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蝗蟲的危害性有哪些
1 蝗蟲危害特點
蝗蟲是農、林、牧業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有害蝗種對農、林、牧業可造成不同程度危害。全世界的蝗蟲已有1萬種以上,其中對農、林、牧業可造成危害的蝗蟲約300種左右,全球除南極洲、歐亞大陸北緯55 0以北地區外均可發生蝗蟲。全世界常年發生蝗蟲的面積達4 680萬km2,全球1/8的人口經常受到蝗災的襲擾。全世界發生為害最嚴重的蝗蟲為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Forskal),其中最大擴散面積可達2 800萬km2,包括66個國家的全部和部分地區,約佔全世界陸地面積的20%,受災人口約佔全世界人口的1/10以上。我國於1971年在西藏自治區聶拉木縣的樟木地區曾採到散居型沙漠蝗蟲。
我國已知蝗蟲在900種以上,其中對農、林、牧業可造成危害的約60餘種。對禾本科植物可造成較大為害的蝗蟲主要有東亞飛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稻蝗Ox-ya spp。、蔗蝗Hieroglyphus spp。和尖翅蝗Epacromius spp.等。為害的豆類、馬鈴薯、甘薯等作物的種類有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 Ikonnikov、苯蝗Haplotropis bruneriana Saussure、負蝗Aractomorpha spp.等。棉蝗Chondracris rosea rosea(De Geer)和負蝗可為害棉花。竹蝗Ceracris spp.可嚴重為害竹林。在廣大牧區,為害牧草的種類也很多,主要有西伯利亞蝗Gomphocerus sibiricus(Linnaeus)、戟紋蝗Dociostaurus spp.、小車蝗Oedaleus spp.、牧草蝗Omocestus spp.、雛蝗Chorthippus spp.、痂蝗Bryodema spp.以及義大利蝗Calliptamus italicus(Linnaeus)等,大發生時可嚴重為害牧草和農作物並直接影響農牧業的發展。根據我國幾千年來史籍的記載,造成農業上毀滅性災害的蝗蟲,主要就是飛蝗,並認為乾旱與飛蝗同年發生的機遇率或相關性最大,其次為前一年乾旱以及先澇後旱,螞蚱成片;蝗蟲災害與水、旱災害常此起彼伏,交替發生,一直是嚴重威脅我國農業生產、影響人民生活的三大自然災害。
飛蝗Locusta migratora(Linnaeus)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蝗蟲,已知有10亞種,其分布遍及歐、亞、非、澳四大洲。我國有3個亞種:東亞飛蝗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在此區由北向南每年可發生2~4代)、亞洲飛蝗L.mgratoria mgratoria(Linnaeus)主要分布在西北乾旱半乾旱草原區(在此區除新疆的土鄯托地區可發生2代外,均每年發生1代)、西藏飛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nsis Chen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寒區(在西藏和青海南部,多每年發生1代)的許多河谷與湖泊沿岸地帶。
新中國成立初期,東亞飛蝗發生面積約521萬hm2,經過貫徹「依靠群眾,勤儉治蝗,改治並舉,根除蝗害」的治蝗方針,1951~1997年間,全國已累計凈改造蝗區面積367.8萬hm2,使蝗區面積比新中國成立初期減少70.6%。現有蝗區縣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28個減少到151個,取得了世界治蝗史上引人注目的成就。
80年代以來,受全球異常氣候變化和某些水利工程失修或興建不當以及農業生態與環境突變的影響,東亞飛蝗在黃淮海地區和海南島西南部頻繁發生,每年發生面積約100~150萬hm2,設計9省(市)的100多個縣,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威脅。1985~1996年的12年間,東亞飛蝗在黃河灘、海南島、天津等蝗區連年大發生。1985年秋,天津北大港東亞飛蝗高密度群居型蝗群將10多萬畝葦葉和幾百畝玉米穗葉吃光後,於9月20日中午起飛南遷,蝗群東西約寬30餘公里,降落到河北省的滄縣、黃驊、海興、鹽山和孟村5個縣和中捷大港兩個農場,波及面積達250萬畝。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群居型東亞飛蝗第一次跨省遷飛。
