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國父雕像在哪裡

義大利國父雕像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4-21 05:59:21

① 義大利國父是誰

義大利:朱塞佩·加里波第、糾澤佩·馬志尼、卡米洛·奔索·迪·加富爾伯爵 我國國父是孫中山!孫中山是廣東人 民國---孫中山 孫中山

② 米蘭艾曼紐是義大利的國父嗎

在義大利羅馬威尼斯廣場的正面聳立著白色大理石建造的維克多·埃曼努埃爾二世紀念堂。這座紀念堂是為了慶祝1870年義大利統一而建造,16根圓柱形成的弧形立面是它最精彩的部分,兼顧了大氣和精緻。

建築物上面有兩座巨大的青銅雕像,右邊的代表「熱愛祖國的勝利」,左邊代表的是「勞動的勝利」。 台階下兩組噴泉寓意深刻:右邊的象徵第勒尼安海,左邊的象徵亞得里亞海,中央騎馬的人物塑像就是完成了義大利統一大業的維克多·埃曼努埃爾二世。

不僅在這里,在義大利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見維克多·埃曼努埃爾二世的雕像。維托里奧·埃曼努埃爾二世(義大利語:Vittorio Emanuele II,或譯作維托里奧·伊曼紐二世)(1820年3月14日~1878年1月9日)薩丁尼亞-皮埃蒙特國王(1849年~1861年在位),義大利統一後的第一個國王(1861年~1878年)。他最大的成就,莫過於實現了義大利的統一。

當然,提起義大利獨立運動,人們總會想起義大利開國三傑馬志尼、加富爾、加里波第的豐功偉績,可,作為他們的後盾,開國君主維克多·埃曼努埃爾二世的作用也不容忽略。

隨著19世紀歐洲民族主義思潮的興起,義大利的熱血青年也將民族統一確定為奮斗目標,但是,從19世紀40年代的形勢來看,義大利統一似乎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當時的形勢是,義大利北方的倫巴第和威尼斯兩地被奧地利所佔據,義大利中部有著眾多的小公國,如托斯坎納、帕爾馬等,它們與奧地利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或由奧地利駐軍,或其君主本身就來自奧地利。

義大利中部羅馬周圍地區存在著教皇國,有法國的駐軍保護。義大利南方是兩西西里王國,國王來自西班牙的波旁家族。此外,還有一個撒丁王國,也稱為皮埃蒙特,統治著皮埃蒙特和撒丁島兩個部分,其國王來自義大利本土。

維克多·埃曼努埃爾正是在1849年這個關鍵年份成為撒丁國王。他的家族叫薩伏伊家族,是義大利一個古老的顯赫世家,從11世紀起就有自己的領地。薩伏伊家族的領地經過一代代的擴展,到18世紀終於成了撒丁王國。

在父親退位之後,29歲的維克多·埃曼努埃爾二世便接過了尋求民族統一的接力棒。他年青時曾受過嚴格的專制主義教育,也傾向於強化君主的獨裁統治,但40年代革命浪潮的考驗使他增加了政治上的靈活性,容忍了自由派的思想,保留了1848年頒布的憲法,成為義大利諸侯中唯一保留立憲制形式的國家。

維克多·埃曼努埃爾即位第二年,內閣中一位思想敏銳、足智多謀的人物脫穎而出,他就是時任財政大臣的加富爾,出身於貴族,是一個十分成功的實業家,以1847年創辦《復興報》為起點,走到了時代的前台。1852年,國王任命加富爾組閣,開始了兩人近10年的合作歷程。

加富爾任首相之後,首先在國內進行了一番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改革,包括獎勵實業、促進貿易、削弱教會權力等,他允許一定程度的言論自由,尤其是允許報刊登載激烈的反奧文章。同時擴充軍備,增加兵額,明顯在為一場戰爭作準備。

但僅僅憑撒丁國政府的力量是不可能實現統一的,這對君臣對此十分清楚。為此,撒丁國參加了克里米亞戰爭,投入到英法一方作戰,拉近了與英法的距離。

1858年,加富爾與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達成了協議,拿破崙在即將到來的撒奧戰爭中出兵20萬相助,奪回倫巴第和威尼斯之後,撒丁國將割讓薩伏伊和尼斯兩地作為報酬。

當都靈的宮廷正在躊躇滿志地作好准備之時,民間的馬志尼也在以另一種方式努力著,他不斷地製造起義和刺殺,但宛如以卵擊石,面對堅如磐石的舊勢力只能一次次灑下英雄淚。

這時,倒是另一位民間豪傑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他就是加里波第。義大利的民主派不願和國王合作,不願加入政府軍,於是,加里波第便打起了「志願軍」的旗號,吸收了他們,使他們報國有門,撒丁政府也以建立志願軍基金等方式支持加里波第。

1859年,一場盼望已久的戰爭終於打響。在引誘奧軍越過界河之後,撒丁—法國聯軍穩扎穩打,獲得馬金塔戰役的勝利,奪取米蘭,加里波第的志願軍從側翼攻擊,給奧軍製造了很多意料不到的麻煩,奧軍被迫退守威尼斯四要塞。

與此同時,民主派在義大利中部的托斯坎納、帕爾馬等小邦發動起義,親奧地利的政權被逐走,這些小邦都宣布和撒丁王國合並。

1860年,西西里島的大起義給統一帶來了新機,加里波第的「千人志願軍」在馬爾薩拉登陸,迅速發展到2萬多人,僅用一個多月便佔領了西西里島。

接著,加里波第不顧加富爾的反對,渡過海峽進攻那不勒斯,腐敗落後的那不勒斯王國經不住這么一擊,便化成了硝煙,隨後加里波第將南義大利拱手交給了維克多·埃曼努埃爾。

1861年2月18日,在撒丁王國的議會大廳里,維克多·埃曼努埃爾迎來了一生中最輝煌的時刻,議會庄嚴地宣布「國王維克多·艾曼努爾二世為他自己,為其後裔領取義大利國王的頭銜。」

不過,出人意料的是,維克多·埃曼努埃爾並沒有以首任義大利國王的身份改稱一世,而是按薩伏伊王朝的家系排列繼續稱「維克托·埃曼努埃爾二世」。

統一大業基本完成了,但維克多·埃曼努埃爾並沒能舒舒服服地享受作國王的樂趣。左派和右派在議會中爭斗不休,馬志尼及其繼承者堅決拒絕同君主政體合作,地方自治派積極活動,教皇煽動天主教世界孤立義大利,這些都使國王焦頭爛額。

