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炮彈不夠怎麼解決

義大利炮彈不夠怎麼解決

發布時間:2022-06-15 14:10:22

1. 義大利炮的炮彈只有17發,為什麼會打的這么准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2. 中日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

1895年3月,甲午戰爭的硝煙尚未散盡,一個71歲的老人,中國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東渡日本,作為清朝政府的特命全權大使,與日本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日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規定:(一)中國承認朝鮮獨立。(二)中國向日本割讓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台灣和澎湖列島。(三)中國賠償軍費白銀2億兩(加上贖回遼東半島的3000萬兩共2.3億兩)。以及新開通商口岸,增加內河航線等共11款。甲午戰敗及《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從此走向更深重的災難。巨額戰爭賠款相當於全國3年的財政收入,清政府根本無力承受,只能向英法德俄列強貸款,不但利息很高,還要以海關、稅收、財政的管理權作抵押。大面積割讓國土直接導致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戰後的幾年裡,列強紛紛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長城以北屬俄,長江流域十省屬英,山東屬德,雲南、兩廣屬法,福建屬日。而美國這個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則打著「利益均沾」的旗號,以支持日本為主要手段,謀求在中國的更大權益。戰後朝鮮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成為日本侵略中國的跳板,中國東北部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台灣被日本割占,使數百萬同胞離開祖國的懷抱,飽受欺凌50多年。

日本是戰爭的最大受益者,得到了價值1億兩白銀的戰利品和2.3億兩的賠款。這筆巨款相當於日本當時7年的財政收入,日本朝野對此歡欣鼓舞,外相陸奧宗光高興地說:「在這筆賠款之前,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幾億日元,本國全部收入只有8千萬日元,一想到現在會有3億5千萬日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和私人都覺得無比的富裕!」戰後,日本經濟和軍事實力飛速擴張,為其在上世紀30年代大舉侵華埋下伏筆。總之,甲午戰敗和《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機,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在中國近代的反侵略戰爭中,中日甲午戰爭可以說是規模最大,失敗最慘,影響最深,後果最重,教訓最多的一次戰爭。正因為如此,重新學習、研究這段歷史,也最具現實意義,這里最重要的是分析甲午戰爭中國慘敗的原因,總結、汲取其中的教訓。

長期以來,一些論者從力量對比的角度分析問題,認為甲午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是日本及其支持者實力強大,中國不具備贏得反侵略戰爭的條件,由此強調落後就要挨打,必須奮發圖強,提升國力,才能最終立於不敗之地。這個觀點自然有其積極意義,但就甲午戰爭而言,僅作此分析還嫌不夠,也不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甚至容易陷入「武器決定論」的誤區,應該進行更全面、更准確的分析。

實際上,當時中國的經濟、軍事實力並不比日本差,從經濟上看,甲午戰前日本的重工業還比較薄弱,輕工業中也只有紡織業比較發達。鋼鐵、煤、銅、煤油、機器製造的產量都比中國低得多。當時日本共有工業資本7000萬元,銀行資本9000萬元,年進口額1.7億元,年出口額9000萬元,年財政收入8000萬元,這些指標除了進口量與中國相當外,其它都低於中國,說明當時日本的經濟實力和中國一樣並不強盛。從軍事上看,日本在甲午戰前的一二十年裡,竭全國之力提升軍事實力,尤其重視海軍建設,到1893年,擁有軍艦55艘,排水量6.1萬噸,與中國海軍主力北洋艦隊相當(中國還有廣東、福建水師)。日本常備陸軍22萬人,總兵力不到中國的一半,武器裝備也相差不大。很顯然,中日軍事力量對比,不像鴉片戰爭時大刀長矛對堅船利炮那樣懸殊,有的方面如海陸軍總量中國還略占優勢。也就是說,甲午戰爭中國之敗,並不是敗在軍事力量上。

那麼,甲午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我們應該從中汲取哪些教訓?這對我們今天維護國家安全和加強國防建設有哪些借鑒呢?

一、對可能發生的侵略戰爭缺乏預見,准備不足,是戰爭失敗的認識原因

十九世紀後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完成了向帝國主義階段的轉變,資本輸出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這必然引起對殖民地更加激烈地爭奪。列寧分析道:帝國主義列強「除了對已經被分割了的世界來作周期性的再分割以外,爭奪半獨立國的斗爭就不免要特別緊張起來。」於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便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眼中的一塊肥肉。從鴉片戰爭開始,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從來沒有停止過,但1884年中法戰爭後,由於列強之間忙於爭斗,相對平靜了大約10年,中國政治家的神經鬆弛了一些,在人們對西方列強的「友善」感到慶幸的時候,東邊的一個鄰國正在虎視眈眈。

日本在19世紀60年代「明治維新」以後,資本主義得到較快發展,與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結合在一起,產生了軍國主義怪胎,極具擴張性和掠奪性。

侵略並戰勝中國,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國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陽子就主張:「一旦軍艦大炮稍微充實,便當開拓蝦夷。曉喻琉球,使之會同朝覲;責難朝鮮,使之納幣進貢;割南滿之地,收台灣、呂宋之島,佔領整個中國,君臨印度。」吉田的這一思想,對他的弟子,後來成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內閣總理大臣)、山縣有朋(參議院議長)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成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明治維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陸政策,大臣田中義一在奏摺中說:「明治大帝遺策是第一期征服台灣,第二期征服朝鮮,第三期征服滿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如果說這些議論還是一個「藍圖」,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體了。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國征討方略》,決定在1892年前完成對華作戰的准備,進攻的方向是朝鮮、遼東半島、山東半島、澎湖列島、台灣、舟山群島。7年後,日本正是按照這個時間表和路線圖發動侵略戰爭,並幾乎達到了全部目的。

日本在幾十年裡將上述國策一以貫之,進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備,前後實施了8次《擴充軍備案》。甲午戰前的幾年,平均年度軍費開支高達總收入的31%。1887年天皇下令從皇室經費中擠出30萬元作為海軍補助費,這筆錢雖然不算很多,但表達了最高統治者的決心,勢必對全國產生很大激勵。果然,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國富豪紛紛捐款,一年就有100多萬元。這不僅增加了軍費,也極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氣。日本一面擴軍,一面派出大批間諜在中、朝活動,在甲午戰前繪成了包括朝鮮和我國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和渤海沿線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條道路的詳圖。日本就像一架製作精良的戰爭機器,時刻不停地運轉著,一旦時機成熟,便會毫不猶豫地訴諸武力。與之相比,清政府對國家安全形勢的判斷就顯得很不到位,對遭受侵略缺乏應有的預見和警惕。

