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法盟軍的敦刻爾克奇跡,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1940年5月27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40萬英法聯軍主力,在德軍的重重包圍下開始全面從法國的敦刻爾克撤退。
敦刻爾克大撤退是英法聯軍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撤退行動。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有時候撤退並不意味著失敗,反而成為反敗為勝的關鍵轉機。
在德軍陸空火力的猛烈轟擊下,英法聯軍只用了九天時間撤出33.8萬多人的部隊,這個數字是時任英國首相丘吉爾最初預計的11倍還多,由此創造了“敦刻爾克奇跡”。
敦刻爾克大撤退同樣讓這批獲救的英法聯軍,成為日後諾曼底登陸的中堅力量,在歐洲戰場上加速了納粹德國的崩潰。
為什麼會有敦刻爾克大撤退?
5月10日,德軍開始對歐洲進行閃電襲擊。於是就在看似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後面分布著40萬英法聯軍。
結果德軍出其不意地繞到聯軍身後進行包抄,將他們從西、南、東三面圍堵在了敦刻爾克海灘。於是向北面的英吉利海峽撤退,成為英法聯軍絕處逢生的唯一希望。
敦刻爾克大撤退為什麼能夠成功呢?
第一,直接指揮官威廉·坦南特巧用現場環境。
坦南特到達敦刻爾克之後,發現一艘用於撤退的驅逐艦可以容納600人,如果通過小型船隻轉運士兵,必須花費12個小時才能載滿一艘大艦艇。這樣的登船速度太慢了。
這時,在敦刻爾克入口處的兩條防波堤進入了坦南特的視線。這條防波堤長1280米,寬兩米。雖然西邊的防波堤已經被德軍炸得殘破不堪,而東邊的基本完好。
於是,他靈機一動,想到這條防波堤不就是最好的登船棧橋么。因為通過防波堤直接登船,只需要20分鍾。
就是這條防波堤在整個撤退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就在最後的兩天時間里,共撤退了13萬人,這幾乎是奇跡般的數字。
『貳』 經典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著名的戰役 蘇德戰場 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粉碎了希特勒閃擊速勝的企圖,使德軍在二戰中第一次遭受到重大的失敗… 詳細 莫斯科 保衛戰 斯大林格勒戰役的高峰期,雙方參戰達200萬人以上,2000輛坦克,25萬門大炮和2300多架飛機… 詳細 斯大林格勒 保衛戰 庫爾斯克會戰是1943年蘇軍與德國法西斯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戰…詳細 庫爾斯克 坦克大會戰 1945年4月30日,蘇軍攻佔了柏林,結束盟軍在歐洲戰場的最後一仗。希特勒也在這天從歷史上消失…詳細 攻克 柏林 西歐戰場 中國戰場 1941年5月23日,英德海軍軍在丹麥海峽展開廝殺,戰役以德軍「俾斯麥」號戰列艦被擊沉而告終…詳細 大西洋 海戰 我們必須極其小心,不要把這次撤退蒙上勝利的色彩,戰爭不是靠撤退來取勝的。——丘吉爾…詳細 敦克爾克 大撤退 在整個不列顛空戰期間,英國損失作戰飛機近千架,被炸死炸傷各類人員14.7萬餘人…詳細 不列顛 空戰 1938年3月23日至4月8日,中國軍隊在台兒庄擊潰日軍第5、10兩個師團主力,殲滅日軍萬餘人…詳細 台兒庄 大捷 太平洋戰場 非洲戰場 64年前的12月7日,珍珠港上空升起巨大的黑煙,這象徵著當時日本短暫的戰術勝利和美國的悲劇…詳細 偷襲珍珠港 1942年6月4至5日,在中途島美軍取得了大規模的勝利。這次戰斗之後,日海軍再也沒有恢復過來…詳細 中途島戰役 硫磺島雖是彈丸小島,卻處在戰略要津。它正當東京與美軍新佔領的塞班島之間,距二地各約1200公里…詳細 血戰硫磺島 北非戰役開始於1940年,隨著隆美爾率領的德國部隊的到來,戰事在1941年的阿拉曼達到高潮 北非戰場 [不列顛戰役] 1940年,希特勒認為只要打敗了英國,便會取得對整個歐洲的控制權與獨裁統治 [大西洋海戰] 1939年希特勒讓鄧尼茲擔任u艇的指揮官。他們原認為,德國很可能會贏得戰爭。 [莫斯科保衛戰] 1941年秋季,經過激烈的戰斗,蘇聯紅軍終於將侵略者阻擋在首都莫斯科的門前。 [諾曼底登陸] 希特勒在歐洲大陸西部修建了一道堅固防線,北起挪威,南至法國諾曼底。 [進軍柏林] 盟軍花費了巨大的代價終於打到了萊茵河邊,可是所有人都知道戰爭還沒有結束。 [德國之死] 前方就是勝利,前方就是我們長征的終點,前方就是我們的從非洲來進攻的目標。 [迎軍旗儀式] 北京時間今天下午2點,俄羅斯在首都慶典儀式上莫斯科紅場閱兵式迎軍旗儀式。 [伊萬諾夫檢閱部隊] 俄羅斯衛國戰爭勝利日紀念活動閱兵式上俄國防部長伊萬諾夫檢閱了三軍部隊。 [普京發表講話] 俄羅斯在首都莫斯科紅場舉行盛大閱兵式。普京在莫斯科紅場閱兵式上發表講話。 [莫斯科紅場閱兵] 俄羅斯在首都莫斯科紅場舉行盛大閱兵式,紀念衛國戰爭勝利60周年。 [俄空軍接受檢閱] 俄羅斯國戰爭勝利日紀念活動閱兵式上,俄空軍飛行隊9機低空編隊通場接受檢閱。 [不列顛戰役] 俄羅斯在首都紅場閱兵式結束後,各國領導人向克里姆林宮無名烈士墓敬獻花圈. 一戰期間的著名戰役 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沈、淮海、平津三個戰略性戰役。 