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哪些國家陶瓷工藝世界領先
世界上陶瓷製造業最強的是義大利,其次是德國、西班牙、捷克、斯洛伐克。日本並沒有成型的陶瓷工業。
中國陶瓷業在世界上處於落後地位,產品主要在國內銷售。
2. 誰知道關於陶藝方面知識,幫一下忙,謝謝!
一、坯料制備德化的陶瓷坯料主要成分是石英、長石、高嶺土。按其製品的成型方法可分為可塑法坯料和注漿法坯料。
二、制模
三、成型
成型就是用乾燥的石膏模,將制備好的坯料用各種不同的方法製成所需要的坯件,目前德化產區常用的成型法有可塑成型、注漿成型、干壓成型和等靜壓成型四種方法。
四、乾燥
五、施釉
施釉,德化俗稱「上釉」、「蘸釉」。有生坯施釉法和素坯施釉法兩種,根據不同產品及坯件大小、厚薄和釉料性能,採用浸釉、澆釉、刷釉、噴釉。
六、裝燒
裝燒是制瓷工藝中一道很關鍵的工序。經過成型、上釉後的半成品,只有在高溫的作用下,發生一系列物理化學反應,最後顯氣孔率接近於零,才能達到完全緻密程度的瓷化現象,稱之為「燒結」。這個過程稱之為「裝燒」。
七、裝飾
德化陶瓷裝飾源遠流長。新石器時代有印紋陶;魏晉時代有青釉陶;唐、宋、元時代有篾劃、印花、刻花;明、清時代有浮雕、通花、青花、貼花;民國時期有古彩、新彩;以至當代的噴花和藝術釉等,制工精細,色彩艷麗,具有朴實豪放的特點。
八、包裝
作為一種具有獨特審美價值的特殊的商品,陶瓷藝國對人類文明做出的重大貢獻,同時也對我國的文明傳承和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在中外文化交流中,陶瓷藝術是紐帶,是橋梁,世界通過輝煌的陶瓷藝術認識了中華文明的非凡和偉大中國的陶瓷藝術曾經讓世界人民為之折服,英文「China」即為陶瓷之意。
今天,中國古代的陶瓷藝術品仍是世界各大著名博物館及美術館的收藏熱點,也是歷屆拍賣會上的寵兒,其巨大的藝術魅力和經濟價值是其他許多藝術品所無法比肩的。術既具有商品性,又具有藝術性。新中國成立後,陶瓷產業一度歸口於輕工業部管理,陶瓷品的商品性得到了強調,但是,其藝術性則未得到足夠的認識,許多優秀的陶瓷藝術作品未得到合理的保護。因此,加強對傳統陶瓷藝術品的收藏、研究和交流,是我們無可迴避的責任;而對於現代陶瓷藝術作品而言,它作為當代藝術中頗為活躍的部分豐富著當代藝術的發展,對現代陶瓷藝術的研究即是對當代藝術的關注。
世界陶瓷藝術分為東亞儒學和佛學類型、西亞北非伊斯蘭文化類型、歐洲基督教文化類型三大部分。
以中國陶瓷為源的東亞各國,其陶瓷藝術實際是從這一主流分出的支流。朝鮮高麗時代的青瓷、李朝時代的白瓷;日本桃山時代的茶陶文化、江戶時代的青花和五彩瓷器,都是在中國文化和中國陶瓷的直接影響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或者說朝鮮、日本的陶瓷藝術與中國陶瓷藝術是一脈相承的。
自公元11 世紀中期起,以青瓷為主的宋瓷大量輸入伊斯蘭世界,這時的陶器造型基本是仿製中國樣式,甚至與中國青瓷放在一起幾乎可以亂真。中國青瓷確實對伊斯蘭陶器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但是,伊斯蘭陶器在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完全演化成獨特的民族風格。而且波斯的彩繪瓷器、白釉藍彩陶器、銅釉彩繪陶器,對後來中國五彩瓷、青花瓷器、釉里紅瓷器的產生,起到推動作用。此後,中國青花瓷、五彩瓷又給予伊斯蘭陶器的發展以極大的影響。總之,西亞、北非的伊斯蘭陶器,像華麗的清真寺一樣神奇,像「天方夜談」一樣神秘,還像波斯地毯一樣光怪陸離。尤其是伊斯蘭華麗彩陶器,可謂集伊斯蘭藝術之大成。
