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義大利有多少年歷史
義大利有3000年歷史。義大利是歐洲歷史古國,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人類在這篇土地上生活,伊特魯里亞,大希臘是歐洲文明古國,公元前8世紀左右誕生古羅馬文明,也是義大利君主制度的開始,先後經歷羅馬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三個大一統時期。
義大利歷史的特點
羅馬帝國之後的義大利長期處於分裂局面,境內國家林立朝代更替非常頻繁,直到公元19世紀中期才進入義大利歷史的第二次大一統時期,第二次統一義大利的朝代史稱薩伏依王朝,也是義大利歷史最後一個朝代。
義大利為羅馬帝國的發祥地,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曾經統治世界的一部分達數個世紀,2至3世紀為古羅馬帝國全盛時期,版圖遍及整個地中海沿岸,為後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的貢獻。經過了長期的分裂後義大利被外族入侵,1861年成立王國1870年實現統一,建成義大利王國1946年6月2日正式命名為義大利共和國。
⑵ 義大利二戰時期前後歷史(比如說時間,戰役,戰前或戰後的一些事件)
1933年,納粹在德國上台,希特勒認為義大利和莫索里尼是納粹德國的榜樣而對他們推崇有加,畢竟,義大利也算是個「帝國主義國家」,類似宗旨的政黨在那樣的國家裡取得政權對整個法西斯主義是種鼓勵(這里希特勒與莫索里尼還鬧了很多笑話)。1935年,西班牙內戰爆發,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兩場戰爭中,義大利軍隊的表現都不怎麼樣,西班牙內戰還稍微好一些,起碼旁邊還有德國干涉軍的幫助,沒有出什麼大的丑。入侵衣索比亞就比較難看了,差那麼一點點就上演了1887到1896年衣索比亞戰爭的好戲,要不是英法的綏靖政策和對義大利的壓力不夠大,很難想像義大利能打下去……總之,戰前的義大利外交內困,形勢遠不如德日兩國好(人家好歹軍事上過硬,外交冒險也還比較成功,而義大利堂堂一個歐洲大陸國家,陸軍水平連欺負非洲土著都有問題,簡直就是搞笑……)。
義大利在處理二戰戰略的時候,總是處處想與德國日本看齊,想顯得自己非常重要,而實際上,他卻是拖累整個軸心陣營的罪魁禍首之一。看看希臘、巴爾干、北非哪個地方有義大利哪個地方就要其他歐洲軸心國部隊來填補。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分散了軍力,對義大利最重要的盟友德國而言,為幫助義大利在巴爾乾的野心,最最重大的失誤就是對南斯拉夫和希臘的入侵,直接分散了本來就很寶貴的裝甲部隊和摩托化部隊,而且導致了入侵蘇聯計劃的推遲,換句話說,就是浪費了主要進攻方向上的突擊力量,而且在時間上人為的「提前」了寒冬的到來。而這一切,都是由於軟弱無能的義大利軍隊,本來50萬義大利軍隊入侵巴爾干半島是比較有勝算的,即使不順利,也不至於那麼快就一敗塗地。義大利屬於典型的癩蛤蟆打哈欠----嘴巴大肚子小……
對於義大利來說,二戰中比較明智的策略就是在北非採取守勢,拖住和打擊英國H艦隊和地中海分艦隊,盡最大可能的切斷埃及---蘇依士運河與英國本土在地中海的聯系。而從義大利的實力上來說,做到這些也是比較現實一點的。義大利靴子深入地中海,撒丁、西西里兩個島又扼守著地中海的要沖,義大利空軍和海軍的作戰思想如果能跟上二戰的水平的話,英國海軍在地中海的日子會非常難過的。可惜,義大利拿著當時世界前幾位的海軍、守著如此良好的地理優勢,竟然無法對抗英國一個分艦隊……實際上,義大利空軍戰斗機的性能是很不錯的,MC.200系列的水平與ME109屬於同級水平,但搞笑的是性能先進的飛機居然沒裝無線電……這樣還能指望義大利空軍發揮什麼呢?至於陸地戰場,不屬於義大利的擅長范圍,本來應該組織一些比較精銳的部隊與其他軸心國軍隊頂在最前線,而把大量當時屬於二流的部隊收縮,用於協助德軍對付游擊隊(義大利軍隊再不濟裝備也要比游擊對強吧)。想像一下,近百萬義大利部隊作為主力,配合少量德國軍隊對付游擊隊,如果指揮得當的話,對游擊隊的活動還是會有相當的遏制的,這里只說遏制,不說消滅,因為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游擊隊都是不可能被徹底消滅的,將其活動控制在允許的范圍內即可,不要幻想去消滅。
義大利對德國最大的貢獻居然出現在他倒戈向同盟國一方後……比較搞笑---義大利大量戰爭物資儲備被德軍洗劫,導致1943年德國軍工生產達到二戰時期的峰值。
義大利真的很好笑。。 之前看過一個貼子。
關於二戰時期的義大利,其實主要就是負責搞笑的。。。
第一,關於吃
1*有什麼辦法能在戰場上也吃到美味的食物嗎?在這一信念之下,當其他國家都在忙著開發新型武器時,義大利因為想要吃好吃的軍食而發明了冷凍乾燥的保存食物法……讓聯合國大為震驚。
2*在離補給站10公里的戰場上因為肚子餓,全軍煮義大利面吃,然後全軍被敵人輕松俘虜…
3*午餐時間戰斗會停止,PASTA吃完了就會失落地躲到戰線後方……
4*義大利的軍服是紳士裝,並且從全世界購入了3000萬噸紅茶。義大利某著名紅酒的包裝上有「喝醉了便不會畏懼戰鬥了」這樣的宣傳語。在被敵軍繳獲的物資中,紅酒比彈葯的數量還多
5*義大利抓到的俘虜每天都能吃豪華套餐……一個英軍飛行員被義大利抓獲,投入了俘虜集中營。當天晚上,他在監牢中得到了自己的晚餐。那是從前菜開始到通心粉和肉食,連最後的水果和紅酒都配備齊全,豪華到不自然的料理。
「這就是所謂最後的晚餐嗎……」
