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急需義大利歷史
羅馬位於義大利中部的台伯河下游地區。這條河流在低山地區緩慢地流淌,在沼澤地帶折向海岸線,是從亞平寧山區下來的人們想要到達大海的理想通道。
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義大利半島處於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交織的時期。 「古義大利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族。大概在公元前1000年的銅器時代,他們穿越北部和東部的阿爾卑斯山和亞得里亞海到達義大利,並殘暴地迫使許多當地土著部落遷徙他鄉。他們起初過著游牧生活,但已經具有製作銅器、使用馬匹和帶輪子的大車的技能。抵達義大利之後,他們形成了以農耕為基礎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成為隨後幾個世紀其子孫後代的主要生活方式,直至羅馬文明的衰落。「古義大利人」是由幾個民族構成的,包括薩賓人、翁布里亞人和拉丁人。 公元前9世紀和公元前8世紀,義大利半島上出現了兩個新民族:埃特魯斯坎人和希臘人。古人認為埃特魯斯坎人來自東方的安納托利亞,今天的一些考古發現也證實了這一點。從起源看,他們似乎不是古義大利人,正如他們的語言也並非印歐語系一樣,他們的文明混合了來自東西方的各種因素。著名的維朗諾瓦文明代表了埃特魯斯坎人的最初發展階段,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在新領土上所取得的非凡的文化進步。這片新領土位於義大利東北部及亞平寧山區和第勒尼安海之間的沿海平原地區。埃特魯斯坎人居住在獨立的、強大的城邦中,城邦之間通常結成聯盟。這些城邦最初由一個君主統治,後來變成通過議會和選舉出的官員施行統治的寡頭政治。埃特魯斯坎人本來是農耕部族,擁有組織嚴密的軍隊,他們用這些軍隊來統治周邊民族,同時他們也喜歡經營商業和從事手工業。托斯卡納和北部的拉丁姆地區應該是埃特魯斯坎人最早的定居地。一小部分拉丁人在這片領土的南端生息繁衍,在那裡最終建立了羅馬城。因此,在埃特魯斯坎文明鼎盛時期還只是村民的羅馬人,與埃特魯斯坎人的語言、思想和宗教有著緊密的聯系:埃特魯斯坎人對羅馬文化向文明的轉化產生了獨一無二的最重要的影響。
另一方面,在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間的邁錫尼文明時期,希臘人在義大利南部和中部沿海地帶縱橫航行,隨後停滯不前的時期才使得他們的航行告一段落。迫於在西方貿易線路上與腓尼基人的競爭,他們建立了新的貿易基地,接著在公元前8世紀使殖民地得到全面發展。他們最初在義大利的匹茲庫薩 (在那不勒斯灣的伊斯基爾島)建立殖民地,之後又把勢力稍微地向北推進到西西里島的庫米大陸以及義大利南部沿海地區。隨著與希臘人的接觸,埃特魯斯坎人很快變得更加成熟起來,他們根據希臘文字創造了字母,形成了自己的雕塑及繪畫風格,發展了以希臘擬人神為基礎的宗教信仰,並精心制定了一套占卜未來的儀式。所有這些後來都被羅馬人繼承了下來。
羅馬城市建立的日期並不確定,傳統認為是在公元前753年,這已經廣泛地為考古發現所證實,盡管可能此前已經有一部分人早就居住在那裡。傳統上,羅馬人把羅馬城的建立歸功於英雄羅穆盧斯。他和他的孿生兄弟瑞摩斯是英雄埃涅阿斯的後代。埃涅阿斯是希臘女神阿佛洛狄特(羅馬神話中稱維納斯)的兒子,他在希臘人佔領特洛伊城之後來到義大利。羅馬歷史學家提圖斯·李維這樣描述這個神話故事:這對孿生兄弟的祖父是努米托,他是羅馬東南部阿爾班山區阿爾巴國的國王。國王邪惡的兄弟阿穆利烏斯將國王驅逐出境,還讓國王唯一的女兒雷婭·西爾維婭做貞女以阻止她生兒育女(貞女是不準生育的),以防止國王的子孫報仇。但是雷婭·西爾維婭違背了他的約束,與戰神馬耳斯相愛並生下了一對雙胞胎。當這對雙胞胎被遺棄在台伯河畔時,一隻母狼哺育了他們,後來又被一位牧羊人發現,他的妻子將他們撫養大。長大後,這對孿生兄弟成為了綠林首領。在瑞摩斯被俘、帶給國王阿穆利烏斯後,羅穆盧斯帶領手下救出了他,並殺死了阿穆利烏斯。此時,孿生兄弟身世大白,他們的外祖父努米托恢復了王位。兄弟倆離開外祖父,在被牧羊人發現的地方創建了自己的城市。在決定誰來做城市的主宰時,神諭告訴他們要由看到的預示成功的飛鳥來決定。瑞摩斯站在阿文廷山上看到了6隻禿鷲,羅穆盧斯站在巴拉丁山上看到了12隻禿鷲。後者的數字更幸運,但瑞摩斯是最先看到徵兆的人。結果兄弟間發生了爭吵,羅穆盧斯最終殺死瑞摩斯,成為新城的國王。他統治了很長時期,死後被接納到諸神中,成為受人尊敬的戰神奎里納斯。
在羅馬發展為城市、建立自己的政治和文化的過程中,羅馬人仿效了其鄰近的埃特魯斯坎文明。義大利現存最早的文字發現於公元前8世紀初羅馬城附近的古代城市奧薩客棧大墓地。陶罐上刻畫的4個希臘字母表明,剛剛建立羅馬城的拉丁人在希臘人採用腓尼基字母後不久就學會使用了這種文字。羅馬早期政治是王政時代,國王掌握絕對的權力。他是大立法官、軍隊的首領、大祭祀長,其權力僅僅受到來自元老院和公民大會的遏制。元老院就是元老議會,由不同部族首腦組成。按照憲法和傳統習俗,元老院有權通過或否決國王的任命以及判定國王的立法和訴訟。公民大會由羅馬的全體男性公民構成,按照親緣關系分成30組;它授予君主行使權力,而這一點由元老院最後正式批准。
隨著羅馬權力和影響的增長, 財富開始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貴族是整個社會中最富有的成員,他們控制著大部分的貿易、行政管理和軍隊,而且只有他們才能夠進入元老院或被任命和選舉為官員。平民主要是小農場主、勞動者和手工藝者,他們占人口的大部分,在政府中卻幾乎沒有發表意見的機會。
羅穆盧斯(在位統治37年)之後,傳統上記載還有另外六位國王:奴瑪·龐皮利烏斯(在位43年)、圖盧斯·霍斯提利烏斯(在位32年)、安庫斯·馬蒂烏斯(在位44年)、L.塔奎尼烏斯·普里斯庫斯(在位38年)、賽爾維烏斯·圖里烏斯(在位44年)和L.塔奎尼烏斯·休珀博斯(在位 25年)。在王政時代,羅馬極大地擴大了對周邊領土的控制。建立王政的明確目的就是提供穩定和安全,而對周邊領土的征服就是服務於這一目的的。羅馬人似乎對領土和財富並不特別貪婪;他們的征服主要為了防範周邊民族對自己安全的威脅。隨著領土范圍的擴大,羅馬人引起了北方強大的埃特魯斯坎人的注意。公元前6世紀中葉,埃特魯斯坎人攫取了羅馬的政權。一時間,埃特魯斯坎君王統治了這個城邦,這使得羅馬人憤恨不平。終於因為埃特魯斯坎國王塔爾文強奸了一個貴族的妻子盧克蕾蒂亞,羅馬人在公元前509年奮起反抗,推翻了他的統治。盡管強奸盧克蕾蒂亞以及朱尼厄斯·布魯圖斯推翻塔爾文可能是演繹的故事,但塔爾文政權被推翻無疑標志著埃特魯斯坎政權和文明的衰落。 羅馬人沒有再推選出一位拉丁人的君主,而是徹底摒棄了君主政治,建立了共和政體,這預示著羅馬勢力得到最大擴張時期的來臨。羅馬由元老院和公民大會統治。執政官執掌最高權力,由推舉出來的兩名貴族擔當,一年選舉一次。他們行使最高權力,創建立法,充任大司法官和軍事首腦及大祭祀長,與羅馬王政時代的國王一樣擁有絕對的統治權力。他們甚至像君王一樣著裝,穿著紫色大袍,坐在傳統上君王使用的象牙寶座上。不過,他們的權力受到非常嚴格的限制:他們只執政一年,以後供職於元老院;他們是兩人執政,任何一名執政官都可以憑借簡單的否決有效地阻止對方的行動或決定。這樣,由於執政官沒有太多的展示進取心、發揮創造性的機會,羅馬政府趨於保守和謹慎。