中世紀歐洲陶瓷藝術的發展,最初是伊斯蘭陶器進過西班牙傳入義大利,在義大利發展成風格獨具的錫釉花飾器,,再越過阿爾卑斯山,在法國出現錫釉軟質瓷,直到公元17 世紀荷蘭代爾夫特錫釉陶以仿製中國青花瓷和五彩瓷而聞名天下。可以說中世紀歐洲藝術是在伊斯蘭陶器和中國瓷器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當然,歐洲中世紀錫釉陶還伴隨文藝復興的興起,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它一方面從伊斯蘭陶器和中國瓷器中吸收蔓藤翻卷的藝術形式,又在現實植物中尋求更為生動的形態,還從古羅馬的裝飾中尋求粗獷有力的結構。因此,平面的陶器紋樣由於藉助明暗法而產生立體感。這無疑是希臘羅馬藝術精神的復甦。其翻卷律動的紋樣結構中,常常增添鳥獸等動物形態,最終形成歐洲大陸所特有的奇異風格
3. 外國古代有陶瓷嗎
迄今為止所獲得的考古資料表明,陶器是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和新石器時代,由世界各地各民族獨立地創造出來的;瓷器則是中國於東漢時代發明的,此後逐漸傳向東西方。
古代陶器 陶器的發生與發展有著上萬年的歷史。現存最早的陶器有中國江蘇溧水神仙洞出土的陶片,肯亞甘博斯山洞出土的帶有藍紋的陶器碎片,以及歐洲馬格德林文化遺址出土的野牛和熊的陶塑。這些都是約1.5~1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器遺存。到了新石器時代,人類逐漸由漁獵轉向耕作,過著以農業為主的定居生活,陶器製造也隨之而發展起來,並且成為母系氏族社會中女性勞動的基本內容之一。因此,世界許多地方,都有新石器時代的陶器遺存。
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很多都有不同形式的裝飾紋樣或彩繪。無論是刻劃的、壓印的和拍印的,或是用赭色或黑色礦物原料彩繪的幾何圖紋、動物或人物形像,都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感染力(圖1 )。這類彩陶和印紋陶等,是新石器時代世界許多地區陶器發展的共同特徵,它表明此時的陶器在實用性的基礎上增加的藝術性內容。
自東漢發明瓷器以後,中國的陶瓷業已轉向以瓷器為主的發展方向,瓷窯遍及中國南北各地。但許多產瓷地區都附帶生產陶器,另有一些以製造陶器聞名的城市也逐步形成。唐代發展起來的鞏縣三彩陶塑,極盛一時。它既保持了秦漢以來彩陶的寫實傳統,又創造地運用低溫鉛釉色彩的絢麗、斑斕,烘托出富有浪漫色彩的盛唐氣象。磁州窯系的觀台窯,既燒制低溫鉛釉三彩陶器,也燒制純綠釉陶器。廣東佛山石灣窯與江蘇宜興窯均始於宋代而盛於明、清兩代。石灣窯以仿鈞著稱,以「器體厚重、胎骨暗黑、釉色光潤」為其特點。宜興紫砂陶器因明代萬曆年間崇尚飲茶而盛行一時,至清代成為貢品並遠銷日本及歐洲,後為德國的邁森瓷廠以及歐洲其他陶器廠所仿製。