但一切都在1878年結束了,維克多·埃曼努埃爾走完了人生旅程,以一個成功帝王的形象定格在歷史上。

③ 土耳其的凱末爾力挽狂瀾與首都安卡拉是怎麼樣的

首都安卡拉是其國父·凱末爾1923年時定都在此的,早前奧斯曼帝國政治中心從來都是在伊斯坦布爾。軍人出生的凱末爾,憑借他在軍事上取得了一系列勝利奠定其政治地位。

他的政治改革決定了今天土耳其的社會框架和基礎,其在位15年, 他身後留下的是:強大的軍隊,根除了宗教專制的共和國、方便學與用的拉丁字母文字、解放了的婦女、全新的土耳其民族,將淪陷在“西亞病夫”絕境中的土耳其拯救出來。因此,凱末爾在土國享有極高的榮譽。

奧斯曼帝國最深刻的危機是一次世界大戰中與德國結盟,這便有了戰時英國的歷史學者勞倫斯成功鼓動起阿拉伯人“起義”。戰後,又遭多國清算,幾乎喪失了70%的國土!此時,凱末爾制止了土耳其被肢解的可能。

他領導土耳其人取得與英法勢力進行軍事斗爭的勝利,特別是在與世仇希臘人爭奪愛琴海沿岸土地的兩次戰役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奠定了今天土耳其的疆域面積。

這是件有著數千年歷史的精湛小桌幾,木質雖已不存,但昔日上面琳琅滿目的裝飾件還在。博物館將其結合有機玻璃來復原展示。由此可見,當年的傢具設計觀念和工藝已非常成熟。今天的奢侈品傢具也莫過於此。

因為該博物館內文字解說都太過簡單,且多土耳其語。隨行朋友中沒一個認得土國文字,而陪同我們的導游一個人根本無力回答我們每個的問題,我等只能肚子里裝著許多問題粗粗瀏覽一下這個世界著名的考古博物館。

④ 加拿大示威者拉倒「國父」雕像,為何要這么做

加拿大一直作為世界上第二大領土國家,在西方國家裡,加拿大經濟水平也比較發達,人們生活看似很幸福,因為在那裡的人們生活水平都比較不錯。而相比於美國的霸權主義,加拿大就顯的更加友好,熱愛和平的美好形象。因此加拿大也是移民最多的國家,很多人想要移民似乎都會選擇加拿大。然而這一切看似美好的生活,卻被一件示威行為破壞。據環球時報報道在2020年8月29日,爆發利一起抗議示威活動,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加拿大的“國父”的雕像被,蒙特利爾市的群眾們把“國父”的雕像從紀念碑基座連根起,頭與身體相分離, 猶如斬首而搬家。此次加拿大示威者拉倒“國父”雕像,那他們這樣做的原因到底是什麼?以上就是我對該問題的看法,如果大家有其他很多的看法,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評論,讓我們大家共同參與探討。

⑤ 美國著名建築,還有法國,印度,義大利.澳大利亞,中國

美國美國著名建築
金門橋
布魯克林橋
自由女神像
洛克菲勒中心
聖路易斯拱門
五角大樓
西雅圖 Space Needle 塔
聯合國大廈
法國著名建築
名勝:巴黎凱旋門 (L'arc de Triomphe)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星形廣場(現稱戴高樂將軍廣場)的中央,是法國為紀念拿破崙1806年2月在奧斯特爾里茨戰役中打敗俄、奧聯軍而建的,12條大街以凱旋門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氣勢磅礴,形似星光四射。工程由建築師夏爾格蘭設計,1806年8月奠基,歷時30個寒暑,於1836年7月落成。凱旋門高49.54米,寬44.82米,厚22.21米。它四面有門,中心拱門寬14.6米,門樓以兩座高墩為支柱,中間有電梯上下。在拱形圓頂之上有三層圍廊,最高一層是陳列室,這里展示著有關凱旋門的各種歷史文物以及拿破崙生平事跡的圖片;第二層收藏著各種法國勛章、獎章;最低一層則是凱旋門的警衛處和會計室。 圖集:法蘭西的華美樂章

埃菲爾鐵塔在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南岸,是世界上第一座鋼鐵結構的高塔,被視為巴黎的象徵。因法國著名建築師斯塔夫·埃菲爾設計建造而得名。建於1887—1889年。塔高300餘米,塔身重達9,000噸,分三層。第一層平台距地面57米,設商店和餐廳;第二層平台高115米,設有咖啡館;第三層平台高達276米,供遊人遠眺,底部面積1萬平方米,在第三層處建築結構猛然收縮,直指蒼穹。從一側望去,象倒寫的字母「Y」。該塔由1.8萬余個組成部件和250多萬個鉚釘構成。有電梯或徒步登塔頂。入夜,塔頂發出轉動著彩色探照燈光,防飛機碰撞。塔旁豎立長方形白色大理石柱,柱頂安放斯塔夫埃菲爾鍍金頭像。

盧浮宮 (Palais Louvre)是法國最大的王宮建築之一, 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右畔、巴黎歌劇院廣場南側。原是一座中世紀城堡,16世紀後經多次改建、擴建,至18世紀為現存規模。佔地約45公頃。早在154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決定在原城堡的基礎上建造新的王宮,此後經過9位君主不斷擴建,歷時300餘年,形成一座呈U字形的宏偉輝煌的宮殿建築群。1793年8月10日,在推翻君主制的周年紀念日時,法國「國民公會」決定把昔日的皇宮辟為國立美術博物館;同年11月18日,盧浮宮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其全部工程於1857年完成。在盧浮宮口字形正殿的西側,伸展出兩個側廳,中間的空地形成卡魯賽廣場。宮的東側有長列柱廊,建築巍峨壯麗。其畫廊長達900英尺,藏有大量十七世紀以及歐洲文藝復興期間許多藝術家的作品。館藏品達40萬件。盧浮宮美術博物館分為6大部分:希臘和羅馬藝術館;東方藝術館;埃及 藝術館;歐洲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和現代雕像館;歷代繪畫館。展覽按不同流派、學派和時代劃分。一層展出雕刻。二層油畫,三層是素描和彩粉畫。八十年代初,法國政府實施擴建和修復盧浮宮的「大盧浮宮計劃」。

