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什麼時候首戰

義大利什麼時候首戰

發布時間:2022-07-02 04:07:35

⑴ 義大利戰爭經歷了哪幾個時期

義大利戰爭是中世紀歐洲強國法國和西班牙為爭奪對亞平寧半島的霸權而在義大利領土上進行的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戰爭。

1494年1月,那不勒斯國王斐迪南一世去世,法國國王查理八世宣稱:自己作為安茹王朝(屬法蘭西王朝的旁系)的繼承人有權佔有斐迪南一世的領地。8月,查理八世率兵3.7萬人(其中包括瑞土雇傭兵),野炮136門,越過阿爾卑斯山脈向那不勒斯開進,標志著義大利戰爭的開始。從1494年到1559年,義大利戰爭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1494~1504年。這一時期的核心是法國爭奪那不勒斯王國。在義大利親法貴族的配合下,查理八世的軍隊穿越羅馬全境,經過米蘭公國和教皇國直逼那不勒斯。1495年1月,查理八世接受羅馬教皇任命他為那不勒斯國王的授職書後,便於2月23日開進那不勒斯城,阿拉岡王朝國王弗蘭第諾驚慌出逃。查理八世自稱是「法蘭西、那不勒斯和君土坦丁堡的國王」。

義大利各國首腦害怕法國勢力的加強和發生全民起義,於是在1495年3月建立「神聖同盟」(也稱「威尼斯同盟」)以圖驅逐法軍。參加同盟的有威尼斯、米蘭公爵和羅馬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和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二世也加入同盟。查理八世急忙從那不勒斯北上,1495年7月6日在福爾諾沃遭「神聖同盟」軍隊包圍。法軍戰敗。1496年12月,法國撤出那不勒斯,但軍隊主力得以保存。查理八世的繼承者路易十二不甘心法國退出義大利,於1499年遠征米蘭公國。在1499~1500年幾次交戰中,法國先後獲勝,相繼佔領米蘭和倫巴第。1500年,法、西兩國勾結佔領了那不勒斯,推翻了阿拉岡王朝,法、西兩國軍隊共同佔領那不勒斯。但1503年春,法、西兩國因分贓不均爆發戰爭。1503年12月29日的加里利亞諾河畔一戰,西軍獲勝,法軍被迫放棄那不勒斯王國,使其淪為西班牙領地。

第二時期:1509~1515年。這一時期從「康布雷同盟」對威尼斯共和國發動戰爭開始。1508年12月,由於威尼斯共和國借驅逐法國之機大肆擴張領土,所有反威尼斯的勢力聯合起來建立了「康布雷同盟」(成員包括西班牙、法國、羅馬教皇、「神聖羅馬帝國」),共同對威尼斯作戰。佛羅倫薩、費拉拉、曼圖亞及其他義大利國家也先後加入該同盟。1509年4月,羅馬教皇禁止威尼斯做禮拜和舉行宗教儀式。同年春,法國出兵威尼斯,佔領它在倫巴第的領地,5月14日在阿尼亞代洛一戰,擊敗威尼斯軍隊,取得重大勝利。1511年10月,威尼斯、羅馬教皇、西班牙、英國和瑞士組成「神聖同盟」,共同對法作戰。1512年,法軍以2.5萬人、火炮50門的兵力在拉韋納擊潰由1.6萬人、24門火炮組成的西班牙軍隊。但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從法軍召回德國雇傭兵、瑞士雇傭兵投向威尼斯,法軍被迫退卻,並於1512年底放棄倫巴第。

法蘭西斯一世繼位後於1515年9月又奪走米蘭公國。1516年8月,法、西兩國簽訂《努瓦永和約》,把米蘭和那不勒斯分別劃歸法國和西班牙。教皇也於1516年底同法蘭西斯一世簽訂教務專約,承認法對米蘭、帕爾馬、皮亞琴察的佔領。1517年,法、西和「神聖羅馬帝國」締結《康布雷條約》,肯定了法國在義大利的既得利益和優勢地位。然而,戰爭不會就此結束。

第三時期:1521~1559年。這一時期以1519年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即查理五世)後,法、西瓜分義大利的戰爭為標志。1521年戰爭爆發,1522年法軍在比科卡戰中失利,德國僱傭軍打敗了擔任法軍突擊力量的瑞士僱傭軍。1525年2月的帕維亞一戰,法軍慘敗,法皇被俘。1527年,戰爭再度爆發,雙方各有勝負。1529年,法國在不利形勢面前被迫與查理五世簽訂和約並放棄對義大利的主權要求。7年過後,法蘭西斯一世再次挑起戰爭,佔領了皮埃蒙特和薩伏依。1538年,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簽訂為期10年的停戰協定。法國使者在米蘭被殺一事引起了1542~1544年的戰爭,法國同丹麥、瑞典、奧斯曼帝國結盟,查理五世與英國結盟。法軍先後佔領威尼斯和馬里尼亞諾,但查理五世卻攻入法國境內。雙方於1544年簽訂《克雷普和約》。1551年再度爆發義大利戰爭。交戰雙方互有勝負,誰也不佔明顯優勢。1559年4月,法、西締結《卡托——康布雷西和約》,正式結束了法國對義大利的爭奪,西班牙在米蘭公國、那不勒斯王國、西西里和撒丁的統治得以鞏固,義大利的分裂局面依然繼續。