先秦時期 牧野之戰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萬——17萬,一說70萬 全軍覆沒 柏舉之戰 孫伍、伍員、磕閭 3萬——20萬 千里破楚,五戰入郢 陰晉之戰 吳起 5萬——50萬 大敗秦軍 伊闕之戰 白起 12萬——24萬 全殲 鄗代之戰 廉頗、樂乘 20萬——60萬 大敗燕軍 秦漢時期 巨鹿之戰 項羽 2萬——40萬 殲滅 彭城之戰 項羽 3萬——56萬 殲20萬 井陘之戰 韓信 3萬——20萬 滅趙,俘趙王歇 濰水之戰 韓信 數萬——20萬 滅齊, 昆陽之戰 劉秀 不足2萬——42萬 王邑僅率數千人逃回洛陽 祝阿、臨淄之戰 耿弇 數萬——20多萬 滅張步,平齊 赤亭之戰 虞詡 3千——數萬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兗州之戰 曹操 數萬——數10萬 迫降30萬 官渡之戰 曹操 2萬——10餘萬 殲7萬餘人 赤壁之戰 周瑜 5萬——20餘萬 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合肥之戰 張遼 7千——10萬 大敗吳軍 夷陵之戰 陸遜 5萬——數10萬 蜀國從此衰落 涼州之戰 馬騰 3500——數萬 平定涼州 前秦滅前燕之戰 王猛 6萬——30萬 殲敵近20萬 淝水之戰 謝玄 8萬——97萬 苻堅至洛陽,僅剩10餘萬 金鄉之戰 於仲文 8千——10萬 全殲敵軍 隋唐五代時期 虎牢之戰 李世民 3500——10餘萬 殲滅竇建德 太原之戰 李光弼 不滿萬人——10萬 城邑保衛戰,殲敵7萬餘人 睢陽之戰 張巡 6800——13萬 城邑保衛戰,殲12萬人 象牙潭之戰 周本 7千——數萬 俘5千 六合之戰 趙匡胤 2千——2萬 殲5千 宋遼金夏蒙元時期 護步達岡之戰 完顏阿骨打 2萬——70萬 大敗遼軍主力 和尚原之戰 吳玠、吳璘 數千——10餘萬 俘萬余,大敗金軍 順昌之戰 劉錡 1.8萬——10餘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郾城之戰 岳飛 數千——1.5 大敗金軍精銳 陳家島海戰 李寶 3千——10萬 海戰,全殲金軍 採石之戰 虞允文 1.8萬——17萬 水戰,大敗金軍 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 成吉思汗 4萬——8萬 全殲 迦勒迦河之戰 哲別、速不台 不足3萬——8萬 全殲 賽約河之戰 拔都、速不台 不足5萬——10萬 全殲 鄂州之戰 伯顏 20萬——60萬 大敗宋軍 丁家洲之戰 伯顏 10萬——13萬 大敗宋軍精銳 厓山海戰 張弘范、李? 數萬——20萬 海戰,全殲 虎嘯山之戰 張庭瑞、焦德裕 5千——數萬 大敗宋軍 鄱陽湖之戰 朱元璋 20萬——60萬 水戰,全殲 明清時期 白溝河之戰 朱棣 1O余萬——60萬 死傷10多萬 上峰嶺之戰 戚繼光 1500——2千 殲敵倭寇300餘人 渾河之戰 努爾哈赤 4人——800 奇跡 薩爾滸之戰 努爾哈赤 4.5萬——約11萬 殲敵約5萬人 甯遠之戰 袁崇煥 不滿2萬—13萬(或五六萬,或10餘萬) 貴陽之戰 王三善 2萬——10萬 扭轉了平叛戰局 清征達瓦齊之戰 阿五錫、巴圖濟爾噶勒 22——2千餘人 奇跡 渾河之戰 長齡 4萬——10多萬 收復南疆西四城
『叄』 敦刻爾克德軍在做什麼
敦刻爾克市(法文:Dunkerque,荷:Duinkerke)是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港口城市,城市名來自荷蘭語,意為''沙丘上的教堂''。該地傳統上使用荷蘭語的西弗蘭德方言。敦刻爾克以二戰中1940年發生在這里的敦刻爾克戰役和英法軍隊敦刻爾克大撤退而聞名。
題主的說的敦刻爾克德軍在做什麼,指的是敦刻爾克盟軍大撤退的時候德軍在做什麼,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納粹德國1940年5月10日開始進攻西歐。當時英國、法國、比利老照片集萃時、荷蘭、盧森堡擁有147個師,300多萬軍隊,兵力與德國實力相當。但法國戰略呆板保守,且動員較為遲緩,只把希望寄託在他們自認為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上,對德國宣而不戰。在德法邊境上,只有小規模的互射,沒有進行大的戰役,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奇怪的戰爭"。
然而,德軍沒有攻打馬奇諾防線,他們首先攻打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並繞過馬奇諾防線從色當一帶渡河入法國。德國法西斯的鐵蹄不久又踏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
1940年5月21日,德軍直趨英吉利海峽,把近40萬英法聯軍圍逼在法國北部狹小地帶,只剩下敦刻爾克這個僅有萬名居民的小港可以作為海上退路。形勢萬分危急,敦刻爾克港口是個極易受到轟炸機和炮火持續攻擊的目標。如果四十萬人從這個港口撤退,在德國炮火的強烈襲擊下,後果不堪設想。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他們的計劃是力爭撤離三萬人。這支雜牌船隊就在這樣危險的情形下,在一個星期左右時間里,救出了三十三萬五千人。
『肆』 德軍距敦刻爾克16公里停止不前,其目的是什麼
1940年5月14日,馬斯河防線的失守,讓英、法聯軍感到形勢十分嚴峻,英國迅速增派了10個戰斗機中隊,試圖阻止德軍前進的腳步,但被德軍高炮部隊擊落了幾百架後,再也不敢白天行動了,戰區的制空權牢牢地掌握在德軍手裡。
而法國陸軍更是驚慌失措,沒有還手之力。古德里安認為,應該趁對手慌亂之際,不能有絲毫猶豫,更不能停止前進;否則,前期取得的優勢將盪然無存。他命令部隊按照“鐮割計劃”,即刻向英吉利海峽推進,盡快完成對聯軍主力的包圍。
總而言之,由於德國元首的瞎指揮,從戰術角度看,讓德軍的進攻未能完美“收關”,留下了很大“遺憾”;從戰略角度說,撤回的有生力量堅定了英國抗戰到底的決心,拖延了德國入侵蘇聯的時間。“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意義,就在於此。
如果英國沒有這33.5萬人,會選擇和談嗎?歡迎留言並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
//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伍』 敦刻爾克戰役,德軍沒停止前進,將英法聯軍殲滅,對二戰局勢有什麼影響嗎
敦刻爾克戰役,又被稱之為敦刻爾克大撤退。1940年,德國裝甲兵在曼施坦因計劃的帶領下,瘋狂地向法國北部邊境挺進。
他們穿過阿登森林,陸續攻佔了波蘭、比利時、盧森堡,隨後進入法國境內。在號稱鋼鐵長城的馬奇諾防線跟前,德軍內外夾擊,徹底征服了法國大陸。
