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太空艙什麼時候發射

義大利太空艙什麼時候發射

發布時間:2022-06-18 07:36:50

㈠ 目前有多少個國家發射過載人航天飛船分別是哪些國家

截止2021年10月28號,目前有14個國家發射過載人航天飛船,分別是中國、美國、俄羅斯、11個歐洲航天局成員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英國、比利時、丹麥、荷蘭、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日本、加拿大和巴西。

上過太空航天員數量排在第一位的是美國,山姆大叔總共將多達346名航天員送上過太空,展現出了頭號太空強國的實力。早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便開展了對太空領域的探索,於1958年成功發射了本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探險者1號」。

六十到八十年代是美國太空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歷史性的實現了人類首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載人登月的壯舉,先後製造出了5架太空梭,率先完成了對載人航天器的迭代。

載人航天技術的發達,也讓美國送上了數百位航天員到太空,完成空間站實驗、太空行走以及登月考察等太空任務。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當時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太空探索成就,主要是得益於跟前蘇聯開展激烈的太空博弈。

第二個國家為俄羅斯,包括其前身蘇聯在內,俄羅斯迄今一共有125名航天員上過太空。前蘇聯是20世紀唯一一個能跟美國抗衡並在很多方面不落下風的太空強國,它於1957年搶先發射人造衛星成功,在1961年又領先於美國成功發射載人宇宙飛船並率先實現了航天員的太空行走。

進入60年代後,蘇聯在太空領域全方位開花,發射了全世界國家中最多的2000多個各類航天器,多次對包括金星在內的近地天體進行登陸探索,自然也將大批航天員送入了太空。俄羅斯師承其航天衣缽後,因經濟衰落和美國的各種制裁,在探索太空上顯得非常吃力,至今仍舊以吃前蘇聯的航天老本為主。

拍第三的為我國和日本,各自均送上了12名航天員到太空。日本雖然在航天員數量上持平了我國,甚至上太空的時間更早於我們,但卻在航天技術方面要落後我國一大截。大家都知道2003年我國成功發射了首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將首位航天員楊利偉送上了太空。

接下來的神六、神七到今年的神舟十二號,用自主研發的國產載人飛船累計將12名航天員送上過太空。然而日本並不具備載人航天的能力,它的12名航天員全部是搭乘美國載人航天器升入的太空,所以不僅無法代表日本航天技術的段位,更加不能同十多次成功發射載人飛船探索太空的我國相比。

排名第四的國家是德國,一共有11名航天員上過太空,而緊隨其後並列第五的則為法國和加拿大,各自有著10名航天員進入過太空。這三個歐美國家的情況跟日本較為類似,都是藉助美國和俄羅斯的載人航天器完成的太空探索。

德國、法國、加拿大、日本和俄羅斯等十多個西方國家加入了由美國所主導的國際空間站計劃,其中每個國家在國際空間站都擁有供自己研究的太空艙。

而目前全世界僅美國、俄羅斯和中國三個國家能自主發射載人航天器,所以德國和法國這些國際空間站成員的航天員要進入太空進行探索,就只能藉助其帶頭大哥美國的載人太空梭升空了。因此目前世界上處在太空強國第一梯隊無可爭議的只能是中國、美國和俄羅斯。

美國東部時間7月21日5時58分(北京時間21日17時58分),「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著陸。由於這是最後一架穿梭於天際的太空梭,此次著陸也意味著美國為期30年的太空梭項目宣告終結。

美國未來的航天計劃將重啟載人航天飛船項目,新一代的MPCV飛船正在揭開神秘面紗。不過,在今後數年內,美國將缺乏自己的載人航天器,必須要依靠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將宇航員送往國際空間站。只有俄羅斯的「聯盟」飛船能運載著宇航員與國際空間站交會對接,俄羅斯已成為國際空間站宇航員的唯一「承運人」。

㈡ 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時間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把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上天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飛上了天

㈢ 什麼是史無前例的「國際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的構型很有意思,也非常特別,它與目前已發射到太空的衛星、飛船、空間站的樣子都不一樣,它由用高科技材料製成的各種桿子組合搭建而成,也有人稱它為雙龍骨結構。建造完成後,整個空間站由12個艙組成,容積達1200立方米,總重量在450噸左右。在這個龐大的桁架上裝有各種艙段和設備。其中包括了由美國負責製造的1個居住艙、1個試驗艙、桁架本體、氣閘艙、資源艙以及電源發動機等設備,另外還提供1個極軌平台。美國作為國際空間站的發起人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實際上充當領導者的角色,為空間站提供的設備最多。

由於俄羅斯人的加盟,國際空間站由兩大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原計劃的「自由」號空間站,而另一部分是俄羅斯計劃發展的「和平2」號空間站。兩者之間用多功能艙進行連接,組成一個整體,這就使國際空間站的構型從桁架式變成了桁架加模塊式結構。俄羅斯人作為空間站技術的先驅者,其加盟無疑會發揮重要的作用,俄羅斯負責提供1個服務艙、1個對接艙、1個存儲艙、1個生命保障艙,另外還有3個研究艙等。

下面對國際空間站的內部構造進行簡單的介紹:

居住艙。居住艙是宇航員生活和休息的地方,包括廚房、會議室、衛生間、卧室、醫療設備、鍛煉設備等。廚房裡烤爐、電冰箱、垃圾處理機、洗手池一應俱全。居住艙由美國承擔研製並發射到太空。

服務艙。它內含科學儀器設備等服務設施,也包含部分居住功能,由俄羅斯研製並已由俄羅斯「質子」號運載火箭於2000年7月12日發射升空。

功能貨艙。它內設有宇航員生命保障設施,具有一部分居住功能,以及電源、燃料暫存地等,艙體外部設有多向對介面,由俄羅斯研製並由俄羅斯於1998年11月20日發射升空。

