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跪求義大利有哪些防空炮 黃金角是多少
兩聯裝(el)
3.5/50 cal model 1929 25度 20級 傷害.42 裝填時間1.56
3.9quot;/55 cal Model 1945 29度
5.1quot;/45 cal Model 1932 33/34度 36級 傷害111 裝填時間2.72
5.1quot;/45 cal Model 1935 34度 38級 傷害111 裝填時間2.72
5.46quot;/45 cal Model 1929 33度 24級 傷害80 裝填時間2.64
6quot;/55 cal Model 1930 33度
6.1quot;/50 cal Model 1920 34度 28級 傷害114 裝填時間3.56
三聯裝(trips)
6quot;/55 cal Model 1930 32度
6.1quot;/50 cal Model 1920 32度 40級 傷害114 裝填時間4.12
6.1quot;/55 cal Model 1926 32度
⑵ 二戰德軍88火炮,多拉大炮的詳情
800毫米的「古斯塔夫」(多拉炮)列車炮。
希特勒上台後不久,處心積慮地研究征服世界的策略。為了突破法國人構築的馬其諾防線,他下令研究超重型火炮。陸軍兵工署提出,這種重炮的射程應在32千米以上,炮彈的威力要能穿透1米厚的鋼板或2。5米厚的鋼筋溫凝土牆。克虜伯兵工廠在接受任務後,對當時所有的野戰火炮、鐵道炮、要塞炮進行研究後認為,現有武器無法達到要求,至少要用700毫米口徑的巨型火炮才能摧毀馬其諾防線。1936年3月,希特勒親自視察了兵工廠,決定試制800毫米的火炮。
1942年初,終於製成了這門超重型巨炮,它被用克虜伯家族的「古斯塔夫」前綴名命名,希特勒本人和軍需部長斯佩爾出席的驗收儀式,它被700萬馬可被軍方購買,以工程師的妻子的名字命名匿稱「多拉」。它的炮管長達32米,火炮在戰斗狀態的全長達53米,高12米,全重1488噸。這樣的龐然大物在裝配、運輸和射擊試驗時遇到極大困難。在試驗彈道性能時,裝彈機還不太完善,只好用一台起重機把4噸重的炮彈吊送到炮身尾部,再用一輛輕型坦克把它猛地推撞到炮膛里。為了把火炮運送到試驗場,特地設計了3輛構造特別的巨型運輸列車。沿途的橋梁無法承受這樣大的重量,列車只好繞過很長的彎路而行駛。到達陣地後,先用2台巨型起重視吊裝底座,然後安裝炮架、炮管和裝彈機構,全部工作由1名少將指揮1400餘人奮戰3個星期才完成,高矗的巨炮十分雄偉壯觀。為了預防蘇軍飛機轟炸,陣地四局部署了高炮部隊和警戒飛機,大量步兵、巡警和警犬在周圍10千米內日夜巡邏。一旦發現敵機轟炸,立即由化學兵施放煙幕掩護。參加指揮、操作、警衛的總人數達到4000人以上,它的炮彈也是駭人聽聞,每一枚穿甲彈重7.1頓,一枚高爆彈重4.8頓,推進燃料在1.8噸到2噸。
巨炮製成後被命名為「多拉」炮,原計劃攻擊馬其諾防線,可是這時法國已經投降。蘇德戰場迫切需要重型火炮,於是「多拉」炮被運到黑海之濱,襲擊了塞瓦斯托波爾的地下工事,8月中旬又被運往斯大林格勒,但是德國在此戰中慘敗,9月為免被俘「多拉」又匆匆運回,「多拉」列車炮又會同「卡爾」「洛奇」和「迪沃」等巨型臼炮參與對1944年華沙起義的鎮壓行動,德軍在蘇聯重兵壓境,自身難保的情況下,為鎮壓波蘭人民的反抗,僅不顧彈葯吃緊,極其殘酷地有組織和分步驟的炮轟和爆破,將華沙全城幾乎痍為平地。
1945年4月,德國工程師為免被繳獲,拆除的「多拉」,盟國軍隊繳獲了這門巨炮的部件,在德國希爾雷本靶場發現過一根炮管和幾發炮彈。
全長 : 42.97米
寬 : 7米
高 : 11.6米
重 : 1,350噸
炮口徑 : 800毫米
炮長: 32.48米
炮重: 400噸
射擊角度: +53 度
炮彈重 :
7.1噸(穿甲彈)
4.8噸 (高爆彈)
1.8 - 2.0噸 (推進燃料)
炮彈射速:
720米/秒(穿甲彈)
820米/秒 (高爆彈)
射程 : 28 - 47 公里
德國88高炮
在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得最成功的火炮系統,非德軍裝備的88毫米高炮莫屬。雖然它是一型非常成功的中口徑高射炮,但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卻是它無與倫比的反坦克能力。在二十年代末開始設計。當時,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德國還被嚴格限制發展軍備,故該型火炮是在瑞典的克虜伯子公司完成設計和測試的。克虜伯公司的設計人員預見到作為高炮的主要作戰對象--轟炸機將會向飛得更高、更快的趨勢發展,因此他們選擇了88毫米這一在當時尚屬罕有的大口徑,並使其賦予彈丸較高的炮口初速,這個特點為它日後成為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奠定了基礎。他們還設計了一個相當精緻的自動供彈裝置,使該型高炮具有很高的射速。當希特勒最終拋開限制軍備條約的桎梏後,88毫米高炮馬上被德國空軍--德軍的防空力量是歸空軍管轄--採用,作為中口徑高炮的標准裝備。原型於1932年完成,並於1933年在德國投產。18型高炮是著名的88毫米口徑高射炮系列中的第一代火炮。首次於1936-39年在西班牙內戰中服役,它是德軍裝備數量最多的高炮,和105毫米及127毫米高炮一道,組成中高空對空防禦火網,在後來保護德國本土的重要工業中心,使其在英美戰略空軍的大肆轟炸下仍盡可能地維持生產。