⑵ 義大利獨立戰爭是怎麼回事

義大利是古羅馬帝國的核心,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歐洲資本主義的搖籃。但是,自從中世紀以來,它曾長期陷入四分五裂、內亂不息的局面。從16世紀起,西班牙、奧地利和法國先後入侵義大利。義大利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經歷了幾個世紀的英勇斗爭。到19世紀中葉,席捲義大利全境的民族解放戰爭即將來臨。

第一次獨立戰爭(1848—1849)。這次戰爭是1848年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1848年1—8月,革命形勢不斷高漲,各邦國在人民運動推動下被迫對奧地利宣戰。但是各邦國君主作戰不堅決,甚至千方百計阻撓和破壞,導致對奧戰爭失敗。1848年1月,西西里島首府首先爆發人民起義,揭開義大利獨立戰爭序幕。3月,米蘭人民發動起義,解放米蘭;威尼斯人民起義,宣布建立獨立的威尼斯共和國。在各地人民起義浪潮沖擊下,各邦君主被迫對奧作戰。但是,戰至4月底,羅馬教皇呼籲停止反奧戰爭,並從前線撤回軍隊。5月,西西里起義被鎮壓,各邦君主的叛變使奧地利獲得了喘息之機。6月,奧軍得到增援後轉入反攻。7月,奧軍重占米蘭並圍攻威尼斯城。8月9日,撒丁王國同奧地利簽訂停戰協定,將倫巴底、威尼斯、帕爾馬和莫德納等地割讓給奧地利。反奧戰爭失敗,獨立戰爭進入資產階級民主派掌握領導權的新階段。

1848年8月—1849年8月,對奧戰爭的失敗激起義大利人民的憤怒,資產階級民主派掌握獨立運動領導權,將獨立戰爭推向高潮。威尼斯城人民堅守城池,托斯坎納人民發動起義,成立共和國。1849年初,羅馬共和國建立。1849年3月,撒丁王國國王決定重新對奧作戰,但奧軍7萬人重創撒丁軍隊,撒丁王國的對奧戰爭徹底失敗。奧軍乘勝長驅直入。羅馬教皇向歐洲天主教國家求援,法國、奧地利、西班牙等國聚會加埃塔,制定聯合干涉羅馬共和國計劃。4月,法軍1萬人向羅馬進逼,奧軍侵佔博洛尼亞,西軍逼近羅馬以南,對羅馬形成圍殲態勢。加里波第率共和國軍多次挫敗敵軍進攻,遲滯敵軍推進。羅馬共和國暫時轉危為安。6月,法軍得到增援後,雙方在羅馬城外激戰。6月23日,法軍發起總攻,共和國軍損失慘重,無力再戰。7月1日,議會決定停止戰斗,撤出羅馬;3日,法軍開進羅馬城。1849年8月22日,威尼斯城被奧軍攻陷。至此,第一次獨立戰爭結束。

第二次獨立戰爭(1859—1860年)。第一次獨立戰爭的失利,資產階級民主派受到沉重打擊。19世紀50年代,民主派不斷分化、瓦解,資產階級自由派應運而生。1859年4月初,撒丁軍隊開始動員,月底,奧軍開始出擊,戰爭爆發。5月底,雙方進行首次交戰,聯軍獲勝,加里波第率志願軍深入敵後,連戰皆捷,解放大片地區,廣大群眾揭竿而起,紛紛加入志願軍,加里波第力量不斷壯大,有力地牽制奧軍作戰行動。6月戰事,聯軍損失慘重,其中奧軍被逐出倫巴底。對奧戰爭的勝利,推動義大利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人民起義席捲義大利北部和中部。7月,加里波第解放西西里島全部,為進軍義大利本土做了准備。8月初,加里波第開始進軍那不勒斯;8月19日拂曉,在卡拉布里亞登陸;20日發起勒佐之戰;勒佐之戰後,加里波第揮師北上,直取那不勒斯;9月,進入那不勒斯城,王國守軍不戰而降;10月,加里波第與西西里島守軍展開激戰,由於敵軍兵力占絕對優勢,加里波第付出重大傷亡後重創守軍,守軍退卻,死守陣地;11月初,南部地區宣布並入撒丁省。戰至1861年3月,義大利基本實現統一。

第三次獨立戰爭(1866—1870年)。義大利王國成立後,企圖通過王朝戰爭,奪取威尼斯。1866年4月,時值普魯士和奧地利爭奪德意志統一的領導權而發生尖銳矛盾。1866年4月,普意結成反奧軍事同盟,6月,普奧戰爭爆發,義大利乘機對奧宣戰,第三次獨立戰爭爆發。6月24日,奧意兩軍在庫斯托扎進行大規模會戰,意軍遭重創,被迫撤至明喬河。同時,奧軍主力撤回本土,意軍免遭打擊。加里波第協助政府軍作戰,深入敵後,連戰皆捷。但義大利政府迫於普魯士首相俾斯麥的壓力,強令加里波第撤出奧軍戰略據點南提羅爾,致使該地重歸奧軍之手。同時,奧意海軍在亞得里亞海附近海域進行一場殊死海戰,意軍損失慘重,3艘裝甲艦沉沒,其餘艦只撤出戰斗。奧軍損失甚微。奧意戰爭結束後,加里波第為解放羅馬奔走呼號。1866年10月,加里波第率軍打敗一支教皇部隊,攻佔蒙特羅頓多要塞。法國拿破崙三世為阻止加里波第進攻羅馬,派遠征軍經海路在奇維塔維基亞登陸,於10月26日進駐羅馬。11月3日,加里波第率部進至門塔納,遭法軍和教皇軍隊阻擊。由於法軍裝備新式步槍,火力密集,加里波第部遭重創,進軍羅馬行動再次受阻。

