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義大利也在地震帶上嗎怎麼這么大的地震呢
英國地質勘查研究所專家羅傑·馬森認為,從地質學角度分析,義大利所屬的亞平寧半島本就屬於地震多發地,發生里氏5、6級地震從概率上說「不足為奇」。 他解釋說,亞平寧半島以西屬於歐亞大陸板塊,以南為非洲板塊,後者以緩慢速度向北移動。此外,半島以東還存在一個朝東北方向移動的阿德里亞小板塊,幾大板塊間的擠壓或者拉伸可能引發地質活動,待能量積累到一定程度爆發。 北愛爾蘭大學地球物理學教授約翰·麥克洛斯基說,義大利地質結構「極其復雜」,地質斷層幾乎貫穿「整個國家」。 過去一個世紀中,亞平寧半島及周邊地區發生的5次大地震共奪走約3.4萬人生命,6日的地震也是不到12年中,這一方圓140公里區域內發生的第三起主要地震。今年4月以來,這一地區已經經歷至少9起級別較低的地震。 地質學家擔心,這次地震產生的能量進一步加大了附近地質斷層所受壓力,可能在今後數月內引發級別不小的餘震。 讓這次地震造成如此嚴重損失,卻是時間、震源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首先,地震震中位於阿布魯佐省首府拉奎拉市附近地區,且震源只有10公里。法新社更是援引義大利地質研究報道,震源深度僅5公里,如此靠近地面的震動給方圓30公里范圍內的地區造成損失。 其次,巴黎全球物理研究所(IPGP)專家羅賓·拉卡森認為,這一地區地下屬於沉積土結構,地震發生時,這一地質結構非但不能緩沖,反而會助推地震沖擊波,進而加重地震危害。 第三,地震發生於當地時間凌晨3時32分,當時大多數居民仍處於睡夢之中。當樓房屋頂在突如其來的地震中坍塌,處於黑暗中的居民難以有足夠時間和反應逃離。 最後,不少遇難居民死於房屋坍塌,而大量房屋坍塌則歸因於這些建築的抗震性差。拉奎拉市許多建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根本不可能抵禦持續約半分鍾的地震。
『貳』 本次歐洲杯,義大利的水平為何提高這么多
其實這是一個不成問題的問題。義大利人深入骨髓的防反理念和穩固的鏈式防守決定了他的下限就不會太差,但是一個球隊的上限就需要球星的光環加持了。恰恰這幾年來的義大利普遍星味不足、而且確實缺少像以往大賽中可以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球員,甭說挽狂瀾於既倒,就是進攻線上的爆點都比較少,就拿決賽而言,被動局面下就小基耶薩和維拉蒂能算得上創造一些機會,「二因」基本指望不上。但就是這樣一支球隊被曼奇尼帶到了決賽,我覺得原因有三個:一是曼奇尼將這只球隊整體捏合到了一起,發揮了最大的效應;但說實話,即便完全捏合,球隊的上限也就那樣了,第二個原因就是其他的球隊或多或少都有戰術上的失誤和臨場發揮的不佳,正所謂此消彼長,我沒有絕對的實力贏你,但那些強隊想啃下100%發揮的義大利也不容易,第三個原因就是運氣,或者說底蘊,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四星義大利也不是吹出來的,面對點球和落後局面的淡定,這個不是靠幾個球星就聲名鵲起的網紅隊就能瞬間達到的。
最後,讓我們高喊,義大利——是冠軍!感謝曼喬!yyds!放棄了俱樂部的高薪讓陷入絕望的義大利起死回生。很懷念90年代的義大利,即便是06功成後的誇利亞雷拉、卡薩諾、巴洛特利那種天才般的義大利球員已經消失好久了,因莫比萊和因西涅讓我有些失望,小基耶薩會是下一個領袖么?義大利的復興之路還很長!