多個試驗艙。試驗艙是進行各種科學試驗的場所,它是指揮和控制空間站的中心。試驗艙是世界上最高的試驗室。在這里,可以進行生物、化學、物理、生態學和葯物學等方面的研究。其中美國1個、歐空局1個、日本1個、俄羅斯3個。美國、日本和歐空局的3個試驗艙將提供總計為33個國際標準的有效載荷機櫃;俄羅斯試驗艙中也有20個試驗機櫃。另外,日本的試驗艙還連有站外暴露平台,用於對空間環境直接接觸試驗。據目前所知,由歐空局研製的「哥倫布」實驗艙已由「亞特蘭蒂斯」號於2008年2月11日發射升空;而由日本研製的一個實驗艙已於2008年5月11日由「發現」號運載火箭將之發射升空。

節點艙。它們由美國和歐空局研製,是連接各艙段的通道和宇航員進行艙外活動的出口。節點艙比較小,在空間站組建時期,它是宇航員進行艙外活動的出入口。空間站建成後,除用於連接各艙外,節點艙可以用做存儲倉庫,或安裝電力調節機櫃,提供電能。此外,「節點1」號艙還可作為倉庫,用於存儲;「節點2」號艙內有電路調節機櫃,用於轉換電能,供國際合作者使用;「節點3」號艙為空間站的擴展留有餘地。由美國研製的「團結」號節點艙已由「奮進」號太空梭於1998年12月4日發射升空。而由義大利太空總署研製的「和諧」號節點艙已由「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於2007年10月23日發射升空。

服務系統。空間站的服務系統包括俄羅斯功能貨艙、加拿大移動服務系統和俄羅斯服務艙。加拿大移動服務系統的遙控機臂長16.8米,能運125噸貨物,可沿主桁架移動,進行空間站硬體的裝配、維修和更換。俄羅斯服務艙擁有生命保障系統、推力器和居住功能(含洗手間和衛生設施),重20噸。空間站的運輸系統包括「聯盟」號載人飛船和「奮進」號貨運飛船等,其中後者每年為空間站運送4次推進劑。空間站的指令和控制由美、俄雙方分擔,美國約翰遜航天中心主要負責空間站和太空梭,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航天中心主要負責載人飛船和運貨飛船飛向空間站,以及飛船飛離空間站,它也是空間站運行的後備控制中心。

能源系統和太陽能電池帆板。它們由美國和俄羅斯兩國提供,均已發射升空。

最終的國際空間站由6個試驗艙(美國1個、歐空局1個、日本1個、俄羅斯3個)、1個美國居住艙(有洗手間、卧室、廚房和醫務設備)、2個節點艙和服務系統及運輸系統所組成。

在美、日、歐的試驗艙中,共有33個國際空間站有效載荷標准機架,其中美國試驗艙內有13個,日本艙內有10個,歐空局艙內有10個。空間站在約350千米高的軌道上組裝完成後,將慢慢推移到約460千米的軌道上。

國際空間站是由十幾個國家參與的國際合作項目,它又是一個史無前例的龐大航天工程,可以想像它的建設需要人們的長期努力與合作,各個參與國都在積極研究建設。國際空間站近年發展步履維艱,用「好事多磨」這句話來形容國際空間站的進展一點也不誇張。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於政治和經濟的原因,使得國際空間站的方案改動了幾次,它的幾次改名也說明了這一點,最早想採用全部桁架式,但經分析技術太復雜,耗費經費太高,而且風險也大,再加上當時美國的經濟不太景氣,有人反對這個計劃,認為研製這個龐然大物的價值遠遠抵不上它所需的費用,因此幾乎被取消。美國人不得不重新考慮簡化方案,減少研製經費。但就是這樣總研製經費也得500多億美元,可見它的規模。另外是吸收了俄羅斯人參加。不可否認,俄羅斯人在航天技術上有著豐富的經驗,在航天技術領域好幾個第一都是俄羅斯人創造的,但怎奈俄羅斯人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前蘇聯解體,俄羅斯經濟不景氣,沒錢研製空間站,因此不能按時交貨,使得整個計劃不得不推遲了一年多。

而另一方面就是技術的原因,可以想像,這么一個復雜的龐大系統,由這么多國家參與,從組織到技術是何等的復雜!只要有一個國家拖了後腿,整個工程就受影響。在技術方面,這么一個龐大的系統,採用桁架式的模塊太空組裝結構,這在世界航天史上還是第一次。而且它的系統多,要求高。我們前面介紹的只是國際空間站本體的、在第一期工程里的主要的結構和設備,而組成空間站的系統、設備、構件則更多。

除了空間站本體外,還要有一系列的配套設施和保障設施。比如空間站的發射場、運載火箭、跟蹤測軌、後勤保障及空間站的管理、維護和故障排除等一系列的工作都得跟上。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空間站及軌道平台上的試驗裝置和試驗樣品,在正常的情況下至少每半年就要更換一次,宇航員要進入這些飛行器中,把試驗完成的裝置或者樣品取出來,然後送回地面;再把從地面帶上去的裝置或樣品安放好。再比如,空間站上的消耗品如各種氣體、各種液體以及備件都需要定期輸送,尤其上面宇航員所需的生活用品更是如此。據介紹,每年要從地面為一個宇航員送去650多千克的食品、200多千克的衣服以及其他的生活用品,如果包括發射費用,算起來1年的維持費要高達10多億美元。