這個時候英法聯軍做出了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那就是保存有生力量,選擇撤離法國大陸。當時40萬英法聯軍,全部朝著敦刻爾克撤退,背後的英吉利海峽,幾乎成了他們最後的希望。
如果希特勒的裝甲部隊,沒有停止前進。
希特勒的命令發出以後,英法聯軍當著德國裝甲部隊的面,一點點撤離了法國大陸,此次撤軍一共撤走了33.6萬人,戰死了2.8萬人,被俘虜了4萬人。
由此可見英法聯軍的主力部隊保存了下來,為日後的反攻,留下了有生力量。當然了,我們也看到了英法聯軍也是有傷亡的,因此德軍並沒有徹底放棄進攻。
有生力量雖然保存了下來,但是英法聯軍將所有重型武器,全部留給了德國軍隊,這為日後英國大陸的防守帶來了困難。不過總比全軍覆沒要好得多。
『陸』 是什麼原因使得德軍的坦克部隊剛要沖入敦刻爾克實施掃盪的時候,希特勒卻命令他的軍隊停止了攻擊
英國著名的軍事思想家李德·哈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一書中,針對這個方面的問題作了如下剖析:
從大量的歷史資料來看,這個「奇跡」的發生跟希特勒的復雜的性格有一定的關系,同時也是受到其他人物思想活動的影響。
1940年5月24日上午,希特勒在視察中會見了一個關鍵性的人物——倫德施泰特。倫德施泰特是一位謹慎的戰略家,他對於一切不利的因素都總是很小心地決不放過,且一向都是避免在樂觀的時候犯錯誤。正是這個原因,希特勒把他看做是很好的幫手,他可以向希特勒提供冷靜的平衡的判斷,而這正是希特勒所缺乏的。
倫德施泰特在匯報情況時,特別提出由於長時間和迅速的行動,坦克的實力已經減弱,並且指出從南北兩面都有受到攻擊的可能,尤其是南面。
希特勒對於倫德施泰特的慎重態度表示「完全同意」,並也強調保存裝甲部隊以供未來作戰之用是很重要的。下午他回到自己的統帥部後,就立即召見陸軍總司令哈爾德,命令其暫停進攻。哈爾德在他的日記中傷感地寫道:「由裝甲和摩托化部隊所組成的右翼,在其前面已無敵人,現在已經在元首的直接命令下停止不前,至於解決被圍敵人的任務則准備留交給空軍去完成!」
有人可能會認為希特勒的暫停命令是受到倫德施泰特的影響,其實不然。假使希特勒已經感覺到他的這個命令是受到倫德施泰特的影響,那麼在英國軍隊逃走之後,為了替自己所作的決定找借口時,他必然會提到這一點,因為他最喜歡把一切過錯推到別人身上。但是這一次他卻在事後的解釋中從未提到倫德施泰特的意見是其中因素之一。這種反面的證據很重要。
也有人認為,很可能當希特勒前往倫德施泰特總部之前,他的內心裡就有了一種打算。其目的是想替他自己的想法尋找進一步的合理解釋,以便作為強迫哈爾德等人改變計劃的根據。如果在這之前還受過其他人的影響,那他們就是凱特爾和約德爾,他們是希特勒大本營中的主要軍事首腦。當時瓦利蒙特聽到停止攻擊命令的傳聞,就向約德爾詢問原因,約德爾向其證實了命令的真實性,事後瓦利蒙特在自己的記載中提到了這件事情:
約德爾強調希特勒、凱爾特和他本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作戰的經驗證明,裝甲部隊是不能在沼澤地中使用,那樣是要受到重大損失的,因為各裝甲部隊的實力已相對減弱,而且即將發動的第二階段對法國的攻勢中,他們還有其他重要的任務。
除了上述幾種情況以外,還有一點就是德國空軍司令戈林對希特勒這個決定的影響。瓦利蒙特在記載中說:
「不過在當時,我發現另外一個有關暫停命令的原因——即戈林此時出現了,並向元首保證他的空軍可以從天空封鎖海邊的退路,以完成合圍的任務。他毫無疑問地把自己軍種的威力估計得過高了。」
憑借戈林在納粹黨內不可動搖的副領袖地位,最終使得圍剿敦刻爾克的任務落在了空軍的手裡。後來,曾經強烈反對過這個命令的古德里安特別指出:「我想促使希特勒作出這個決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即為戈林的虛榮心。」
有證據顯示,後來德國空軍在使用上也沒有發揮全部的力量。一些德國空軍將領說,希特勒在這一方面如同制止地面部隊一樣加以限制。
因此,有高層懷疑在希特勒的軍事理由的背後是否還有政治動機的存在。時任倫德施泰特總部作戰處長的布魯門特里特對希特勒在訪問集團軍總部時的講話作了記錄,他認為這個講話也許能窺視希特勒的思想脈胳:
「希特勒的精神非常好,他承認這次戰役的過程的確是一個奇跡,並告訴我們他相信戰爭在6個月內就可以結束。此後他就想和法國簽訂一項合理的合約,於是和英國達成協議的途徑也就暢通無阻了。」
「他說到對大英帝國的贊賞,其存在的必要,以及英國人對世界文明的貢獻。這一席話真是讓我們大感驚異。他聳一聳肩說,這個帝國在創立時所使用的手段固然並不太光明,但卻也是時勢所迫,無可奈何的。他把大英帝國和天主教會相比較,並說二者對於世界的安定都是必要的因素,他又說他對於英國要求的不多,僅是它應該承認德國在歐洲大陸上的地位而已;德國舊殖民地的歸還是固所願也,但卻非必要,他甚至表示如果英國在任何其他地區遭遇困難時,他還願意提供武力的支援。他指出殖民地只不過是一個威望的問題,因為它們在戰爭中是無法守住的,而且也很少有德國人願意到熱帶去生活。」
「他的結論是,他的目的是想站在英國人認為可以接受的立場上,來和英國謀求和平。」
布魯門特里特在其後的回憶中時常提到這一次談話。他感到希特勒之所以突然作出停止攻擊的命令,是其政治計劃中的一部分,其目的是為了想使和平可以比較容易達成。假如英國遠征軍在敦刻爾克全部被殲,那麼英國人就會認為他們的光榮受了一次嚴重的侮辱,就會拚命地雪恥了。讓他們逃跑也許是希特勒想要安撫英國人的一種手段。
史學家經過長期的研究,分析當時希特勒作出這個決定的理由有以下幾個方面組成:
一是他想保全坦克的實力以供下一場戰斗之用;二是他對敦刻爾克地區的沼澤心有餘悸,因為一戰時有過這樣的教訓;三是戈林對於空軍的威力作了過高的估計和過分誇大了;四是他的內心深處還有某種政治理由,但它和軍事線索交織在了一起,而不易被發現。以上種種原因,導致了英法聯軍幾十萬人的絕處逢生。
『柒』 二戰期間,為什麼會造成德軍對西歐的進攻一路勢如破竹,並取勝最終導致兩國聯軍40萬人兵困敦刻爾克的呢
納粹德國在閃擊波蘭後,其戰略意圖已十分明顯,英法兩國也心知肚明,那麼,又為什麼會造成德軍對西歐的進攻一路勢如破竹,並取勝最終導致兩國聯軍40萬人兵困敦刻爾克的呢?
