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伊朗秘密計劃泄露,白宮立馬轉變態度呼籲「坐下談判」,伊朗會答應嗎
實際上美國對伊朗問題一直都是進行口頭警告和經濟制裁,希望以此把伊朗逼到談判桌上。然而直到伊朗的石油出口被限制到只有十分之一了,伊朗人還是沒有妥協。
二、特朗普的治國理念
特朗普在成為美國總統之前是一位很成功的商人。特朗普在上台之後聲稱要改變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負債國這一現狀,還說要在自己任期內結束美國的所有海外戰爭。雖然特朗普也曾下令對伊斯蘭國恐怖組織發起打擊,但是這只是一次小規模的軍事打擊。
所以說,伊朗人正是發現了美國人現在已經無力發起針對伊朗的全面戰爭這一點才可以對美國如此強硬的。
㈡ 伊朗究竟是為了什麼原因和美國交惡
主要原因是伊斯蘭革命的勝利。
起因事件:
1、伊斯蘭革命:
1951年,穆罕默德·摩薩台成為伊朗民選首相,把被美國與英國佔有的石油資源,實現了國有化,歸伊朗人們所有。
英美豈能白白讓自己利益受損,於是,英國軍情六處和美國中央情報局共同策動了一場『阿賈克斯行動』,成功在1953年推翻時任總統摩薩台,讓巴列維國王重新上台。
巴列維上台後宣布施行『白色革命』,依照美國藍圖來進行改革,同時打壓國內宗教勢力,還簽下了美國軍事人員在伊朗的治外法權。
那時的德黑蘭儼然成了西方文化大都市,婦女著裝西化,可口可樂大廣告牌隨處佇立。這引起民族、宗教人士的極度不滿。
伊朗開始爆發大規模的反對國王的群眾運動,政府出動軍警鎮壓,在德黑蘭,有數萬示威者被打死,
1979年,宗教領袖發動伊斯蘭革命,全國各地大規模示威和罷工,交通中斷,伊朗軍方宣布中立,巴列維被迫流亡,巴列維王朝覆亡。
2、美伊斷交
1979年4月1日,霍梅尼宣布改國名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舉行公民投票,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
同年10月,流亡國王巴列維前往美國治療淋巴瘤的消息被傳回國內,憤怒的德黑蘭穆斯林群眾沖入了美國大使館,扣留了使館人員,自此美國與伊朗斷交。
這場人質危機始於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續到1981年的1月20日,長達444天。
電影《逃離德黑蘭》講述的就是這一伊朗人質危機事件。
(2)伊朗怎麼看待白宮易主擴展閱讀:
美國制裁對伊朗的制裁:
路透社稱,為遏制伊朗導彈與核計劃並削弱伊朗在中東地區影響力,特朗普5月宣布退出伊核協議,8月重啟對伊非能源領域制裁,現在又宣布新制裁,試圖用一系列「組合拳」令伊朗最終屈服。
美國財政部發布通告稱,從5日起對涉及伊朗金融、航運、航空、能源等領域超過700個個人、實體、飛機和船隻實施制裁,其中包括50家伊朗銀行及其境內外分支機構、伊朗國有航空公司及旗下67架飛機和伊朗原子能機構。
此次制裁重點瞄準伊朗石油出口。伊朗石油蘊藏量位居世界第四,是石油輸出國組織中僅次於沙特和伊拉克的第三大產油國。按特朗普所說,制裁是要「迫使伊朗的石油出口收入降至為零」,以限制伊朗介入葉門、敘利亞等國,並迫使伊朗同意就核問題重新談判。
此外,美國國務卿蓬佩奧5日宣布,美國將暫時允許8個國家或地區在美對伊朗制裁後繼續購買伊朗石油。這些國家或地區包括:中國、印度、義大利、希臘、日本、韓國、土耳其和中國台灣地區。豁免期限只有180天,到期後不會延長。
另據報道,為展示高大形象,特朗普在宣布對伊朗新制裁時,模仿美劇《權力的游戲》「凜冬將至」橋段,在「推特」上發布一張海報圖。圖中他從層層迷霧中走來,配以「制裁將至,11月5日」字樣。