二戰北非戰場在准備迎接英國人的一次進攻前 埃爾文·隆美爾 在利比亞對他的一群軍官說:「沙漠作戰可以最形象地比喻成海上作戰。誰擁有最大射程的武器,誰就有最長的手臂。」隆美爾承認,剛剛獲得好幾百輛坦克增援的英軍在即將到來的這次戰斗中將發揮出前所未有的機動性。不過,他也堅持認為:「最長的手臂有它自己的優勢,我們就有這種最長的手臂--88毫米大炮。」可見隆美爾元帥對這種威力無比的大炮的自信。
88毫米高炮型號一覽表:
8.8cm Flak 18 - 最初的無防護盾甲量產型
8.8cm Flak 18/2—固定炮盾甲型
8.8cm Flak 36 - Improved version with 3 section barrel liner88 毫米防空炮的後續型號 - 36/37 型 88 毫米防空炮自1936 年起量產, 和18 型相異之處為炮身的形狀. 並於 39 年改良了射控系統, 但外觀並沒改變.由於其優異的性能, 令它成為盟軍空, 陸軍的惡夢。
8.8cm Flak 36/2
8.8cm Flak 37 -
8.8cm Flak 37/2
8.8cm Flak 37/41 -88 毫米防空炮的優異反戰車性能令人吃驚, 但不竟它的設計不是用來參予地面戰, 故它的高炮架高度便成為最大缺點, 令它老遠便給敵人看見了. 1940 年, 當局下達開發對空, 對戰車兩用炮的命令, 並由萊茵金屬開發.
8.8cm Flak 41 - 更名為 41 型 88 毫米防空炮, 以免和舊的 37 型 88 毫米防空炮攪亂了. 1943 年起進入實戰, 最初在北非使用, 但因產量不足, 故主要給予德國本土防空部使用.
8.8cm Flak 41/2
Gerat 37 - 41型原型炮,由於基本要求是執行反戰車任務, 故採用一般反戰車炮的低炮架設計, 並同時把射程增多四千多米. 最初本炮命名為 「Gerat37」。
Tun antiaerian greu cu tragere repede Krupp Model 1936 - 羅馬里亞軍隊使用系列
型號Flak 18 炮口徑:L/56 炮管長:4.93m 戰斗重量 (kg):5000 8200 最高仰角:85
型號Flak 36 炮口徑:L/56 炮管長:4.93m 戰斗重量 (kg):5000 8200 最高仰角:85
型號Flak 37 炮口徑:L/56 炮管長:4.93m 戰斗重量 (kg):5000 8200 最高仰角:85
型號Flak 41 炮口徑:L/74 炮管長:6.54m 戰斗重量 (kg):7840 11240 最高仰角:90
型號Flak 37/41 炮口徑:L/88 炮管長:7.74m 戰斗重量 (kg):5250 8450 最高仰角:85
⑶ 二戰中,義大利最強大的戰列艦是哪艘怎麼沉的在哪時間它的簡介。
最強戰列艦:
維托里奧·維內托級戰列艦 維內托級首批2艘:「維托里奧·維內托」號、「利托里奧」號;2艘改進型:「羅馬」號,「帝國」號。
沉沒時間,地點:
1.「維托里奧·維內托」號建於的里雅斯特的亞得里亞特伊戈造船廠,1934年10月28日鋪設龍骨,1937年7月25日下水,1940年4月28日完成。1943年9月9日與其姊妹艦駛往盟軍控制的馬爾他,隨後被扣留。戰後1947年10月回到拉斯佩齊亞,1948年1月退役,1948-1950年在拉斯佩齊亞拆毀。
2.利托里奧號(Littorio) 建於熱那亞安薩多造船廠,1934年10月28日鋪設龍骨,1937年8月22日下水,1940年5月6日完成,1943年7月30日改名為義大利號(Italia)。
3.「羅馬號」是義大利維托里奧·維內托級戰列艦是建造的一艘改進型戰列艦,排水量高達35000噸,該艦也是二戰時義大利最後一艘服役的主力艦。「羅馬」號服役於1942年6月,1943年9月被德國制導炸彈擊沉,全艦官兵葬身海底。
4.「帝國」號1945年初仍未能全面竣工,於2月20日在里雅斯特自沉。
簡介:
維內托級戰列艦(意文:Vittorio Veneto,中文全稱:維托里奧·維內托級戰列艦),義大利建造的一種戰列艦,是一級充分體現義大利海軍在地中海作戰意圖的主力艦,航速較高,最大航速達到30節,續航力14節/4700海里。從建成時到大和號戰列艦舾裝的這段時期一直是世界上最強大,最先進的戰列艦之一。
⑷ 討論一下德88mm炮
德軍的88毫米中型高射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著名的火炮之一,無論是在防空還是反坦克作戰中均發揮了相當大的威力。直到現在,許多經歷過二戰的盟軍官兵特別是坦克兵,說起此炮仍然心有餘悸。
88毫米高射炮的起源
盡管88炮在二戰中聲名鵲起,但其始祖卻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由於空中力量的發展給在地面上的步兵帶來極大的麻煩,為此,參戰各國均研製、發展了專門的防空炮火。
