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義大利和中國的最大區別
這個問題好難回答啊! 我說最大的區別是語言不同?義大利沒有軍隊? 義大利女人比中國人傻?因為義大利男人比較浪~~~
哦, 義大利人應該是非常自信的那種, 而中國人是普遍不自信的那種,但是歐洲人都非常自信這個不能算義大利的優點。 那這樣說他們都比較自我,而中國人非常注意他人的想法。
2. 同樣是傳輸文化,中國和歐洲文化有哪些不同之處
中國和整個歐洲的面積相當,二者分據亞歐大陸的東西兩端,中間隔著中亞、中東和亞歐大草原,所以在數千年的人類文明史上幾乎沒有直接交流。不過,比較中國和歐洲的文明發展歷程倒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1、我國的華夏文明是不斷衣冠南渡
在古代,中國的地緣結構是一種“海中地”,整個農耕地區位於東海、南海、西海(青海湖)、北海(貝加爾湖)的中央,而華夏文明便誕生於黃河中下游地區。
之後,華夏文明的范圍逐步擴大,而方式則是華夏族的衣冠南渡和游牧民族的入主中原。
晉末永嘉之亂、唐末黃巢之亂、北宋末靖康之亂,這三次衣冠南渡使南方永遠成為了華夏文明的核心區,並從南宋開始成為我國的經濟文化中心。
英國,位於歐洲的西北角,歷史上在公元43年才被羅馬帝國所征服,已脫離了傳統的地中海區域,位於大西洋之中。
從希臘到英國,一路向西的歐洲文明最終通過工業革命稱霸全球。而工業革命和科學革命,均產生於英國這一原本不起眼的邊陲小國。
巴爾干半島的希臘,是歐洲文明的起源;
亞平寧半島的羅馬,是歐洲古典文明的巔峰;
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通過大航海將歐洲帶出了中世界;
大不列顛島的英國,通過工業革命使歐洲稱霸全球。
這便是整個歐洲文明的主要發展歷程,古希臘、古羅馬、基督教、日耳曼,四者的結合便是今日的西方文明。
3. 義大利北部和南部的文化差異有哪些是我應該知道的
商店開門時間:一般情況下,義大利北部的商店早上開門時間較晚,有的晚到上午10點,關門時間較早,有的早到下午6點半。如果有一個午餐暫停,這通常是非常短的,在下午1點到2點之間不超過一個小時。在南方,商店營業時間不晚於上午9點,下午1點關門,下午3點半到5點之間重新營業。晚上的關門時間很少在晚上7:30之前,通常在晚上8-8:30左右。一些商店晚上9點就關門了,這在北方是不可想像的
1 .通常,在義大利南部,當你在午餐後遇到某人時,你會以「buonasera」(晚上好)開始打招呼。在北方,你會一直說「buongiorno」(日安)直到日落。「下午好」(buon pomeriggio)這種稱呼在義大利的任何地方都不太常用。
交通規則:一般來說,義大利北部的人比南部的人更守法,只有一個例外:超速。可能也是由於基礎設施普遍較好,義大利北部的人往往速度更快。但是他們會比南方人更經常在斑馬線前停車。
4.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
要說起文化的差異,應該先從飲食文化說起,因為「民以食為天」,它能夠反映不同民族生活習慣和文化思維方面的差異。世界上有三大美食:中國、法國和義大利,我們看看這些美食方面最基本的差異。在飲食方面,中國人很注重形式,講究「色、香、味」,所以中國烹調里,菜的樣式千變萬化,具體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講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歐洲人很講實際,在菜的花色變化上從不下什麼工夫,更講究其營養搭配和保護,注重菜的內在質量。這是中餐和西餐的主要差異。中國人吃飯每次都上很多菜,可都長得很瘦,西方人每次菜很少,但都比中國人長得結識。