『叄』 講一講為什麼義大利在世界盃中能拿這么多次冠軍
義大利如果中場人才多,何止四屆世界盃冠軍。當然,義大利中場人才少也是受技術傳統所限。作為眾多義大利鐵桿擁躉之一,義大利歷史上的世界盃巨星能說出很多,可是說完了回頭一看,不是後衛就是前鋒,還有門將,中場少之又少。義大利歷史上的中場巨星,尤其是組織型中場人才出品量應該是足球強國里偏少的。最近的皮爾洛,再前一點的托蒂,再前一點的賈尼尼。此外,沒什麼中場組織巨星了。這是90年代至今近三十年義大利出產的天才型組織中場且成為巨星的,其他的諸如阿爾貝蒂尼只能算是有實力的中場球員而已。再往前推,就是70年代的米蘭雙星馬佐拉和里維拉。這二位是不世出的中場超巨。再前數,就沒誰了。義大利兩頭沉,中間弱。歷史傳統一直如此。義大利中場工兵多。1982年冠軍之師,格拉奇亞尼的組織至關重要,可也最終沒有功成名就。這也是義大利明明克德國,但世界盃歐洲杯綜合戰績都不如德國的原因。雖然歷史上的德國一直都不算歐洲拉丁派,但德國盛產鐵血中場,貴為歐洲拉丁派代表的義大利,中場技術型人才沒出產多少,鐵血更無從談起。所以義大利大賽穩定性不如德國。但靠著井噴的後場天才和前場人才,義大利經常性的遇弱不強,遇強不弱。全因中場。2000年歐洲杯,那一屆的義大利防守巔峰,險些奪冠,最終是輸在了運氣和皮耶羅浪費的兩個單刀。決賽是義大利防守藝術的極致,只是運氣不太好。但印象最深的是八強戰義大利對比利時,2000年的比利時可不是如今的比利時,也不是80年代的比利時。那種實力的球隊竟然把義大利中場徹底打脫節了。但更奇妙的是,義大利2:0完勝。這事估計也只有義大利幹得出來。靠的就是無敵的防守。所以,義大利的中場一直都是制約球隊的短板。義大利中場若更強一些,世界盃戰績會有質的提升。
『肆』 隔震結構和材料的穩定性、強度以及地震與建築物共振的關系
1基礎隔震技術的發展與現狀
1.1基礎隔震技術的早期階段
基礎隔震概念最早是由日本學者河合浩藏於1981年提出的,認為先在地基上縱橫交錯放置幾層圓木,圓木上做混凝土基礎,再在混凝土基礎上蓋房,以削弱地震傳遞的能量.
1909年,美國的J.A.卡蘭特倫茨提出了另外一種隔震方案,即在基礎與上部建築物之間鋪一層滑石或雲母,這樣地震時建築物會發生滑動,以達到隔離地震的目的.
1921年,美國工程師F.L.萊特在設計日本東京帝國飯店時,有意用密集的短樁穿過表層硬土,直接插到軟泥土層底部,利用軟泥土層作為隔震層.1923年關東大地震發生,附近同類建築毀壞嚴重,但這個建築卻保持完好.
1924年,日本的鬼頭健三郎提出了在建築物的柱腳與基礎之間插入軸承的隔震方案.1927年,日本的中村太郎論述了加裝阻尼器吸能裝置,在隔震理論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這一階段,雖然有了清晰的隔震概念和一定的隔震理論基礎,但限於當時的水平與條件,基礎隔震技術的應用未被很好地研究與開發.
1.2基礎隔震技術的現代階段
隨著地震工程理論的逐步建立以及實際地震對結構工程的進一步考驗,特別是近二三十年來,由於採用大量的強震記錄儀對地震進行觀測,使人們較快地積累了有關隔震及非隔震結構工作性能的定量化經驗,從而對早期提出的一些隔震方法進行了淘汰與升華.其中疊層橡膠墊基礎隔震體系被認為是隔震技術邁向實用化最卓有成效的體系.
1984年紐西蘭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幢以鉛芯疊層橡膠墊作為隔震元件的4層建築物.1985年美國建成第一座4層的疊層橡膠墊隔震大樓加州•聖丁司法事務中心.1986年日本又建成一幢5層高技術中心樓,採用鉛芯橡膠墊.目前,世界上大約有30多個國家在開展這方面的研究,這項技術已被應用在橋梁、建築,甚至是核設施上.截止目前,世界上大約已建成了3100多幢基礎隔震建築,其中80%以上採用的是疊層橡膠墊隔震系統〔1〕.
