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巴 著名 鬥牛場
古巴直到2000年都是沒有鬥牛場的,100年前古巴就禁止鬥牛了。而且就算有我估計名字也是得帶何塞馬蒂的。1樓純粹搞笑。
B. 是西班牙的還是義大利的古斗獸場
讀圖可知,A艾菲爾鐵塔----法國;B荷蘭---風車;C西班牙----鬥牛;D義大利----古羅馬斗獸場.根據題意.
故選:A.
C. 羅馬斗獸場是不是鬥牛嗎
羅馬斗獸場(義大利語:Colosseo、英語:Colosseum),原名弗拉維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 Flavium),又譯為羅馬角斗場、科洛西姆競技場。是古羅馬觀看斗獸或奴隸角斗的地方。
建於72-80年間,是古羅馬文明的象徵。遺址位於義大利羅馬市中心,它在威尼斯廣場的南面,古羅馬市場附近。
從外觀上看,它呈正圓形;俯瞰時,它是橢圓形的。它的佔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長軸長約為188米,短軸長約為156米,圓周長約527米,圍牆高約57米,這座龐大的建築可以容納近九萬的觀眾。
1980年羅馬斗獸場作為羅馬歷史中心的一部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D. 什麼國地中海沿岸陽光沙灘鬥牛
考點: 歐洲西部的文化景觀、旅遊勝地與旅遊業 專題: 分析: 歐洲西部的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異常豐富.挪威陡峻幽深的峽灣、瑞士冰雪皚皚的山峰、西班牙陽光燦爛的海灘、法國景色如畫的田園、風光旖旎;千年古都羅馬、音樂之都維也納、藝術之都巴黎,精湛典雅;古老的城堡、庄嚴的教堂、為數眾多的博物館,風格各異;西班牙的鬥牛場、義大利的狂歡日以及慕尼黑的啤酒節. 北歐峽灣風光位於挪威,地中海沿岸陽光沙灘位於西班牙,鬥牛比賽是指西班牙,巴黎艾菲爾鐵塔位於法國,選項ABD對應錯誤,不符合題意.故選:C. 點評: 本題考查歐洲西部的旅遊業,牢記即可.
E. 西班牙和義大利 的鬥牛區別 各自的歷史背景
3.文化影響力:西班牙文化影響整個拉美(巴西除外)和美國南方。義大利於十九天主教總壇也在義大利。西班牙也有鬥牛,畢加索也好似西班牙的 4軍事 這是人家Y
F. 鬥牛比賽是西班牙還是義大利的。
A、觀賞花卉與風車--荷蘭;B、參觀埃菲爾鐵塔--法國巴黎;C、觀看鬥牛比賽--西班牙;D、巴特農神廟--希臘.
故選:C.
G. 什麼叫西施鬥牛
法國鬥牛犬英文名:FrenchBulldog法國鬥牛犬性情溫和,適合做伴侶,天性多情,平靜,活潑,警覺,頑皮,但不過度喧鬧。法國鬥牛犬看上去活潑機智,肌肉發達,骨骼粗壯,被毛光滑厚密,體形小或中等,表情警覺嚴肅而充滿好奇心。除了切除懸爪,改動其他任何地方者將視為殘缺或不合格。身體各點分布合理,協調性好,全身沒有明顯的過度或缺少,體形比例協調。比較不同性別的標准,法國鬥牛犬,母犬的寬容性大,但是不能具有與公犬相同程度的特點。法國鬥牛犬介紹
產地:法國。
起源:法國鬥牛犬雖然混入了一些英國鬥牛犬的血統,但是它的真正起源是一種小型的鬥牛犬,並經過法國人的精心培育,才演變成今天的模樣。不久前,著名的美國報界人士詹姆斯戈登貝內特,為法國鬥牛犬的飼養者們建立了「戈登貝內特獎金」。結果,打開了此犬去美國的通道,然後又在英國出現。愛德華七世也曾珍養過此犬。為了保護這一品種犬,在慕尼黑成立了國際法國鬥牛犬飼養場,在義大利也成立了一個很有活動能力的法國鬥牛犬俱樂部。
特徵:體高約30厘米,體重8~14千克。頭部粗大呈方形,吻部寬鼻子短,唇厚不垂涎,耳朵形狀似蝙蝠,黑圓而大,四肢強壯有力,尾巴經過斷尾微微下垂。體毛濃密、平滑、有光澤;毛色為虎色(黑和紅稍帶白的混雜色)、白色帶虎色斑紋,個別有全白色。
