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斯帕拉捷的故事。
斯帕拉捷
開放分類: 科學家、名人、義大利人
拉扎羅·斯帕拉捷(Lazzaro Spallanzani,1729—1799)是義大利著名的博物學家、生理學家和實驗生理學家.
生平簡介
斯帕拉捷於1729年1月12日出生於義大利斯坎迪亞諾鎮,他的父親是一位有名的律師,母親出身富裕之家.斯帕拉捷15歲中學畢業後進入勒佐——艾米里亞耶穌神學院,在那裡他學習了五年,受到很好的語言學和哲學等方面的教育.1749年,他轉入著名的波倫亞大學學習法律.他的堂姐芭西是一位傑出的婦女,在波倫亞大學任物理學和數學教授,在她的引導下,斯帕拉捷對自然科學發生了濃厚興趣,從而轉學自然科學,1753年取得博士學位.此後不久,教會任命他為牧師,1760年成為神父.教會的經濟支持,保證了他科學事業的順利進行.
1761年,他首次外出進行科學考察.他通過研究多重相互聯系的因素證明,山間泉水不像笛卡兒所說的那樣是由海水變來的,而是如瓦里斯納里所指出的那樣,是雨(雪)水滲入地下後流出來的.這充分展示了斯帕拉捷嚴謹的治學態度和邏輯思維能力.就在這一年,瓦里斯納里把布豐和尼達姆關於自然發生的思想和著作介紹給他,引起了他極大的注意.從1762年開始,他對自然發生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取得很大的成功.
自然發生說是一種從古代就已流傳的關於生物起源的假說,認為生物是由非生命物質發展起來的.從人類文明的最早期直到17世紀,自然發生學說在人們的心目中幾乎是普遍存在且又是毫無疑問的信念.亞里士多德是自然發生說的代表人物,他認為晨露同粘液或糞土相結合就會產生螢火蟲、蠕蟲、蜂類等的幼蟲…….赫爾蒙特甚至還提出產生老鼠的方法.1668年義大利醫生雷迪(Redi)證明,腐肉所生的蛆蟲是由蒼蠅產下的卵孵化而來的,從而駁倒了上述荒唐的認識.斯帕拉捷通過上百次對比實驗,發現將浸液放在密封的長頸瓶中煮1小時,就不會再有微生物發生.他指出,浸液中的微生物是由於消毒不徹底或由於來自空氣的污染造成的.斯帕拉捷對自然發生問題的研究具有雙重意義:首先,他早於巴斯德近一個世紀,用科學實驗批駁微生物自然發生說,並且實驗構思相當巧妙,對此巴斯德極為欽佩,他特地請人畫了一幅斯帕拉捷的畫像,懸掛在餐廳中,以便天天瞻仰.他由此發明了高溫消毒法.第一罐罐頭食品就是依據這種方法製成的.當然,由於歷史條件,他沒能徹底駁倒微生物的自然發生說,也沒有回答生命最初的起源問題.斯帕拉捷於1765年發表了《用顯微鏡進行觀察的實驗》論文,總結了他關於自然發生問題的研究.瑞士博物學家博內特(C.Bonnet)看到該論文後非常高興,開始同斯帕拉捷建立友誼,並很快成為好朋友.
1765年,斯帕拉捷開始了動物再生能力的研究.他用蚯蚓做了數千次實驗,認識到有利於蚯蚓再生的一些切口的准確位置.他在研究了蛞蝓的觸角,蝸牛的頭、觸角和足,蠑螈的尾巴、四肢和上顎,以及青蛙、蟾蜍的四肢的再生後發現:動物的再生能力,低等動物比高等動物強、年幼動物比成年動物強、體表組織比內部器官強等事實.此外,他還用蝸牛作過異體頭部的移植實驗獲得成功.他將研究成果收集在《略論動物的再生》和《關於陸生蝸牛頭部再生的實驗結果》兩部著作中.