1870年7月,普法戰爭爆發,拿破崙三世被迫撤回駐羅馬法軍。9月2日,法軍在色當之戰中大敗,拿破崙三世成為階下囚。義大利王國政府不再擔心法國的干涉,遂派6萬大軍日夜兼程,趕在加里波第部之前奪占羅馬。9月20日,政府軍和加里波第部同時開進羅馬城。羅馬教皇庇護九世下令停止抵抗,避居梵蒂岡。至此,義大利統一大業終於完成。1871年1月,義大利王國首都由佛羅倫薩遷至羅馬。

義大利的獨立和統一,經歷了長期、艱苦而又曲折的斗爭過程,喚起了義大利民族的覺醒。1848—1870年的獨立戰爭最終獲得了勝利,使義大利擺脫長期受外族壓迫和分裂割據的局面,為資本主義發展掃除了障礙,大大推動了歷史的進步。

在義大利獨立戰爭中,資產階級民主派和自由派之間始終存在著矛盾和斗爭。民主派主張「自下而上」的道路,自由派主張「自上而下」的道路。由於民主派勢單力薄,加之內部不團結,「自下而上」道路行不通。然而,自由派力量雄厚,政治上比較成熟,因而成為獨立戰爭的領導力量。

義大利獨立戰爭造就了傑出代表人物,其中首推加里波第。加里波第在戰前通過一系列軍事實踐活動,獲得了豐富的經驗。在三次獨立戰爭中,他指揮若定,多次打敗兵力上占優勢的敵軍,取得輝煌戰績。他善於發揚革命軍隊的政治優勢,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戰,積小勝為大勝,為義大利統一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後人稱他為「現代游擊戰之父」是當之無愧的。他在軍事實踐中創立的一整套戰略戰術,是義大利乃至全世界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⑶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8月 - 1918年11月
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1(又稱巴爾干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1945年以侵略者德日意法西斯軸心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國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這場戰爭給人類帶來極大災難,其結果以美、英、蘇、中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日本侵略
1914年 佔領中國青島,奪取德國侵佔中國的膠州灣.
1931年 九一八事變,一年內佔領整個東北,建立滿州國
1937年 發動盧溝橋事變,威脅平津

1874年 5月,日本出兵3600餘人入侵我國台灣,殘酷殺戮高山族同胞。 10月,迫使清政府簽訂《北京專條》,承認琉球為日本保護國,並賠償日本兵費50萬兩白銀。
1894年 襲擊中國在朝鮮海域的運兵船,發動甲午戰爭 :
1894年 7月,日本軍艦突然襲擊在豐島海面執行護航任務的中國軍艦,重創「濟遠」號和「廣乙」號;擊沉「高升」號運輸艦,造成700多中國官兵死亡,由此爆發中日「甲午戰爭」。
9月,日艦隊在黃海海面襲擊中國北洋艦隊,擊沉4艘軍艦。「致遠」號管帶鄧世昌及全船250人、「經遠」號管帶林永升及全船270人壯烈犧牲。
10月,日軍分兩路侵犯我遼寧省。
11月,日軍佔領大連、旅順。日軍進入旅順後,見人就殺,在4天3夜的大屠殺中,全市2萬多中國人全遭殺戮,只有埋屍的36人倖免於難。 1895年 2月,日軍從水陸兩路夾攻駐威海衛中國海軍。3月,日軍佔領整個遼東半島,日軍所至,燒殺淫掠,無所不為,僅在田莊台一地,就殺死我軍民2000多人。 4月,日本迫使清政府簽訂割地賠銀的《馬關條約》。
6月,日軍再度登陸台灣。 11月,日佔領台灣全島。 同月,日本強迫清政府同日簽訂《中日遼南條約》,中國向日本交納3000萬兩白銀,日本才交還遼東半島。
1898年日本強行將福建劃為其勢力范圍。
1900年 5月,日、俄、英、美、德、法、意、奧八國聯軍進犯北京,鎮壓義和團等反帝愛國運動。7月,日軍攻陷天津,在津搶劫白銀200多萬兩。
8月,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在京燒殺淫掠。 1901年
9月,清政府與日、俄等11國簽訂《辛丑條約》。條約規定中國賠款4.5億兩白銀,交出稅務、使館區管理權,並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反帝組織。
1905年 1月,日軍再度佔領旅順。
3月,日軍佔領奉天(今沈陽),並與俄為爭奪中國領土在我東北進行大規模廝殺。 年底,日本迫使清政府簽訂《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獲得在我國東北南部之特權。
1906年 6月,日本成立了掠奪我國東北資源的大本營「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
1907年 7月,日本與法、俄簽訂秘密協定,把南滿和福建定為日本勢力范圍。
1914年 8月,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把山東黃河以南地區劃為日本對德「作戰區」。
10月,日軍佔領濟南和膠濟鐵路全線。
11月,日、英聯軍攻佔青島。
1915年 5月,日本以最後通牒方式,迫使袁世凱接受日本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
1918年日軍開抵哈爾濱,攫取哈爾濱至長春的鐵路管理權。
1925年 5月,日本人開槍打死上海日商內外棉紗廠工人代表顧正紅、打傷其他工人十餘名。 後又夥同英國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當場打死工人和學生71人,打傷數十人。
1926年 3月,日艦炮擊大沽炮台,中國駐軍死傷10餘人,後日本調軍艦於大沽對中國進行威脅。
3月18日,北京群眾舉行集會抗議,遭到鎮壓,47人被打死,200餘人被打傷,釀成「三一八慘案」。
1928年 5月,日軍製造「濟南慘案」,打死中國軍民1000多人,並佔領濟南。
6月,日本在沈陽皇姑屯車站炸死張作霖,陰謀奪取東北。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關東軍炸毀中國東北沈陽北郊的一段鐵路,反稱是中國軍隊破壞,並以此為借口,佔領了沈陽城,這就是著名的「九·一八事變」(左圖)。此後不久,東北三省1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全部淪於日軍之手,東北3000萬同胞受盡欺凌,流離失所
1932年1月28日深夜,日本軍隊突然進攻上海,駐守上海的十九路軍在著名將領蔡廷鍇、蔣光鼐的指揮下,奮起抗戰,這就是「一·二八」事變。愛國將士多次打退日軍進攻,迫使日軍三次更換主帥。這次戰事得到中國各界人士和海外僑胞廣泛而有力的支援
3月9日 溥儀到達長春,在關東軍導演下,就任偽滿洲國「執政」。
1933年
1月3日 日軍攻佔山海關。

