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洋芋、土豆、馬鈴薯三者有什麼區別
沒有區別,都是同一種蔬菜。只是各地叫法不同。
馬鈴薯一名最早見於康熙年間的《松溪縣縣志》。中國東北稱土豆、華北稱山葯蛋、中國西北稱洋芋、天津稱塞豆、江浙一帶稱洋番芋、洋山芋、洋芋艿(寧波)或芋艿(慈城),廣東及香港稱之為土豆,閩東地區則稱之為番仔薯。
在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稱為馬鈴薯(漢語、客語、台語)或荷蘭薯(台語)。其它還有過的稱呼有爪哇薯、白薯、土芋、地豆、土蛋、土生、香芋、洋山葯、山葯豆、陽(洋、楊)芋、荷蘭薯等等。馬鈴薯的名稱由來是長相如古代用的馬鈴。
英語potato來自西班牙語patata。據西班牙皇家學院稱,此西班牙詞彙由泰依諾語batata(紅薯)和克丘亞語papa(土豆)混合而來的。在拉丁美洲,「土豆」的西班牙語用papa一詞。
(1)地豆用義大利語怎麼說擴展閱讀:
歷史——
土豆的人工栽培最早可追溯到大約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5000年。由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發起的研究,通過在350種不同的土豆上使用遺傳標記,最終確定全世界的土豆都起源於今天的秘魯南部所在區域種植的土豆,從那裡逐漸向南美的北部和南部傳播出來。
隨著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國,土豆在16世紀下半葉被西班牙人帶回到歐洲傳播開來。然後再被歐洲的探險者和殖民者帶到全世界各地。在土豆被傳入歐洲的早期,它的消耗量並不是很大。土豆引到英國愛爾蘭時,甚至很長階段都作為奇花異草觀賞。
到了19世紀歐洲人口膨脹時期,土豆已經成為重要的食物和農作物。根據保守估計,土豆的引進在1700年至1900年間至少造成舊大陸四分之一的人口增長以及促進了歐洲的城市化過程。
土豆從何時、何地傳入中國,目前尚難確切斷定。根據陝西省興平縣縣志和1700年修的福建省松溪縣縣志的記載,16世紀至19世紀時已分別由西北和華南通過多種途徑傳入中國。
根據明朝的記載和著述,也有學者認為早在16世紀的明朝萬曆年間,土豆就傳入中國。土豆在17世紀由荷蘭人傳入台灣,土豆在台灣的專業栽培約於1914年開始。
② 桃子與土豆比較
桃屬於薔薇科、桃屬植物。桃屬於薔薇科、桃屬植物。我國桃子品種極為豐富,據統計全世界約1000個品種以上,我國有800個品種,用於生產栽培的有30個左右。桃果汁多味美,芳香誘人,色澤艷麗,營養豐富。每100克果肉含糖7--15克,有機酸0.2~0.9克,蛋白質0.~0.8克,脂肪0.1~0.5克,含維生素C3--5毫克,維生素B1 0.01~0.02毫克,維生素B2 0.2毫克,類胡蘿卜素1180毫克。
拉丁語學名:Prunus persica 英語名字: peach 別名:肺果
桃樹結出的甜而多汁可食的果實,廣泛用作新鮮水果或加工製成水果罐頭或果脯。 桃樹為中型喬木,樹體不大,栽培管理容易,對土壤、氣候適應性強,無論南方、北方、山地、平原均可選擇適宜的砧木、品種進行栽培。供觀賞用的各種花色類型花桃、垂枝桃以及適應盆栽的壽星桃都為綠化城市,美化人民生活起了重要作用。 桃原產我國,已有4000多年的栽培歷史。 桃子的口感良好,通體能散發出一股能夠令人心情愉悅的香味兒,所含營養物質也相對豐富,吃了對身體有補益延年的作用。 桃還具有葯用價值。唐代葯物學家孫思邈稱其為「肺之果」,還說「肺病宜食之」。