80年代以來,基礎隔震研究開始在我國得到重視,國內不少學者對國際上流行的基礎隔震體系進行了研究,取得了較大的進展.現在,我國已建造了2000餘幢各類基礎隔震體系的建築物,有疊層橡膠墊隔震體系、砂墊層滑移摩擦體系、石墨砂漿滑移體系、懸掛隔震結構體系等,其中絕大多數採用的是粘結型疊層橡膠墊隔震體系.現代隔震技術經歷了30年的歷程,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目前隔震技術的應用程度在日本等國家,已經成為建築的主導;我國將在2007年(在應用面積上)首次超過日本。
2疊層橡膠墊體系的隔震原理
用建築物的地震反應譜來說明基礎隔震原理,其加速度反應譜和位移譜曲線如圖1所示.
圖1結構反應譜曲線
從圖中可以看出,對建築物地震反應有重要影響的主要因素有兩個:一個是結構的周期,一個是阻尼比.普通非隔震中低層建築物的剛度大、周期短,其基本周期正好在地震輸入能量最大的頻段上.因此相應的加速度反應比地面運動放大得多,而位移反應卻較小,如圖中A點所示.如果延長建築物的周期,而保持阻尼不變,則加速度反應被大大降低,但位移反應卻有所增加,如圖中B點所示.如果繼續加大結構的阻尼,加速度反應則繼續減弱,且位移反應也得到明顯降低,如圖中C點.這就是說,通過延長結構的周期並給予較大的阻尼,就可使結構上的加速度反應大大降低.同時,對結構產生的較大位移可由上部結構底部和基礎頂部之間設置的隔震層來提供,而不由上部結構自身的相對位移來承擔.這樣,上部結構在地震過程中就會發生接近平移的運動,大大提高了上部結構的安全度.
疊層橡膠墊基礎隔震體系的隔震層是由若干個隔震器所組成.隔震器包括疊層橡膠墊和阻尼器,分普通疊層橡膠墊、鉛芯橡膠墊和高阻尼橡膠墊.這種隔震體系的周期長、阻尼比大,隔震效果明顯.尤其採用後兩種隔震器,不需再另外附加阻尼器,便於施工.
3疊層橡膠墊基礎隔震體系的性能評價
在諸多基礎隔震體系中,通過大量的實驗和研究,根據國際上對隔震體系的評價標准,疊層橡膠墊隔震體系有下面一些性能優勢:
1)該體系的豎向承載力大.一般單個的隔震器豎向承載力設計值可達數千噸,極限承載力可達上萬噸.
2)該體系的隔震層具有穩定的彈性復位功能,能在多次地震中自動瞬時復位.這是摩擦滑移隔震體系所完全不能相比的.
3)隔震器的耐久性好,抗低周疲勞性能、抗熱空氣老化、抗臭氧老化、耐酸性、耐水性均較好.通過對產品試件的各類性能測試,其使用壽命在60~80年〔2〕.最近日本曾將一幢使用了10年之久的疊層橡膠墊基礎隔震樓中的隔震器更換下來進行各類性能測試,結果發現,其各類指標與10年前相比,幾乎沒有什麼變化.
4)隔震效果明顯,其加速度反應大大低於非隔震結構,且理論分析結果與實驗結果比較吻合.如日本東京一幢22.8m高的鋼筋混凝土基礎隔震樓,在1987年12月17日千葉近海發生的6.7級地震中,實測地面加速度為43.8cm/s2,而樓頂的最大加速度僅為11.9cm/s2.在疊層橡膠墊基礎隔震體系課題的研究過程中,通過對4種不同類型結構隔震體系的分析與計算,可看出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的地區,若採用疊層橡膠墊基礎隔震體系,上部結構的設防烈度可降低1~2度,且有較大的安全儲量.
5)與其它隔震體系相比,隔震器受地基不均勻沉降的影響並不十分明顯,且構造簡單、安裝方便,傳力方式簡單明確.
盡管疊層橡膠墊隔震結構有諸多明顯的優點,但在研究過程中發現,該體系在動力性能方面要求相當嚴格,不論從設計還是到施工,都與傳統的非隔震結構有很大的區別.為了保證分析與計算結果的可靠性,分別採用4條途徑分析了不同類型的4種結構體系的動力響應,發現:
1)疊層橡膠墊基礎隔震結構的動力特性,不但隨結構體系的類型不同而變化,而且與隔震器安裝位置的不同也有很大關系.因此,在設計時不但要對其進行專門的概念設計,而且應從多角度進行動力分析,合理、准確地把握其動力響應,才能保證做出安全、可靠的設計.