在兩名執政官之下是兩名財務官員,稱為度支官。隨著共和國的發展,還出現被了稱為普雷艾特的官員。它起初是司法官,後來成為軍隊長官。另外,根據財富和納稅額來劃分公民等級的工作,原是執政官的職責,最終由兩名被稱為監察員的新官員來承擔。
有效的權勢全部集中在貴族手中引起了平民的憤懣。自公元前509年共和國創立到公元前1世紀在凱撒手中結束,這兩個階級之間經常發生嚴重的沖突,具體表現為貴族對權力攫取不放,而平民也鍥而不舍地追求社會和政治的平等。當時,平民生產食物並提供勞動,使得羅馬經濟得以發展,他們還是羅馬軍隊的來源。可以說,離開平民,貴族就無法生存。公元前450年頒行的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銅表法,就試圖平息這兩個階級間的斗爭。公元前445年,平民獲得了與貴族聯姻的權力;公元前367年,平民獲得當選為執政官的權力,隨後獲得進入元老院的權力。公元前300年,平民獲准參加所有等級的祭祀活動,這使得他們在宗教事務上與貴族享有同等的地位。公元前287年,平民大會的立法和決定被認定對所有羅馬公民(無論是平民還是貴族)都有約束力,這是平民最後在權力和影響上取得的最大勝利。這些改革是在沒有戰爭或流血的情況下進行的,盡管他們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兩個階級間的爭斗,卻避免了內戰的發生。
在改革政治的同時,羅馬人建立起領土霸權。起初,共和國的戰爭大多是防禦性的,但不久羅馬人就開始控制周邊領土來消弭遭受進攻的威脅。這樣,羅馬人佔領了整個義大利半島,隨後是地中海世界。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期間,羅馬人逐步佔領了所有拉丁人和埃特魯斯坎人的領土。與此同時,他們受到了高盧人的挑戰。這些高盧人系凱爾特人的一支游牧民族,他們侵入義大利半島,在公元前387年佔領羅馬城,將其夷為平地。公元前295年,羅馬捲入了與居住在亞平寧山脈的薩莫奈特人的戰爭,殘余的埃特魯斯坎人的城市、高盧人部落和一些反叛的義大利人的城市也加入到這場戰爭中。戰爭的結果是,羅馬在公元前280年控制了義大利中部。羅馬人繼續南下征服了南部的希臘城市,在公元前265年控制了整個義大利半島。
羅馬人精於管理被征服的領土,他們使用了開明與獨裁相結合的政策。他們通常並不破壞被征服的城市,而是給與它們一定的權力。一些城市,尤其是羅馬附近的那些城市,全部被授予羅馬公民權。還有一些城市被授予自治權,而另外的則結成同盟。不過,所有的城市都要向羅馬繳稅並派遣軍隊。另外,羅馬士兵駐扎在部分被征服的地方,其軍費由當地支付。在這些地方,羅馬得到了實惠,士兵們獲得了有價值的財物,並成為該地永久的軍事居民。通過這種方式,羅馬在被征服的每個地區都保持了一個永久的軍事基地。為鞏固這些基地,羅馬人開始了雄心勃勃的築路工程。他們修築的道路質量高,筆直如線,甚至徑直穿過山區,確保了士兵和供給可以快速地運抵反叛之地。通過實施授予被征服地區的權力和公民權結合在一起(或者允諾他們在將來有公民權)的政策,建立確保對於反叛地區快速嚴厲的反應通道,羅馬人在義大利半島上創立了一個持久的和平的帝國。
公元前3世紀,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發生了沖突。迦太基位於非洲北部,是腓尼基人建立的城邦,位於今天的突尼西亞附近,擁有當時地中海地區最強大的海上力量。當羅馬人在義大利半島擴張時,迦太基人正把他們的統治擴展到北非的大部分地區,他們還控制了從西部利比亞到直布羅陀海峽沿岸和西班牙南部的大部以及科西嘉島、撒丁島。這兩個民族以前曾經有過零星的接觸,但從來沒有一方感覺到對方的威脅。當時迦太基是一個令人敬畏的強國,控制了地中海地區所有的商業貿易,很多民族屈從隸屬於它,向它提供士兵和給養,而它從西班牙金礦和銀礦開采中聚斂了大量的財富。
公元前3世紀,當羅馬的勢力到達義大利南端、與迦太基人在西西里島的領土接壤時,這兩大強國有了接觸。公元前264年,羅馬與迦太基間的第一次布匿戰爭爆發,戰爭的焦點完全在西西里島。羅馬人在島上圍攻幾座迦太基城市,並憑借自己的海軍徹底摧毀了迦太基前來解救的戰艦。盡管這次戰爭沒有明確分出勝負,但這是自迦太基帝國建立以來腓尼基人第一次在地中海地區喪失霸權。公元前241年,迦太基人和羅馬人簽署條約,他們不得不放棄西西里島,並支付戰爭賠償。公元前238年失去科西嘉島後,迦太基人開始加強自己在歐洲的統治。到公元前218年,他們在西班牙建立了強大的帝國,財富和權力都得到增強。隨著迦太基勢力的日益強大,羅馬人憂心忡忡,他們強迫迦太基人簽定協定,允諾其領土擴張不能越過埃布羅河(位於西班牙北部)。公元前218年,羅馬人聯軍攻佔了西班牙城市薩貢圖姆,引發了第二次布匿戰爭。駐防西班牙的迦太基軍隊在年輕統帥漢尼拔的率領下穿越歐洲。公元前218年9月,他率軍穿越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在義大利北部打敗了遭遇的羅馬軍隊。羅馬人在絕望中任命昆圖斯·費邊·馬克西姆斯為獨裁者。他採取避免與迦太基直接作戰的策略,試圖通過不斷侵擾他們,使他們疲憊得不堪應戰。但當漢尼拔軍隊在公元前216年到達義大利南部的坎尼並開始在鄉村肆意蹂躪時,費邊派出8萬大軍前往迎戰,結果全部被殲滅,這是羅馬從未有過的慘敗。義大利南部的羅馬同盟倒向漢尼拔一邊,整個西西里島也都與迦太基人聯盟。統治著大部分希臘大陸的馬其頓國王菲利普五世,乘機與漢尼拔結盟,在公元前215年開始了與羅馬的領土之爭。 形勢對於羅馬人似乎沒有多大希望了,但漢尼拔同樣面臨軍隊後繼無援和給養的匱乏,這使得他沒有足夠的兵力去圍攻類似羅馬這樣的城市。羅馬人因而有了反攻的機會。由於殖民地總督普布利烏斯·科內利烏斯·西庇阿的英明戰略,羅馬人重新佔領了西班牙。公元前204年,西庇阿穿越非洲,直逼迦太基城牆之下。漢尼拔被迫離開義大利半島。當他返回迦太基後,迦太基人重新振作起來並於公元前202年與羅馬人展開最後的搏鬥。在非洲北部的扎馬,漢尼拔第一次被西庇阿及其軍隊擊敗。羅馬將迦太基變成了一個屬國(迦太基城於公元前146年最終被毀滅),從而控制了包括非洲北部的整個地中海西部。 由於馬其頓國王菲利普五世與漢尼拔結盟,羅馬兵鋒東指,發動了征服菲利普隨後征服其他希臘王國(敘利亞、帕加馬和埃及)的戰爭。第二次布匿戰爭使羅馬統治了已知的世界。首先,在公元前197年,羅馬將軍提圖斯·奎恩科提烏斯·弗拉米尼努斯在希臘東部的色薩利擊敗了菲利普,並宣布希臘所有城市為自由城市。敘利亞國王安條克,曾試圖從羅馬人手中奪取希臘,但是他的軍隊在公元前189年小亞細亞的馬格尼西亞戰役中被殲滅。最初,羅馬人認為希臘的城市作為自由城市不會對羅馬構成威脅,而把自己看作希臘的「保護者」,能夠阻止任何對羅馬安全構成威脅的集權的產生。但當平定馬其頓王國珀耳修斯叛亂(公元前168年)以後,羅馬對同盟和隸屬國開始實行霸權統治,以防備叛亂的萌生。與此同時,羅馬社會本身也發生了變化。強加給戰敗國家的賦稅和來自被佔領城市的戰利品,充溢於羅馬的國庫。在個人生活中,以傳統農耕為基礎的避免鋪張浪費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經歷著劇烈的變化,人們效仿古希臘時期,把奢華和美好當作地位的象徵。到公元前2世紀中葉,羅馬人已經清楚地意識到,帝國是一架巨大的造錢機器,創建帝國是一件極其劃算的事情。