日本最早的陶器是公元前 2500年繩紋時代 (JomonPeriod)的帶有繩紋紋飾的黑陶,質地粗糙。稍晚,在東京彌生町(Yayoi)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陶器,質地較精,呈紅色或灰色,在器型設計上有較明顯的朝鮮影響。這種陶器的生產一直延續到公元 6世紀才停止。14世紀以前,日本陶器製品大部分用作禮器。14~16世紀,開始有了茶杯、茶托、盤碟、缸盆之類。到20世紀,日本瓷器生產激增,傳統陶器則多半由一些小型的私人窯廠繼續生產。
朝鮮的陶器頗似中國東北所產陶器。在朝鮮新羅王朝(Silla dynasty,公元前57~公元935)時期的陶器,尚帶有中國周代陶器的風格,同時也仿造漢代青銅器器型進行生產。在釉陶生產中,有仿唐三彩的新羅三彩產品。
中、近東及埃及陶器發展概況 中、近東及埃及都是古代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陶器製造也有悠久的歷史,而且對歐洲陶瓷業的興起具有深遠影響。這一地區遠在新石器時代就開始製造陶器。在土耳其的安納托利亞高原發現了距今9000年的質地粗糙的軟質陶器,還發現了距今8500年的一種硬燒拋光陶器;在美索不達米亞發現了距今5000年的陶器;在埃及發現了公元前3100年以前製成的多種陶器,其中有優質硬燒陶器。
中、近東的陶器生產在 9~13世紀期間達到了最興旺時代。初期制陶中心為伊拉克的巴格達,埃及開羅附近的伏斯泰特,以及蘇聯的撒馬爾罕。由於伊斯蘭民族習慣上不用陶器作為陪葬品,所以14世紀以前的陶製品很難發現。公元 9世紀時,中國向伊斯蘭教主贈送了一批唐代瓷碗,此後巴格達和其他伊斯蘭教區生產精細陶器。伊斯蘭國家的陶工們在陶器製造方面還作出了一些特殊的貢獻,他們恢復了失傳已久的原由亞述人發明的錫釉,並創造了在陶器表面使用的光澤彩料。12世紀時,波斯已能生產出白胎黑釉剔花精美陶器,並已掌握用低溫顏料進行釉上彩繪的技術。
早在15世紀至16世紀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時代,已在安納托利亞製造出建築用的色釉陶瓦。16世紀為土耳其制陶業最發達的時期。土耳其陶器的裝飾取法於中國明代青花瓷,而造型則沿習於波斯的器型風格。17世紀初,丘塔希亞開始生產屋瓦及彩陶等陶器,並且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陶業中心。這個陶器生產基地一直延續到20世紀。
埃及在法蒂瑪王朝(909~1171)時,陶器生產最為興旺,產品的質地雖較粗糙,但光澤彩的彩繪卻較為精緻。14世紀生產一種白色的陶器,並採用中國宋代的裝飾模式,在坯上刻劃圖案花紋,然後施以透明釉料再燒成。
歐洲陶器發展概況 中、近東及埃及的制陶技藝,在新石器時代即已傳至歐洲的希臘與愛琴海的一些島嶼。公元前3000年,希臘中部的特薩里區和愛琴海的克里特島已成為當時的制陶中心。特薩里的陶器為單一紅色,偶爾有彩繪圖案;克里特島的陶器以拋光陶器為主,有的飾以刻劃紋。公元前16世紀,希臘已出現用快輪拉坯和還原焰燒成工藝而製成的灰陶,表面磨光而有滑膩感。邁錫尼文化期間(公元前14~前13世紀),克里特島的陶瓶向埃及出口,並西傳至義大利及西西里島。
羅馬帝國時代,埃及的鉛釉陶技術傳入義大利,並延續生產直到錫釉陶技術傳入。錫釉陶的生產技術,是由中東經西班牙南部馬略卡島傳至義大利的。在義大利生產的錫釉陶稱為馬略利卡。文藝復興時期,錫釉陶製造技術迅速由義大利傳開,首先到達法國,然後傳至德、荷、英及北歐國家。義大利錫釉陶的主要特點是,彩繪裝飾起初為多色彩繪,而後當光澤彩由西班牙傳入後,則多採用光澤彩,使產品呈金黃色。義大利錫釉陶造型簡潔,頗適應畫家才能的發揮。威尼斯於16~18世紀生產錫釉陶,產品經常模仿中國明代瓷器,形成一種具有東方色彩新的風格,稱之為「alla porcelana」。