對此,《權力的游戲》製作方美國HBO電視網迅速聲明「不希望商標被用於政治用途」。接下來,美國網友輪番斗圖,以相同底圖繪制「訴訟書將至」「米勒將至」(註:米勒是負責調查特朗普團隊「通俄門」的特別檢察官),甚至「牢獄將至」。
㈢ 伊朗總統如何看待美國推出伊朗核協議
特朗普於當地時間8日宣布,美國將退出伊核協議。他於當日在白宮發表電視講話時,稱伊核協議是「糟糕」的協議,並表示美國將重啟在伊核協議下豁免的「對伊朗制裁」。
伊朗總統哈桑·魯哈尼(Hassan Rouhani)第一時間批評美國此舉「違反國際協議」,是非法的舉動。他也表示,特朗普關於美國退出伊朗核協議的決定是一個歷史性事件,而伊朗將繼續履行協議。
魯哈尼還指責美國近40年來一直奉行敵視伊朗的政策,也沒有履行2015年達成的伊核協議規定的義務。對於美國的制裁威脅,魯哈尼表示伊朗經濟不會受到影響,伊國內市場能保持穩定。
㈣ 伊朗秘密計劃泄露,白宮立馬轉變態度,想要談判的話伊朗會答應嗎
伊朗答應的可能性挺大的,人們都希望世界和平沒有戰爭。特朗普宣布對伊朗的石油出口清零之後,中東地區就成為了全世界最為關注的焦點地區之一,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美伊兩國在波斯灣內也是劍拔弩張,而雙方的矛盾也開始由制裁轉移到了核問題上。而且隨著美國的制裁不鬆口,這也讓伊朗在核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開始了逐步在軍事上的施壓,並希望伊朗能在此方面回頭。
現在由以色列透露出這個消息,華盛頓不得不考慮一下後果,雖然說以色列的話中明顯的有水分,但是美國也不能不做出回應。而就在內塔尼亞胡發布消息的當天,特朗普表示願意同魯哈尼進行無條件進行會晤。就連鷹派博爾頓也發生了態度上的逆轉,表示願意坐下談判,釋放了讓步的姿態。
㈤ 伊朗門的尷尬應對
面對咄咄逼人的國內外輿論潮流,一向鎮定自信、談笑風生的里根,彷彿老了許多。1986年11月13日晚,他出現在全國電視廣播網的屏幕上,神情呆滯,表情尷尬。他首次承認。一年半來美國和伊朗之間有秘密外交接觸,他的確於當年5月派麥克法蘭秘密訪問伊朗,並曾授權向伊朗提供武器。他接著辯解說,政府之所以要如此做,是因為它有4個目標:同伊朗恢復關系;結束兩伊戰爭;消除中東的恐怖主義;使被扣押在黎巴嫩的美國人質獲釋。他重申,政府的這些做法是符合美國的根本利益的,盡管要冒很大的風險,但「保持沉默的風險已超出了把事情講出來的風險。」 此後不久,里根無可奈何地對《時代》周刊的記者說:「這些天來,我喉嚨里猶如卡著一個苦膽」。可見其窘迫之狀。
11月9日,里根在白宮又舉行了一周來的第二次記者招待會。面對那些令人頭痛的,曾被西奧多·羅斯福罵為「扒糞者」的「無冕之皇」們,里根顯得局促不安,回答問題支支吾吾,吞吞吐吐。他試圖進一步解釋他的政府在美伊交易中的所作所為。他認為,這一交易不是一個錯誤,也不是一次失敗,相反,這場「風險很大的賭博」是有條件地進行的,並且達到了部分目的。
他說:「我就象一個賭徒,知道這個行動所冒的巨大風險。但這是我的一項活動,是我一個人的活動,我對勝負負全部責任。」「我沒有違反任何法律,盡管我沒有象法律規定的那樣及時向國會報告。為保護美國人質的生命安全,繼續在某些方面保密的作法是正確的。」他接著責怪新聞界對這一交易的披露斷送了另外兩名美國人質獲釋的機會。 他還使用了林肯的名言作自己的擋箭牌:「假如事實證明是對的,這些指責將無關緊要,假如證明是錯的,10個天使說我是對的也沒用。」 當被質問到他是否破壞了向伊朗禁運武器的政策時,他擺了擺手,有些慌張地說:「為了我們的目的,放棄一下禁運是值得的。當然,武器禁運現在和將來仍繼續有效。」 當被問及是否有其它國家參與此事時,他表示沒有。但記者招待會結束後10分鍾,白宮以他的名義發表聲明說:「人們可能對我今晚的一個回答會產生某種誤解。確有一個第三國參與了我們同伊朗的秘密計劃。」但聲明稱第三國向伊朗運送武器不是由華盛頓授意的。所謂的第三國,白宮雖沒有點名,但人們自然想起了以色列。