第二次布匿戰爭造成了巨大的財富不均。羅馬城內的財富堆積如山,而成千上萬依賴農耕為生的平民,其土地和房屋卻被戰爭損毀。原本富有的人們又發了戰爭財,變得更加富有,他們把土地全部買下來,以至於到公元前2世紀中葉,大庄園在羅馬農業中居統治地位。這些大庄園為暴富的土地所有者擁有,由布匿戰爭和馬其頓戰爭後被帶回義大利的無數新奴隸來耕種。事實上,公元前2世紀,羅馬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原來的勞動力經濟轉變成奴隸經濟。這也造成大量的無業遊民湧向城市,大批貧窮、不滿和憤怒的羅馬自由人就集中在羅馬城中。公元前133年,這種情形終於引發了內戰。提比略·格拉古在公民大會上被選為保民官,提出擁有土地的數額應限制在640英畝,這樣就可以從富豪手中剝奪出大量的土地。羅馬富豪和元老院反對提比略·格拉古的改革,他們發動暴亂,一群元老院貴族乘機刺殺了提比略。十年後,提比略的弟弟蓋約·格拉古也當選為保民官,他要求公民大會通過與其兄相似的土地法。公元前121年,他被元老院宣布為國家的敵人而自殺身亡,成千上萬的追隨者也被殺害或處死。這標志著格拉古兄弟叛亂的結束。
在以後的幾十年裡,羅馬平民和富豪之間的沖突仍連續不斷,主要表現為出身普通家庭的羅馬統帥、執政官蓋尤斯·馬略(公元前157年—前86年)和出身豪門的羅馬統帥、獨裁官科內利烏斯·蘇拉(公元前138年—前78年)之間的對立。公元前88年,雙方的敵對狀態引發了內戰。馬略的軍隊主要募自最貧窮的階層,他承諾將戰利品和土地分給他們作為服役的代價。這樣就造就了一支新型的軍隊,士兵效忠的不是國家而是他們的統帥。最後蘇拉擊敗了馬略,被元老院賦予統治羅馬事務的全部權力,成為名副其實的獨裁官。其後幾年,他把權力歸還給元老院,結束了公民大會的權力。 蘇拉的改革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公元前70年,克拉蘇和龐培這兩個野心勃勃的人當選為執政官,他們迅速廢除了蘇拉制定的憲法。由於在亞洲打了勝仗,龐培在羅馬大受歡迎,而克拉蘇盡管鎮壓了斯巴達克斯領導的奴隸起義,卻不受歡迎。龐培與其他有前途且日漸重要的將領結盟,這些將領中最得人心的就是出身於貴族世家的才華橫溢的統帥蓋尤斯·尤利烏斯·愷撒(公元前100年— 前44年)。克拉蘇、龐培和愷撒,這三人達成協議,建立了「前三頭政治」,這標志著共和國開始走向滅亡。愷撒在北部的法國、比利時和大不列顛南部打了大勝仗,但在他返回羅馬之前,「前三頭政治」已經不復存在。克拉蘇在與中東帕提亞人的戰爭中死去,而龐培則轉而對抗愷撒,慫恿元老院反對愷撒,並將愷撒宣布為國家之敵。在強大忠誠的軍隊的支持下,愷撒於公元前49年攻入義大利,穿過義大利中部的魯比孔河,一場新的內戰開始了。公元前48年,龐培在希臘的法薩盧斯被擊敗,不久在逃亡地被埃及人暗殺身亡。公元前46年,愷撒回到羅馬,授意元老院任命他為可以執政十年的獨裁者。他被授予統治羅馬國家的絕對權力,在任何實際需要時可以不受法律和憲法的約束。兩年後,他被任命為終身獨裁者,集各種權力於一身。愷撒的絕對權力,使他成為絕對統治者、古羅馬皇帝、最高統治者,他看起來更像一個君主。一些以羅馬共和國為榮的羅馬貴族,對他的權力極為憤恨不平。公元前44年3月15日,以蓋尤斯·卡修斯·隆吉努斯和馬庫斯·朱尼烏斯·布魯圖為首的一群陰謀家,刺殺了愷撒。
但是,反叛者企圖和平回歸共和制的夢想卻在現實中變成了另外一場長達十三年的殘酷的內戰。愷撒的追隨者們建立了「後三頭政治」,他們與那些陰謀反叛者斗爭並在希臘菲力皮獲勝。「後三頭政治」由愷撒收養的甥孫馬可·屋大維(自稱卡尤斯·尤利烏斯·愷撒·屋大維)以及愷撒的部下馬可·安東尼和馬可·艾米利烏斯 ·李必達組成。然而得到元老院支持的屋大維不久就與在埃及得到女王克莉奧帕特拉支持的馬可·安東尼發生了分裂。雙方的戰爭於公元前31年結束,安東尼和埃及女王克莉奧帕特拉在海戰中失敗,兩人於次年在亞歷山大城自殺。
戰爭的結束也標志著羅馬共和國的滅亡。屋大維奪取了愷撒曾經擁有的所有權力,只是在形式上沒有作任何關於共和國制度的改變。他確定自己為絕對的統治者,最初他自稱為「元首」(羅馬的首席公民,這個詞就是現代詞彙prince的由來),後來稱為「奧古斯都」(威嚴或最高的)。在遺言中,他自詡完成了恢復帝國和平與秩序的使命。他把士兵重新安置在農田裡,使第二次布匿戰爭以來平等擁有土地的夢想幾乎變為現實。他將羅馬軍隊由志願軍變成了常備隊。這些軍隊遍及帝國大地,他們把羅馬語言和羅馬文化傳播到歐洲和地中海地區。最後,奧古斯都開始了一個巨大的建築計劃,並充任藝術的保護人,從而使羅馬文化達到前所未有的鼎盛。傑出的作家得到元首本人和其助手梅塞內斯的資助,這些人包括著名的維吉爾(公元前70年—前19年)、賀拉斯(公元前65年—前8年)和奧維德(公元前43年—公元18年)。他們在意識形態上進一步推動了奧古斯都的政治改革,其中維吉爾創作的羅馬文學巨著《埃涅阿斯紀》是關於英雄埃涅阿斯創建羅馬文明的史詩。奧古斯都還以贊助文學的熱情同樣慷慨贊助藝術和雕塑。他實施了包括巴拉丁山上的阿波羅神廟和其他各種神廟以及羅馬廣場等許多大型建築項目。
B. 義大利歷史
義大利歷史
據古代神話,羅慕路斯(Romulus)——傳說他和孿生兄弟雷穆斯(Remus)是由母狼撫養和哺育的——於公元前753年建立了羅馬。事實上,自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義大利部落就居住於此。從公元前900年開始,伊特魯里亞文明開始發展,而在公元前3世紀末期,古羅馬人佔領了伊特魯里亞城。
新羅馬共和國延伸到義大利南部,在公元前241年的第二次迦太基戰爭(Second Punic War)後,將西西里納入自己的達·芬奇版圖。公元前202年,羅馬擊敗了迦太基,將西班牙和希臘納入版圖。在凱撒的統治下,羅馬征服了高盧和埃及。而在凱撒被刺殺以後,凱撒的養子屋大維(Octavius)擊敗了對手馬克·安東尼和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於公元前27年建立了古羅馬帝國,並被尊為奧古斯都·凱撒(Augustus Caesar)。君士坦丁大帝(Emperor Constantine)宣布基督教為國教,並於公元330年遷都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但不久就被哥特人和汪達爾人滅亡。在隨後的幾個世紀里,匈奴人和阿拉伯人不斷從南邊侵入這塊土地。