在這一時期,斯帕拉捷還對動物的血液循環系統進行系統研究.關於血液循環,哈維已將血液循環途徑基本研究清楚了.斯帕拉捷觀察了心臟有節律的跳動,從而推動血液流動,他發現,血液在大的動脈血管中同樣有節律的跳動式流動,到了小動脈,才開始變得均勻.他還觀察到單個紅細胞有時會變形,以便通過捲曲的毛細血管.他還首先發現,在恆溫動物中,存在著動靜脈交織在一起的結構.提出動脈的跳動除心臟產生的壓力外,還有血管壁的彈性作用.1768年,他發表了《論心臟的運動》一文,總結了這方面的成果.同年,斯帕拉捷當選為英國倫敦皇家學會會員.
1777年,斯帕拉捷開始研究動物的消化生理.當時人們普遍認為動物的胃只能將食物磨碎,不能將食物中的有機物分解,也就是說動物的胃只有物理性消化,沒有化學性消化.
1783年,斯帕拉捷將食物裝在打有小孔的金屬管或小球中,並讓動物吞下裝有肉塊的小球,這樣食物就不受物理性消化的影響,而胃中的液體卻可以進入小球中.過一段時間,他把小球取出來,發現球內的肉塊消失了,所以,他推斷胃中的液體一定有某種物質可以消化食物.他首先引入「消化液」一詞,認為消化液中含有某種能分解食物的化學成分,所謂消化就是消化液對食物的分解過程.這同腐敗現象有本質區別,他指出消化液是強烈防腐的.他用實驗證明消化速度不但同食物的性質和消化液的多少有關,而且還與溫度的高低有關,而體溫是最適宜的溫度.他還指出,小腸的分泌物或許能完成全部消化過程.由於當時的實驗條件和實驗方法較落後,斯帕拉捷並沒有弄清楚胃液中究竟是什麼物質將食物消化了,直到五十多年後,也就是1836年,德
⑵ 斯帕拉捷是個什麼樣的人
拉扎羅·斯帕拉捷(Lazzaro Spallanzani,1729—1799)是義大利著名的博物學家、生理學家和實驗生理學家。
生平簡介
斯帕拉捷於1729年1月12日出生於義大利斯坎迪亞諾鎮,他的父親是一位有名的律師,母親出身富裕之家。斯帕拉捷15歲中學畢業後進入勒佐——艾米里亞耶穌神學院,在那裡他學習了五年,受到很好的語言學和哲學等方面的教育。1749年,他轉入著名的波倫亞大學學習法律。他的堂姐芭西是一位傑出的婦女,在波倫亞大學任物理學和數學教授,在她的引導下,斯帕拉捷對自然科學發生了濃厚興趣,從而轉學自然科學,1753年取得博士學位。此後不久,教會任命他為牧師,1760年成為神父。教會的經濟支持,保證了他科學事業的順利進行。
1761年,他首次外出進行科學考察。他通過研究多重相互聯系的因素證明,山間泉水不像笛卡兒所說的那樣是由海水變來的,而是如瓦里斯納里所指出的那樣,是雨(雪)水滲入地下後流出來的。這充分展示了斯帕拉捷嚴謹的治學態度和邏輯思維能力。就在這一年,瓦里斯納里把布豐和尼達姆關於自然發生的思想和著作介紹給他,引起了他極大的注意。從1762年開始,他對自然發生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取得很大的成功。