在錫釉陶生產技術傳入法國之前,法國在16世紀廣泛使用鉛釉陶。錫釉陶傳入後受到普遍歡迎。18世紀初,法王路易十四下令熔毀宮中銀器,以償付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的費用。此後,權貴們都轉向使用陶器,從而使陶器生產出現了一個高潮。
德國的陶器有兩大類,一為石器,一為錫釉陶。德國製造的石器質地堅實,飾以浮雕,在國外廣泛行銷,17世紀時遠銷日本。此後,新建的錫釉陶廠多得不可勝數,而以紐倫堡地區產量最大。17世紀60年代,法蘭克福及其附近的漢洛廠開始生產錫釉陶直到1806年,其中某些器皿採用了中國的裝飾圖案。
16世紀20年代,一些義大利陶工遷居荷蘭,開始了荷蘭的錫釉陶生產,並以仿製中國宜興陶器為主。17世紀初,荷蘭的陶器生產集中在德福特,其產品稱為德福特陶。後來,荷蘭東印度公司大量輸入中國瓷器,陶器的裝飾遂轉向模仿中國的青花而摒棄了義大利的裝飾格調。
英國的陶器生產,由於地理原因,在中世紀時很少受到外來影響。初期的製品均系無釉陶器,隨之而發展成為鉛釉陶。16世紀50年代,錫釉陶製造技術由荷蘭傳入,淘汰了鉛釉陶的生產。在陶器的裝飾方面,受到中國明代萬曆青花瓷的影響。這種影響在18世紀初尤為強烈,特別是在布里斯托爾地區有堅持延續不變的趨勢。17世紀70年代,德國石器與中國宜興紫砂陶器都在英國盛行,許多工廠爭相仿製。英國的錫釉陶生產以倫敦為中心。但當英國陶瓷家偉奇伍德的米色陶器問世之後,立即受到英國及其他國家官僚貴族的賞識,從此錫釉陶逐步棄而不用。
蘇聯、瑞士以及北歐國家,都在18世紀設廠生產陶器。北歐諸國的錫釉陶製造技術是由德國移民傳入的。
美洲陶器發展概況 在美洲,最早生產陶器的是安第斯 (Andes)山脈中部地區以及南美西海岸的玻利維亞和秘魯。製造技術較為發達的為安第斯山脈中部。在那裡發現的公元前2000年製成的陶器,已採用了模製成型。在秘魯北部 7世紀時的莫奇卡文化遺址中出土的人頭陶罐,造型與手工都很精緻。
遠在公元前2000年前,墨西哥與中美洲的瑪雅人已能製造陶器,並在器表面飾以幾何紋。公元前600~公元1000年,瑪雅人已能製造出多色陶器,薩潑特克人能按照他們的神像製成骨灰瓮。16世紀上半葉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後,墨西哥開始製造錫釉陶。
北美洲的陶器製造主要是在印第安阿納薩齊人定居到今天的美國西南部阿利桑納州等處後才開始的。北美洲的許多陶製品如陶塑等,都用於宗教目的,也有一些人像、動物或昆蟲的陶塑藝術品。
美國的陶器製造技術,是由德國移民在17世紀時傳入的,並首先在弗吉尼亞、馬薩諸塞、喬治亞等州興建陶器廠進行生產。
古代瓷器 瓷器是在陶器製造工藝技術長時期、多方面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與陶器相比,瓷器的工藝要求較為復雜,且各地的發展極不平衡。
日本的瓷器製造是在13世紀開始的。13世紀20年代,日本人加藤四郎右衛門到中國福建學習制瓷技術,5年後歸國,在瀨戶設廠製造黑釉瓷器。後瀨戶迅速發展成為日本陶瓷業的中心。16世紀的江戶時代,日本人吳祥瑞前往中國景德鎮,後帶回瓷器的製造秘術,並在有田郡設廠生產青花瓷。初期的青花瓷簡潔精緻,很快由荷蘭船商運銷歐洲。有田郡廠後來由酒井田繼續經營,並開發了釉上裝飾技藝,稱為柿右衛門瓷,其中相當一部分為八角形或方形器皿。瓷器表面採用不對稱的彩繪裝飾,並留有空白部位,這種方法在18世紀對歐洲瓷器的裝飾產生過較大影響。18世紀,日本白瓷出口歐洲,並在荷蘭等地進行彩繪後出售。