另外一個技術問題就是,這么龐大的空間站的組裝問題,也是極其復雜、前所未有的。

盡管工作步履艱難,好事多磨,可還是向前推進著。在前幾年,有關國家的一些飛行試驗工作就是在為國際空間站的發射、組裝、維護以及管理做准備,訓練宇航員的工作實踐能力。例如目前世界上的兩個航天大國俄羅斯和美國,1994~1998年,美國的太空梭與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就進行了9次對接,直到1998年6月才結束工作,大大訓練了宇航員的心理素質和提高了他們在故障情況下空間作業、排除故障的能力,這些在國際空間站上是極其有用的。據報道,1998年11月20日,由俄羅斯用「質子-K」號運載火箭發射一個名為「曙光」號的多功能貨艙,它能夠提供關於控制、燃料的存儲以及供電服務;1998年12月3日,由美國用太空梭發射一個名為「團結」號的節點艙和一個對接器,1998年12月6日宇航員乘坐「奮進」號太空梭經過兩天追趕,成功地捕捉到「曙光」號功能貨物艙,並在同一天把國際空間站的頭兩個組件——「曙光」號貨物艙和「團結」號節點艙對接起來。目前,國際空間站正在緊張有序的組建中。

㈣ 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發射場區哪些細節值得關注

2022年6月5日10時44分,配備陳冬、劉洋、蔡旭哲3名航天員的神州十四號載人航天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送起飛。神州十四號載人航天飛船成功進到預訂路軌,本次發送獲得圓滿收官。

劉文剛說:「中國航天獲得的造就實屬不易,中華中華民族靠自己的拼搏也可以探尋外太空。做為中國人,見到中國航天的每一次發展,與有榮焉。」

㈤ SpaceX首次商業載人航天任務什麼時候發射

當地時間11月15日晚7時27分,SpaceX新設計的「龍」飛船(Crew Dragon)太空艙從位於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的NASA肯尼迪航天中心用SpaceX 獵鷹9號火箭搭載發射升空。NASA稱,這次飛行是該火箭和飛船系統的第一次「運營」任務。

據報道,美國宇航員霍普金斯、格洛弗、沃克和日籍宇航員野口聰一預計將在12分鍾內進入軌道。這是「龍」飛船的第二次載人飛行。

據悉,發射原定於14日進行,但NASA官員稱,由於預報有熱帶風暴「埃塔」的殘余狂風,發射推遲一天。

(5)義大利太空艙什麼時候發射擴展閱讀

SpaceX發射成本比俄羅斯低40%

SpaceX將四名宇航員送入軌道,這標志著該公司首次正式執行商業載人發射任務,並開始定期向國際空間站進行商業飛行。此次任務以滿員方式進行,提升了SpaceX的地位,使其成為首家獲得NASA批准、可以定期載人進入太空的私人公司。與此同時,這也為NASA利用公私合作關系加速人類太空探索的戰略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為期六年的艱難開發和測試過程中,NASA對載人龍飛船安全性的正式認可也是SpaceX的長期目標。在這段時間里,SpaceX團隊克服了多起火箭、降落傘、緊急逃生引擎等技術故障和事故,並堅持走一條比NASA更靈活、更少官僚主義的工程和設計驗證道路。最新發射證明了這種做法的正確性。

SpaceX的發射成本預計將比俄羅斯聯盟號收取的費用低40%。美國更廣泛的目標是釋放NASA資金,以便更深入地探索太陽系。SpaceX迄今已收到超過31億美元的聯邦資金,用於其「商業宇航員」項目,而其競爭對手波音公司估計已收到48億美元,不過後者的項目進展似乎落後SpaceX很多。