一些有識之士,如兩江總督沈葆禎,台灣巡撫劉銘傳等看出「倭人不可輕視」,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對日本的認識還停留在「蕞爾小邦」的階段,「不以倭人為意」。對國防負重要責任的李鴻章也認為「倭人為遠患而非近憂」。在日本傾全國之力擴充軍備,戰爭危險日益迫近的緊要關頭,清政府反而放鬆了國防建設,以財政緊張為由,削減軍費預算,從1888年開始停止購進軍艦,1891年停止撥付海軍的器械彈葯經費。中國就是在這樣一種不清醒的狀態下,迎來了一場命運攸關的戰爭。

甲午戰爭開端於朝鮮。19世紀後期,朝鮮一直是國際政治力量角逐的重要舞台,也是中日關系的一個熱點。日本不僅要在朝鮮爭奪權益,更將其視為侵略中國的前沿陣地,一直在尋找機會,1894年這個機會終於來了。當時朝鮮發生內亂,朝鮮政府請求中國派兵支援(歷史形成朝鮮當時是中國的藩屬)。就在中國向朝鮮派兵時,日本軍隊也大舉入朝,戰爭拉開了序幕。這時日本還打著保護在朝僑民的旗號,照會中國政府「日本政府必無他意」。實際上,正如外相陸奧宗光所說:「發動戰爭的決心,在帝國政府派遣軍隊於朝鮮時,業已決定。日本假借這個好題目,是為了索性藉此時機促成中日關系的破裂。」6月2日,日本組成戰時大本營;6月9日,日軍在仁川登陸,隨即進占漢城。還如陸奧宗光所說:「在軍事上一切皆採取先發制人的手段。」直到這個時候,清政府對一觸即發的戰爭形勢仍然未有準確的判斷,還寄希望於中日雙方同時撤軍。李鴻章給在朝陸軍的指令是:「彼斷不能無故開戰,切勿自我先開釁。」給北洋海軍的指令是:「日雖添軍,並未與我開釁,何必請戰,應令靜守。」李鴻章認為:「兩國交涉全論理之曲直,非恃強所能了事。日雖竭力預備戰守,我不先與開仗,彼諒不動手。誰先開仗誰先理詘,此萬國公例。」

為了外交上的主動,避免先開第一槍,這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緊的是不能因為抱有幻想而不作切實的臨戰准備,使敵軍從容調兵遣將,占據險要。直到日軍將中國在朝部隊圍困於牙山時,才匆忙派兵從海上增援,已經為時太晚,完全來不及了。導致陸軍在牙山大敗,倉皇退守平壤。海上運兵也遭到日本海軍伏擊,運兵船被擊沉,近2000名將士葬身海底。緊接著平壤戰役也因為漫無准備而慘敗,遭受重大損失,殘軍一口氣潰退500餘里,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戰爭剛剛開始就蒙上了失敗的陰影。

朝鮮戰場的失利,極大地影響了我軍的士氣,助長了敵人的氣焰。戰爭往往就是這樣,一方有備而一方無備,就會必打、早打、大打;而被侵略方如果頭腦清醒,准備充分,毫不示弱,針鋒相對,對侵略者必然產生威懾、遏製作用,就有可能改變戰爭進程,甚至把戰爭中止於初起階段。但是,中國喪失了這個機會。其根源就在於對侵略戰爭缺乏預見性而放鬆了警惕,造成戰前缺乏准備,初戰舉措失當,這是甲午戰爭失敗的認識原因,也是需要認真汲取的深刻教訓。

二、一味依靠外國調停,沒有把立足點放在自身力量上來,是戰爭失敗的外部原因

朝鮮戰場的失利,雖然造成了一定的被動,但還沒有影響全局。這時候,清政府如果能認清形勢,堅定地投入反侵略戰爭,並採取正確的戰略,一定能夠挫敗敵人的進攻。可惜中國最高統治者中掌實權的慈禧太後、奕等都是主和派,李鴻章也堅決主張「羈糜為上,力保和局」。從戰爭開始到失敗投降,他們一直致力於爭取英俄德法美等國家的調停,以達到求和目的。

外交和軍事一樣,都是國家政治行為的重要手段。李鴻章想利用各國之間的利益沖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軍事對峙,用心可以理解。但他顯然對列強干預成功的可能性期望太高了,過分依賴外交斡旋而放鬆了軍事努力。他認為「列強必有區處,必有收場」,命令部下「靜守勿動」,「保艦勿失」,既殆誤了軍機,又影響了士氣。

李鴻章首先請求英國調停,他考慮英國在華既得利益最多,日本侵華「英人必不答應」。但沒有想到英國和日本已經在背後進行了交易,英國照會日本:「中國之上海為英國利益之中心,故須日本政府承認不在該港及附近為戰爭的運動。」當日本政府承諾英國在長江流域的權益不受影響時,英國不但放棄干預,還與日本簽訂了《日英通商航海條約》,以示支持。英國外交大臣金伯利說:「這個條約的性質對日本來說,比打敗中國的大軍還遠為有利。」英國甚至對日軍擊沉本國商船事件保持沉默。就這樣,中國被英國出賣了。

李鴻章轉而請求俄國干涉,因為俄國的勢力范圍主要在東北,與日本有利益沖突。但這時俄國西伯利亞鐵路尚未修通,在遠東爭奪的籌碼還不夠,並不想和日本鬧翻,只是進行了一番口舌之爭了事。擔任中國稅務司長的英人赫德這樣評價:「俄國人在天津挑逗了一番,過了兩個星期忽然又推卸了,李鴻章討了老大一場無趣。」清政府還請求德、法兩國調停,那更是徒勞無益,白白浪費時間。

英俄德法調停落空後,李鴻章還異想天開地寄希望於美國調停。偽善的美國回復說:「美國抱嚴正的中立態度,只能用友誼的方式影響日本。」實際上美國並不是什麼中立的態度,而完全是倒向日本的。美國駐華公使田貝公然說:「戰爭是中國堅持在朝鮮的宗主國地位引起的,過在中國。」美國駐華代辦田夏禮說:「應該讓戰爭順著自己的道路走下去,如果幹涉帶來和平,那種和平是不能持久的。惟有使用武力才能使這個國家和世界融洽共處,只要清皇朝不致受到威脅,中國的戰敗倒是一個有益的經驗。」田貝還寫信給李鴻章:「徹底放棄求得干涉的念頭,背向歐洲列強,面向日本。」這里的面向日本,不是指贏得戰爭,而是求和投降。美國在支持日本侵華的路上遠比其他國家走得遠,給日本提供軍事貸款,派遣軍事顧問,運送軍用物資,包庇日本間諜,甚至允許日本軍艦掛美國國旗蒙蔽中國海軍。美國把日本作為它在遠東的小伙計,而日本敢於悍然發動戰爭,也是有恃於美國作為後台老闆。正如列寧在甲午戰前所分析的:「日本有可能掠奪東方的亞細亞國家,但是沒有其他國家的幫助,他就不可能有任何獨立的財政及軍事力量。」