品質:性情溫順、馴服,忠於主人,愛與人做伴。靈敏、機警、勇敢,對新環境適應能力很強,力氣較大。
用途:原來是鬥牛犬中最健壯的一種,後因禁止鬥犬活動,它就成為貼心的伴侶犬,對公寓、住宅的守衛相當盡忠職守,而獵鼠時更是迅速、殘忍、毫不留情。關於法國鬥牛犬的權威資料
法國鬥牛犬至今仍不清楚它起源於何種犬,但可以肯定英國鬥牛犬是它的一個祖先,也可能是眾多玩賞犬中的某一個。在1860年前後,英國有數量眾多的該品種犬。這些玩具鬥牛犬在英國不怎麼受喜愛,之後大量進入了法國,在法國又與其他的幾個品種進行了雜交,最終成為了一種受人喜愛的寵物,尤其是婦女。該品種明顯具有英國鬥牛犬的血統,在那時沒有與之相似的類型:玫瑰形耳,而其他具有蝙蝠形耳作為法國鬥牛犬突出的特徵。法國鬥牛犬有兩個獨有的特徵:一是蝙蝠耳,如同前面提到的;二是顱部,正確的顱部應該在兩耳間平坦,而眼直接往上一直到整個額部略成曲線形,形成圓頂狀外貌。這兩個特徵使得法國鬥牛犬顯得有點不同尋常。保留蝙蝠形耳朵作為明顯的特徵是美國一些培育者長期努力的結果,在歐洲培育這些犬的早些時期,其趨勢是朝著玫瑰形耳朵方向發展的,要不是美國人反對這種培育趨勢,該品種可能早就失去了這個較為明顯的特徵,而最終可能會發展成一種小型英國鬥牛犬。法國鬥牛犬具有非凡的智力,能很好地作為看護犬,其主要功能還是作為寵物或伴侶。它們親切,性格溫和,值得信任,警覺而貪玩,並不太鬧,很守規則,吠叫聲很小。法國鬥牛犬很適合作為室內寵物,並且被毛光滑、短,容易保持干凈。 西施犬英文名:Shih Tzu由於西施犬是家庭的伴侶,它的性情必須外向、快樂、感情豐富、友好和值得信賴。西施犬整體結實,活潑,機警。有長長的雙層被毛。它出身高貴,氣質不凡,頭部高高抬起,尾部在背部捲曲。盡管西施犬的體形大小不盡相同,但都必須結實,緊湊,體重適中,身體結構合理。盡管它是一種玩賞犬,其標准也十分嚴格,與其他犬沒有分別。無論在標准中是否提到,其他犬身體結構缺陷的標准同樣適用於西施犬。西施犬介紹
產地:中國西藏。
起源:西施犬起源於中國西藏的古老犬種,其祖先為西藏人民最鍾愛的拉薩犬。早在隋唐時代,它的形象已進入繪畫和文學作品之中。十七世紀滿清入關後,西施犬從西藏直接到了北京紫禁城。1930年,在中國與歐洲多個國家的文化交流中,西施犬也引入了歐洲大陸。
特徵:一般體高在27厘米以下,體重不超過7千克。由於這種犬體毛長而蓬鬆,看上去個頭顯得大。它頭上的被毛呈放射狀地朝所有方向生長,宛如一朵正在盛開著的菊花,所以有「菊臉狗」之稱。長長茂密柔順的光滑體毛,是此犬外貌出色的主要原因。它雙耳下垂,尾巴緊緊地靠背脊捲起,不過都被長毛所掩蓋,不易被看清。
品質:體態高貴典雅,行動敏捷且膽大心細。壽命很長,如果善加飼養照料,可以活到15歲。
用途:它既是一種極好的寵物狗,又是一種最適合家居生活的典型伴侶犬。如果遇到特殊環境,此犬也能夠發揮工作犬的刻苦耐勞的特性。關於西施犬的權威資料
西施犬起源於中國公元990~994年間,來自弗林的人將它作為貢品獻給朝廷。唐朝皇宮中盛行養西施犬。另一個關於它的說法是,在17世紀中葉,西施犬由西藏被帶到中原,送給皇帝。從此這種犬在北京的紫禁城中繁衍。宮廷犬圖冊中有許多西施犬的畫。在東方藝術中,這種犬像小獅子。佛教認為獅子與佛有聯系。宮廷中飼養的西施犬都經過精心挑選。經過層層篩選,該犬發展成了今天的樣子。因為其面部的頭發向各個方向生長,因此面部像菊花。西施犬體形小,聰明,非常溫順。在宮中,它由專門的太監飼養,這些太監相互競爭,看誰養的犬能討得皇帝的歡心。如果哪個太監的犬被皇帝看中畫成畫像,這個太監將得到重賞。明朝時,西施犬是一種廣受歡迎的家養犬,特別受到皇族的喜愛。戰爭中,大部分的犬都難逃厄運,只有一少部分犬生存下來。1934年,北京養犬俱樂部成立,1938年,在俄國流亡者瑪丹的幫助下,制訂了西施犬的標准。