當時,德軍研製了一種88毫米口徑的高射炮,裝在4輪炮車上,移動時以特殊的貨車牽引,戰斗時利用千斤頂將炮車支起,成為可360度迴旋的射擊平台。
就當時的標准而言,該炮極富機動性,所需的射擊准備時間很少。該炮於1916年開始服役,由埃森的克虜伯公司及萊茵金屬公司波西格廠負責生產。該炮的標准名稱為「Geschtze 88mm FLAK」,即88毫米高射炮。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德國戰敗,《凡爾賽條約》規定其不得生產高射炮,另外還規定克虜伯公司只能生產170毫米以下口徑的火炮,萊茵金屬公司只能生產170毫米以上口徑的火炮。為了突破這項限制,克虜伯公司於1921年於瑞典博福斯公司簽定合作協議,博福斯公司取得克虜伯公司所有火炮的海外生產權,交換條件是克虜伯公司的火炮設計小組,可利用博福斯公司的相關設備從事火炮的研製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制新型火炮,就是在這種處境下發展起來的。
Flak 18型88毫米高射炮
1928年時,克虜伯公司在瑞典的設計小組研製了新型的88毫米高射炮,它具有新型半自動炮閂,在炮管的復進動作結束時,炮閂會自動開啟,彈出空彈殼後將撞針彈簧收縮至待擊發位置。由於88毫米高射炮設計被德國軍方看好,於是該設計小組便集中開發88毫米高射炮,1931年初步設計工作完成,1931年至1933年之間,最後的設計方案被帶回埃森的克虜伯公司,准備開始量產88毫米高射炮。
1933年納粹正式掌握德國政權,公開撕毀《凡爾賽條約》,開始大幅擴充德國軍力。同年,88毫米高射炮進入德國陸軍服役,該炮量產後定名為Flak 18型88毫米高射炮,從此開始了該系列火炮頗具傳奇色彩的服役生涯,並最終成為大戰中最著名的高射/反坦克炮。
從當時的技術條件看,Flak 18型88毫米高射炮的確是一種比較先進的火炮,可捕捉當時的任何空中目標,反應非常靈敏。其十字型炮架沿用75毫米L/60高射炮的設計,具有兩個可收折的側架,該炮架常架設於201型特種拖車上,拖車為單軸式雙輪設計,炮架前後各裝1輛,利用牽引桿由牽引車拖曳,或利用人力作短距離移動。由於炮架上下拖車非常方便,使Flak 18型能夠快速地部署和撤離陣地。Flak 18型的許多部件皆沿用75毫米L/60高射炮的設計,駐退復進機的配置及半自動炮閂結構均可見到後者的影子,Flak 18型的炮托座架裝有水平控制裝置,滑楔式炮閂使上彈工作非常簡單。
Flak 18型在1936-1939年間隨德國的禿鷹軍團在西班牙內戰中牛刀小試,這算是88炮的第一次實戰。雖然Flak 18型的主要用途是對空射擊,但在西班牙內戰中卻發現它具有相當不錯的對地作戰能力,因此戰後在炮架上加裝了5毫米厚的防盾,以保護炮手的安全,並加裝了額外用於射擊地面目標的標准儀。但這次作戰也暴露出此炮的若幹缺點,例如火炮進入作戰的准備時間較長,應當予以縮短;還要解決長時間射擊後炮管的更換問題。後來,Flak 18型先後在法國戰役和東北非作戰中證明它具有極佳的反坦克能力,成為盟軍坦克部隊的頭號殺手。
事實上,Flak 18型並非理想的反坦克武器,它的外形太大、而且又太重,僅能以預先設伏或要地防禦的方式獵殺坦克。此外,Flak 18型可做野戰炮使用,間接射擊最大射程14 860米,但這樣做對炮膛的磨損較高。
每個Flak 18型炮班有12名成員,包括1名炮班班長及11名士兵,11名士兵分別為:2名負責駕駛牽引車的士兵、1名通信兵、1名裝填手、1名管信設定手、1名炮手、2名負責炮身俯仰和迴旋的士兵及3名供彈手。在攻擊地面目標時,通信兵必須轉而操作測距儀,另外一名供彈手負責彈著點的觀測任務,管信設定手轉任供彈手,較資深的供彈手負責管理彈葯的供應,並擔任副班長。Flak 18型的左側附加有機械式引信設定裝置,對空射擊時的射控工作,由高炮連中心的30型數據傳送裝置系統執行。88毫米高射炮依任務不同有3種方法控制射擊:防空射擊時經過數據傳送系統以雷達及防空預測感測器控制;執行反坦克任務時,利用直接瞄準儀射擊;間接射擊時利用測距儀進行瞄準。
除了用於固定點防空外,Flak 18型也大量安裝在火車及船舶上,還衍生出多種自行火炮。可發射的彈種非常多,除了一般高爆彈外還包括AP40型穿甲彈及煙幕彈,其中高爆彈全重14.7千克,彈殼重9.5千克,加裝定時引信後不但能用於防空射擊,在地面作戰中還可有效對付集結的敵人,例如將定時引信設定在目標區的上空爆炸,具有霰榴彈效果。Flak 18型雖然在大戰中後期停止生產,由改進型的Flak 36/37型系列代替,但它仍服役至大戰結束,而各種88炮改進型的部件多能相互通用。
88毫米系列火炮的標准牽引車是Sd.Kfz7半履帶運輸車,它是由克勞斯-瑪菲公司所生產的8噸級牽引車,車上搭載炮班成員及其個人裝備,車身後方有88炮的彈葯箱。Flak 18型的身管為56倍口徑,炮管長4 930毫米,全備重量6 861千克,戰斗重量5 150千克。炮座可360度迴旋,最大仰角+85度、最大俯角-3度。發射高爆彈時炮口初速830米/秒,最大射高8 000米,高仰角射擊的最大射程為10 705米,水平射擊時為5 000米。它的反坦克能力頗佳,使用被帽穿甲彈時,可擊穿1 830米處以60度法角線傾斜的86毫米厚均質裝甲。Flak 18型的射速非常快,在熟練炮手操作下可達15-20發/分。
Flak 36/37型88毫米高射炮