列強之間存在著利益沖突,經常會有一些矛盾,但在擴大對中國的侵略,加深中國殖民地化程度,以攫取更大利益方面是一致的。這是列強的基本立場,對此務必保持清醒頭腦。但清政府和李鴻章顯然見不及此,對列強「主持公理」抱有過大的期望和幻想。實際上列強的公理只是一種偽善,他們真正信奉的是利益和強權。列強早已看清日本穩操勝券,必然會倒在日本一邊。赫德道出了實情:「所有國家均向中國表示同情,並說日本這樣破壞和平是不對的。但沒有一個國家採取任何實際行動幫助中國。」列強十分清楚,日本戰勝中國他們都可以分一杯羹,戰後的情況正是這樣,列強利用「最惠國待遇」「利益均沾」「門戶開放」的強盜條約都得到了很多好處。

一味求助別人,而鬆懈自己,放縱敵人,在戰爭中實為大忌,無疑是取禍之道。陸奧宗光幸災樂禍地說:「清政府自始即採取求歐洲列強干涉,速行中止中日戰爭之政策,李鴻章屢求各國代表援助,且電訓其駐歐洲各國之使臣,使直接哀求各駐在國之政府,中國政府不顧污辱自國之體面,一味向強國乞哀求憐,自開門戶,以迎豺狼。」於是,日本加緊進攻以求速戰速勝,而中國則在一次又一次的調停中喪失時間和機會,完全陷於被動挨打的境地。在大小幾十次戰役中,沒能組織一次像樣的抵抗,正如禮部侍郎志銳所說:「我愈退則彼愈進,我愈讓則彼愈驕,彼則著著佔先,我則面面受制。」不但外交上毫無進展,軍事上也徹底失敗,海陸軍主力損失殆盡,最後只能投降求和。

清政府的主戰派也看出了問題,光緒皇帝下諭旨說:「他國勸阻,亦徒托之空言,應預籌戰守之計。」朝臣責備李鴻章,「觀望遷延,寸籌莫展,一味因循玩誤,險要之地,拱手讓於外人。」說得當然很對,但也沒有什麼用處。李鴻章上邊還有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還有軍機處,還有慈禧太後老佛爺,都是主和派,而主戰派光緒皇帝、翁同和等沒有任何實權,只能是干著急,空喊而已,拿不出實際的辦法。到了軍事上絕望的時候,他們也只能同意進行投降的求和。

歷史證明,一些小國依附大國尚可在夾縫中謀求生存,但大國此路不通。龐大而虛弱的中國,如果不能自強自立,把反侵略戰爭的立足點放到自身力量上,就會成為被宰割的對象。要想求得和平,只有良好的願望是不行的,靠別人也是靠不住的,必須在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這個道理,連改良派思想家梁啟超也看得很清楚,他說:「李鴻章之手段,專以聯某國以制某國為主。夫天下未有徒恃人而可以自存者,必有我可自立之道,然後可以致人而不致於人。」是的,戰爭不相信眼淚,弱國無外交,戰場上如果沒有勝算,談判桌上肯定什麼也得不到。甲午戰爭的歷史教訓,充分證明了這個真理。

三、信奉「武器決定論」是戰爭失敗的思想原因

近代戰爭中,武器裝備的作用遠比古代更為重要。在晚清的政治家、軍事家中,李鴻章特別重視武器裝備。由於他的大力倡導和運籌,推動了洋務運動,組建起北洋海軍和新式陸軍,有利於提升軍事實力。但因為李鴻章把武器作用極端化、絕對化,由「武器決定論」導致悲觀情緒和失敗主義。

朝鮮戰場失利,李鴻章在向朝廷匯報時陳述他的觀點:「凡行軍制勝,海戰惟恃船炮,陸戰惟恃槍炮,稍有優絀,則利純懸殊。海軍快船快炮太少,僅是守口,實難縱令海戰。平壤之敗,因由寡眾不敵,亦因器械之相懸,並非戰陣之不力。海戰之艱危,較陸軍尤甚。海上交戰,以船行之遲速,船之新舊,炮之大小分強弱。我國快船不敵,故海上交鋒,恐非勝算。趕緊設法添購,亦不濟急。」李鴻章的結論是「彼之軍械強於我,技藝強於我」。所以中國的武備「平內亂有餘,御外侮不足。」李鴻章此論一出,立刻就有朝臣對他予以反駁:洋務運動搞了30年,花費了國家巨額資金,為何尚不能一戰,與英法德俄不等相抗也還罷了,為何連日本都不能一搏呢?光緒皇帝十分惱怒,訓斥李鴻章「怯懦規避,偷生縱寇」,要求北洋海軍集中兵力,迅速出戰。但李鴻章不為所動,仍然堅持「北洋千里,全資屏蔽,實未敢輕於一擲」。命令海軍「惟須相機進退,能保全堅船為妥」。

戰爭的勝負決定於軍事力量對比,這是一般規律。以弱勝強,以少勝多需要特定的條件,不是普遍現象。但在軍力相當的情況下,勝負又取決於什麼呢,這就不是唯武器論所能解釋的了。作為戰爭的主要指揮者來說,頭腦中打不贏的陰影必然會對戰局產生消極影響,這也是部隊士氣低落,一味潰敗的原因之一。

甲午戰爭無論從總體上還是從主要戰役來看,都不是敗在軍事力量對比和武器裝備優劣上。以黃海海戰為例:

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軍主力在黃海靠近中朝邊境的大東溝一帶海域相遇,一場震驚中外,對甲午戰爭進程產生深刻影響的大海戰爆發了。投入這次海戰的中日艦隊實力如下表:

