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德黑蘭會議的背景和意義
德國法西斯進攻蘇聯和日本偷襲珍珠港以後,英美兩國同蘇聯結成了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對德國作戰。1942年1月1日,中、蘇、美、英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發表了《聯合國家宣言》,表示要全力對抗德、意、日法西斯。這樣,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就形成了。2.當斯大林格勒會戰、中途島海戰取得偉大勝利以後,如何協調行動,共同作戰就成了十分迫切的問題。1943年11月下旬,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和蘇聯領導人斯大林都來到了伊朗首都德黑蘭,共同商量對德作戰的軍事問題。這是他們之間舉行的第一次會晤。
❷ 列舉二戰期間召開的具有反法西斯性質的兩個會議。
華盛頓會議、雅爾塔會議
❸ 二戰期間,為何蘇聯和英國要瓜分伊朗 伊朗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在傳統上是英俄大博弈的主要角逐地,在1907年英俄協議後也被兩國視為禁臠,不容第三國染指。 二戰爆發後,禮薩汗宣布伊朗中立,但並未限制德國在伊朗的活動。即使蘇德戰爭爆發後,仍不接受一些有遠見的臣屬關於要伊朗宣布站到反法西斯同盟一邊的意見。蘇聯政府多次向伊朗要求取締德國特務的活動,而禮薩汗也並未採取必要的措施 。英國想要伊朗的石油資源,蘇聯想要伊朗的出海口,因為蘇聯的出海口都在北冰洋和北太平洋,南方沒有出海口。 二戰結束之後,1946年3月2日,當初英蘇和伊朗三國同盟條約規定的佔領時限到來。英國軍隊按照協議撤出了伊朗。在二戰結束之後,英帝國已經自在崩潰邊緣,佔領伊朗對英國確實沒有太多的價值了。但蘇聯這時已經看到了冷戰即將來臨,而自己撤出之後,巴列維政權肯定會被美國控制。所以蘇聯盡管在3月3日也撤出了自己控制的最大城市大不里士,但卻顯得非常不情願。他們以伊朗境內存在對蘇聯的安全威脅為由,撤軍行動進行的非常緩慢。而伊朗這時當然也得理不讓人,在美國的支持下,向聯合國安理會提出抗議。但很明顯聯合國安理會是沒法對蘇聯這個常任理事國採取任何懲罰措施的,不過蘇聯還是感到了壓力,在3月24日答復會盡快撤出。當年4月,蘇聯和伊朗達成協議,伊朗許諾將其北部油田的開采權長期租借給蘇聯,5月蘇軍完全撤出了伊朗領土。 ❹ 歷史問題
20世紀,人類社會發生了重大變革。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社會生產力空前提高,民族獨立運動和反霸斗爭風起雲涌……然而,這一切,都伴隨著戰爭的陣痛。可以這樣說,戰爭,是20世紀歷史的一個重要特徵。回顧20世紀,我們不能忽略這段歷史中所發生的重大戰爭。 ❺ 德黑蘭會議的內容及其影響 一、內容 1、成立聯合國代替國際聯盟。 2、蘇聯可得波蘭東部一些土地作報酬。 3、通過了在1944年5月1日以前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決定,即諾曼底登陸。 4、蘇聯承諾,在對德戰爭結束後,參加對日作戰,但要求以獲得整個庫頁島為回報。 二、影響 1、它在反法西斯聯盟歷史上第一次協調了反對共同敵人的軍事戰略,通過了東西方盟國聯合打擊希特勒德國的一致作戰計劃,為1944年在歐洲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決定性勝利奠定了基礎,從而對大戰的進程和結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2、這次會議解決了美英蘇三大國長期以來存在的一些主要矛盾和分歧,增強了它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信任,鞏同了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團結與合作,這又為盟國今後解決其他各種問題和合作重建戰後世界和平奠定了基礎。 與此同時,在德黑蘭會議上,三大國為了自身利益也達成了某些損害他國利益的妥協,對戰後世界產生了不良影響。 (5)反法西斯為什麼第一次見伊朗擴展閱讀: 會議背景: 為盡快打敗德日法西斯,早日結束戰爭,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和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斯大林於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了首次會晤,史稱「德黑蘭會議」。 會議的中心議題是開辟第二戰場問題。三國首腦達成協議:進攻西歐的「霸王」戰役和進攻法國南部的戰役於1944年5月同時發動,登陸兵力達100萬人,蘇聯則承諾在同一時間向德軍進攻,以配合盟軍西線的行動。 關於對日作戰問題,蘇聯初步同意在歐洲戰爭結束後半年左右參加對日作戰。作為交換,蘇軍可以進入中國不凍港大連,大連可以在國際監督下成為自由港。蘇聯的此項要求並未經過中國國民政府的批准,損害了中國的利益。 會議還就戰後世界安排問題進行磋商。關於戰後德國的處置問題和波蘭邊界問題,未達成具體協議。美英都主張分割德國,美國主張將德國一分為五,英國則主張將德國東南部與別的國家合並組成聯邦。 蘇聯對這一問題的態度比較慎重,斯大林認為應當摧毀的不是德國,而是「希特勒國家」。所以,斯大林主張,必須徹底肅清普魯士的軍國主義勢力。會議對這一問題的討論沒有結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德黑蘭會議 ❻ 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 一、開羅會議 1、時間:1943年11月27日 2、與會國:中華民國、英國、美國 3、文件:《開羅宣言》 4、針對對象:日本。開羅會議為中國領土完整奠定基礎。宣言指出,「此次進行戰爭之目的,在於制止及懲罰日本侵略」。「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後在太平洋上所奪得或佔領之一切島嶼,在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華民國」。 5、背景:1943年6月初,美國總統羅斯福向中華民國政府表達了擬約丘吉爾、斯大林、蔣介石會談的意願。 10月28日,在莫斯科3國外長會議期間,羅斯福再次致電蔣介石:「莫斯科會議至今進行甚速,極望其結果得有裨於各方,余正促成中、英、蘇、美同盟之團結。羅斯福強調:「余知閣下不欲久離貴國,但現時遠行,對余甚為適宜。余正期望與閣下相見,因余信有多數問題,惟有吾人面覿,方能得圓滿之解決。」 11月2日,蔣介石致電羅斯福表示當如前往埃及與羅斯福、丘吉爾會晤。9日,羅斯福正式電邀蔣介石於21日抵達開羅。丘吉爾也致電蔣介石,表示將「藉此良機,不僅得以相互承認,並得以共同商討如何早日克服共同之敵人,獲得完全之勝利,以及相互保證同盟國間將來各方面之工作,以促進其安全和繁榮。」 1943年11月,宋美齡陪同蔣介石出席了開羅會議,擔任蔣介石的翻譯。蔣介石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在會後發表的《開羅宣言》中明確宣告:戰後,日本必須將東三省、台灣和澎湖列島歸還給中國。 6、影響:開羅會議是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的100多年中第一次以世界大國身份參加的會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確立了中國在世界的四強地位。 7、註:第二次會議 在1943年12月1日德黑蘭會議結束後,羅斯福、丘吉爾重返開羅,美英間對於緬甸作戰問題發生激烈地爭論。1943年12月4日會議開始以後,丘吉爾要求把反攻緬甸的力量抽調用於強歐洲第二戰場的「霸王」行動。 羅斯福自稱「倔強地像一頭騾子似的」同丘吉爾發生爭執,指出美、英對中國負有道義上的義務,沒有理由放棄在緬甸的兩棲作戰,但「英國人根本不願進行這場戰役,我沒有辦法使他們點頭」。羅斯福為了保持英美間的一致,不得不收回對蔣介石的保證。 12月7日,羅斯福致電蔣介石,說明由於准備1944年夏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需要大量登陸艇,就難以在孟加拉灣發動兩棲作戰了。