再看看餐具的差別:刀叉和筷子,不僅帶來了進食習慣的差異,進而影響了東西方人生活觀念。刀叉必然帶來分食制,而筷子肯定與家庭成員圍坐桌邊共同進餐相配。西方一開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講究獨立,子女長大後就獨立闖世界的想法和習慣。而筷子帶來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單元,從而讓東方人擁有了比較牢固的家庭觀念。
不同的顏色在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所代表的意義完全不同,對不同顏色的喜好從整體上可以反映一個民族或者國家的審美情趣與好惡傾向。在中國的文化背景里,紅色代表著幸運、財富和吉祥喜慶,而在西方人的觀念里,紅色是血的顏色,表示沖動、挑釁和動亂,我們看到西班牙鬥牛士拿著紅布就是向牛挑戰,紅色可以激怒鬥牛,所以,中國人在喜慶的節日里喜歡穿紅色的衣服,而西方人一般選擇藍色,因為他們覺得藍色代表冷靜和沉著。
在思維方式上的差別是:中國人思維比較抽象,西方人比較具體。
在生活態度上的差別是:中國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實用。
在繪畫和雕刻藝術上,中國畫是潑墨寫意,西方的油畫講究人體比例和光學原理。比如:中國人為了表現神仙可以飛行就在仙女的腳下加上幾朵白雲,體現飛的意境。西方人就不能理解我們這種抽象的藝術表現手法,在西方的經典的宗教題材畫作中,為了說明天使在飛,就得給那些可愛的小精靈們加上一雙翅膀。因為他們只有想到翅膀會飛。在雕刻作品中,中國人更注重想像力和意境,比如一個猴子蹲在馬背上,它們的比例相差無幾,只是表現了一種意境:馬上封侯。而西方的雕刻作品講求寫實和細膩,絕不會出項這種比例失調的藝術作品。
中國人在介紹來賓時,喜歡用褒揚的話語言辭,會加上很多主觀評論。但西方人認為,介紹客人時不必評頭論足,凡是主觀性的評論都有強加的感覺,介紹主要突出被介紹人的身份、學歷、職務等,而不應該附加外貌和抽象的評論。
西方人比較看中個人的獨立性。受人照顧往往被視為弱者。在給對方出主意或提建議時,不能使對方認為自己小看他的能力,不必教人怎麼做。中國人往往以出主意提建議表示關心。
中國親朋好友和同事之間的串門很隨便,邀請別人來訪無需為對方確定時間,自己去探訪別人無需鄭重其事徵得同意。美國人則沒有串門的習慣。平時如果有事上門,事先要確切地預約時間。沒有得到對方的應允,隨時隨地隨便上門時不禮貌的行為。無事打電話閑聊也是美國人視為打亂別人私人時間和活動安排的行為。
中國人缺少擁抱,缺少肌膚之親。我們不善於用肢體動作來表達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和親近,這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心理學研究表明,那些經常被觸摸和擁抱的小孩的心理素質要比缺乏被觸摸和擁抱的健康得多。成人也是如此。人需要觸摸。中國小孩遠遠比美國小孩受到擁抱和親吻得少,到了十歲左右,就很少有人擁抱和吻你了,包括你的父母親人。除了握手,我們要到談戀愛時才會和另外一個有身體接觸。也就是說,我們通常在十來年或更長的時間里,沒有身體的親密接觸。在西方文化里,父母和兒女、兄弟姐妹之間、好友之間,從小到大沒有間斷過擁抱和親吻。凡是正常的人都會有體會,任何言語表達不能代替肢體的表達。社會學和心理學教科書都有「身體語言」這個術語。中國文化缺少豐富的身體語言來表達人之間的感情和分享。
東方人喜歡把問題復雜化,而西方人則喜歡簡單,不願使自己活得太累。許多中國人覺得西方人單純,簡直有點傻,或者說像小孩,童心重。
西方本質上是一個道德至上的社會,也是一個契約社會,就是我們追求的"和諧社會",契約社會講究「先說好後不亂」,它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人與人之間的契約關系,有些時候要用法律文本的形式明確當事雙方的責權利。即是對自己權利的保護,對他***利的尊重.
