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戰前的義大利為何要做「牆頭草」,背叛盟友
因為義大利作為一個國家,它始終是以它的國家利益為重的。其實我覺得這件事情真的很能想得通,因為在國家的利益上,很多人都是站在自己國家上去考慮的,在這個世界上其實就沒有所謂的朋友,也沒有所謂的朋友,也沒有相對永遠的敵人,只有在敵我雙方或者是朋友之間存在的一些利益,當然利益是所有國家對外的一個政策吧。我覺得不管是在之前還是在以後利益是高於一切的,所以義大利這樣做,很多人是想得通的。
但是後來義大利看著奧匈帝國也越發強大起來,也就有了想拉攏的意思。畢竟當時的奧匈帝國可是歐洲的五大強國之一呢,他僅僅低於當時的德英法國家,當時義大利就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一邊防止奧匈帝國在自己國家領土的佔有,然後一邊又和當時五大強國之一的俄羅斯結盟求和,但是當時的俄羅斯對,義大利的那塊土地也是非常感興趣的,所以義大利就這樣左右逢源,跟誰也會拉近點兒關系,突然跟這個好了,又跟那個不好了。
Ⅱ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矛盾是哪國的
主要矛盾是英國和法國之間的矛盾。除此之外,各主要參戰國之間也互相存在矛盾,包括法德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了),俄國在巴爾干與德國和奧匈都存在矛盾,義大利與法國在突尼西亞問題上的矛盾等
Ⅲ 一戰前列強主要矛盾是什麼
殖民地的問題
Ⅳ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列強之間的基本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戰,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性的加劇,導致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階段發展到以壟斷為特徵的帝國主義階段,各國政府代表本國壟斷資本集團為獲取最大限度的壟斷利益,積極推行對外擴張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爭奪殖民地。老牌殖民帝國英、俄、法佔據了世界絕大部分殖民地,而經濟發展迅速、國家實力急劇膨脹的德、日、美等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所擁有的殖民地卻相對很少,這種經濟發展和殖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尖銳起來,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求瓜分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其次,資本主義國家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國內階級矛盾的尖銳化也使帝國主義各國統治不穩,各國紛紛擴軍備戰、尋找同盟,企圖通過
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來緩和國內階級矛盾。
Ⅳ 一戰中義大利和法國有什麼糾紛
雙方就亞德里亞海和巴爾干半島的勢力范圍有矛盾,義大利要稱霸亞德里亞海,滲透巴爾干,但法國是該地區的頭號債主,所以,,,至少我這么認為
Ⅵ 一戰前後的義大利為何經常「左右橫跳」啥因素
很多人喜歡說二戰中的義大利拖了德國的後腿,是“豬隊友”,不過實際上這種說法已經被證明是不靠譜的,二戰的義大利雖然很菜,但是絕對稱不上豬隊友,更不是那種“一觸即潰”的菜鳥。不過一戰中的義大利,那可不是“豬隊友”能形容的了。准確來說,是徹頭徹尾的“二五仔”,開戰之前義大利是“三頭同盟”,開戰之後直接加入協約國對著昔日盟友猛捅。
那麼這到底為什麼呢?為何義大利會直接倒戈相向背叛盟友呢?
上圖_ 一戰中的意軍
1915年4月26日協約國集團與義大利在倫敦簽署了《倫敦秘密條約》,這條約雖然規定義大利是對奧匈一國宣戰,但是這種文字游戲根本沒有意義。
當時義大利不論是對奧匈一國,還是對整個同盟國集團,都是一模一樣的。早在1906年3月,德皇威廉二世早就預測過義大利的傾向,他的結論是:“如果英國和我們還是朋友,義大利和我們就是一邊的,如果英國和我們開戰,那它一定不在我們這邊。”
德皇陛下一生愚蠢,這一點上還真的是一針見血啊。
Ⅶ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期兩個侵略集團的核心矛盾是哪兩個國家