這實際上意味著在第一次開羅會議制定的3國聯合作戰計劃已告失敗。 二、德黑蘭會議 1、時間: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 2、與會國:蘇聯、美國、英國 3、文件:《德黑蘭宣言》 4、背景:1943年7月,美國總計羅斯福建議斯大林籌組雙邊會晤。8月7日,英國首相丘吉爾也致函斯大林,建議在英國奧克尼群島的斯卡帕灣籌辦三方會晤。斯大林把自己要「將兩國代表會議……變成三國代表會議」的想法告訴了羅斯福和丘吉爾。 他建議將會晤地點定在阿斯特拉罕或阿爾漢格爾斯克。正在參加魁北克會議的丘吉爾和羅斯福於8月19日共同致函斯大林,除強調了三方會晤的重要性外,提出以阿拉斯加的費爾班克斯作為三巨頭會晤的地點。斯大林在復信中對三巨頭會晤的重要性表示了肯定,但提出,在蘇聯軍隊與「希特勒主力展開極為緊張戰斗」之際,他不能前往費爾班克斯這樣遙遠的地點。 之後,羅斯福又提出於11月15日至12月15日之間在北非舉行三巨頭會晤的設想。斯大林在復信中指出,將三巨頭的會期定為11月至12月之間是可以接受的,「至於會晤的地點,指定在三國都設有代表處的一個國家如伊朗就比較合適。」這樣,有關在伊朗舉行三巨頭會晤的建議被首次提了出來。 兩天以後,丘吉爾復函同意出席德黑蘭會議。丘吉爾提出了要用古希臘「埃夫里卡」一詞(意即「我發現了」)作為這一行動的代號,以「開羅-3」代替「德黑蘭」。可是,羅斯福卻搬出美國憲法的某些條文和會議所面臨的使命,反對把德黑蘭作為召開三國代表會議的地點。 他建議以開羅或前義大利殖民地厄利垂亞首府阿斯馬拉取代德黑蘭。羅斯福熱情地向斯大林提出把停泊在地中海東部某一港口的美國軍艦作為會晤場所,而對外則稱在巴格達近郊舉行會議,會晤日期定為11月20-25日。斯大林同意會晤日期的安排。為了能通過電話和電報繼續指揮紅軍的軍事戰役,他堅持會議應在德黑蘭召開。 10月底,羅斯福又給斯大林發了一封信函,繼續堅持會議應在巴格達附近的阿斯馬拉、安卡拉或巴士拉,以及在波斯灣沿岸召開。斯大林表示,他將不能親臨在德黑蘭以外的地方舉行的會議,但他可向任何地點派遣自己的代表。羅斯福這時讓步了,同意在德黑蘭舉行三巨頭會晤。 5、影響:德黑蘭會議和《德黑蘭宣言》是反法西斯聯盟主要國家在戰爭後期建立有效軍事合作的重要步驟,對加強盟國團結、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徹底打敗德意日法西斯產生了重大作用和影響。 德黑蘭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次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會議。首先,它在反法西斯聯盟歷史上第一次協調了反對共同敵人的軍事戰略,通過了東西方盟國聯合打擊希特勒德國的一致作戰計劃,為1944年在歐洲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決定性勝利奠定了基礎,從而對大戰的進程和結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其次,這次會議解決了美英蘇三大國長期以來存在的一些主要矛盾和分歧,增強了它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信任,鞏同了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團結與合作,這又為盟國今後解決其他各種問題和合作重建戰後世界和平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在德黑蘭會議上,三大國為了自身利益也達成了某些損害他國利益的妥協,對戰後世界產生了不良影響。 6、針對對象:德國。會議討論了分割德國,建立維護和平的國際組織,巴爾干、法國、遠東、芬蘭以及波蘭疆界等問題。 三、雅爾塔會議 1、時間: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 2、與會國:美國、英國和蘇聯 3、文件:《雅爾塔協定》 4、針對對象:戰後處置德國問題、波蘭問題、遠東問題、聯合國問題。 5、背景:1944年,整個世界的反法西斯戰場的形勢,無論是在歐洲大陸、亞洲大陸還是在太平洋戰場上,都促使美、英、蘇三大盟國召開的一次重要的會議「積極」地准備著。 