軍艦總數 魚雷艇數 鐵甲艦 半鐵甲艦 重炮 輕炮 排水量 中國艦隊 14 4 6 0 21 141 3.5萬噸 日本艦隊 1201 2 11 209 4.1萬噸

可以看出,雙方艦隊的實力不相上下。北洋艦隊的優勢是鐵甲艦和重炮較多,其中定遠、鎮遠兩艘主力艦無論裝甲、噸位、火炮口徑都是當時世界領先、遠東一流的戰艦。日本艦隊的優勢是艦速較快、機動性強。單純從軍力上看,中國艦隊還略占優勢,但海戰的結局卻是相反。北洋艦隊被擊沉5艘軍艦,受到重創;而日本艦隊未失一艦,只有幾艦受傷。黃海海戰的勝利使日本舉國上下欣喜若狂,天皇頒布敕令嘉獎有功官兵,還親自譜寫軍歌《黃海的大捷》,歌中唱道:「忠勇義烈之戰,大破敵之氣勢,使我國旗高照黃海之波濤。」而北洋艦隊在此之後更不敢出海作戰,完全失去應有的戰略作用。

北洋艦隊黃海戰敗的直接原因有如下幾點:一是指揮失當。本來預定的迎戰隊形是雙列縱隊,但逼近敵艦時成了散漫的雁形橫列隊。其原因有兩種說法,一說掛錯信號旗,二說部分軍艦未能及時到達預定位置。開戰不久,旗艦定遠年久失修的艦橋被本艦火炮的後坐力震坍,海軍提督(北洋艦隊司令)丁汝昌從艦橋上跌落負傷,不能繼續指揮戰斗,而他事先又沒有指定代理指揮者,這個致命的疏漏使中國艦隊一開始就失去統一指揮。緊接著信號旗也被擊毀,旗艦與艦隊的聯系中斷,各艦只能各自為戰,陷於混亂。二是有的將領貪生怕死,臨陣脫逃。在激戰中,致遠、經遠二艦不幸被敵軍擊沉,濟遠、廣甲、揚威三艦驚恐萬狀,倉皇逃竄,濟遠還可恥地掛起白旗。不但削弱了戰鬥力,還嚴重地擾亂了軍心。4艘魚雷快艇有3艘懾於敵威,一直躲在遠處不敢參戰,沒有發揮任何作用。三是炮彈不足,質量不好。這次戰斗只打了5個小時,但竟然不可思議地發生了炮彈不夠的情況,定遠和鎮遠的主炮炮彈全部用光。炮彈質量也有問題,有的打不響,有的「中敵船而不裂」。黃海戰前半個月,赫德在給英國政府的報告中說:「當前的難題是軍火,北洋艦隊有葯無彈,有彈無葯,漢納根(北洋艦隊的英國顧問)已受命催辦彈葯,他想能湊夠打幾個小時的炮彈,以備作一次海戰,在海上拼一下,迄今無法到手,最糟的是他恐怕永遠無到手的希望了。」四是軍事技術水平低下。北洋艦隊的一艘魚雷快艇在距離敵艦西京丸號40米處發射魚雷,竟然未能命中(魚雷從艦底一米處劃過),使敵艦逃逸,而日本海軍部長樺山資杞正在此船上督戰,失去了絕好的殲敵機會。

黃海之戰雖然失利,但相比還算是甲午戰爭中打得最好的一仗,其餘大部分戰役、戰斗,要麼一觸即潰,要麼望風而逃,根本不是武器優劣、裝備好壞、兵員多少的問題。英國駐華公使歐格納給本國政府匯報時說:「中國軍隊雖然在數量上較日本有相當的優勢,但訓練方面尤其是管理方面遠不及日本。無遠見和缺乏軍事知識的中國當局,將面臨著海軍艦隊被徹底摧毀的危險。」事實證明這個英國人確有見地。

軍隊戰鬥力是決定戰爭勝負的直接因素,但戰鬥力的強弱不僅決定於武器裝備,還有軍隊的指揮、管理、訓練、精神狀態,戰略和戰術等。甲午戰爭的情況也是這樣,把戰敗單純歸於武器裝備說不過去,是一個長期形成的認識誤區。

四、放棄和喪失制海權是戰爭失敗的戰略原因

毛澤東同志說過:「辦法是跟著方針來的,方針是不抵抗主義的時候,一切辦法都反映不抵抗主義。」清政府避戰求和,消極防禦的指導思想,突出表現在忽視和放棄制海權的戰略失誤,這是甲午戰爭失敗的重要原因。

在近代戰爭中,掌握制海權非常重要。所謂制海權,簡單地說就是能使自己一方在一定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敵方不能自由航行。能否掌握制海權取決於海軍的實力和正確的戰略。甲午戰爭的制海權主要指黃海海域。黃海關繫到三個半島,即朝鮮半島、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的海上交通,所以黃海的制海權至關重要。

甲午戰爭的主戰場在朝鮮、中國一側,日軍屬於跨海作戰,補給線很長,必須從海上運輸。中國雖是內線作戰,但擾亂和切斷敵軍的海上交通是克敵制勝的重要措施。因此,集中海軍主力,尋找有利時機主動出擊,必要時進行決戰,對敵方海軍形成遏制,不但是必要的,當時也有這個力量和可能。1893年,中國海軍居世界第9位,排在英、德、法、俄、荷蘭、西班牙、義大利、土耳其之後,美、日之前。如果戰略正確,指揮得當,應該能夠取得一定的勝利,收到很大的效果。

日本政府和軍方對侵華戰爭中制海權的重要性有著充分的認識。他們長期致力於海軍建設就是基於這種考慮。甲午戰爭前,日本「戰時大本營」和海軍部長樺山資杞針對可能發生的三種情況制定了上、中、下三策。一是如果海戰獲勝,取得制海權,陸軍就長驅直入,進攻遼東、山東及北京;二是如果海戰勝負未決,陸軍只佔領朝鮮,海軍盡可能維持朝鮮海峽的制海權;三是若海戰失敗,則撤退朝鮮陸軍,海軍協防日本沿岸。日本的戰略思想非常明確,把整個戰爭基點放在制海權的爭奪上,在設想的上、中、下三策中他們取得了上策。相反,清政府和李鴻章對這個重大戰略問題的認識卻很模糊,對戰爭中海軍應該發揮何種作用,怎樣發揮作用沒有清晰的思路。朝鮮開戰後,日本海軍在充分准備的基礎上集中主力尋找中國艦隊決戰,而中國海軍卻盡量避免與敵軍在海上相遇,沒有進行決戰的思想准備和軍事准備。一方主動,一方被動;一方有備,一方無備;一方伺機決戰,一方消極避戰。一旦海上遭遇,後果可想而知。

在黃海海戰之前,李鴻章電令北洋艦隊「不得出大洋浪戰,致有損失」,「保船勿失,只在渤海灣游弋」。光緒皇帝一度要求北洋艦隊出戰,但李鴻章在慈禧太後和恭親王奕等的支持下,拒不執行主動出海決戰的上諭,北洋海軍一直蜷縮在渤海門戶,向朝鮮運送物資也不敢走海上捷徑而從陸上轉運。日軍則「縱橫遼海」,運輸船隻在海軍的護衛下暢行無阻。