㈥ 人造衛星的發射歷史

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
1957年10月4日。蘇聯宣布成功地把世界上第一顆繞地球運行的人造衛星送入軌道。美國官員宣稱,他們不僅因蘇聯首先成功地發射衛星感到震驚,而且對這顆衛星的體積之大感到驚訝。這顆衛星重83公斤,比美國准備在第二年初發射的衛星重8倍,可是,美國沒有蘇聯那麼大的R7火箭,所以,發射不了。
蘇聯宣布說,這顆衛星的球體直徑為55厘米,繞地球一周需1小時35分,距地面的最大高度為900公里,用兩個頻道連續發送信號。由於運行軌道和赤道成65度夾角,因此它每日可兩次在莫斯科上空通過。蘇聯對發射這顆衛星的火箭沒做詳細報道,不過曾提到它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離開地面。他們說,這次發射開辟了星際航行的道路。
這一事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宣告人類已經進入航天時代(space age)。
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呈球形,直徑58厘米,重83.6公斤。它沿著橢圓軌道飛行,每96分鍾環繞地球一圈。人造地球衛星內帶著一台無線電發報機,不停地向地球發出「滴——滴——滴」的信號。一些人圍著收音機。側耳傾聽著初次來自太空的聲音。另一些人則仰望天空,試圖用肉眼在夜晚搜索人造地球衛星明亮的軌跡。但是,當時認識很少有人了解人造地球衛星是載人宇宙飛船的前導,科學家正在加緊准備載人空間飛行。一個月後,1957年11月3日,蘇聯又發射了第二顆人造地球衛星,它的重量一下增加了5倍多,達到508公斤。這顆衛星呈錐形,為了在衛星上節省出位置增設一個密封生物艙,不得不把許多測量儀器移到最末一節火箭上去。在圓柱形的艙內安然靜卧著一隻名叫「萊卡依」的小狗。小狗身上連接著測量脈搏、呼吸、血壓的醫學儀器,通過無線電隨時把這些數據報告給地面。為了使艙內空氣保持新鮮清潔,還安裝了空氣再生裝置和處理糞便的排泄裝置。艙內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使小狗感到舒適。另外還有一套自供食裝置,一天三次定時點亮信號燈,通知萊依卡用餐。前蘇聯官方公布了一個關於萊卡命運的「官方」版本:萊卡完成了長達一周的飛行任務,到達離地球1600km的高處;按照計劃,它在吃了最後一頓含有劇毒的晚餐後安靜地死去。但是,2002年,曾參與前蘇聯人造地球衛星發射過程的俄羅斯生物醫學研究所科學家迪米特里·馬拉山科夫宣布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消息:萊卡根本沒有像前蘇聯官員聲稱的那樣活得那麼長,事實上,它剛飛上天沒幾個小時,就死於驚嚇和中暑衰竭。
試驗狗在衛星生物艙內生活了成為宇航飛行中的第一個犧牲者。
各國首顆衛星發射
蘇聯在1957年10月4號發射人類首顆人造地球衛星Sputnik-1,揭開了人類向太空進軍的序幕,大大激發了世界各國研製和發射衛星的熱情。
美國於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探險者」-1號人造衛星。該星重8.22公斤,錐頂圓柱形,高203.2厘米,直徑15.2厘米,沿近地點360.4公里、遠地點2531公里的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行,軌道傾角33.34」,運行周期114.8分鍾。發射「探險者」-1號的運載火箭是「丘辟特」℃四級運載火箭。
法國於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試驗衛星」-1(A-l)號人造衛星。該星重約42公斤,運行周期108.61分鍾,沿近地點526.24公里、遠地點1808.85公里的橢圓軌道運行,軌道傾角34。24」。發射A1衛星的運載火箭為「鑽石,tA號三級火箭,其全長18.7米,直徑1.4米,起飛重量約18噸。
日本於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大隅」號。該星重約9.4公斤,軌道傾角31.07」,近地點339公里,遠地點5138公里,運行周期144.2分鍾。發射「大隅」號衛星的運載火箭為「蘭達」-45四級固體火箭,火箭全長16.5米,直徑0.74米,起飛重量9.4噸。第一級由主發動機和兩個助推器組成,推力分別為37噸和26噸;第二級推力為11.8噸;第三、四級推力分別為6.5噸和1噸。
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該星直徑約1米,重173公斤,沿近地點439公里、遠地點2384公里的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行,軌道傾角68,5」,運行周期114分鍾。發射「東方紅」1號衛星的遠載火箭為「長征」1號三級運載火箭,火箭全長29.45米,直徑2.25米,起飛重量81.6噸,發射推力112噸。
英國:英國於1971年10月28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普羅斯帕羅」號,發射地點位於澳大利亞的武默拉(Woomera)火箭發射場,運載火箭為英國的黑箭運載火箭。近地點537公里,遠地點1593公里。該星重66公斤(145磅),主要任務是試驗各種技術新發明,例如試驗一種新的遙測系統和太陽能電池組。它還攜帶微流星探測器,用以測量地球上層大氣中這種宇宙塵高速粒子的密度
印度,經過多年發展,印度衛星的研發和應用技術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其運載火箭技術也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印度已擁有4種類型的國產運載火箭:「衛星運載火箭3(SLV-3)」、「加大推力運載火箭(ASLV)」、「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SLV)」和「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GSLV)」。 印度在大力發展火箭和衛星技術的同時,還謀求有更大的作為。例如,2007年,印度將首個返回式太空艙和3顆衛星用一枚極地衛星運載火箭送入太空,當地時間4月28日9時20分(北京時間11時50分),一枚印度PSLV-C9火箭搭載10顆衛星升空。繼美國、俄羅斯、歐洲航天局和中國之後第五個掌握了「一箭多星」的發射技並【一箭十星】成為第一。為該國未來實施載人航天計劃等獲取了重要數據。此外,印度還在緊鑼密鼓地實施自己的探月計劃,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在2008年用一枚極地衛星運載火箭將印度首個月球探測器「月船1號」發射升空。
除上述國家外加拿大、義大利、澳大利亞、德國、荷蘭、西班牙和印度尼西亞等也在准備自行發射或已經委託別國發射了人造衛星。

㈦ 神舟六號是什麼時候發射,什麼時候返回的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號飛船系列之一。「神舟六號」與「神舟五號」在外
形上沒有差別,仍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
,用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進行發射。它是中國第二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也是中國
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

宇航員
執行任務宇航員
費俊龍,指揮長
聶海勝,操作手
這是兩位太空人第一次進行太空任務飛行。聶海勝10月13日在太空慶祝他的41歲農歷
生日。

後備宇航員
第一梯隊:劉伯明、景海鵬
第二梯隊:翟志剛、吳傑

各分系統負責人
航天員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陳善廣
飛船應用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顧逸東
飛船系統總指揮:尚志,總設計師:張柏楠
火箭系統總指揮:劉宇,總設計師:劉竹生
發射場系統總指揮:張育林,總設計師:陸晉榮
測控通信系統總指揮:董德義,總設計師:於志堅
著陸場系統總指揮:隋起勝,總設計師:侯鷹