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之間的對抗,最突出的是英德矛盾。19世紀下半葉德國實現統一後,經濟社會得到快速發展。在工業化進程中,德國開始走在英國前面,國力大增,與英國形成激烈競爭。在海外殖民活動中,作為後來者的德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與英國也展開激烈角逐。例如,在列強瓜分非洲過程中,德國斜斷非洲的「赤道非洲帝國」計劃與英國從開羅到開普敦縱貫非洲的「二C計劃」發生了直接碰撞。英德矛盾也表現在海洋霸權爭奪上。英國是海上霸主,強大的海軍是其建立和維護龐大殖民帝國的保障。德國要想擴大殖民勢力范圍,必須爭奪海上霸權。一戰前夕,雙方海洋霸權爭奪已經白熱化。
Ⅷ 歐洲強國法國和義大利,為何一直搞不好關系
歷史的因素造成了義大利和法國的關系一直不好。法國和義大利在很多方面是競爭的關系,但是又不能讓法國太強,不允許太強的勢力存在,其中由於德國在其中制衡,導致義大利和法國矛盾不斷。
法國和義大利的關系也是非常的非常的微妙的,在有競爭也有很多的合作。英國需要幫助法國,但是又不能讓法國太強,英國的策略是支持孤立法國。且其中有德國和英國勢力介入。
Ⅸ 義大利,在一戰時為何背叛同盟國而投向協約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義大利加入了三國同盟, 本來義大利在歐洲大陸最主要的敵人是法國和奧地利帝國———與前者在突尼西亞、摩洛哥、利比亞等海外殖民地上存在著尖銳對立; 與後者在領土問題( 如特倫提諾和的里雅斯特) 、在爭奪勢力范圍如巴爾乾地區、亞得里亞海等方面也存在嚴重對抗。
義大利身份的轉變,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就義大利國內而言,民眾一直不滿政府與宿敵奧匈結盟的政策,資產階級也因沒有從與奧結盟中得到何種好處而對奧匈反感至極,因此一旦兩大集團開戰,義大利民眾很難接受義大利站在德奧一方作戰的主張,義大利最終必然倒向“協約國”集團。
Ⅹ 一戰中義大利是否參戰
一戰中,義大利參戰了。
一戰開始前,義大利與德國和奧匈帝國同屬同盟國陣營,「同盟國」的名稱就是源於他們簽署的「三國同盟」。當德國決定發動戰爭時,並沒對義大利抱什麼希望,但還是征詢了義大利的態度,義大利的答復是他將保持中立,以軍事實力保衛自己不受侵犯。
義大利位於奧匈帝國南部,隨著戰爭的進程,奧匈帝國屢戰屢敗,德國意識到假如這個時候義大利再從背後捅一刀,奧匈帝國必定崩潰,於是便勸說奧匈帝國在和義大利的領土爭端上讓步。但牆頭草義大利在緊張的談判過程中耍起兩面三刀的伎倆,悄悄和協約國眉來眼去。
義大利的小算盤是:與其費盡口舌一寸一寸地向奧匈帝國討要土地,不如趕在奧匈帝國在被戰爭打垮之前,乘機幫協約國一把,以便日後光明正大的參與對它的瓜分。
1915年4月在得到大量領土瓜分的許諾過後,義大利秘密簽署倫敦條約加入協約國一方,5月23日義大利對奧匈帝國宣戰,1916年8月28日,確認不會受到報復後,義大利對德宣戰。
義大利軍隊在兩次大戰中都是最浪漫的一隻軍隊,說直白點,就是最無能,無能到不但打不贏仗,還要成為友軍的累贅。
(10)一戰前義大利與哪個國家有矛盾擴展閱讀
1915年,義大利集結了90萬軍隊,1700門左右的火炮,對奧匈帝國發起進攻。不過奧匈帝國的總參謀長康拉德一直對義大利抱有戒心。
在一戰還未爆發時,就在邊界地區也就是伊松佐河所有渡口及東岸的巴因西扎高地及卡爾索高地,托爾明諾和戈里齊亞修建了堅固的防禦陣地。這拯救了奧匈帝國,但對於義大利來說簡直就是災難性的後果。
由於地形的原因義大利軍隊只能圍繞著伊松佐河及阿爾卑斯山展開進攻。盡管奧匈帝國只能在這條防線上部署10萬左右的軍隊,但依託堅固的防禦工事,還是有一戰的能力。而在阿爾卑斯地區,奧匈帝國最為精銳的山地部隊阿爾卑斯軍負責守衛。這支部隊雖然人數不多,但居高臨下,占據優勢。
義大利面臨極其嚴峻的形勢,那就是如果不攻佔阿爾卑斯山,伊松佐河無法渡過。不渡河,阿爾卑斯山無法攻佔。在這兩難的局面下,義大利軍隊只能硬著頭皮和奧匈軍隊打一場艱苦的攻防戰。
為此義大利集結了大量的軍隊,但義大利的動員體系有一點小問題。在義大利正式發動進攻時,奧匈帝國方面已經有20個師的部隊集結在戰線上,嚴陣以待。
面對五個歐洲戰場上的主要參戰國中最弱的奧匈軍隊,義大利以數倍的兵力輪番發起進攻,但在面對擁有極佳防守優勢的防線面前,義大利損失慘重。在長達2年多的進攻里,義大利發起了11次戰役,傷亡高達100多萬人。
面對如此傷亡慘重的局面,雖然義大利軍隊士氣低落,但在面對奧匈軍隊的進攻時仍然給予其造成了重大傷亡。這迫使奧匈軍隊無力單獨對義大利展開攻擊,並由進攻轉為防禦。
而在1917年,隨著俄國革命爆發,東線戰場的德、奧軍隊得以將部分軍事力量調往義大利方向。隨著德軍部隊的到來,同盟國決定對義大利發起一次決定性的攻擊。
這次戰役,義大利損失了32萬人,2500門火炮,並從伊松佐河撤退100公里。而德奧軍隊損失不過2萬餘人,奪回了在伊松佐河戰役中丟失的奧匈帝國領土。而在之後的卡波雷托戰役中,如果德奧軍隊有足夠的力量運輸兵力和物資,義大利恐怕等不到援軍到來就將投降並退出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