中國文化講仁愛,重義氣。在西方,兒女成人後,父母沒有再撫養他們的義務,回家吃飯一分一毛也要計算清楚。
中/西方的教育觀念差別也是很大的,有一位美國人娶了中國老婆後才感嘆:「以前,我以為中國人比美國人聰明,現在我才知道, 原來中國父母永遠在逼孩子讀書,他們的職責是教育出學業最優秀的子女來,甚至連孩子的暑假也不放過。美國父母的職責是讓孩子真正享受自己的童年,去運動,去交朋友,去野遊,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美國的家長從不幫助孩子輔導功課,他們認為:如果家長是老師,那孩子學校的老師做什麼?如果孩子做作業出了錯,他們也不給孩子正確答案,會讓孩子再思考,他們認為,人哪有不犯錯誤的,不出錯,怎麼提高? 他們很注重孩子的自信心,從來不打擊孩子,不說小孩怎麼笨,總是不斷地誇獎.他們也不會讓孩子犧牲周末玩耍的時間去學習。中國的父母之間總以子女的學習成績為榮耀。美國父母之間談孩子的學業不多,孩子的成績更是自家的事,別人管不著。
中國的教育總是對孩子期望過高,孩子被支配、被指責得太多,會變得脆弱,他們最怕犯錯誤,最怕失敗,所以為了避免錯誤,反而放棄了提出問題的機會,放棄了在失敗中學習的過程。長大後,孩子不僅失去了創造和想像的能力,而且會變得患得患失。因為被強壓後學習到的知識、思維、邏輯和推理,是被動的。在當今競爭如此無情激烈的世界裡,唯有強者方能出成就。中國的教育體系不是塑造一個真實的孩子,總要把孩子變成自己所希望的樣子。沒有給孩子一個想成為自己的空間,而是別人怎麼做你也要怎麼做的盲從產物。興趣對於大人和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讓一個人去做不想做的事,只會事倍功半。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個平等的人,與你享受平等的說話權利,批評權利,反抗權利,聽話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更不一定會有出息。中國一再強調自己的基礎教育有多麼扎實,美國孩子的數理化有多麼差勁。但我們看到的事實是:美國永遠都處在世界科技的前沿。我們中國人天天都用的電腦,其中的電腦晶元和裡面運行的大大小小軟體,有多少不是美國人搞出來的?
5.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哪幾方面
1、思維模式的不同
中國:思維模式是宏觀的,使中國人能更好地把握全局,中方一般都比較的注重儒家思想,注重禮義廉恥,在平常的時候比較的含蓄,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更加註重禮節問題。
西方:善於微觀思考,嚴謹的思考,這是由於微觀化的思維模式,也使西方更早地進入科學社會。一般崇尚開放思維,思維方式很直接,思考的方式更加註重一些利益性的問題,略帶個人主義。
2、中西之間的科學文化呈現的文明底色不同
科學文化誕生於西方。早在古希臘時期,自由民對純粹知識、對「無用之用」學問的追求,就培育塑造了西方文化中探究自然秘密的好奇心和理性傳統。形而上學的建立、發展與完善,為進一步追求建立嚴整自洽的邏輯體系,提供了有益的思維訓練。
基督教經院哲學唯名論與唯實論之爭,更是直接醞釀促進了近代科學的誕生。近代科學以求真、實驗、證偽、定量等範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傳統,逐漸成為科學共同體的倫理規范和精神追求。此後,近代科學以具有強大解釋力、說服力的豐碩成果,生動彰顯了「知識就是力量」的豐富內涵。
同樣,中國人在認識並改造自然世界的進程中,也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文明傳統。順應自然,注重整體思維、系統思維、辯證思維,強調天人合一、生命感悟、欲辯忘言,是以儒釋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點。
她指導中國人有效地與人相處、與社會相處、與自然相處,並造就了歷學、農學、醫學、天文學等方面的卓越成就。重視整體、關聯、綜合、包容、感念的中國傳統文化特點,與強調理性、批判、分析、實驗、精確的西方科學文化有著不同的底色。
在不同底色上建立起來的科學文化必然有所差別,各有特點,各有所長,需要交流互鑒,相互學習。必須承認,就近代科學而言,中國是落後的,中國尤其需要向先進西方發達國家學習,弘揚近代科學精神,要虛心,要誠心,要甘當小學生。
3、家庭文化的不同
中國社會極為注重家庭概念,家國同構可謂是其典型特徵。中國更加重視家庭生活而缺少集體生活,在集體和個人之間有所選擇時候,往往以集體理念為重,同構倫理來對社會進行相應組織,也正是因為此,我們國家被稱為「倫理本位」社會。
西方社會則更加推崇個性發展,堅持以個人作為發展的根基,國家的形成則更加註重契約的作用。西方人比東方人更為注重集體生活,但是對於家庭的概念則相對淡薄,通過宗教來對個人形成威懾、凝聚社會,來確保個人的獨立地位與自由權利,所以被稱為「個人本位」社會。
