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何同是「病夫」,土耳其能把48萬英法協約國軍推下海,而滿清面對數萬八國聯軍卻不堪一擊
首先奧斯曼近代化比清朝早得多,洋務運動做得比清朝還要成功。其次奧斯曼帝國的地緣環境比較差,在繼承拜占庭帝國疆域的同時也繼承了其糟糕的地緣政治,甚至更糟。
因為沒幾年,沙俄被德國錘爆國內又遭遇十月革命。又幾年,英國最終被戰爭拖垮經濟已經開始無力維持殖民地秩序。最後只剩下希臘。
㈡ 伊朗被制裁是怎麼回事
美國因為伊朗核問題制裁伊朗。
伊朗核問題於2006年被提交聯合國安理會。由於伊朗拒絕停止其鈾濃縮活動,安理會在2006年至2010年間先後通過了4份制裁決議,不斷加大針對伊朗核計劃的制裁力度。
美國於1980年與伊朗斷交後一直對伊實施經濟制裁。1995年,美國以伊朗支持國際恐怖主義及致力於發展核武器為由宣布對伊朗實施貿易禁運。
但是,伊朗被美國制裁,影響到了中國。因為美國主導的全面制裁空前嚴厲,更由於伊朗官方為應對外匯短缺的嚴峻形勢,於2018年6月下旬出台覆蓋10大類、1339種商品的禁止進口清單,理由是在列商品「非必需且有國內競爭者」。
這些產品大到機器設備,中到紡織輕工,小到瓜子零食,幾乎無所不包。位於霍爾木茲海峽沿岸的伊朗主要港口阿巴斯港滯留約14萬噸貨物等待清關,其中的大多數在上述清單之列,只有被伊朗工業部門認定為「必需且不妨礙國內競爭者」後,才可被海關放行,這影響到數以千計的中國中小企業。
(2)伊朗怎麼成病夫擴展閱讀:
一、美國制裁伊朗對中國企業的影響
作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航運公司在中國最大合作代理,融商物流伊朗辦事處負責人郭雍表示,現在的國際形勢下,中國大型跨國船運企業由於需要平衡全球市場這個大盤子,不可能因伊朗一家而丟掉西方市場。但它們留下的市場空白總需要被填補,這對融商物流一類民企來說是不可多得的機會。
郭雍說:「或者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我們現在撤了,而不久之後伊朗局勢真的好轉了,屆時大型國企和跨國公司因其體量和運營管理經驗,依舊會是伊朗市場的座上賓,我們民企只能再度白手起家。與其這樣,倒不如選擇堅守,至少這意味著局勢再度好轉後的先發優勢。」
二、美國制裁伊朗包括:
1、對伊朗多家國有和私營銀行實施制裁,凍結這些銀行在美國的賬戶和其他金融資產,禁止美國企業和個人同這些銀行進行商務往來;
2、任何為伊朗提供汽油或者幫助伊朗煉油和發展煉油能力的企業或個人將受到制裁,與伊朗革命衛隊或某些伊朗銀行有往來的外國銀行也將受到制裁;
3、對在伊朗石油或天然氣部門工作的任何個人或實體實施制裁;
4、對參與伊朗鈾礦開采、向伊朗出售油輪或向伊朗國家油輪公司提供保險服務的任何個人或實體實施制裁;
廢止伊朗在美國境內的資金流轉許可,禁止美國金融機構處理同伊朗有關的資金流轉業務
㈢ 同是半殖民地,為何中國復興了,伊朗和土耳其一蹶不振
中國,伊朗,土耳其,都曾是亞洲老大封建帝國。數個世紀以來,這三個國家疆域遼闊,國力強盛,長期占據著世界頭號強國的位置。然而,18世紀以來,西方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近代化運動,新興歐洲列強憑借著船堅炮利,打垮了這三個老大帝國。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三個老大帝國在歐洲列強的輪番打擊下,已經都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甚至被歐洲人譏笑為「病夫」。
不過,此後的中國經歷了一系列「自救運動」,逐漸擺脫了外來侵略,並努力走上了國富民強的道路,現如今再一次成為世界上不可被忽視的強大國家。而反觀伊朗和土耳其,這兩國雖然也趕走了外來侵略者,卻遲遲無法實現國家的富強,現如今也頂多算一個地區性強國,和往日不可同日而語。同為古代的老大帝國、近代的半殖民地,為何中國實現了復興,而伊朗和土耳其卻走向了沒落呢?筆者認為,這與三個國家所處的環境有著密切聯系。