其實,從1939年9月德國攻擊並佔領波蘭起,到次年春季希特勒在西線發動攻勢之時上的這一段時間,英國、法國都已經向德國宣戰,但兩國都處於宣而不戰的狀態。這期間實際上是聯軍最好的准備階段,但是,卻被白白浪費了。
一般人對於此種外表沉寂的狀態所作的解釋是各不相同的。有人認為英法兩國對於戰爭的意圖並不是那樣的認真,盡管他們已經為波蘭而宣戰,但卻仍然等候和平談判的機會;另一種流行的解釋是英法兩國自有他們的神機妙算。美國報紙上有許多的報道說聯軍最高統帥部故意採取一種微妙的守勢戰略計劃,並已為德國人准備好了一個陷阱。
以上兩種解釋都是毫無根據的。在秋冬兩季,同盟國政府和最高統帥部花了好多時間去考慮德國或德國兩翼的攻勢計劃,而不是集中全部力量以求對希特勒的未來攻勢作任何有效的防禦准備。有關資料顯示,當年這些同盟國的領袖們正在構想用各種不同的計劃進攻德國——取道挪威、瑞典、芬蘭以進攻德國的側後方;通過比利時以進攻魯爾地區;假道希臘和巴爾干以打擊遙遠的德國東面側翼;進攻前蘇聯在高加索的大油田,以切斷該國對德國的石油補給來源。這樣一大堆天外奇想,足可以證明同盟國的領袖們是如何地富有幻想力。他們簡直就是生活在一個夢想的世界裡,直到希特勒的炮火打到他們的頭上,他們才如夢方醒。
由於高層領導對戰爭到來的時間准備不足,導致法國整個國家對敵工作的不力。
『捌』 在二戰敦刻爾克大撤退時,德軍放棄追擊,真的只是為了保存實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國已經被德國打的潰不成軍,已經到了強弩之末的境地,但是,敦刻爾克大撤退後,在地形、希特勒手下的多重影響下,德軍放棄了進攻。
就這樣,在多方影響下,希特勒做出了被後世認為是「最愚蠢的決定」,那就是放棄追擊。也正是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成功,給了英國喘息的機會,才讓英國有了機會,成為了當今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國。
『玖』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經過,結果(簡潔明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
Second World War
1939~1945年以侵略者德日意法西斯軸心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國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這場戰爭給人類帶來極大災難,其結果以美、英、蘇、中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德、日、意法西斯國家實行侵略擴張,爭奪世界霸權所挑起的,經過多次局部戰爭逐漸演變而導致全面戰爭。
戰爭起因
德、日、意等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所確立的法西斯政權及其侵略擴張,是這次世界大戰的根源。
法西斯政權建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按照英、法、美等主要戰勝國的意志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國際關系體系。戰敗的德國不甘心於《凡爾賽和約》給予的嚴厲懲罰和約束。戰勝國義大利因未能獲得英、法許諾的領土而不滿,另一個戰勝國日本擴張要求日益強烈。由於德、日、意等國的實力很快得到恢復和加強,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成為英、法、美等國的對手。隨著1929~1933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帝國主義制度的各種基本矛盾重新尖銳化並愈演愈烈,以致發展到訴諸戰爭。 20世紀20、30年代,在義大利、德國和日本相繼興起以極端民族主義和極權主義為核心內容的法西斯主義勢力和運動。1922 年10月B.A.A.墨索里尼在義大利掌握政權。1933年1月A.希特勒在德國執政。1936年3月日本軍部實現對內閣的全面控制,開始確立法西斯專政。它們同英法美等國爭奪勢力范圍和世界霸權,不惜通過戰爭手段改變由凡爾賽 -華盛頓體系所確立的國際秩序,從而形成對世界和平的嚴重威脅。
戰爭策源地形成 德國從1933年起加速擴展軍事工業。1934年秘密突破《凡爾賽和約》對其軍隊的限額。1935年正式重建空軍,實施義務兵役制,秘密頒布《國家防禦法》。1936年3月7日,德國宣布廢除《洛迦諾公約》和《凡爾賽和約》的有關規定,派兵進入萊茵非軍事區。早在1935年秋德國國防軍即已開始制訂代號為紅色的對法作戰計劃、入侵奧地利的奧托方案和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綠色方案。納粹德國成為主要的和最危險的歐洲戰爭策源地。1936年10月,德、意簽訂柏林協定,形成柏林-羅馬軸心。義大利成為歐洲戰爭策源地的組成部分。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召開東方會議,確定武力侵佔中國,進而征服印度、南洋群島、中亞細亞和小亞細亞以至歐洲的侵略擴張總綱領。從1931年起,日本對中國發動並逐步擴大局部性侵略戰爭。1936年制訂向太平洋地區及西伯利亞的擴張目標和對美、蘇、中、英等國作戰的具體方針。日本成為挑起世界戰爭的遠東戰爭策源地。
3個法西斯國家在對外擴張和發動侵略戰爭的過程中結成侵略集團。1936年11月25日,德、日兩國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次年11月6日義大利參加該協定。
世界大戰前奏
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國家多次發動局部戰爭。日本首先在亞洲燃起戰火,揭開世界戰爭的序幕。
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 1931年日本製造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三省。翌年3月建立「滿洲國」傀儡政權。接著入侵中國上海、熱河省、察哈爾省北部和河北省東部等地區。美、英、法等國對日本的侵略行徑姑息縱容。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國民黨、共產黨兩黨合作為核心,舉國一致,英勇進行反法西斯的抗日民族解放戰爭。中日戰爭在1938年10月日軍佔領武漢、廣州以後,開始轉入戰略相持階段(見抗日戰爭)。
