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果現在美國攻打伊朗會是什麼結果美軍會不會死傷慘重伊朗是不是滅亡了
美軍應該會很慘重,因為伊朗是個很重要的戰略位置,中國,俄羅斯不會不顧伊朗的,再說美國的財政也很難再次發動戰爭,一個伊拉克就把美國拖垮了,更何況伊朗。
B. 伊拉克戰爭死多少人
美國軍方早在7月便在其網站上公布了2004年1月到2008年8月的伊拉克戰爭期間的死亡人數,共有76839名伊拉克士兵和平民死亡,121649人受傷,以美國為首的盟軍有3952人陣亡。美國軍方事後沒有對這些數字做進一步解釋,直到近日才被美聯社記者發現。
2009年,伊拉克政府同樣對戰爭期間伊拉克武裝力量和平民的傷亡數字進行了統計,結果是死亡85694人,受傷147195人。而伊拉克罹難人數統計組織(The Iraq Body Count)的統計結果顯示,2004年1月到2008年10月,僅平民死亡人數就達86423人。
這個是敏感話題,各說各有理,什麼答案都有。反正就是沒少死人就是了
C. 1.一戰各國死亡人數(一一列舉)
具體如下:
協約國士兵的陣亡: 5,497,600
比利時: 13,700
英國: 908,000
澳大利亞:60,000
法國:1,240,000
法國殖民地:114,000
希臘:5,000
義大利:650,000
中國:3000
日本:300
同盟國士兵的陣亡:3,382,500
奧匈帝國:1,200,000
保加利亞:87500
德意志帝國:1,770,000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一戰
D. 在奧馬哈海灘盟軍共陣亡了多少人
死了至少2500人,十幾萬人受傷,這是88炮和mg42的傑作。。。。。。
E. 諾曼底登陸盟軍到底陣亡多少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英、加等反法西斯同盟國集結了近300萬人的兵力,於1944年6~7月在法國北部諾曼底地區進行了世界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略性兩棲登陸作戰。諾曼底登陸是盟軍進軍歐洲的"霸王"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是為盟國軍隊大規模登陸西歐、開辟歐洲第二戰場、配合蘇軍在東線的進攻和最終擊敗納粹德國創造條件。
1944年6月5日午夜,盟軍出動2500多架轟炸機對德軍陣地進行轟炸,投擲炸彈1萬多噸,拉開了「D日行動」的序幕。6日凌晨,盟軍1.7萬多名空降兵,乘1200架運輸機,首先在德軍防線背後著陸,奪取海灘堤道和主要橋梁,佔領主要登陸地段的側翼,阻止德軍增援。同時,100多艘艦只上的火炮對登陸地點的德軍陣地進行轟擊。6日6點半以後,登陸部隊開始突擊上陸。9點,已經基本突破德軍陣地,站穩腳跟。
到7月初,盟軍已有100萬部隊登陸,並且還有源源不斷的後續部隊趕來。7月下旬,盟軍已佔據了比較廣闊的登陸場,完成了地面總攻的全部准備工作,諾曼底戰役勝利結束。在這次戰役中,盟軍傷亡12.2萬人,德軍傷亡和被俘11.4萬人。
希特勒所吹噓的「大西洋鐵壁」被撕破了,法西斯德國陷入了蘇聯和美英盟軍東西夾擊的鐵鉗中,最終徹底滅亡。
斯大林高度評價了諾曼底登陸戰役,他說:「就其規模、就其宏大的布局,以及傑出的執行計劃情況來講,在戰爭史上從來也沒有過足以和它類比的事業。歷史將把這一業績作為一項最高的成就記載下來。」
F. 海灣戰爭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和影響
1990年8月2日凌晨1時(科威特時間),在空軍、海軍、兩棲作戰部隊和特種作戰部隊的密切支援和配合下,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的三個師越過科威特邊境,向科威特發起了突然進攻。由1個 海灣戰爭