歐洲戰場的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蘇聯紅軍和美英聯軍正從東西兩面夾擊德軍,一步步地把戰爭推進到納粹德國的本土。 歐洲東線的蘇聯軍隊已在北起波羅的海至喀爾巴阡山之1200公里長的戰線上發動反攻,其前鋒已渡過奧得河,距柏林東部只有60公里。在歐洲西線,美英盟軍基本上粉碎了德軍在阿登地區發動的最後一次反撲,兵鋒直抵萊茵河西岸。法西斯德國崩潰在即,反法西斯盟國在歐洲戰場的勝利指日可待。」 但是,在亞洲和太平洋戰場,對日作戰的形勢卻讓人頗感艱難。但在太平洋戰場上已處於絕對劣勢,完全陷入被動挨打局面的日軍,仍和美軍逐島展開爭奪,致使戰事異常慘烈,雙方都在漫長的島嶼爭奪戰中損失慘重。而在中國(國民黨)大陸及東南亞的大洋上日軍仍然占據著大片陸地和眾多的島嶼。 正是基於以上的認識,美國的軍事領袖們在籌劃集中絕對優勢的兵力,作最後的進攻,以盡快結束太平洋戰爭的時候,都迫切希望蘇聯早日參加對日作戰,以便牽制日本在中國領土上的軍隊,使之不能增援日本本土諸島的作戰。正是懷著這樣迫切的心情,1945年2月,美國總統羅斯福如期前往蘇聯的克里米亞半島參加即將在雅爾塔舉行的會議。 6、影響:雅爾塔會議基本上解決了戰後和平與安排的問題。1945年7月17日~1945年8月2日蘇美英三國首腦的波茨坦會議實際上是對雅爾塔會議的決議和規定作了進一步的補充和修繕。會議主要討論了德國問題、波蘭問題、對義大利等戰敗國的基本政策和黑海海峽問題等「。 規定:必須使德國非軍國主義化、民主化和肅清納粹主義;蘇美英法四國總司令分別在各自的佔領區內行使管理權;英美承認波蘭臨時政府並與流亡政府斷交;波蘭西部邊界問題由和會最後決定;設立外長會議討論對德國和義大利等戰敗國的和約問題;認為關於海峽的《蒙特勒公約》應予修訂;哥尼斯堡及其附近地區劃歸蘇聯。 雅爾塔會議對於緩和反法西斯盟國之間的矛盾、加強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協調對德日法西斯的作戰行動、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進程以及戰後懲處戰爭罪犯、消除納粹主義和軍國主義勢力影響等起了重要作用,對戰後世界格局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 四、波茨坦會議 1、時間:1945年7月17日到1945年8月2日 2、與會國:美國、英國、蘇聯 3、文件:《波茨坦協議》 4、針對對象:對戰後德國的處置問題和解決戰後歐洲問題的安排。 5、背景:波茨坦會議的背景是1945年5月8日德國法西斯無條件投降,歐洲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但在遠東對日作戰還在激烈進行。為了商討對戰後德國的處置問題和解決戰後歐洲問題的安排,以及爭取蘇聯盡早對日作戰。 6、影響:波茨坦會議是三大國首腦在戰爭期間召開的最長的一次會議,也是最後的一次會議。這次會議對於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具有重大意義,並就戰後許多重大問題達成了協議,從而確立了戰後世界的政治格局。 會上美、英、蘇三國首腦在一系列國際問題上進行了激烈的斗爭,反映了美國、英國和蘇聯的關系開始惡化。隨著戰爭的結束,新的矛盾,兩種社會制度的矛盾又重新上升為東、西方大國之間的主要矛盾,從而成為戰後一段時期內國際斗爭的重要內容。 (6)反法西斯為什麼第一次見伊朗擴展閱讀: 雅爾塔會議對中國的影響: 雅爾塔會議背著中國政府作出的有損中國領土和主權的決定,是大國沙文主義和強權政治的表現,更是綏靖政策又一次發展到高潮的標志。同時也通常被看成冷戰的標志。雅爾塔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次重要國際會議。 它協調了蘇聯與美英之間的關系,取得了相互諒解,加強了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團結,有利於動員盟國全部力量,最終打敗德日法西斯,對戰後一些重大國際問題進行了討論,並作出了一定的安排。但是,在牽涉到其他國家特別是中國的主權利益問題上,違背了世界各國平等合作,尊重主權完整的原則,有大國主宰一切的強權政治表現。 ❼ 二戰期間 反法西斯國家在政治上 軍事上進行了哪些合作 1、1941年秋,羅斯福和丘吉爾會晤,發表《大西洋憲章》,提出尊重各國的領土和主權完整,倡導自由、和平,反對侵略。同時美英加強對蘇的援助。1942年初,26國代表在華盛頓共同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反法西斯聯盟正式形成。2、開羅會議①時間、地點:1943年;埃及開羅②與會國:中、美、英③決議:發表《開羅宣言》,聲明盟國將堅持對日作戰,直至日本法西斯無條件投降,並明確規定日本侵佔中國的領土必須歸還。④影響:有利於三國聯合對日作戰。3、德黑蘭會議①時間、地點:1943年;伊朗德黑蘭②與會國: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③內容:通過了三國對德作戰中一致行動和戰後合作宣言;會議決定1944年內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④影響:加強了三國聯合對德作戰。4、雅爾塔會議①時間、地點:1945年;蘇聯的雅爾塔②與會國: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③內容:a.徹底消滅德國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懲辦戰犯,實現德國民主化。b.准備在戰後建立聯合國。c.蘇聯在歐戰結束後三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① 影響:加速了德國的滅亡;為雅爾塔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5、波茨坦會議①時間、地點:1945年;德國波茨坦②與會國: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羅斯福(後杜魯門)、丘吉爾(後艾德禮)③內容:a.重申雅爾塔會議關於處理德國問題的精神。b.會議期間以中、美、英三國的名義發表了促令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④影響: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滅亡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6、盟軍在北非、西西里島、諾曼底三次登陸。 ❽ 法西斯是誰為什麼要反法西斯
眾所周知,二戰對立雙方有兩個陣線:以德日意為代表的法西斯陣線;以美蘇英中為代表的反法西斯陣線。 ❾ 反法西斯戰爭的有哪些國家 反法西斯戰爭的主要國家有;美國,前蘇聯,英國,法國,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波蘭,朝鮮越南,緬甸和中國等國家 。 ❿ 美國伊朗第一次沖突 1979年11月4日,美國駐伊朗大使館被占,全體使館人員被扣作人質。美軍經過長達5個月周密計劃和精心准備的「藍光行動」,決定武力解救,行動最終以失敗告終。 與反法西斯為什麼第一次見伊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按摩什麼感覺
瀏覽:788
怎麼祝福印尼獨立日
瀏覽:18
印度谷螟如何預防
瀏覽:924
越南天鵝什麼時候入境
瀏覽:829
中國人娶泰國女人要多少彩禮
瀏覽:232
印尼什麼時候火山爆發
瀏覽:122
秋季去英國旅遊穿什麼衣服
瀏覽:462
怎麼背中國地圖
瀏覽:446
義大利醬炒飯怎麼弄
瀏覽:585
越南一套房要多少錢
瀏覽:198
秦軍為什麼打越南
瀏覽:141
越南為什麼撤出鑽井平台
瀏覽:292
進入英國能帶多少硬幣
瀏覽:359
地圖怎麼走伊朗
瀏覽:148
印度的疫情七月六號怎麼樣
瀏覽:999
中國移動國際漫遊怎麼選天數
瀏覽:209
6萬印尼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850
三個月的印尼虎苗吃什麼
瀏覽:593
印度簽證問題如何聯系印度使館
瀏覽:244
中國結怎麼打好看教程
瀏覽:2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