巴黎聖母院 (Notre-Dame de Paris)是最著名的中世紀哥特式大教堂,以其規模、年代和在考古、建築上的價值而著稱。巴黎主教莫里斯·德緒利曾設想將兩座較早的巴西 利卡式(長方形)教堂合成一座大型教堂,1163年由教皇 亞歷山大三世奠基,高聖壇於1189年舉行奉獻儀式,1240年唱詩班席、西立面和中堂竣工,門廊、祈禱室和其他裝修在其後的一百年中陸續建成。內部平面130×48米,屋頂高35米,塔高68米。塔的尖頂始終未建。教堂經過歷代的損壞不得不 於19世紀重修,只有三個巨大的圓花窗仍保持著13世紀的彩色玻璃。後堂的飛扶垛特別雄健優美。

巴士底獄遺址(Place de la Bastille)位於巴黎市區東部、塞納河右岸,這里曾是公元1369—1382年建立的一座軍事堡壘。「巴士底」一詞的法文原意是「城堡」。這座古城堡擁有8座巍峨堅固的炮台,興建之初是用來抵抗英國入侵的。1380-1422年,這座城堡被改為王家監獄。整座城堡佔地2670平方米,四周建有一堵又高又厚的石牆和8座高30多米的塔樓,四周掘有寬24米的深溝,設吊橋進出。早在16世紀,這里就開始關押囚禁政治犯,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就曾兩次關押在這里。在法國人民心目中,巴士底獄已成為法國封建專制統治的象徵。1789年7月3日,巴黎人民奮然起義,14日,攻佔了巴士底獄,揭開了法國大革命的序幕。1791年,巴黎人民拆毀了巴士底獄,在其舊址上建成了巴士底廣場,並把拆下來的石頭鋪到塞納河的協和橋上,供路人踐踏。1830年,法國人民又在廣場中心建立起一座紀念七月革命的烈士碑。這座烈士碑高52米,碑身是用青銅鑄成的圓柱體,人稱「7月圓柱」,在柱頂端是一尊右手高舉火炬的金翅自由神像,神像左手提著被砸斷的鎖鏈象徵著獲得了自由。在監獄遺址前方立著一塊牌子,上寫:「大家在這里跳舞吧!」1880年6月,法國將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這一天定為法國國慶日。

先賢祠 (le Pantheon)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左岸的拉丁區,於1791年建成,是永久紀念法國歷史名人的聖殿。它原是路易十五時代建成的聖·熱內維耶瓦教堂,1791年被收歸國有脫離宗教後,改為埋葬「偉人」的墓地。1814年到1830年間,它又歸還教會。先賢祠中的藝術裝飾非常美觀,其穹頂上的大型壁畫是名畫家安托萬·格羅特創作的。1830年「七月革命」之後,繪畫的主題改變,先賢祠具有了「純粹的愛國與民族」特性。先賢祠內安葬著伏爾泰、盧梭、維克多·雨果、愛彌爾·左拉、馬塞蘭·貝托洛、讓·饒勒斯、柏遼茲、馬爾羅和大仲馬等。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對法蘭西作出非凡貢獻的人享有這一殊榮。

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坐落在巴黎拉丁區北側,塞納河右岸的博堡大街,當地人常也簡稱為「博堡」。文化中心的外部鋼架林立、管道縱橫,並且根據不同功能分別漆上紅、黃、藍、綠、白等顏色。因這座現代化的建築外觀極像一座工廠,故又有「煉油廠」和「文化工廠」之稱。這座設計新穎、造型特異的現代化建築是已故總統蓬皮杜於1969年決定興建的,1972年正式動工,1977年建成,同年2月開館。整座建築佔地7500平方米,建築面積共10萬平方米,地上6層。整座建築共分為工業創造中心、大眾知識圖書館、現代藝術館以及音樂音響諧調與研究中心四大部分。>>>

巴黎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 in Paris)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北岸,是法國最著名廣場和世界上最美麗的廣場之一。廣場始建於1757年,是根據著名建築師卡布里埃爾的設計而建造的。因廣場中心曾塑有路易十五騎像,1763年曾命名「路易十五廣場」。大革命時期又被改名為「革命廣場」。1795年又將其改稱為「協和廣場」,後經名建築師希托弗主持整修,最終於1840年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尊23米高、有3400多年歷史的埃及方尖碑,這是路易-菲利普於1831年從埃及盧克索 移來的著名文物,碑身的古文字記載著拉美西斯二世法老的事跡。石碑兩側各有一座噴水池。池中精緻的雕刻也是希托弗的作品。廣場四周放置了8座雕像,分別象徵著8座在法國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的城市:里昂、馬賽、波爾多、南特、魯昂、布勒斯特、里爾和斯特拉斯堡。1793年大革命時期,巴黎人民奮起搗毀了路易十五的銅像,並將路易十六送上了斷頭台。