1930年,瑪德萊·胡奇思小姐將一對西施犬由中國帶回英國(一頭是她自己的,另一頭屬於道格拉斯·布朗寧將軍和夫人)。從那以後,英國開始有西施犬。英國西施犬俱樂部成立於1935年。西施犬由英國傳入斯堪的那維亞國家、歐洲的其他國家和澳洲。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駐英國的軍人回國時將西施犬帶到了美國。從那以後,美國進口了許多西施犬。1969年3月,美國養犬俱樂部的種犬手冊將它列入書中。1969年9月1日,該犬開始正式參加玩賞犬組的比賽。 參考旺猋寵物網
H. 鬥牛節是什麼國家的風民俗
1、中國、西班牙、韓國都有鬥牛節。
2、中國苗族鬥牛節。遠古之時,苗族早就是一個崇拜牛的民族了。苗族人民愛鬥牛,以水牛相鬥,並不是戲牛取樂,而是以鬥牛的方式,展示苗家敬牛愛牛拜牛的特性。苗家喜愛鬥牛,基本上每個集會節日都有鬥牛活動,每年秋收後,還有特有的鬥牛節。鬥牛有幾種,一種是耕牛兼鬥牛,這種牛比較雄健、耕作時節耕田犁地,節日拉去鬥打;一種是專業鬥牛,這種牛是根據各種條件精選出來的,平常不耕作,為一個寨子或一個家族共有,由一個選定的具有豐富養牛經驗的能手飼養,節日期間拉去參賽。
在貴州有個地方叫開陽。如果要說開陽最具苗族風情的特色節日,那麼當數平寨「鬥牛節」,這一節日將苗族男人們的勇敢最大化呈現。按照傳統,「鬥牛節」分別在每年正月初五、十五、二十五三天舉行。鬥牛開始之前,各村推舉的中間人奔走於各牛主之間,了解牛的長度、高度、年齡、體重、角門長勢等等,然後集中決定誰與誰斗,在徵得牛主同意後,主持人即宣布鬥牛開始。按照傳統,斗勝的牛會被稱為牛王、牛神、牛聖,為全村寨帶來榮譽,而受到人們的愛戴和崇拜。
3、中國侗族鬥牛節。鬥牛節是侗族同胞的傳統節日。侗家喜歡鬥牛,村村寨寨都飼養著善斗的「水牛王」。「鬥牛節」是在每年農歷的二月或八月里逢「亥」的日子裡舉行。 節前,各自約好對手,作好鬥牛的准備。節日這天清晨,鐵炮三響,「牛王」在鑼鼓和蘆笙的樂器聲中進入鬥牛場。這時一支支隊伍,手持金瓜、月斧,舉著各種旗幟,前呼後擁,繞場三周,算是「入場式」,也叫「踩場」。接著,各隊牽著自己的「牛王」,舉著火把,嚴陣以待。鐵炮一響,他們便將火把往前一拋,參斗的兩頭牛從兩端四蹄騰空,沖了上去,斗作一團,難解難分。場外人群吶喊助威,氣氛緊張熱烈,十分壯觀。
4、西班牙鬥牛節。西班牙的鬥牛歷史悠久,13世紀時便有了鬥牛節。現在,西班牙共有大小鬥牛場400多個,最大的鬥牛場可容納2萬人。每年鬥牛次數達5000場以上。鬥牛所用之牛是專門喂養的,放養於農村,盡可能要它們少見人。放養時間是4—6年。鬥牛要舉行入場式。首先奏樂樂曲雄壯奔放。樂曲聲中,鬥牛士入場。他們身穿綉花緊身衣,緊腿褲,頭戴三角帽。鬥牛士一般20來名,他們的隊伍由兩名騎士率領繞場一周,向觀眾致意。這之後由主持宣布鬥牛開始。
西班牙北部的小城潘普洛納(Pamplona)每年7月6至14日總會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因為被形容為世上活得最快活的一周的聖佛明節,此刻正在這里舉行。而其中的奔牛節,更是聖佛明節的高潮節目。每天清晨8點,一年一度的牛追人事件就會開演。節慶期間,每晚都有煙花表演,歌舞節目在小城各角落上演,每條巷子的空氣都注滿快樂,每間酒吧都水泄不通,人人的手裡拿sangria(西班牙消暑雞尾酒),尋歡作樂的瘋狂,簡直是會讓人忘記還有明天。
5、韓國鬥牛節。韓國的鬥牛習俗可以追溯到農耕時代,起初是牧童閑來無事取樂解悶,後來發展成為部落或氏族顯示勢力的一種手段。近年,清道郡還投資640億韓元建成了韓國第一座室內鬥牛競技場,可容納觀眾一萬多名。2009年鬥牛節期間,共吸引了國內外遊客53萬人次,鬥牛節成為當地發展旅遊產業、推動經濟發展的一大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