黃海戰後,中國海軍雖然遭受損失但主力尚在,可是李鴻章更加保守,對海戰完全失去信心。他命令:「海軍艦隊,必不遠出」,只能「靠山巡走,略張聲勢」。旅大戰役時,海軍提督丁汝昌建議主力出戰以援旅大,李鴻章斥責說:「汝善在威海守汝的數艘船匆失,余非汝事也。如出海,即令戰歿,亦不請恤。」此後,艦隊只是困守港口,北洋海軍作為一個戰略軍事力量,拱衛渤海的使命就此不復存在。

制海權的喪失使沿海陸戰孤立無援,極為被動,突出表現在兩次反登陸作戰的失利。

日軍兵分兩路攻打遼東半島,一路從朝鮮跨過鴨綠江入侵,一路從海上進犯,在花園口登陸,如成功即可直搗旅順後路。但日軍此著也是一步險棋,花園口不是一個理想的登陸地點,此處沿岸海灘很淺,大船不能靠近,軍隊與物資需換汽艇和舢板轉運。日軍36艘運兵船在軍艦的護送下,2.4萬人及大量軍馬輜重,從10月23日至11月7日整整登陸了15天。清政府事先得到了這次日軍行動的情報,如能派一支勁旅憑險扼守海岸,海軍攻襲敵艦,則可對敵形成兩面夾攻之勢。但奇怪的是,岸邊小股清軍放了幾槍便了無蹤影,海軍根本沒有出動。日軍在毫無抵抗的情況下,得以從容登陸,打開了進攻旅順的大門。很快,清政府經營20多年,耗銀數千萬兩的重要軍事基地旅順陷於敵手,大量船隻、武器、裝備、糧食被敵繳獲。日軍獸性發作,殘忍地進行屠城,旅順數萬軍民被殺害,全城僅有36人倖免於難。

不久榮城和威海又重蹈覆轍。山東榮城距北洋海軍基地威海僅有30海里,是日軍襲擊威海的最佳路線。1895年1月29日,日軍聯合艦隊掩護50艘運兵船共3.4萬人,用5天時間在榮城登陸。中國陸軍未能組織有效抵抗,海軍近在咫尺,但李鴻章命令「以艦隊全力堅守劉公島」,伏匿於威海坐以待斃。日軍艦隊司令伊東佑享後來承認:「如丁汝昌率艦隊前來,用魚雷艇對我襲擊,我軍豈能安全上陸?」

登陸和反登陸作戰,本是最為慘烈的作戰類型,一般來說,反登陸方都會依靠防禦體系———包括岸邊陣地和海上襲擊,使處於不利條件下的登陸方腹背受敵,遭到沉重打擊,甚至登陸失敗、全軍覆沒,中外戰例中不乏此

3. 義大利軍隊真有你想得那麼弱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同為軸心國的義大利軍隊,相比與日本和德國來說,戰鬥力實屬不堪一擊。第二次世界大戰有了義大利軍隊的加入,使得殘酷的戰爭中涌現了很多詼諧的事件,因此有網友說到:「近代戰爭歷史上,如果沒有義大利,那麼充滿的只是血腥和殺戮。」可見義大利軍隊在戰爭中,作為搞笑擔當,還是有一定存在感的,下面小編就將給大家講述一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尤其能顯現義大利軍隊戰鬥力的五大詼諧事件。

一名英國士兵正在看押他的義大利俘虜

5、曾被稱為最配合的戰俘:第二次大戰中,由於義大利的戰俘實在太多,盟軍來不及造戰俘營,於是便讓軍需官發給他們原材料,讓他們自己搭個戰俘營把自己關起來。二戰末期,奧地利的集中營關押著德意日三國德俘虜,德國人組織起來嘗試挖洞逃離戰俘營,日本人也組織起來刨腹自盡,而義大利人即使在集中營大門沒有關上的時候也非常配合地乖乖呆著,這時偶爾去騷擾一下經過的可愛女孩。

4. 八路的炮彈打完了怎麼辦

八路軍屬第二戰區序列 國民政府軍政部門對八路軍有一定的物資供給,只是面對八路軍的壯大速度物資供給就變得很有限。國民政府基本每月供給八路軍50萬法幣以供其購買糧食物資。至於武器彈葯必然很有限 因為當時整個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加之當時中國本來就沒有製造重武器的能力 所以全部仰仗進口。當然這其中必然有客觀因素(進口的本來就少當然先盡著中央軍了)能分到八路軍的就寥寥無幾了。炮彈打完了1.靠繳獲2.向國民政府第二戰區上報申領(可行性比較小,以LZ說的義大利炮為例國民政府和義大利就沒有軍火交易當然也沒有進口數額)或者以同口徑炮彈代替3.八路軍有自己的地下軍工廠和武器專家可以自行仿製
基本就這些了 有什麼不懂的可繼續提問

5. 義大利二戰時真的有那麼弱嗎

假的

6. 沒有什麼是一發義大利炮彈解決不了的,如果 來自

改自亮劍電視劇台詞二營長把老子的義大利炮拿來

7.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義大利軍隊的戰鬥力水平如何

一名德國將軍說:如果義大利保持中立的話,我們只要兩個師來監視它;如果義大利與我們作對的話,那我們就用5個師來攻擊他;但義大利與我們結盟,我軍就必須耗費50個師的力量去保護他!!

在歷史上的二戰時期義大利的呆已經到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境地,給後來的歷史學家研究留下了不少笑話:

第一,關於吃

1*有什麼辦法能在戰場上也吃到美味的食物嗎?在這一信念之下,當其他國家都在忙著開發新型武器時,義大利因為想要吃好吃的軍食而發明了冷凍乾燥的保存食物法……讓聯合國大為震驚。

2*在離補給站10公里的戰場上因為肚子餓,全軍煮義大利面吃,然後全軍被敵人輕松俘虜…

3*午餐時間戰斗會停止,PASTA吃完了就會失落地躲到戰線後方……

4*義大利的軍服是紳士裝,並且從全世界購入了3000萬噸紅茶。義大利某著名紅酒的包裝上有「喝醉了便不會畏懼戰鬥了」這樣的宣傳語。在被敵軍繳獲的物資中,紅酒比彈葯的數量還多