2)在隔震結構中,為了真正實現上部結構與地面的「隔離」,還需注意一些關鍵部位的構造處理.如底層樓梯與主體結構的隔離處理,上下水、煤氣、供暖及配電管道穿越隔震層時的柔性化問題等,有一方面疏忽都會在地震中帶來巨大的災難.
3)除此之外,疊層橡膠墊基礎隔震體系的隔震層對施工的要求是比較嚴格的.隔震層的位移不能受任何原因的干擾和約束,施工時不能損傷隔震器及其附件,並要求隔震器安置有較高的水平度,以確保地震時隔震層能發生水平位移並瞬時復位.
4結論
1)由於疊層橡膠墊隔震體系具有豎向承載力大、彈性復位功能強、隔震效果明顯等性能優勢,因此在設計中,對傳統樓房的高度限值和安全距離等限制條件均可適當放寬.
2)研究結果表明,疊層橡膠墊基礎隔震體繫上部結構的設防烈度可降低1~2度,且仍有較大的安全儲量.
3)雖然隔震體系要增加一層隔震層,似乎造價有所增高.但隨上部結構設防烈度的降低而節約的造價,可用於建造隔震層.因此,對整個隔震建築的工程造價來說,和同類非隔震建築相比,基本持平或略有降低.如果把地震時建築結構的破壞、內部財產的損失、人員傷亡以及建築物損壞造成的停工停產所帶來的損失加起來,該基礎隔震體系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巨大,是一種極具推廣和應用的新技術
http://bbs3.zhulong.com/forum/detail5426216_1.html
天然橡膠隔震技術能抵禦8.3級或更強地震!
此次四川汶川大地震,生死轉換於傾刻,最直接和最嚴重的危害來自於大量缺少足夠防震措施樓房的塌陷,如果那些建築採用了經世界范圍內實踐檢驗的防震施工技術,大量傷亡的現實也許會重寫,幾萬同胞鮮活的生命也許不會那麼幽怨和無奈的逝去。
技術背景
馬來西亞橡膠委員會(MRB)於1976年首創天然橡膠隔震技術(RSIT),開啟建築物抵禦地震災害的天然橡膠基礎隔震技術研發,並一直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地震工程研究中心(EERC)(現為PEER,太平洋工程研究中心)密切合作。
馬來西亞橡膠研究所(RRIM)和英國敦阿卜杜勒拉扎克研究中心(TARRC)是馬來西亞橡膠委員會產品研發的先鋒。馬來西亞橡膠委員會在過去70多年中對世界橡膠工業的發展有著巨大貢獻,特別是在天然橡膠領域的基礎研究方面,僅在天然橡膠隔震技術(RSIT)的研發上就已經累計花費了數億馬幣的資金,並且仍舊按每年數百萬馬幣持續投入。馬來西亞橡膠委員會(MRB)橡膠隔震技術(RSIT)的成功,在全球范圍內已挽救了數百萬人生命和數十億美元價值的資產免遭地震災害摧毀。
天然橡膠基礎隔震系統在美國、日本、英國得到率先應用,稍後EERC和MRPRA之間的合作促成了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的支持,並協助製作低成本的隔震系統產品提供給地震災害頻繁的發展中國家,比如印度尼西亞、中國、智利、印度。EERC的研究計劃,在MRPRA的支持下,使天然橡膠基礎隔震系統成為當今世界抵禦大自然地震災害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科學研究結果表明:高阻尼天然橡膠支座將把地震波的一部分反彈回地面,另一部分被吸收,從而緩沖地震波傳輸至建築物的扭力,降低地震波對建築物的直接沖擊損害,並最終保障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同時,由於高阻尼天然橡膠支座的應用,將減少傳統建築結構及牆體防震加固施工的成本,可降低建築成本達20%左右。
應用現狀
公益設施建築
`山麓社區的法律和正義中心,坐落在美國聖安德里亞斯斷層20公里(12英里)以外,作為EERC研發計劃所開發的其中一項研究項目,是世界首座經驗證能夠承受里氏8.3級地震的防震建築公益設施。
核電站設施建築