顯然,里根在記者招待會上亂了方寸的,他未能平息國內外輿論的不滿,沒有平息國會山裡嘈雜的指責聲,反而使公眾的疑團越來越大。由民主黨控制的國會則窮追不舍,聲言「定要弄個水落石出。」國會兩院不斷舉行聽證會進行調查,案情越揭越深,大有要把共和黨政府拉下馬之勢。
㈥ 白宮最後一次放棄對伊朗的制裁意味著什麼
當地時間12日,美國白宮表示,最後一次放棄對伊朗的制裁。這也意味著,特朗普目前仍保留伊核協議。
12日援引伊朗議會國家安全與外交委員會主席布魯傑迪的話回應稱,「伊朗絕不會就自身的導彈政策退讓哪怕一步,美國人必須了解的是假如他們想違背核協議並採取不理智的行動,我們目前的能力已經遠超協議達成前。」
㈦ 伊朗門的白宮內訌
「伊朗—尼加拉瓜」雙料丑聞剛敗露,里根班底便慌作一團,紛紛向新聞界發表談話,表示自己「清白無辜」,並相互推諉指責,怕火燒到自己身上。
國防部長卡斯帕·溫伯格放出風聲說,他早就在國家安全委員會的一份有關備忘錄上對美伊交易一事批註道:「此事荒唐」當他得知軍售款項轉給尼加拉瓜反政府軍時則似乎怒氣十足,說:「這種事本來不應該發生,我感到十分驚駭,支持尼加拉瓜反政府軍是可以的,但不能用這種方式,應由國會撥款。」12月4日,他指責麥克法蘭在美伊交易問題上給里根出了「餿主意」。
中央情報局局長威廉·約瑟夫·凱西則稱他在該案中「沒起什麼作用」,直至 1986 年10月才「聽說」轉移款項一事。
號稱「美國外交政策設計師」的國務卿喬治·普拉特·舒爾茨自稱一直反對「武器換人質」的作法,對具體情況也只是「略有所聞」。但麥克法蘭斥責舒爾茨撒謊,他稱舒爾茨經常聽取他關於秘密使命的匯報。話說回來,即使情況真加舒爾茨自稱的那樣,作為堂堂美利堅合眾國對外政策的執行人,對如此重大的問題竟一無所知,那隻能說明他是一位「只是部分時間處理對外政策的業務經理。」
有意在1988年問鼎總統寶座的副總統老布希則竭力與里根保持距離。他先是默不作聲,避免發表任何評論。但在記者的一再追問下,他終於在 11 月28日打破了沉默,他承認,美伊交易「損害了我們的信譽」,但「此舉對於阻止蘇聯對伊朗的入侵是有特殊意義的。」他說他知道美伊交易這件事並曾表示過支持,但他進一步說,「在某些方面表示過某種程度的保留意見。」他認為,這一丑聞可能損害了他尚未宣布要參加的總統選舉,他說:「我知道有許多猜測,我認為,如果有人在外面正在刮台風的時候就試圖預測兩年後的氣候情況,那麼,我想他肯定是瘋了。」
閣僚們忙於自保而無暇救駕倒也罷了,可有的人反戈一擊,將里根推到更加難堪的境地。麥克法蘭在國會作證時反復聲稱里根事先批准了向伊朗出售武器,副國務卿懷特·黑德在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上不客氣地指責了里根。溫伯格也說里根對軍售款項轉向尼加拉瓜反政府軍一事是知情的。面對這番景象,里根該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吧。有消息說,事件發生後的一段時間內,里根頻繁與尼克鬆通電話,向他討教辦法,並傾訴了滿腹苦水。
㈧ 伊朗門事件是怎麼回事簡潔一點