自然發生說是一種從古代就已流傳的關於生物起源的假說,認為生物是由非生命物質發展起來的。從人類文明的最早期直到17世紀,自然發生學說在人們的心目中幾乎是普遍存在且又是毫無疑問的信念。亞里士多德是自然發生說的代表人物,他認為晨露同粘液或糞土相結合就會產生螢火蟲、蠕蟲、蜂類等的幼蟲……。赫爾蒙特甚至還提出產生老鼠的方法。1668年義大利醫生雷迪(Redi)證明,腐肉所生的蛆蟲是由蒼蠅產下的卵孵化而來的,從而駁倒了上述荒唐的認識。斯帕拉捷通過上百次對比實驗,發現將浸液放在密封的長頸瓶中煮1小時,就不會再有微生物發生。他指出,浸液中的微生物是由於消毒不徹底或由於來自空氣的污染造成的。斯帕拉捷對自然發生問題的研究具有雙重意義:首先,他早於巴斯德近一個世紀,用科學實驗批駁微生物自然發生說,並且實驗構思相當巧妙,對此巴斯德極為欽佩,他特地請人畫了一幅斯帕拉捷的畫像,懸掛在餐廳中,以便天天瞻仰。他由此發明了高溫消毒法。第一罐罐頭食品就是依據這種方法製成的。當然,由於歷史條件,他沒能徹底駁倒微生物的自然發生說,也沒有回答生命最初的起源問題。斯帕拉捷於1765年發表了《用顯微鏡進行觀察的實驗》論文,總結了他關於自然發生問題的研究。瑞士博物學家博內特(C.Bonnet)看到該論文後非常高興,開始同斯帕拉捷建立友誼,並很快成為好朋友。
1765年,斯帕拉捷開始了動物再生能力的研究。他用蚯蚓做了數千次實驗,認識到有利於蚯蚓再生的一些切口的准確位置。他在研究了蛞蝓的觸角,蝸牛的頭、觸角和足,蠑螈的尾巴、四肢和上顎,以及青蛙、蟾蜍的四肢的再生後發現:動物的再生能力,低等動物比高等動物強、年幼動物比成年動物強、體表組織比內部器官強等事實。此外,他還用蝸牛作過異體頭部的移植實驗獲得成功。他將研究成果收集在《略論動物的再生》和《關於陸生蝸牛頭部再生的實驗結果》兩部著作中。
在這一時期,斯帕拉捷還對動物的血液循環系統進行系統研究。關於血液循環,哈維已將血液循環途徑基本研究清楚了。斯帕拉捷觀察了心臟有節律的跳動,從而推動血液流動,他發現,血液在大的動脈血管中同樣有節律的跳動式流動,到了小動脈,才開始變得均勻。他還觀察到單個紅細胞有時會變形,以便通過捲曲的毛細血管。他還首先發現,在恆溫動物中,存在著動靜脈交織在一起的結構。提出動脈的跳動除心臟產生的壓力外,還有血管壁的彈性作用。1768年,他發表了《論心臟的運動》一文,總結了這方面的成果。同年,斯帕拉捷當選為英國倫敦皇家學會會員。
1777年,斯帕拉捷開始研究動物的消化生理。當時人們普遍認為動物的胃只能將食物磨碎,不能將食物中的有機物分解,也就是說動物的胃只有物理性消化,沒有化學性消化。
1783年,斯帕拉捷將食物裝在打有小孔的金屬管或小球中,並讓動物吞下裝有肉塊的小球,這樣食物就不受物理性消化的影響,而胃中的液體卻可以進入小球中。過一段時間,他把小球取出來,發現球內的肉塊消失了,所以,他推斷胃中的液體一定有某種物質可以消化食物。他首先引入「消化液」一詞,認為消化液中含有某種能分解食物的化學成分,所謂消化就是消化液對食物的分解過程。這同腐敗現象有本質區別,他指出消化液是強烈防腐的。他用實驗證明消化速度不但同食物的性質和消化液的多少有關,而且還與溫度的高低有關,而體溫是最適宜的溫度。他還指出,小腸的分泌物或許能完成全部消化過程。由於當時的實驗條件和實驗方法較落後,斯帕拉捷並沒有弄清楚胃液中究竟是什麼物質將食物消化了,直到五十多年後,也就是1836年,德國的生理學家施旺從胃液中提取出了消化蛋白質的物質,後來稱為「胃蛋白酶」,從而才解開了胃的消化之謎。
1771—1780年,斯帕拉捷還進行了受精問題的研究。現在我們知道,進行有性繁殖的生物,其子代個體是通過精子和卵細胞的結合,即受精作用,產生受精卵,而後由受精卵發育形成的。但在18世紀,對於受精過程的認識還相當模糊。1677年,人們發現了精子,而卵子則是人們早已熟知的,但在受精過程中,這兩者有什麼關系呢?