第二天早上,一個看起來階級很高的將校出現在他面前:「昨天我們犯了一點小小的錯誤,給身為將校的閣下提供的是一般士兵的晚餐。這絕對不是有意虐待俘虜,能看在我的面子上原諒那位出錯的看守嗎?」
6*某俘虜營的義大利越獄了,因為沒有PASTA吃,他們跑到了另一個有PASTA的俘虜營,後來,之前的俘虜營向他們保證會提供PASTA,於是他們又回去了……
7*德軍在沙漠中接收到義大利的救援請求,派出了一個中隊的兵力前往救援。當他們與義大利會合的時候,發現對方正用寶貴的水煮通心粉……
第二,關於戰鬥力:
1*因為國家意識太薄弱,人少的驅逐艦跟潛水艇比戰艦還活躍。
2*用大炮機關槍打不過用弓箭的土著人,能用鋼鐵船打輸木船的也只有義大利了。
3*對上義大利軍,敵軍的士氣就會上升;義大利負責的戰線就會被突破;連續打贏義大利兩次的將軍會被人嘲笑 。
4*快輸給衣索比亞就准備放毒氣……偷襲投降前的法國還被打回來的事跡也是家喻戶曉…
5*美軍登陸義大利,與義大利對峙的時候,美軍感覺到義大利人毫無戰爭意志,因此刻意減弱了攻擊力度。一次德軍偵察機飛過戰場偵查,義大利軍指揮官心想面子太掛不住而下令裝作正在作戰的樣子攻擊,美軍也毫無干勁地反擊。這場戰斗被德軍偵察機發現,感慨地說:「厲害!義大利人制止了美軍的攻勢!」(神啊)
之後德國的增援部隊到達,開始了一場真正的激戰。
6*義大利夜間曾經有過「我們睡著了的話對方一定也睡了,因此不會被攻擊的」這樣的說法,最後遭到了英軍的奇襲。
7*連打兩場敗仗是「打仗多無聊我們回去泡妞吧」的暗號。
8*以偉大的科學家「伽利略」命名的潛水艇在與英國一艘武裝漁船的對決中失敗,並被對方捕獲。開始時「伽利略」號對對方發起攻擊,卻被連照明瞄準器都沒有配備的漁船(注意:是漁船!)連續命中,最終因艦長受傷而投降。
9*1940年6月30日,義大利駐利比亞總督巴爾博元帥在托卜魯克上空被義大利自己的高射炮兵擊落。義大利人為了掩飾這一杯具,便宣布元帥是在同英國人進行空戰中遇難的。
用高射炮誤射自家元帥,使他成為被誤傷的二戰軍人中軍銜最高的人……
10*1943年盟軍在義大利登陸,有一個戰場,盟軍激戰一早晨,無一傷亡。惟一的損失是自己的飛機把空降兵投到了大海里(把沙洲當成了灘頭)。
11*二戰時義大利進攻希臘,義大利士兵卻一致地說我們沒法進攻, 因為希臘境內有芬蘭部隊(芬蘭軍人在蘇芬的冬季戰爭中把蘇聯人打的非常慘)。墨索里尼於是要求芬蘭從希臘撤軍,芬蘭調查後發現只有三名芬蘭士兵和三名軍官在希臘當志願兵, 於是回復墨索里尼說, 所謂的部隊只有六個志願者. 墨索里尼十分生氣, 發電報給芬蘭: 我指的正是這些人!
12*薩拉落登陸戰中,盟軍在灘頭沒有遇到抵抗,隨軍記者報道,盟軍在灘頭遭遇的最強的抵抗來自於當地動物園因為轟炸流落出來的一隻美洲豹,咬傷了兩名美軍士兵。
13*拓撲路克之圍時,隆美爾一大早巡視陣地,發現一個精銳的義大利火槍點擊營的防區里空空如也,只有一地雞毛。
14*義大利被希臘打的時候,法國人在意法邊境豎了路牌:希臘人,止步,這里已經是法國。
15*隆美爾訪問北非戰線義大利戰壕的時候,遭到了盟軍的炮擊。義大利們馬上趴在地上,口中祈禱著「哦哦,瑪麗亞大人!」
隆美爾對義大利的指揮官說了這樣的話:「讓他們停止祈禱,開始反擊。我想說的就只有這個。」
第三,關於投降:
1*北非一場戰役中,為數不多的英國軍坦克向義大利的反坦克炮陣地沖鋒,剛開始時,義大利還開炮還擊,但過了兩三分鍾就突然停止,搖白旗投降……事後英國人問其原因,義大利人理直氣壯的回答:彈葯箱沒有撬棍打開……
2*美軍轟炸撒丁島前面兩個小島,上面駐扎了一萬多義大利人,但是最後盟軍轟炸總共炸死了40多義大利人,義大利就接受了美軍飛行員的勸降。
3*5000人的義大利軍遇到一個連的英軍設下的路障後就地繳械。
4*在南斯拉夫,一名被游擊隊俘虜的德軍軍官十分驚訝地問:「你們哪來的反坦克炮啊?」當游擊隊員告訴他是從他們的盟軍--義大利人手裡繳獲的後,他感慨不已:「唉!這些可愛的義大利人。
5*丘吉爾打電話詢問英軍司令奧金萊克俘虜多少義大利的時候,奧金萊克得意洋洋的說:「數不清,大概五畝地的軍官,200畝地的士兵。」
6*北非戰場上,英軍有在一戰率領25人與10000意軍作戰,並俘虜8000人以上的戰績。
7*西西里戰役,美軍投放「炮彈傳單」,傳單說,這些傳單可作為「投降證」,帶上它門就可以到盟軍的後方領取食物並獲得安全。
就在第二天清晨,一批義大利人跑了過來,每個人的手中都拿著傳單,有的人還忐忑不安地問:「這是投降用的憑證嗎?」在得到肯定的答復後,他門全都高興地交出了手中的武器。第三天、第四天……開始是數十名一批,後來則是成百人拿著傳單跑過來。有一次,兩個義大利士兵帶著傳單投降後,告訴美軍說,他們連隊還有60 多人想來投降但是又不敢過來,因為他門手中沒有「投降證」,於是,美軍馬上派人帶上「投降證」將這些人全部帶來。還有一次,一名義大利士兵專程過來要求在給他一份傳單,以便讓他的弟弟也能來投降。
8*北非,英軍接受一群持槍的義大利士兵投降。英軍由於忙著收拾戰利品而來不及管理義大利俘虜,便向他們怒吼道:「別吵鬧!到那邊去!」,然後繼續到處搜集戰利品。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俘虜們為了尋找英軍,只好把槍舉在頭上四處走動起來。還有,由於戰俘太多,英軍來不及造戰俘營了,只要讓軍需官發給義大利戰俘原材料,讓他們自己搭個戰俘營把自己關起來。
9*二戰末期,奧地利的集中營中關押著德意日三國的俘虜。德國人組織起來嘗試挖洞逃出收容所,日本人組織起來剖腹自盡,而義大利人即使在集中營大門沒有關上的時候也非常配合地乖乖呆著,偶爾會出去騷擾可愛的女孩子。
第四,關於同盟國:
1*1943年盟軍攻到義大利家時,迎戰的是德軍……
2*才加入軸心國,軸心國就哭著向他們道歉。
3*最慘的應該是德國……還是在北非,隆美爾發現了一個關押義大利戰俘的英國戰俘營,就本著同志友愛來進行救援,結果,槍聲一響,義大利人就跟著英國人跑……
