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經濟特區在哪裡

義大利經濟特區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8-14 20:32:02

㈠ 四大經濟特區的位置在哪裡 圖片

木木木禁止目目目要

㈡ 經濟特區一般設置在哪裡

沿海開放城市或者沿邊開放地區
中外經濟特區都具有下列特點:
①在國內劃出一定地區,一般選擇在港口附近、交通方便的地方,以有利於貨物流轉,節省費用,降低成本;
②在對外經濟活動中推行開放政策,並採用減免關稅辦法,吸引外資;
③為外商創造方便安全的投資環境(見國際投資法),訂立優惠條例和保障制度;
④產品以外銷為主;
⑤集中管理,特區行政管理機構有權制定因地因時制宜的特區管理條例;
⑥區內企業享有相當的自主權。
建立經濟特區的重大意義在於:
1.可以利用外資引進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增強產品競爭力;
2.可以利用外商銷售渠道,適應國際市場需要和慣例,從而擴大出口,增加外匯收入;
3.有利於引進先進技術,了解世界經濟信息;
4.有利於學習現代經營管理經驗,培訓管理人才;
5.可以擴大我們走向世界的通道,開辟世界了解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窗口。

㈢ 西哈努克港的經濟特區

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是中國商務部首批中標的境外經貿合作區之一,也是首批獲商務部財政部驗收確認的六個境外合作區之一,該合作區在中柬兩國政府首腦的直接關注下、以及各級政府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建設進展順利,目前已吸引來自美國,日本,義大利,法國,愛爾蘭,柬埔寨以及中國入區企業54家,行業涉及服裝,箱包,假發,電視機鋁合金框,電器連接線,木地板,沙發,管道配件等,解決當地就業9000多人次。 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是由江蘇太湖柬埔寨國際經濟合作區投資有限公司為積極響應國家「走出去」發展戰略, 與柬埔寨國際投資開發集團有限公司聯合投資開發的合作區,它是中國商務部批準的首批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之一,受到包括兩國政府總理在內的高層領導的高度關注。
經濟特區地處柬埔寨王國唯一的國際港口城市——西哈努克市,總佔地11.13平方公里,初期規劃開發面積5.28平方公里,投資3.2億美金,離西港機場3公里, 離港口12公里,連接柬埔寨國內最好的公路——四號國道,離柬首都金邊僅210公里,淡水資源獲取方便,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在多方的關注下,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的發展取得了飛速發展,根據商務部的要求,經濟特區制定了宏偉的戰略目標,努力把經濟特區打造成「一個國際樣板園區;一個國際上市公司;一個工業化新城鎮」,成為中柬世代友好合作的典範!

㈣ 最早的四個經濟特區為何開放在那

經濟特區
①在國內劃出一定地區,一般選擇在港口附近、交通方便的地方,以經濟特區
有利於貨物流轉,節省費用,降低成本;
②在對外經濟活動中推行開放政策,並採用減免關稅辦法,吸引外資;
③為外商創造方便安全的投資環境(見國際投資法),訂立優惠條例和保障制度;
④產品以外銷為主;
⑤集中管理,特區行政管理機構有權制定因地因時制宜的特區管理條例;
⑥區內企業享有相當的自主權。

㈤ 理論與實踐基礎

一、特區發展及其理論

( 一) 經濟特區發展的歷史沿革

經濟特區,是在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國際貿易、科學技術與國際分工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1. 經濟特區漫長的初創時期

人類歷史上經濟特區的最初形式是自由港、自由貿易區,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產生於封建社會後期。公元前1101 ~ 前241 年,善於航海和經商的腓尼基亞人為了招徠顧客,擴大貿易往來,將腓尼基亞南部海港泰爾及其北非殖民地迦太基兩個港口劃為特區,對出入特區的外國商人,提供安全通行的保障,對外來的商船盡量保證安全航行,不受任何干涉。這一形式後來被希臘城邦和以後的羅馬人所採用,他們將其發展成為進行經濟和政治統一的前進基地。這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自由貿易區的雛形。

1928 年,法國南部馬賽港的一群資產者將港口劃出一定區域,開辟為自由貿易區,以便讓外國貨物可以在不徵收任何捐稅的情況下,進入港口這一特定區域,然後再向外輸出。

1547 年,義大利熱那亞灣的雷格亨港宣布為自由港,建設了碼頭、倉庫,給商人以豁免貨物進出口式以 「自由港」命名的特殊經濟區域,一般認為是經濟特區之始。此後,自由港、自由貿易區便開始在西歐乃至世界范圍內的許多地方風行起來。