香榭麗舍大街 (Ave des Champs-Elysees)東起協和廣場西至星形廣場,全長約1800米,街道最寬處約120米,是橫貫巴黎且最具特色、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在法文中「香榭麗舍」是「田園樂土」的意思。過去,這里曾是一片低窪潮濕的空地。17世紀路易十四在位時,曾在這里植樹造林,使之成為專供宮廷貴族游樂的禁區。後來,圖勒里公園的東西軸線向西延伸,在這里建成了近1公里長的林蔭道。以後又加擴展。1709年才將其命名為香榭麗舍大街。大街以南北走向的隆布萬街為界,分成風格迥異的東西兩段。幽靜的東段體現了田園風光,長約700米,一排排梧桐蒼翠欲滴,街心花園夾在萬木叢中時隱時現。東端的星形廣場中央有巍峨雄偉、遐邇聞名的凱旋門。大街附近有波旁宮、瑪德琳娜大教堂。這里還有圖勒里公園、盧浮宮、市府大廈和愛麗舍宮等名勝古跡。西段長1100多米,西端的協和廣場是巴黎的另一個交通要沖。法國的一些重大節日——7月14日國慶閱兵式、新年聯歡都在這條著名的街道上舉行。
印度著名建築
只有泰姬陵
義大利著名建築
1.羅馬競技場。這座巨大的露天劇場叫做弗拉維奧劇場,因為它是由弗拉維奧家族的幾位皇帝建造的。通常,人們稱之為科洛塞。這是建造在一片凹地上的宏偉建築。尼祿時代,這一凹地是尼祿金殿花園里的一個人工湖。競技場的工程由維斯帕西亞諾皇帝於公元72年至75年開工興建,由蒂托皇帝於公元80年完工。傳統說法是,建造這座建築物使用了四萬奴隸,這是蒂托皇帝在摧毀耶路撒冷後於公元70年帶回羅馬的十萬俘虜中的一部分。羅馬圓形競技場自從誕生的那天就是,到今天仍然是羅馬的象徵。即使今天,站在大圓形競技場的遺跡上,似乎仍然可以聽到兩千年前瘋狂的觀眾地動山搖般的吶喊。這座公元前80年建成的雄偉的競技場堪稱公共建築的楷模。在這里可以見到古羅馬建築最基本結構和最偉大的成就之一:拱券結構。一系列的拱、券和恰當安排的橢圓形建築構件使整座建築極為堅固。當時的建築就是依*這種高水平的結構形式,使內部空間得以解放。競技場設計了寬敞的階梯和走廊,並設計了八十個拱門,在每一個拱門的入口處都有標有數字,方便讓觀眾很快的找到自己的座位,可以讓五萬人於十分鍾內進入劇場內坐定。這樣的設計即使在今天也算是很進步的。競技場的功能性設計也非常合理,角鬥士從何處出入,在哪裡休息,猛獸關在哪裡,死傷者從何處抬出,都有清晰的分布。直到公元608年,競技場一直用於角斗和斗獸,中世紀時改成一個城堡。此後部分被毀,成了挖取建築材料用以建造教堂和宮殿的場地。這樣破壞一直持續了好幾個世紀,到了十九世紀才被制止,並開始進行修復

2.君士坦丁凱旋門。競技場西側有羅馬保留最完整的凱旋門-君士坦丁凱旋門,它建於公元315年,是當時的市民和元老院為紀念君士坦丁大帝在羅馬的米爾比奧橋(橫跨台伯河)擊敗麥克仙烏斯而建的。凱旋門由三個拱門形成,表面有安東尼等多位大帝打敗勝戰情景的浮雕。北側曾有圓錐形噴水池,是古羅馬騎術、戰車比賽的折返點。

3。萬神殿。它是唯一保存完整的羅馬帝國時期的建築物,經歷了十八個世紀的滄桑後,銅門和拱門屋頂完整如初。萬神殿是眾神所在的神殿,建於公元前25年。後來,約公元120年重建。幾個世紀以來,萬神殿經歷著歷史的變遷:公元609年作為基督教的教堂,中世紀成為了制敵要塞。這座結構強固和諧的建築巍然挺立,殿外的柱廊,使人情不自禁地想到希臘殿宇和羅馬古典圓形大廳。萬神殿還是第一座注重內部裝飾勝於外部造型的羅馬建築。神殿入口處的兩扇青銅大門為至今猶存的原物,高7米,寬且厚,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青銅門。殿堂內部比例協調,十分恰當:直徑與高度相等,約四十三米。大圓頂的基座從總高度的一半的地方開始建起。殿頂圓形曲線繼續向下延伸,形成一個完整的球體與地相接。由於拱門分擔了整體的重量,整個店堂內沒有一跟柱子。圓形屋頂上開有直徑為9米的天窗,從這里透進來的光線照射在馬賽克的地板上,有一種庄嚴肅穆的氣氛,同時又有計時的實用功能。表現出古羅馬的建築師們高深的建築知識和深奧的計算方法,是古羅馬精湛建築技術的典範,是建築史上的奇跡。許多著名藝術家例如拉斐爾就葬在這里,義大利君主專制時期的統治者也葬在這里。

4。許願池。電影「羅馬假期」之賜,許願池是羅馬境內最大的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噴泉。許願池是十八世紀建築師沙爾威的傑作,噴泉位在三條街的交*口,這個雄偉的噴泉雕刻敘述的是海神的故事,背景建築是一座海神宮,中間立著的是海神,兩旁則是水神,海神宮的上方站著四位少女,分別代表著四季。許願池於1762年完工,因此是羅馬噴泉中比較年輕的一座。

5。 威尼斯廣場。位於羅馬市中心的圓形廣場。這個廣場的正面是綽號叫「結婚蛋糕」、「打字機」的白色大理石建造的新古典主義建築:維克多·埃曼紐爾二世紀念堂。為了慶祝1870年義大利統一而建造的紀念堂,耗時25年才建成。16根圓柱形成的弧形立面是它最精彩的部分,台階下兩組噴泉寓意深刻:右邊的象徵第勒尼安海,左邊的象徵亞得里亞海,中央騎馬的人物塑像就是完成了義大利統一大業的維克多·埃曼紐爾二世。建築物上面有兩座巨大的青銅雕像,右邊的代表「熱愛祖國的勝利」,左邊代表的是「勞動的勝利」。無論日曬雨淋,總有兩名士兵紋絲不動地在這里守護著無名戰士墓。

6。聖比得教堂。置身於梵蒂岡城的聖比得廣場,映入眼簾的是由四根壯麗精美的柱廊環繞中的被聖比得教堂。對面的紀念廣場規模宏大,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人。聖比得教堂高136米,佔地22000平方米,是基督教的象徵。由米開郎基羅設計的炮塔直徑達42米,到達塔頂約330級台階,從塔頂可俯瞰整個聖比得廣場,令人留戀往返的羅馬景色也盡收眼底。收藏於梵帝岡博物館的藝術品多為繪畫作品,其歷史悠久、數量眾多,包括了從古至今藝術品中的珍品。因當時天下大雨,鏡頭淋了雨水,只拍了局部。