4*義大利一個整編師被287個美國人包圍了,德國出動了3輛坦克進行救援,戰勝了冒進的美國人。但在義大利童鞋完美的步坦配合下,美軍跑掉了274個人……
5*德國人對理想戰爭的定義是:用德國的武器, 蘇聯出冬季裝備, 英國出夏季裝備, 美國負責伙食, 法國提供娛樂, 由芬蘭人掩護側翼, 而當面的敵人的是義大利人。
6*沒發現義大利已經參戰的同盟國也不少。
7*義大利對德國最有貢獻的一次恐怕是在它投靠同盟國之後——義大利的裝備被德國洗劫導致德國當年軍工生產達到頂峰。
8*西方諺語:「我們這邊的義大利人」——二戰名言。二戰時義大利是軸心國之一,但總是打敗仗,拖後腿,在北非戰場上,義大利的部隊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後來美軍剛剛參與北非的戰凈,也是打了不少敗仗,當時英國人就戲稱美軍為:「我們這邊的義大利人」。後來這句諺語就在西方流傳開來。
9*《解放》裡面,墨索里尼對希特勒說的一句話:「你不了解義大利人,他們不喜歡打仗。」希特勒曾經說過:「整個義大利只有領袖是古羅馬人。」也曾有人說過「義大利是由10%認真的國民支撐起來的國家」。
10*為了外貿的資金來源,義大利會將連自己空軍都沒有配備的先進裝置賣給外國甚至敵國……
第五:關於戰役
1*先說跟中國有關的八國聯軍。其中義大利也有份,但是義大利童鞋慘到了什麼程度呢——他曾打算效仿德國派軍隊來華搶占勢力范圍,結果兩艘現代化的鋼鐵軍艦沒等靠岸就被清朝甲午後重建的弱小海軍(木頭船)給「震懾」跑了……陸軍也僅僅派出了80人——其中大部分還不是作戰部隊。比起侵略,我更願意相信是在湊熱鬧。
2*1922年——1935年,衣索比亞(北非戰場)
其實,整個二戰中非洲好像真不是主要戰場,但是義大利同學主動提出進攻北非(附加一句題外話,義大利童鞋曾在十九世紀攻打過北非,慘敗。當時德國首相俾斯麥曾經嘲笑義大利人「帶著滿嘴蛀牙而又有一幅極好的胃口,來到非洲大陸」)。義大利投入了坦克和飛機部隊,卻從開戰便一直慘敗,面對追擊而來的埃軍,毒氣發揮了救世主的作用。從此以後,毒氣隨著義大利軍的腳步散布到了整個衣索比亞。這可以算是義大利乾的為數不多的成功的事情了。順便一提,當時衣索比亞的軍隊裝備的只是小型槍械、舊式火槍,甚至還有隻使用長槍的部隊。
3*1937年3月 西班牙
從古爾達拉哈拉向馬德里進軍的4個義大利師團遭遇敵人攻擊,由於義大利出現大量投降者,最終從古爾達拉哈拉敗退。
4*1940年6月 英國-法國
義大利向英法宣戰的理由僅僅是出於對德意志取得的戰果的嫉妒(當年的德意志啊,不知道說啥好了)。由於宣戰這種宣戰毫無計劃,而且未有必要的物資准備,義大利籍的船隻仍散布在世界各個角落,在開戰後立刻被敵對國繳獲。因為沒有考慮過任何作戰計劃,在宣戰後10天內沒有作出任何軍事行動。雖然此後攻擊法國領土,但卻被僅僅兩個師團的兵力反擊逃回了國內。
5*1940年6月,在希特勒攻打法國的時候,義大利趁法國被德軍蹂躪到幾乎投降的境地時跟著湊熱鬧,結果被法國佔領了許多領土。
6*1940年10月入侵希臘時,義大利21個師團「百萬軍隊」被希臘13個師團反擊到阿爾巴尼亞邊境,並且要渡亞得里亞海進攻義大利本土……最囧的事情是——在此之前,希臘政府因為與德國關系良好而保持中立呢……(義大利,乃看準了再打啊……)此戰後,希臘跑到了同盟國陣營。(對德意志深表同情。)
7*1940年10月 英國
英國海軍的舊式雙葉戰斗機攻擊了塔蘭托灣的義大利艦隊,結果義大利艦隊一艘戰艦沉沒,兩艘戰艦中度受損。而英軍完全沒有遭到任何損失。
8*1940年12月 埃及-英國
義大利攻擊埃及的7個師團遭遇英軍兩個師團的反擊而敗退,13萬人被俘,並丟失了基勒內卡。為了救援義大利,德國不得不推遲一個月進行「巴巴羅薩計劃」,派遣部隊救援,並使用了計劃外的約7000台卡車(東線總共只投入過14000台卡車)。這對東線的戰況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
尤為值得一提的事兒是,英軍以不到30台坦克的軍隊,摧毀了400多量坦克的義大利軍隊,三萬英軍士兵面對四十萬義大利士兵時,英軍俘虜了「大概五畝地的軍官,200畝地的士兵」……
9*1941年3月 英國
義大利和英國艦隊在馬踏板海峽戰斗,義大利損失三隻重巡洋艦,英國無損失。
10*1942年 英國
義大利25萬兵力與英軍3萬5千人戰斗,不久後投降。
11*1942年12月 蘇聯
義大利在頓河河畔遭到蘇軍攻擊,立刻放棄了所有裝備撤退。而在11月時遭受同樣攻擊且裝備落後的羅馬尼亞軍隊則堅持戰鬥了數天。
並且,10月時羅馬尼亞軍曾提出過趁蘇軍攻勢停頓時主動出擊的提案,但因為補給上的問題最終沒有實行。而義大利軍從來沒有提出過如此具有建設性的提議。
⑶ 義大利有哪些歷史名跡
威尼斯(Venice)即使早已過了海上霸權的年代,威尼斯所展現出來的氣勢仍舊是獨豎一格,頹廢與華麗的美感並存,迷離的情調勾引來自全世界的遊客,而這片島峽,就彷佛與世隔絕一般,獨自過著屬於威尼斯的慵懶歲月。倔強的威尼斯人,將一棟棟豪宅立在水中,任著潮汐侵蝕,失去往日亮麗的光采後,再一遍遍不厭其煩的裝修。
佛羅倫薩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許多偉大藝術家的精神故鄉。這座義大利歷史名城,曾經創造出人類歷史上最璀璨的文明。但丁、波提切利、"文藝復興三傑"都曾在這里留下不朽大作。作為歷史的見證,城內有大量的博物館、畫廊、宮殿以及眾多的教堂。
米蘭(Milano)從阿爾卑斯山脈的高峰到波河谷(PoValley)里的平原,倫巴底有其顯著的多樣性。這片以公元六世紀入侵義大利的蠻族倫巴底人命名的土地充滿了許多的對比。這里有自文藝復興以來便以美著稱的情調小城,在陡峭的山區有無以倫比的湖泊美景,更可享受馳騁在肥沃的農地和白楊樹隨風輕曳的原野樂...