15 ~ 16 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手工工場、航海事業的興起和新大陸的發現,促進了國際貿易的擴大與發展。17 世紀,資本主義處於早期發展階段,歐洲的一些貿易大國和航海大國先後把一些主要港口和城市宣布為自由港,或劃出一部分地區設立自由貿易區。

英國於 1704 年佔領西班牙的直布羅陀後,立即宣布為自由貿易港,目的是利用其扼地中海通向大西洋門戶的重要地理位置,開展轉口貿易活動。這是自由港由歐洲向全球擴展的開始。

2. 經濟特區的蓬勃發展時期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很多國家和地區的城市和港口遭到戰火的嚴重破壞,經濟活動陷於停頓,這些國家和地區立即開始自由港和自由貿易區的重建工作。如義大利的熱亞那、原聯邦德國的漢堡自由港重建以後,規模和現代化程度都遠遠超過了戰前。

20 世紀 50 年代,允許對外貿易區經營范圍擴大至製造業。至 70 年代中期全美國對外自由貿易區猛增到 274 個,成為發達國家中設立自由貿易區最多的國家,為了振興民族經濟,吸引外資和外國先進技術,各國也紛紛開始建立經濟特區。

從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經濟特區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階段。在這一時期,許多國家和地區,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紛紛建立了一種經濟特區形式———出口加工區。

1978 年 3 月,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與菲律賓巴丹出口加工區聯合邀請了 33 個國家和地區舉行了世界出口加工區會議,決定成立 「世界加工區出口協會」,以便交流和研究出口加工區的各種問題。

3. 經濟特區的拓展時期

20 世紀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在新科技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經濟特區進入了一個向科學化、綜合化和跨國性方向發展的新時期。

在席捲全球的科技革命浪潮的沖擊下,一方面,許多出口加工區紛紛轉型升級,朝著技術知識密集型的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一種新的經濟特區形式———科技經濟特區應運而生。1951 年,美國建立了第一個專門化的科學研究公園———斯坦福研究公園,嗣後發展成「矽谷」中心。蘇聯在 20 世紀 50 年代末創建了 「新西伯利亞科學城」。日本 1961 年新建「築波科學城」。目前美國已經建立了 79 個科技性經濟特區,其中較有影響的波士頓郊外的 128 號公路和北卡羅來納州的 「三角研究公園」。同時,一些國家和地區的自由港開始向綜合型經濟特區轉型,如新加坡、中國香港和澳門等。世界創辦較早的綜合型經濟特區有新加坡的裕廊工業區、巴西的瑪瑙斯自由貿易區、印度尼西亞的巴浩島自由貿易區。中國 20 世紀 80 ~90 年代創辦的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等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也屬於大面積綜合性的經濟特區。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經濟特區開始向跨國化、跨境化方向發展,如 20 世紀末開始相繼出現了歐洲自由貿易區、北美自由貿易區、東盟自由貿易區、美洲自由貿易區 ( 1994 年啟動) 、非洲東南部自由貿易區 ( 2000 年啟動) 、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 ( 2002 年啟動) 等。此外,我國大陸與香港、澳門兩個獨立關稅區也建立了更加緊密的經貿關系。

追蹤經濟特區發展的歷史軌跡,可以獲得以下啟示:

第一,經濟特區的發展已超越了自然地域范圍的限制。目前經濟特區已從西歐擴展到世界五大洲。除了大洋洲外,亞、非、歐、美都各有 100 個以上的各種類型的經濟特區。並且隨著國際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的不斷加強,經濟特區已經逐步從西歐擴展到世界五大洲。

第二,經濟特區的發展已超越了經濟發展水平的局限。無論是美國、日本、德國、英國等工業發達國家,或者是韓國、新加坡、巴西、墨西哥等新興工業化國家,還是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准工業化國家,抑或經濟極為落後的南太平洋島國斐濟,都在開辟經濟特區,利用經濟特區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

第三,經濟特區的發展已經超越了社會經濟制度的界限。20 世紀 70 年代以前,經濟特區只存在於資本主義和帶有濃厚資本主義色彩的國家。70 年代以後,一些社會主義國家也相繼興建和試辦了各類經濟特區,如中國、越南、朝鮮等,經濟特區已從資本主義國家擴展到社會主義國家。