伊朗門事件:由以色列牽線搭橋的武器人質和麥克法蘭出訪德黑蘭的秘聞一經之於眾,舉世嘩然,里根在美國國內受到廣泛指責,他遇到自己的「水門事件」。1985年6月,美國環球航空公司飛機上的人質從大馬士革回到美國,這件事使美國意識到,實際上是伊朗在背後牽線的結果。由此,美政府就想到要了解伊朗的宗教領袖,能否對黎巴嫩施加影響,促使在黎被扣押的美國人質恢復自由。通過中間人進行試探,伊朗暗示,期望得到前國王巴列維在美購買的一批戰斗機的零部件,以便恢復使用這些早以擱置的飛機。因美國同伊朗中斷關系6年,正當白宮苦於無從下手時,以色列外交部辦公廳主任戴維在總理佩雷斯同意下,向美政府提議,利用一個在伊朗長期活動的軍火商考柏,寧格蒂在該國的廣泛聯系,來為華盛頓服務。這個建議得到當時還在擔任總統安全顧問的麥克法蘭的同意之後,經里根總統批准,開始悄悄執行了。麥克法蘭及其助手與伊朗代表進行了極為隱密的會談,會談中由以色列擔保,本著一飛機軍用物資交換一名人質的原則,分別於1985年9月,1986年7月和11月釋放了三名人質。
1986年5月,麥秘訪伊朗,伊官員不僅同麥進行接觸,而且美國提出一系列條件,美國只答應第一條即提供巴列維國王購買並以付款的飛機和坦克配件及其他武器。伊朗要求為得到滿足,於是伊朗議長拉夫桑賈尼於11月4日突然公開了麥訪問伊朗的秘聞。以武器換人質的秘密交易,涉及到美國對恐怖活動和兩伊戰爭的態度。美過去採用絕不向恐怖分子屈服,也不用他們談判的政策,因此,以武器換人質立即引起國內外巨大的震驚。
㈨ 如何看待伊朗反擊美國
伊朗也就是嘴硬了,只能表達抗議,沒有辦法進行反擊,實力不允許啊。
㈩ 伊朗門的餘波猶在
1988年3月16日,特別檢查官沃爾什對諾思提出起訴。被起訴的罪狀多達14項,最為關鍵的兩項是諾思犯有陰謀罪和盜竊政府財產罪,主要證據是私自將賣給伊朗軍火的1400多萬美元利潤轉給了尼加拉瓜反政府軍。諾思否認了對他的這兩項關鍵指控,並聲稱白宮文件和總統可以證明自己無罪。而白宮則以多種理由反對出示「秘密文件」,還堅決反對傳喚總統,因為法律規定「現任總統不能當堂作證。」
既然沒有足夠的證據,審判不得不避重就輕。經過兩個月的審判和長達12天的審議,在檢查官提出起訴的12項罪名中,僅有3項成立,其餘9項被判定證據不足。而諾思本人對裁決不服,他表示「要象一名海軍陸戰隊戰士那樣戰斗到底,不管要用多少年,直至最終證明無罪。」 1989年7月5日,華盛頓聯邦地方法院法官格塞爾正式宣判諾思三年緩期徒刑及15萬美元罰金,並從事1200小時的無報酬公務活動,禁止擔任公職。
在此之前,麥克法蘭因為在「伊朗門事件」中的所作所為而於1989年3月3日被判處兩年緩期徒刑,2萬美元罰款和200小時的無償公共服務。
波因德克斯特被指控犯有欺騙國會和阻撓國會調查「伊朗門」事件等 5項罪名。波因德克斯特的辯護律師說服法官格林傳訊里根到庭作證,他企圖使自己的委託人在里根的招牌下遮擋過去,輕松過關。
1990年2月16日和17日兩天,卸任後的里根花了近8小時在洛杉磯法院秘密作證。79歲的里根風采依舊,笑容可掬。步入法庭後,他朝波因德克斯特坐的方向笑了笑,神秘地眨了眨眼睛。接著,里根在法官面前舉起右手宣誓。法庭氣氛肅穆,除有關人員外,沒有觀眾和新聞記者。
隨後,里根開始回答辯護律師貝克勒和檢察官韋伯提出的問題。他的語調仍象在職時一樣平穩。雙方一問一答,時而切中要害,時而冗長乏味。近8個小時中,里根竟回答出100多個「不知道」,「不記得。」但有一點卻記得很清楚,他說他的行為一向合法,並一直建議行政助手們不要違法。他說,他沒有指使助手波因德克斯特欺騙國會和阻撓國會調查。對里根的證詞,華盛頓的評論家們說,沒有什麼新鮮東西,但再次顯示了他執政期內政府中一貫懶散的作風。
4月7日上午,聯邦陪審團在華盛頓地方法院宣布,波因德克斯特在「伊朗門」案中的5項罪名全部成立。
6月11日,53歲的波因德克斯特由華盛頓聯邦地方法院判處6個月的監禁。格林法官在宣布法庭裁決後表示,未給被告更嚴厲的刑罰,主要是考慮到他的軍旅生涯及大筆訴訟費用。
「伊朗門」事件至此完全告終了。但是,它給人們留下了許多難以解開的謎團,也給人們留下了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在這種意義上,它並沒有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