市政府廣場(PiazzadiSignoria)也可稱為領主廣場,算得上是佛羅倫薩最漂亮的一個廣場了。從主座教堂順著ViadeiCalzaiuoli往亞諾河的方向走,如果ViadelSpeziau這條街右轉會到共和廣場(PiazzadellaRepubblica),直走下去則會到永恆之城--羅馬。
首都羅馬,是義大利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古羅馬帝國的發祥地,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寶庫之一。羅馬是一座歷盡滄桑的古城,名勝古跡眾多。
萬神殿、愷撒廟、君士坦丁大帝凱旋門以及古羅馬競技場是其中的佼佼者。其它如遍布城內的各種雕塑、噴泉、隨處可見的教堂、修道院都令人流連往返。
萬神殿(Panthon)這座圓頂的萬神之廟,其高度和直徑皆為43.3公尺;外面的門廊有八根高大的花崗岩圓柱。雖然這間萬神殿當初是為了不得罪任何本神而建的,不過它的歷史價值和建築藝術已超過它的原始意圖了。現在欣賞這座神殿,可以從外頭廣場上的方尖碑看起,然後觀賞神殿保護完整的外觀,最後當然是竟技場(Piazza del Colosseo)這座圓形的竟技場(PiazzadelColosseo)是羅馬時代最偉大的建築之一,也是保存最好的一座圓形劇場。這座竟技場是建於西元72年,它的創建者威思巴西安原是一位職業軍人,在西元69年時登基為皇帝,並建立了弗拉維亞(Flavian)王朝。
古羅馬集市(ForoRomano)如同一座露天的大型博物館一般,許多人甚至相信這片廣大的地方仍有尚未挖掘出的古跡廢墟呢。這一大片廣場分為東、西兩區,按圖所索驥可找到神廟、大會堂、小型劇場及教堂。不過,它佔地很廣,建築物又很多,若真的有興趣,不妨去買一本當地的古跡導覽,可以找出許多有趣的歷史...
和萬神殿只隔著一條ViadelCorso的許願池(FontanadiTrevi),步行五分鍾就到了這個羅馬境內最大的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噴泉。這座噴泉的設計靈感來自羅馬凱旋門,像極了一個劇院,充滿戲劇效果。
梵蒂岡城國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城西北角的高地上。國界以梵蒂岡城牆為標志。梵蒂岡城國是一個特殊形態的國家。教皇是世界天主教會的"精神領袖",同時也是該國的元首,統掌梵蒂岡的立法、行政、司法之權。經濟主要依靠在國內外投資和地產。無工農業,物品靠義大利供應。領土包括聖彼得廣場、聖彼得大教堂、教皇宮、...
聖彼德大教堂(S.Pierro)是一座長方形的教堂,整棟建築呈現出一個十字架的結構,造型是非常傳統而神聖的,這同時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教堂最早是建於西元324年,原始的構想只是一座小會堂,建於聖彼德墓穴的正上方,在十五世紀時開始改建,其中歷經不少位頂尖的建築師和藝術家參予修改。
比薩的大教堂、洗禮堂和鍾樓塔等建築,看上去像國際象棋比賽中的棋子一樣豎立在廣場上。它們組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築群之一。沒有一個地方擁有像比薩那樣的塔樓。它於1173年開工,直到14世紀才竣工。
威尼斯是世界是最奇特的城市之一。它位於一個瀉湖的中央,一邊是義大利本土,另一邊是狹長的岬角。城市建在水道縱橫交錯的一系列島嶼之上。公元400年時,威尼斯的首批移民為了躲避來自北歐的倫巴人的侵襲,逃到了這片沼澤般的島嶼上。
義大利帕埃斯圖姆古城遺址分布在一介很大的地區。該城是建於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殖民地。後來,羅馬在公元前273年移居該城,但在公元9世紀這個城市又被廢棄了,今天,帕埃斯圖姆是一片荒蕪之地,有許多尚未被鑒別的古代遺址。
⑷ 義大利有多少年的歷史能說具體點嘛
義大利是歐洲歷史古國,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人類在這篇土地上生活。伊特魯里亞、大希臘是歐洲文明古國。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曾經統治世界的一部分達數個世紀,為後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的貢獻。義大利也是文藝復興運動的搖籃。經過了長期的分裂後,義大利終於在19世紀成為了一個統一的國家。
大希臘是指公元前八世紀到公元前六6世紀,古希臘人在義大利半島南部建立一系列殖民城邦的總稱。這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他林敦。
大希臘的諸城邦經常與周圍義大利半島各部族發生戰爭,另外,他們彼此之間也常有戰爭。公元前4和前3世紀,大希臘諸城邦遭到敘拉古僭主狄奧尼西奧斯統治。公元前282年他林敦與羅馬發生戰爭,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應他林敦人要求支援。但是他林敦仍然在公元前272年落入羅馬人之手,至此大希臘的所有城邦陸續為羅馬人佔領。
大希臘在文學、藝術、建築等方面對羅馬文化發展有著重大影響。大希臘擁有發達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同時也是著名哲學家芝諾、巴門尼德、畢達哥拉斯等人主要的活動場所。
羅馬共和國及羅馬帝國
中世紀
476年,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奧多亞塞推翻,直到493年,奧多亞塞又被東哥德國王狄奧多里克推翻。不久,倫巴第人進入義大利,在義大利北部建立一個王國,在義大利南部建立了三個公國。羅馬教廷受到威脅。751年,倫巴第人佔領拉文納並廢黜東羅馬帝國的總督,徹底結束了拜占庭在義大利半島上的勢力。面對倫巴第人的威脅,教皇請求法蘭克國王援助。756年,法蘭克國王丕平三世攻入義大利,為受倫巴底人威脅的教皇奪回了大權。之後創立了教宗國。但在法蘭克帝國衰落後,義大利再次面臨外族的侵犯。阿拉伯人、薩拉森人、日耳曼人等都曾侵入過義大利境內。11世紀結束了義大利中世紀最黑暗的時期。貿易逐漸發展起來,特別是在沿海出現四個城邦國家,阿馬爾菲、比薩、熱那亞、威尼斯。1155年,拜占庭皇帝曼努埃爾一世派軍隊在普利亞登陸,企圖入侵義大利南部,但是遭到抵抗。1158年,拜占庭軍隊撤出義大利。
文藝復興