5*義大利抓到的俘虜每天都能吃豪華套餐……一個英軍飛行員被義大利抓獲,投入了俘虜集中營。當天晚上,他在監牢中得到了自己的晚餐。那是從前菜開始到通心粉和肉食,連最後的水果和紅酒都配備齊全,豪華到不自然的料理。
「這就是所謂最後的晚餐嗎……」
第二天早上,一個看起來階級很高的將校出現在他面前:「昨天我們犯了一點小小的錯誤,給身為將校的閣下提供的是一般士兵的晚餐。這絕對不是有意虐待俘虜,能看在我的面子上原諒那位出錯的看守嗎?」

6*某俘虜營的義大利越獄了,因為沒有PASTA吃,他們跑到了另一個有PASTA的俘虜營,後來,之前的俘虜營向他們保證會提供PASTA,於是他們又回去了……

7*德軍在沙漠中接收到義大利的救援請求,派出了一個中隊的兵力前往救援。當他們與義大利會合的時候,發現對方正用寶貴的水煮通心粉……

第二,關於軍備:
1*跟同盟國宣戰了之後才開始想作戰計劃……

2*義大利有一次找不到適合放置炸葯的倉庫,便心想教堂不會遭到敵軍的空襲而將100噸以上的炸葯堆到了城市中間的聖納扎羅教堂。結果教會尖塔被雷劈中……城市因大爆炸而瞬間炸飛了五分之一…

3*在機場調查燃料不足的原因才發現沒有燃料管理部門……

4*某種戰斗機在設計時曾經採用過密閉機艙的先進設計,然而由於有飛行員抱怨說「感覺不到風的氣息」而恢復了開放式的設計。因此,直到二戰最後義大利也沒有開發出高速戰斗機……

5*槍枝設計師為了保持戰場清潔,而發明了可以把彈殼塞回彈鼓的機槍……(義大利搖白旗:我愛環保!!)

6*手榴彈品質極差,丟出去不知道會不會爆炸也不知道何時會爆炸,但就在放鬆警惕的時候也許就爆了……

7*飛機上不裝無線電。

8*義大利海軍為了創設潛水部隊,委託精密機械開發工廠製作防水手錶。結果,製造出的成品連讓指針回轉的空間都沒有留下,而且笨重到可笑。這一發明的唯一作用是給其他的廠商提供了防水手錶的靈感。

第三,關於戰鬥力:

1*因為國家意識太薄弱,人少的驅逐艦跟潛水艇比戰艦還活躍。

2*用大炮機關槍打不過用弓箭的土著人,能用鋼鐵船打輸木船的也只有義大利了。

3*對上義大利軍,敵軍的士氣就會上升;義大利負責的戰線就會被突破;連續打贏義大利兩次的將軍會被人嘲笑 。

4*快輸給衣索比亞就准備放毒氣……偷襲投降前的法國還被打回來的事跡也是家喻戶曉…

5*美軍登陸義大利,與義大利對峙的時候,美軍感覺到義大利人毫無戰爭意志,因此刻意減弱了攻擊力度。一次德軍偵察機飛過戰場偵查,義大利軍指揮官心想面子太掛不住而下令裝作正在作戰的樣子攻擊,美軍也毫無干勁地反擊。這場戰斗被德軍偵察機發現,感慨地說:「厲害!義大利人制止了美軍的攻勢!」(神啊)
之後德國的增援部隊到達,開始了一場真正的激戰。

6*義大利夜間曾經有過「我們睡著了的話對方一定也睡了,因此不會被攻擊的」這樣的說法,最後遭到了英軍的奇襲。

7*連打兩場敗仗是「打仗多無聊我們回去泡妞吧」的暗號。

8*以偉大的科學家「伽利略」命名的潛水艇在與英國一艘武裝漁船的對決中失敗,並被對方捕獲。開始時「伽利略」號對對方發起攻擊,卻被連照明瞄準器都沒有配備的漁船(注意:是漁船!)連續命中,最終因艦長受傷而投降。

9*1940年6月30日,義大利駐利比亞總督巴爾博元帥在托卜魯克上空被義大利自己的高射炮兵擊落。義大利人為了掩飾這一杯具,便宣布元帥是在同英國人進行空戰中遇難的。
用高射炮誤射自家元帥,使他成為被誤傷的二戰軍人中軍銜最高的人……

10*1943年盟軍在義大利登陸,有一個戰場,盟軍激戰一早晨,無一傷亡。惟一的損失是自己的飛機把空降兵投到了大海里(把沙洲當成了灘頭)。

11*二戰時義大利進攻希臘,義大利士兵卻一致地說我們沒法進攻, 因為希臘境內有芬蘭部隊(芬蘭軍人在蘇芬的冬季戰爭中把蘇聯人打的非常慘)。墨索里尼於是要求芬蘭從希臘撤軍,芬蘭調查後發現只有三名芬蘭士兵和三名軍官在希臘當志願兵, 於是回復墨索里尼說, 所謂的部隊只有六個志願者. 墨索里尼十分生氣, 發電報給芬蘭: 我指的正是這些人!

12*薩拉落登陸戰中,盟軍在灘頭沒有遇到抵抗,隨軍記者報道,盟軍在灘頭遭遇的最強的抵抗來自於當地動物園因為轟炸流落出來的一隻美洲豹,咬傷了兩名美軍士兵。

13*拓撲路克之圍時,隆美爾一大早巡視陣地,發現一個精銳的義大利火槍點擊營的防區里空空如也,只有一地雞毛。

14*義大利被希臘打的時候,法國人在意法邊境豎了路牌:希臘人,止步,這里已經是法國。

15*隆美爾訪問北非戰線義大利戰壕的時候,遭到了盟軍的炮擊。義大利們馬上趴在地上,口中祈禱著「哦哦,瑪麗亞大人!」
隆美爾對義大利的指揮官說了這樣的話:「讓他們停止祈禱,開始反擊。我想說的就只有這個。」

第四,關於投降:

1*北非一場戰役中,為數不多的英國軍坦克向義大利的反坦克炮陣地沖鋒,剛開始時,義大利還開炮還擊,但過了兩三分鍾就突然停止,搖白旗投降……事後英國人問其原因,義大利人理直氣壯的回答:彈葯箱沒有撬棍打開……

2*美軍轟炸撒丁島前面兩個小島,上面駐扎了一萬多義大利人,但是最後盟軍轟炸總共炸死了40多義大利人,義大利就接受了美軍飛行員的勸降。

3*5000人的義大利軍遇到一個連的英軍設下的路障後就地繳械。

4*在南斯拉夫,一名被游擊隊俘虜的德軍軍官十分驚訝地問:「你們哪來的反坦克炮啊?」當游擊隊員告訴他是從他們的盟軍--義大利人手裡繳獲的後,他感慨不已:「唉!這些可愛的義大利人。

