地吻了教皇的腳。1183年,他與倫巴德同盟簽訂康斯坦茨和約,承認同盟合法,放棄原來的種種特權,僅保留形式上的最高策封權(無權否決),皇帝出巡義大利時同盟應提供糧秣,維修道路橋梁和熱情招待等。這次斗爭實際上以皇帝的慘敗告終,但教皇也不是勝利者,最大的受益者是義大利北部的城市,贏得完全的獨立。

1190年,弗里德里希一世參與第三次十字軍東侵,在小亞細亞溺水喪命。原來,弗里德里希不甘心在義大利的失敗,讓其子亨利六世(1190—1197年)娶西西里女王位繼承人康斯坦絲為妻,與兩西西里王國結好,孤立教皇。然而,小弗里德里希自幼隨母在西西里長大,不懂德語,即位後又長期不回德國,仍把政策的重點放在義大利。為取得德國諸侯支持他的義大利政策,他改奉打擊城市討好諸侯的政策。1237年,弗里德里希二世一度在科特努瓦擊敗倫巴德同盟,但教皇立刻宣布革除他的教籍。他死後不久,霍亨斯陶芬王朝終結,德國出現選不出國王的「大空位時代」,諸侯對皇帝、地方割據對王權的勝利已成定局。

C. 文藝復興不是反封建反教的嗎為什麼能得到教皇,國王,富商的庇護

14—16世紀,西歐各國先後發生過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肇源於義大利。義大利文藝復興可分為早期和晚期兩個階段。早期文藝復興的發祥地和中心在佛羅倫薩。從15世紀起,羅馬教廷也逐漸被文藝復興精神感染。中世紀天主教會的首腦機關所在地,「永恆之都」羅馬,成了後期文藝復興的中心之一和最大中心——其它幾個中心是佛羅倫薩、米蘭和威尼斯。

羅馬在義大利及歐洲的特殊地位,使它成為文藝復興的大本營。這一時期的羅馬教皇,不但沒有置身於當時文化潮流之外,反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積極參加者和領導者。從15世紀中葉以迄16世紀初,折文藝復興進入盛期的同時,羅馬教廷出現了一系列人文主義教皇,或稱文藝復興教皇。他們慷慨解囊襄助人文主義者,從佛羅倫薩和其它地方招攬學者和藝人、搜求古代典籍、美化羅馬城市。有的教皇自身就是鴻儒碩士,和人文主義者一樣,提倡安逸與快樂,追求完人的生活而不是聖人的苦行。對異教的古典學問和各種學說,教皇們採取比較寬容的態度。

教皇是當時有教養的人們的一部分,他們有著對文化的鑒賞能力。這一時期的教皇,同基督教剛剛取得國教地位後的宗教領袖不同,他們不是瘋狂摧毀異教文化、焚燒異教書籍,而是保護珍貴圖書,鼓勵學者們抄寫、閱讀、研究。這與他們自身文化修養有關。文藝復興史家布克哈特這樣評論列奧十世;「只有這位教皇能夠在批准印行新發現的塔西院的著作時有資格說:偉大的作品是生活的尺度和不幸中的慰藉。」 文藝復興推崇人性,發現人的價值,是通過閱讀古代希臘羅馬的哲學、文學而實現的。因為正是古代作家對這個世界上人的問題比對神的問題及中世紀對於實體的性質的討論更為關切。

D. 教皇國是如何滅亡的羅馬教廷和教皇國有聯系嗎

1861年,教皇國的絕大部分領土被並入撒丁王國,即後來的義大利王國。1870年羅馬城也被並入義大利,教皇國領土退縮至梵蒂岡。教皇庇護十一世時期,墨索里尼在1929年與教廷樞機主教加斯佩里簽訂拉特蘭條約,羅馬教廷正式承認教皇國滅亡。教皇國是由羅馬教皇統治的世俗領地。羅馬教廷是天主教會的中央行政機構,協助教皇處理整個教會的事務。教皇國一詞在拉丁語中解釋為隸屬於教會的諸邦國。教皇國並不是一個單一制國家,而是由許多昔日的獨立或半獨立 城邦 、小國和 貴族 領地構成的共同體。

E. 義大利人民反抗教皇統治成功後為什麼沒有把教皇趕出羅馬,反而送給了他梵蒂岡

西方很多國家信奉天主教,教皇是天主教庭的最高領袖,在其他國家的信徒中有很大的影響力,如果教皇被驅逐,那麼義大利將會遇到來自其他國家的強大壓力.其實義大利剛統一時實力在強國林立的歐洲並不算強,如果予人借口,那麼將有不少強國干涉,義大利將無法抵擋,最後說不定落得國破家亡,教皇在外國軍隊支持下重返羅馬的下場,所以當時的義大利統治者權衡利弊後沒有驅逐教皇,這是由他自身實力不夠強,而外部實力過於強大決定的.