6. 各國的文化差異有哪些
中國(佛教,儒家思想)
2.歐洲大部分國家(基督教,英國,德國,義大利)
3.美國(遍地都是介紹,基督教)
4.日本(新興的國家文化,在世界上影響逐漸加大)
5.俄羅斯(忘了教的名字,影響應該不用說)
6.印度(佛教,隨著國力提升,在世界上影響很大)
7.阿拉伯國家(伊斯蘭教,伊朗,伊拉克之類)
中國,儒教文化,以稻米為主,雞由東南亞傳入
印度,印度教、種姓制度
東南亞,雖與中國、印度同屬東亞儒教文化,但男女平等,女性多從事商業,有印度教、佛教。
日本,初期全盤移植中國文化,但發展一系列本民族特徵,如原始精靈崇拜——神道教、在漢字中加片假名
朝鮮,與日本類似
以上為東亞季風文明,都與中國類似
蒙古,初無文明,為野蠻人,元朝入侵時被全部中國化,進入中亞的皈依伊斯蘭教。
羅馬、希臘泛神論宗教信仰自由,多肉食
中世紀歐洲,天主教宗教狂熱期
阿拉伯世界,伊斯蘭教,忌豬肉
拉美,原始崇拜,玉米
飲食文化:
美國人是用腦子吃飯:我一天需要消耗多少大卡的熱量,我就補充多少大卡,很少講究口味。而且烹調的方法主要還是以油炸為主。
法國人是用心吃飯:法國人的飲食在世界上來講是比較講究的,法國大菜的製作可以說是極費心思的,有的菜從選用食材到製作需要幾天的時間,選料之講究、做工之精細、色彩之搭配均堪稱世界之典範。
日本人是用眼吃飯:說日本人用眼吃飯,並不是貶低日本人,而是日本人長期的島國心態,造就了他們的飲食習慣,由於日本是一島國,物產相對來說比較匱乏,有的食材需要長期進口,所以他們把飲食的風格放在少而精上,做得量很少,但是食材選擇以活的海鮮為主,用的器皿也是非常講究,但是都突出一個小字,讓人吃起來賞心悅目,但是每次的食量都不是太大,所以我們中國人吃日本料理都說吃不飽,而日本人卻養成這樣的飲食習慣,所以你在日本很少見到大腹便便的人。
中國人是用嘴吃飯:說中國人真正是用嘴吃飯,有人可能會說哪個國家的人不是用嘴吃飯,他們還用鼻子吃飯不成。其實說中國人用嘴吃飯,是說中國人吃飯最講究口味,酸、甜、苦、辣,什麼南甜北咸、東辣西酸。中國八大菜系,各有自己的一套烹飪方法,講究一個風味和口感。
當塞車時:
義大利人:不停地按喇叭,以發泄心中的不耐煩。
日本人:拉長了臉,呆在車里一聲不吭。
奧地利人:往往猛烈擊掌,表示焦急。
荷蘭人:一般會用力跺腳,表示「已缺乏耐心」。
盧森堡人:此時會大扮鬼臉,互視後又大笑。
英國人:會默默地掏出一張報紙或一本袖珍書,邊等邊閱讀。
美國人:往往拿出一支用以減輕堵車煩惱的玩具沖鋒槍,扣動扳機,「噠噠」地掃射一陣,據說此舉能幫助重獲「心理平衡」。
德國人:此時應屬於最奇特的一種,不但不心煩,反而感到快樂,這在世界各民族中也許是絕無僅有的。一位德國工程師對此解釋說,此時會產生一種「共度難關」時的「同志式感覺」——大家可以好好地一起感嘆上一陣子,等道路暢通,一種共同被「解放」的輕松感又會油然而生。
中國人:最有行動力的應當屬於中國人,在焦急等待中走出車廂,自己充當交警
7. 中西文化差異
中西方禮儀文化禮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規則,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工具。由於形成禮儀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們遵守著各不相同的禮儀。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唯一傳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國的禮儀,始於夏商周,盛於唐宋,經過不斷地發展變化,逐漸形成體系。西方社會,是幾大古代文明的繼承者,曾一直和東方的中國遙相呼應。經過中世紀的黑暗,最終迎來了文藝復興,並孕育了資本主義和現代文明,產生了現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著截然不同的禮儀文化。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更是越發顯露,這種差異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在中西禮儀沒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這些禮儀的差異。
一、交際語言的差異
日常打招呼,中國人大多使用「吃了嗎?」 「上哪呢?」等等,這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可對西方人來說,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到突然、尷尬,甚至不快,因為西方人會把這種問話理解成為一種「盤問」,感到對方在詢問他們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們只說一聲「Hello」或按時間來分,說聲「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國人見面會說:「今天天氣不錯啊!」