一種觀點認為精子在受精時起重要作用,忽視卵細胞的作用。1677年8月,哈姆(J.Ham)第一個觀察到了精子,並得到列文·虎克的認同。後來有的學者認為,在人的精子中包含有非常小的人,在其他的動物的精子中也有極度縮小的該動物,這是精源論者的觀點。另一種是卵源論者的觀點,他們輕視精子的作用。布豐等人認為精子只不過是精液中的寄生物,即使有的學者承認精液作用,但當時也不清楚到底是精液中的哪一部分起作用。斯帕拉捷是一名卵源論者,他認為卵中含有極度縮小的該生物個體,如青蛙的卵中已存在著蛙,這樣,在卵還沒有排出體外時,蝌蚪就已存在於卵中——以某種方式蜷曲和緊密地集聚著,只要有雄性的能使之受精的液體的存在,隨時准備展開自身。
盡管斯帕拉捷的有些觀點不正確,但他在受精問題的研究上成績不斐,他設計了許多精彩的實驗,否定了一些錯誤認識。他在觀察青蛙、蠑螈等兩棲動物的繁殖時發現了它們是體外受精,從而否認了動物只能體內受精,不可能進行體外受精的錯誤觀點。具體的做法是:他為雄蛙設計了一種特殊的緊緊貼身的塔夫綢「褲子」,穿著這些獨特服裝的蛙像平時一樣企圖交配,交配後,雖然雌蛙產下許多卵,但沒有一個卵能發育。而當一些卵與保留在褲子上的精液接觸後,正常的發育便開始了。後來,他直接從精囊中收集精液並把它小心地「塗」在卵上,這些處理過的卵都能正常地發育成蝌蚪,而沒有與精液接觸過的卵則解體。這樣,斯帕拉捷就發明了一種人工授精方法。
斯帕拉捷還利用人工受精的方法,進一步探究了精液中哪些部分具有受精功能,非精液物質到底有沒有受精作用問題。他又設計了一系列精巧的實驗,他用血液、血液提取物、電流、醋、酒、尿、檸檬汁、油等物質與青蛙卵接觸,結果都不能使卵受精和發育,而青蛙精液,即使稀釋到原濃度的1/8000,仍然具有受精能力。那麼究竟精液中哪種成分具有受精能力呢?有人說是氣味,為了檢驗這個觀點,他先把幾滴青蛙精液放在一片玻璃上,再將麵筋粘在另一片玻璃罩上,麵筋上粘著26枚青蛙卵,而後將玻璃罩倒扣在精液上面,使精子和卵細胞不接觸。過一段時間,裝置中已有一半精液蒸發掉了,此時卵也濕潤了,但把卵放入水中後,它們並未發育。為了檢查剩餘的精液是否有效,他把一些卵與此精液接觸,這些卵受精了,並且能發育。通過這個實驗,斯帕拉捷證明了精液的氣味不能使卵受精。後來,他又將精液進行過濾,通過過濾把精液分成兩部分,沒有精子的粘液和含有精子的粘稠物,然後分別用來進行人工授精實驗,發現前者沒有受精能力,而後者用水稀釋後仍有受精能力。事實是顯而易見的,但由於斯帕拉捷原有的知識和信仰,使他認為完成受精作用的是殘留在過濾紙上的液體,而不是精子。
另外,斯帕拉捷還對電鰻的放電現象,蝙蝠飛翔時的定向問題等進行研究。同時,他還是一位不知疲倦的旅行家和無畏的探險者,他使帕維亞自然博物館成為義大利最著名的博物館。他還是火山學的奠基者之一。
斯帕拉捷患有前列腺肥大症和慢性膀胱炎,最後導致無尿症。1799年2月11日與世長辭,終年70歲。斯帕拉捷把他的一生連同一部分遺體都獻給了科學事業,根據他的遺囑,他有病的膀胱獻給了帕維亞自然博物館。
斯帕拉捷的蝙蝠實驗
1793年夏季的一個夜晚,義大利科學家斯帕拉捷走出家門,放飛了關在籠子里做實驗用的幾只蝙蝠。只見蝙蝠們抖動著帶有薄膜的肢翼,輕盈地飛向夜空,並發出自由自在的「吱吱」叫聲..斯帕拉捷見狀,感到百思不得其解,因為在放飛蝙蝠之前,他已用小針刺瞎了蝙蝠的雙眼,「瞎了眼的蝙蝠怎麼能如此敏捷地飛翔呢?」他下決心一定要解開這個謎。