( 二) 中國經濟特區建立的理論基礎

1979 年我國提出建立 「經濟特區」,並在深圳實施。按其實質,經濟特區也是世界自由港區的主要形式之一,以減免關稅等優惠措施為手段,通過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鼓勵外商投資,引進技術和科學管理方法,以達到促進特區所在國家或地區經濟技術及社會發展的目的。經濟特區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靈活的經濟措施和特殊的經濟管理體制,並堅持以外向型經濟為發展目標。經濟特區的發展模式理論主要基於區域經濟學相關理論,綜合起來主要有如下幾種。

1. 增長極模式

主導部門集中而優先增長的地區稱為增長極。在一個區域內,增長極只能是區域內各種條件優越,具有區位優勢的少數地點。增長極具備極化效應 ( 集聚) 和擴散效應。如我國設立的經濟特區,作為區域經濟發展進程中的增長極,通過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帶動區域經濟的優先增長。

2. 發展軸 ( 帶) 模式

發展軸式是增長極模式的擴展。由於增長極數量的增多,增長極之間出現了相互聯結的交通線,這樣,兩個增長極及其中間的交通線就具有高於增長極的功能,稱為發展軸。發展軸的聚集效應和擴展軸的效應擴大,就演變成為發展帶。

3. 網路型模式理論

若干個發展帶聯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從而營造了經濟增長的網路體系,在聚集和擴散作用的影響下形成了一個范圍更大的區域經濟圈。

二、實踐基礎

( 一) 特區的涵義

關於特區,尤其是經濟特區,大家都比較熟悉,它是我國根據經濟開放性的需要,選定的一些對外經濟往來、條件優越的地方,配套以特殊的政策,以利於對外開放和帶動國內經濟發展。中國興辦的經濟特區,不是政治特區,也不是香港、澳門那樣的 「一國兩制」下的特別行政區,它是國家根據經濟開放性的需要,選定一些對外經濟往來條件優越的地方,並設立為特區。1979 年 7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對廣東、福建兩省的經濟活動實行 「特殊政策,靈活措施」。1980 年 8 月 26 日,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省的廈門設置經濟特區,並批准了 《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在經濟特區建設過程中,1984 年 5 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進一步開放天津、上海、大連、秦皇島、煙台、青島等 14 個沿海港口城市作為發展的重點區域,加快地區經濟的發展。1988 年 4 月,國務院又批准在海南建立經濟特區。

綜合起來,經濟特區的 「特」可以概括為 7 個方面:

1) 特區建立時經濟發展的資金以利用外資為主。

2) 對前來投資的外商,在稅收、土地使用、勞務費、外匯管理和利潤匯出、人員居留和出入境以及企業設備、原材料、元器件的進口和產品出口等方面給予特殊稅費優惠政策和提供方便。

3) 在符合市場經濟原則,遵循經濟規律的同時,經濟活動以市場調節為主。

4) 實行不同於內地的管理體制,國家給特區比較多的經濟活動自主權。如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靈活的經濟措施和特殊的經濟管理體制,並以外向型經濟為發展目標,以減免關稅等優惠措施為手段,通過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鼓勵外商投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方法,以達到促進國家經濟技術發展的目的。

5) 特區經濟以發展工業為主、實行工貿結合,並相應發展旅遊、房地產、金融、飲食服務等第三產業。

6) 產品以外銷為主。產品主要包括高科技產品、礦產品等。

7) 經濟特區的范圍為一個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等行政區。

( 二) 特區內實施的優惠政策

在我國經濟特區建設中,大部分都是交通便利,工業基礎好,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較高,科研文教事業比較發達,既有開展對外貿易的經驗,又有進行對內協作的網路,經濟效益較好,國內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如深圳、廈門、廣州、青島和煙台等。在許可權和給予外商投資者優惠方面,實行下列政策和措施:

1) 放寬利用外資建設項目的審批許可權。生產性項目,凡屬建設和生產條件不需要國家綜合平衡、產品不要國家包銷、出口不涉及配額、能自己償還貸款的項目,均放寬審批許可權。

2) 積極支持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改造老企業。在關稅、進口工商統一稅、企業所得稅、上繳利潤、生產計劃等方面實行扶植政策。

3) 對中外合資、合作經營及外商獨資企業,給予優惠待遇。

4) 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力引進國內急需的先進技術,集中舉辦三資企業和中外合作的科研機構。在開發區內,放寬利用外資項目的審批許可權,產品出口、內銷執行經濟特區的政策,稅收政策更加優惠。