7。比薩斜塔。位於羅馬式大教堂後面右側,是比薩城的標志。義大利比薩斜塔由著名建築師那諾·皮薩諾主持修建。始於1174年動工興建,1350年完工,為8層圓柱形建築,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塔高54.5米,塔身牆壁底部厚約4米,頂部厚約2米余.塔體總重量達1.42萬噸。開始時,塔高設計為100米左右,但動工五六年後,塔身從三層開始傾斜,直到完工還在持續傾斜,在其關閉之前,塔頂已南傾(即塔頂偏離垂直線)3.5米。建造塔身的每一塊石磚都是一塊石雕佳品,石磚與石磚間的粘合極為巧妙,有效地防止了塔身傾斜引起的斷裂,成為斜塔斜而不倒的一個因素,堪稱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跡,使比薩斜塔聞名遐邇。在底層有圓柱15根,中間六層各31根,頂層12根,這些圓形石柱自下而上一起構成了八重213個拱形券門。整個建築,造型古樸而靈巧,為羅馬式建築藝術之典範。鍾置於斜塔頂層。塔內有螺旋式階梯294級,遊人由此登上塔頂或各層環廊,可盡覽比薩城區風光。1987年,義大利比薩斜塔與旁邊的大教堂等建築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1990年,義大利政府將其關閉,開始進行整修,現塔頂已定時定量對遊人開放。

8。水城威尼斯。在義大利東北部,人口35萬,形狀像海豚,涵蓋了僅3平方英里,但是由118個島嶼組成縱橫有177條河道,2300條小巷,400座橋梁;現存400多座宮殿,120座教堂,120幢鍾樓,64所修道院;城市的大部分是建在打入到瀉湖湖底的數百萬計的木樁之上的;簡單的方形紅磚塔樓高近百米,是威尼斯最高的建築,它始建於9世紀末10世紀初,於1902年7月倒塌,現在的這座是1912年依原樣重建的;大鍾塔右邊是壯麗的著名建築,是威尼斯總督府,原先建於9世紀的拜占庭式建築遭了火劫,如今的這座建於15世紀,其雙層拱廊優美簡潔的組合,以及樓層上部同一模式的玫瑰窗,全部用白色大理石做成,是哥特式建築風格用於非教堂建築的典範。

9。 威尼斯是舉世聞名的水鄉,整個城市建築在水上,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汽車的城市,「貢多拉」上華麗而迷離的情調,是世界遊客永遠的夢。

10。威尼斯聖馬可廣場。聖馬可廣場呈梯形,東西向長170多米,東邊寬80米,西邊寬55米;東端有聖馬可大教堂和大鍾塔。聖馬可大教堂是威尼斯的驕傲,它是基督教世界最負盛名的大教堂之一,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出發地。聖馬可大教堂建於829年,重建於1043~1071年,它曾是中世紀歐洲最大的教堂,是威尼斯建築藝術的經典之作,是東方拜占庭藝術、古羅馬藝術、中世紀哥德式藝術和文藝復興藝術多種藝術式樣的結合體,結合得和諧,結合得協調,美不勝收,無與倫比。大教堂有五個圓圓的大屋頂,這是典型的東方拜占庭藝術,但供奉的卻是一個西方的聖人。僅此一點,便是獨一無二。其次,大教堂內外有400根大理石柱子,內外有4000平米面積的馬賽克鑲嵌畫。每天從世界各地來瞻仰和欣賞大教堂的人成千上萬。乘電梯登至大鍾塔其頂部白色大理石環廊內,可近觀聖馬可廣場、遠眺亞得里亞海灣。

11。威尼斯嘆息橋。連結總督府和旁邊的地牢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嘆息橋,過去當犯人在總督府接受審判之後,重罪犯被帶到地牢中,可能就此永別俗世了,所以在經過這座密不透氣的橋時,不由自主的發出嘆息之聲。這座橋是建於1600年,也是威尼斯的必訪景點之一。

12。佛羅倫薩喬托鍾樓和聖母之花大教堂 。聳入雲天的喬托鍾樓,是義大利天才藝術家歐洲繪畫家之父喬托的傑作。鍾樓高84.7米,也是由紅白綠大理石砌成,整個外形細長而優雅,裡面有許多精緻得讓人窒息的雕塑,上414級台階可以到達上部的露台。聖母之花大教堂從1296年開始興建,歷經了將近一個半世紀的時間,先後經歷了三位偉大的建築設計師之手終於成就。特別是最後一位建築師於1436年完成的哥特式穹頂堪稱一絕,使當時佛羅倫薩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穹頂。一個世紀後,才讓位給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而位居第二。設計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圓頂正是佛羅倫薩人米開朗基羅,他當時曾指著這座穹頂說:「我可以比它建的更高更大,但是我無法超越它的完美」。喬托鍾樓比聖母之花大教堂建成得早:舊鍾樓遭大火燒毀後,佛城人就請了喬托來設計新鍾樓。1334年,在喬托的主持下,新鍾樓開始興建;但才建完鍾樓樓基和第一層,喬托就去世了。隨後的工程是由另兩位建築師照著喬托留下的設計圖紙完成的,只除了原圖上頂部的一座尖頂至今也未修建外,總共花了30年。雖然被人稱為「現代繪畫之父」的喬托,最主要的成就在美術上,是文藝復興萌芽期美術方面的開路先鋒,但他設計的這座鍾樓細致典雅,也堪稱傳世之作。

13。佛羅倫薩舊宮。西尼奧列廣場位於佛羅倫薩市中心,這里有一座建於十三世紀的碉堡式舊宮(現為市政廳)。舊宮上的塔樓高94米,它是義大利最奪人眼目的公共建築之一。舊宮側翼的走廊,當初為修道院院長和行政長官宣讀文告的會場,現在連同整個廣場成為了一座露天雕塑博物館,其各種石雕和銅像作品栩栩如生,形象傳神。

14。佛羅倫薩《大衛》塑像。這尊大衛塑像在舊宮台階旁,是復製品,原件已保存在藝術博物館里,還有一件復製品則豎立在米開朗琪羅廣場上。據說現在有一種叫「大衛暈眩證」的流行病!仔細看看吧。
澳大利亞著名建築
悉尼歌劇院
中國著名建築
太多了。故宮,天壇,圓明園,長城,四合院
其他著名建築
俄羅斯 「東正教教堂」「紅場」俄羅斯---莫斯科聖巴西利亞大教堂
美國 「自由女神」「白宮」
法國 「凱旋門」「埃菲爾鐵塔」
奧大利亞 「悉尼歌劇院」
英國 「大笨鍾」「泰晤士橋」
馬來西亞 「吉隆坡國油雙塔」
義大利 「古羅馬角斗場」比薩斜塔
希臘 「帕提農神廟」希臘---巴特農神廟
印度---泰姬陵
比利時---撒尿男童
馬來西亞---雙塔
新加坡---魚尾獅
德國---勃蘭登堡門