88毫米的Flak 36型炮於1936年開始服役,它與Flak 18型最大的不同在於炮管結構及使用的特種拖車。Flak 36型的炮管為三段式可拆換設計,可依炮管磨損部位分別更換,省去以往必須將整個炮管更換的作法,不但節省資源且更方便更換,必要時可在戰地即使更換。這種新炮管由萊茵金屬公司設計,被稱為9型炮管。最初的Flak36型使用新的201型特種拖車,火炮下架和進入炮位的操作較簡便,後期換裝的新炮車為202型特種拖車,具有新的並列雙輪結構,越野性能較好,牽引時炮口朝向後方,裝有輪胎剎車及輪檔固定裝置,使用Flak 36型在炮車上便可用低角度射擊,應急反坦克能力大為增強,此外Flak 36型的炮架也略作修改,上下炮車的作業更為便捷,進入及撤出陣地較快速,火炮生存率大為提高。
除了上述改進及細部修改外,Flak 36和Flak 18相同。Flak 37型則是1939年服役的進一步改進型,它裝有最新型的37數據傳送裝置,由於僅適於高仰角射擊,使它成為單純的防空火炮,不擔任反坦克任務。
Flak 18和Flak 36型除了原來的防空任務外,還經常擔任反坦克炮、遠程炮戰火炮甚至岸防炮等職能。Flak36在北非托布魯克的「戰斧作戰」中一戰成名,當時英軍坦克部隊在哈勒法亞隘口中誤入德軍88炮陷阱,參戰的238輛英軍坦克中被擊毀123輛。
Flak 18、Flak 36的產量是所有88毫米炮中產量最高的,且Flak 18與Flak36/37三種火炮的多數部件可互換使用,故在戰場上經常可看到各種應急的「混血」火炮,例如Flak 18的炮管裝在Flak 37的炮架上,Flak 36使用Flak 18的炮車等混亂情形。
大戰中期以後盟軍對德國本土的空襲日益猛烈,防空炮的生產具有相當的優先權。到1944年8月時,共有10 930門Flak 18、36/37在服役,除了部署在本土的防空陣地外,也轉戰於其他各戰線。Flak 36/37曾交給義大利部隊使用,意軍稱之為88/56CA防空炮。據記載,部分Flak 18也曾出口至中國。
Flak 41型88毫米高射炮
盡管88毫米炮的前期型號Flak 18、36/37取得極大成功。但由於戰爭對航空技術的刺激,高性能飛機不斷出現,這讓德軍兵器局感到早期的88炮已不足以應付新的威脅,故1939年與萊茵金屬公司簽定合約,研製發展高性能的新火炮,在1941年研製出稱為Flak 41的新型88毫米高射炮。
從實戰經驗出發,Flak 41炮在開始之初便充分考慮了反坦克的需要,設計成了一種多用途火炮。為了能發揮防空/反坦克炮的多用途性能,就必須改變早期88炮外形太高的缺點,因此炮架採用全新的設計。主要措施是將舊火炮炮架上的直立組件都改為水平配置,將原來向上折收的支撐架改為水平收放,有效降低了火炮的高度尺寸,較低的外形使火炮在反坦克作戰時生存力更強,用新的迴旋式炮座取代Flak 18、36/37系列上老式的笨重底座,使火炮射擊更靈活,為了加強Flak 41型88毫米炮的威力,以71倍徑炮管取代原有的56倍徑設計,炮管強度相應增加,超長的身管賦予炮彈更大的殺傷力。新的Flak 41的十字底座比Flak18、36/37系列寬,使用202型特種拖車牽引。在炮車上射擊時,炮架的左右支撐架可延伸至地面上,使炮車成為一個穩固的發射平台。大戰中後期,盟軍的空襲使德軍的高炮部隊負擔非常重,1940-1941年時,1門88毫米高射炮在一個晚上常有射擊200-300發炮彈的紀錄。為應付這種情況,Flak 41引入精密復雜的觀瞄及射控裝置來提高射擊精度,還安裝了半自動裝彈機構來提高射速,這也降低了裝填手的工作強度。以上諸多改進使Flak 41型88毫米高射炮比起它的前輩來有了脫胎換骨般的變化,就連陸軍元帥隆美爾參觀樣炮時都由衷地贊嘆:「這真是第一流的高射炮!」
Flak
41於1943年開始服役,雖曾參加北非最後階段的戰斗及東線作戰,但由於性能優異,因此大多數都部署在德國本土重點地區,擔負第三帝國的防空任務。盡管Flak 41各方面都很出色,卻也存在缺陷,主要在於Flak 41系統過於復雜,使得早期試生產炮常發生故障。第1門量產型直到1943年才交付部隊服役,並立刻派至戰局吃緊的北非及蘇德前線作戰,但由於材料的短缺和部分製造上的問題,故障問題一直沒有獲得徹底解決。例如射擊後空彈殼的退排很不順利,故技術維護就變得很復雜。1944年2月時,只有279門Flak
41在德國本土服役,數量與其他88炮相比顯得偏低,就是因為此炮復雜及成本較高造成的。雖然Flak
41服役的數量很少,但卻是德國所有88毫米高射炮中性能最佳的。
Flak 41有新型防盾,71倍徑炮身,全長6 548毫米,全備重量11 240千克,戰斗重量7 840千克。炮座的迴旋較靈活,炮身最大仰角+90度、最大俯角-3度。炮口初速增至1 000米/秒,最大射高15 000米,最大射速20發/分,使用88毫米標准彈。
Flak 41本來也交給克虜伯公司發展,稱為Flak 42,但由於萊茵金屬公司的設計先行提出,並且克虜伯公司正全力發展反坦克炮及坦克炮,故Flak 42一直被擱置到大戰結束。
Pak 43型88毫米反坦克炮
雖然德國88毫米高射炮具有極佳的反坦克能力,畢竟仍是一種防空炮,其外形仍然過高,而且周邊設備繁雜、操作人員多,作戰時常須預先布置陣地,這些都很大程度地限制了其野戰反坦克能力,使其戰斗運用的彈性大受影響,所以開發以88毫米高炮為基礎的專用反坦克炮成為必然。1943年克虜伯公司推出了Pak43反坦克炮,並於該年年底迅速交付部隊使用。