3月9日 第29軍在喜峰口與日軍展開激戰。

5月26日 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在張家口建立,馮玉祥任總司令,方振武任前敵總司令,吉鴻昌任前敵總指揮。

5月31日 《塘沽協定》簽定。

1934年

4月17日 日本外務省情報部長天羽英二發表聲明,聲稱要排擠英美在華勢力,獨佔中國。

10月10日 中央紅軍主力開始長征。

11月7日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成立,楊靖宇為軍長。

1935年

6月11日 梅津美治郎就華北問題提出備忘錄,7月6日,何應欽復函全部承認日方要求,實際形成《何梅協定》。

6月27日 《秦土協定》簽定。

6月28日 豐台事件發生,日軍非法進駐豐台。

8月1日 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通稱《八一宣言》),呼籲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8月5日 日本外相廣田弘毅提出對華三原則。

10月19日 紅軍抵達陝北保安縣吳起鎮(今吳旗縣城),中央紅軍勝利完成了兩萬五千里長征。

11月25日 日本策動的「冀東防共自製治委員會」成立。

12月9日 北平爆發一·二九抗日愛國運動。

12月25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窯堡會議通過《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確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理論和政策。

1936年

2月26日 日本發生二·二六事件,日本法西斯軍事獨裁政權形成。

11月5日 綏遠抗戰爆發。

11月23日 「七君子事件」發生。

11月25日 日德簽定《反共產國際協定》。

12月12日 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24日,會談達成6項協議,西安事變和平解決。26日,張學良陪蔣介石回南京被扣留。

1937年「七七事變」全面侵華開始,
2月15日 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在南京召開,22日結束。全會通過了實際上接受國共合作的決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4月16日 日本外、陸、海、藏四相會議決定《對中國實施的策略》和《指導華北方針》。

7月7日 日軍在盧溝橋回龍廟附近進行挑釁性的軍事演習,隨後,炮轟宛平城。中國守軍奮起抵抗,全國抗日戰爭從此開始。

7月8日 中共中央向全國發出《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

7月15日 中共中央向國民黨送交《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

7月30日 日軍猛攻北平南苑,中國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和123師師長趙登禹先後殉國。次日北平失陷。

8月13日 日軍進攻上海,淞滬抗戰爆發。

8月25日 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將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八路軍主力在朱德、彭德懷率領下相繼挺進華北抗日前線。

10月12日 國共兩黨達成協議,將南方8省14個地區的紅軍和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