朝鮮在10~14世紀時已能仿造中國耀州窯和越窯的青瓷,並有較高的成就。14世紀以後,朝鮮瓷器質量不及中國明、清時期的產品,質地較為粗糙,但如瓜形、梨形等器皿造型,都具有明顯的朝鮮特色。
歐洲瓷器發展概況 約在8世紀末,中國的瓷器開始西傳。首先到達中、近東地區,對那裡的陶器生產曾產生過很大的影響。14世紀末,敘利亞已能仿製中國的青花瓷。大約在13~14世紀的中國元代,中國瓷器傳到歐洲,立即為歐洲人所賞識,同時有許多生產廠家爭相仿製。但由於不能正確選擇熔劑原料,仿製一直沒有獲得成功。16世紀,歐洲曾以碎玻璃粉作為熔劑配製瓷器坯料,期望獲得透明度好的坯胎,從而導致歐洲軟質瓷器的出現。1750年,法國建成塞夫爾瓷廠,此後直到1769年,一直生產軟質瓷。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德國薩克森里的希恩豪斯與一些化學家對中國瓷做了一些重要的試驗研究工作,發現可以用長石粉取代玻璃粉作熔劑,最終成功地制出了與中國瓷相仿的硬質瓷,並開始批量生產瓷器,從而使軟質瓷逐步退出了歷史舞台。
18世紀,歐洲的法、德、英以及義大利、西班牙等國都先後建成了一些瓷器廠。法國的塞夫爾瓷廠,以法王路易十五為大股東,1770年起生產硬質瓷,1793年改為國家工廠;德國的邁森瓷廠,1715年建廠並生產硬質瓷,飾以釉上彩;英國的徹爾布瓷廠,1743年建於倫敦附近的徹爾希,並生產軟質瓷,1755年在軟質瓷坯料中摻入煅燒的骨灰。1800年左右,斯博德在他自己的工廠里用骨灰摻入到硬質瓷坯料中,創造了外觀與坯胎質量優美的骨瓷。歐洲瓷器製造業在短短的幾個世紀中經歷了從研究、仿製到發展的過程,其發展速度和規模十分可觀。
20世紀,歐洲一些國家在運用現代科技成果,提高陶瓷的科技水平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歐洲的許多陶器生產設備已從半機械化走上機械化繼而達到了自動化。例如成型機械已從旋壓改成了自動滾壓與等靜壓;燒成設備已從過去的倒焰式間歇窯發展到自動控制的隧道窯或梭式窯和鍾罩窯;燃料則從煤發展到天然氣和電。這些改進保證了產品規格的一致和釉面質量。20世紀隨著陶瓷科學與生產技術的進步,陶瓷領域已包含用很少粘土或不用粘土的特種陶瓷,如高鋁瓷、鎂質瓷、鋯質瓷和氮化物陶瓷等。陶瓷已成為當今世界三大材料之一。
4. 十大工藝陶瓷品牌
關於工藝陶瓷品牌,大家都很想了解。今天,我就為大家一一介紹十大工藝陶瓷品牌的情況。
工藝陶瓷品牌十大品牌品名
要想了解各大品牌,我們首先得知其名。十大工藝陶瓷品牌的名字分別是蒙拉麗莎,馬可波羅,強輝,利家居,冠珠,東鵬,卓遠,鷹牌,新中源,歐神諾。
關於工藝陶瓷品牌介紹
蒙拉麗莎陶瓷。蒙拉麗莎陶瓷的總部在廣東的佛山,它是一家集科研,生產和營銷為一體的大型陶瓷公司。於1992年成立。該公司先後投入一億進行科研,開發出薄瓷板和輕質無機多孔板產品。同時該公司積極支持抗震救災和扶貧等公益事業。並在29009年成立了「蒙拉麗莎藝術館」。還在2010年的上海上成為了特許生廠商。
馬可波羅陶瓷。馬可波羅是國內最早走品牌化建陶的品牌,在業界有「仿古磚至尊」的美譽。個性,品味,文化氣息濃郁是它的品牌特點。在2010年它與其他產品一齊強勢入駐世博七館。同時,它位列中國建陶的三甲。