標准Pak 43採用一般88毫米炮的整體布局,但顯得較簡單輕便。其炮身和上架裝設在類似88毫米防空炮的十字形炮架上。該炮具有可水平收折的十字梁型結構,機動時搭載於一套四輪式炮架上,作戰時作戰時折除牽引輪將火炮固定於地面,十字梁型炮架外形低矮,並且可作全方位迴旋攻擊任何方向的目標。緊急情況下Pak 43也可在輪式炮架上投入戰斗,Pak 43的確是一種設計優異的反坦克炮。Pak 43使用68.3倍徑的炮管,全長6 610毫米,炮口裝有雙重製動式炮口制退器,並配有電動擊發裝置,半自動水平滑楔式炮閂和液氣駐退復進系統,戰斗全重約5 000千克左右。射擊AP 40高速穿甲彈時,初速高達1 130米/秒,最大射程16 002米,可貫穿2000/500米處的184/274毫米厚的垂直裝甲,強大的火力足以有效制服二戰末期盟軍所有坦克。Pak 43尤其受到東線德軍的歡迎,它能在2 760米的距離上輕松擊穿蘇軍T-34坦克,在遏制蘇軍龐大的裝甲部隊的戰斗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Pak 43服役後,由於盟軍的猛烈轟炸,其標准炮架生產嚴重滯後,致使其炮管生產過剩,至1944年2月時尚有139具炮管待組裝。於是德國人挪用FH 18火炮的炮架,與過剩的Pak 43炮管拼湊成Pak 43/41,它的外形雖然有點四不像,但火炮優異的穿透性能仍然充分發揮威力,有效填補Pak 43服役前的空檔。1944年4月時,有70門Pak 43/41交付部隊,除戰斗重量降至4 380千克外,一般性能與Pak 43相同。
Pak 43和Pak 43/41除了牽引式以外,1943年2月起還成為自行火炮和坦克殲擊車的裝備,如Pz Kpfw
IV底盤的「犀牛」(Nashorn)自行反坦克炮裝備了Pak 43/1;「獵虎」坦克殲擊車的實驗型和「象」(Elefant)式坦克殲擊車使用Pak 43/2型炮,該炮使用的Pz.gr.40/43穿甲彈重7.3千克,炮口初速1
130米/秒,914米以外可擊穿厚度192毫米60度法角線的均質裝甲板。「獵豹」坦克殲擊車配備了71倍徑的Pak 43/3型,該炮裝在車首中央稍偏右的位置,仰角+14度、俯角-8度,左右射角各有12度,攜彈量則為60發。
KwK 38 L/56型和KwK 43 L/71型88毫米坦克炮
在二戰中期,德軍裝備的最大口徑的坦克炮是75毫米L43/48,但其威力已不足以對付蘇軍的重型坦克。由於對付坦克最好的方法是坦克本身,為此德軍決定將88毫米高射炮改型為坦克炮,作為重型坦克的主炮,這樣就能提高德軍裝甲兵的突防能力。
德國在Flak 36 L/56型88毫米高炮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如加裝了炮口制退器、採用電擊發方式、後座系統為了適應坦克炮塔的尺寸而進行了修改,其餘均與Flak 36一樣。88毫米高炮與坦克炮採用相同的炮彈,該炮定型為KwK 36 L/56型88毫米坦克炮,身管長4 960毫米,可發射39式被帽穿甲彈,40式碳化鎢芯穿甲彈、破甲彈和榴彈,其中穿甲彈初速600米/秒,破甲厚度90毫米。這種優秀的坦克炮被安裝在亨舍爾公司製造的「虎I」重型坦克上,由於「虎I」具有這樣強大的火力,對付當時盟軍的各種裝甲車輛綽綽有餘,盟軍當時的主要坦克——美國M4「謝爾曼」中型坦克的成員就非常害怕「虎I」重型坦克,盟軍的指揮官們不得不研究特種戰術去對付它。
其後出現的「虎王」重型坦克則使用了比「虎I」重型坦克更強大的火炮,即KwK 43 l/71型88毫米坦克炮。該炮發展自Pak 43反坦克炮,身管長6 300毫米。這種火炮是二戰期間德軍大量裝備的坦克上威力最強大的坦克炮,最大有效射程達2 286米。
⑸ 給我列舉一下世界上的近防炮有哪些
一、 卡什坦:毫無疑問,其每分10000發的射速,彈炮和一的防空特色,無論是火控,攔截率等都世界領先。第一當之無愧。(可惜不能全天候作戰)。
二、俄羅斯AK-630M1-2型:射速同樣達每分10000發,反應時間快於卡什坦,僅為7秒。但體重達19噸,與喀什坦差不多重。它還有一種AK-630型。六管30毫米,射速每分5000發。兩款同出一家,缺點也一樣,每發射500發左右,炮管就要冷卻一下,敵艦恰好可用此時間進功。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730型:射速每分4200發,由於研發起點高,性能上超出密集陣。
四、美國密集陣:美國共生產達800多套,系統反應時間僅3。7秒,射速每分3000發,就我個人而言,20毫米不知夠不夠用。但美國對其彈葯性能進行了諸多改進。是世界上現役的唯一一種能實現自動搜索、探測、評估、跟蹤、鎖定和攻擊目標的近防系統。加上良好的通用性,還是很強的。
五、義大利海天頂近防炮:四管25毫米近防炮,射速3400發/分,殺傷率為90%,人家小是小,能力好。
二、 六、西班牙梅羅卡"A/2A/2B型近防炮:12管20毫米,射速9000發/分,射程2000米,反應時間4秒. 殺傷概率達86%
七、荷蘭守門員:雖說是730型的老師,但其使用的都是80年代初的技術,這就叫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八、土耳其海火力神:類似與海天頂近防炮不過我個人對其性能有所懷疑。