實踐證明,橡膠隔離技術(RSIT)基礎防震設計大大簡化了美國核電站安全設計方面的成本、建築施工時間上的消耗、合乎標準的設備、管道系統以及地震的負荷量施工等。再者,抗震設計的標准會隨著附近斷層的發現而提高。比方說,某核能發電廠不需要從新設計,而只需提升該建築設施基礎隔震系統就足夠了。
EERC在隔震支座設計時,製作以及測試只針對兩項核能液態金屬反應爐來建設,EERC設計、製作並測試了兩種隔震支座:第一種名為PRISM,利用高形狀因數的隔震支座設計,只用於提供橫向隔離;第二種名為SAFR,利用低形狀因數的隔震支座設計,此設計能同時提供該反應爐橫向以及垂直的隔離。此測試研究成果也同時顯示,不同的形狀因數能提供不同的隔離特點,從而使到該研究所更加明白此材料技術的特點。
醫院設施建築
目前基礎隔震在醫院的需求非常高,主要是因為能加強保護醫院的設施以及病患。使用基礎隔震最主要的目的是在於設置建築物的動態特性,使其在地震時不會受到過大的震動。有幾種基礎隔震的結構供選擇:高阻尼橡膠的基礎隔震,摩擦搖擺裝置和低阻尼橡膠與額外的阻尼裝置等等。選擇適當的系統依賴於系統的適用性、成本和特殊功能的需求等。在近幾年,美國,日本,義大利,紐西蘭,智利和印度已經在大部分的醫院使用基礎隔震系統,已竣工近千座經改造後的防震建築設施。
日本對基礎隔震技術的積極採用
即使起步較晚,基礎隔震技術的研究和發展在日本卻迅速增長。第一個大型基礎隔震建築完工於1986年。在日本,基礎隔震能有如此迅速的發展,其中有幾個原因。所有的建築工程開支都必須預算一大部分作為研究基礎隔震設計,大型的建築公司都積極的往這方面的市場進攻。在日本建築一間擁有基礎隔震的建築物所需要的批准程序十分簡單和標准。由於日本是個擁有高度地震危機的國家,所以日本人在研究此項技術應用方面擁有過人的需求,以便在長遠的未來能夠給日本公民和社會提供長治久安的保障。最近,日本宮古省的東北電力公司計算中心,在建築施工中也廣泛使用了高阻尼橡膠防震支座。
目前在世界上最大的基礎隔震建築是設在神戶縣散打的西日本郵政計算機中心。此樓高六層,佔地4.7萬方米(50萬平方英尺)的建築物是由120個橡膠隔震支座支撐。這個擁有3.9秒隔震期,位於距離1995年神戶大地震震中大約30公里(19英里)的建築物,經歷了嚴峻的地面位移。隔震支座承受的地面位移加速度峰值為400厘米/秒平方(0.41克),但隔震系統將傳至六樓的加速度峰值減至127厘米/秒平方(0.13g)。隔震器的估計位移約是12厘米(四點八英寸)一座位於該中心毗鄰的固定基礎建築物經歷了一些損害,由於該中心使用了基礎隔震而絲毫無損。基礎隔震系統的使用在日本的日益增加,尤其在神戶大地震後,更見顯著。由於西日本郵政計算機中心在於此地震的表現,使到更多建築物尤其是公寓大量的增加基礎隔震的建築申請。
建設成本
建築物橡膠隔震技術(RSIT)的應用與建設主要包括如下三部分成本:
1)建築承重與防震施工評估費用;
2)天然橡膠隔震支座定製加工與生產費用;
3)安裝與施工費用。
上述各項費用約占建築設施總體建設成本的5%。
應用總結
基礎隔震的穩定性,在經過30多年無數次的研究以及反復的測試已經高度的提升,至於其他的問題比方隔離的移位,故障以及意想不到的反應已經大大的減少。再者,製作大型隔震器的困難也已被克服,以現在的技術直徑60英寸(1.5米)的隔震器也有可能製造。位於美國Willowbrook,加利福尼亞州的M.L.King/C.R診斷創傷中心,所製作的70個天然橡膠支座是全美國最大的隔震支座,他們所製作的隔震支座是擁有直徑1米40英寸的。同時也證實了使用低系數橡膠來製作大型的支座能夠提供更可靠的隔震系統。
其中有幾個美國建築項目的基礎隔震系統安裝更具說服力。美國奧克蘭市政廳在1989年的洛馬普列塔,加利福尼亞州的地震後,加裝了110個大型隔震器。伯克利分校建設的一座新的公眾安全建設也使用了地震隔離支座。在馬丁路德金的文娛中心也全部加裝該防震設施,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赫斯特紀念采礦建築也加裝了隔震器,經典的建築藝術設施在安裝隔震器的過程中,從未受任何影響,但抗震指數卻大大的提高了。