1998年,東亞飛蝗的夏蝗在山東、河南、河北和天津等8省(市)發生在80萬hm2以上。1999年,東亞飛蝗的夏蝗在山東、河南、河北和天津等9省(市)又發生80萬hm2以上。今年,蝗蟲又肆虐河南,受災面積237.5萬畝,部分地區蝗蟲密度達到4000餘只/ m2,面積之大,蟲口密度之高,是河南25年來所未見。雖然已經控制了其危害,但必須加強掃殲並監測夏季殘余成蟲的產卵區域,准確了解並掌握秋蝗發生和水、旱發展趨勢與氣象動態,並及時做好秋蝗和三代飛蝗的防治工作,以減少飛蝗發生的面積與數量。
亞洲飛蝗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內蒙古和陝、甘、晉、冀等省的北部某些河谷與濱湖地帶。新疆的塔城地區1983~1984年和1986年均發生群居型飛蝗危害,1987年在阿勒泰地區發生群居型飛蝗46群,平均密度1 000~2 000頭/ m2,發生面積約5.15萬hm2。近年,哈密和吐魯番(1996年)和托克遜(1997~1999年)部分地區均發生了高密度飛蝗蝗群。今年,新疆蝗蟲受災面積達3 005萬畝,在塔城阿勒泰地區密度達每平方米上萬只。
西藏飛蝗在西藏於1928~1952年間,曾有45處發生蝗災,1846~1857年則連續12年發生蝗災,並波及到18個地區,重者連年莊稼顆粒無收,青稞、麥子亦盪然無存,草場則寸草無收。1970、1974、1979、1988和1991年,西藏飛蝗先後在林芝、米林、白朗、拉薩、林周和達孜等地暴發為害,嚴重影響了農牧業的生產。1988年6約19日,米林縣強那區發生群居型西藏飛蝗1 000多畝,並飛越雅魯藏布江為害青稞。1999年,在拉薩、日喀則等地部分地區也發生了高密度的飛蝗蝗群。
80年代以來,我國10多省(市)部分稻區發生稻蝗460多萬平方百米。竹蝗對南方竹林為害達300萬平方百米以上。至於我國北方牧區及農牧交錯區的各季草場的蝗蟲,其發生特點是種類多、密度大、最大發生面積據不完全統計,1985年可達2000多萬平方百米。近十幾年來,常年受災面積約460多萬平方百米,實際防治面積約100萬平方百米左右。1998年,我國牧區及農牧交錯區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阿爾泰以及內蒙古自治區草原均發生了高密度蝗群,發生面積達數百萬公頃以上。1999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阿爾泰、昌吉、巴里坤等地區上報的蝗蟲發生面積約4000萬畝,發生蝗蟲種類主要為義大利蝗、戟紋蝗、西伯利亞蝗、黑條小車蝗等,發生密度600~8000頭/平方米,個別地區可高達10000頭/平方米。各蝗區已經分別採取超低量制劑、微孢子蟲、招引紛紅椋鳥和牧雞治蝗等多種方法進行了治理。
此外,1984年,在澳大利亞僅由澳大利亞災蝗Chortoicetes terminifera(Walker)的大發生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100~200萬美元。自1985年年底以來,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發生了多種蝗蟲同時猖獗發生並造成了極為嚴重的損失。在美國西部的17個州,每年因草原蝗蟲所造成的草場損失約為800萬美元。1999年在俄羅斯的中部、東西伯亞南部等20多個州、裏海附近以及與哈薩斯坦接壤等地區,已有100萬平方百米農田遭到蝗蟲襲擊。
2. 蝗蟲災害發生有什麼規律么
蝗蟲災害的發生是天災也是人禍,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天災是指全球氣候變暖、旱澇不均、河流流量異常等因素容易導致蝗蟲大規模繁殖;人禍是指管理不善造成草場退化、對氣候監測不到位等,多重因素導致蝗蟲災害爆發。我國古書上就有「旱極而蝗」的記載。近幾年來非洲幾次大蝗災也都與當地的嚴重乾旱相聯系。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蟲是一種喜歡溫暖乾燥的昆蟲,乾旱的環境對它們繁殖、生長發育和存活有許多益處。因為蝗蟲將卵產在土壤中,土壤比較堅實,含水量在10%~20%時最適合它們產卵。
(2)義大利黃蟲怎麼樣擴展閱讀:
蝗蟲猖獗的形成主要原因:
1、形成鼠疫的主要蝗種具有繁殖速度快、多次繁殖和繁殖後代、取食范圍廣、食慾大、傳播和遷移能力強等生理生態特徵。東亞遷徙蝗蟲一年內會發生2至4代。蝗蟲雌雄交配後,成蟲雌蟲每代可產卵數次。一般來說,蝗蟲一生可產4~5枚卵,最多12枚,每枚卵50~80枚,平均300~400枚。