12月13日 日軍佔領南京並開始進行大屠殺。

1938年

2月3日 徐州會戰開始。

6月12日 武漢會戰開始。

7月4日 國民政府規定每年7月7日為抗戰建國紀念日。

10月27日 日軍佔領武漢三鎮。全國抗日戰爭開始由戰略防禦階段轉入戰略相持階段。

12月18日 汪精衛自重慶叛逃投敵。

1939年

1月1日 國民政府重申嚴懲民族叛逆令。

6月7日 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反對投降危險的指示》。

6月8日 國民政府下令通緝汪精衛。

9月1日 法西斯德國進攻波蘭,歐戰爆發。

1940年

8月1日 日本政府公布《基本國策綱要》。外相松岡洋佑鼓吹建立所謂「大東亞共榮圈」。

8月20日 八路軍發起百團大戰。

9月27日 《日德意三國同盟條約》在柏林簽定,法西斯軸心國形成。

1941年

1月4~11日 新四軍軍部及所屬皖南部隊奉命北移,在安徽涇縣茂林地區遭國民黨軍隊7個師的圍攻,皖南事變爆發。

1月18日 中共中央發言人發表談話,揭露蔣介石製造皖南事變摧殘抗日力量的反動實質。

6月5日 日機夜襲重慶,製造了較場口大隧道慘案,造成1萬餘人死傷。

6月22日 蘇德戰爭爆發。

12月8日 日軍襲擊珍珠港,轟炸菲律賓,登陸馬來亞,發動太平洋戰爭。

12月9日 中國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德、意宣戰。

1942年

1月1日 中、蘇、美、印、加、荷等26國代表在華盛頓簽署共同宣言(即《26國公約》),後稱《聯合國宣言》。

1月3日 反法西斯同盟國宣布:蔣介石任中國戰區(包括泰越)盟軍最高統帥。

2月1日 毛澤東在延安作整風報告,全黨開展整風運動。

5月25日 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在山西省遼縣(今左權縣)指揮部隊與日軍作戰中犧牲。

1943年

1月11日 中美、中英分別簽定《關於取消美國在華治外法權及處理有關問題之條約與換文》和《關於取消英國在華治外法權及有關特權條約與換文》,廢除了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一系列不等條約。

9月8日 義大利宣布投降。

11月22日 中、美、英三國政府首腦在開羅舉行會議,簽署了《開羅宣言》。

1944年

1月1日 中共中央北方局發出《關於1944年的方針》。八路軍、新四軍對日偽軍相繼發起春季攻勢。

2月1日,八路軍總部發布命令,要求各戰略區適時組織向日偽軍據點出擊。

1945年

2月4日 蘇、美、英三國首腦在雅爾塔舉行會議。

4月23日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號召解放區軍民實行軍事戰略轉變和准備全面反攻。

4月25日 聯合國大會召開。

7月26日 中、美、英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無條件投降。

8月6日 美國向日本廣島投下第一棵原子彈。

8月8日 蘇聯對日宣戰,並於9日發起進攻。

8月9日 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

8月10日 日本政府向中、美、英、蘇等國發出投降照會。

8月10日~11日 八路軍總司令朱德連續發布了7道反攻命令。

8月12日 八路軍、新四軍、華南遊擊縱隊展開大反攻。

8月14日 日本照會中、蘇、美、英四國,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

8月15日 日本天皇裕仁廣播投降詔書。

9月2日 日本代表在東京灣美國「密蘇里」號戰列艦上簽署投降書。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結束。

9月3日 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9月9日 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對華投降書上簽字。
1945年日本投降。
日本入侵中國大致是:
1931.9.18 東北三省
1937.7.7 入侵華北;蔣認為當時中國不是日本的對手,怕華北淪陷變成象滿洲國一樣的「華北國」,在華北抵抗,並發表聲明,和日本宣戰
隨後,蔣把戰場移到上海,不與日軍在華北對抗,三個月的淞滬會戰
之後就是 南京,山西,武漢,長沙,廣東
好像是第幾次長沙會戰後,抗日轉為相持階段

⑷ 義大利第一場比賽的時間及對手

將在 06-15 02:30

迎戰巴拉圭

附加信息

最佳戰績:
義大利隊是世界上最出色的足球隊之一,也是世界盃歷史上戰績最出色的球隊之一,他們共參加了17次世界盃,並在34、38、82、06年四次獲得世界盃冠軍,還獲得過兩次亞軍和一次第三名,在世界盃的總戰績榜上,僅位於巴西和德國之後。

傳奇人物:
義大利這片足球土壤上孕育了眾多的足球名宿,其中最為知名的是以下幾位:

巴喬,被人稱為義大利的憂郁王子,保持著眾多的意甲記錄,被CCTV評選為過去20年中最為有影響力的運動員。他在場上司職前鋒,在1993年獲選為歐洲足球先生和世界足球先生,「神奇的馬尾辮」是巴喬的標志之一。

巴雷西, 巴雷西是義大利歷史上最偉大的後衛之一。他一生效力於AC米蘭隊,被評選為AC米蘭隊世紀最佳球員。在效力期間共取得6次義大利甲級聯賽冠軍,3次歐洲冠軍杯冠軍,兩次豐田杯冠軍。他是1982年義大利奪得世界盃冠軍的主力之一,1994年奪得世界盃亞軍的國家隊隊長。

羅西,被人稱為「金童羅西」,他就是一名射手,一名天生的射手。這名身高1.75米,體重74公斤的義大利前鋒將恰當的跑動、完美的位置感以及天生超群的機會把握能力和諧地結合在了一起,他在48場國際比賽中攻入的20粒進球和在215場意甲聯賽中得到的82球都被寫進了歷史,他也隨之成為了世界上最優秀的射手之一。

佐夫,義大利史上最偉大的門神,他在40歲時作為隊長率領義大利隊獲得世界盃冠軍,他永遠是混凝土防線中最堅固的一個環節。1997年,佐夫與巴西的貝利,英國的查爾頓和法國的普拉蒂尼並肩,被評選為全世界有史以來最傑出的25名足球運動員之一。2002年,佐夫又入選了義大利歷史最佳陣容。義大利足協主席尼佐拉稱他為「民族紀念碑」,佐夫的身上凝聚著義大利足球的輝煌。