義大利文藝復興(Italian Renaissance)開創了早期的文藝復興時代,即從14世紀末期到大約1600年之間,一個具有文化上重大改變與成就的時代。雖然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4世紀早期,義大利文化里的許多面向大致都是中世紀的,而且文藝復興一直要到這個世紀結束時才整個呈現出來。Renaissance 這個詞 (義大利文:rinascimento) 的字面意思是「重生」 (英文:rebirth),而這個時代最為人熟之的是,在被文藝復興人文學者稱為黑暗時代之後,重新對古典的古代 的文化產生興趣。這些改變雖然很有意義,卻集中在菁英階層,絕大多數的人民生活跟中世紀比較起來,幾乎沒有什麼改變。
義大利文藝復興從義大利北部開始,集中在佛羅倫斯。它接著往南傳布,對羅馬的影響尤其大,而羅馬大致上是被文藝復興教宗們重建的。義大利文藝復興在15世紀晚期達到全盛時期,當時外國入侵使整個地區陷入混亂。但是,文藝復興的想法跟理想散布到歐洲其他地方,開啟了北方文藝復興與英國文藝復興。
義大利文藝復興最為人熟知的是文化方面的成就,包括佩脫拉克、卡斯蒂廖內和馬基維利的文學作品,藝術家米開朗基羅和達文西,還有偉大的建築物如佛羅倫斯的聖母百花大教堂和羅馬的聖伯多祿大殿。
外國統治
在義大利戰爭結束後,義大利落入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控制中。在隨後的近三百年間,義大利始終處在被列強爭奪的狀態。直到1796年,拿破崙入侵義大利,並且建立了義大利王國,這是義大利近代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雖然實際上被法國控制)。但在拿破崙戰敗,1815年維也納會議召開後,義大利再次陷入分裂。
統一
自從維也納會議將義大利再次置入分裂狀態後,義大利人就不斷為國家的統一努力。1860年5月5日,加里波第和1000名紅衫軍從熱那亞出發前往西西里島,並推翻了波旁的統治。隨後加里波第又勝利的進入了帕勒莫。1861年,義大利王國成立。直到1870年,羅馬城被並入義大利,義大利至此宣告完全統一。
王國與法西斯政權
義大利獨立建國後,其的經濟狀況較其他西歐國家落後,政局也較為動盪。南北義大利之間巨大的經濟差距,迫使不斷有南方的義大利人搬遷到北部或前往新大陸。義大利本來與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之間簽訂有三國同盟。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一方。但義大利在戰後並未完全得到英法應允的土地。由於談判桌上的失敗加上戰爭為義大利經濟和社會帶來的巨大沖擊,導致國內形勢持續不安。法西斯黨則利用這一時期崛起掌權。在二戰中,義大利站在了軸心國的一方。二戰戰敗後,君主制度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義大利共和國的建立。
⑸ 18世紀的義大利歷史
這里存在一個概念的誤區,義大利作為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是19世紀中葉之後的事情。因此18世紀本沒有一個叫做義大利的統一國家,今天義大利這塊土地在18世紀還只是很多大大小小的小城邦國家。這些國家連年征戰達數個世紀之久。在18世紀曾經短暫隸屬於歐洲最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但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與今天的義大利沒有什麼關系。
義大利的統一是以拿破崙的征服為起點的。
1796年拿破崙征服了今天義大利這塊土地,並建立了一個從屬於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義大利共和國,此後改為義大利王國。這個義大利王國是今天統一的義大利的起點。1815年拿破崙戰敗,義大利獨立,此後繼續陷入城邦分裂的混亂局面。這樣的局面持續了近半個多世紀,直到19世紀60年代,義大利民族英雄加里波第領導的統一運動下,義大利逐步完成統一。1861年3月17日義大利半島上的各個公國和兩西西里王國(Kingdom of the Two Sicilies)合並成為義大利王國(Kingdom of Italy)。二戰後義大利結束君主制,新的義大利共和國誕生。
縱觀近三個世紀的歷史,義大利作為一個統一國家是1861年開始的。此前的歷史是一個分裂的歷史。拿破崙作為一個義大利的征服者客觀上促進了義大利的統一。
拿破崙建立義大利王國之前曾經建立過一個義大利共和國,這是一個在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控制之下的傀儡國家,此後拿破崙稱帝把這個共和國改為義大利王國,這已經是19世紀的事情了。拿破崙征服之前義大利並非一個統一國家。因而如果要說義大利在18世紀的國王那是沒有的。拿破崙建立的義大利王國的國王正是拿破崙本人。需要說明的是這個義大利王國並非包含今天義大利全部,而只包含了今天義大利的北部地區和中部東部地區,首都在米蘭。
⑹ 義大利的人文歷史是怎樣的
義大利是歐洲歷史古國,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生活。據古代神話,傳說羅慕路斯和他的孿生兄弟雷穆斯是由母狼撫養和哺育的——於公元前753年建立了羅馬。事實上,自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義大利部落就居住於此。
義大利統一之後就走上了對外擴張的資本主義殖民道路並且以強國的姿態出現在歐洲的政治外交中,在19世紀60到80年代成功蠶食了東非紅海沿岸的交通要地厄利垂亞和南索馬里;1912年奪取了北非的利比亞和愛琴海羅德諸島。
1921年,墨索里尼掌握了國家大權。
二戰前夕在歐洲佔領了阿爾巴尼亞,在非洲佔領了衣索比亞,1940年義大利勢力范圍遍及地中海、北非、東非達到鼎盛。隨後在與英國遠征軍的戰斗中遭受一連串的打擊後萎縮,並於1943年投降退出軸心國集團,海外領地崩潰,二戰後只保留了南索馬里的統治權,直到1960年。
義大利是1957年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時的六個創始國之一。經濟曾在二戰後以3倍於二戰前的增長速度飛速發展,被當時的西方媒體稱之為阿爾卑斯山南面的奇跡,在當時只有日本和聯邦德國增長速度比義大利更高。