稱謂方面,在漢語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親密的人之間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漢語里的范圍要廣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來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對十幾或二十幾歲的女子可稱呼「小姐」,結婚了的女性可稱「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員之間,不分長幼尊卑,一般可互稱姓名或昵稱。在家裡,可以直接叫爸爸、媽媽的名字。對所有的男性長輩都可以稱「叔叔」,對所有的女性長輩都可以稱「阿姨」。這在我們中國是不行的,必須要分清楚輩分、老幼等關系,否則就會被認為不懂禮貌。
中西語言中有多種不同的告別語。如在和病人告別時,中國人常說「多喝點開水」、「多穿點衣服」、「早點休息」之類的話,表示對病人的關懷。但西方人絕不會說「多喝水」之類的話,因為這樣說會被認為有指手畫腳之嫌。比如他們會說「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復」等等。
二、餐飲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有句話叫「民以食為天」,由此可見飲食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國人將吃飯看作頭等大事。中國菜注重菜餚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於超過了對營養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營養反而顯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飲食比較講究營養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種科學的飲食觀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營養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們的飲食多是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講究味的享受。
在餐飲氛圍方面,中國人在吃飯的時候都喜歡熱鬧,很多人圍在一起吃吃喝喝,說說笑笑,大家在一起營造一種熱鬧溫暖的用餐氛圍。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會上,中國人在餐桌上並沒有什麼很特別的禮儀。而西方人在用餐時,都喜歡幽雅、安靜的環境,他們認為在餐桌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禮儀,不可以失去禮節,比如在進餐時不能發出很難聽的聲音。
中西方宴請禮儀也各具特色。在中國,從古至今大多都以左為尊,在宴請客人時,要將地位很尊貴的客人安排在左邊的上座,然後依次安排。在西方則是以右為尊,男女間隔而座,夫婦也分開而座,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於自己右邊的女賓客拉開椅子,以示對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時要坐正,認為彎腰,低頭,用嘴湊上去吃很不禮貌,但是這恰恰是中國人通常吃飯的方式。吃西餐的時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飲酒,中國的餐桌上酒是必備之物,以酒助興,有時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喝酒的時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三、服飾禮儀的差異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他們喜歡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環的習俗。西方國家,尤其是在美國,平時人們喜歡穿著休閑裝,如T恤加牛仔服。
當今中國人穿著打扮日趨西化,傳統的中山裝、旗袍等已退出歷史舞台。正式場合男女著裝已與西方並無二異。在平時的市井生活中,倒會看到不少人穿著背心、短褲、拖鞋等不合禮儀的服飾。