時間軸
以下時間使用協調世界時(UTC)。
10月11日
22:15—22:17 太空人進入飛船
22:53 神舟六號返回艙艙門關閉
10月12日
00:27 火箭發射塔操作支架完全打開
01:00:00 長征二號F型火箭點火
01:00:03.583 神舟六號發射
01:02:03(點火後第120秒) 火箭拋棄逃逸塔
01:02:19(點火後第136秒) 火箭助推器分離
01:02:42(點火後第159秒) 火箭一二級分離,一級火箭墜落
01:03:23(點火後第200秒) 整流罩在110公里高度脫離
01:09:43(點火後第583秒) 飛船與火箭在高度約200公里處分離成功
01:09:52 神舟六號進入預定軌道
07:56 神舟六號飛船實施變軌
10月13日
02:10 航天員進行在軌抗干擾試驗
18:21 遠望一號、遠望二號和遠望三號所處海域海況惡化
21:56 神舟六號飛船進行變軌後的首次軌道維持
10月15日
08:29—08:31 太空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對話。
10月16日
18:40 神舟六號圍繞地球進入第76圈飛行,在青島站測控區上空
18:44 神舟六號返回指令解鎖
19:10 北京航天飛控中心調度員宣布,返回段跟蹤進入30分鍾准備
19:17 神舟六號正在南太平洋上空飛行
19:18 推進艙太陽帆板垂直歸零
19:42 遠望三號測量船捕獲到神舟六號信號
19:43—19:48 遠望三號測量船對神舟六號實施了姿態調整、軌道艙與返回航分離、
制動點火等一系列關鍵控制,神舟六號順利進入預定返回軌道
19:43 遠望三號向神舟六號發出指令,神舟六號第一次調姿開始
19:44 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
19:45 推進艙發動機點火,開始回航
19:48:29 推進艙軌道控制發動機關機,飛出遠望三號測量船測控段
19:52 返回艙飛過非洲大陸上空,向中國飛來
20:02 返回艙飛過南亞上空,航天員報告飛船工作正常,感覺良好
20:07 推進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
20:13 返回艙進入通訊黑障區
20:16 著陸場站測控設備發現飛船
20:19 返回艙主傘艙蓋打開
20:20 脫減速傘,主傘打開,直升機目視到目標
20:23 返回艙防熱大底成功拋掉
20:33 返回艙成功著陸
21:04 返回艙艙門被打開
21:39 兩名太空人費俊龍和聶海勝離開返回艙

發射
神舟六號飛船於北京時間(UTC+8)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
射升空, 費俊龍和聶海勝兩名中國航天員被送入太空,預計飛行時間為5天。先在軌
道傾角42.4度、近地點高度200公里、遠地點高度347公里的橢圓軌道上運行5圈,實
施變軌後,進入343公里的圓軌道,繞地球飛行一圈需要90分鍾,飛行軌跡投射到地
面上呈不斷向東推移的正弦曲線。軌道特性與神舟五號相同。

在軌
10月12日17時29分,航天員費俊龍打開神舟六號返回艙與軌道艙之間的艙門,進入軌
道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

10月13日4時開始,航天員進行在軌干擾力試驗,在艙內有意識加大動作幅度,以試
驗人的擾動對飛船姿態的影響。在進行了開關艙門、穿脫壓力服、穿艙、抽取冷凝水
四大項「在軌干擾力」試驗後,航天員的活動對飛船姿態的影響很小,飛船可保持正
常飛行,不需糾正飛船姿態。

10月14日清晨,神舟六號在第30圈進行變軌後的首次軌道維持,即根據軌道精測參數
進行微量調整,使飛船回到預定的正常軌道。維持時,神六發動機共點火6.5秒,將
飛船抬高了800米。

10月15日16時29分,胡錦濤與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通話。18時05分,航天員向北京
航天飛控中心傳送他們拍攝的飛船太陽能帆板的數字圖像。

著陸
完成預定飛行任務後,飛船採用升力再入方式返回內蒙古四子王旗的主著陸場。神舟
六號載人飛船返回地面需要經歷4個階段:制動飛行階段、自由滑行階段、再入大氣
層階段、著陸階段。在此次繞地飛行中,「神舟六號」的軌道艙與返回艙分離後,還
將繼續在軌飛行六個月時間,進行一系列科學實驗。

由於第一次的載人航天器神舟五號在太空只飛行了一天,主著陸場的天氣變化可及時
准確預測,因此未曾啟用副著陸場;神舟六號飛船將在太空飛行多天,氣象難以准確
預測,因此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副著陸場將啟用作後備著陸地點。為迎接飛船隨時可
能返回,地面共設置了13個著陸點。除內蒙古四子王旗和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副兩
個著陸場外,國內外還有11個應急著陸場。著陸場系統包括主、副著陸場分系統,陸
上應急搜救分系統,海上應急搜救分系統,通信分系統和航天員醫監醫保分系統這5
個分系統。

參與航天員搜救的裝備包括:搜索救援直升機、搜索救護直升機、搜索攝錄直升機、
指揮調度車、航天員醫監醫保車、工程運輸車、航天員運輸車、返回艙吊車和小型搜
索車。

為保證神六和兩名太空人安全回家,設計了4把巨型降落傘。返回艙在降落過程中,
至少要先後打開引導傘、減速傘、主傘共3把傘,如果有必要,還要打開第4把備份傘
。太空船返回艙降落傘能否順利打開,直接關系著回收的成敗。主傘不能一下子全部
打開,否則會被高速氣流吹破,返回艙也會被摔爛。太空船落地後也並非萬事大吉,
如果巨大降落傘被風吹鼓,就可能拖著返回艙快速滾動。為策安全,返回艙落地一剎
那間,艙上的切割器會自動切斷傘繩吊帶,讓降落傘獨自飄落,保證返回艙不被傘拖
走。

另外,根據神舟五號太空人楊利偉提出的意見,為使神舟六號著陸時對太空人的沖擊
降至最小,艙內太空人的座椅還首次安裝了「賦形減震座墊」——根據太空人形體不
同特徵量體製造的吸能座墊,可在發生撞擊瞬間迅速分散人體的應力,避免人體損傷