義大利中世紀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北部強大城邦的崛起。15世紀,文藝復興造就了多那太羅(Donatello)、波提切利(Botticelli)、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拉斐爾(Raffello)和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等藝術天才。到了16世紀早期,義大利大部分領土處於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之下。在拿破崙於1796年入侵之後,消失了幾個世紀的統一跡象又重新顯現。19世紀60年代,在愛國者馬志尼(Giuseppe Mazzini)和加里波第(Giuseppe Garibaldi)的努力下,統一運動(義大利復興運動)蓬勃開展。1861年,義大利王國宣布成立,國王埃馬努埃萊二世(Vittorio Emanuele)成為了統治者。
1921年,墨索里尼(Mossolini)的法西斯黨掌握了國家大權。墨索里尼在「二戰」中和德國結盟,後於1945年4月被義大利游擊隊擊斃。
義大利是1957年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時的六個創始國之一。該國的經濟曾在一段時期有所增長,但在20世紀90年代遭遇了經濟和政治危機。巨大的賄賂丑聞震驚全國。為了加入歐洲貨幣聯盟(EMU),義大利不得不進行財政緊縮。另外,在1992年一些著名的反黑手黨法官被暗殺之後,義大利果斷地展開了打擊西西里黑手黨(Mafia)的斗爭。
從2001年起,媒體巨頭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Silvio Berusconi)一直擔任該國的總理,領導著右翼義大利力量黨(Forza Italia)。他在任期間引起了很多人的失望,不斷有人指責其腐敗。
2006年4月,羅馬諾·普羅迪領導的中左翼聯盟在義大利議會選舉中以微弱優勢戰勝貝盧斯科尼領導的中右翼聯盟。普羅迪出任義大利總理。
2008年4月,貝盧斯科尼領導的中右聯盟在義大利議會選舉中再次獲勝,貝盧斯科尼也成為義大利戰後第62屆政府總理。
C. 義大利在歷史上有那些朝代
義大利這個概念在中世紀根本就是地理概念,無所謂王朝什麼的。所以我只能給你列出在現在義大利國境范圍內存在過的王國。
東哥特王國493-555,被優士丁尼大帝給滅了,義大利基本上從此就陷於分裂:南方被拜占庭控制(但時間不長),北方是倫巴德王國(後來被查理曼在774年給征服了),羅馬附近則因為丕平獻土的原因屬於教皇的勢力范圍。而西西里地區則更是幾易其主,一度被阿拉伯人佔領。
後來,查理曼死後,根據凡爾登條約,他的三個孫子平分了他的領土,長孫羅退爾既得到了大概可視作「義大利」地區的土地,而且繼承了皇帝的稱號。羅退爾死後,他的土地又被瓜分,南方基本就可視作義大利的北部地區。
在整個的中世紀,義大利形成了大量的城市共和國(這都算不上朝代吧),比如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薩等等。同時,這一時期的義大利也有一些小型的王國,公國割據一方:北方有薩伏依家族統治的薩伏依公國、米蘭公國,南方有那不勒斯王國以及後來的兩西西里王國。
近代之後,經過義大利復興運動,以撒丁王國為中心完成了義大利統一,這才基本上產生一個統一的王朝---薩伏依王朝。而義大利歷史上好像也只有這一個統一的王朝,它在1946年義大利共和國建立之後被推翻。
D. 哪位能告訴我 15世紀到17世紀 義大利的發展歷史 及其首都
悠久的歷史,先進的文明,留下了燦若群星的文物古跡。米蘭的象徵——多姆大教堂,座落在米蘭市中心的杜奧莫廣場上,是歐洲三大教堂之一。這座始建於1386年,前後經歷近6個世紀才竣工的宏偉建築,是哥特式建築的典範。 教堂上有 135座大理石尖塔,每座塔的頂端都有聖者賢人的雕像,遠遠望去,彷彿是聳入空中的尖塔之林,巍峨瑰麗。主教堂大廳面積1.17萬平方米,可容納3.5萬人,1805年那坡侖 曾在此舉行加冕典禮,成為義大利國王。
義大利系文明古國,經歷羅馬共和(前509~前28年)和羅馬帝國(前27~476年)時期後,962年受神聖羅馬帝國統治。11世紀諾曼人入侵南部並建立王國。12~13世紀分裂成許多王國、公國、自治城市和小封建領地。16世紀起先後被法、西、奧佔領。1861年3月建立義大利王國。1870年王國軍隊攻克羅馬,完成統一。1922年10月31日墨索里尼上台,實行長達20餘年的法西斯統治。1946年6月2日成立共和國。戰後意政府更迭頻繁,但政府的內外政策具有相對穩定和連續性的特點。
政治上義大利仍處在新舊體制交替的時期,中左、中右聯盟兩極的政治格局繼續發展,但黨派林立,多黨聯合執政繼續給義大利政局長期穩定和體制改革帶來諸多不利因素。1998年10月,左民黨全國書記達萊馬受命組成中左聯盟政府,成為意戰後50多年來第一位前共產黨人總理。達萊馬上任後,突出改革的特點,倡議從選舉法著手重振政治體制改革,並與中右力量基本形成共識。以通過財政法為契機,積極解決就業問題,特別是南部的發展問題,保障社會公正。同勞資雙方和社會組織簽署了有利於穩定發展的「社會公約」。1999年 12月,由於中左執政聯盟內「三葉聯盟」公開對達萊馬政府表示不信任,達萊馬主動向總統辭職,後受命重新組閣成功,戰後第57屆政府正式成立。
約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許多大意批的「義大利人」從地中海的其它地方航行到義大利,並定居在國家的南部地區。具有印度和歐洲血統的部落於公元前1800年左右出現了身份更為明確的部族,主要有撒丁島上的利古里亞人,定居在今天的利古里亞區;海洋西古巴人,他們在義大利南部和今天的拉齊奧區繁榮昌盛起來。後來又有來自巴爾干半島各國的游牧部族皮齊尼人和梅薩比人,定居在義大利的亞德里亞海沿海地區。在這之後接踵而來的是所謂的古義大利人——翁布里亞人,薩謨奈人,拉丁姆人、沃而西人、韋尼蒂人及其他人,他們在半島的北部和中部地區開拓了殖民地。公元前800年左右,來自被費的腓尼基人在西西里島和撒丁島上建立殖民地;法國後裔凱爾特人於公元前600年左右也來到了義大利。
希臘人
公元前735年左右隨著希臘人的到來,南部地區的定居格局顯得更有凝聚力了。希臘與義大利的部分地區長期有生意來往,因此,從希臘來的移民願意長期在這里居住下區。阿克拉加斯和卡塔納(今天的阿格里真托和卡塔尼亞地區)等獨立的希臘人城市在義大利南部地區和西西里亞崛起,形成了Magna
Graecia(大希臘區)。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他們豐富了善於發明創造的義大利人在藝術、文化和農業等領域的傑出才能和技巧。
許多新興殖民地最後超越了希臘城市,導致了大希臘區和祖國之間的摩擦。公元前4415年,雅典人對錫拉庫薩——西西里島上最強大的希臘城市——發動了海上襲擊,結果在古代歷史上一次大規模的海上戰役中被驅逐出去。北方的伊特魯里亞人和附近的迦太基人對希臘人發起了進一步的挑戰。
迦太基人
迦太基人最早是北非沿海地區的一個腓尼基曾祖母的。在大希臘最興旺的時期,它已經憑著自己的能力成為一個強國,不久就在西西里島和其他地區的希臘殖民地旁建立起了自己的殖民地。這樣一來,沖突就引發了。早在3世紀,敵對栓放就開始互不理睬彼此之間的差異,此外,當時這兩個競爭對手還面臨著一個新的超級大過——羅馬——的威脅。羅馬政府了庫薩,迦太基人多次奮起反擊,才得以2多存在了一段時間。