F. 中世紀時期,教皇是怎麼跌落「神壇」的

鄙人學淺封建教皇,之所以跌落神壇的原因可能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1、宗教改革,甩開教皇

眾所周知,歐洲在中世紀的末尾,人文主義再次復興,文藝復興逐漸讓人變得理性。,富裕起來的資產階級不再甘心,接受教會說一不二的擺布,於是在尖銳的對立之後。宗教改革提上了日程,很快馬丁.路德等一批宗教改革家誕生。

像為上位不擇手段的,女扮男裝的教皇,論理不過就將人火刑,說人是巫婆的宗教裁判,還有私生子的紅衣主教等等,可以說他們不過是一群穿著僧袍的小人。所以改革和戰爭後,僧俗一家的封建教會和封建教皇,跌落神壇

G. 教皇的統治是義大利衰敗的根源,這說明了什麼

邪惡宗教教義血腥統治,人慾為患,迷信邪惡恐怖橫行,是過去14-15世紀哪個時代歐洲人民空前的大劫難。

H. 為什麼宗教統治在義大利消散

應該說每一個時代都有新舊更替。
當時在羅馬的梵蒂岡,教皇是人們的信仰,尤其是因為當年的教皇格里哥利一世還曾經幫助帝國抵禦外敵,那麼自然就有很多的信徒願意追隨他的信仰,信奉天主教。自然宗教的力量就會變得越來越大。

而且當時東羅馬的軍事力量還是比較強大的,教廷的軍事人手也不可小覷。不過到了後來,隨著法國的崛起,羅馬的衰弱,當時的九世避居梵蒂岡,最後被逼的沒辦法,就出來簽了條約,正式承認這個國家不存在了,那當然宗教的統治也不復存了。

不過現在梵蒂岡依然是宗教聖地,每年數以萬計的教徒會聚至梵蒂岡聖彼得廣場,聖彼得大教堂去朝拜。它依然吸引著世界上六分之一,信仰著天主教的人口前往。

I. 中世紀德皇亨利四世為什麼敢反抗教皇

在歐洲中世紀,教權和皇權之爭在亨利四世時期達到了高峰 。教皇一貫認為,教權高於皇權而不是反過來。亨利四世對教皇的態度自然是很不滿意,加上教皇是出自義大利的家族。早先,幾位德皇曾經任命過本國人,或者是自己的兄弟,叔伯和侄子為教皇的 。
在「卡洛莎」的事件,亨利只能屈服,後來一有機會就反抗。
教皇與皇帝的矛盾在中世紀是很有影響力的。

J. 義大利人文主義者,馬基雅維里批評教皇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就當時而言,路德及其支持者對於上帝和上帝之子耶穌的極端熱誠,激發了他們對教皇和教會權威的挑戰。這對他們來說其實是不得已之舉,因為兜售“贖罪券”是教皇允準的,反對“贖罪券”就是違逆了教皇的命令。那麼,教皇是否一直就應該享有如此權威呢。

要解答這個問題,必須研究教會的發展史。如此,路德和支持者與義大利人文主義者馬基雅維里等人批評教皇的目的和手段取得了一致。他們都不滿教皇的專橫跋扈,又都訴諸歷史,希圖通過研究和解讀歷史來揭示和說明自己的觀點。路德在闡說歷史的功用時,引用了羅馬學者瓦羅的話,這便能幫助我們認識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內在關聯。

如果說人文主義者是為了恢復古典文化,那麼路德等新教徒則想恢復古典基督教。不過有趣的是,當時也有天主教徒參與恢復古典基督教歷史的工作,尼德蘭人伊拉斯謨(Erasmus,1466—1536),就是一個顯例。伊拉斯謨並不支持路德,宗教改革發生以後,他仍然沒有脫離天主教會。但他用人文主義的手段,考訂了拉丁文和希臘文《新約聖經》等教會歷史文獻,讓教徒們重新認識了基督教的歷史淵源和傳統。伊拉斯謨因此獲得“基督教人文主義者”的美譽。