5*丘吉爾打電話詢問英軍司令奧金萊克俘虜多少義大利的時候,奧金萊克得意洋洋的說:「數不清,大概五畝地的軍官,200畝地的士兵。」

6*北非戰場上,英軍有在一戰率領25人與10000意軍作戰,並俘虜8000人以上的戰績。

7*西西里戰役,美軍投放「炮彈傳單」,傳單說,這些傳單可作為「投降證」,帶上它門就可以到盟軍的後方領取食物並獲得安全。
就在第二天清晨,一批義大利人跑了過來,每個人的手中都拿著傳單,有的人還忐忑不安地問:「這是投降用的憑證嗎?」在得到肯定的答復後,他門全都高興地交出了手中的武器。第三天、第四天……開始是數十名一批,後來則是成百人拿著傳單跑過來。有一次,兩個義大利士兵帶著傳單投降後,告訴美軍說,他們連隊還有60 多人想來投降但是又不敢過來,因為他門手中沒有「投降證」,於是,美軍馬上派人帶上「投降證」將這些人全部帶來。還有一次,一名義大利士兵專程過來要求在給他一份傳單,以便讓他的弟弟也能來投降。

8*北非,英軍接受一群持槍的義大利士兵投降。英軍由於忙著收拾戰利品而來不及管理義大利俘虜,便向他們怒吼道:「別吵鬧!到那邊去!」,然後繼續到處搜集戰利品。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俘虜們為了尋找英軍,只好把槍舉在頭上四處走動起來。還有,由於戰俘太多,英軍來不及造戰俘營了,只要讓軍需官發給義大利戰俘原材料,讓他們自己搭個戰俘營把自己關起來。

9*二戰末期,奧地利的集中營中關押著德意日三國的俘虜。德國人組織起來嘗試挖洞逃出收容所,日本人組織起來剖腹自盡,而義大利人即使在集中營大門沒有關上的時候也非常配合地乖乖呆著,偶爾會出去騷擾可愛的女孩子。

第五,關於同盟國:

1*1943年盟軍攻到義大利家時,迎戰的是德軍……

2*才加入軸心國,軸心國就哭著向他們道歉。

3*最慘的應該是德國……還是在北非,隆美爾發現了一個關押義大利戰俘的英國戰俘營,就本著同志友愛來進行救援,結果,槍聲一響,義大利人就跟著英國人跑……

4*義大利一個整編師被287個美國人包圍了,德國出動了3輛坦克進行救援,戰勝了冒進的美國人。但在義大利童鞋完美的步坦配合下,美軍跑掉了274個人……

5*德國人對理想戰爭的定義是:用德國的武器, 蘇聯出冬季裝備, 英國出夏季裝備, 美國負責伙食, 法國提供娛樂, 由芬蘭人掩護側翼, 而當面的敵人的是義大利人。

6*沒發現義大利已經參戰的同盟國也不少。

7*義大利對德國最有貢獻的一次恐怕是在它投靠同盟國之後——義大利的裝備被德國洗劫導致德國當年軍工生產達到頂峰。

8*西方諺語:「我們這邊的義大利人」——二戰名言。二戰時義大利是軸心國之一,但總是打敗仗,拖後腿,在北非戰場上,義大利的部隊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後來美軍剛剛參與北非的戰凈,也是打了不少敗仗,當時英國人就戲稱美軍為:「我們這邊的義大利人」。後來這句諺語就在西方流傳開來。

9*《解放》裡面,墨索里尼對希特勒說的一句話:「你不了解義大利人,他們不喜歡打仗。」希特勒曾經說過:「整個義大利只有領袖是古羅馬人。」也曾有人說過「義大利是由10%認真的國民支撐起來的國家」。

10*為了外貿的資金來源,義大利會將連自己空軍都沒有配備的先進裝置賣給外國甚至敵國……

第六:關於戰役

1*先說跟中國有關的八國聯軍。其中義大利也有份,但是義大利童鞋慘到了什麼程度呢——他曾打算效仿德國派軍隊來華搶占勢力范圍,結果兩艘現代化的鋼鐵軍艦沒等靠岸就被清朝甲午後重建的弱小海軍(木頭船)給「震懾」跑了……陸軍也僅僅派出了80人——其中大部分還不是作戰部隊。比起侵略,我更願意相信是在湊熱鬧。

2*1922年——1935年,衣索比亞(北非戰場)
其實,整個二戰中非洲好像真不是主要戰場,但是義大利同學主動提出進攻北非(附加一句題外話,義大利童鞋曾在十九世紀攻打過北非,慘敗。當時德國首相俾斯麥曾經嘲笑義大利人「帶著滿嘴蛀牙而又有一幅極好的胃口,來到非洲大陸」)。義大利投入了坦克和飛機部隊,卻從開戰便一直慘敗,面對追擊而來的埃軍,毒氣發揮了救世主的作用。從此以後,毒氣隨著義大利軍的腳步散布到了整個衣索比亞。這可以算是義大利乾的為數不多的成功的事情了。順便一提,當時衣索比亞的軍隊裝備的只是小型槍械、舊式火槍,甚至還有隻使用長槍的部隊。

3*1937年3月 西班牙
從古爾達拉哈拉向馬德里進軍的4個義大利師團遭遇敵人攻擊,由於義大利出現大量投降者,最終從古爾達拉哈拉敗退。

4*1940年6月 英國-法國
義大利向英法宣戰的理由僅僅是出於對德意志取得的戰果的嫉妒(當年的德意志啊,不知道說啥好了)。由於宣戰這種宣戰毫無計劃,而且未有必要的物資准備,義大利籍的船隻仍散布在世界各個角落,在開戰後立刻被敵對國繳獲。因為沒有考慮過任何作戰計劃,在宣戰後10天內沒有作出任何軍事行動。雖然此後攻擊法國領土,但卻被僅僅兩個師團的兵力反擊逃回了國內。

5*1940年6月,在希特勒攻打法國的時候,義大利趁法國被德軍蹂躪到幾乎投降的境地時跟著湊熱鬧,結果被法國佔領了許多領土。

6*1940年10月入侵希臘時,義大利21個師團「百萬軍隊」被希臘13個師團反擊到阿爾巴尼亞邊境,並且要渡亞得里亞海進攻義大利本土……最囧的事情是——在此之前,希臘政府因為與德國關系良好而保持中立呢……(義大利,乃看準了再打啊……)此戰後,希臘跑到了同盟國陣營。(對德意志深表同情。)