機械化步兵師和1個裝甲師編成的主攻部隊,沿薩夫萬——阿卜代利——科威特市之軸線實施進攻,在350餘輛坦克的引導下,首先向南攻佔賈赫臘山口,然後折向東進攻科威特市。由另1個裝甲師編成的助攻部隊,在主攻部隊西側向南進攻,在賈赫臘山口與主攻部隊會合後,繼續南下,在通往沙特邊界的主要通道上建立阻擊陣地。5時30分,主攻部隊與特種作戰部隊在科威特市會合。經過約14小時的城市戰斗,下午7時,伊軍完全佔領了科威特首都。隨後繼續發展進攻,後續部隊源源不斷地進入科威特。8月3日中午,伊軍佔領了科威特全境。至8月6日,進入科威特的伊軍達到約20萬人,坦克2,000餘輛。8月8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宣布吞並科威特,將其劃為伊拉克的「第19個省」,並稱它「永遠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科威特勢單力孤,加上對伊軍的突然襲擊毫無准備,只進行了微弱的抵抗。約20,000人的科軍,只有5,000餘人撤到了沙烏地阿拉伯,其餘部隊潰散或投降。科威特埃米爾賈比爾·薩巴赫及部分王室成員乘直升機逃往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侵佔科威特的主要目的在於:通過奪占科威特,勾銷所欠科威特的巨額債務,並用這個「金庫」來解決由於連綿8年的兩伊戰爭給國民經濟帶來的嚴重危機;奪占科威特,可將其海岸線從50公里延展至213公里,從而大大改善其海軍的活動領域和石油出口及其他對外貿易的海上通道;通過吞並科威特,解決兩國長期以來存在的邊界爭議問題及由此帶來的邊界地區石油開發爭端;奪占科威特,還可以「殺雞儆猴」,起到震懾海灣國家及其他中東國家的作用,為其爭奪阿拉伯世界領導地位,稱霸中東地區掃平道路。 伊拉克武裝侵佔科威特,引發了海灣危機,成為海灣戰爭的直接導火索。
美國及其他國家在海灣地區的利益
海灣地區之所以牽動美國及其他許多國家的神經,主要是該地區擁有極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所致。截至1990年1月,海灣地區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6,517億桶,佔世界已探明石油儲量(10,015億桶)的65%,天然氣24兆立方米,佔世界天然氣資源總和的13.7%。日產石油約1,450萬桶,約佔世界石油日產量(6,360萬桶)的23%;每天出口石油約1,200萬桶,約佔世界石油日出口量(2,800 海灣戰爭
萬桶)的43%。中東的五大產油國(沙特、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聯酋)均在海灣地區。世界20個特大的油田,有11個在海灣地區。 海灣地區生產的石油主要供出口。美國、西歐、日本進口的石油,相當大的一部分來自海灣地區。據美國能源情報統計,1990年第一季度美國日凈進口石油量為766.1萬桶,其中206.4萬桶來自海灣地區,佔26.9%;西歐日進口石油823.5萬桶,其中從海灣地區進口427.6萬桶,佔51.9%;日本日進口石油548萬桶,其中從海灣地區進口354萬桶,佔64.6%。 石油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血液」,同時也是現代軍隊的驅動力。如果伊拉克吞並科威特後進而佔領沙烏地阿拉伯,就可控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資源,這猶如卡住了西方主要工業國的咽喉。薩達姆利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可以擺布西方工業國家的經濟發展,並可以進而對它們指手劃腳。這是美國和其他一些主要工業國家所絕對不能容忍的。 此外,科威特是世界上少有的富國,它在國外的資產超過1,000億美元,另外在西方重要工業中還持有多達數百億美元的股份。如果這些資財被伊拉克抽走,也將給西方經濟造成巨額損失。