馬爾蒂尼,有「AC米蘭王子」和「白馬王子」之稱,一直被認為是義大利最優秀的左後衛。他不僅防守出眾,左路助攻更是其拿手好戲,同時還能司職中後衛。曾在1994年被英國《世界足球》評為年度世界最佳球員。他是一名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型後衛,與對方前鋒的對抗中,他總是以智謀取勝,很少採用犯規戰術,公平競賽的精神在他身上得以最好的體現,憑借出色的技術、優秀的身體條件、開闊的視野、對比賽形勢良好的判斷和恰到好處的助攻,球場的左路完全在他的掌握之中。

維埃里,義大利最高效的得分機器,中鋒這一詞的最好詮釋,禁區內的霸主,大器晚成的他僅代表義大利隊出戰了1998年和2002年兩屆世界盃,義大利隊在這兩屆比賽中表現不佳,一共只打了9場比賽,維埃里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是追平了前輩羅西、巴喬的進球數。

出線歷程:
義大利在小組賽中發揮一般,雖然以小組頭名出現,但過程確出人意料的艱辛,雖然基本保留了上屆世界盃的班底,但年齡結構老化較為嚴重,衛冕之路將充滿著坎坷。

預選賽戰績:
2008.09.07 塞普勒斯1-2義大利
2008.09.11 義大利2-0喬治亞
2008.10.12 保加利亞0-0義大利
2008.10.16 義大利2-1黑山
2009.03.29 黑山0-2義大利
2009.04.02 義大利1-1愛爾蘭
2009.09.06 喬治亞0-2義大利
2009.09.10 義大利2-0保加利亞
2009.10.11 愛爾蘭2-2義大利
2009.10.15 義大利3-2塞普勒斯

主教練介紹:
馬塞洛-里皮,被人稱為「銀狐」,他是近年來義大利賽場上最風光的教練,2008年歐洲杯之後,少帥多納多尼因戰績不佳下課,2006年帶領義大利隊第四次奪得世界盃冠軍的老帥里皮重執教鞭,四年前,里皮帶領著整體運轉完美的藍衣軍團登頂,義大利隊也摒棄了一貫的防守反擊打法,新的整體足球幫助球隊成功。四年之後,里皮和他的藍衣軍團還能如願捧杯嗎?

⑸ 義大利第一個世界盃冠軍是哪一年

1938年法國世界盃冠軍:義大利

義大利成為國際足壇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王朝球隊。1934和1938年世界盃,義大利連續奪冠;此外在1936年的奧運會上,義大利也獲得足球金牌。當時的義大利不僅防守出色,而且進攻也令對手畏懼。《米蘭體育報》表示義大利踢出了真正的足球,他們無愧於當時世界足壇最優秀的球隊。

義大利成功衛冕

巴西主帥輕敵
1934年奪冠,義大利也許並不令人信服,但時隔四年之後,義大利展現出王者的霸氣。義大利要想衛冕,必須擊敗巴西,桑巴軍團是奪冠的另一大熱門球隊。前兩場比賽,義大利幾乎沒有遇到太多的考驗。半決賽,巴西與義大利狹路相逢,這場比賽也被看作提前上演的決賽。巴西顯然對於義大利並不重視,已經打入七粒進球的萊昂尼達斯並未首發。《聖保羅頁報》表示巴西犯了輕敵的思想,因為主教練一心只想著決賽的比賽。

梅阿查名震世界
上半場,巴西佔據著比賽主動,而義大利的防守非常不錯,幾乎沒有給桑巴軍團任何機會。下半場開始沒多久,義大利贏得點球良機,有意思的是在主罰點球之前,梅阿查的褲帶斷了,他只好左手提著球褲將點球罰入。義大利2-1擊敗巴西晉級決賽。決賽,義大利的對手是匈牙利。結果義大利掌控主動以4-2勝出。由於奪得了兩座世界盃(盡管存在特殊的歷史背景),梅阿查被形容為義大利最成功的國腳,如果不是二戰爆發和嚴重的膝傷,梅阿查可能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

1938年世界義大利先發陣容
1938年法國世界盃義大利先發陣容(2-3-2-3):奧利維耶里/拉瓦、弗尼/洛卡特利、安德雷奧洛、塞蘭托尼/費拉里、梅阿查/克勞西、皮奧拉、比亞瓦蒂。

義大利奪冠背景
1938年法國世界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最後一次世界盃,此後這項體壇盛會一直中斷到50年才重新舉辦。政治給體育帶來了不可避免的影響。作為上屆世界盃冠軍,義大利接到了法西斯元首墨索里尼的「死亡命令」,若無法奪冠則有性命之憂。在這樣的情況下冠軍教練波佐毅然領軍出征。

皮奧拉臨危救主
義大利首戰挪威就差點遭遇滑鐵盧,如日中天的中鋒皮奧拉在加時賽打入致勝一球,幫助義大利2-1涉險過關。隨後他們又擊敗了法國與另外一個奪冠熱門巴西相遇在半決賽。由於桑巴軍團在上一場比賽中與捷克斯洛伐克爆發混戰,多名球員負傷或被罰出場,因此義大利可謂揀了一個大便宜,波佐派了多名球員夾擊對方頭號射手萊昂尼達斯,以2-1取得勝利,與實力稍遜一籌的匈牙利一道站在了決賽場上。