⑹ 88mm炮數據
在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得最成功的火炮系統,非德軍裝備的88毫米高炮莫屬。雖然它是一型非常成功的中口徑高射炮,但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卻是它無與倫比的反坦克能力。
88毫米口徑的高射炮還把它用來在前線攻擊碉堡和點目標。由於88毫米高身炮火炮高度的靈活性和較高射速(每分鍾15-25發),它在前線應用得十分廣泛。在疲用來保衛重要軍事目標和後勤基地免受空襲。在前線,高射炮也用來執行其它戰斗任務,例如攻擊坦克和碉堡,掩護部隊地面作戰等,在海岸它們還可以攻擊海上的目標,並阻止敵軍登陸。 88毫米大炮對付坦克所取得的許多成功都要歸功於它作為防空大炮所具有的性能。克虜伯公司的設計者們預見到,由於轟炸機飛得越來越快、越來越高,高射炮兵必須打出連發炮彈才有機會擊中目標。所以,他們給」88「裝備了一種彈簧裝置,這種彈簧裝置在大炮產生後坐力時會打開炮閂、彈出炮管,然後可以裝入新的炮彈;裝炮手只需把炮彈放在裝炮架上。 當炮管需要升高最准空中時,這種自動裝炮架很管用,可是當需要把炮彈呈水平方向發射出去時,這種裝炮架有它不利的一面。沒有這種自動裝炮架,優秀的炮兵發射速度更快一些。 所以,在反坦克作戰中,一般都把它取下不用.
88毫米炮第一次出現在西班牙內戰期間,在那裡,由於它很高的炮口速度和有效的重彈發射能力,88毫米炮被證明不僅是出色的高射炮,也是理想的坦克殺手。1940年在法國,特別是在對抗象法國的重型坦克Char B1-bis和英國的Mk.II Matilda步兵坦克中,它再次被證明是一種出色的反坦克炮。當到達北非後,由於能夠在超過1000米的距離上敲碎任何盟軍的坦克,88毫米炮再次成為了令人畏懼的坦克殺手。在俄國,88毫米炮的名聲再次經受了考驗,在德國的重型坦克投入使用前,88毫米炮是唯一能夠抵禦蘇聯的T-34/76中型坦克和KW-1重型坦克的反坦克炮。88毫米系列高射炮唯一的缺點是它的高度和重量,這使得它在戰斗中的生存更多的是依賴它的火力和射程而不是良好的隱蔽。戰爭中,除了德國以外,88毫米系列高射炮還被義大利使用,並且1944年下半年,盟軍包括美軍在西歐也經常使用繳獲的88毫米炮。戰爭結束後,多個國家曾經裝備88毫米系列高射炮,其中包括南斯拉夫。
Flak 18的原型最早在1928年由Essen的 Krupp公司研製,但只是在1933年希特勒的上台後才進入生產。它裝在由兩個單軸拖車運輸的十字型的樞軸炮架上,這使得它能夠快速的展開。Flak 18的炮管是整體的,而下一個型號Flak 36隻是在Flak 18的基礎上改進使用了多段的炮管和新型的運輸拖車。Flak 36下來是Flak 37,它在Flak 36的基礎上改進了火控系統數據的傳輸系統,這使得它更適合靜態而不是在移動中使用。Flak 36和Flak 37的不同點是拖車,Flak 18使用輕型拖車(Sonderanhaenger 201)運輸,在運輸中比後續的型號要輕,後續的型號使用的是1200kg的Sonderanhaenger 202。這三種型號的零件都可以互換,而且Flak 18的往往被裝在Flak 37的炮架上。在生產中,還進行了許多改進,包括新型的拖車,多種架置方式(例如鐵路平車和海岸防禦)。到1944年8月,大約有10704門Flak 18, 36 和 37型88毫米高射炮服役。
1942年,Flak 41(Geraet 37)型開始使用,但是由於早期的技術問題,數量很少。這是一個復雜的武*器,開發持續到1943年。它的問題在於常常出現卡殼的故障。曾經使用過兩種-三段和四段-的炮管。它的第一次使用是在突尼西亞,在那裡Flak 41隻是德國軍隊使用,但是技術故障也隨之而來,使得Flak 41必須及時得到適當的維護。到1944年8月,只有157門Flak 41投入使用,到1945年1月也只有318門而已。當它無故障運行的時候,是一種非常出色的火炮,從技術角度來看,Flak 41可以說是德國在戰爭中使用的最好的火炮。
最後的型號Flak 37/41是Flak 41的炮管和Flak 37的炮架的混合物,但是由於技術問題,只有13門生產出來。
88毫米高炮型號一覽表:
8.8cm Flak 18 - 最初的無防護盾甲量產型
8.8cm Flak 18/2 固定炮盾甲型
8.8cm Flak 36 - Improved version with 3 section barrel liner88 毫米防空炮的後續型號 - 36/37 型 88 毫米防空炮自1936 年起量產, 和18 型相異之處為炮身的形狀. 並於 39 年改良了射控系統, 但外觀並沒改變.由於其優異的性能, 令它成為盟軍空, 陸軍的惡夢。
8.8cm Flak 36/2
8.8cm Flak 37 -
8.8cm Flak 37/2
8.8cm Flak 37/41 -88 毫米防空炮的優異反戰車性能令人吃驚, 但不竟它的設計不是用來參予地面戰, 故它的高炮架高度便成為最大缺點, 令它老遠便給敵人看見了. 1940 年, 當局下達開發對空, 對戰車兩用炮的命令, 並由萊茵金屬開發.