禮儀是一種文化,是文化就有縱向的傳承和橫向的借鑒與融合。隨著世界全球化不斷加快步伐,經濟、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進中國,中國傳統禮儀也不斷受到西方禮儀文化的沖擊。如何保護中華民族傳統禮儀,並去其糟粕,與西方禮儀進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為人們不斷思考和探討的話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中西禮儀文化必將會互相滲透,不斷發展。
就拿餐飲方面舉例。現在中國飲食市場上洋快餐和西餐佔了很大的比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和接受這些外來食品。麥當勞幾乎代表了一種文化時尚,成為美國文化在餐飲領域的標志。與此同時,法國的貴族文化,英國的紳士文化也隨著飲食而湧入中國。隨著中西飲食文化的交流,不僅帶來了蛋糕、麵包、雞尾酒等西式菜點,也帶來了西方一些先進的製作工藝和飲食方法。這些都為古老的中國飲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當然我國悠久而燦爛的飲食文化在海外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幾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現了大量的中國餐館,中國菜日益受到各國人民的歡迎與喜愛。比如北京烤鴨儼然已經成為外國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禮儀文化的融合過程中,中國人未免盲目熱衷於西方,不自覺中陷入兩個誤區:其一,是拿西方的禮儀取代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禮儀是一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東西。比如在青年中,舉行外國式婚禮、過西方節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視的傾向。對西洋禮儀只是作為民俗知識了解一下無可厚非,如果趨之若騖,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傳統禮儀也會被淹沒。其二,是把禮儀教育的重點集中在操作層面,比如鞠躬要彎多少度,握手要停幾秒鍾等等。這些問題不是不可以講,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禮儀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義。
不可否認,當今國際通行的禮儀基本上是西方禮儀。這種現象的原因並不僅僅是西方的實力強大,深層的原因在於西方人價值觀的統一,在於西方人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認同和深刻覺悟。這一切與基督教的社會基礎密切相關,因為禮儀是宗教的重要活動方式,由於對宗教的虔誠信仰,西方人從小就接受這種禮儀的教育與熏陶,使得禮儀能夠自然地表現在人的行為之中。精神與物質、政治與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們獲得高度的自信與優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與優越感賦予了西方文化強大的感染力,使其禮儀文化被視為世界標准。對照我們現在的中國社會狀況,我們與西方的差距是明顯的。
中西方禮儀文化的融合,在我們今日中國,更多的還是借鑒西方。但無論是借鑒西方的禮儀,或者是我們是自創一套自己的禮儀系統,這在形式上都不難。難的是我們也能有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有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認同和深刻覺悟。我們借鑒西方禮儀,不僅僅是要借鑒它的形式,更應當借鑒其內在靈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優越感,才能確立我們的感染力。民族的復興不僅是實力的復興,更是一種文化的復興。只有別人也認同我們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們的禮儀行於世界。