四川新聞網成都3月28日訊(記者蔣亮夏禕繁)汶川地震後四川災區重建時如何提升房屋抗震設防品質?3月28日,應中建商品混凝土公司邀請專程來蓉參加混凝土前沿技術學術報告會的日本大學專家建議說,彈性建築經日本地震的實戰考驗證明減災效果顯著,四川災區重建可多借鑒日本這方面的先進經驗。
汶川地震發生後,房屋的抗震防震能力受到了業內人士的高度關注。對此日本大學古橋剛教授指出,建築結構的抗震性可以通過抗震、制震和隔震來實現。其中抗震主要通過增強建築物的柱樑、牆壁及支撐等來抵抗地震力,制震則通過在建築物內部安裝阻尼器等設備來吸收地震能量,達到保護建築物目的,而隔震是在建築物和地面之間設置隔震器使得建築物與地震力絕緣。「事實證明,在建築物中預設隔離器可以在地震發生時有效減輕建築物受破壞的程度。」
古橋剛教授介紹說,目前日本使用最多的是疊層橡膠隔震支座、含鉛芯的疊層橡膠支座及彈性滑動支座。其中高層建築使用橡膠,能有效提高建築物的抗震性能,「日本東京有座免震結構公寓高達九十三米,建築物的外圍就使用了新研製的高強度十六積層橡膠,建築物的中央部分則使用了天然橡膠製成的積層橡膠。如果發生烈度6級地震時,這些措施可使建築物的受力減少至二分之一。」
談到四川災區建築物重建應該注意哪些問題時,日本專家建議可以多建彈性建築。古橋剛教授稱,目前彈性建築在日本非常流行,其中光東京就建造了十多座座彈性建築,並經受住了里氏6.6級地震的考驗,減災效果顯著。「這種彈性建築物建在隔離體上,隔離體由分層橡膠、硬鋼板組和阻尼器組成,建築結構不直接與地面接觸。其中阻尼器由螺旋鋼板組成,可有效減緩地震時的上下顛簸。」
古橋剛認為,隔震技術的使用雖然使建築成本增加,但是建築物卻能在烈度6度一下安然無恙。「如果在地面和建築物之間設置滑板,不管地面如何晃動,建築物幾乎不會搖晃。隔震技術最適用於中層樓房,特別是疊層橡膠隔震支座的一般隔震結構相對於質量較大的、剛度大的混凝土結構。」
同樣來自日本大學的笠井芳夫則對鋼筋混凝土結構物的劣化原因進行了分析,他指出,研究發現鋼筋混凝土結構物的劣化主要原因除鋼筋混凝土結構物中鹽害、凍害、酸性物質帶來的危害及鹼骨料反應外,鋼筋混凝土結構物配合比例、混凝土施工和配筋及設計不良等原因也是造成筋混凝土結構物劣化的重要原因,「希望四川在進行災後重建時,注意到這些問題。」
『伍』 二戰時期,為何義大利成為了德國的豬隊友
首先是沒得選。
歐洲的強國也就是英德法意四國,其他的國家根本不在同一個水平線上。二戰和一戰的大概情況都是老大和老三聯合起來揍老二,老二沒辦法才把老四拉過來。所以德國是沒辦法才選擇義大利。
最後處境相同。
近代歷史上,歐洲的英法都是老牌資本主義強國,而德國和義大利都是新興國家,後起之秀,相互之間沒有利益糾葛,反而是兩國和那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存在著沖突,所以兩國自然而然的走到了一起,甚至被坑過也不在乎。
『陸』 支援義大利的四川醫療隊回國,義大利疫情怎麼樣了
支援義大利的四川醫療隊已經於3月25日,從義大利米蘭馬爾彭薩機場起飛,回到了國內。以目前的情況來看,義大利的新冠肺炎疫情有憂有喜,憂多喜少。憂:第一,義大利新冠肺炎死亡率節節攀升,已經接近了12%;第二,義大利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依舊沒有得到解決;第三,義大利新冠肺炎疫情在其全國各地都已經大爆發,不僅僅局限於倫巴第與其周邊地區。喜:義大利新冠肺炎新增確診病例已經處於4000例-5000例區間,說明其封城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疫情開始放緩。
義大利是一個發達國家,人均GDP超過了34000美元,卻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付出如此巨大代價。這說明,任何國家的公共醫療建設都非常重要!