7*1940年10月 英國

英國海軍的舊式雙葉戰斗機攻擊了塔蘭托灣的義大利艦隊,結果義大利艦隊一艘戰艦沉沒,兩艘戰艦中度受損。而英軍完全沒有遭到任何損失。

8*1940年12月 埃及-英國

義大利攻擊埃及的7個師團遭遇英軍兩個師團的反擊而敗退,13萬人被俘,並丟失了基勒內卡。為了救援義大利,德國不得不推遲一個月進行「巴巴羅薩計劃」,派遣部隊救援,並使用了計劃外的約7000台卡車(東線總共只投入過14000台卡車)。這對東線的戰況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

尤為值得一提的事兒是,英軍以不到30台坦克的軍隊,摧毀了400多量坦克的義大利軍隊,三萬英軍士兵面對四十萬義大利士兵時,英軍俘虜了「大概五畝地的軍官,200畝地的士兵」……

9*1941年3月 英國

義大利和英國艦隊在馬踏板海峽戰斗,義大利損失三隻重巡洋艦,英國無損失。

10*1942年 英國

義大利25萬兵力與英軍3萬5千人戰斗,不久後投降。

11*1942年12月 蘇聯

義大利在頓河河畔遭到蘇軍攻擊,立刻放棄了所有裝備撤退。而在11月時遭受同樣攻擊且裝備落後的羅馬尼亞軍隊則堅持戰鬥了數天。
並且,10月時羅馬尼亞軍曾提出過趁蘇軍攻勢停頓時主動出擊的提案,但因為補給上的問題最終沒有實行。而義大利軍從來沒有提出過如此具有建設性的提議。

7*義大利戰場

1943年7月,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府垮台,由巴多格利奧組成的新政府開始與美英秘密談判投降事宜,同時,希特勒在墨索里尼垮台後的次日便迅速集結了8個師,由隆美爾元帥任司令,8月初,越過邊境進入義大利北部(義大利,為毛盟軍打到你家,迎戰的是德意志啊……德意志,乃真厚道!)。9月13日,救出來遭囚禁的墨索里尼。義大利戰場的戰爭打到1945年4月27日,游擊隊(竟然是游擊隊?!)抓住了墨索里尼和他的情婦,4月29日,德無條件投降書,並於5月2日生效。至此義大利戰役全部結束。

(義大利:果然和平才是最好的啊……義大利,乃真的不要去打仗了……乃沒這個天分啊……德意志,自從你收了義大利這天然白小受後,乃成了世界上最值得同情的小攻……掬一把辛酸淚……)

第七,義大利人在沒有戰爭時很強

1*墨索里尼下台後,羅馬被德軍佔領。由於發生過幾次男子乘坐自行車用小刀襲擊德軍的事件,德軍發布了禁止使用自行車的公告。不久,羅馬的自行車商店以驚人的速度將所有的自行車改造成了三輪車,從此開始德軍面前長期有大量的三輪車滾來滾去。

2*德軍為了補充運輸能力上的缺陷而徵用了義大利市民的汽車,一個被徵用了車的女演員安娜為了表示不滿,推著農用大八車走上街道,對著德軍怒吼「走開!走開!」然後在眾目睽睽之下通過德軍陣地離開。

3*在北非戰場上,德軍和義大利一起搜捕英軍。由於英軍士兵隱藏在土著居民的村莊中,因此很難尋找。德軍來回搜索村莊,也沒有取得很大的成效。
義大利見此狀況,對當地的土著居民說:「如果告訴我們英國人在哪的話,就給你們5袋砂糖和小麥粉!」結果第二天,英國士兵全部被抓獲。
最後用黑塔利亞中羅馬爺爺的歌來結尾吧:

世上所謂的地獄就是-----

廚師是個英國人
警官是個德國人
技師是個法國人
戀人是個瑞士人
銀行家則是義大利人……

世上所謂的天堂就是-----
廚師是個法國人
警官是個英國人
技師是個德國人
銀行家是個瑞士人
戀人則是義大利人……
其實,我們在圓圈圈的地球上,快樂才是永恆,和平才是主題……

PS:天然呆國家出產的天然呆總理——義大利家現任總理貝盧斯科尼!

8. 義大利 dart 制導炮彈還在研製嗎

2009年就通過靶場試驗了

現在是奧托76毫米炮的標配彈葯
可惜就是彈葯更新太快,比起AHEAD體制彈葯,Dart的殺傷力仍有不足

9. 在二戰中,義大利為何會成為戰敗國

這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墨索里尼太過於看重形式,打仗最重要的是戰術戰略以及整個軍隊的實力,還有武器的裝備,可是他卻認為軍隊的形式決定了軍隊的戰鬥力,所以他把他的精力都花在了挑作戰時的樂隊,還有指揮時指揮棒的樣式和款式,不去深入探究戰略戰術,一味的追求花里胡哨的東西,這樣子怎麼可能打勝仗,雖然他後面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可是為時已晚。


第三個方面就是裝備武器方面,義大利軍隊的武器比起英國還有德國來說相差甚遠,他們的戰車和裝甲車的馬力都不足,所以射出去的炮彈半徑也很短,同樣的距離,人家能把你的老巢給炸了,但是你連別人的邊緣線都夠不著。並且士兵所用的步槍和機關槍都已經是老古董了,長官的不重視,武器的落後,讓打仗的士兵全員低落,心理上面就輸給別人一截,甚至很長一段時間,義大利士兵都有自卑情結,而這些因素最終導致了他們走向失敗。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炮彈不夠怎麼解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去伊朗旅遊買什麼 瀏覽:821
和平精英國際服怎麼永久玩天數 瀏覽:832
印度人如何增兵 瀏覽:337
伊朗身份證怎麼寫 瀏覽:502
秦朝沒有統一中國之前怎麼辦 瀏覽:207
伊朗藏紅花怎麼找到 瀏覽:753
到印度貨運多少錢 瀏覽:978
中國到北非需要多久 瀏覽:198
中國最厲害的是哪個軍種 瀏覽:656
3月12號中國疫情多少例 瀏覽:496
印度國民用什麼語言 瀏覽:908
印尼手機上網怎麼樣 瀏覽:953
為什麼伊朗會爆發新冠 瀏覽:24
中國隊和伊朗隊什麼時候比賽 瀏覽:254
南越和越南代工哪個口感好 瀏覽:523
中國人壽康悅怎麼改版 瀏覽:869
伊朗大換幣後什麼保值 瀏覽:434
印度為什麼吃高熱量食物 瀏覽:930
義大利星巴克為什麼這么多人開店 瀏覽:833
中國郵政在哪裡舉辦 瀏覽: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