2、沙漠蝗的卵團含20~100枚卵,分散後的雌蝗產卵量可達120枚。群居型每平方米可產生1000個。還需要指出的是,東亞遷徙蝗蟲和沙漠蝗蟲都可以孤雌生殖,即雌性蝗蟲可以不交配就產卵。幼龜均為雌性,成年龜可以交配產卵或繼續孤雌生殖。東亞飛蝗的食用植物約有20種,一生攝食量為60~80g,成蟲的攝食量是蝻帶的3~7倍。
3、所有的蝻帶都能在短距離內分散,群居的成蟲也能長途遷徙。沙漠蝗的遷徙距離可達1500~5100公里,飛行實驗表明沙漠蝗可以連續飛行17h。如新疆義大利蝗蟲的卵可達140片/0.5平方米,西伯利亞蝗蟲的卵可達486片/平方米。這兩種蝗蟲的成蟲和成蟲也有聚集飛行的習性。
3. 《昆蟲記》與眾不同的螞蚱200字
首先簡介主要故事情節,然後引出自己的想法,最後總結即可。
《昆蟲記》的作者是法國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爾。法布爾為了寫《昆蟲記》整整花費了一生的時間和精力,他仔細觀察各種昆蟲的生活和為生活以及繁衍種族所進行的斗爭,並將觀察所得作了詳細確切的筆記,最後編寫成書。
我覺得法布爾是一個不輕言放棄的人。《昆蟲記》是一本專門介紹昆蟲的書,書中詳細介紹了許多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繁衍和死亡等知識,猶如一片知識的海洋。《昆蟲記》是一本對中小學生十分有益的書。
《昆蟲記》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彩色條紋圓網蛛,它能織出非常漂亮的網,隨後,在網上耐心等待那些送上門來的獵物,因此,我想到一個成語:守株待兔。它也是昆蟲世界裡最負責和最粗心的母親,即令人感動又讓人哭笑不得。
4. 蝗蟲年產多少卵
幾種蝗蟲產卵的情況:
灰色蝗蟲的卵囊呈圓柱狀,長六分米,寬八毫米。它的卵呈灰黃色,紡錘狀,斜向排列於泡沫中,共有約三十來個。這些卵差不多佔整個卵囊長的六分之一。其餘是白色的細泡沫,非常易碎。一隻母蝗蟲要在好幾個地方產卵。
黑畫蝗蟲的卵囊為略帶彎曲的圓柱形。長三四分米,寬五毫米,卵數二十多個,呈橘紅色,裹著卵的泡沫不多。
藍翅蝗蟲的卵囊像個大逗號,卵便在下面隆起的一端里,共約有三十個,呈很深的橘紅色。
高山之友步行蝗蟲的產卵方法與藍翅蝗蟲相同,卵的數量約兩打,呈深紅色。
義大利蝗蟲先是把它的卵放置在囊里,再繼續有規則地排放泡沫使卵囊又多出一附屬部件,像座兩層樓的房子,上下有過道相連。
其它蝗蟲的產卵情況都和這幾種蝗蟲差不多,都是把產下的卵儲藏在帶泡沫的囊中並用一條上升通道來保護。在蝗蟲家族中,長鼻蝗蟲和灰色蝗蟲孵化的時間要早一些。八月份就可看到它們的幼蟲,而其它大多數蝗蟲要過完冬天才孵化。
5. 蝗蟲的基本種類
雖然差別較為細微,但是全世界有將近10000種的蝗蟲,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長角蝗蟲和短角蝗蟲。短角蝗蟲更常見,兩種蝗蟲都會在陽光好的日子發出吱吱叫聲。長角蝗蟲比短角蝗蟲要大出5倍而且能飛。 外觀特徵:體長雌性21~31mm,雄性26~39mm。體背灰褐色;腹部和各腳綠色。
生態習性:本種是平地與低海拔地區草叢間極常見的蝗蟲。成蟲除了冬季外,幾乎隨處可見。主要以禾本科植物葉片為食,早期是稻作的重大害蟲。
生活環境:平地地區、低海拔地區〈800公尺以下〉。
生活小環境:草叢環境。食性:植食性昆蟲,包括植物各部位與腐果。
活動時間:晝行性昆蟲。 屬昆蟲綱,直翅目,蝗科。據統計,蝗總科共有223個屬,859種。東亞飛蝗在自然氣溫條件下生長,一年為兩代,第一代稱為夏蝗,第二代為秋蝗。人工養殖可以轉換為每年四代。
飛蝗有六條腿;驅體分頭、胸、腹三部分;胸部有兩對翅,前翅為角質,後翅為膜質。體黃褐色,雄蟲交尾期呈現鮮黃色。雌蝗體長39.5~51.2毫米,雄蝗體長33.0~41.5毫米。成蟲善跳,善飛。東亞飛蝗身體粗壯,採食范圍廣,適應性強,從孵化成幼蝗後,經35天的飼養過程即可為成蟲,50天左右肥壯後即可銷售,所以時間短、回報快。飼養1萬只東亞飛蝗成蟲可達20公斤,其經濟效益是可觀的,並且購種只一次。自繁數十倍,卵孵蝗,蝗生卵,周而復始,多年飼養,不斷賣錢,一隻雌蝗一次可產卵35~90多粒。飛蝗之所以受人青睞,是由於它肉質松軟,鮮嫩,營養豐富。經專家分析測定,其蛋白質含量高達74.88%,脂肪含量5.25%,碳水化合物含量4.77%,並含18種氨基酸及多種活性物質。