⑺ 義大利王國的歷史沿革
查理曼第三子,義大利的丕平,在781年由教皇哈德里安一世加冕為義大利國王。統治義大利北部,奠定義大利的基本版圖。810年義大利的丕平逝世後,由其子伯納德繼承義大利國王稱號。818年伯納德去世,無後,查理曼四子虔誠者路易(路易一世)的長子洛泰爾一世,繼承義大利國王稱號。
843年《凡爾登和約》將查理曼帝國分為三個部分,洛泰爾一世成為中法蘭克國王,並繼承皇帝稱號。855年,洛泰爾一世逝世前將王國分為三個部分:義大利王國、洛林(洛泰爾尼亞)王國、普羅旺斯(勃艮第)王國。長子路易二世正式獲得義大利國王及羅馬皇帝稱號。普羅旺斯王國在864年被義大利王國和洛林王國瓜分,而洛林王國則在869年被東法蘭克王國和西法蘭克王國瓜分。887年,胖子查理被廢黜。義大利王國從此由外姓把持。 1796年,拿破崙率領法軍進攻北義大利,滅亡由奧地利控制的米蘭公國。1798年,2個共和國合並建立奇薩爾皮尼共和國(Cisalpine Republic),作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旗下的傀儡國,仍都米蘭。1802年,更名為義大利共和國,由拿破崙本人當任元首。
1805年又改制為義大利王國,作為法蘭西第一帝國旗下的傀儡國,由拿破崙本人當任國王。同年,法蘭西帝國在奧斯特利茨大捷後,於12月27日與奧地利簽署普雷斯堡和約,奧地利將威尼斯割讓給法國,拿破崙將威尼斯並入義大利王國。1814年,拿破崙宣布退位,第一帝國滅亡,王國一同滅亡。 隨後召開的維也納會議上,原王國領地建立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仍由奧地利皇帝兼任國王。1859年倫巴德部分割讓與撒丁王國。1866年,威尼斯部分割讓與新成立的義大利王國。
19世紀50年代,撒丁王國首相加富爾積極推行「自上而下」的統一政策,經他和加里波第的等人努力,1861年3月撒丁王國改號為義大利王國,定都佛羅倫薩。義大利王國繼續謀求統一。1866年,義大利起普奧戰爭之機會,收回了威尼斯地區。但羅馬及其附近教皇國還依傳法軍勢力割據一方。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義大利乘拿破崙三世調回駐羅馬法軍的機會發起攻擊,於9月20日佔領羅馬。義大利與羅馬合並,教皇庇護九世只得退居梵蒂岡。至此,義大利統一大業完成,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前景,但也仍然保留了不少封建殘余。1871年1月,義大利王國首都由佛羅倫薩遷到羅馬。 統一後的義大利和整個社會最自由時期是對立著階級,語言等分歧。 義大利共同的文化特徵,社會保守,和重男輕女的價值觀。在其他領域,義大利文化有分歧。貴族和上層中產階級的家庭在這個時候是高度的傳統性的。義大利社會,往往有相互爭斗的歷史。
除此之外,識字是在這個時代的問題,1871年人口普查表示,百分之61.9的人是文盲,義大利有百分之75.7的婦女是文盲。文盲率遠高於同一時間的西歐國家。一些歷史學家稱,政府在這個時候對識字都非常寬松。義大利政府試圖在自由時期減少文盲,為建立國家資助的學校教授義大利語。公共教育最差的地方在義大利南部,因為當時獲得最少的資金。
生活水平低,在自由時期,特別是在義大利南部,經常爆發各種疾病,如瘧疾和流行病發生。最初是在1871年,每1000名就有30人死亡人的高死亡率,在1890年減少到每1000名就有24.2人死亡。此外,兒童出生後一年死亡率,1871年為百分之22.7,而兒童五歲前死亡率非常高,達百分之五十。在1891年至1900年,兒童每出生一年,生存率就會低百分之17.6。經濟與基建
義大利統一後,新王國面臨嚴重的經濟,政治,社會等問題。在自由時期,義大利經濟仍然高度依賴外貿和煤炭和糧食的國際價格。 統一後,義大利有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社會,百分之六十的人口從事農業活動。隨著技術進步,外國競爭以及出口機會的迅速轉變,農業迅速發展。然而,這些發展並沒有惠及所有義大利人民,義大利南部的遭受夏季的炎熱和乾旱,破壞農作物。義大利是葡萄酒在歐洲最大的出口國。
義大利政府於19世紀70年代投入巨資發展鐵路,從1870年到1890年,建造超過兩倍長度的鐵路。 1881年的人口普查發現,超過1百萬勞動者長期就業不足。
1901年,義大利的一部分部隊參加了八國聯軍攻打中國的義和團。1901年9月7日,清朝特許權割讓天津給義大利。 第一次世界大戰,義大利王國面短期和長期的問題,確定其盟國和目標。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盡管義大利的正式加入同盟國聯盟,但只保持中立,聲稱三國同盟只用於防禦目的。後義大利因為英法答應在戰後分得阜姆和達爾馬提亞,於是轉投向協約國一方,並 於1915年5月對同盟國宣戰。
義大利參戰後,軍隊在邊境沿線男性人數超過40萬。然而,奧地利防禦很強,即使他們是人員不足,但仍然成功地擋住了義大利的攻勢。義大利軍官訓練相比起奧匈和德國的軍隊明顯不足,另外,義大利部隊彈葯供應嚴重不足,這問題持續阻礙佔領奧地利領土。在第一年的戰爭,戰場上條件差導致爆發霍亂造成大量的義大利士兵死亡。義大利士兵的士氣低落,他們即使在休假,仍被禁止進入電影院或酒吧。但是,當戰爭即將發生,酒精免費提供給士兵,以緩和緊張心情。為了保持士氣,義大利軍隊開了一些講座。
1916年後,義大利的情況更糟。同時義大利面臨短缺的軍艦,被潛艇攻擊增加,運費飛漲,糧食供給士兵的問題,缺乏原材料和設備,義大利以高稅收來維持戰爭。1917年,法國、英國和美國表示願意派軍隊到義大利幫助抵禦同盟國,但遭義大利政府拒絕。
1917年,俄國因俄國革命退出戰爭。東方戰線戰爭結束,更多的匈牙利和德國軍隊正面對抗義大利。義大利內部異議反戰日益增加,經濟惡劣加上為了維持戰爭經費,政府使用大量農村地區的收入,使農民無法維生,可供農業工作已經從480萬降到220萬。左翼婦女在義大利北部城市領導發起抗議行動,要求結束戰爭。在米蘭,示威者抗議,最終義大利軍隊被迫進入米蘭,用坦克和機槍面鎮壓,鎮壓造成近五十人死亡,其中包括三個義大利士兵,超過800人被捕。 隨著奧匈帝國戰斗結束,並於1918年11月11日對義大利下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墨索里尼曾反對徵兵制,抗議義大利佔領利比亞。隨著時間的過去,他只是呼籲革命,不提階級斗爭。在戰爭期間,墨索里尼曾在義大利軍隊,並在一次戰爭中受傷。盡管他聲稱已在戰斗中受傷,他受傷原因仍廣泛被認為是手榴彈意外爆炸而受傷。1922年10月,墨索里尼利用工人罷工,並宣布了他要求向義大利政府給予法西斯政治權力,否則就會發動軍事政變。由於政府沒有立即作出反應,法西斯支持者向羅馬進軍,自稱是法西斯打算恢復義大利法律和秩序。法西斯的領導下,墨索里尼被命名為義大利總理。