伊特魯里亞人
正當希臘人與迦太基人在為爭奪義大利南部而戰時,另一個主要的文明國家——伊特魯里亞對北方處於分裂狀態的領土實行霸權統治。他們是誰?來自何方6?這兩個問題一直是困擾考古學家的大謎團。根據公元前800年至900年左右的第一次歷史記載,他們可能是由同化了的其他部族(主要是翁布里亞人)的善於發明創造的外來民族混合組成,最後形成了共同的語言和共有的社會觀、藝術觀和文化觀。
他們的社會結構是在相互間關系聯系不緊密的12個城市組成的聯盟的基礎上形成的,由從事神職的國王統治。然而,他們所留下來的藝術、文化遺跡甚少,因為許多城市是用木頭建成的,很快就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實際上,唯一能證明他們存在的證據是從墳墓中得來的。在約400年的時間里,他們所創造的尖端技術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使他們在義大利中部處於無人挑戰的地位,但是最後還是羅馬人的獵物。到了公元前300年,羅馬人已經佔領了大多數的城市。
羅馬帝國
羅馬建於公元前753年,但有關證據卻表明它的建立時間是接近公元前1200年或公元前1400年,也就是在該城市的卡匹托爾山上發現的最早陶器碎片的年代。到了公元前9世紀,在台伯河兩岸的低矮山丘上也許已坐落著許多分散的村莊。當時的這個位置是北方伊特魯里亞人和南方的拉丁人(另一個居住在義大利中部的部族)的領土之間的戰略要地。在接下來的3個世紀的時間里,該地區通過貿易繁榮發展起來,並由伊特魯里亞國王統治。
公元前509年,羅馬市民推翻了伊特魯里亞統治者,建立了他們稱之為「共和制度的國家」。在這種制度下「人民就是國王」。羅馬城市繼續繁榮發展,唯一不足之處就是「普通老百姓」——平民與迅速抓岸大的政治軍事上層人士——貴族之間的鴻溝不斷擴大。公元前494年,平民選出了保民官(或地方行政官)來保護他們的利益,並針對社會的這一弊病及其他缺點發表演說。
一個強大的政治基礎(保民官是其中一部分)使羅馬能夠開始實施其政府計劃。義大利南部的伊特魯里亞人、薩謨人及希臘人佔領的地區
很快就陷落了。接著羅馬與迦太基發生了沖突,他們之間的敵對狀態導致了三場持久戰,這就是著名的布匿戰爭。第一次戰爭中(前264——前241),羅馬佔領了地中海的主要島嶼——西西里島、撒丁島、和科西嘉島。第二次戰爭(前218——前202)中,羅馬遭遇迦太基軍事同刷矮漢尼拔,屢屢戰敗,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公元前202年,他領導的戰役失敗了。第三次布匿戰爭(前149——前146)中,迦太基人終於投降了,這樣,羅馬就佔領了地中海的大部分地區。
當羅馬在海外的事業蒸蒸日上上,國內卻內亂不斷。政府採取鎮壓和類似的環節措施都不能解決貴族和平民之間的新爭端,這些爭端不斷升級,最後發展成公元前92至前89年間所謂的社會戰爭,動亂導致了蘇拉領導的軍事鎮壓,蘇拉統帥的獨裁政權標志著軍隊已經成為一種政治力量。他當權期間發生的一件大事就是奴隸大起義(前73——前71),由以前的鬥士斯巴達克斯領導的註定要失敗的起義。
另一個統帥龐陪在素拉去世之後脫穎而出,他與克拉蘇實行聯手統治,克拉蘇最後成為貴族邊緣任務。由於軍事上的成就,龐陪得到了提拔。這時,第三個統帥——尤利烏撕•愷撒出現了,他於公元前81年參軍以還清債務,科島了公元前63年,卻獲得了祭司長的植物,即羅馬職位最高的禮儀教士。公元前59年,他於克拉蘇、龐陪一起統治全國,形成了三權執政局面,這就是羅馬歷史上著名的「前三頭同盟」。
愷撒原本是因其演講才能和敏銳的經濟頭腦而出名,但他在軍事方面的才幹很快得到了證實,在為期是年的戰爭中,他在今天的英國、得國和法國境內取得了多次輝煌的勝利。這些功績引起了龐陪的嫉恨,他企圖讓羅馬人反對愷撒,於是便找了個借口對愷撒實行報復。公元前49年,愷撒返回義大利,他率領軍隊斷然決定無視法令渡過盧比孔河(靠近今天的博洛尼亞)。當時的法令規定;沒有經過參議院的同意,軍隊不能過河。在預先得到愷撒的到來的警告時,龐陪狼狽而逃,羅馬的政治反抗崩潰了。
公元前48年,愷撒被任命為羅馬的終身統治者。他大力實行改革和復興政策以鼓勵持久的建設工程,並恢復法律和其他制度。然而,新上任的獨裁者的權力遭到了嫉妒。公元前44年3月15日(即古羅馬歷中3月的第15日),在他不幸區參議院的路上,被一個共謀者集團(包括他的養子布魯圖什在內)謀殺了。
愷撒的遇害引起了全國的轟動。所謂的「第二次三頭同盟」首次登台,這是個由羅馬人馬可•安東尼、李必達和屋大維(愷撒
的大侄子兼指定繼承人)組成的聯盟。接下來是馬可•安東尼與屋大維長達12年的權力之爭。安東尼與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之間的關系毀掉了他的抱負。公元前31年,屋大維在亞克興戰役中的大獲全勝標志著安東尼的徹底失敗。接著,屋大維改名為奧古斯都,與公元前27年登上了皇帝的寶座,開始了奧古斯都世道。也就是羅馬帝國的全盛時期。
奧古斯都的統治得到了人們的支持。帝國
擴張的速度放慢了,軍事上的勝利得到了鞏固,政府鼓勵人們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奧古斯都引以為榮的是「巴羅馬的磚塊百年成了大理石」。羅馬的文化生活也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尤其在文學領域,奧維德、維吉爾和賀拉斯等作家寫出了一部部古典文學的佳作。
奧古斯都的繼承者——朱利奧•克勞狄王朝成員——在才能方面遠不如他。提比略皇帝(14——37)、克勞狄皇帝(41——54)和尼祿皇帝(54——68)多半都是可以用金錢收買的頹廢者,他們只會大筆大筆地揮霍財產。只有帝國創造的巨大財富才掩蓋了這個時期的經濟和官僚政治的不足。尼祿任職期間,國家已遭多重創傷,對基督教徒的迫害到處可見。
弗拉維安王朝(69——96)的換地——韋斯巴薌、蒂圖斯和圖密善——總的來說都很有成就;安東尼王朝及其政府任職者——內爾瓦、圖拉真、哈德良、安東尼和馬可•奧勒利烏斯也是如此。117年,在圖拉真的統治下,帝國的領土面積達到了最大;哈德良則是歷史上最有修養、注意英明的領導人。
衰退和瓦解
馬可•奧勒利烏斯皇帝(161——180)的去世可以說是個分水嶺。羅馬帝國第一次受到外敵的威脅。長期以來帝國的空洞大話掩蓋之下的羅馬種種弊病都得到了惡報。通貨膨脹襲擊了整個國家,羅馬的經濟搖搖欲墜,帝國的資產被用來抵押和還債,文化生活也一蹶不振,國家開始越來越頻繁地更換皇帝,隨著帝國掠奪來戰利品的日益減少,國內的農業和商業也衰退了。社會、軍事和其它制度變得十分脆弱而奄奄一息。
政府作出種種努力來抑制衰敗的進程,其中最主要的是在286年把帝國劃分為東、西兩個管轄區,分別在羅馬和君土坦丁堡擁有各自的皇帝。這些措施倒是帶來了暫時的緩和。這時出現了一個意志特別堅強的皇帝——君士坦丁大帝(306——337),在他的統治製造、下,羅馬再度繁榮昌盛起來。他是第一個賦予基督教徒宗教信仰自由的皇帝。可是,這種緩解只是暫時的。395年,帝國西轄區的首府從羅馬搬到了東北部更容易防守的拉韋納。15年之後,哥特人阿拉里克洗劫了羅馬,他是來自波羅的海的一個部族(屬於第一批所謂的蠻族)的首領。羅馬的末日來臨了。475年,另一個哥特人——奧多埃塞——取締了帝國西轄區的末代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圖盧斯。493年,狄奧多里克也跟著奧古埃塞而來,他佔領了帝國的最後一個首府——拉韋納,從而統治義大利的大部分地區。