形態特徵:雌成蟲體長39.5~51.2mm,雄成蟲33.5~41.5mm。體黃褐色或綠色。觸角絲狀,多呈淺黃色,有復眼1對單眼3個。復眼後具淡色條紋,前下方生暗色斑紋。前胸背板馬鞍狀,隆線發達。前翅發達,常超過後足腸節中部,具暗色斑紋和光澤。後翅無色透明。後足腿節內側基半部黑色,近端部有黑色環,後足脛節紅色。在田間受環境條件影響,往往形成群居型和散居型兩大類。卵粒長約6.5mm,淺黃色,圓柱形,一端略尖,另端稍圓微彎曲。卵塊褐色圓柱形,長53~67mm,略彎,上部稍細,卵塊上覆有海綿狀膠質物,行卵粒排在下部。若蟲又稱蝗蛹,體型與成蟲相似。共5齡。生活習性 北京、渤海灣、黃河下游、長江流域年生2代,少數年份發生3代;廣西、廣東、台灣年生3代,海南可發生4代。東亞飛蝗無滯育現象,全國各地均以卵在土中越冬。山東、安徽、江蘇等二代區,越冬卵於4月底~5月上中旬孵化為夏蝗,經35~40天羽化,羽化後經10天交尾7天後產卵,卵期15~20天,7月上中旬進入產卵盛期,孵出若蟲稱為秋蛹,又經25~30天羽化為秋蝗。生活15~20天又開始交尾產卵,9月份進入產卵盛期後開始越冬。個別高溫乾旱的年份,於8月下~9月下旬又孵出3代蝗蛹,多在冬季凍死,僅有個別能羽化為成蟲產卵越冬。成蟲產卵時對地形、土壤性狀、土面堅實度、植被等有明顯的選擇性。每隻雌蝗一般產4、5個卵塊,每卵塊均含卵約65粒,飛蝗成蟲幾乎全天取食。飛蝗密度小時為散居型,密度大了以後,個體間相互接觸,可逐漸聚集成群居型。群居型飛蝗有遠距離遷飛的習性,遷飛多發生在羽化後5~10天、性器管成熟之前。遷飛時可在空中持續1~3天。至於散居型飛蝗,當每平方米有蟲多於10隻時,有時也會出現遷飛現象。群居型飛蝗體內含脂肪量多、水分少,活動力強,但卵巢管數少,產卵量低。而散居型則相反。飛蝗喜歡棲息在地勢低窪、易澇易旱或水位不穩定的海灘或湖灘及大面積荒灘或耕作粗放的夾荒地上、生有低矮蘆葦、茅草或鹽篙、莎草等嗜食的植物。遇有乾旱年份,這種荒地隨天氣乾旱水面縮小而增大時,利於蝗蟲生育,宜蝗面積增加,容易釀成蝗災,因此每遇大旱年份,要注意防治蝗蟲。天敵有寄生蜂、寄生蠅、鳥類、蛙類等。 外型特徵:體長雄21~31mm、雌24~39mm,體背灰褐色,腹部和腳是綠色,體色差異頗大,會與棲息環境相似,形成保護色。生態習性:稻蝗是平地及低海拔地區草叢中極常見的蝗蟲,每年可發生兩代。
蝗蟲之所以要群體活動主要是因為生理上需要高溫靠在一起可以保溫。
成蟲的後腳腿節具有一列相當於彈器的乳頭狀突起,前翅徑脈基部有相當於弦器的粗脈,二者摩擦時,振動翅的震區便可發出聲音,這就是它們的發音器。蝗蟲的聽器也很特別,位於腹部第一節的側方。依蝗蟲的生活習性可分成遷移型與非遷移型,二者皆對作物有很大的威脅,尤以前者破壞性甚強,只要其過境則所有的綠色植物莫不被啃食殆盡。蝗災所帶來的震撼實在令人不敢恭維。其食性甚雜,遍食各種綠色植物,尤以禾本科植物更是愛不釋口。
若蟲亦稱蝗蝻,外型像成蟲,可是只具翅芽(不會飛),善於跳躍。須經四至七次脫皮後,才會蛻變成善跳又善飛的成蟲。蝗蟲有的擁有短觸角及短的產卵管,全世界約有五千多種的蝗蟲。蝗蟲身體最長的部分便是後腳,大約與身長相等,而一躍便能跳出身體八倍長的距離,而蝗蟲的後腳也是它的最佳樂器,和翅膀互相摩擦便可發出聲音。
分類:屬於直翅目中蝗蟲目的所有昆蟲。
種類:世界約有12000種,台灣已知有100多種。
生活史:卵→若蟲→成蟲。
外觀特徵:俗稱蚱蜢,台灣人稱為草螟仔有首民謠「 草蜢弄雞公」,歌詞中即描繪這種小昆蟲與大公雞相互逗弄的情形,這是台灣早年鄉間常見的畫面。蝗蟲過境是大家耳熟能響的成語。
食性:是植食性昆蟲,大部份不特別挑食。
另類:棱蝗,習慣棲息於潮濕裸露地面,主要食物苔蘇類植物。
棲息環境與保護色:有典型的保護色,在草叢中有絕佳的隱身效果,後腳粗狀發達,善於彈跳,遇到危急是它們慣用的避敵方法。交配行為:和其它昆蟲比,交配時間比較久。因此雌下雄上、夫妻檔的畫面屢見不鮮。 蝗蟲是農、林、牧業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有害蝗種對農、林、牧業可造成不同程度危害。全世界的蝗蟲已有1萬種以上,其中對農、林、牧業可造成危害的蝗蟲約300種左右,全球除南極洲、歐亞大陸北緯550以北地區外均可發生蝗蟲。全世界常年發生蝗蟲的面積達4680萬k㎡,全球1/8的人口經常受到蝗災的襲擾。全世界發生為害最嚴重的蝗蟲為沙漠蝗Schistocercagregaria,其中最大擴散面積可達2800萬k㎡,包括66個國家的全部和部分地區,約佔全世界陸地面積的20%,受災人口約佔全世界人口的1/10以上。我國於1971年在西藏自治區聶拉木縣的樟木地區曾採到散居型沙漠蝗蟲。我國已知蝗蟲在900種以上,其中對農、林、牧業可造成危害的約60餘種。對禾本科植物可造成較大危害的蝗蟲主要有東亞飛蝗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稻蝗Ox-yaspp、蔗蝗Hieroglyphusspp 和尖翅蝗Epacromiusspp等。危害豆類、馬鈴薯、甘薯等作物的種類有短星翅蝗、苯蝗HaplotropispunerianaSaussure、負蝗Aractomorphaspp等。