⑥ 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家族有何傳奇為何滅亡

我們不能說,沒有美第奇家族就沒有義大利文藝復興,但沒有美第奇家族,義大利文藝復興肯定不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面貌。 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心臟是佛羅倫薩,那些最為人熟知的藝術家,多半與這座城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當我們漫步世界藝術館欣賞《義大利文藝復興展》,當我們的眼睛掠過馬薩喬、多那太羅、波提切利、達·芬奇、拉菲爾、米開朗琪羅、提香、曼坦尼亞等等如雷貫耳的名字,或許應該了解,還有一個名字在這些文藝復興巨匠的身後閃光,那就是———美第奇。事實上,這次展覽的許多作品,本是美第奇家族的收藏,有不少畫像和雕刻,就是為這個家族的成員而作,甚至展品最主要的來源佛羅倫薩烏菲濟美術館,也是這個家族的遺產。 喬凡尼與柯西莫美第奇家族財富與文化的奠基人 美第奇家族從銀行業起家,逐漸獲取政治地位,14到17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他們是佛羅倫薩實際上的統治者。這個家族還誕生了三位教皇(利奧十世、克萊門特七世、利奧十一世)、兩位法國王後(卡特琳娜·德·美第奇、瑪麗·德·美第奇),也經歷過三次政治放逐。 喬凡尼·德·美第奇(1360-1428),奠定了這個家族的財富和政治根基。按照著名學者馬基雅維里(1469-1527)的描繪,他在城邦貴族和平民的紛爭中因為站在平民一方而受到擁戴。他富有而樂善好施,身居高位卻謙恭有禮,不善辭令卻見解明達(《佛羅倫薩史》)。喬凡尼也是美第奇家族第一位贊助藝術的人,他援助過馬薩喬,正是這位早逝的天才在透視法等方面對繪畫做出了徹底的改革,並將一個世紀以前喬托的氣息傳遞給後來的巨匠們。喬凡尼還委任卓越的建築師布魯內萊斯基修建佛羅倫薩主教堂,這座美麗的圓頂建築在喬凡尼之子柯西莫的繼續支持下完工,在樣式及結構上達成了劃時代的重大革新,影響歐美建築500餘年(見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至今仍是佛羅倫薩的象徵。 柯西莫·德·美第奇(1389-1464),不但擴大了父親的財富和政治影響,在文化藝術領域也享有更高的聲望。根據有關記載,喬凡尼去世時,留下了179221塊金幣,而從1434年到1471年,美第奇家族為慈善事業、公共建築和捐稅所付出的不下663755塊金幣,僅柯西莫一人負擔的就有40多萬。(見布克哈特《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馬基雅維里對他的慷慨、教養和談吐稱頌備至。柯西莫所贊助的最有名的藝術家是多那太羅、吉貝爾蒂、弗拉·安吉利科和弗拉·菲利波·利比。他也是學者的朋友和保護人,他在家裡接待著名學者費奇諾,任命他為佛羅倫薩柏拉圖學會主席,將自己官邸附近的一棟住宅送給他,以便享受和他的交往之樂。他「認識到柏拉圖哲學是古代思想界最美麗的花朵,以同樣的信念感悟友人,並在人文主義集團內部促進了另一重更高的古典文化的復興,這種特殊的榮譽是屬於柯西莫的。」(《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他去世時備極哀榮,全城為他送葬,在城邦政府的指令下,他的石碑上刻著「國父」的字樣。 柯西莫曾為他寄予厚望的兒子喬凡尼不幸早夭而痛苦,擔心家族後繼無人,他不知道,他的孫子洛倫佐·德·美第奇(1449年-1492年)將是這個家族最出名的人,史稱「豪華者洛倫佐」。1469年,他成為美第奇家族的繼承人。
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高度崇尚豪奢放盪的生活,做生意賺來的錢大量用於享受或風雅的事情。馬基雅維里說:「義大利的君主們認為一個國君的才幹在於能欣賞辛辣的文字,寫措辭優美的書信,談吐之間流露鋒芒與機智,會組織騙局,身上用金銀寶石做裝飾,飲食起居比別人豪華,聲色犬馬的享用應有盡有。」(見丹納《藝術哲學》)但另一方面,那也並非一個整天研究學問、繪畫雕刻、唱歌跳舞的太平盛世。與輝煌的文藝同時誕生的,還有城邦之間無數次大大小小的結盟、背叛和戰爭,無數次導致流血的政治陰謀、暴力放逐和市民起義,更別提沒完沒了的吵架斗毆,拔刀向相的復仇兇殺。 洛倫佐·德·美第奇就曾從一次政治刺殺中死裡逃生。那是1478年,在教皇西克斯圖斯四世的支持下,與美第奇家族敵對的帕奇家族在教堂里對洛倫佐和他的弟弟朱利阿諾動了手。朱利阿諾身中數刀死去,洛倫佐因為反應靈活,得到救援,躲到了聖器儲藏室里得以倖免。隨即是一場全城騷亂,民眾支持美第奇,謀刺者被殘忍地處死,街上到處是斷肢殘屍,教皇和那不勒斯國王向佛羅倫薩宣戰。 朱利阿諾之死在波提切利的作品《維納斯與馬爾斯》(現藏倫敦國立畫廊)中有所反映。洛倫佐追念手足之情,畫中的馬爾斯與維納斯分別代表了朱利阿諾和先他兩年死於肺病的情人。波提切利是美第奇家族最寵愛的畫師,著名的《維納斯的誕生》和《春》就是受洛倫佐的堂兄弟的委託而作,用來裝飾其鄉村別墅。
比起先人,洛倫佐的文化修養無疑更勝一籌。他自己就是一位著名的詩人和藝術評論家,身旁聚集著當時最優秀的學者、文人和藝術家。他仿效柏拉圖《對話錄》中的《宴會篇》,組織學者做哲學討論。他贊助過的藝術家中最有名的是達·芬奇(有人將達·芬奇後來僑居國外歸咎於他,這顯然不夠公平),而米開朗琪羅,更是一生都和美第奇家族密切相關。 洛倫佐最先注意到了才華早露的米開朗琪羅,對他倍加重視和愛護。這個14歲的少年出入洛倫佐的宮殿,學習、觀摩大量的藝術品,並與當時最有名望的人文主義學者、詩人交往相處,這對一個少年的技法、視野及價值觀的影響不言而喻。或許正是在美第奇宮廷中接觸到的人文主義思想,使得為數代美第奇服務的米開朗琪羅成為一個大寫的「人」,而不是一個「御用藝術家」。他對美第奇家族的反對者、在洛倫佐死後驅逐了美第奇家族、後來又死於火刑的薩伏納羅拉修士始終充滿同情。 中年的米開朗琪羅受出身於美第奇的教皇利奧十世委託,在佛羅倫薩為美第奇家族建造陵墓,這項工程斷斷續續進行了15年。著名的《晝》、《夜》、《晨》、《暮》四座雕像就安放在陵墓的石棺上。陵墓還有一座雕像,表現的正是洛倫佐·德·美第奇,英俊的面容,華美的衣飾映襯著深沉的憂思,或許,這就是藝術家對他第一位保護人的理解吧,及時行樂的放縱與精明睿智的沉思並行不悖。 1492年4月,「豪華者」洛倫佐死於胃病,享年44歲。馬基雅維里的史學名作《佛羅倫薩史》也在這一年戛然而止。他給予洛倫佐的評價是:「(他)享有上帝和命運之神賜給他的許多恩惠,他舉辦的一切事業結果都很興旺發達,他的敵人則常遭不幸……他在政務會議上發言敏銳而善辯,英明果斷,執行時迅速而堅定。雖然他貪圖女色,喜歡同滑稽而好譏刺的人在一起……凡是考慮到他嚴肅的一面和歡樂的一面的人,都會發現他身上存在著互不相容的兩種性格……在佛羅倫薩,甚至在全義大利,從沒有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像他這樣出名,也還沒有一個人的去世引起這樣普遍的哀痛……」 洛倫佐死後,佛羅倫薩迅速陷入混亂,美第奇家族在1494年和1527年兩次被驅逐,兩次卷土重來,對這個城市又頑強地統治了數百年,依然是引起諸多不滿的僭主政治,也依然是贊助文化的家族傳統。僅舉一例,如今研究文藝復興藝術史必讀的著作是喬治·瓦薩里(1511-1574)的《義大利著名的畫家、雕刻家和建築師列傳》(簡稱《名人傳》),瓦薩里也是歐洲最早的美術學院之一、佛羅倫薩藝術學院的創建者,這座學院正是在柯西莫·德·美第奇(1519-1574,第一代托斯卡納大公,史稱柯西莫一世,復興了美第奇家族)的支持下創立的。 修建教堂及公共設施,獎掖文化,網羅並資助藝術家,收藏圖書、手稿並對公眾開放,廣泛涉及詩歌、繪畫、雕刻、建築、音樂、歷史、哲學、政治理論等各個領域……我們不能說,沒有美第奇家族就沒有義大利文藝復興,但沒有美第奇家族,義大利文藝復興肯定不是今天我們所看到和理解的面貌。或許,正如布克哈特所說:「如果我們要分析一下15世紀的美第奇家族,特別是老柯西莫和『豪華者』洛倫佐,對於佛羅倫薩和他們一切同時代人所具有的魅力時,我們將看到這種魅力系於他們的政治才能者少,而系於他們是時代的文化領袖者多。」