美蘇關系緩和
地區沖突中美蘇對立的陰影消失 戰後40多年的時間里,由於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對立以及各自爭奪霸權的需要,幾乎在所有地區性沖突中,人們都能看到美蘇爭奪和對立的影子。戈爾巴喬夫上台後,推行改革和新思維,積極向西方靠攏,在政治、軍事、外交上放棄與美對立的立場。伊拉克的舉動,無形中進一步推動著蘇美間接觸的願望。雖然伊拉克是蘇聯在中東經營多年的為數不多的親密盟國之一,但為了避免與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在對伊立場上的對立,蘇聯寧願犧牲伊拉克這個昔日的盟國。在對伊拉克問題上,蘇聯與美國合作的態度使美國總統布希感到「非常滿意」,並稱這是「美蘇戰後在地區沖突上首次結成同盟」。美蘇對海灣危機基本立場上的一致,使聯合國安理會得以順利地通過了一系列制裁伊拉克的決議。雖然蘇聯沒有直接派兵參加對伊作戰,但它對美國組織多國部隊出兵海灣的支持態度,使美國可以毫無顧忌地採取各種軍事行動。
國際社會普遍強烈反對侵略
國際關系始終是一種利害關系。就在伊軍侵入科威特的第一天,美國總統布希就發表講話,譴責伊拉克的行動是「赤裸裸的侵略」,對美國的國家利益「構成了真正的威脅」,並宣布凍結伊拉克和科威特在美國的所有資產。同時作出了強烈的軍事反應,2個航母戰斗群在伊入侵科後不到1小時即受命駛向海灣。 蘇聯一改戰後40年在世界地區性沖突上持與美對立立場的常態。8月3日美蘇達成共識,並發表《聯合聲明》,要求伊拉克「無條件地從科威特撤軍」,「充分恢復科威特的主權、合法政權和領土完整」。這與美國對伊拉克的政策目標完全一致。同一天,蘇聯政府就停止了對伊拉克的武器供應與軍事援助。 世界其他絕大多數國家或國際組織都對伊拉克的入侵作出了迅速的反應,普遍強烈抵制和譴責伊拉克的侵略行為。 聯合國安理會和各成員國對海灣危機作出了前所未有的異常迅速且幾乎完全一致的反應。8月2日,聯合國 安理會就以14票贊成,0票反對,1票棄權,通過了譴責伊拉克違反聯合國憲章,要求其撤軍的第660號決議。從8月2日至11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先後通過了12個譴責和制裁伊拉克的決議。這些決議,使伊拉克在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方面處於極端孤立的地位。其中的第678號決議,規定了伊拉克必須撤軍的最後期限為1991年1月15日,在最後期限到來之前伊拉克如不撤軍,決議授權聯合國會員國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來執行聯合國通過的各項決議,這就為以美國為首的38國組成聯軍出兵海灣,用武力解決這場危機提供了法律依據。 在「最後期限」到來之前,國際社會為化解這場危機作了極大的努力。許多國家的領導人從中斡旋,設計出多種調解方案,聯合國秘書長亦親抵巴格達做伊拉克的工作,希望伊從科撤軍。但所有這些努力都未能使伊拉克改變立場。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海灣戰爭造成的環境污染
1990年底爆發的海灣戰爭歷時42天,期間油井大火晝夜燃燒,是迄今歷史上最大的石油火災及海洋石油污染事故,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環境污染,其污染程度超過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的核泄漏事故。這次戰爭所造成的環境污染是災難性的,已給世界帶來了影響。