日本對蘇聯的戰爭挑釁 日本於1938年7月29日至8月11日在鄰近朝鮮的中蘇邊境挑起張鼓峰事件(哈桑湖事件)。1939年5~8月,日軍在中國黑龍江省西部與蒙古接壤地區再次挑起諾蒙坎事件(哈勒欣河事件)。日本的兩次戰爭挑釁均遭失敗。
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 1935年10月3日,義大利30萬軍隊侵入衣索比亞。衣索比亞第二次抗意戰爭爆發。盡管國際聯盟通過決議宣布義大利為侵略者,並表示要對它實行有限的經濟制裁,義大利仍能從西方民主制國家,尤其是從美國獲得源源不斷的石油供應。
德意武裝干涉西班牙 1936年7月西班牙內戰爆發。截至1939年4月,德國派往西班牙作戰人員超過5萬人,義大利約15萬人。德、意向叛軍提供的軍火價值10億美元。英、法、美等國則宣布「中立」,實行「不幹涉」政策,禁止西班牙政府購買的武器過境。1939年2月27日,英、法與西班牙共和國斷交,公開承認F.佛朗哥政府。
德國吞並奧地利和肢解捷克斯洛伐克 1938年3月12日拂曉,德軍入侵奧地利。14日,宣布將其劃為德國的一個州,兵不血刃地吞並了奧地利。接著,德國就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區「自治」問題製造五月危機,陳兵德捷邊境。9月12日,希特勒再次進行戰爭恫嚇。在德國壓力下,英、法兩國政府推行綏靖政策,以犧牲弱小國家利益的方式換取「和平」,9月29日在慕尼黑會議上簽訂出賣捷克斯洛伐克的協定。10月1日,德國佔領蘇台德區。10月6日,在德國操縱下,斯洛伐克「自治政府」成立。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
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39年春、夏季,歐洲再次出現緊張局勢,經過波蘭危機和錯綜復雜的外交斗爭,終於爆發全面戰爭。
嚴重的戰爭危機 1939年3月15日,德國出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全境。21日又製造但澤危機,向波蘭提出領土要求。次日出動海軍佔領立陶宛的默美爾。4月1日在德、意武裝支援下,佛朗哥軍隊控制西班牙全境。4月7日,義大利軍隊入侵阿爾巴尼亞。5月22日,德、意正式簽署軍事同盟條約,即鋼鐵同盟。德軍統帥部在4月3日即已下達代號為白色方案的對波蘭作戰計劃。
德軍士兵拆除波蘭邊界路障
面對德國的戰爭威脅,波蘭向英、法求助。英國張伯倫政府認為德國如果佔領波蘭將危及英、法安全及其在歐洲的根本利益,鑒於綏靖政策遭到世界和國內輿論的譴責,被迫開始對政策作出某些調整。1939年3月22日,英、法互換照會,承擔遭到侵略時相互援助的義務,把實際存在的同盟關系固定下來。3月31日,張伯倫代表英法兩國政府宣布,一旦發生威脅波蘭獨立的行動,英、法立即給予波蘭全力支持。4月6日,英、波締結臨時互助條約。4月13日,法國重申忠於法波同盟義務。5月19日,法、波正式簽署軍事協定。
三角談判和斗爭 1939年春、夏季,圍繞歐洲的戰爭與和平形成英法蘇三角談判和斗爭相互交錯的局面。4月15日開始舉行英法蘇莫斯科談判,就採取共同行動制止法西斯擴大侵略進行磋商。由於英、法兩國缺乏誠意,先後舉行的政治和軍事談判均未取得任何積極成果。與此同時,英德秘密談判也在進行。
德國的戰略方針首先以英、法為主要對手,集中力量與西方國家作戰,需要緩和德蘇關系,以避免在向西方進攻時腹背受敵。蘇聯同樣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在亞洲,正與日本軍隊在諾蒙坎地區進行戰斗;在歐洲,世界大戰一觸即發;英、法、蘇3國談判因英、法蓄意讓德國侵蘇,毫無誠意,致使談判曠日持久,瀕於破裂。1939年8月23日,《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莫斯科簽訂。
德波戰爭和英法對德宣戰 1939年9月1日,德國出動57個師約150萬人、2500輛坦克、2300架飛機,從北、西北、西南三個方向對波蘭發動突然襲擊。同日、英、法先後發出照會,要求德國停止進攻,從波蘭領土撤出一切軍隊。德國置之不理。9月3日,英、法兩國政府對德宣戰。德波戰爭期間,法軍在法德邊境消極觀戰。英國遲至10月間才派遠征軍到法國。波蘭孤軍作戰,9月16日,波軍防線全面崩潰,德軍完成對波蘭首都和波軍主力的包圍。9月17日,波蘭政府成員逃往國外 。華沙軍民戰斗到彈盡糧絕,9月28日被迫停止抵抗。
第二次世界大戰進程
這次大戰經過法西斯軸心國戰略進攻、交戰雙方攻守互易的戰略轉折和反法西斯同盟國戰略反攻3個階段。
軸心國全面進攻和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
德、意 、日法西斯國家從1939年9月到1942年下半年在歐洲、非洲、亞洲、大洋洲和太平洋、大西洋展開全面的戰略進攻。
西線戰場 德國佔領波蘭後接連在歐洲從西、北、東南三個戰略方向發動大規模進攻。義大利參加了對法國的戰爭,它在非洲發動的攻勢遭到失敗。
地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歐洲北非戰場
奇怪戰爭 德波戰爭結束後,德國一面作出和平姿態,一面擴充軍備,將主力調往西線,伺機進攻西歐國家。英 、法兩國實行消極防禦戰略,靜守馬奇諾防線。1940年2月,美國試圖進行和平斡旋,為德國所拒絕。1939年9月~1940年4月,英、法與德國之間沒有發生過真正的戰事,史稱奇怪戰爭。
德軍進攻北歐 1940年春,希特勒擔心英法聯軍進入挪威,從北面威脅德國,切斷瑞典對德鐵礦砂供應,遂先發制人於4月9日侵佔丹麥,丹麥投降。同日,德軍入侵挪威,空降部隊佔領奧斯陸。V.A.L.吉斯林被扶植為傀儡政府首腦。4月17日,英、法及波蘭聯軍在挪威登陸。6月,聯軍退出挪威。7月挪威國王和政府成員流亡英國。德軍的閃電戰在北歐取勝。
德國進攻西歐 1940年5月10日凌晨,德軍調集136個師,其中包括10個坦克師和7個摩托化師,2580輛坦克,3824架飛機,向西歐國家發動進攻。當時西歐各國總兵力約147個師。德國空軍猛烈轟炸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在荷、比軍隊後方實施空降,坦克摩托化部隊出其不意在比、盧接壤的阿登山區分3路縱隊快速挺進,致使馬奇諾防線未起實際作用。德軍進攻西歐宣告綏靖政策的徹底破產,英國張伯倫政府立即垮台,由W.L.S.丘吉爾出任首相,組成保守黨、工黨、自由黨聯合政府。