強輝陶瓷。強輝陶瓷總部在廣東佛山。此公司全線義大利陶瓷自動化生產線。而它的產品設計理念為自然,時尚。另外,被推選為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副會長單位」
利家居陶瓷。此品牌已成功躋身全國行業一線品牌競爭陣營。「創陶瓷品牌,鑄陶瓷精品」是它的發展目標。其產品出口60多個國家和地區。
冠珠陶瓷。它以創民族品牌,耀中華風采」為理念,成為2015年中國陶瓷十大品牌。同時與等高等學府開展「產學研」的活動,科技卓越。最重要的是,它踐行清潔生產。
東鵬陶瓷。它「以此為生,精於此道」專注制陶39年,成為中國陶瓷行業的領導者。並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注冊國際商標。也是中國陶瓷業的低碳先鋒。
卓遠陶瓷。卓遠創建於2003年,2015正式完成"健康晶玉,健康微晶,健康釉石,健康瓷木,健康陶瓷,健康瓷片的戰略部署。被廣泛採用與知名建築。
鷹牌陶瓷。次創建於1974年,一直是其行業的領導者。自1998年開始,一直代表中國建陶行業參加義大利「伯羅尼亞陶瓷博覽會」。是中國陶瓷最具影響力的企業。
新中源陶瓷。它被業內譽為「建陶航母」,打造國際建陶品牌是其目標。它獲國家專利超過1000項。
歐神諾陶瓷。它是一家極富創新性的企業。在義大利瓷都也有研發中心。開發出高檔玻化磚產品,同時也是業界最齊全的陶瓷配件產品。
以上就是十大工藝陶瓷品牌的簡介,望大家有所收益。
5. 義大利馬略卡式陶器在文藝復興時期對歐洲的國家有什麼影響
義大利馬略卡式陶器在文藝復興時期對歐洲不少國家影響甚大。早在14世紀時,法國宮廷就曾招聘義大利陶工燒綠與紫色的陶磚。1512年,馬略卡式陶器的製作,開始由義大利傳入法國。1530年前後,法國的馬略卡式陶器便已流行起來,而且各地陶窯都具有相當大的規模。
16世紀後期,法國的陶器工藝呈露出獨自的風格特徵。著名的法國陶藝家伯爾拉爾·巴利希(1335年~1590年)經過多年的探索,創造了所謂「田園風味的陶器」。這種類型的陶器以浮雕式的裝飾手法代替了馬略卡式陶器裝飾的繪畫性。常見的裝飾題材是魚、貝、昆蟲、螫蝦、蛇和蜥蜴等,表現手法寫實,卻趣味奇特。巴黎盧浮宮藏的《橢圓形陶盤》是巴利希的代表作。陶盤的長達53厘米,在盤的平面上用高浮雕手法表現了蛇、蛙、昆蟲和其他動植物形象,再加上黃、藍、綠等色的透明鉛釉,使整個陶盤裝飾呈現著特殊的效果。
馬略卡式陶器在德國和奧地利的影響並不大,這可能是因為馬略卡式的日常陶器用品在這里不受重視,而制陶工藝發達的主要原因是生產大量的砌壁爐或其他火爐用的陶磚。文藝復興時期德國陶器工藝的兩項重要成果是出現了帶有鹽釉高溫燒制的炻器和通常被稱作「哈夫拉式陶器」的色澤豐富的鉛釉陶器。哈夫拉式陶器的主要產地是紐倫堡,這種陶器多以深藍色器壁為主,其上飾以浮雕式的多彩人物形象。這種裝飾手法曾在萊茵河流域,尤其是北方各地流行一時,出現過不少仿哈夫拉式陶器的作品。
6. 歐之陶瓷磚產地
成立於1998年,是一家創新性的高新技術企業
"歐神諾"來自義大利語"OCEANO",意為海洋。歐神諾公司義大利著名陶瓷專家從《聖經》"諾亞方舟"動人傳說中受到啟迪,創造出美麗的、時尚的、奢華的歐神諾陶瓷品牌。
歐神諾公司擁有三大現代化建陶生產基地。其中兩大生產基地位於中國陶都佛山,佔地面積達1200畝;另一生產基地位於千年瓷都景德鎮,投資額達13億元,佔地面積達1800畝。公司裝備有先進的陶瓷生產設備、全面運用先進的工藝技術及管理模式,以科學規范的程式化管理、創新的新品研發以及多系列產品的精益生產著稱,專業生產經營各種高檔建築陶瓷製品,現有包括輕質磚、玻化磚、釉面牆地磚、亞光磚、各種牆地磚拼花腰線等各個品種的高檔建築陶瓷製品。