『柒』 義大利國內多是山地和丘陵,為何義大利農業技術世界一流
因為義大利在土地稀少的情況下,創新農業生產方式,深化挖掘農業的二次開發,豐富了農業的產業鏈,所以義大利依然是一流的農業國家。
相比土地資源豐富的國家,義大利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國,就拿義大利與我國相比,它的領土面積不及我國雲南省一個省的面積。其次,義大利人口大約有6000多萬人,所以人均用地上來看,義大利的人口稠密。於此同時義大利是一個多丘陵國家,它的耕地面積只有900萬公頃左右,並且要注意的是這些耕地面積非常分散,無法形成統一的大農場管理。
三,藉助著自己的農業品牌特色,義大利政府開發了農業旅遊項目,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觀光遊客。這不光帶動了旅遊業的發展,更不失為一種良好的宣傳方式。
正是由於義大利在農業上的創新意識。使得義大利在土地稀少的情況下,依然具有很高的農業地位。
『捌』 義大利有抗震的豐富的經驗,為什麼
有可能義大利經常發生地震,所以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玖』 義大利在我國汶川地震的幫助,經驗豐富的原因吧
義大利幫助我國地震的時候也只是一般幫助而已。
『拾』 義大利語言學習經驗分享
語言的水平體現在了四方面的能力上,分別是聽力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流能力。針對於這四個能力,可以針對性的進行訓練。
比如聽力水平,每天都需要練習聽力,義大利語中的課文老師講過了,自己理解了,下課之後每天聽音頻半小時,來適應語言的發音和語速。然後聽義大利語歌曲,看義大利電影,英文歌曲就少聽吧,聽力水平就是一種對於語言的反映能力和習慣,需要時間來進行訓練。
閱讀能力,是需要閱讀量和詞彙量的。如果你學習義大利語使用的是新視線,只是靠新視線,就算全部背下來,自己的閱讀能力可能還是不夠,必須要增加課外閱讀物。對於B1B2的語法雖然重要,但是不是特別常用。所以小編建議在剛學到B1階段開始,就必須增加課外閱讀物,否則當B2結束的時候,自己的閱讀能力肯定不夠。
寫作能力,寫作水平其實反映在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上。你用自己的語言寫了一段義大利語,在用詞和語法方面你認為是對的,但是可能不是最准確的,或者就是錯的,這是因為自己的語言邏輯和對單詞使用的把握。寫作能力是練出來的,不是靠讀多少書,被多少單詞能練出來的。建議是每周一篇義大利語文章,或者一篇日記,然後找義大利外教來改,這方面不是不相信義大利語中教。相對來說,義大利外教對於語言邏輯方面的把控和用詞的准確性的水平是遠好於中教的,外教可以告訴你什麼樣的是最准確的。時間長了,自己的錯誤越來越多的被改正,形成寫作習慣,慢慢寫作能力就ok了。
口語能力,也是最難形成的能力。口語能力上反映了自己的上面三個能力,也就是聽力水平,詞彙量,還有語言組織能力的。口語如何練,只有一種辦法,就是和義大利人對話。不斷的講,不斷的溝通,從剛開始一個字一個字的說出來,到後來非常流利的說義大利語,每個人都有這么個過程。
語言能力就是這四個方面,最重要的是口語,口語水平就是反映你真實的義大利語水平的。你在示口語中可以多麼靈活運用的義大利語單詞的數量,就是你自己的詞彙量。把背掉的單詞,通過口語的不斷練習和使用變成自己的母語,不需要經過腦袋裡的機械化翻譯,直接脫口而出。這時候如果你問,語法是不是很重要。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你,不重要一,語法是用來理解的,不是用來背的,語法肯定會忘。要學好義大利語,背單詞,理解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