在2005年10月16日凌晨3時44分,太空船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並在3時45分,飛
船的發動機成功點火,開始回航。在4時07分飛船推進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返回艙
自行重返地球。

在著陸期間,在四子王旗主著陸場的夜空一直有一個光點,仿如流星劃過夜空。返回
艙在4時13分經過大氣層時,產生高溫,形成通訊黑障區,一度暫停與控制中心聯絡
,長達3分鍾。在4時20分,返回艙打開主降落傘,在四子王旗主著陸場慢慢降落,在
4時33分返回艙成功降落,2名太空人費俊龍、聶海勝並向控制中心報平安,控制中心
工作人員鼓掌慶祝。在約半小時後,搜救直升機首先發現返回艙,實際著陸地點較預
計相差僅1公里。工作人員打開返回艙門後,醫療人員為2名太空人檢查身體,並建議
2人可以自行出艙。

與神舟五號太空人楊利偉不同,費俊龍首先穿著太空衣,自行爬出返回艙,向現場工
作人員招手。聶海勝亦爬出艙門,走下鐵梯。2人坐在椅子上,接受工作人員獻花,
並感謝大家的關心及熱愛,費俊龍表示,這次太空之旅非常順利,他們在太空艙內的
工作及生活很好,現在身體狀況不錯。2名太空人在太空逗留了115.5小時,是神舟五
號太空船飛行時間的5倍多,創造中國人在太空逗留最長的時間,圓滿結束中國首次
「多人多天」特點的太空旅程。費俊龍及聶海勝重返地面後,被直升機接走,跟著由
專機送返北京,暫時被隔離14天。

技術改進
飛船上新增加了40餘台設備和6個軟體,使飛船的設備達到600餘台,軟體82個,元器
件10萬余件,做出了四個方面110項技術改進。

圍繞兩人多天任務的改進:食品櫃得到真正使用,通過水箱和單獨的軟包裝兩種方式
准備了航天員用水。擴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線都貼上了吸水材料,確保飛船
濕度控制在80%以下。
軌道艙功能使用方面的改進:放置了食品加熱裝置和餐具等。軌道艙中掛有一個睡袋
,供兩名航天員輪流休息用。軌道艙中還有一個專門的清潔用品櫃,航天員可以用里
面的溫巾等物品進行清潔。大小便收集裝置這次也是首次使用。
提高航天員安全性的改進:對航天員的坐椅緩沖器進行了重新設計,使返回前坐椅提
升後航天員可以看到舷窗外的情況。研製成功了返回艙與軌道艙之間的艙門密閉快速
自動檢測裝置。研製出一種專用抹布,這種布不產生纖維、靜電、異味,專門用來清
潔艙門。
持續性改進:「黑匣子」不僅存儲量比原來大了100倍,而且數據的寫入和讀出速度
也提高了10倍以上,體積卻不到原來的一半

搭載
此次神舟六號飛船上搭載的物品主要是載人航天工程紀念品,如郵品、字畫、旗幟和
其他紀念品等,還有用來進行科學試驗的微生物菌種和農作物種子。

實驗用途
一些雞蛋、蠶卵和雲南普洱茶將隨「神六」升空,以研究其基因變異的可能性。

飛船上放置了盛有搏動的心肌細胞和貼壁伸展的成骨細胞的24個細胞培養盒,航天員
和地面工作人員同步對兩份相同的活體細胞進行一系列的科學對比實驗,研究空間環
境影響心臟和骨骼的細胞分子機理,並通過空間實時飛行驗證放置在細胞培養液中、
地面篩選出葯物的防護效果。航天員分三個時段操作24個樣品盒,操作時,航天員將
把細胞培養帶放置在腿上,按不同時段,擠破分別裝著激活劑與固定劑的兩種膠囊,
激活或固定活體細胞,考察在飛船入軌前與入軌後不同重力條件下細胞樣品的狀態與
變化。

紀念用途
有10克特別的泥土,由9克大陸泥土和1克台灣泥土組成,寓意十全十美,寄望祖國和
平統一。

飛船數據
飛船名稱: 神舟六號
發射: 北京時間2005年10月12日 09:00:00
起飛: 北京時間2005年10月12日 09:00:03.583
著陸: 北京時間2005年10月17日 04:33
飛行時間: 115小時32分鍾
軌道: 76圈
高度: 343千米

㈧ 今年太空梭發射了幾次啊

6月8日發射亞特蘭蒂斯號(任務是為國際空間站安裝新的太陽能電池板。)
8月9日發射奮進號(在11天的任務期中,船員將會為空間站安裝一個保護板和其他的一些部件,還有將對新的動力轉換系統做一個測試,如果系統正常工作,那整個任務期限將會延長至14天。而第一位太空女教師-芭芭拉·摩根,將會在太空中給學生上課。)
10月23日發射發現者號
「發現」號太空梭此行有三大任務
任務一:送遞「和諧」太空艙第二節點組件。此次STS-120的中心任務是向國際空間站送遞由
義大利製造的「和諧」太空艙第二節點組件,美國宇航局太空操作副主管比爾-格斯頓梅爾稱,這部分太空艙組件的命名是美國大學生在一次全國性辯論賽上得出的,通過「和諧」組件節點將使空間站所有國際合作太空實驗艙連接在一起,真實體現各國太空項目合作的和諧協作精神。
任務二:太空行走測試隔熱板修補劑。
美國宇航局太空梭項目主管韋恩-黑爾說,「為期兩周的太空任務還包括第五次太空行走中測試一種粉紅色粘性修補劑,用於太空梭隔熱板修補。」黑爾在肯尼迪航天中心進行太空梭任務簡報時向記者透露了這項隔熱板修補方法,並指出這將是在太空狀態下顯示該修補劑真實效用的良好時機。
任務三:重新布署P6
太陽能電池板桁架。此外,「發現」號機組人員此次太空任務還將移動空間站像桅桿一樣的P6太陽能電池板桁架,將其永久性地置換到軌道太空實驗室金屬桁架中樞的最前端位置。美國宇航局空間站任務整合操作主管肯尼-托德說,「我們目前真實地進入到了國際空間站整合裝配序列的新階段,我們非常高興地看到國際空間站正建設裝配得越來越好!」
計劃12月6日(現未發射)再次發射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主要任務是把由歐洲建造的「哥倫布」實驗艙送上國際空間站。)