法蘭克人和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
然而,地中海對岸的拜占庭(古老的東帝國)逃脫了它西邊鄰居的厄運。536年至552年期間,其皇帝——查士丁尼——奪回了義大利的大片土地,並實行拜占庭式的統治,這種影響了義大利大部分地區幾個世紀。567——774年,倫巴族人的到來打破了完全霸權的局面,並在義大利的北部與中部的非拜占庭地區建立了強大的公爵領地,他們主要是沒有宗教信仰的德國人。
法蘭克人的捲入進一步使半島領土哦犬牙交錯的狀況復雜化了。這是一支來自高盧(今天的法國)的信仰基督教的民族。兩個敵對王朝——卡洛林王朝和墨洛溫王朝的存在削弱了法蘭克人在高盧的地位。卡洛林王朝的領導人——(矮子)丕平著手處理王朝之間的沖突,他呼籲教皇統治制度(一種教皇俗權不斷增長的制度)對次進行仲裁。754年,教皇斯蒂芬三世批准了丕平的統治權力,但他要求法蘭克人把倫巴族人驅逐出義大利以作為回報。
法蘭克人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部分在丕平的領導下,分別在丕平更出名的兒子——查理曼的領導下。800年聖誕節那天,教皇聖利奧三世封查理曼為羅馬皇帝,此舉有重大的象徵意義。查理曼把他從倫巴族人手裡奪取的義大利中部領土拱手送給了教皇,從而出現了羅馬教皇和、國家的萌芽,這些領土首次為教皇提供了行使真正政治權力的經濟來源。
領土的轉讓也加強了教皇與帝國之間的持久關系。在查理曼及其更強有力的繼任者對帝國實行 統治期間,這種關系大多還是友好的(法蘭克帝國最終分裂時,神聖的羅馬帝國還是一個富有凝聚力的實體)。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教皇和皇帝的時運變化,他們之間的關系開始緊張起來。當有關合法性的問題出現時,雙方都訴諸查理曼那意義重大的加冕約定:教皇有權認可皇帝,皇帝有權任命教皇。雙方僵持造成的影響以及各自的陣營和支持者名稱——歸爾浦派(教皇派)和吉伯林派暗暗皇帝派暗暗啊子義大利的歷史上回盪了好幾個世紀。
阿拉伯人與諾曼人
義大利那部則完全是另一種情況。羅馬帝國在鼎盛時期被迫擊退來自北非的挑戰,並在布匿戰爭中打敗了迦擊太人。9世紀時又出現了來自非洲的挑戰,這次是曾於827年從北非入侵西西里島的阿拉伯人(或撒拉森人)。他們在島上呆了差不多兩個世紀,傳入數不清的文化、建築、烹飪和其它方面的新食物,從而大大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如冰淇淋),直至今天。
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最終都被諾曼人征服了(當時,拜占庭人仍統治著義大利南部的其它地方)。諾曼民族是斯堪的那維亞人的後裔,曾定居在法國北部的諾曼底。他們四處搜索戰利品,並以外國雇傭兵的身份來到義大利南部。可到了1030年,諾曼人就在普利亞建立了一個獨立自主的王國,作為征服義大利的跳板。他們以此為據點於1061年入侵西西里島並成立了一個王朝,羅傑斯一世與羅傑斯二世是最著名的任職皇帝,他們與英格蘭11世紀的復仇者——威廉(征服者)有親戚關系。
這時期所發生的一系列事件給義大利南部地區的發展再成了長達幾個世紀的影響。羅傑斯二世受加冕為西西里國王時統一了那不勒斯與西西里王國,該王國以不同的形式抑制存在島1860年。然而,諾曼人的霸權很快就被粉碎了,與義大利北部一樣,南部地區還是由羅馬教廷和神聖羅馬帝國來統治。
1186年神聖羅馬皇帝亨利六世與諾曼公主——歐特維爾的康斯坦斯之間的聯姻加速了諾曼民族的衰敗。194年,諾曼王朝的家族完全消滅了,亨利幸運的婚姻使他成諾曼王座的繼承人。羅馬艦艇曾先後批准了查理曼及諾曼人統治義大利南部地區,因此教皇對帝國的出現十分憎恨。亨利的兒子——弗雷德里克•霍恩施陶芬(1197——1205)是中世紀的一個大人物,他絲毫不受教皇態度的影響,例如,他對1228年的被驅逐出教會完全不在乎。他熟練地統治南部地區,由於在藝術、科學和軍事上的突出成就,人們賦予他「世界之奇跡」的頭銜。
弗雷德里克的兒子——曼弗雷德在才能上不如他父親,於1266年被安茹省的查理(法國國王路易斯八世的兒子)打敗。1260年,羅馬教皇曾要求查理把首府搬到那不勒斯,並與安茹省的繼承人一起在那裡建立了一個王朝,對南部地區實行了兩個世紀的統治。只有西西里人發動的一場反安茹省人的晚禱起義期間,西西里島的貴族尋求外來力量的幫助,這一次是求助於西班牙阿拉貢的彼得三世。阿拉貢不僅奪取了西西里島,還於1442年製造了歷史上具有諷刺意味的意想不到的轉折——阿拉貢人的統治者阿方索五世居然被任命威那不勒斯安茹省人的末代皇帝繼承人。這樣,南部地區一直歸西班牙統治到18世紀。
城市國家
同一時期(11——12世紀),義大利北部出現了城市國家。剛開始是由於羅馬教廷和神聖羅馬的軟弱無能導致這些獨立小塊地區的出現,他們本應該在這些地區行使權力。大多數皇帝都沒有能力把他們在北歐(主要的權力基地)履行的義務與在義大利行使權力的使命有機地結合起來。就羅馬教廷本身而言,它與帝國之間的爭端大大削弱了它的力量,最終屈服從於法國的統治。1309年,教廷被迫搬到阿維尼翁,繼續處於法國的「保護」之下,直至1377年。
城市利用權力真空日益形成獨立的個體。被稱為海上共和國的熱那亞、比薩、阿馬爾菲和威尼斯(最為突出)通過海外貿易富裕起來。佛羅倫薩和錫耶那等城市因發達的防止業和銀行業而繁榮昌盛。其它城市,如米蘭、博尼倫薩和維羅納也因位於貿易交通要道而日益發達。最後,由400多個城市國家分布在義大利北部。只有在南部,占支配地位的西班牙封建舊制度一直了發展的步伐。這種停滯不前的狀況一直持續到20世紀。
起初,大多城市海享受民主統治,可以推選商人和少數貴族加入統治機構。可是,隨著事件的推移,內部一件的不統一以及險乎競爭城市之間的爭端導致了城市的不斷分裂。這樣的社會背景往往會產生某個富有才能的人物或富裕的家族,只有他們可以在動盪不安的時期實行統治,如,佛羅倫薩的梅迪奇,米蘭的維斯孔蒂,費拉拉的埃斯特,曼圖亞的貢薩加和維羅納的斯卡利傑爾都是其中的一員。
雖然這些富裕的家族常常十分專制,但他們確保了經濟繁榮發展所需要的社會安定。同時,這些家族還常是開明的藝術資助者,他們所管轄的城市成為電壓的文藝中心,人們在藝術和文化領域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在文學領域,出現了但丁(1265——1321)彼特拉克(1304——1374)和薄伽丘(1313——1375):在繪畫領域,出現了喬托(1266——1337)、契馬布斯(1240——1302)和杜喬(1255——1318)等創新者;在建築領域,出現了阿諾爾福•迪坎比奧(1245——1302),佛羅倫薩大教堂就是他由他設計的;在雕刻領域,出現了喬瓦尼•皮薩諾(兒子)、尼古拉•皮薩諾(父親)和許多藝術家。這個時期的發展勢頭反映在宗教方面,如聖方濟各(1182——1226)使當時盛行的宗教正統觀念獲得新的活力,同時也對之提出異議。學術領域所取得的成就也是顯而易見的,不僅出現了古典文藝復興,還創造了幾所歐洲最古老的大學(最著名的由帕多瓦大學和博洛尼亞大學)。