1737年,這個充滿了權力,帥哥,美女,金錢,謀殺的家族終於傳到了最後一個繼承人安娜-瑪利亞- 露易莎-美第奇手裡,她把家族的所有瑰寶都捐獻給了佛羅倫薩,比如著名的烏菲茲美術館,這也算取之於民,歸之於民吧。所以,去義大利旅遊,一定要去佛羅倫薩。不過我最羨慕是的他家的陵墓,匯聚了當時最偉大的畫家,雕刻家和建築師們設計建造,連死都死在藝術的包圍中,就這點做個美第奇家的人也算是值得了。

⑦ 世界上有哪些國家有國父

國父分兩種,一種是國家法律上正式宣布為國父的,另一種是法律上沒有正式宣布但公認為國家締造者並一直作為主要精神支柱並擁有其後歷任領導人都無法企及的威望的。
據我所知,沒有什麼國家正式宣布過玻利瓦爾為其國父。但事實上,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巴拿馬、厄瓜多、秘魯和玻利維亞六國是把玻利瓦爾視為國父的。在這六個國家,幾乎所有城市都有以玻利瓦爾命名的主要街道或廣場,無處不見玻利瓦爾的雕像,所有政府機關都懸掛玻利瓦爾的畫像,其崇高地位在六國歷史上無人能與比肩。事實上,他也確實是六國事實上的締造者,只不過他當初想建立一個統一的大哥倫比亞共和國,但最終還是分裂了。所以無論從國家締造者、精神領袖和後世威望來看,他都無愧於上述六國的國父。
但有趣的是,這六個國家我全去過,但從沒發現六國政府(包括委內瑞拉)官方或民間稱玻利瓦爾為國父,而是一率稱其為「解放者」。這是玻利瓦爾生前自己最喜歡的頭銜,後人可能也覺得這個稱呼遠比國父更偉大吧。

⑧ 大衛雕像現在哪裡

雕塑:大衛像(David)

作 者: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

年 份:1501-1504

材 料:大理石 Marble

尺 寸:437 cm

收 藏:義大利佛羅倫薩藝術學院畫廊 Galleria dell`Accademia, Florence

《聖經》中說,在大衛還是個牧羊少年的時候,以色列人經常和非利士交戰。一天,兩軍剛剛擺開陣勢,忽然,非利士營中沖出一員大將。他頭戴銅盔,身批鎧甲,虎背熊腰,身高七尺……這人就是迦特人歌利亞。見此情景,以色列營中無一敢出來迎戰。一連40天,歌利亞罵陣不止。