棉蝗Chondracrisrosearosea和負蝗可危害棉花。竹蝗Ceracrisspp可嚴重危害竹林。在廣大牧區,危害牧草的種類也很多,主要有西伯利亞蝗Gomphocerussibiricus、戟紋蝗Dociostaurusspp、小車蝗Oedaleusspp、牧草蝗Omocestusspp、雛蝗Chorthippusspp、痂蝗Bryodemaspp 以及義大利蝗Calliptamusitalicus等,大發生時可嚴重為害牧草和農作物並直接影響農牧業的發展。根據我國幾千年來史籍的記載,造成農業上毀滅性災害的蝗蟲,主要就是飛蝗,並認為乾旱與飛蝗同年發生的機遇率或相關性最大,其次為前一年乾旱以及先澇後旱,螞蚱成片;蝗蟲災害與水、旱災害常此起彼伏,交替發生,一直是嚴重威脅我國農業生產、影響人民生活的三大自然災害。
80年代以來,受全球異常氣候變化和某些水利工程失修或興建不當以及農業生態與環境突變的影響,東亞飛蝗在黃淮海地區和海南島西南部頻繁發生,每年發生面積約100~150萬h㎡,設計9省的100多個縣,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威脅。1985~1996年的12年間,東亞飛蝗在黃河灘、海南島、天津等蝗區連年大發生。1985年秋,天津北大港東亞飛蝗高密度群居型蝗群將10多萬畝葦葉和幾百畝玉米穗葉吃光後,於9月20日中午起飛南遷,蝗群東西約寬30餘公里,降落到河北省的滄縣、黃驊、海興、鹽山和孟村5個縣和中捷大港兩個農場,波及面積達250萬畝。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群居型東亞飛蝗第一次跨省遷飛。1998年,東亞飛蝗的夏蝗在山東、河南、河北和天津等8省發生在80萬h㎡以上。1999年,東亞飛蝗的夏蝗在山東、河南、河北和天津等9省又發生80萬h㎡以上。蝗蟲又肆虐河南,受災面積237.5萬畝,部分地區蝗蟲密度達到4000餘只/㎡,面積之大,蟲口密度之高,是河南25年來所未見。雖然已經控制了其危害,但必須加強掃殲並監測夏季殘余成蟲的產卵區域,准確了解並掌握秋蝗發生和水、旱發展趨勢與氣象動態,並及時做好秋蝗和三代飛蝗的防治工作,以減少飛蝗發生的面積與數量。亞洲飛蝗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內蒙古和陝、甘、晉、冀等省的北部某些河谷與濱湖地帶。新疆的塔城地區1983~1984年和1986年均發生群居型飛蝗危害,1987年在阿勒泰地區發生群居型飛蝗46群,平均密度1000~2000頭/㎡,發生面積約5.15萬h㎡。新疆蝗蟲受災面積達3005萬畝,在塔城阿勒泰地區密度達每平方米上萬只。西藏飛蝗在西藏於1928~1952年間,曾有45處發生蝗災,1846~1857年則連續12年發生蝗災,並波及到18個地區,重者連年莊稼顆粒無收,青稞、麥子亦盪然無存,草場則寸草無收。1970、1974、1979、1988和1991年,西藏飛蝗先後在林芝、米林、白朗、拉薩、林周和達孜等地暴發為害,嚴重影響了農牧業的生產。1988年6約19日,米林縣強那區發生群居型西藏飛蝗1000多畝,並飛越雅魯藏布江為害青稞。1999年,在拉薩、日喀則等地部分地區也發生了高密度的飛蝗蝗群。80年代以來,我國10多省部分稻區發生稻蝗460多萬平方百米。竹蝗對南方竹林為害達300萬平方百米以上。至於我國北方牧區及農牧交錯區的各季草場的蝗蟲,其發生特點是種類多、密度大、最大發生面積據不完全統計,1985年可達2000多萬平方百米。近十幾年來,常年受災面積約460多萬平方百米,實際防治面積約100萬平方百米左右。1998年,我國牧區及農牧交錯區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阿爾泰以及內蒙古自治區草原均發生了高密度蝗群,發生面積達數百萬公頃以上。1999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阿爾泰、昌吉、巴里坤等地區上報的蝗蟲發生面積約4000萬畝,發生蝗蟲種類主要為義大利蝗、戟紋蝗、西伯利亞蝗、黑條小車蝗等,發生密度600~8000頭/平方米,個別地區可高達10000頭/平方米。各蝗區已經分別採取超低量制劑、微孢子蟲、招引紛紅椋鳥和牧雞治蝗等多種方法進行了治理。此外,1984年,在澳大利亞僅由澳大利亞災蝗Chortoicetesterminifera的大發生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100~200萬美元。自1985年年底以來,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發生了多種蝗蟲同時猖獗發生並造成了極為嚴重的損失。在美國西部的17個州,每年因草原蝗蟲所造成的草場損失約為800萬美元。1999年在俄羅斯的中部、東西伯亞南部等20多個州、裏海附近以及與哈薩斯坦接壤等地區,已有100萬平方百米農田遭到蝗蟲襲擊。 農業防治