5) 增加外匯使用額度和外匯貸款。沿海開放城市是中國沿海地區對外開放、並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經濟特區的某些特殊政策的一系列港口城市,是經濟特區的延伸。

可見,通過利用各種優惠政策和措施,經濟特區既可以加快其自身的發展,也可帶動內地的發展,並使沿海與內地形成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局面,進而在我國初步形成 「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逐步推進式的格局。由此,多層次、全方位、多領域的對外開放新局面初步形成。

( 三) 經濟特區演變及特徵

從經濟特區到沿海、沿江、沿邊開放城市,再到沿海經濟開放區,雖然其名稱、開放時間及地域不同,實施的政策也有差異,但其共性更加突出,特徵基本一致。

1) 三者之間反映的是一種遞進、延伸 ( 續) 和不斷擴大的演變關系。

2) 三者都是在我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方向確立之前的一種對外開放的措施和步驟,起著 「窗口」作用。

3) 三者都是在我國經濟尚處於投資拉動和出口導向時期提出和實施的,其重點都是引進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大力促進產品出口和管理體制、機制的完善,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

4) 所給予的優惠政策也主要是圍繞促進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引進和產品出口制訂的。

5) 三者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區,分布在沿邊地區的很少。尤其是經濟特區和經濟開放區,沒有一個在廣袤的內陸沿邊地區設立,因而對內陸邊疆地區的輻射作用最小,使內陸邊疆地區處於經濟發展的邊緣。

6) 經濟上以發展工業為主、實行工貿結合,並相應發展旅遊、房地產、金融等第三產業。

( 四) 礦業特區與經濟特區建設對比分析

關於礦業特區,1966 年為適應大規模開發礦產資源,加強 「三線」建設的需要,我國曾在貴州省六枝、盤縣、水城、萬山、開陽等地設立 5 個特區,這些特區的建立通常是因為當地有特殊的廠礦。例如,六枝特區是一個大型的煤礦區,萬山特區則是大型的汞礦區,開陽特區為大型的磷礦區,但這些特區是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設立的,因此,當時的礦業特區只是提出了一個概念,既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也沒有在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加以完善和延續。

建立阿勒泰礦業特區設想的提出主要基於: ①有特別豐富且匹配性較好的礦產資源和特別優越的區位條件; ②有礦產資源大規模開發利用所需的外部條件; ③特別需要加快邊境少數民族邊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因此礦業特區具有與經濟特區相同的地方: 根本目的是希望通過給予特殊優惠政策的支持引導,發揮比較優勢,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大力加強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利用,加快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以礦業經濟的大發展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為區域和國家礦業與經濟社會的全面、快速、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然而,阿勒泰礦業特區與我國的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和經濟開放區相比又具有不同的特徵,主要表現在: 建立的背景、區位條件、資源條件、基礎設施、建立的目的及實施的優惠政策不同 ( 表 1-1) 。

表 1-1 阿勒泰礦業特區與國內其他經濟特區不同特徵對比

㈥ 四個經濟特區是哪裡

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1988年4月,設立海南經濟特區。

1992年中國加快改革開放後經濟特區模式移到國家級新區,上海浦東等國家級新區新的特區擴大改革等發展起來,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重要標志。

(6)義大利經濟特區在哪裡擴展閱讀:

興辦經濟特區,是我們黨和國家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的重大決策。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行新的長征。

經濟特區,第一個任務把它作為一個試驗田,就是我們所有在改革開放上的一系列的想法,都可以在這里試驗。再講大一點,站在世界經濟當中,我們對外開放也是個試驗,所以,試驗就是要有一種闖勁,這是一個。它作為一個試驗區,我們所有的改革開放都可以在這里試驗。