決賽勝利另有隱情
國際足壇對於義大利的「生死戰」普遍帶有同情態度,連匈牙利門將斯扎波也說:「我們輸掉了一場比賽,但卻能拯救了22個人的生命。」在這種情況下,義大利的克勞西和皮奧拉各自梅開二度,最終奪得了世界盃的兩連冠。

義大利奪冠之路(以下均為北京時間):
1/8決賽
6月5日,義大利2-1挪威
1/4決賽
6月12日,義大利3-1法國
半決賽
6月16日,義大利2-1巴西
決賽
6月19日,義大利4-2匈牙利

義大利世界盃數據統計:

參賽場次:4場
獲勝場次:4場
進球數:11球
失球數:5球

義大利隊內射手榜:
皮奧拉:5球 克勞西:4球 費拉里斯:1球 梅阿查:1球

⑹ 義大利戰爭的第一時期有哪些結果

義大利戰爭第一時期:1494~1504年。這一時期的核心是法國爭奪那不勒斯王國。在義大利親法貴族的配合下,查理八世的軍隊穿越羅馬全境,經過米蘭公國和教皇國直逼那不勒斯。一路上沒有遇到各公國的認真抵抗。1495年1月,查理八世接受羅馬教皇任命他為那不勒斯國王的授職書後,便於2月23日開進那不勒斯城,阿拉岡王朝國王弗蘭第諾驚惶出逃。查理八世自稱是「法蘭西、那不勒斯和君士坦丁堡的國王」。

然而,法軍的掠奪和暴行以及增收新稅激起了義大利人民的憤慨。義大利各國首腦害怕法國勢力的加強和發生全民起義,於是在1495年3月建立「神聖同盟」(也稱「威尼斯同盟」)以圖驅逐法軍。參加同盟的有威尼斯、米蘭公爵和羅馬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和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二世也加入同盟。查理八世急忙從那江協斯北上,1495年7月6日在福爾諾沃遭「神聖同盟」軍隊包圍,法軍戰敗。1496年12月,法國撤出那不勒斯,但軍隊主力得以保存。查理八世的繼承者路易十二不甘心法國退出義大利,於1499年遠征米蘭公國。在1499~1500年幾次交戰中,法國先後獲勝,相繼佔領料蘭和倫巴第。1500年,法西兩國勾結佔領了那不勒斯,推翻了阿拉岡王朝。根據條約,法西兩國軍隊共同佔領那不勒斯。但1503年春,法西兩國因分贓不均爆發戰爭。1503年12月29日的加里利亞諾河畔一戰,西軍獲勝,法軍被迫放棄那不勒斯王國,使其淪為西班牙領地。

⑺ 歐洲杯正賽什麼時候開始

歐洲杯正賽北京時間2020年6月13日凌晨03:00開始。

2020年歐洲杯將在北京時間2020年6月13日凌晨03:00隆重打響揭幕戰,這也將是萬眾矚目的時刻,首戰由義大利在羅馬奧林匹克球場迎戰土耳其。而本屆大賽的終極對決(2020歐洲杯決賽)將於7月13日凌晨03:00在倫敦溫布利大球場焦點大戰。

⑻ 一戰中義大利是否參戰

一戰中,義大利參戰了。

一戰開始前,義大利與德國和奧匈帝國同屬同盟國陣營,「同盟國」的名稱就是源於他們簽署的「三國同盟」。當德國決定發動戰爭時,並沒對義大利抱什麼希望,但還是征詢了義大利的態度,義大利的答復是他將保持中立,以軍事實力保衛自己不受侵犯。

義大利位於奧匈帝國南部,隨著戰爭的進程,奧匈帝國屢戰屢敗,德國意識到假如這個時候義大利再從背後捅一刀,奧匈帝國必定崩潰,於是便勸說奧匈帝國在和義大利的領土爭端上讓步。但牆頭草義大利在緊張的談判過程中耍起兩面三刀的伎倆,悄悄和協約國眉來眼去。

義大利的小算盤是:與其費盡口舌一寸一寸地向奧匈帝國討要土地,不如趕在奧匈帝國在被戰爭打垮之前,乘機幫協約國一把,以便日後光明正大的參與對它的瓜分。

1915年4月在得到大量領土瓜分的許諾過後,義大利秘密簽署倫敦條約加入協約國一方,5月23日義大利對奧匈帝國宣戰,1916年8月28日,確認不會受到報復後,義大利對德宣戰。

義大利軍隊在兩次大戰中都是最浪漫的一隻軍隊,說直白點,就是最無能,無能到不但打不贏仗,還要成為友軍的累贅。

(8)義大利什麼時候首戰擴展閱讀

1915年,義大利集結了90萬軍隊,1700門左右的火炮,對奧匈帝國發起進攻。不過奧匈帝國的總參謀長康拉德一直對義大利抱有戒心。

在一戰還未爆發時,就在邊界地區也就是伊松佐河所有渡口及東岸的巴因西扎高地及卡爾索高地,托爾明諾和戈里齊亞修建了堅固的防禦陣地。這拯救了奧匈帝國,但對於義大利來說簡直就是災難性的後果。