⑴興修水利,做到旱澇無災。
⑵做到大面積荒灘墾荒種植,改變蝗蟲的棲息環境,減少發生基地的面積。
⑶植樹造林,改變蝗區小氣候,減少飛蝗產卵繁殖的適生場所。
⑷提高耕作和栽培技術,達到控制蝗卵的作用,因地制宜,改變作物的布局,減少蝗害。
生物防治
⑴在蝗災區,使用高效低毒的農業和生物農葯,保護蝗區的捕食性天敵。也可在山坡放養雞、鴨、鵝等家禽防治。
⑵大面積施用微孢子蟲。 蝗蟲天敵--蛙類
蝗蟲的天敵主要有蛙和鳥兩大類,尤其是蛙類,與蝗蟲生活在同一類型的生態環境中--凡長有蘆葦、雜草的低窪地、坑塘、溝渠等處,都是其良好的生存場所,所以說,蛙類是制約蝗蟲生息繁衍的先頭部隊。據統計,一隻青蛙一個夏季能消滅一萬多隻害蟲;一隻澤蛙,平均每天吃掉50隻害蟲,最多的可達266隻;即使是身體笨乎乎的蟾蜍,夏季三個月也能捕食近萬只害蟲呢!照此推算,兩平方米的莊稼地里只要平均有一隻青蛙坐鎮,便足以抑制跳蝻的生存。
蝗蟲天敵--鳥類
鳥類生活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取食物,從食物中取得能源進行各種生理活動。
碳水化合物是鳥類的主要熱源,鳥類的體溫比人類高,而且鳥類不停地飛翔、跳躍、捕食,也要消耗大量的熱量,所以需要補充大量的飼料,否則影響鳥類的生長與育雛。
鳥類需要脂肪,如各種油料作物的種子:菜籽、葵花籽、芝麻、松子等。脂肪可以維持鳥類的體溫,保護內臟及保持羽毛的光澤等。
一些鳥類是雜食性的,也有的鳥專吃蟲子,它們對保護生產及人類健康起著很大的作用。一窩大山雀在半個月的育雛期間約可吃2000個昆蟲;一窩燕子,一個月可吃1200個蝗蟲;一隻啄木鳥一天可以消滅上百條藏在樹干中的害蟲,還可以保護它周圍90畝森林免遭蟲害。燕鳥、大山雀和杜鵑也能消滅大量的鼠類。
鳥類資源是國家的巨大自然財富,它對保持生態平衡有重要作用。如果農林益鳥減少,就會造成蟲害與鼠害,就會危害農業林業,給人類的生活、生產帶來嚴重的危害。
吃蝗蟲的鳥類在育雛階段,更需要捕食大量的蝗蟲。以普通燕子為例,一對親鳥和一窩雛鳥每月吃蝗蟲可達16200多隻。吃蝗蟲的鳥類有燕鴴、白翅浮鷗、田鷯等,尤以燕鴴最為突出。
6. 蝗蟲的生活習性是怎麼樣
蝗蟲屬於直翅目蝗科,4500多個種類的統稱。蝗蟲中有400多種是農林害蟲,而「蝗中之王」就是人們談之色變的飛蝗。飛蝗在我國有三個品種,即東亞飛蝗,亞洲飛蝗和西藏飛蝗。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共記載了食用和葯用昆蟲76種。
蝗蟲是一種直翅目昆蟲。它們有一對發達的膜質內翅善於飛翔,後足發達,關於跳躍。由於新疆地域廣闊,地形復雜,南北疆氣候相差懸殊,植被類型多樣,因此蝗蟲的種類繁多,數量驚人。據蝗蟲專家陳永林先生介紹,在新疆現已發現蝗蟲160餘種,其中主要分布在北疆的有128種,南疆也有52種。如此多的蝗蟲,導致新疆地區蝗災不斷。
新疆蝗蟲均屬於蝗科,又分飛蝗亞科、笨蝗亞科、錐頭蝗亞科、癩蝗亞科等。除了亞洲飛蝗和竹蝗外,還有12種不成群遷飛的土蝗。蝗蟲是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為食的素食者。對農業造成危害的主要種類有:亞洲飛蝗、小墊尖翅蝗、義大利蝗等。對牧場有災害的蝗蟲有:西伯利亞蝗、牧草蝗、小車蝗等。
在植被豐富的北疆,蝗蟲多為草棲性和林棲性。在這兒即使是剛打過葯,蝗蟲也遍地都是,若在草叢里任意走動,幾乎每一步都有兩三隻蝗蟲從腳下蹦起。在水草豐美之處如那拉提草原,蝗蟲的體色多為黃褐色、綠色和黃色,高高的草叢掩護了蝗蟲。在炎熱的南疆,曠野多為光禿禿的,很少草木,卻也能找到蝗蟲,但是這里的蝗蟲多為露地棲性,雖然沒有了植物的掩護,蝗蟲卻以那岩石般的顏色與戈壁灘融為一體,不仔細看,很難發現它,真是絕好的擬態保護,而且南疆蝗蟲更加靈敏善飛,想捉到它們也不容易。
1.生活史是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屬於不完全變態的昆蟲�
2.這一目昆蟲幼生期叫做『若蟲』,因為和成蟲在外觀上差異不大�
3.上翅平直覆蓋在體背上,下翅是膜質則縮摺在上翅之下,飛行的時候才會舒展開來�
4.有咀嚼式口器�
5.前、中腳比較細短,後腳粗長結實,擅於跳躍�
6.蝗蟲體色都是綠色、褐色系,在草叢中是很好的保護色�
7.部分種類雄蟲會發出聲音求偶或示威,雌蟲在腹端有產卵管
蝗蟲種類繁多,大都長約二寸於,四翼六足,前四足用以爬行,後二足用以跳躍,口齒如鋸,頭部有復眼二個,單眼三個,觸覺如鞭狀,卵產生於堅硬之土面,初生時如蝻子長成後即為蝗蟲,為食農作物之害蟲...