歐神諾秉承自主創新與追求卓越的傳統,專注技術創新與材料基。
7.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陶藝發展情況如何
文藝復興時期的陶器工藝首先是在義大利繁榮發展,並影響歐洲諸地的。當時的義大利,陶器工藝已取代了中世紀貴金屬工藝的重要地位,各地陶器生產興旺發達。
8. 佩里帕利奧家族為什麼可以成為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最負盛名的陶藝家
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最負盛名的陶藝家是烏爾比諾的佩里帕利奧家族。尼古拉·佩里帕利奧(NiccoloPellipario,1475~1545)是「故事畫風格」陶器彩繪的一代宗師。其設計的裝飾大多借鑒自銅版畫,裝飾題材偏重古典神話、歷史傳奇以及宗教典故。他的兒子、孫子繼承並發展了他的風格。在裝飾風格上,以橙黃為主色調、以文藝復興藝術巨匠拉斐爾以及當地的烏爾比諾畫派的繪畫為藍本,創作出大批線條纖細、刻畫精緻、色彩濃艷、構圖飽滿、場面壯觀的奇異作品,風格華麗而富於想像力。他的兒子古依德·杜蘭蒂諾所作的彩繪陶盤,中心部位裝飾畫面仿自拉斐爾的作品,描繪了正在沐浴的美惠三女神。畫中人物體態優美,氣質嫻靜。盤子的邊飾異常繁麗,交替使用了神靈、怪獸、樂器和盾徽等紋樣,極盡華麗之能事。在陶器的造型與類型上,該家族的設計借鑒了金銀器的風格與手法,除裝飾用掛盤外,還設計出造型各異的大型陶壺、橢圓大盤、高足酒杯、果盤與台式墨水瓶等等。其孫子弗蘭切斯科·杜蘭蒂諾所設計的冷酒用的大型水缽。該作品從外到內統統畫上了復雜的裝飾,其外表面畫有海戰與陸戰的宏大場面,內壁裝飾為了適應其盛水的性質而繪有希臘神話中的沉船故事。這件作品體現了該家族陶器設計的一貫風格:明艷照人的色調、靈活逼真的手法、生動敘事的場面、恢弘壯美的構圖以及富於奇思幻想的創意,這類作品因其炫耀財富、顯示地位、附庸風雅的作用而深受義大利王公貴族的喜愛,並進而影響了整個義大利乃至全歐洲的陶瓷裝飾趨向。
9. 在義大利有哪些有名的藝術城市,且歷史悠久,文化氣息濃厚
義大利的
藝術城市
佛羅倫薩
義大利中部的一個城市,托斯卡納區首府,位於亞平寧山脈中段西麓盆地中。15-16世紀時佛羅倫薩是歐洲最著名的藝術中心,以美術工藝品和紡織品馳名全歐。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發祥地,舉世聞名的文化旅遊勝地。
都靈
古老的文化藝術城市。城區多廣場,多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珍藏和建築古跡。有聖喬瓦尼巴蒂斯塔教堂、瓦爾登西安教堂等以及豪華的宮殿。沿波河左岸多公園。設有歷史、藝術博物館。
希望能幫助到你
10. 當時的義大利在陶藝方面有哪些發展
當時的義大利,陶器工藝已取代了中世紀貴金屬工藝的重要地位,各地陶器生產興彩繪鳥紋單耳陶罐旺發達。佛羅倫薩、錫耶納(Siena)、博洛尼亞(Bologna)和卡拉拉(Carrara)等地都是制陶業盛地,這些地區生產的陶器不僅滿足國內的需要,還遠銷歐洲其他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