由於地形的原因義大利軍隊只能圍繞著伊松佐河及阿爾卑斯山展開進攻。盡管奧匈帝國只能在這條防線上部署10萬左右的軍隊,但依託堅固的防禦工事,還是有一戰的能力。而在阿爾卑斯地區,奧匈帝國最為精銳的山地部隊阿爾卑斯軍負責守衛。這支部隊雖然人數不多,但居高臨下,占據優勢。

義大利面臨極其嚴峻的形勢,那就是如果不攻佔阿爾卑斯山,伊松佐河無法渡過。不渡河,阿爾卑斯山無法攻佔。在這兩難的局面下,義大利軍隊只能硬著頭皮和奧匈軍隊打一場艱苦的攻防戰。

為此義大利集結了大量的軍隊,但義大利的動員體系有一點小問題。在義大利正式發動進攻時,奧匈帝國方面已經有20個師的部隊集結在戰線上,嚴陣以待。

面對五個歐洲戰場上的主要參戰國中最弱的奧匈軍隊,義大利以數倍的兵力輪番發起進攻,但在面對擁有極佳防守優勢的防線面前,義大利損失慘重。在長達2年多的進攻里,義大利發起了11次戰役,傷亡高達100多萬人。

面對如此傷亡慘重的局面,雖然義大利軍隊士氣低落,但在面對奧匈軍隊的進攻時仍然給予其造成了重大傷亡。這迫使奧匈軍隊無力單獨對義大利展開攻擊,並由進攻轉為防禦。

而在1917年,隨著俄國革命爆發,東線戰場的德、奧軍隊得以將部分軍事力量調往義大利方向。隨著德軍部隊的到來,同盟國決定對義大利發起一次決定性的攻擊。

這次戰役,義大利損失了32萬人,2500門火炮,並從伊松佐河撤退100公里。而德奧軍隊損失不過2萬餘人,奪回了在伊松佐河戰役中丟失的奧匈帝國領土。而在之後的卡波雷托戰役中,如果德奧軍隊有足夠的力量運輸兵力和物資,義大利恐怕等不到援軍到來就將投降並退出戰爭。

⑼ 第一次世界大戰什麼時候開始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1918年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
為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和霸權而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爭。戰爭先在8個歐洲國家
(德國、奧匈帝國及其敵對國英國、法國、俄國、比利時、塞爾維亞和黑山)之間開始,
後來逐漸有38個國家15億人捲入戰爭。戰場遍及歐、亞、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歐洲特別是法國戰場是決定戰爭全局的主戰場。海上則以北海為主戰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性的加劇,導
致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由自由競
爭階段發展到以壟斷為特徵的帝國主義階段,各國政府代表本國壟斷資本集團為獲取最
大限度的壟斷利益,積極推行對外擴張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爭奪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國英、俄、法佔據了世界絕大部分殖民地,而經濟發展迅速、國家實力急劇膨
脹的德、日、美等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所擁有的殖民地卻相對很少,這種經濟發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尖銳起來,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其次,資本主義國家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國內階
級矛盾的尖銳化也使帝國主義各國統治不穩,各國紛紛擴軍備戰、尋找同盟,企圖通過
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來緩和國內階級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形成了侵略性
的軍事政治集團——同盟國。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國先後簽訂協約,逐步形成了與同盟國相對立的協約
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對立,加速了雙方擴軍備戰和爭奪戰略要地的步伐。巴爾干半島和
地中海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從1905—1913年,兩大軍事集團為爭奪戰略要地製造了一
系列國際危機,甚至引起局部戰爭。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的加深,各帝國
主義集團迫切希望從戰爭中尋求出路。
戰爭爆發前,兩大軍事集團都加緊擴充軍備。交戰雙方總的經濟軍事力量對比,協
約國占優勢。1914年僅英、法、俄三國(含殖民地)總人口就達7.045億人,動員完畢
時,陸軍兵力達977.7萬人;德奧兩國(含德國殖民地)總人口只有1.3億人,動員完
畢時,陸軍兵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什麼時候首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語微信怎麼注冊 瀏覽:96
哪個國收到中國口罩了 瀏覽:837
印度人為什麼叫西天 瀏覽:674
男人去越南為什麼不想回來 瀏覽:531
去英國上大學要帶什麼東西 瀏覽:181
華友鈷業印尼前景怎麼樣 瀏覽:293
印尼螃蟹怎麼殺 瀏覽:146
伊朗錢叫什麼意思 瀏覽:575
越南哪裡可以免費玩 瀏覽:867
越南和義大利哪個大 瀏覽:368
英國保證金需要多少錢 瀏覽:814
越南開掛車多少工資 瀏覽:489
越南綠豆餅特產一個多少錢 瀏覽:887
印度半島南臨什麼海 瀏覽:576
英國二戰起了什麼作用 瀏覽:926
印尼寬頻中國聯通版什麼梗 瀏覽:357
晴用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0
伊朗地名貓叫什麼 瀏覽:571
越南平原佔多少山區佔多少 瀏覽:580
中國電信寬頻網速怎麼樣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