大衛有三個哥哥在以色列王掃羅的軍中當兵,一日,大衛給他三位兄長送飯,恰逢歌利亞罵陣,大衛聽到這狂言笑罵氣得渾身發抖。見到兄長和以色列王掃羅,他堅決要求出去迎戰,雖然他們都在為大衛擔心,但看到他那堅定而自信的樣子覺得非常難能可貴,於是,他們同意了。大衛沒有帶盔披甲,沒有帶兵器刀槍,他仍然穿著平日的牧羊服,拿著牧羊時的打狼棍和彈石器,又順便撿了5個石子來到了陣前。歌利亞看到只是一個牧羊的孩子,根本沒有把他放在眼裡。就在歌利亞拿著鋼刀惡狠狠地直沖過來,將要接近大衛的一瞬間,大衛使勁一拉早已准備好的彈石器,石子正中歌利亞的腦門兒。這位迦特巨人一頭栽到在地再也爬不起來了。非利士被 這意想不到的結果驚呆了,頓時,營中大亂,以色列人乘勝追殺,非利士人落荒而逃。

米開朗基羅的《大衛》表現得正是歌利亞拿著鋼刀向大衛沖來,大衛並不躲閃的緊張瞬間。他緊鎖眉頭兩眼怒視前方……但是,《聖經》中所描述的大衛並不是裸體,也不是這樣的成年人,顯然,作者並不是為了表現《聖經》情節,宣揚《聖經》教義,而是借《聖經》中的這一情節表現他心目中的英雄。在他創作《大衛》的年代,正是教皇腐敗,外族入侵,佛羅倫薩面臨崩潰的年代。米開朗基羅迫切希望能夠有一位象大衛一樣的英雄站出來,拯救自己的祖國。作者清醒地知道,拯救自己的祖國不能靠神,也不能依賴上帝,拯救自己還要靠自己本身。因此,他突破了《聖經》情節的局限,用全裸和近乎成人的形象以及那孕含著巨大潛力的發達的肌肉,表現了他所特有的民族自信和文藝復興時期特有的具有叛逆性人文主義精神。

⑨ 世界各國國父

大多數國家都有自己的國父,專門指為國家做出突出貢獻的人物,有李光耀、艾哈邁德沙·杜蘭尼、何塞·德·聖馬丁、亨利·帕克斯、萊登‧平林、西蒙·玻利瓦爾、唐佩德羅一世和若澤·博尼法西奧·德·安德拉等等,以下是具體人物與國家:

1、李光耀,是新加坡的國父,是新加坡的開國總理,新加坡華人,祖籍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高陂鎮黨溪鄉,畢業於新加坡萊佛士學院,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創始人之一。

2、艾哈邁德沙·杜蘭尼,是阿富汗的國父,阿富汗杜蘭尼王朝創建者。阿富汗斯坦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獨立普什圖族王朝杜蘭尼王朝的創建者、阿富汗斯坦國父。其國土從阿姆河延伸到印度洋,從霍拉桑到克什米爾、旁遮普、信德。他在首相和九名顧問的輔佐下,全面控制著內政和外交。

3、何塞·德·聖馬丁是阿根廷祖國之父,南美獨立戰爭領袖,推翻西班牙殖民統治,促成南美諸國獨立。

4、亨利·帕克斯爵士是澳大利亞聯邦之父,開國元勛,澳大利亞聯邦構思者。

5、萊登‧平林爵士是巴哈馬國父,1973年獨立建國領袖。

6、西蒙·玻利瓦爾,玻利維亞的祖國之父,推翻西班牙殖民統治,促成南美諸國獨立。

7、唐佩德羅一世和若澤·博尼法西奧·德·安德拉是巴西國父和獨立之父。佩德羅一世是首任巴西皇帝,博尼法西奧是佩德羅一世的顧問。

8、孫文,中華民國的國父,偉大的革命先行者,中國首任臨時大總統,革命先行者。

9、居魯士大帝,伊朗的國父,波斯領袖,對抗米底王國,建立阿契美尼德帝國。

10、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印度的國父,印度獨立運動及國大黨領袖,推翻英國殖民統治,促成印度獨立。

11、克爾斯泰·米西爾科,馬其頓的國父,著名語言學家、作家和獨立運動支持者,提出馬其頓民族的特徵不同於其它巴爾干民族,同時在中馬其頓方言的基礎上編纂標准馬其頓語。

12、穆罕默德·阿里·真納,巴基斯坦的偉大領袖、國父,巴基斯坦建國者、全印穆斯林聯盟領袖及首任巴基斯坦總督。

(9)義大利國父雕像在哪裡擴展閱讀

一些國家的建國領袖實際上並沒有「國父」的稱號,但因為個人形象突出、事跡被民眾傳頌、設立紀念堂、被授予其它特殊頭銜,常被外界誤稱或視同於「國父」,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偉大領袖」毛澤東、朝鮮「共和國永遠的主席」金日成、菲律賓「國家英雄」黎剎、韓國首屆總統李承晚、緬甸昂山將軍與越南胡志明主席。

孫文是辛亥革命領袖,中華民國肇基者,於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被國民政府授予「國父」的稱號。

孫文於民國14年(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逝世(後被確診為膽囊癌),當時於北京中央公園社稷壇舉行公祭時,豫軍總司令樊鍾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橫額(闊丈余,高四、五尺),當中大書「國父」二字,他的唁電挽幛,均稱「國父」,這是孫文在公開場合被尊稱為「國父」之始。

⑩ 米開朗基羅雕像在哪裡,哪個國家的

義大利 佛羅倫薩 剛上網查的 希望有幫助 給分吧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國父雕像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有什麼豐富的資源 瀏覽:480
美國為什麼不敢打伊朗張召忠 瀏覽:587
英國大霧什麼原因 瀏覽:44
印度小辣椒多少錢一斤 瀏覽:333
義大利買房用什麼網站 瀏覽:901
越南廣西哪裡買衣服便宜 瀏覽:539
義大利的藍色水是怎麼來的 瀏覽:542
為什麼到越南就不想回來 瀏覽:268
義大利面桶裝醬怎麼吃 瀏覽:532
義大利為什麼會打希臘 瀏覽:469
伊朗核協議美國退出為什麼 瀏覽:644
青山集團印尼項目怎麼樣 瀏覽:461
印度多吉美多少錢 瀏覽:768
印尼華人佔多少財富 瀏覽:544
義大利學美甲怎麼樣 瀏覽:243
義大利檸檬海灘在哪個城市 瀏覽:936
中國進口伊朗水果有哪些 瀏覽:595
為什麼下了中國銀行的軟體後還不能用 瀏覽:420
中國社交軟體有哪些 瀏覽:875
越南辦理保險公司手續怎麼辦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