按,中醫稱肺為「嬌臟」,喜濕潤,惡乾燥。桃子富含膠質物,這類物質到大腸中能吸收大量的水分,能達到預防便秘的效果。桃子的營養還善走皮表,《大明本草》中說,將桃曬成干(桃脯),經常服用,能起到美容養顏的作用。只是桃乾的含糖量過高,用開水與少量綠茶或花草茶沖服就好得多,還能提高風味。 值得注意的是,鮮桃下樹後極其不耐儲存,應趁鮮食用。食用前還要將桃毛洗凈,以免刺入皮膚,引起皮疹;或吸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咽喉刺癢等症狀。
桃子原產於我國,現在主要在北半球的許多國家有種植。 我國除黑龍江省外,其他各省、市、自治區都有桃樹栽培,主要經濟栽培地區在華北、華東各省,較為集中的地區有北京海淀區、平谷區,天津薊縣,山東肥城、益都、青島,河南商水、開封,河北撫寧、遵化、深縣、臨漳,陝西寶雞、西安,四川成都,遼寧大連,浙江奉化,上海南匯,江蘇無錫、徐州。據1994年資料統計全國栽培面積已超過360萬畝,生產桃20萬噸,居世界第一位。
馬鈴薯(學名:Solanum tuberosum,英文:Potato),多年生草本,但作一年生或一年兩季栽培。地下塊莖呈圓、卵、橢圓等形,有芽眼,皮紅、黃、白或紫色。地上莖呈棱形,有毛。奇數羽狀復葉。聚傘花序頂生,花白、紅或紫色。漿果球形,綠或紫褐色。種子腎形,黃色。多用塊莖繁殖。 可入葯。
拉丁語學名:Solanum tuberosum; 英文名字:potato 中文學名:馬鈴薯 別名:通稱為土豆,個別地方稱洋芋、饃饃蛋、山葯蛋等; 土豆(粵港人士的慣稱)。 義大利--地豆; 法國--地蘋果; 德國--地梨; 美國--愛爾蘭豆薯; 俄國--荷蘭薯。
馬鈴薯-根狀莖
植物馬鈴薯是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其塊莖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糧食、蔬菜兼用作物。 根據馬鈴薯的來源、性味和形態,人們給馬鈴薯取了許多有趣的名字。例如:;我國: 山東魯南地區(滕州)叫地蛋,雲南、貴州一帶稱芋或洋山芋,廣西叫番鬼慈薯,山西叫山葯蛋,安徽部分又叫地瓜,東北各省多稱土豆。馬鈴薯又稱土豆、洋芋、洋山芋、山葯蛋、饃饃蛋、土豆(香港、廣州人的慣稱)等。義大利人叫地豆,法國人叫地蘋果,德國人叫地梨,美國人叫愛爾蘭豆薯,俄國人叫荷蘭薯。鑒於名字的混亂,植物學家才給它取了個世界通用的學名——馬鈴薯。
③ 土豆有哪些名字
我國,山東魯南地區( 兗州 曲阜 鄒城 滕州等地)叫地蛋,雲南、貴州一帶稱芋或洋山芋,廣西叫番鬼慈薯(其實廣西大部還是叫馬鈴薯,有些地方把白皮的叫馬鈴薯、紅皮的叫冬芋),山西叫山葯蛋,安徽部分又叫地瓜,東北各省多稱土豆。河北地區叫山葯蛋、山葯。馬鈴薯又稱土豆、洋芋、洋山芋、山葯蛋、饃饃蛋、土豆(香港、廣州人的慣稱)等。雖然個別地區有叫土豆為「山葯蛋」的,其實有真正叫山葯蛋的東西。因此需要分清楚,不要誤會。義大利人叫地豆,法國人叫地蘋果,德國人叫地梨,美國人叫愛爾蘭豆薯,俄國人叫荷蘭薯。鑒於名字的混亂,植物學家才給它取了個世界通用的學名——馬鈴薯。
④ 馬鈴薯是什麼