「嫦娥一號」
探月工程的一部分.
嫦娥1號大概2007年底發射 將建火箭加油站
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龍樂豪日前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嫦娥一號」預計在2006年底或2007年初發射,如果條件允許,天文愛好者可用肉眼觀測。
中國探月計劃問世後,一支龐大的「科技軍團」將負責把科學家的設想變為現實,中國「嫦娥一號」繞月探測工程副總設計師龍樂豪就是領軍人物之一。
「目前,中國『嫦娥一號』繞月探測工程的各項准備工作進展情況良好。」日前,龍樂豪院士在雙星計劃探測二號衛星發射現場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嫦娥一號」只有成功進入月球衛星工作軌道後,才能實現對月球的探測計劃。他說:「如果地面發射、飛行途中出現任何問題,整個計劃都有可能前功盡棄。」作為確保嫦娥探月工程技術首席專家之一,龍樂豪告訴記者,通俗一點講,工程有三大目標——「到得了」、「轉得起」、「傳得到」。龍院士說:「工程的三大目標也正是我們技術上的三大攻關難點,將向中國的航天技術提出新的挑戰。」
如何奔月:長三甲火箭搭天梯
據了解,繼「兩彈一星」、載人航天之後,深空探測比如月球探測工程將成為中國航天史上的第三大里程碑。龍院士講,深空探測需要火箭把航天器送入更高的預定軌道,龍樂豪在介紹「嫦娥一號」的「助力神」——「長三甲」運載火箭時說,火箭運載系統重量241噸,全箭長度53米。火箭這樣的「身材」可以將130公斤的「嫦娥一號」探測器及有效載荷送入預定軌道。龍院士解釋說:「此次中國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的飛行軌道高度有40萬公里,要求運載系統在技術上不僅能將飛行器打到這樣的高度上去,而且要求測控系統測得准。」
奔月路徑:將多次飛經我國上空
「天上一天,地上十年」,傳說中的嫦娥奔向月亮可能也就一天工夫。龍院士介紹說:「從起飛到進入目標軌道的飛行時間大約為10天,飛行過程中『嫦娥一號』將多次經過我國上空。」對國內部分地區的天文愛好者而言,無疑是個好消息。據天文學家預測,如果地理位置、天氣條件允許的話,有可能用肉眼觀測到現代「嫦娥」奔月的情景。龍樂豪院士透露,「嫦娥一號」探測器及火箭系統的研製工作正在穩步進行中預計2006年年底可以待命出廠。

奔月傳信:「天羅地網」接收數據

「嫦娥一號」在經過了發射、飛行、進入預定軌道等程序後,如何將探測數據傳回地面,成為工程的技術難題。龍樂豪說,「嫦娥一號」的第一個工作任務是為月球拍「全景照」;另外,目前世界上還未探測到月球南北緯50度以上的區域,而此次將實施對這一地方的探測。龍院士說:「要保證這些探測數據順利傳回來,需要有先進的衛星接收系統、航天測控網、地面應用系統等做支持。目前,我們在技術上需要重點解決的就在此。」據了解,探月工程對火箭、衛星、測控、遙感、儀器研製等技術提出了創新性要求。

奔月時機:每天只有約35分鍾

「嫦娥一號」發射時間是擇機確定的。為什麼這么說?據龍院士介紹,適合火箭發射的時間一年中僅有不多的月份,而當月每天只有約35分鍾的時間適宜發射。龍樂豪說,考慮到光照、太陽入射角、測控條件以及軌道限制等因素,「嫦娥一號」首次飛行的時間有可能會在2006年年底或2007年初。據龍院士透露,「嫦娥工程」二期、三期的運載火箭可能為長征五號、長征六號。龍院士說,「嫦娥一號」是我國迄今為止飛到目標軌道的距離與時間最長的航天器,其飛行時序與控制十分復雜,正所謂:「乘舊車、跑遠道,安全可靠最緊要」。目前,長征五號、長征六號等長征系列火箭的研製工作正處於論證階段。

奔月設想:二百公里高軌道建天基

如果飛行器要飛往異常遙遠的星體去進行科學探測,動力燃料的使用將成為一個實際問題。帶多少燃料才能滿足飛行器的航程需要呢?假如中途動力不足又該如何應對?有過多年「實戰經驗」的火箭專家龍樂豪院士早就為飛行器的「吃飯」問題想好了對策——在距離地面大約200公里的軌道上建一座「天基」,作為飛行器的加油站。

龍院士的創意是這樣的:火箭從天基上飛起的重量大約為200噸左右,而在地基上起飛時火箭重量達2800噸左右。龍樂豪預測,火箭可以在天基上做短暫停留,加註燃料後繼續飛行。同時,龍院士告訴記者,天基的建設有三個前提條件:第一,從地面上向天基運送儲備動力燃料,需要多次反復運輸;第二,在天基上組裝、加註、發射;第三,確保經濟、可靠。