8.8cm Flak 41 - 更名為 41 型 88 毫米防空炮, 以免和舊的 37 型 88 毫米防空炮攪亂了. 1943 年起進入實戰, 最初在北非使用, 但因產量不足, 故主要給予德國本土防空部使用.
8.8cm Flak 41/2
Gerat 37 - 41型原型炮,由於基本要求是執行反戰車任務, 故採用一般反戰車炮的低炮架設計, 並同時把射程增多四千多米. 最初本炮命名為 「Gerat37「,。
Tun antiaerian greu cu tragere repede Krupp Model 1936 - 羅馬里亞軍隊使用系列
型號: 炮口徑: 炮管長: 戰斗重量 (kg): 運輸重量 (kg): 最高仰角:
Flak 18 L/56 4.93m 5000 8200 85
Flak 36 L/56 4.93m 5000 8200 85
Flak 37 L/56 4.93m 5000 8200 85
Flak 41 L/74 6.54m 7840 11240 90
Flak 37/41 L/88 7.74m 5250 8450 85
⑺ 防空高射炮有哪些歷史
19世紀下半葉,西歐戰爭此起彼伏。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9月,普魯士派重兵包圍了法國首都巴黎,切斷了它同外界的一切聯系。
法國政府為了突破重圍,決定派人乘氣球飛出城區,同城外聯系。10月初,內政部長甘必達乘坐載人氣球,飛越普軍防線,在都爾市進行宣傳和鼓動,很快組織了新的作戰部隊,並通過氣球不斷與巴黎政府保持聯系。普軍發現這一情況後,立即研究對策,決定首先擊毀這些人的氣球。普軍總參謀長毛奇下令,研製專打氣球的火炮,以切斷巴黎與都爾之間的聯系。
不久,這種打氣球的炮就製造出來了。它是由加農炮改裝的,口徑為37毫米,裝在可以移動的四輪車上。為了追蹤射擊飄行的氣球,由幾個普軍士兵操作火炮,改變炮位和射擊方向,打下了不少氣球,並由此得名「氣球炮」。它就是高射炮的雛形。
1906年,德國愛哈爾特軍火公司根據飛機和飛艇的特點,改進了原來的氣球炮裝置,製成專門用來射擊飛機和飛艇的火炮。這標志著世界上第一門高射炮正式問世。設計師將火炮裝在汽車上,並採用了與現代艦炮相似的防護裝甲。這門火炮口徑為50毫米,炮管長約1.5米,發射榴彈的初速可達每秒572米,最大射高為4200米。
兩年之後,德國又製成一門性能更優越的高射炮。這門炮的口徑為65毫米,炮管長約2.3米,為口徑的35倍。發射榴彈時初速提高到每秒620米,最大射程可達5200米,而且高低射界和方向射界也都相應擴大了。這門炮已開始使用門式炮架並利用控制手輪調整高低射界。採用這些改進措施後,火炮的機動性能有了較大提高。
繼上述兩種高射炮問世之後,1914年德國還製成了77毫米高射炮。1915年,俄國研製成76毫米高射炮,它是一種防空加農炮,也可用來射擊地面或水面上的目標。
在這一時期,法國、義大利等歐洲工業發達國家也製成了高射炮。
在早期製成的高射炮中,性能最好的是德國1914年製造的77毫米高射炮。其突出特點是在四輪炮架上裝有簡單炮盤。這種炮盤在行軍時可以折疊起來,用馬或車輛牽引;作戰時,打開炮盤,支起炮身即可對空射擊。炮盤的使用既便於火炮轉移陣地,又縮短了由行軍轉到作戰狀態的時間。由於它採用控制手輪調整身管進行瞄準,而且首次採用炮盤,因而射擊命中率較高。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初期,法國在兩架雙翼飛機上裝上了炮彈,用它代替炸彈轟炸德國軍隊的飛機庫。接著,英國的飛機於1914年11月又轟炸了德國飛艇庫,德國損失慘重。由於飛機特殊的優勢,一些地面使用的武器彈葯如炮彈、手榴彈、機槍、步槍,甚至手槍等,都相繼成了「航空武器」,被裝備在飛機上,用來攻擊地面上的目標。隨後不久,飛機上便裝備了專用火炮和炸彈。
面對空中威脅,各國開始積極研製新的高射炮。著重改進了高射炮的瞄準裝置,使其射擊精度有了很大提高。一戰前期,用高射炮射落一架飛機平均耗彈量為11585發,到一戰後期,耗彈量已降為5000發。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世紀30年代初期,高射炮和飛機在結構和作戰性能上都沒有出現大的變化,發展比較緩慢。
從30年代開始,日本、德國為了對外擴張侵略,加緊擴軍備戰,進而加速了飛機製造業和軍火工業的發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這一時期,飛機無論是結構還是性能都發生了質的變化。原來採用的木、布等軟質結構材料已被高強度的合金材料所代替;飛行速度比原來提高了一倍,達到每小時500千米左右;飛機的飛行高度普遍達到8至10千米。
與此同時,高射炮也毫不示弱,其作戰性能得到了很大提高。在這一時期,高射炮在結構和性能方面有這樣幾個突出的變化:首先,高射炮採用了長炮管,藉以提高初速和射高。有的小口徑高射炮的炮管長度已達到口徑的70倍,初速達到每秒1000米左右,比原來提高近50%。中口徑高射炮的射高達到10千米以上,是原來的3至4倍。