1922年10月28日,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命墨索里尼成為義大利總理,讓墨索里尼的法西斯黨追求自己的政治野心,只要他們支持君主制和利益。墨索里尼是一個非常年輕的政治領導人,成為39歲義大利總理。 極權社會 法西斯主義的文化與社會里,只有法西斯將被視為「真正的義大利」,誰沒有宣誓效忠法西斯就會被放逐,不能獲得就業。法西斯政權宣傳手法,是在新聞片,廣播,電影中故意贊同法西斯主義。1926年通過法案,要求電影院要播放宣傳新聞片。墨索里尼借羅馬天主教穩定政權,縱然他之前反對教會。 警察國家 出於安全的制度,完整的國家權力,墨索里尼於1923年成立志願民兵,他們通常穿黑色的制服。墨索里尼主張打擊有組織犯罪,特別是在西西里黑手黨和義大利南部其他地區,法西斯在這些地方有很大的權力,這些權力使他能夠起訴黑手黨,迫使許多黑手黨逃往國外(例如美國)或被捕監禁。 國家主義 國家主義(Statism)是一種提倡以國家力量達至經濟或社會目標的意識形態。由於國家意識的凝聚,使一國認為其國力凌駕於其他國家之上,並且將主要重心放在宣揚自身文化及追求自身利益,而非其他國家或超國家組織的文化與利益。如果是指一人對國家的熱愛以及為國家利益所付出的奉獻,則稱為「愛國主義」。經濟國家主義,鼓吹國家在經濟運行中佔有主要和指揮地位,其方式包括通過國有企業或其他政府機構直接參與,或通過經濟計劃間接實現。
國家主義的兩個高潮是採行中央計劃的法西斯主義,(納粹德國)和共產主義(原蘇聯),但在世界各國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從二戰結束至原蘇聯解體,許多西歐國家採用了混合經濟體制(10—45%的公有制)。在新加坡,60%的國內生產總值來自於政府相關企業。 1923年,義大利士兵佔領了希臘科孚島的一部分,最終接管希臘。在1936年在西班牙的法西斯政權做出了最重要的戰前軍事干預。義大利支持佛朗哥領導的運動。義大利派出飛機,武器,總兵力超過 60000人援助西班牙民族主義者。1939年4月7日義大利入侵阿爾巴尼亞,速戰速決後佔領阿爾巴尼亞。
當德國於1933年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納粹黨)取得權力,墨索里尼說:「這次勝利,希特勒就是我們的勝利」。雖然納粹不贊成墨索里尼和法西斯義大利,但希特勒早就崇拜墨索里尼的口才和能力。繼佔領衣索比亞,墨索里尼和希特勒企圖改善各自國家的關系,但在私人,個人和政治緊張局勢仍然存在。這兩個意識形態有顯著的相似之處,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1934年6月第一次見面,商討奧地利的獨立危機問題。私下,墨索里尼說希特勒只是「一個愚蠢的小猴子」。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開始入侵波蘭,墨索里尼於9月24日公開宣布,義大利有權選擇進入戰爭或保持中立,這將導致國家失去其國家的尊嚴。墨索里尼告訴他的女婿,他嫉妒希特勒的成就,並希望希特勒的實力將會減慢盟軍反攻。在制定戰爭計劃,墨索里尼和義大利法西斯政權決定吞並大部分非洲和中東,以納入其殖民地,但軍隊司令曾警告說,義大利缺少坦克,裝甲車和飛機提供以進行長期戰爭,並警告墨索里尼 「這是自殺」最終,墨索里尼採取了建議,在一定程度上,等待著德國入侵法國,然後才決定參與戰爭。由於德國以閃電戰打敗法國,義大利對法國宣戰。1940年,英國皇家海軍突然向義大利發動空襲,結果削弱了義大利的主要戰艦。但對義大利沒有造成嚴重損害。1941年12月,義大利潛水員放置了炸彈成功擊沉兩列英國戰艦。 1942年,義大利海軍嚴重打擊英國護航編隊的行動,令英國海軍多列船隻沉沒。隨著時間的過去,盟軍海軍開始反攻,並把義大利的優勢奪去。
到了1943年,已經失去義大利政府及民眾支持的墨索里尼,對於世界來說,墨索里尼被看作他的國家沒有能力和缺乏訓練的軍隊在戰斗中失敗。尷尬的墨索里尼被國王奪去權力。法西斯成員投票以廢除墨索里尼作為黨的領袖。幾天後,即1943年7月26日,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正式取消墨索里尼總理職位,墨索里尼被立即逮捕。義大利簽署了停戰協議,然後與同盟國共同對抗納粹德國的戰爭。
希特勒在得知墨索里尼被罷免後,立即派遣隆美爾率領德軍進入義大利北部,與已經在義大利的阿爾貝特·凱塞林部隊對義大利軍隊強行繳械。9月3日,義大利王國向盟軍秘密投降,當日,英國將領蒙哥馬利率軍渡過墨西拿海峽,在義大利本土登陸。9月8日,義大利和盟軍停戰。9月10日,隆美爾攻佔義大利首都羅馬,控制了南至那不勒斯的義大利全境。9月13日,希特勒派遣奧托·斯科爾茲內率領傘兵突擊隊奇襲墨索里尼的關押地,用滑翔機將其救出。9月23日,墨索里尼在義大利北部小城薩羅宣布成立義大利社會共和國,自任領袖兼外長,同南部的義大利王國政府分庭抗禮。義大利社會共和國成立後不久,就被迫同德國簽訂協議,割讓南蒂羅爾和的里雅斯特,並同意德國可以在適當的時候佔領威尼斯。1944年1月11日,墨索里尼在維羅納槍決了齊亞諾以及其他曾投票反對他的法西斯黨領導,這使得他進一步喪失支持,在此之後,他幾乎完全依靠德軍。 6月4日,盟軍佔領羅馬,此後,由於准備登陸諾曼底,盟軍在義大利暫時停止了大規模的進攻,使得墨索里尼的政府得以苟延殘喘。在此期間,墨索里尼政權在北義大利大肆屠掠,據戰後統計,在此期間內,超過72000人遭到屠殺,約40000人被截肢,大量的猶太人被送入集中營,一大批婦女和男孩被強奸或雞奸。瘋狂的統治引發了大規模的反抗,游擊隊紛紛建立。1945年4月,盟軍在義大利戰場發動大規模攻勢。4月23日,盟軍進抵波河,俘虜3萬名德軍,墨索里尼的統治瓦解,共和國政府宣告解散,領導紛紛逃亡。4月26日,盟軍佔領維羅納,4月27日,又佔領熱那亞。4月28日,墨索里尼夫婦在科莫湖畔被游擊隊抓獲並槍決,屍體隨即被運回米蘭示眾。 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的兒子翁貝托二世於1946年被迫退位,義大利在1946年6月2日舉行的公民投票後正式成為現時的義大利共和國。
⑻ 在世界歷史義大利發生拉哪些重大事件
義大利的發展亦即是羅馬帝國的興衰。