但他的出發點主要是為了稱頌和贊揚早期基督徒的犧牲、賢德和高尚,以求與之後教皇權力的上升和隨之而來的腐敗相對照。有必要一提的是,同為路德的親密盟友,弗拉奇烏斯與梅蘭希頓後來在闡說新教教義時產生糾紛,雙方各持己見,損害了彼此間的友情。但在新教徒中,這種分歧和分裂十分常見。因為新教提倡“唯獨信心”,反對權威和正統,其內部往往教派林立,不像天主教那樣等級有序,律令森嚴。

新教徒之間雖有爭執和糾紛,但他們與天主教會之間的斗爭更為勢不兩立。宗教改革以後,基督教會一統天下的局面被打破(此處開始改稱教會為天主教會,以示區別),自然引起天主教徒的不滿和仇恨。弗拉奇烏斯的《馬格德堡世紀史》認定教皇是反耶穌的,因此首當其沖,成為天主教人士攻擊的主要對象。

義大利紅衣主教、天主教的博學之士切薩爾·博洛尼斯(Caesar Baronius,1538—1607)在16世紀末開始寫作《教會編年史》(Annales Ecclesiastici),條分縷析地反駁《馬格德堡世紀書》所述的教會史。博洛尼斯的立場十分明確,那就是用歷史來證明教會的存在和發展,更好地闡釋、解說和實踐基督教教義。

他延用傳統的編年史體裁來寫作此書,已經說明了他的守舊立場。但有趣的是,博洛尼斯為了批駁《馬格德堡世紀史》,必須具列可信的歷史事實,因此也就需要依賴人文主義的手段,以經過核實考訂的可靠史料為依據。

《教會編年史》出版以後,新教人士又質疑博洛尼斯所敘歷史的真實性;為了反駁的需要,他們還須從考訂、核實史料出發。於是,天主教和新教的史家雖然立場不同,但都不約而同地採用人文主義、歷史文獻學的方法寫作歷史,使得考訂和研究史料成為歷史著述的出發點。

不過,盡管兩派的研究手段相近,但提倡宗教改革的新教人士在歷史觀上仍顯現出明確的不同。更確切地說,路德等人對歷史的態度體現了一種新的歷史認識論,那就是看到了時間之變和歷史之異。路德及其信徒大致接受早期基督教教父的學說,但前面已經提到,他們與奧古斯丁等人又有明顯的不同。奧古斯丁綜合異教和基督教、塵世與天國,其最終目的是為了證明基督教會的永恆性和超時性。中世紀時代出現的多部世界編年史基本都遵循這一思路。

而新教人士則大力強調早期基督教和以後教會傳統的不同,認為後者是添加的、人為的,由此引入了一種歷史斷裂、時代不同的觀念和態度。在這點上,他們與彼得拉克等人文主義者糾正“古今不分”的觀念,異曲同工。他們都指出,過去和現在有本質的不同;現代人考察、研究過去,寫成史書,是為了重構過去,而不是視過去為永恆、過去與現在為一體。這一新的歷史認識論後來成為近代史學的理論前提。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為什麼反教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白領的工資是多少 瀏覽:772
韓國到中國人家裡住是什麼節目 瀏覽:861
伊朗給我們多少物資 瀏覽:944
中國到越南軟卧多少錢 瀏覽:734
支付寶怎麼往越南匯款 瀏覽:65
越南阿輝開的是什麼汽車 瀏覽:188
印度黑公交女孩屬於什麼種姓 瀏覽:62
越南辦護照結婚證要多少錢 瀏覽:223
印尼為什麼比馬來落後 瀏覽:713
印度種族等級怎麼辨認 瀏覽:935
中國為什麼要打擊vpn 瀏覽:259
去印度尼西亞多少錢 瀏覽:13
去英國住朋友家費用多少錢 瀏覽:941
中國天眼適合住哪裡 瀏覽:414
以色列伊拉克和伊朗哪個好 瀏覽:234
印尼燕窩海關多少g 瀏覽:441
美國比中國上在哪裡 瀏覽:264
越南金絲楠木哪裡的好 瀏覽:745
越南陳朝存在多少年 瀏覽:805
印尼盾一百萬換人民幣是多少 瀏覽: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