在德軍閃電戰面前,英、法等國聯軍不堪一擊。5月14日,荷蘭軍隊停止抵抗,女王流亡英國。5月26日德軍奪取加萊,進抵英吉利海峽,將法國北部和比利時境內的英法聯軍同法國中部軍隊的聯系攔腰切斷。5月28日比利時國王宣布投降。5月27日~6月4日,英、法海軍利用德軍數日停止進攻時機,集中各類艦船850餘艘,成功地將被困在敦刻爾克狹小三角地帶的英、法聯軍33.8萬餘人運過英吉利海峽,進入英國。在敦刻爾克撤退中,英國遠征軍幾乎喪失全部武器裝備,243艘大小艦船沉沒,但保存了英軍的有生力量。
義大利參戰與法國戰敗 1940年6月6日,德軍在橫貫法國北部的643千米戰線上發動總攻。法軍總司令M.魏剛集結100多萬軍隊在索姆河和安納河一線構築的魏剛防線不到3天即告崩潰。德軍進逼巴黎,6月10日,義大利向英、法宣戰。6月14日,德軍佔領巴黎。17日,法國H.P.貝當政府宣布「停止戰斗」。22日晚7時,在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帝國向法國及其盟國簽署投降書的貢比涅森林同一節車廂里 ,法國政府代表在納粹德國提出的停戰協定上簽字。該協定規定,德國佔領法國總面積3/5的北部和西部工業發達地區,非佔領地區建立以維希為首都的貝當傀儡政府。
1940年6月14日德軍佔領巴黎
在勃朗峰到地中海的200多千米戰線上,義大利軍隊32個師進攻法國,被法軍6個師擋住。6月24日,在羅馬附近簽署法意停戰協定。意軍佔領法一小塊地區。義大利還攫取東非吉布地港和使用法屬索馬里境內鐵路的權利。
意軍在非洲失敗 1940年7月初,意軍從衣索比亞進犯東非英軍,9月中旬佔領英屬索馬里和肯亞部分地區。9月16日佔領埃及的西迪拜拉尼。12月11日英軍發起反擊收復該地,並於1941年2月6日佔領利比亞的班加西等地。兩個月內推進700千米,俘虜意軍13萬人。在東非,英國從印度、澳大利亞 、紐西蘭調集軍隊,並就地徵集大批非洲人入伍 ,於1941 年1月19日舉行反攻 ,4月1日佔領厄利垂亞首府阿斯馬拉,4月6日同埃軍一起收復亞的斯亞貝巴。5月20日,意屬東非總督投降,英國重新控制紅海與非洲之角。
海獅計劃和英倫空戰 法國淪亡後,英國陷於孤軍作戰困境。希特勒聲稱,英國把殖民地歸還給德國,承認德國在歐洲的霸主地位,即可避免英德戰爭,遭英國政府拒絕。7月16日,德軍統帥部發布准備對英國實施登陸戰役的訓令,制定海獅作戰計劃。要求8月15日完成作戰准備。希特勒力圖取得英吉利海峽及倫敦上空制空權,摧毀英國空軍、機場和港口,為其渡海作戰創造先決條件。德國共集結2669架作戰飛機,在7月10日到10月底的3個月內猛烈空襲英國。8月24日,英國飛機首次空襲柏林。德國空軍始終未能取得預期戰果,在英倫之戰中損失飛行員600人,飛機915架。海獅計劃一再推遲執行,以後實際上被取消。英國贏得空中自衛戰的勝利。
德意擴大對巴爾乾的侵略 1940年7月21日,希特勒下令德國陸軍總司令H.A.W. von布勞希奇著手准備對蘇作戰,12月18日,希特勒簽署代號為巴巴羅薩的對蘇作戰計劃,訓令德軍在1941年5月15日以前完成入侵蘇聯的各項准備。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在柏林簽署軍事同盟條約(見三國同盟),正式結成軸心國侵略集團。德、意兩國加緊擴大對巴爾乾的侵略,作為爭奪東地中海、北非、中東的跳板和進攻蘇聯的戰略前進基地。羅馬尼亞、匈牙利及保加利亞相繼加入軸心國同盟。1940年10月28日,義大利侵入希臘,遭反擊,被迫停止進攻。
1941年3月27日 ,南斯拉夫新政府拒絕加入軸心國同盟,並與蘇聯簽訂友好條約。4月6日黎明,德、意同時進攻南斯拉夫和希臘。德軍於13日佔領貝爾格萊德。4月9日佔領希臘薩洛尼卡,21日希軍投降。英國5.8萬名遠征軍在希臘作戰,傷亡1.2萬,其餘從海上撤退。4月27日,德軍進入雅典。5月30日,德空降部隊佔領克里特島。希臘國王流亡倫敦。
蘇德戰場 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境內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要戰場。
德國對蘇聯突然襲擊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軍在北起波羅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多千米戰線上分3路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聯衛國戰爭爆發。蘇軍在戰爭初期遭到重大損失,西部大片國土淪陷。蘇軍失利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德國擁有中西歐強大經濟、軍事資源,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軍隊現代化裝備程度較高,以絕大部分兵力集中於東線發動突然襲擊,使得德國在一段時間內力量對比上居於優勢。蘇聯方面,I.V.斯大林不相信戰爭前夕來自多種渠道的表明德國即將進攻蘇聯的情報,沒有及時完成戰爭准備,導致戰爭初期措手不及。蘇軍戰略思想和指揮藝術亦不能適應對德作戰的要求,對德軍主要突擊方向判斷失誤,兵力部署不當。20世紀30年代以M.H.圖哈切夫斯基元帥為首的大批蘇軍高級將領和優秀軍官被無辜清洗,嚴重削弱了部隊戰鬥力。為此,在戰爭初期蘇軍付出慘重代價。
蘇聯建立東方戰線 早在德波戰爭期間,蘇聯即著手建立一條從波羅的海到黑海之間防備德國進攻的所謂東方戰線,企圖通過擴大西部疆域加強防禦德國侵略的戰略地位。1939年9月17日,蘇軍出兵波蘭,佔領西烏克蘭、西白俄羅斯等地約20萬平方千米的地區。11月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加入蘇聯。
1939年11月30日爆發蘇芬戰爭。翌年3月12日蘇芬和約將列寧格勒附近蘇聯國境線向北推移150千米,蘇聯獲取4.1萬平方千米領土,並租借漢科半島及附近島嶼30年。
1940年6月15日,蘇聯以立陶宛政府違反蘇立互助公約,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組成反蘇軍事聯盟為由,出兵進駐立陶宛和愛沙尼亞、拉脫維亞,面積17.4萬余平方千米。8月初,波羅的海沿岸3國並入蘇聯。1940年6月28日,蘇聯以國際形勢要求用最快速度解決歷史遺留的領土問題為由,出兵進駐羅馬尼亞管轄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面積5.1萬平方千米。