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又稱土豆、洋芋、洋山芋、山葯、山葯蛋、饃饃蛋、土豆(香港、廣州人的慣稱)等。國外對它的稱謂主要有,義大利:地豆;法國:地蘋果;德國:地梨;美國:愛爾蘭豆薯;俄國:荷蘭薯。塊莖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糧食、蔬菜兼用作物。有的學者認為馬鈴薯共有 7個栽培種,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及其附近沿海一帶的溫帶和亞熱帶地區。最重要的馬鈴薯栽培種是四倍體種。四倍體栽培種馬鈴薯向世界各地傳播,最初是於 1570年從南美的哥倫比亞將短日照類型引入歐洲的西班牙,經人工選擇,成為長日照類型;後又傳播到亞洲、北美、非洲南部和澳大利亞等地。馬鈴薯產量高,營養豐富,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現已遍布世界各地,熱帶和亞熱帶國家甚至在冬季或涼爽季節也可栽培並獲得較高產量。世界馬鈴薯主要生產國有前蘇聯、波蘭、中國、美國。中國馬鈴薯的主產區是西南山區、西北、內蒙古和東北地區。其中以西南山區的播種面積最大,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3。山東滕州素有「魯南糧倉」之稱,農作物有323個品種,動物有145個品種。被國家和山東省列為商品糧基地、優質蔬菜基地,是全國最大的蔬菜集散地和「青山羊基地」,是中國農業部命名的「中國馬鈴薯之鄉」 黑龍江省則是全國最大的馬鈴薯種植基地。
普通栽培種馬鈴薯由塊莖繁殖生長 , 形態因品種而異。株高約 50~80 厘米。莖分地上莖和地下莖兩部分。塊莖圓、卵圓或長圓形。薯皮的顏色為白、黃、粉紅、紅或紫色;薯肉為白、淡黃或黃色。由種子長成的植株形成細長的主根和分枝的側根;而由塊莖繁殖的植株則無主根,只形成須根系。初生葉為單葉 ,全緣 。隨植株的生長,逐漸形成羽狀復葉。聚傘花序頂生,有白、淡藍、紫和淡紅等色。漿果。
世界各地馬鈴 薯 的栽培技術因地 理氣候條件不同而異。主要利用塊莖進行無性繁殖。為避免切刀傳染病毒 (紡錘塊莖、X和S花葉病毒)和環腐病,應選用直徑為 3~3.5厘米的健康種薯進行整薯播種。馬鈴薯最易感染病害,真菌病有晚疫病、瘡痂病、早疫病。細菌病有環腐病、青枯病。病毒病有花葉病、卷葉病、類病毒病以及支原體病害等。蟲害有塊莖蛾、線蟲、地老虎和蠐螬等。大部分栽培品種是通過雜交育種選育成的。鑒於普通栽培種馬鈴薯品種資源的貧乏,近年來尤其重視綜合馬鈴薯的近緣栽培種,包括普通栽培種及二倍體栽培種的染色體組,以利於選育高產、高抗和高澱粉、高蛋白質含量的新品種。選育途徑主要有:①利用產生 2n配子的二倍體雜種與普通栽培種雜交。②利用新型栽培品種與普通栽培種雜交。
馬鈴薯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葯用價值.一般新鮮薯中所含成分:澱粉9~20%,蛋白質1.5~2.3%,脂肪0.1~1.1%,粗纖維0.6~0.8%。100g馬鈴薯中所含的營養成分:熱量66~113J,鈣11~60mg,磷15~68mg,鐵0.4~4.8mg,硫胺素0.03~0.07mg,核黃素0.03~0.11mg,尼克酸0.4~1.1mg 。除此而外,馬鈴薯塊莖還含有禾穀類糧食所沒有的胡蘿卜素和抗壞血酸。從營養角度來看,它比大米、麵粉具有更多的優點,能供給人體大量的熱能,可稱為「十全十美的食物」。人只靠馬鈴薯和全脂牛奶就足以維持生命和健康。因為馬鈴薯的營養成分非常全面,營養結構也較合理,只是蛋白質、鈣和維生素A的量稍低;而這正好用全脂牛奶來補充。馬鈴薯塊莖水分多、脂肪少、單位體積的熱量相當低,所含的維生素C是蘋果的10倍,B族維生素是蘋果的4倍,各種礦物質是蘋果的幾倍至幾十倍不等,食用後有很好的飽腹感。馬鈴薯鮮薯可供燒煮作糧食或蔬菜。但鮮薯塊莖體積大,含水量高,運輸和長期貯藏有困難。為此,世界各國十分注意生產馬鈴 薯的加工食品 ,如法 式凍炸條、炸片、速溶全粉、澱粉以及花樣繁多的糕點 、蛋卷等,為數達 100多種。馬鈴薯的鮮莖葉通過青貯,可作飼料,但其中含龍葵鹼,須防止引起牲畜中毒。中國一些地區利用馬鈴薯莖葉做綠肥,其肥效與紫雲英相似。