從中國內部環境來看
近代中國雖備受屈辱,但大部分國家版圖還是保留了下來。疆域的廣闊,意味著可以調配更多的資源發展國力,中國面積960多萬平方公里,完全可以滿足相應的需求。中國自50年代起,便效仿蘇聯,建立起了完善的國民經濟體系,這個體系雖然粗放,但可以生產出各種產品,為將來的發展打好了基礎。並且,中國領導人對社會進行了徹底的改造,讓社會面貌煥然一新。更重要的是,中國在長期的反侵略斗爭中,鍛煉出一支戰鬥力強大的部隊,為國家建設提供了保障。
從伊朗、土耳其內部環境來看
相比中國,伊朗、土耳其兩國疆域縮水嚴重,土耳其從550萬平方公里減少到79萬平方公里;伊朗從600萬平方公里減少到165萬平方公里。疆域的縮小,意味著可支配人力、物力的減少,所以伊、土兩國難以為國家復興提供動力。伊、土雖然都對社會進行了改革,但改革都非常不徹底,保留了不少封建殘余。同時,伊、土兩國也都沒像中國那樣,建立起十分完善的工業體系。總的來說,伊、土兩國國內的矛盾比中國要多得多,嚴重製約了國家的進步。
從中國外部環境來看
從1949年起,中國先實行「一邊倒」政策,得到了蘇聯的大力支持。又進行了抗美援朝、抗法援越、抗美援越戰爭,粉碎了美英法等國的覬覦。1959年中蘇交惡後,中國又通過在珍寶島和鐵列克提的戰斗,讓蘇聯不敢對中國輕舉妄動。當印度、越南企圖「渾水摸魚」時,中國毫不客氣將它們教訓了一頓。所以,中國自建國以來,通過一系列「立威」的行動,讓大國不敢輕易向中國動手,營造了較為和平的外部環境,在此環境之下,中國可以安心的進行發展和建設。
從伊朗、土耳其外部環境來看
伊朗、土耳其都位於中東。中東本身就是「四戰之地」,各方勢力錯綜復雜,戰火動亂層出不窮。冷戰時期,美、蘇等大國不斷向中東地區進行勢力擴張,對伊朗和土耳其進行拉攏和爭奪。美國在中東建立了「北層國家同盟」,試圖將伊、土變為自己的附庸;蘇聯也不甘示弱,積極培植伊、土兩國的親蘇力量,意圖將兩國拉入蘇聯陣營。蘇聯解體後,中東的時局更加復雜多變,各國面臨的危機更加嚴重。處在這樣一種環境下,是無法安心進行發展和建設的。
總體來說,中國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這點令伊朗、土耳其兩國望塵莫及。是故,如今的中國實現了國家民族的復興,而伊朗和土耳其卻只能回憶曾經的輝煌。
㈣ 為什麼伊朗在七十年代那麼開放,現在卻越來越封閉
因為伊朗的宗教階級推翻了君主立憲政體,推行了伊斯蘭教法。所以伊朗整個國家在宗教階級的治理下國家經濟倒退幾十年,整個國家給外界的感覺就是又封閉又落後。
最後,霍梅尼等教士們成功上台之後,他們沒有想著把國家往更加好的方面帶領,而是建立封建迷信的政教合一政權,推行伊斯蘭教法,一下子國家從開放慢慢過渡到了封閉落後。比如我們現在看到伊朗國民都是清一色的黑袍,還有宗教階級發動這次革命,就把國家從前掙下來的家底都打沒有,國家經濟一下就倒退幾十年,慢慢就變成中東最落後、最封閉的國家。
㈤ 伊朗到底硬在哪裡為何會成為美國最難啃的骨頭
在世界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和平的年代已經到來,但是在一些國家當中還存在著一些戰爭。例如美國和伊朗,這兩個國家已經明裡暗裡鬥了很長時間。就在前幾日,美國還對伊朗的軍隊重要人物進行了襲擊。美國的實力,我們不用再提了,大家都知道,那麼伊朗的實力究竟是怎麼樣呢?伊朗為什麼會成為大家口中美國最難啃的骨頭?
第一個原因是伊朗的地勢復雜。眾所周知,伊朗的山很多,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高原國家。這些山脈形成了自然的保護牆,所以攻打伊朗是有一定難度的,想要發起進攻,對美軍來說是一件體力活。山脈包圍城市形成了自然屏障,所以就地勢來說,伊朗是屬於易防難攻的國家。
希望無論出於什麼原因,都要停止制裁和侵略的步伐。這個世界只有在和平的條件下才會發展的越來越好,我們的國家努力的維護世界和平。希望其他國家能夠珍惜現在的和平社會,不要挑起戰爭,一旦挑起戰爭,受苦的還是百姓!