俗稱蚱蜢或《草螟仔》,身體顏色不是綠色就是褐色系,它的後腿比螽斯粗壯,觸角比較短,不像螽斯觸角超過身體長度,它們的生活史是卵若蟲成蟲,屬不完全變態。具咀嚼式口器,為植食性昆蟲。大部分不太挑食,在野外草叢中,常看到它正一口一口的啃食禾本科植物的葉片,它的觸角沒有螽斯那麼長,呈短鞭狀,但擁有強而有力的後腿,可利用彈跳來避開天敵。有時可看到兩只蝗蟲雄上雌下的結婚畫面。
外型特徵:體長雄21~31mm、雌24~39mm,體背灰褐色,腹部和腳是綠色,體色差異頗大,會與棲息環境相似,形成保護色。
生態習性:稻蝗是平地及低海拔地區草叢中極常見的蝗蟲,每年可發生兩代。
蝗蟲之所以要群體活動主要是因為生理上需要高溫靠在一起可以保溫。
成蟲的後腳腿節具有一列相當於彈器的乳頭狀突起,前翅徑脈基部有相當於弦器的粗脈,二者摩擦時,振動翅的震區便可發出聲音,這就是它們的發音器。蝗蟲的聽器也很特別,位於腹部第一節的側方。依蝗蟲的生活習性可分成遷移型與非遷移型,二者皆對作物有很大的威脅,尤以前者破壞性甚強,只要其過境則所有的綠色植物莫不被啃食殆盡。蝗災所帶來的震撼實在令人不敢恭維。其食性甚雜,遍食各種綠色植物,尤以禾本科植物更是愛不釋口。
若蟲亦稱蝗喃,外型酷似成蟲,可是只具翅芽,善於跳躍,須經四至七次脫皮後,才會蛻變成善跳又善飛的成蟲。蝗蟲有的擁有短觸角及短的產卵管,目前全世界約有五千多種的蝗蟲。蝗蟲身體最長的部分便是後腳,大約與身長相等,而一躍便能跳出身體八倍長的距離,而蝗蟲的後腳也是它的最佳樂器,和翅膀互相摩擦便可發出聲音
7. 荒漠草原主要分布哪些種類的蝗蟲呢
蝗蟲是不完全變態昆蟲,包括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
以東亞飛蝗為例:
成蟲:雄成蟲體長35.5~41.5mm,雌成蟲39.5~51.2mm。體通常為綠色或黃褐色,常因環境因素影響有所變異。顏面垂直,觸角淡黃色。前胸背板中隆線發達,從側面看散居型略呈弧形,群居型微凹,兩側常有暗色縱條紋。前翅狹長,常超過後足脛節中部,有褐色、暗色斑紋,群居型較深。後翅無色透明。群居型後足腿節上側有時有2個不明顯的暗色條紋,散居型常消失或不明顯。後足脛節通常橘紅色,群居型稍淡,沿外緣通常具刺10~11個。
(1)頭部:
頭部—感覺和攝食中心:頭部的主要結構有觸角、眼和口器。
觸角:1對,絲狀、分節,是感覺器官,有觸覺和嗅覺作用。
眼:蝗蟲具有1對復眼和3隻單眼。
復眼:位於頭部上部,左右兩側各1隻,較大,是由很多小眼組成,是主要的視覺器官。
單眼:位於復眼和觸角中間各1隻,還有1隻位於頭部前方中央偏上,與另兩只單眼呈倒等腰三角形。單眼僅能感光。
口器:是蝗蟲的取食器官。蝗蟲的口器由5部分組成,包括上唇、下唇各1片,上顎、下顎各2片,舌1片。上顎十分堅硬,適於咀嚼,是切斷、嚼碎植物莖葉的主要結構。
(2)胸部:
胸部——運動中心:分為前胸、中胸和後胸
在蝗蟲的前、中、後胸各生有1對足,分別稱為前足、中足、後足。足是分節的,後足發達,適於跳躍,叫跳躍足。
在蝗蟲的中胸和後胸上各生有1對翅:前翅和後翅。前翅狹長、革質,覆蓋於後翅上,起保護作用;後翅寬大、膜質、柔軟,常折疊在前翅之下,飛行時展開,是適於飛翔的器官。
(3)腹部:
腹部:蝗蟲的腹部由11個體節構成。
①在蝗蟲腹部第一節的兩側,各有1個半月形的薄膜,這是蝗蟲的聽覺器官。
②在蝗蟲中胸、後胸和腹部第一節到第八節兩側相對應的位置上各有1個小孔,這小孔叫氣門,共有10對。氣門是氣體出入蝗蟲身體的門戶,氣體交換是通過氣管與組織細胞完成的。
卵塊及卵:卵塊黃褐色,長筒形,長45~61mm,中間略彎,上部略細,上部1/5部分為海綿狀膠質,不含卵粒,其下部藏卵粒,卵粒間有膠質黏附。每塊一般含卵50~80粒,最多可有200粒,呈斜排列,四行。卵粒呈圓錐形,稍彎曲,長6.5mm,寬1.6mm。[1]
若蟲(蝗蝻):共5齡。5齡蝗蝻體長26~46mm。觸角24~25節。前胸背板後緣向後延伸蓋住中、後胸背面,前翅芽長達腹部第4、5節,前翅芽狹長並為後翅芽所掩蓋,翅尖指向後方。
8. 蝗蟲有什麼壞處
蝗災,是指蝗蟲引起的災變。一旦發生蝗災,大量的蝗蟲會吞食禾田,使農產品完全遭到破壞,引發嚴重的經濟損失以致因糧食短缺而發生飢荒。蝗蟲趨水喜窪,蝗災往往和嚴重旱災相伴而生,由乾旱地方成群遷往低窪易澇地方。有所謂"旱極而蝗"、"久旱必有蝗"之說。