馬鈴薯的賴氨檢含量較高,且易被人體吸收利用。脂肪含量為千分之一左右。礦物質比一般谷類糧食作物高一至二倍,含磷尤其豐富。在有機酸中,以含檸檬酸最多,蘋果酸次之,其次有草酸、乳酸等。馬鈴薯是含維生素種類和數量非常豐富的作物,特別是維生素C,每百克鮮薯,含量高達20至40毫克,一個成年人每天食用半斤鮮薯,即可滿足需要。馬鈴薯是一種糧飼菜兼用的作物,營養成份齊全,在歐洲被稱為第二麵包作物,由於營養價值高,馬鈴薯食品已成為目前的一種消費時尚。
洞口縣位於雪峰山盆地,氣候溫和濕潤,晝夜溫差大,環境無污染,生態條件相當好,由於雨多、霧多、氣溫較低特別適宜馬鈴薯的發展,生產高產,優質、無毒的馬鈴薯。馬鈴薯個體均勻、病蟲害少、澱粉含量高、味正、個大、皮薄、色鮮,馬鈴薯食品香甜可口。
根據馬鈴薯的來源、性味和形態,人們給馬鈴薯取了許多有趣的名字,例如:義大利人叫地豆,法國人叫地萍果,德國人叫地梨,美國人叫愛爾蘭豆薯,俄國人叫荷蘭薯;我國雲南、貴州一帶稱芋或洋山芋,廣西叫番鬼慈薯,山西叫山葯蛋,東北各省多稱土豆。鑒於名字的混亂,植物學家才給它取了個世界通用的學名——馬鈴薯。
馬鈴薯產量高,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中國馬鈴薯的主產區是西南山區、西北、內蒙古和東北地區。其中以西南山區的播種面積最大,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3。黑龍江省則是全國最大的馬鈴薯種植基地。
利用塊莖無性繁殖時,種薯在土溫5~8℃的條件下即可萌發生長,最適溫度為15~20℃。適於植株莖葉生長和開花的氣溫為16~22℃。夜間最適於塊莖形成的氣溫為10~13℃(土溫16~18℃),高於20℃時則形成緩慢。出土和幼苗期在氣溫降至-2℃即遭凍害。
開花和塊莖形成期為全生育期中需水量最大的時期,如遇乾旱,每畝每次灌水15~20噸是保證馬鈴薯高產穩產的關鍵技術措施。
馬鈴薯一般在畝產1330~1650千克的情況下約吸收氮6.65~11.65千克,磷酸2.8~3.3千克和氧化鉀9.3~15.3千克。馬鈴薯雖能適應多種土壤,但以疏鬆而富含有機質的(pH5.5~6.0)黑土最為理想。密度每畝保苗不能少於4000株。
馬鈴薯又叫土豆,地豆等,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的秘魯和智利一帶。十六世紀中期,馬鈴薯被一個西班牙人從南美洲帶到歐洲。那時人們總是欣賞它的花朵美麗,把它當作裝飾品。後來一位法國農學家——安.奧巴曼奇在長期觀察和親身實踐中,發現馬鈴薯不僅能吃,還可以做麵包等。從此,法國農民便開始大面積種植馬鈴薯。十九世紀初期,俄國彼得大帝游歷歐洲時,以重金買了一袋馬鈴薯,種在宮廷花園里,後來逐漸發展到民間種植。
馬鈴薯傳入我國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據說是華僑從東南亞一帶引進的。主要在我國的東北、內蒙、華北和雲貴等氣候較涼的地區種植,現在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居世界第二位。
⑤ 什麼是丁土豆
名
字
拉丁語學名:Solanum
tuberosum;
英文名字:potato
中文學名:馬鈴薯
別名:通稱為土豆,個別地方稱洋芋、饃饃蛋等;
土豆(粵港人士的慣稱)。
義大利--地豆;
法國--地蘋果;
德國--地梨;
美國--愛爾蘭豆薯;
俄國--荷蘭薯。
好像沒有什麼丁土豆哦!