㈦ 世界經濟特區演變的3個階段

世界經濟特區的產生和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1)1228年至20世紀50年代,是自由港和自由貿易區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時期。經濟特區的最初形式是自由港和自由貿易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1228年法國馬塞港自由貿易區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經濟特區。1547年義大利熱亞那自由港,是世界上第一個正式以「自由港」命名的經濟特區。(2)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是出口加工區在世界范圍內出現和發展時期。出口加工區在歐洲最先出現,1959年愛爾蘭香農自由加工區,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出口加工區。典型的出口加工區出現在亞洲,1966年台灣高雄出口加工區,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正式以「出口加工區」命名的出口加工區。中國大陸在20世紀90年代初和90年代末分別設立了保稅區和出口加工區。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都設有許多出口加工區(目前世界經濟加工區協會把「出口加工區」更名為「經濟加工區」)。
(3)20世紀70年代末至現在,是世界經濟特區向科學化和綜合化發展時期。1951年美國斯坦福研究園(後發展成為聞名於世的「矽谷」)是科技性經濟特區的始祖,70、80年代以來,隨著科技革命浪潮興起,各類科技性經濟特區(科學園、技術城、大學園、研究園、科學工業園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等)在世界范圍內得到蓬勃發展,中國大陸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設立了眾多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與此同時,世界經濟特區的另一種重要形式——綜合性經濟特區也在各國各地區涌現。創辦較早的綜合性經濟特區有新加坡裕廊工業區、巴西馬瑙斯自由貿易區、印度尼西亞巴浩島自由貿易區以及中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浦東等經濟特區。

㈧ 經濟特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區別

經濟特區是指在一個國家或地區內,劃出一定范圍,對外經濟活動中採取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以吸引外商來投資或貿易的特殊地區。
開發區是一種享有特殊經濟政策、從事某種經濟活動的地域類型。開發區的建設推進了國家和地區經濟的對外開放,被認為是一種促進經濟發展的有效方法。我國自80年代初興辦經濟特區以來,各類開發區在全國快速發展。因此,對開發區發展經驗、發展機制和動力、存在問題及在經濟全球化時代面臨的新問題和相關對策研究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世界上開發區的建設最早可追溯到16世紀時義大利的自由港。此後,西歐許多國家相繼設立自由港、自由貿易區。這一時期開發區的功能比較單一,主要從事對外貿易和轉口貿易。1959年愛爾蘭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出口加工區。進入70年代以後,隨著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紛紛建立出口加工區獲得成功後,出口加工區成為開發區的主導形式。亞洲開發區的成功在於它順應了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重組和追求最大利潤的需要,為本地廉價勞動力和土地資源與國外資金和先進技術的結合提供了理想的場所,成為出口導向戰略的有力工具,帶動和加速了當地工業化的發展[9]。70年代末以來,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沖擊全球。繼美國「矽谷」之後,發達國家率先建立起科學園和科學工業園區,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也紛紛效仿,以推動產業向知識和技術密集型轉移及產業結構的升級,並成為開發區發展的一種新的重要形式。
1980年,我國在東南沿海的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興辦經濟特區。1984年,我國宣布設立14個沿海開放城市,並在這些城市中設立數量不等的經濟技術開發區。由於80年代開發區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所以至90年代以後,開發區在全國范圍內遍地開花,類型也更加多樣。從開發區的功能和類型上,有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出口加工區、保稅區、金融貿易區、旅遊度假區、邊境經濟合作區等;從開發區的級別來講,有國家級、省級、地市級、區縣級、鄉鎮級等不同級別的劃分,甚至有的村也設有工業園區。到2002年6月,我國僅國家級的各類開發區已達160多個,遍布在全國各個省區。 我國的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在沿海開放城市和其他城市劃定的小塊區域,是18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空間載體。實踐表明,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對外開放、吸引外資、擴大出口、發展高新技術、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等多方面起到了窗口、輻射、示範和帶動作用,已經成為當地經濟新的增長點,在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調整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成為外商在我國投資的熱點地區和外貿出口的主力軍。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經濟特區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語微信怎麼注冊 瀏覽:102
哪個國收到中國口罩了 瀏覽:842
印度人為什麼叫西天 瀏覽:678
男人去越南為什麼不想回來 瀏覽:536
去英國上大學要帶什麼東西 瀏覽:186
華友鈷業印尼前景怎麼樣 瀏覽:297
印尼螃蟹怎麼殺 瀏覽:151
伊朗錢叫什麼意思 瀏覽:580
越南哪裡可以免費玩 瀏覽:872
越南和義大利哪個大 瀏覽:374
英國保證金需要多少錢 瀏覽:819
越南開掛車多少工資 瀏覽:493
越南綠豆餅特產一個多少錢 瀏覽:890
印度半島南臨什麼海 瀏覽:580
英國二戰起了什麼作用 瀏覽:931
印尼寬頻中國聯通版什麼梗 瀏覽:361
晴用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6
伊朗地名貓叫什麼 瀏覽:575
越南平原佔多少山區佔多少 瀏覽:585
中國電信寬頻網速怎麼樣 瀏覽: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