其次,高射炮配備了先進的射擊瞄準裝置,提高了高射炮的命中率。再次,在小口徑高射炮上配備了裝填和復進等裝置,大、中口徑高射炮則採用了機械輸彈設備,提高了高射炮的射速。另外,大部分高射炮都採用了自動化程度非常高的火控系統,全面提高了高射炮的作戰能力。
到了50年代初期,由於防空導彈投入戰場,高射炮曾一度受到冷落。然而實戰表明,防空導彈並不是萬能的,它不能完全代替高射炮。從60年代中期開始,小口徑高射炮又重新受到「青睞」。它反應快、命中率高、多管集中發射,可以迅速擊毀低空進犯的敵機。目前各國正在研究提高高射炮對空作戰效能的各種新方法,高射炮正向著小口徑化、自行化、炮彈制導化的方向發展。導彈和高射炮合一的防空武器系統在未來的戰爭中將發揮巨大威力。
⑻ 火炮的口徑大概有哪些
20(機炮)、25(機炮)、30(機炮)、35(機炮)、37(高炮)、40(高速射炮)、45(戰防炮)、47(戰防炮)、50(擲彈筒,註:擲彈筒屬於迫擊炮)、57(反坦克炮)、60(迫擊炮)、75(反坦克炮、無後坐力炮、榴彈炮)、76(反坦克炮、高速射炮)、81(迫擊炮)、82(迫擊炮)、85(T34坦克後期的主炮,前期是76毫米)、88(虎式坦克主炮)、90(巴頓坦克主炮)、100(突擊炮)、105(坦克炮)、115(T62坦克的主炮)、120(M1A1/A2坦克的主炮)、125(T-90坦克的主炮)、130(加農炮)、140(加農炮)、152(榴彈炮)、155(榴彈炮)、160(重迫擊炮)、180(二戰時的艦炮)、183(英國工兵的爆破炮)、203(艦炮、榴彈炮)、240(迫擊炮)、280(榴彈炮)、300(火箭炮、艦炮)、350(艦炮)、380(艦炮)、406(艦炮)、460(艦炮)、800(德國古斯塔夫炮)。(來自破碎甲蟲彈的回答)
⑼ 義大利陸軍的制式武器是什麼啊
奧托·米拉拉」25毫米四管自行高射炮系統義大利達多步兵戰車美國M—29A1式迫擊炮義大利VCC-80步兵戰車A129武裝直升機「防空衛士—阿斯派德」防空導彈系統"美洲豹"裝甲輸送車標槍」步兵戰車「西在姆」25毫米四管自行高射炮系統M56式105毫米馱載榴彈炮貝雷塔12型9毫米沖鋒槍AR70/90式突擊步槍裝備步兵,SC70/90式裝備特種部隊伯萊塔AR70-84式5.56mm輕機槍伯萊塔AS70/90式5.56mm輕機槍BM59式7.62mm步槍菲亞特B1遜陶羅輪式坦克殲擊車公羊主戰坦克
⑽ 二戰大炮哪家強有多大威力
20毫米機炮在二戰時期被廣泛運用,即用於低空防禦,也用於地面反人員工事或者輕裝甲目標,整個二戰期間,幾個大戰區都有20毫米機炮的身影,幾乎所有部隊都對這些不同型號的機炮評價很高。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聊聊二戰時期兩大20毫米機炮。
因為受到《凡爾賽條約》的限制,一戰後的德國長時間里武器裝備不能明目張膽地進行,萊茵金屬公司就到瑞士“借雞下蛋”,積累了一些設計經驗和技術,其中就有20毫米機炮。
厄立孔20毫米機炮是二戰另一款最著名的小口徑高炮,該炮廣泛服役於盟軍部隊。厄立孔公司是比較早接觸20毫米火炮的單位,在彈葯等相關技術上有不錯的經驗積累
一戰後,厄立孔公司瞄準了低空防禦這個市場,開發了FF、FFL等多款20毫米機炮,並且開發出了3種不同規格的彈葯。這些機炮大部分都採用彈匣或彈鼓供彈,有些其他國家的改進型也用彈鼓供彈。
在二戰前,該炮的受重視程度還不算高,開戰後,盟軍意識到低空防禦問題,遂大量生產該炮,廣泛運用於各種水面艦艇,僅二戰美國就生產了大約12.5萬門,另外英國等國也進行了生產。
與德式20毫米機炮不同,厄立孔主要運用於水面艦艇,陸地上相對沒那麼多,而且改裝成自行高射炮的就更少了,這和盟軍當時占據空中優勢有關,二戰後期地面防空需求沒那麼高。
結語
20毫米炮在二戰時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除了上述兩款裝備量很大的,二戰時期還有蘇羅通20毫米炮、麥德森20毫米炮、義大利布雷達M35機炮等型號,另外還有輕型坦克和飛機使用的版本。
這些小口徑炮在二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已經難以精確統計它們到底擊毀了多少飛機或者殺傷了多少地面人員,或許另一組數據能夠說明問題,1944年9月,盟軍太平洋艦隊擊落的日本飛機中,大約有32%是厄利孔的功勞。
其實對於二戰中其他國家而言,這些機炮既能承擔防空任務,也能充當反裝甲武器,抗戰時期我國就用機炮擊毀過日軍裝甲車,而丹麥在投降後,少部分堅持抵抗的軍人也用麥德森機炮擊毀過十餘輛德軍裝甲車
時至今日,20毫米炮依然大量存在,被廣泛裝備於裝甲車或防空炮上,著名的密集陣近防系統就採用6管20毫米機炮。當然現在直升機等武器不斷提升的裝甲防護,許多國家的機炮開始選擇25毫米以上口徑,就連密集陣也在考慮加大口徑,或許20毫米炮的輝煌時期就要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