⑥ 土豆各地方的叫法有什麼不同
義大利:地豆
法國:地蘋果
德國:地梨
美國:愛爾蘭豆薯
俄國:荷蘭薯
我國雲貴:洋山芋
我國山西:山葯蛋
歡洋女 福州話。
署仔
地菇或薯菇
地豆 山西晉城話
馬嶺服(音) 安徽臨泉
廣州話:番薯
薯姑子 廣西桂平一小鎮
閩南話,叫媚靈吉,土豆指花生
呼和浩特晉語:山葯(saeyak)
趕 蛋〔蛋字讀第二聲的〕
整個中國所有的方言一起看,超過200種說法
世界通用名:馬鈴薯
⑦ 「土豆」——馬鈴薯名字的由來
一、馬鈴薯名字的由來
「馬鈴薯」因酷似馬鈴鐺而得名,此稱呼最早見於康熙年間的《松溪縣志食貨》。中國東北、河北稱土豆,華北稱山葯蛋,西北和兩湖地區稱洋芋,江浙一帶稱洋番芋或洋山芋,廣東稱之為土豆,粵東一帶稱荷蘭薯,閩東地區則稱之為番仔薯,在鄂西北一帶被稱為「土豆」。
英語potato來自西班牙語patata。據西班牙皇家學院稱,此西班牙詞彙由泰依諾語batata(紅薯)和克丘亞語papa(馬鈴薯)混合而來的。在拉丁美洲,「馬鈴薯」的西班牙語用papa一詞。
二、紅薯名字的由來
話說當年王莽追擊劉秀時,劉秀的軍隊缺乏糧食,偶然的機會,劉秀發現一種植物,心想可以用來充當糧食,可又怕有毒,便要找一個人來試嘗,可自己身邊的將士已經不多了,還要抵禦王莽的追擊。劉秀轉念一想,自己的叔叔在自己身邊,想累贅一樣,可以讓他來檢驗一下這種植物有沒有毒,如果有毒的話,可以除掉這個累贅,沒毒的話就可以把這種植物當作糧食來吃......於是劉秀拿起一個這種的植物,走到自己的叔叔旁,對他說自己拿來美食來孝敬叔叔,騙他吃下。過了一會,劉秀的叔叔安然無恙,說明這種植物沒毒,於是劉秀就把這種植物當作糧食,供自己和將士吃。因為這種植物是紅色的,後人就把這種植物命名為紅薯,諧音「哄叔」,諷刺劉秀欺騙自己的叔叔。
⑧ 土豆有幾個名字
土豆在各地的「小名」
義大利:地豆
法國:地蘋果
德國:地梨
美國:愛爾蘭豆薯
俄國:荷蘭薯
我國雲貴:洋山芋
我國山西:山葯蛋
世界通用名:馬鈴薯
英語:patato
陝西叫「洋芋」
還有叫地蛋子
理論上應該分好多類,但因為各地叫法不同,容易混淆。
1.馬鈴薯(北方概稱) == 土豆(南方概稱) == 山葯蛋(山西叫法) == 洋芋(上海叫法)
2.山芋也叫海芋,有毒,也可入葯。不同俗稱芋頭。
3. 而俗稱芋頭, 芋頭 == 紅薯(南方叫法) == 白薯(北方叫法) == 地瓜(東北叫法), 紅薯和白薯原來是一個東西(汗-_!,才知道),只不過裡面的顏色不同有區別),它們學名叫番薯。又稱蹲鴟和香芋。還有叫紅番、紅苕(似乎湖北叫法)
4.魔芋是食用的,是加入鹼水攪拌後凝成塊狀的。
5. 而山葯是中葯。又叫薯芋、薯葯、延章、玉延等。
由此, 山葯和山葯蛋並不是一個東西,芋頭和山芋和洋芋和魔芋也都不是一個東西。
⑨ 全國各地的土豆叫法讀法
土豆在全國各地的叫法有洋芋、洋山芋、馬鈴薯、土豆、山葯蛋、饃饃蛋、番人芋、山葯、地蛋、洋蕃芋、地豆、洋芋艿等。
【價值】
豐富的蘿卜素
馬鈴薯的維生素C含量是胡蘿卜的2倍,大白菜的3倍,西紅柿的4倍。土豆中維生素C的含量是蔬菜中最高的。
脂肪含量低
吃土豆的時候不用擔心脂肪過多,因為土豆只含有0.1%的脂肪,這是所有飢餓食物中脂肪含量最低的。
豐富的蛋白質
除了蛋白質,土豆還富含碳水化合物,每100克高達16.8克,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A、維生素b2、鈣、磷、鐵等礦物質。同時,還含有維生素B6,有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
土豆皮營養豐富
土豆皮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和鉀,吃了去皮會失去部分營養。相關研究表明,土豆皮的下部含有高達80%的維生素,遠遠高於土豆內部的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