中世紀時,由於西羅馬帝國滅亡,義大利地區隨著中世紀的封建制度,變成以城邦發展為主體,梵蒂岡在中世紀對義大利以至全歐洲有著長遠的影響。15世紀末,發源於義大利中部佛羅倫薩的人文主義和文藝復興運動確定了近現代歐洲思想和藝術的根基。文藝復興令義大利地區芸集著各種有專能的學者,多個城邦的經濟蓬勃,每個富甲一方的義大利富商成為當地的大地主。義大利自然被分裂成多個小城邦國。
作為一個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的義大利郤姍姍來遲。在法國的拿破崙的軍事行動,義大利各個城邦國皆被他征服,由拿破崙劃成一個義大利王國(Kingdom of Italy),這是現代史上義大利的第一次統一。但這個王國維持了不久,當拿破崙在1815年戰敗投降後,歐洲列強召開維也納會議,重新劃分歐洲,義大利王國被瓦解,回復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前的多個城邦國。當中中部劃分為教皇國(Papal State),由梵蒂岡掌管羅馬。奧地利帝國的勢力也滲透至威尼斯和義大利東北部。
此後40年,義大利地區和整個歐洲大陸都經歷好幾次大規模的民族革命浪潮,民族主義漸漸令義大利人有統一的念頭。當中一個鄰近法國的小王國薩丁尼亞王國(Kingdom of Sardinia)在1850年代冒起,義大利統一的策劃者卡米洛.本索.迪.加富爾伯爵,就是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在1850年成為薩丁尼亞王國國王時的首相。由革命家加里波第於1860年開始發動統一運動。1861年3月17日義大利半島上的各個公國和兩西西里王國(Kingdom of the Two Sicilies)合並成為義大利王國(Kingdom of Italy)。除了教皇國因為受法國保護下仍然在中部存在外,義大利半島已見統一。直到1870年9月20日,羅馬成為義大利王國的一部分,這也標志著義大利統一的完成。梵蒂岡被迫在梵蒂岡成為義大利境內的一個獨立國家。
統一後的義大利漸漸涌現殖民主義意識,義大利曾在1911年發動義土戰爭奪取北非的利比亞沿岸。第一次世界大戰在1914年爆發,1915年義大利向同盟國宣戰,在沒有積極參戰的情況下成為戰勝國,取得東非和巴爾干半島部份土地。1922年,法西斯獨裁者本尼托.墨索里尼當選總理,掌握了政權,並進而與納粹德國以及日本結盟,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軸心國的一員。1942年,反對墨索里尼的義大利國王發動政變,逮捕了墨索里尼,並加入同盟國集團,與軸心國作戰。1946年6月2日,一份關於結束君主制政體的備忘錄標志著義大利共和國的誕生。1948年1月1日,新憲法生效。
⑼ 義大利歷史
義大利歷史
據古代神話,羅慕路斯(Romulus)——傳說他和孿生兄弟雷穆斯(Remus)是由母狼撫養和哺育的——於公元前753年建立了羅馬。事實上,自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義大利部落就居住於此。從公元前900年開始,伊特魯里亞文明開始發展,而在公元前3世紀末期,古羅馬人佔領了伊特魯里亞城。
新羅馬共和國延伸到義大利南部,在公元前241年的第二次迦太基戰爭(Second Punic War)後,將西西里納入自己的達·芬奇版圖。公元前202年,羅馬擊敗了迦太基,將西班牙和希臘納入版圖。在凱撒的統治下,羅馬征服了高盧和埃及。而在凱撒被刺殺以後,凱撒的養子屋大維(Octavius)擊敗了對手馬克·安東尼和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於公元前27年建立了古羅馬帝國,並被尊為奧古斯都·凱撒(Augustus Caesar)。君士坦丁大帝(Emperor Constantine)宣布基督教為國教,並於公元330年遷都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但不久就被哥特人和汪達爾人滅亡。在隨後的幾個世紀里,匈奴人和阿拉伯人不斷從南邊侵入這塊土地。
義大利中世紀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北部強大城邦的崛起。15世紀,文藝復興造就了多那太羅(Donatello)、波提切利(Botticelli)、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拉斐爾(Raffello)和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等藝術天才。到了16世紀早期,義大利大部分領土處於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之下。在拿破崙於1796年入侵之後,消失了幾個世紀的統一跡象又重新顯現。19世紀60年代,在愛國者馬志尼(Giuseppe Mazzini)和加里波第(Giuseppe Garibaldi)的努力下,統一運動(義大利復興運動)蓬勃開展。1861年,義大利王國宣布成立,國王埃馬努埃萊二世(Vittorio Emanuele)成為了統治者。
1921年,墨索里尼(Mossolini)的法西斯黨掌握了國家大權。墨索里尼在「二戰」中和德國結盟,後於1945年4月被義大利游擊隊擊斃。
義大利是1957年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時的六個創始國之一。該國的經濟曾在一段時期有所增長,但在20世紀90年代遭遇了經濟和政治危機。巨大的賄賂丑聞震驚全國。為了加入歐洲貨幣聯盟(EMU),義大利不得不進行財政緊縮。另外,在1992年一些著名的反黑手黨法官被暗殺之後,義大利果斷地展開了打擊西西里黑手黨(Mafia)的斗爭。
從2001年起,媒體巨頭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Silvio Berusconi)一直擔任該國的總理,領導著右翼義大利力量黨(Forza Italia)。他在任期間引起了很多人的失望,不斷有人指責其腐敗。
2006年4月,羅馬諾·普羅迪領導的中左翼聯盟在義大利議會選舉中以微弱優勢戰勝貝盧斯科尼領導的中右翼聯盟。普羅迪出任義大利總理。
2008年4月,貝盧斯科尼領導的中右聯盟在義大利議會選舉中再次獲勝,貝盧斯科尼也成為義大利戰後第62屆政府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