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一個禮儀缺乏的社會,往往是不成熟的社會。而一個禮儀標准不太統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會,往往是一個不和諧的社會。禮儀,是整個社會文明的基礎,是社會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現方式。創建和諧社會,必須先從禮儀開始。中國今天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無論是物質,精神,文化各個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價值觀進行統一。而禮儀文化無疑是這種統一的「先行軍」,只有認清中西禮儀文化的差異,將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適合中國當代社會的禮儀文化體系,達到和諧社會的理想。
中西服飾文化
說起東方服飾文化,人們一定會想起雍榮華貴的唐裝,含蓄雋永的旗袍,而對於西方服飾文化我們卻知之甚少,能想到的除了近代的西裝,便是中世紀歐洲隆重華麗的貴族服飾。其實中西服飾文化差異並不如此簡單,一個民族的服飾特點滲透著一個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中西服飾經數千年的歷史沉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風貌和體系。
8. 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傳統文化有何差異
1、中國文化重人性,西方文化則重理智。
中國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曰「愛人」,孟子曰:「仁也者,人也」。所謂人就是指人際關系,中國講究禮節,注重孝為仁之根本,注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不同等級秩序,要求臣忠於君,子孝於父母,弟尊敬兄長,等等,否則為「不仁」。
然而,西方的文化則偏重於理智、理性,認為理智應該而且能夠控制情感,人應該控制自我的慾望,用理智和道德去追求幸福,理智的份量大於人情的份量。「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這一哲理名言充分體現了西方對理智的偏重遠遠大於對人情的重視。
2、中國人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強調「天人合一」,西方人強調「人為萬物之靈」,自然不過是人的陪襯。
西方人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往往注重個人和物質利益,強調對自然的索取和征服,認為人有能力而且必須征服自然以獲取生存的條件。
而中國人從先秦時代就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認為「天、地、人一統於道」,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德自然」。
3、從語言角度看,漢語是非形態語,西方語言為形態語。
西方文字是由單個字母組成的流線性的文字,它以形統意,通過嚴密復雜的形態變化來表達意思。在句法上只要是主謂結構都是句子,也只有主謂結構才是句子。
而漢語是以象形文字為基礎的方塊字,方塊字本身就包含了豐富的語意意思,漢語言是以意統形的,句子的句法、組織結構和語義根據所要表達的意境和內容來安排,而且在漢語中沒有主語和謂語的句子是隨處可見的,所以漢語組織以達意為主,不滯於形而以意統形。
西方流線性的語言和文字相應於西方人單向性的思維模式,他們強於分析、邏輯。中國文字是以象形文字為基礎的,講究整體性與立體性,體現了中國人立體的思維模式。
4、西方重物質,中國重精神。
在西方人眼裡,物質的滿足是相當重要的,從西方的殖民史可以看出,西方人對於物質的追逐簡直不擇手段,對物質的追逐,對感官刺激的尋求,一度使西方人感覺迷茫。相反,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是重精神,注重精神上的滿足。
5、西方重個人主義,中國文化重集體主義。
西方自從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以來,自由、人權、平等、博愛等思想深入人心,西方的精神強調個體的自由,注重個體的奮斗,個人的權利。私人的權利與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甚至會為個人的私利而不顧國家之利益。
而中國文化重集體主義。從古至今,家國思想貫穿人心,一個與眾人格格不入的人在中國是沒有出路的。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集體主義更是深入人心。