來自世俗的資助讓藝術家們從先前的宗教藝術義務所造成的保守表達模式中解脫出來。學術領域也出現了同樣的自由,作家和思想家能夠把重心從神學轉移帶對古典及人文主義文章的研究上來。這些現象十分接近後來的文藝復興(此詞源於義大利語rinasciment,也可用「新生、再生」,見33——34頁),即古典藝術典範的復興——藝術和其他文化活動的大高潮。
然而,盡管義大利還沉浸在我們今天回顧起來所認為的黃金時期之中,導致它最終滅亡的有力跡象已經十分明顯。西班牙和葡萄牙對新大陸及通往東方更好的商路的發現逐漸破壞了地中海地區以及大陸的貿易,而威尼斯和其他海上強國的繁榮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此為基礎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興起威脅著威尼斯的政權,同時整個義大利也受到了牽連。但義大利各城市國家在歐洲舞台上與日俱增的聲望必然會使它們與歐洲大陸上其它主要強國之間的聯系來。更為密切。
在四個月內,加里波第在「紅軍」——一支由穿紅衣衫的自願者組成的著名軍隊的協助下,從波旁王朝手裡奪取了南部地區。教皇國家很快陷落了,只剩下羅馬還在發火衛戍部隊的保護之下。1861年3月14日,義大利王國在都靈宣布成立。1866年,威尼斯和威尼托區也加入了王國。當時,卑斯麥和普魯士人在薩多瓦戰役中打敗了奧地利。1870年,由於在普法戰爭中的失敗,法軍撤出羅馬,這樣最後一個環節,羅馬被收回了,一年以後,它成為新建國家的首都。
統一的義大利
政治家們在統一以後的幾十年裡共同努力使義大利實現現代化:修建了公路和鐵路,改善了教育,鼓勵發展工業等。同時,義大利也積極開拓殖民地——厄利垂亞的大部分地區(1885),並征服了北非的利比亞(1911——1912)。此外,還於1913年舉行了由全體男子參加投票的選舉(婦女到了1946年才由選舉權)。
1914年一戰爆發時,義大利還是保持中立,但在九個月內(1915年5月24日),在由可能進一步在非洲開拓殖民地以及佔領所謂的「應屬一國而受他國統治的地區」(仍受奧地利人控制的義大利東北部講義大利語的地區)的誘惑下,它加入到協約國的行列之中。剛開始時,義大利的新生軍隊打不過奧地利軍隊,在好幾個重要戰役中連連失利,直到1918年,才在威尼托區的維托里奧取得了勝利。
義大利在1919年的和平條約中得到了它所想得到的東西,但戰後的它仍痛苦地棉隊臨著經濟和社會劇變。政治混亂繼起,威極端主義的吱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原社會黨人新聞記者貝尼托•墨索里尼,巧妙地利用了這種形勢,派他的黑衫追隨者到接墒煽動混亂的局面,並用花言巧語引誘義大利那些緊張不安的上、中層階級。
1922年受到威脅的總罷工威變革提供了催化劑,墨索里尼從米蘭出發,開始了著名的「羅馬進軍」,讓害怕內戰的王維托雷•埃馬努萊三世認可墨索里尼威首相,盡管他的法西斯主義黨派在議會中的表現微不足道,但他很快鞏固了政權,最後就任「領袖」。到了1925年,他已經建立了一個法西斯專政的國家,並不可阻撓地任其自然、逐漸走向與納粹德國聯盟,准備發動戰爭。
1940年,義大利與納粹分子聯合起來,希望能從德國在波蘭和法國的全面勝利背後撈取好處。但是義大利軍隊准備不充分,土氣不高,在希臘、衣索比亞戰役中連連失利,並在1943年7月同盟軍登陸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遭受重大損失。1943年9月停戰後,墨索里尼被囚禁,在混亂的局勢中,義大利新政府對德宣戰。希特勒採取強迫手段釋放了墨索里尼,並正式任命他為義大利傀儡政府的首腦,開始了一場反對步步逼近的同盟軍的艱難消耗戰。
1944年6月4日,羅馬終於被佔領了但同盟國到了1945年4月24日才渡過北義大利的薄荷。墨索里尼在企圖逃亡瑞士的途中北抓獲,於4月28日處死。
直至今天
引人注目的義大利戰後改革開始於1946年6月,國家公民復決投票以極小的票數之差通過了以共和國取代君主專制的決議。馬歇爾計劃為經濟的繁榮發展起了催化作用,廉價勞動力的容易獲得和義大利的推動作用。1957年的《羅馬條約》標志著義大利溶入歐洲的主流,這是一份為歐盟奠定基礎的文件。義大利是歐盟的6個創始國之一,羅馬於1960年主辦了奧林匹克運動會,這使義大利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同年,費代里科•費里尼的著名電影《甜蜜的生活》上映了,該片展示了義大利在十年非同尋常的變化中表現出來的特色與風格。
義大利的變革步是沒有存在問題。到了20世紀60年代,經濟的繁榮只要是按它自己的軌跡自然到發展。聯合政府的力量削弱了,經濟也變得步穩定,這些因素導致了嚴重的社會緊張局勢。1968年,在所謂的「炎熱的秋天」時期,動亂爆發了工人和學生的遊行示威席捲了全國。
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情況變得更加糟糕。義大利遭到各種政治形式的正好子恐怖主義的破壞。1978年,義大利陷入了最低谷,最可怕的恐怖主義集團:紅隊「綁架並殺害了前首相阿爾多•莫羅。但是,恐怖主義威脅剛結束,20世紀90年代早期的腐敗丑聞就使義大利垂死的政治制度徹底崩潰了。當時的遭遇似乎促成了顯著的改變,也首次表明了義大利真正渴求政治制度與憲法的改革。結果,第二共和國於1994年宣布成立,但這只不過是個黎明的假象。近來,由於違約,義大利和歐盟之間曾經親密的關系出現某種程度的變化。
E. 義大利最終統一是在何時
現代義大利的統一一般被認為是發生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這個時期也被稱為義大利文藝復興。義大利王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的法蘭克王國,當時的義大利王國只包括今天義大利北部的地區。855年,中法蘭西王國的國王洛泰爾一世去世,中法蘭西由洛泰爾一世的三個兒子繼承。
19世紀中後期,義大利半島西北部的薩丁尼亞王國。首先,法國打敗了奧地利,然後利用普魯士和普魯士戰爭的機會,將法國和奧地利的軍隊趕出了義大利半島。義大利的統一得以實現。1860年4月,撒丁島國王在征服了兩個西西里島後被加冕為義大利的國王。1861年3月,完成義大利統一的撒丁王國改名為義大利王國。1860年義大利人加里波第率領志願軍解放了西西里島和那不勒斯,並在義大利南部舉行了與撒丁島合並的公投。1861年3月,義大利王國宣布成立。此時,威尼斯由奧地利統治,羅馬由依賴法國的教皇統治。
F. 義大利最終統一是在什麼時候
義大利最終統一是在1870年。
義大利統一前的局勢15-16世紀的時候,義大利由於外國勢力的侵入,義大利各地的封建割據勢力相互爭戰,長期的分裂割斷了經濟、文化、政治上的往來,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正常發展。