在進行這項實驗之前,斯帕拉捷一直認為:蝙蝠之所以能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能在非常黑暗的條件下靈巧地躲過各種障礙物去捕捉飛蟲,一定是由於長了一雙非常敏銳的眼睛。他之所以要刺瞎蝙蝠的雙眼,正是想證明這一點。事實卻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意外的情況更激發了他的好奇心。「不用眼睛,那蝙蝠又是依靠什麼來辨別障礙物,捕捉食物的呢?」於是,他又把蝙蝠的鼻子堵住,放了出去,結果,蝙蝠還是照樣飛得輕松自如。「奧秘會不會在翅膀上呢?」斯帕拉捷這次在蝙蝠的翅膀上塗了一層油漆。然而,這也絲毫沒有影響到它們的飛行。
最後,斯帕拉捷又把蝙蝠的耳朵塞住..這一次,飛上天的蝙蝠東碰西撞的,很快就跌了下來。斯帕拉捷這才弄清楚,原來,蝙蝠是靠聽覺來確定方向,捕捉目標的。
斯帕拉捷的新發現引起了人們的震動。從此,許多科學家進一步研究了這個課題。最後,人們終於弄清楚:蝙蝠是利用「超聲波」在夜間導航的。它的喉頭發出一種超過人的耳朵所能聽到的高頻聲波,這種聲波沿著直線傳播,一碰到物體就迅速返回來,它們用耳朵接收了這種返回來的超聲波,使它門能作出准確的判斷,引導它們飛行。使它能在黑暗中自由飛行。
「超聲波」的科學原理,現已廣泛地運用到航海探測、導航和醫學中去了。
⑶ 斯帕拉捷是義大利科學家,他發現-,便感到好奇:-於是,他先後做了三次試驗,分別是-、-、
斯帕拉捷是義大利科學家,他發現(蝙蝠能夠在夜空中自由自在的飛翔),便感到好奇(蝙蝠憑什麼樣的本領在夜空中自由自在的飛翔呢)?於是,於是,他先後做了3次試驗,分別是(蒙上眼睛),(堵住鼻子),(塗滿油漆),(堵住耳朵)。最後他發現了(其中的奧秘)!
⑷ 斯帕拉捷的生平簡介!!!
姓名:拉扎羅·斯帕拉捷。
出生日期:1729年1月12日。
逝世日期:1799年2月11日。
出生地:義大利斯坎迪亞諾鎮。
拉扎羅·斯帕拉捷是義大利著名的博物學家、生理學家和實驗生理學家。他在動物血液循環系統、動物消化生理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他的蝙蝠實驗,為「超聲波」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為人們帶來巨大的恩惠。1799年2月11日因無尿症與世長辭,終年70歲。
⑸ 斯帕拉捷的資料(短片200) 急急急
斯帕拉捷是一位科學家,為了知道蝙蝠為什麼能在夜間自由自在地飛翔,他反復實驗,終於成功地研究出了超聲波。
1793年的夏天,一個炎熱的下午,斯帕拉捷來到了郊外的一所舊房子里,捉到了幾只蝙蝠,他把捉來的幾只蝙蝠放在籠子里,高高興興地回家了。他想:今天,我一定要弄清楚,蝙蝠到底靠什麼能使它在夜晚自由飛行呢?
晚上,他匆匆吃完晚飯後,就把准備好的黒油漆拿出來,在一隻蝙蝠的身上塗上油漆,1隻,2隻,3隻,4隻······終於幫這些小精靈們穿上了「黑大衣」。於是,它就把塗上油漆的蝙蝠全放了出去。結果蝙蝠還是在夜空中飛行的那麼敏捷,那麼輕松,在他們身上塗上油漆,絲毫沒有影響它們的飛行。斯帕拉捷弄不懂了,他抓了抓自己的頭,有點灰心,但是他沒有放棄一絲機會,應為他相信自己肯定會成功。
斯帕拉捷看著這些在天空中自由飛翔地小東西們,決定明天再到外面去捉蝙蝠來做實驗,一定要弄清楚:蝙蝠到底靠啥特殊地本領在天空中自由地飛行。
⑹ 讀了課文《夜晚的實驗》後,斯帕拉捷是一位怎樣的科學家
斯帕拉捷是一位細心觀察,善於思考,不斷實驗,潛心研究,利用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的科學家。
《夜晚的實驗》這篇課文主要記敘了義大利科學家斯帕拉捷通過多次實驗,終於揭開了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並且促使很多人根據他的實驗進一步研究,終於發現了超聲波,並且學會利用超聲波,造福人類為人類做了巨大的貢獻。
⑺ 斯帕拉捷的簡介5行以內!!