蝗災的致災物種主要為蝗蟲。蝗蟲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蝗科,身體一般綠色或黃褐色,咀嚼式口器,後足大,適於跳躍,不完全變態,其幼蟲稱為"蝻",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為食,種類很多,世界上共約有1萬余種,在我國就有300餘種,如飛蝗、稻蝗、竹蝗、義大利蝗、蔗蝗、棉蝗等是農林業的主要害蟲。
蝗災的致災物種主要為蝗蟲。蝗蟲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蝗科,身體一般綠色或黃褐色,咀嚼式口器,後足大,適於跳躍,不完全變態,其幼蟲稱為"蝻",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為食,種類很多,世界上共約有1萬余種,在我國就有300餘種,如飛蝗、稻蝗、竹蝗、義大利蝗、蔗蝗、棉蝗等是農林業的主要害蟲。
蝗蟲在後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觸碰時,蝗蟲就會改變原來獨來獨往的習慣,變得喜歡群居。蝗蟲通常膽小、喜歡獨居,危害有限。但它們有時候會改變習性,喜歡群聚生活,最終大量聚集、集體遷飛,形成令人生畏的蝗災,對農業造成極大損害。牛津大學的科學家說,他們對處於獨居階段的沙漠蝗蟲進行試驗,反復觸碰蝗蟲身體的多個部位,以尋找是否有某些觸覺因素使蝗蟲改變習性。結果發現,當蝗蟲後腿的某個部位受刺激之後,它們就會突然變得喜愛群居,而觸碰身體其它部位如觸角、嘴部或腹部都不會有這種效果。
9. 世界上曾經發生過那幾次大的蝗災造成了什麼危害
世界上主要的幾次大的蝗災及危害:
以色列:2004年11月21日,數百萬只蝗蟲蜂擁來到以色列紅海之濱城市埃拉特,毀壞了這個以色列南部城市的大量莊稼和鮮花。以色列政府動用了飛機噴灑殺蟲劑滅蝗。
俄羅斯:2001年俄羅斯南部的斯塔羅波爾地區,約26.7萬公頃的草場和耕地受到蝗蟲侵襲,同一時期中國的黃河流域、渤海沿岸地區,以及新疆北部地區同樣有蝗災,部份地區的蝗蟲密度達到了最多每平方米一萬只。
中國:2001年中國遼寧省首見蝗災,起因是百年首見的旱災。農業部2008年3月份發布的一份中國蝗災預測報告則顯示,在中國,2008年發生蝗災的土地面積有9000多萬畝。
美國:2003美國西部的內華達州、猶他州和愛達荷州皆飽受蝗災侵擾,愛達荷州的災情是二次大戰以來最慘重的一次。
(9)義大利黃蟲怎麼樣擴展閱讀:
蝗災,是指蝗蟲引起的災變。一旦發生蝗災,大量的蝗蟲會吞食禾田,使農產品完全遭到破壞,引發嚴重的經濟損失以致因糧食短缺而發生飢荒。
蝗災的致災物種主要為蝗蟲。蝗蟲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蝗科,身體一般綠色或黃褐色,咀嚼式口器,後足大,適於跳躍,不完全變態,其幼蟲稱為「蝻」,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為食,種類很多,世界上共約有1萬余種,在我國就有300餘種,如飛蝗、稻蝗、竹蝗、義大利蝗、蔗蝗、棉蝗等是農林業的主要害蟲。
科學家認為,在某一自然環境中偶然聚集的蝗蟲後腿彼此觸碰,可能導致其改變習性,開始成群生活,其成員以同一方式大量增加,進而形成蝗災。如果能發現到底是哪些化學信號刺激了蝗蟲的神經系統促使其行為發生改變,就可能研製出防止蝗蟲群聚的新型農葯。
10. 蝗蟲的危害有哪些
昆蟲綱直翅目蝗科。是重要的作物害蟲。俗名螞蚱。僅1種,但因地理分布不同,全世界已知有9個亞種。中國分布有3個亞種,即東亞飛蝗亞洲飛蝗和西藏飛蝗,以分布最廣、為害最大的東亞飛蝗為代表。昆蟲綱直翅目(Orthoptera)蝗科(Locustidae)。重要的作物害蟲。俗名螞蚱。僅1種,但因地理分布不同,全世界已知有9個亞種。中國分布有3個亞種,即東亞飛蝗(L.m.manilensis)、亞洲飛蝗(L.m.migratoria)和西藏飛蝗(L.m.tibetensis),以分布最廣、為害最大的東亞飛蝗為代表。直翅目(Orthoptera)蝗科(Acrididae)昆蟲。常大量發生,長距離遷移,為害甚大。有兩型︰散居型和群居型。二者的顏色、體型、生理學和行為各不相同。散居蝗蝻體色隨環境不同而異,不集群,代謝率和攝氧率低,群居蝗蝻體色不變,黑黃色,聚集成大群,代謝率和攝氧率高。散居型翅短,足較長,前胸背板窄,群居型前胸背板呈馬鞍形,肩寬,翅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