資料:探月工程分為三期

2004年1月,月球探測工程經國務院正式批准立項後,該工程被命名為「嫦娥工程」,第一顆繞月衛星命名為「嫦娥一號」。

為此國家投資約14億元人民幣,准備於2007年年初以前發射「嫦娥一號」。我國整個探月工程分為「繞、落、回」三個階段。一期工程啟動時間2004年2月,計劃將在2006年底或2007年初發射的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對月球表面環境、地貌、地形、地質構造與物理場進行探測。二期工程實施時間為2007年至2010年,目標是研製和發射航天器,以軟著陸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進行探測。第三期工程實施時間為2011年至2020年,目標是月面巡視勘察與采樣返回。

㈨ 世界各國首顆衛星發射都在什麼時候

蘇聯在1957年10月4號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揭開了人類向太空進軍的序幕,掀起了世界各國研製和發射衛星的熱潮。

美國於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探險者」1號人造衛星。該星重8.22公斤,錐頂圓柱形,高203.2厘米,直徑15.2厘米,沿近地點360.4公里、遠地點2531公里的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行,軌道傾角33°34″,運行周期114.8分鍾。發射「探險者」1號的運載火箭是「丘辟特」四級運載火箭。

法國於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試驗衛星」1(A-l)號人造衛星。該星重約42公斤,運行周期108.61分鍾,沿近地點526.24公里、遠地點1808.85公里的橢圓軌道運行,軌道傾角34°24″。發射A1衛星的運載火箭為「鑽石,tA號三級火箭,其全長18.7米,直徑1.4米,起飛重量約18噸。

日本於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大隅」號。該星重約9.4公斤,軌道傾角31°07″,近地點339公里,遠地點5138公里,運行周期144.2分鍾。發射「大隅」號衛星的運載火箭為「蘭達」-45四級固體火箭,火箭全長16.5米,直徑0.74米,起飛重量9.4噸。第一級由主發動機和兩個助推器組成,推力分別為37噸和26噸;第二級推力為11.8噸;第三、四級推力分別為6.5噸和1噸。

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該星直徑約1米,重173千克,沿近地點439公里、遠地點2384公里的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行,軌道傾角68°5″,運行周期114分鍾。發射「東方紅」1號衛星的遠載火箭為「長征」1號三級運載火箭,火箭全長29.45米,直徑2.25米,起飛重量81.6噸,發射推力112噸。

英國於1971年10月28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普羅斯帕羅」號,發射地點位於澳大利亞的武默拉火箭發射場,運載火箭為英國的黑箭運載火箭.近地點537公里,遠地點1593公里。該星重66公斤,主要任務是對各種新技術和新發明進行試驗,例如試驗一種新的遙測系統和太陽能電池組。它還攜帶微流星探測器,用來測量地球上層大氣中各種宇宙塵高速粒子的密度。

除上述國家外加拿大、義大利、澳大利亞、德國、荷蘭、西班牙、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也在准備自行發射或已經委託別國發射了人造衛星。

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這一事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宣告人類已經進入空間時代。衛星呈球形,直徑58厘米,重83.6千克。它沿著橢圓軌道飛行,環繞地球一圈的時間是96分鍾。人造地球衛星內帶著一台無線電發報機,不停地向地球發出「滴滴滴」的信號。一些人圍著收音機。側耳傾聽著初次來自太空的聲音。另一些人則仰望天空,試圖用肉眼在夜晚搜索人造地球衛星明亮的軌跡。但是,當時很少有人了解人造地球衛星是載人宇宙飛船的前導,科學家正在加緊准備載人空間飛行。一個月後,即1957年11月3日,蘇聯又發射了第二顆人造地球衛星,它的重量比第一顆增加了5倍多,達到508千克。這顆衛星呈錐形,為了在衛星上節省出位置增設一個密封生物艙,不得不把許多測量儀器移到最末一節火箭上去。在圓柱形的艙內安然靜卧著一隻名叫「萊卡依」的小狗。小狗身上連接著測量脈搏、呼吸、血壓的醫學儀器,通過無線電隨時把這些數據報告給地面。為了使艙內空氣保持新鮮清潔,還安裝了空氣再生裝置和處理糞便的排泄裝置。艙內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使小狗感到舒適。另外還有一套自供食裝置,一天三次定時點亮信號燈,通知萊依卡用餐。但惟一的遺憾是,受當時科學技術的限制,這顆衛星無法返回地球,試驗狗在衛星的生物倉內生存了一周的時間後,完成了試驗使命,最後只好讓它服毒自殺,它也因此成為宇宙飛行中的第一個犧牲者。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太空艙什麼時候發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語微信怎麼注冊 瀏覽:102
哪個國收到中國口罩了 瀏覽:842
印度人為什麼叫西天 瀏覽:679
男人去越南為什麼不想回來 瀏覽:536
去英國上大學要帶什麼東西 瀏覽:187
華友鈷業印尼前景怎麼樣 瀏覽:299
印尼螃蟹怎麼殺 瀏覽:151
伊朗錢叫什麼意思 瀏覽:580
越南哪裡可以免費玩 瀏覽:872
越南和義大利哪個大 瀏覽:374
英國保證金需要多少錢 瀏覽:819
越南開掛車多少工資 瀏覽:494
越南綠豆餅特產一個多少錢 瀏覽:890
印度半島南臨什麼海 瀏覽:581
英國二戰起了什麼作用 瀏覽:931
印尼寬頻中國聯通版什麼梗 瀏覽:362
晴用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6
伊朗地名貓叫什麼 瀏覽:576
越南平原佔多少山區佔多少 瀏覽:586
中國電信寬頻網速怎麼樣 瀏覽: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