㈥ 伊朗的政治制度是什麼
伊斯蘭革命後第一部憲法於1979年12月頒布,規定伊實行政教合一制度,神權統治高於一切。
1989年4月對憲法進行部分修改,突出強調伊斯蘭信仰、體制、教規、共和制及最高領袖的絕對權力不容更改。同年7月,哈梅內伊正式批准經全民投票通過的新憲法。伊朗伊斯蘭議會是最高國家立法機構,實行一院制。議會通過的法律須經憲法監護委員會批准方可生效。
伊朗的軍事制度:
伊朗實行義務兵役制,士兵服役期2年。
武裝力量由軍隊和伊斯蘭革命衛隊組成。領袖為武裝力量總司令。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是最高軍事領導和國防政策的制定機構,由總統、兩名領袖代表、司法總監、議長、軍隊總司令、衛隊總司令、國家計劃和預算組織主席及外交、內務、國防和情報部長組成。實行義務兵役制,服役期二年。
伊朗憲法規定政教統一,宗教領袖為武裝部隊總司令。最高國防委員會是領袖領導下的軍事決策機構,成員有總統、國防部長、武裝部隊總參謀長、伊斯蘭革命衛隊總司令以及領袖指定的兩名顧問。武裝力量由正規軍、革命衛隊和准軍事部隊組成。
㈦ 伊朗門事件是怎麼回事簡潔一點
伊朗門事件:由以色列牽線搭橋的武器人質和麥克法蘭出訪德黑蘭的秘聞一經之於眾,舉世嘩然,里根在美國國內受到廣泛指責,他遇到自己的「水門事件」。1985年6月,美國環球航空公司飛機上的人質從大馬士革回到美國,這件事使美國意識到,實際上是伊朗在背後牽線的結果。由此,美政府就想到要了解伊朗的宗教領袖,能否對黎巴嫩施加影響,促使在黎被扣押的美國人質恢復自由。通過中間人進行試探,伊朗暗示,期望得到前國王巴列維在美購買的一批戰斗機的零部件,以便恢復使用這些早以擱置的飛機。因美國同伊朗中斷關系6年,正當白宮苦於無從下手時,以色列外交部辦公廳主任戴維在總理佩雷斯同意下,向美政府提議,利用一個在伊朗長期活動的軍火商考柏,寧格蒂在該國的廣泛聯系,來為華盛頓服務。這個建議得到當時還在擔任總統安全顧問的麥克法蘭的同意之後,經里根總統批准,開始悄悄執行了。麥克法蘭及其助手與伊朗代表進行了極為隱密的會談,會談中由以色列擔保,本著一飛機軍用物資交換一名人質的原則,分別於1985年9月,1986年7月和11月釋放了三名人質。
1986年5月,麥秘訪伊朗,伊官員不僅同麥進行接觸,而且美國提出一系列條件,美國只答應第一條即提供巴列維國王購買並以付款的飛機和坦克配件及其他武器。伊朗要求為得到滿足,於是伊朗議長拉夫桑賈尼於11月4日突然公開了麥訪問伊朗的秘聞。以武器換人質的秘密交易,涉及到美國對恐怖活動和兩伊戰爭的態度。美過去採用絕不向恐怖分子屈服,也不用他們談判的政策,因此,以武器換人質立即引起國內外巨大的震驚。
㈧ 伊朗之前和美國是盟友關系,為什麼現在變成了敵人
伊朗伊斯蘭革命以後,執政理念不一樣了
㈨ 大家有沒庫爾德人的被壓迫的資料
庫爾德民族問題,就無法將問題限制在伊拉克北部,而必須將流落在土耳其、敘利亞、伊朗和伊拉克境內的全部庫爾德人的境況作整體考察。而這個問題的來歷又源遠流長,它是奧斯曼帝國留下遺產。從十九世紀起,在世界的東方和西方,分別發生了兩個偉大帝國的衰落。中國和奧斯曼帝國,曾被歐洲人分別稱為「東亞病夫」和「東歐病夫」。一戰後,奧斯曼帝國終於分崩離析,被瓜分成弱小分散的殖民地。二十世紀中華民族完成了現代民族國家的重建,同時基本上解決了內部的民族問題;而瓦解後的奧斯曼帝國,其核心地區轉變為現代的土耳其,卻沒有解決原帝國體制內的民族壓迫和民族矛盾問題。庫爾德人在原奧斯曼帝國內就處於被壓迫地位,成為土耳其境內占人口百分之十的少數民族之後,仍然在語言、文化方面受到土耳其族人的歧視和壓迫。全部庫爾德人口的近一半都在土耳其境內,除了聚居在土耳其境內東南部外,也散布在土耳其全境的城鄉,其受歧視、受迫害的問題,是全國性和全社會性的。因此,庫爾德民族問題,首要是土耳其境內的庫爾德人的悲慘處境問題。