至此,蘇聯已將其國界向西推移300~400千米。但是,德國在發動對蘇戰爭後3個星期內分別在3個方向推進300~600千米,6月28日即佔領明斯克。東方戰線並未起到蘇聯預期的作用。
莫斯科戰役 德軍自9月30日向莫斯科發起進攻,最近點距莫斯科城只有20千米。10月20日起,蘇聯大部分政府機構和部分工人撤離莫斯科。12月6日蘇軍遏止德軍攻勢,轉入反攻。1942年1月8日起,蘇軍經3個月鏖戰,排除了德軍佔領莫斯科的危險,將德軍擊退150~400千米。冬季戰役結束時,德軍傷亡總數為83萬多人。德軍首次遭到重大挫折,希特勒的閃電戰亦告破產。
德軍1942年夏季攻勢 1942年6月28日,德軍在南線發動攻勢,以求在頓河地區消滅蘇軍主力,奪取高加索油田。7月17日德軍進抵頓河河灣,揭開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序幕。9月13日德軍突入市區。雙方激戰到蘇軍反攻前夕,德軍始終沒有全部佔領斯大林格勒。
亞洲太平洋戰場 日軍偷襲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戰爭,戰火席捲東南亞,進逼大洋洲,將美國及美洲、大洋洲許多國家捲入戰爭。這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展成為一次空前的全球性戰爭。
地圖:太平洋戰爭
遠東慕尼黑陰謀及美日談判 中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英美曾謀求與日本妥協,推行遠東慕尼黑陰謀。1939年9月,英國承認日本侵華現狀,同意不妨礙日本在華行動。美國為集中應付歐洲局勢,力圖緩和美日矛盾,自1940年11月起與日本進行正式或非正式談判,但雙方的對立未能調和。
日本偷襲珍珠港 1941年10月,日本組成東條英機內閣,完成法西斯體制。12月7日凌晨,日本以航空母艦編隊向位於夏威夷群島中心瓦胡島上的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發動偷襲。日軍以極小的代價,炸沉美國戰列艦4艘,重創1艘,炸傷3艘,其他大型艦船10餘艘,擊毀飛機260餘架,美國太平洋艦隊除3艘未停泊在港內的航空母艦免遭攻擊外,幾乎全軍覆沒。12月8日,美、英對日宣戰。12月11日,德國、義大利對美宣戰。
日軍進攻東南亞 日本自1941年12月7日起在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發動全面進攻。10日佔領關島。22日佔領威克島。25日攻佔香港。12月7、8日,日軍在馬來亞的哥打巴魯和泰國的宋卡、北大年等地空降或登陸。10日,日本取得東南亞海域的海空控制權。1942年1月11日,日軍佔領吉隆坡,31日攻佔馬來亞全境。2月15日新加坡陷落。日軍還從印支南部進攻泰國,1941年12月9日侵佔曼谷,21日日本將同盟條約強加給泰國政府。1942年1月2日進入馬尼拉。4月9日,駐守美軍與菲軍約7萬人投降。5月7日美軍司令下令余部投降。
1942年2月14日,日軍出動320架飛機在蘇門答臘的油田區巴鄰旁空降。3月1日,日軍在爪哇登陸,5日佔領巴達維亞(雅加達)。3月12日 ,荷蘭總督投降。3月15日,日軍佔領整個荷屬東印度——印度尼西亞。
1942年3月8日,日軍佔領仰光。應英國當局請求,中國派出赴緬遠征軍10萬餘人,配合英緬軍隊作戰。5月初,日軍攻入中國雲南省。中國軍隊憑借怒江天險擋住日軍攻勢。
1942年4月5日,日本航空母艦機動隊進入印度洋,轟炸錫蘭(斯里蘭卡)科倫坡和亭可馬里港。英東方艦隊撤往東非海岸。日本海軍一度掌握印度洋制海權,達到日本向西擴張的頂點。
珊瑚海日美海空戰 南進日軍於1942年2月攻佔澳大利亞軍隊防守的新不列顛島及拉包爾港。5月初,日軍對索羅門群島中的圖拉吉島和新幾內亞東南重鎮莫爾茲比港發起進攻。5月7日,美國飛機擊沉日本航空母艦1艘。8日上午日、美艦隊正面對陣,另1艘日本航空母艦受重創,美國1艘航空母艦被炸沉,另1艘受創。這是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以來首次受挫,標志著日軍在大洋洲南進勢頭被遏止。
中國戰場局勢 中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日本對國民政府採取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針。汪精衛公開投降日本,1940年3月30日在南京成立日本羽翼下的偽國民政府。中國共產黨提出堅持持久抗戰,反對妥協、投降和分裂的方針,穩定了抗日陣線。1939年,八路軍、新四軍抗擊日軍侵華總兵力的62%,敵後戰場成為抗日戰爭主要戰場。正面戰場1939~1941年秋主要在武漢外圍地區作戰,以後進行了南昌、鄂北豫南和長沙會戰以及南寧和中條山會戰。
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 隨著戰火的蔓延,經過反法西斯國家一系列雙邊和多邊會談,以美、英、蘇、中諸國為核心的反法西斯國家加強了彼此間的援助和合作。
美國租借法案和英美同盟 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後,美國根據1937年中立法(見美國中立法)宣布中立。1939年11月美國修改中立法,實行現金購貨、運輸自理原則,向交戰國出售武器,有利於擁有海軍優勢的英、法。法國敗降和英國退守英倫三島,美國公眾輿論要求給英國以援助,孤立主義勢力削弱。1940年9月2日,美、英達成美國以50艘舊驅逐艦換取在英屬百慕大群島等8個島嶼建立軍事基地的協議。由於英國無力以現款購買軍火,1940年底丘吉爾緊急致函美國總統F.D.羅斯福求援。羅斯福提出以「租借」方式援英。1941年3月11日 ,美國國會通過租借法案 ,授權總統向與美國安全有重大意義的國家用出售、轉讓、交換或租借等方式提供武器和軍用物資,撥款70億美元用於實施《租借法案》。這意味著美國完全放棄「中立」政策,實際上介入歐洲國家的反法西斯戰爭。英、美開始結成反對德國法西斯同盟。與此同時,美英於1941年1~3月就先歐後亞的全球戰略達成協議,並據此制定ABC-1計劃。1941年12月,美英首腦以代號為阿卡迪亞的華盛頓會議確認先歐後亞的方針。美國在會上提議並起草同法西斯軸心國相對抗的《聯合國家宣言》草案。