拉扎羅·斯帕拉捷(Lazzaro
Spallanzani,1729—1799)是義大利著名的博物學家、生理學家和實驗生理學家。
斯帕拉捷患有前列腺肥大症和慢性膀胱炎,最後導致無尿症。1799年2月11日與世長辭,終年70歲。斯帕拉捷把他的一生連同一部分遺體都獻給了科學事業,根據他的遺囑,他有病的膀胱獻給了帕維亞自然博物館。
⑻ 義大利科學家斯帕拉捷在一個晴朗的夜晚做了一個什麼實驗
斯帕拉捷拉扎羅·斯帕拉捷(Lazzaro Spallanzani,1729—1799)是義大利著名的博物學家、生理學家和實驗生理學家.[編輯本段]生平簡介斯帕拉捷於1729年1月12日出生於義大利斯坎迪亞諾鎮,他的父親是一位有名的律師,母親出身富裕之家.斯帕拉捷15歲中學畢業後進入勒佐——艾米里亞耶穌神學院,在那裡他學習了五年,受到很好的語言學和哲學等方面的教育.1749年,他轉入著名的波倫亞大學學習法律.他的堂姐芭西是一位傑出的婦女,在波倫亞大學任物理學和數學教授,在她的引導下,斯帕拉捷對自然科學產生了濃厚興趣,從而轉學自然科學,1753年取得博士學位.此後不久,教會任命他為牧師,1760年成為神父.教會的經濟支持,保證了他科學事業的順利進行.夜晚的實驗
義大利科學家帕斯拉捷習慣晚飯後到附近的街道上散步.他常常看到,很多蝙蝠靈活的在空中飛來飛去,卻從不會撞到牆壁上.這個現象引起了他的好奇:蝙蝠憑什麼特殊本領在夜空中自由自在的飛行呢?
1793年夏天,一個晴朗的夜晚,喧騰熱鬧的城市漸漸平靜下來.帕斯拉捷匆匆吃完飯,便走出街頭,把籠子里的蝙蝠放了出去.當他看到放出去的幾只蝙蝠輕盈敏捷地來回飛翔時,不由得尖叫起來.因為那幾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
帕斯拉捷為什麼要把蝙蝠的眼睛蒙起來呢?原來,每當他看到蝙蝠在夜晚自由自在的飛翔時,總認為這些小精靈一定長著一雙特別敏銳的眼睛,就不可能在黑夜中靈巧的多過各種障礙物,並且敏捷的捕捉飛蛾了.然而事實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帕斯拉捷很奇怪:不用眼睛,蝙蝠憑什麼來辨別前方的物體,捕捉靈活的飛蛾呢?
於是,他把蝙蝠的鼻子堵住.結果,蝙蝠在空中還是飛的那麼敏捷、輕松.「難道他薄膜似的翅膀,不僅能夠飛翔,而且能在夜間洞察一切嗎?」帕斯拉捷這樣猜想.他又捉來幾只蝙蝠,用油漆塗滿它們的全身,然而還是沒有影響到它們飛行.
最後,帕斯拉捷堵住蝙蝠的耳朵,把他們放到夜空中.這次,蝙蝠可沒有了先前的神氣.他們像無頭蒼蠅一樣在空中東碰西撞,很快就跌落在地.
啊!蝙蝠在夜間飛行,捕捉食物,原來是靠聽覺來辨別方向、確認目標的!
帕斯拉捷的實驗,揭開了蝙蝠飛行的秘密,促使很多人進一步思考:蝙蝠的耳朵又怎麼能「穿透」黑夜,「聽」到沒有聲音的物體呢?
後來人們繼續研究,終於弄清了其中的奧秘.原來,蝙蝠靠喉嚨發出人耳聽不見的「超聲波」,這種聲音沿著直線傳播,一碰到物體就像光照到鏡子上那樣反射回來.蝙蝠用耳朵接受到這種「超聲波」,就能迅速做出判斷,靈巧的自由飛翔,捕捉食物.
現在,人們利用超聲波來為飛機、輪船導航,尋找地下的寶藏.超聲波就像一位無聲的功臣,廣泛地應用於工業、農業、醫療和軍事等領域.帕斯拉捷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的實驗,會給人類帶來如此巨大的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