中國人的行為注重的是以大局為重,不以自我的私利而去損害國家集體的利益,強調集體至上的原則,在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必要時要犧牲個人利益而維護國家、集體的利益。
9. 與西方文化相比,中國的文化差異最明顯有哪些
和西方文化相比,這里的西方文化是指以歐美為代表的天主教文化圈。中國和西方文化的差異表現在方方面面,文化和價值觀、宗教因子、思維方式等。
中西方文化其實相差巨大,只不過因為近代中國國力衰落,西歐文化趁殖民主義將自己的文化傳播於世界,中國也深受其影響。因為過於熟悉,導致我們一時具體說出。但是我們終歸是知道,我們跟西方人不同。
2、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責任是我國永遠不變的話題,這簡短的幾個字就說盡了國人骨子裡的責任。對自己負責。對父母負責,贍養他們終老。對孩子負責,養育他們成長,提供最好的。對另一半的責任,對國家的責任。
中國和西方的區別有很多,一兩句是說不完的。但是身為一個中國人,我們自然清楚我們跟別人是不同的。今天我們負重前行是為了告訴世人,中華民族將重回世界之巔。
10. 外國文化和中國文化的差異
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和相應的創造才能的總和.文化包括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物質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見,摸得著的那部分,因此也稱之為硬文化.相對來說,精神文化就是軟文化,而軟文化則是文化的深層結構.中西方硬文化的差異一目瞭然,但處於深層結構的軟文化的差異則須進一步辯證分析.中西方軟文化的不同決定硬文化的差異,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正在於此——即作為文化的深層結構的軟文化的差異.中西文化的差異是多方面的,很復雜的。要說起文化的差異,我覺得應該先從飲食文化說起,因為「民以食為天」,它能夠反映不同民族生活習慣和文化思維方面的差異。世界上有三大美食:中國、法國和義大利,我們看看這些美食方面最基本的差異。在飲食方面,中國人很注重形式,講究「色、香、味」,所以中國烹調里,菜的樣式千變萬化,具體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講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歐洲人很講實際,在菜的花色變化上從不下什麼工夫,更講究其營養搭配和保護,注重菜的內在質量。這是中餐和西餐的主要差異。中國人吃飯每次都上很多菜,可都長得很瘦,西方人每次菜很少,但都比中國人長得結識。 再看看餐具的差別:刀叉和筷子,不僅帶來了進食習慣的差異,進而影響了東西方人生活觀念。刀叉必然帶來分食制,而筷子肯定與家庭成員圍坐桌邊共同進餐相配。西方一開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講究獨立,子女長大後就獨立闖世界的想法和習慣。而筷子帶來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單元,從而讓東方人擁有了比較牢固的家庭觀念。不同的顏色在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所代表的意義完全不同,對不同顏色的喜好從整體上可以反映一個民族或者國家的審美情趣與好惡傾向。在中國的文化背景里,紅色代表著幸運、財富和吉祥喜慶,而在西方人的觀念里,紅色是血的顏色,表示沖動、挑釁和動亂,我們看到西班牙鬥牛士拿著紅布就是向牛挑戰,紅色可以激怒鬥牛,所以,中國人在喜慶的節日里喜歡穿紅色的衣服,而西方人一般選擇藍色,因為他們覺得藍色代表冷靜和沉著。在思維方式上的差別是:中國人思維比較抽象,西方人比較具體。在生活態度上的差別是:中國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實用。在繪畫和雕刻藝術上,中國畫是潑墨寫意,西方的油畫講究人體比例和光學原理。比如:中國人為了表現神仙可以飛行就在仙女的腳下加上幾朵白雲,體現飛的意境。西方人就不能理解我們這種抽象的藝術表現手法,在西方的經典的宗教題材畫作中,為了說明天使在飛,就得給那些可愛的小精靈們加上一雙翅膀。因為他們只有想到翅膀會飛。在雕刻作品中,中國人更注重想像力和意境,比如一個猴子蹲在馬背上,它們的比例相差無幾,只是表現了一種意境:馬上封侯。而西方的雕刻作品講求寫實和細膩,絕不會出項這種比例失調的藝術作品。中國人在介紹來賓時,喜歡用褒揚的話語言辭,會加上很多主觀評論。但西方人認為,介紹客人時不必評頭論足,凡是主觀性的評論都有強加的感覺,介紹主要突出被介紹人的身份、學歷、職務等,而不應該附加外貌和抽象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