蘇英協定和美國援蘇 德蘇戰爭爆發當晚,丘吉爾宣布英國將支援蘇聯和一切反希特勒的國家。7月12日,蘇英簽訂在對德戰爭中一致行動的協定,相互承擔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彼此支援和戰斗到底的義務 。8月16日 ,蘇、英簽訂貿易、貸款和支付協定,英國給予蘇聯1000萬英鎊貸款。
1941年6月24日,羅斯福總統宣布,凡是抵抗法西斯侵略的國家,包括蘇聯在內,都將得到美國的援助。8月中旬,美國派往蘇聯的船隊首次啟航。
反法西斯國際聯合的擴大 1941年7月,蘇捷、蘇波簽訂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一致行動協定。1942年1月29日蘇、英和伊朗三國締結同盟協定。
法國戰敗前夕,C.-A.-M.-J.戴高樂將軍於1940 年6月17日飛抵倫敦,次日宣布建立自由法國,6 月23日宣布成立法國民族委員會。28日,英國正式承認自由法國,並與之結成同盟關系。9月,蘇聯也予以承認。
1941年8月14日,美、英兩國政府首腦公布《大西洋憲章》。這是美英戰時政治聯盟的標志,成為以後聯合國憲章的基礎,對於動員和鼓舞全世界人民,加強反法西斯聯合起了積極推動作用。
蘇美英莫斯科會議 1941年9月29日蘇美英三國會議在莫斯科召開。10月1日,三國簽訂議定書,規定美、英兩國從1941年10月~1942年6月每月向蘇聯提供400架飛機、500輛坦克及其他武器裝備;蘇向英、美提供原料。10月30日,羅斯福宣布向蘇提供10億美元貸款。11月7日,美國把《租借法案》擴大到蘇聯。
聯合國家宣言 經過磋商,1942年1月,在華盛頓簽署中、蘇、美、英等26個國家的《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以美、英、蘇、中為核心的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正式形成,並為建立聯合國組織奠定初步基礎。
反法西斯聯盟由防禦到反攻的戰略轉折
美軍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的勝利,英軍1942年11月阿拉曼戰役的勝利,以及作為主要標志的蘇軍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表明反法西斯盟國開始從防禦轉向進攻的戰略轉折。
蘇德戰場 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勝利是蘇聯衛國戰爭的轉折點,它同時也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發生歷史性轉折。
斯大林格勒戰役 1942年11月19日,蘇軍3個方面軍在斯大林格勒開始反攻。在粉碎德軍頓河集團軍群的解圍行動後,1943年1月10日,蘇軍發動圍殲戰。2月2日,被圍德軍全部投降或被殲。在持續200天的戰役期間,德軍在頓河、伏爾加河和斯大林格勒地區共損失150萬人、坦克和強擊火炮3500輛、飛機3000架,遭到發動戰爭以來最大的失敗。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庫爾斯克會戰 1943年1月蘇軍收復羅斯托夫等地,突破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封鎖 。同年夏,德軍在庫爾斯克南北集結,力圖在此區域粉碎蘇軍主力 ,奪回戰略主動權。7月12日蘇軍反攻 ,8月23日收復哈爾科夫。在激戰的50天中,雙方動用的總兵力達400餘萬人,共出動坦克和自行火炮1.3萬多輛、作戰飛機近1.2萬架,是二次大戰中最大的坦克兵團會戰。德軍共損失50萬人、坦克1500輛、飛機3500餘架。蘇軍完成了蘇德戰場的根本轉折,從戰略防禦全面轉入戰略反攻階段。
非洲地中海戰場 英軍贏得阿萊曼戰役的勝利,扭轉了非洲戰局。在西線作戰的盟軍獲得戰略主動權。英美盟軍在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登陸成功,從東西兩個方向夾擊並肅清北非德、意侵略軍,隨後盟軍展開西西里和義大利南部戰役。
阿萊曼戰役 北非意軍在1940年12月~1941年1月遭到英軍殲滅性打擊。2月德國非洲軍團由E.J.E.隆美爾指揮進入北非。1942年6月21日托布魯克英軍3.5萬人向德軍投降。30日德、意軍隊進抵距埃及亞歷山大港約96千米的阿萊曼。丘吉爾親赴開羅改組英國中東司令部,B.L.蒙哥馬利出任英第八集團軍司令,於9月初擊退隆美爾對阿萊曼防線發動的最後一次進攻。10月23日~11月4日,英軍進行阿萊曼戰役,共擊斃擊傷和俘獲德意軍5.9萬人。1943 年1月23日英軍進入的黎波里。至此,共向西追擊2200多千米。
英軍在阿萊曼戰役中俘獲德軍坦克及駕駛員
盟軍登陸西北非 1942年11月8日,由D.D.艾森豪威爾 任總司令的盟 軍10餘萬人分3路在卡薩布蘭卡、奧蘭、阿爾及爾登陸。12日,部分盟軍進入突尼西亞。這次代號為火炬的作戰行動是英、美作為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的替代行動。
11月10日,德意軍隊佔領維希政府統治下的法國南部及科西嘉,並出兵突尼西亞。
世界大戰是20世紀前半期留給我們的時代印記。20世紀以前,人類從未有過「世界級」的大戰,但是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卻將30多個國家捲入其中。這場從歐洲開始的沖突,使約1850萬人死亡,經濟損失超過3000億美元,被當時的人們稱為「結束一切戰爭的戰爭」。然而,僅僅過了20年,大
『拾』 揭秘: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中,希特勒為何要命令德軍停止追擊
1940年5月25日,英法聯軍被德軍坦克部隊的“閃電戰”擊敗之後,在敦刻爾克進行了史無前例的大撤退。從1940年5月26日-6月4日這9天裡面,英法一共成功撤退到英國本土33.6萬人,為未來的諾曼底登陸保存了有生力量。那麼,希特勒為何下令停止追擊,給了英國與法國9天的撤退時間?對此,趣評根據不同的觀點,給出三種可能的原因:第一,希特勒當時受到了德國空軍司令戈林“蠱惑”,錯過了殲滅英法聯軍的良機;第二,德軍此前的“閃電戰”已經是強弩之末,沒有了全殲英法聯軍的能力;第三,希特勒不想徹底與英法結仇,希望留有餘地,以便英法主動向德國投降。
歡迎大家留言,你認同以上哪種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