到1830年時,幾乎沒有人會認為會有一個義大利國家的存在。
早期,燒炭黨人開展了反法、反奧斗爭,主張採取自下而上的道路來完成義大利的統一。為結束義大利四分五裂的狀態,燒炭黨成員不斷起來反抗,但最後都被奧地利殘暴地壓迫了。
加富爾出任撒丁王國首相後主張以撒丁王國為中心,力圖通過王朝外交活動,憑借外力實現國家統一。
不久加里波第交出了自己的全部權力,也就是說兩西西里王國的領土同撒丁王國的領土合並了,1861年建立義大利王國。
1866年和 1870年又收復威尼斯和羅馬,這樣終於完成了義大利的統一。
G. 1854-----1930 這之間的重大歷史和有趣軼聞!內容不限 越多越好!
1854年義大利人Ignatio Porro 發明了雙筒望遠鏡。
1854年,吹氧法 瑞典人從13世紀起就開始在坩鍋里靠熔化鐵來小規模地煉鋼。
1854年亨利·戈培爾使用一根炭化的竹絲,放在真空的玻璃瓶下通電發光。
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發電機。
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
1876年,定居美國波士頓的蘇格蘭人貝爾試通電話成功,愛迪生等人在貝爾發明的基礎上作了重要改進,使電話通訊很快風行全球的許多國家。
1877年,美國建成第一座電話交換台。
1877年,美國建成第一座電話交換台。
1882年,法國人德普勒發現了遠距離送電的方法,美國科學家愛迪生建立了美國第一個火力發電站,把輸電線聯接成網路。電力是一種優良而價廉的新能源。它的廣泛應用,推動了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等一系列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人類歷史從「蒸汽時代」跨入了「電氣時代」。 1886年英國的機械工程師斯塔利,從機械學、運動學的角度設計出了新的自行車樣式,裝上前叉和車閘,前後輪大小相同,以保持平衡,並用鋼管製成了菱形車架,還首次使用了橡膠車輪。斯塔利不僅改進了自行車的結構,還改制了許多生產 自行車部件用的機床,為自行車的大量生產和推廣應用開辟了寬闊的道路,因此他被後人稱為「自行車之父」。他所設計的自行車車型與今天自行車的樣子已經基本一致了。
1888年,愛爾蘭的獸醫鄧洛普,從醫治牛胃氣膨脹中得到啟示,將自家花園用來澆水的橡膠管粘成圓形並打足氣裝在自行車上,這是充氣輪胎的開端。充氣輪胎是自行車發展史上的一個劃時代的創舉不但從根本上改變了自行車的騎行性能,而且完善了自行車的使用功能。 從1791年到1888年,摩托車的始祖——自行車的發明和改進,經歷了近100年中這些發明者的不懈奮斗。我們不得不為人類的發明創造所感動。
1888年,德國科學家赫茲發現了電磁波。利用這種電磁波,義大利人馬可尼制出了無線電通訊設備。
1899年,馬可尼在英法之間發報成功;
1901年,橫越大西洋發報成功。近代電訊事業的發展,為快速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從此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
19世紀80年代中期,德國發明家戴姆勒和卡爾·本茨提出了輕內燃發動機的設計,這種發動機以汽油為燃料。90年代,德國工程師狄塞爾設計了一種效率較高的內燃發動機,因它可以使用柴油作燃料,又名柴油機。內燃機的發明,一方面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引起了交通運輸領域的革命性變革。19世紀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車出現了。80年代,德國人卡爾·本茨成功地製成了第一輛用汽油內燃機驅動的汽車。
1896年,美國人亨利·福特製造出他的第一輛四輪汽車。與此同時,許多國家都開始建立汽車工業。
1901年,橫越大西洋發報成功。近代電訊事業的發展,為快速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從此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
1903年,美國人萊特兄弟製造的飛機試飛成功,實現了人類翱翔天空的夢想,預告了交通運輸新紀元的到來。
1907年塑料,在得知塑料的發明之後,全世界最開心的莫過於大象了。幾百年來,從小刀的把手到檯球,一切都以象牙為標准原料。19世紀80年代,象牙供應的逐步減少與檯球運動的興起就曾引發了一場危機。美國最大的檯球生產商費蘭與考蘭德公司迫不及待地懸賞價值1萬美元的黃金———這是一筆很可觀的獎賞———招募任何能夠提供代替象牙的合成品的「發明天才」。
一直到1907年,利奧·貝克蘭,一位曾因發明了用於拍攝快速運動照片的相紙而獲豐厚利潤的比利時籍發明家,無意中發明了苯酚和甲醛的化合物。這種首創的純合成塑料———酚醛塑料,具有防熱、防電和防腐蝕的功能。它不僅使檯球游戲獲益,塑料的一大好處在於其用途的多面性,從電話機到馬桶,從煙灰缸到飛機零件,一切東西都用得上塑料。到1968年,年輕的畢業生若要在一個有前途而又會成功的行業里找一份工作,就一定要聽從一個詞———塑料。
1928年青黴素,人們稱青黴素是本世紀最有貢獻的葯品,它的發明者是英國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1928年,這位發明家在一次細菌培養實驗中偶然地發現有一種後來被稱為青黴素的黴菌正吞噬他在培養皿中培養的細菌。根據弗萊明研究的成果,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者們經過十年的努力,終於找到了提煉這種黴菌的辦法,並投入醫學治療試驗。1943年,為了醫治在二戰中負傷的戰士,盟軍開始將青黴素投入工業生產。在半個多世紀中,青黴素救活了無數人的生命,並促使人們開始重視抗生素家族的研究開發。
1923年電視機,電視機的發明者是英國的電子工程師約翰·貝爾德,1923年他為自己發明的能產生8線圖像的裝置申請了專利。1930年底賣出了第一台電視機。
1930年德國的(瓦爾特·羅伯特·多恩伯格)也發射了(米拉克一號)火箭。
華羅庚是一位人生經歷傳奇的數學家,早年輟學,1930年因在《科學》上發表了關於代數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熊慶來的重視,被邀到清華大學學習和工作,在楊武之指引下,開始了數論的研究。
1930年12月3日聯華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鮮花》上映。
第一台電動剃須刀1930年在美國問世。
第一台電冰箱是瑞典的普拉登與緲塔在1923年發明製造的。首先適用氟氯氣體為冰凍劑的冰箱,是1930年在美國發明的。
1930年,21歲的法恩斯沃斯發明了一個電視系統。P.J.范思沃恩於1930年發明的電子掃描系統和RCA公司電子束顯像管的改進,使電視進入了現代階段。
1930年柏林人豪普特發明了伸縮傘。在學術界也有人說,公元4世紀三國時期中國人才發明了傘。
國際足聯決定於在1930年舉辦首屆世界盃之後,法國雕刻家拉菲爾製作了將為優勝隊頒發的純金獎杯。
H. 義大利有哪些朝代
公元前12世紀~前1世紀,伊特魯里亞文明。
公元前753年~前509年,羅馬王國。
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羅馬共和國。
公元前27年~公元68年,羅馬帝國朱里亞·克勞狄王朝。
69年~96年,羅馬帝國弗拉維王朝。
96年~192年,羅馬帝國安敦尼王朝。
192年~193年,羅馬帝國內亂。
193年~235年,羅馬帝國塞維魯王朝。
235年~268年,羅馬帝國三十僭主時期。
268年~285年,羅馬帝國伊利里亞王朝。
284年~324年,羅馬帝國四帝共治時期。
307年~364年,羅馬帝國君士坦丁王朝。
364年~394年,羅馬帝國瓦倫蒂尼安王朝。
379年~395年,羅馬帝國狄奧多西王朝。
395年~476年,西羅馬帝國。
476年~493年,奧多亞克統治時期。
493年~553年,東哥特王國。
553年~568年,東羅馬帝國查士丁尼王朝。
568年~774年,倫巴德王國。
774年~751年,法蘭克王國墨洛溫王朝。
751年~911年,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
911年~918年,東法蘭克王國康拉丁王朝。
919年~1024年,神聖羅馬帝國薩克森王朝。
1024年~1125年,神聖羅馬帝國法蘭克-薩利安王朝。
1082年~1797年,威尼斯共和國。
1100年~1197年,熱那亞共和國。
1125年~1137年,神聖羅馬帝國蘇普林堡王朝。
1137年~1198年,神聖羅馬帝國霍亨施陶芬王朝。
1187年~1596年,佛羅倫薩共和國。
1198年~1218年,神聖羅馬帝國韋爾夫王朝。
1218年~1254年,神聖羅馬帝國霍亨施陶芬王朝。
1254年~1313年,神聖羅馬帝國盧森堡王朝。
1313年~1347年,神聖羅馬帝國維特爾斯巴赫王朝。
1395年~1797年,米蘭公國。
1347年~1440年,神聖羅馬帝國盧森堡王朝。
1440年~1742年,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
1742年~1745年,神聖羅馬帝國維特爾斯巴赫王朝。
1745年~1796年,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洛林王朝。
1796年~1804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804年~181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
1814年~1861年,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1861年~1960年,義大利王國。
1960年~至今,義大利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