二戰後,土耳其成為西方對蘇冷戰的堡壘,也成為「自由陣營」內少有的幾個長期專制獨裁、軍人干政的國家之一。從冷戰前到冷戰後,西方曾以「反對極權制度」、「人權外交」、「民主浪潮」等等口號,在世界上挑出他們想要整治的國家,去同情和干預那些國家內部的人權。然而,對土耳其這個重要盟友,卻視而不見其人權劣跡,全力支持暴虐的歷屆軍人政府,任其壓迫和欺侮境內的庫爾德人和賽浦路斯島上的希臘族人。
九十年代以來,土耳其社會內部嚴重的民族和階級矛盾導致了「庫爾德工人黨」與政府之間的內戰。在這個問題上,西方的雙重標准達到了荒唐的地步。一方面,對巴爾乾的內戰積極插手,拉一派、打一派,另一方面,對土耳其政府的種族清洗政策和軍事圍剿則暗中支持,庫爾德人政治犯在獄中絕食,西方媒體對此有意迴避。
不過,是在海灣戰爭之後,西方「保護人權」和「人道援助」的雙重標准又上了一個新台階。打敗伊拉克後,似乎突然發現庫爾德的民族問題,很方便地將伊拉克北部定為西方盟軍的保護區。在這同時,土耳其政府軍大動干戈圍剿庫爾德游擊隊,為追擊庫爾德人,大舉進入伊拉克北部,在伊拉克境內縱橫馳騁,長達數周。
至此,伊拉克對北部領土的主權已經名存實亡了。
西方在默許土耳其放手圍剿庫爾德人的同時,又在伊拉克北部的庫爾德人中開始培植自己的代理。這個代理,不是別人,就是「庫爾德民主黨」。西方不僅想利用庫爾德民主黨來作為插在薩達姆·候賽因背上的釘子,也想讓它對親伊朗的庫爾德人組織起制衡作用,同時又從內部分化庫爾德人,使之不致成為太強大的獨立的勢力。這是一舉三得的買賣。同時,庫爾德民主黨和庫爾德工人黨是死對頭,因為庫爾德民主黨是親美、親西方的,而庫爾德工人黨是左派、馬列主義的。因此,土耳其也大力支持庫爾德民主黨,以消除庫爾德工人黨在庫爾德人中的影響。
㈩ 當年伊朗與美國是同盟,怎麼就成了死對頭呢
1979年11月4日
伊朗扣留美國人質事件發生
伊朗的「革命青年」佔領了美國大使館
1979年11月4日,在霍梅尼的支持下,伊朗學生佔領美國駐伊朗大使館,扣留52名使館人員,以強迫美政府引渡流亡美國的前伊朗國王巴列維,遭美拒絕,兩國關系陷入危機。
在一批伊朗學生佔領美國駐伊朗大使館之後,另一些學生又在5日佔領了英國駐伊朗大使館;直至午夜前不久才撤出。
在伊朗西北部的設拉子和大不里士,學生們還佔領了在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領導的革命後就關閉了的兩個美國領事館。在學生佔領英國大使館之前數小時,伊朗國家電台廣播了霍梅尼的一個談話,指責英國包庇伊朗國王倒台時的最後一個首相巴赫蒂亞爾。英國大使館早些時候發表了一項聲明,否認巴赫蒂亞爾在英國。
霍梅尼在這次談話中肯定了伊朗青年佔領美國大使館並扣押一些使館人員當作人質的行動。他說,這是因為他們看到國王掠奪這個國家達五十年,殺害那樣多的人民,他們對美國給這個下了台的國王庇護所感到憤慨。他要求美國把國王、英國把巴赫蒂亞爾引渡給伊朗。他說:「如果他們不把這兩個賣國賊交出來,或者至少是把他們趕出他們的國家,我們就要採取另一種行動方針了。」
據來自華盛頓的消息說,有人問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霍丁-卡特:美國政府對佔領美國大使館的伊朗學生的要求反應如何?霍丁-卡特說:「回答是:不。」他說,美國政府的立場是:國王是得到允許到美國來治療癌症的,時間的長短未定,但是不會同意他長期留在美國。
在倫敦,英國外交部發言人也否認關於英國庇護伊朗前首相巴赫蒂亞爾的指責。發言人說:「就我們所知,這位前首相目前是住在巴黎。」
伊朗政府還廢除了伊朗在1959年同美國簽署的一項條約以及1921年同蘇聯簽署的友好條約的某些條款。
1980年4月,美國與伊朗斷交。同年4月25日,美國派出飛機潛入伊朗,試圖以武力營救人質,遭失敗。事件發生後,國際社會給予了極大的關注。經阿爾及利亞的斡旋,1981年,美伊雙方作出讓步,就釋放人質達成協議。伊朗釋放全部人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