戰爭經過
入侵科威特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派坦克和步兵開入科威特,佔領了所有戰略要地,包括埃米爾的王宮。科威特陸軍很快就被擊敗,但科威特空軍還有足夠的時間逃到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軍隊搶劫了醫用和食物儲藏,關押了上千平民和占據了媒體。伊拉克還關押了上千西方國家訪問者作為敵對國俘虜,後來還企圖使用他們作為談判條件。一開始伊拉克還建立了一個傀儡「被解放」的科威特政府。 1991年1月17日當地時間凌晨2時,在伊拉克拒不執行安理會第678號決議情況下,多國部隊航空兵空襲伊拉克,發起「沙漠風暴」行動。海灣戰爭由此爆發。戰爭分為兩個階段。
空中戰役階段
(1991.1.17~2.23) 空中戰役包括戰略性空襲、奪取科威特戰區制空權和為地面進攻做好戰場准備。11天後,多國部隊已完全掌握制空權。進入第三周後,空中行動的重點轉入科威特戰區。至2月23日,多國部隊共出動飛機近10萬架次,投彈9萬噸,發射288枚戰斧巡航導彈和35枚空射巡航導彈,並使用一系列最新式飛機和各種精確制導武器,對選定目標實施多方向、多波次、高強度的持續空襲,極大削弱了伊軍的C3I(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能力、戰爭潛力和戰略反擊能力,使科威特戰場伊軍前沿部隊損失近50%,後方部隊損失約25%,為發起地面進攻創造了條件。在此期間,伊軍實施消極防禦,以藏於地下、隱真示假、疏散國外等措施躲避空襲,保存實力;同時不斷以飛毛腿導彈襲擊以色列、沙特、巴林境內的目標,迫使多國部隊延長空中戰役時間並出動大量飛機尋殲伊軍飛毛腿導彈。伊海空軍則對多國部隊實施有限反擊,多次以飛機和導彈艇出擊,但均告失敗,發射的飛毛腿導彈多數偏離預定目標或被美愛國者防空導彈擊落。地面襲擊包括1991年1月29日~2月2日對海夫吉鎮的襲擊,但未能改變多國部隊繼續空襲的決心。此外,伊軍曾試圖以向海灣傾泄石油、點燃科威特油井和威脅使用化學武器手段阻滯和遏止多國部隊的軍事行動,均未達目的。 陸戰
地面戰役階段
(1991.2.24~28) 地面戰役發起前,多國部隊成功實施了戰役欺騙。美第七軍和美第十八空降軍從沙特邊界以南向西機動數百千米,進抵沙伊邊境的進攻出發地域 。多國部隊於1991年2月24日當地時間4時發起地面進攻,在沙科、沙伊邊界約500千米正面上由東向西展開5個進攻集團:阿拉伯國家東線聯合部隊,沿海岸向北進攻,佔領科威特市;美第1陸戰遠征部隊從沙科邊界「肘部」向北進攻,奪取穆特拉山口,切斷科威特市通往科東北部的道路,將伊軍主力吸引到科威特;阿拉伯國家北線聯合部隊從沙科邊界西段向阿里塞米姆機場方向進攻,協同友鄰部隊消滅科威特境內伊軍並佔領科威特市;美第七軍實施主要突擊,從巴廷干河以西向北推進,直插伊拉克縱深,爾後揮師東進,與其左鄰第十八空降軍協同作戰,將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約8個師)圍殲在巴士拉以南地區;美第十八空降軍實施輔助突擊,從沙伊邊境突入伊境至幼發拉底河岸,控制塞馬沃以東通往巴格達的8號公路,孤立科威特境內伊軍部隊,協同美第七軍殲滅伊軍共和國衛隊。 地面戰役首先由美第一陸戰遠征部隊發起進攻,爾後阿拉伯國家東線聯合部隊在波斯灣多國部隊海軍和兩棲部隊配合下發起進攻,吸引伊國注意力,為西部主攻部隊發展進攻創造條件。美第七軍於24日午後發起攻擊。美第七軍和美第十八空降軍利用空中機動和裝甲突擊力強等優勢,在海空軍支援下實施「左勾拳」計劃,將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合圍於巴士拉以南地區 。伊軍遭受38天空襲後,損失慘重,指揮中斷,補給告罄,戰場情況不明,對多國部隊主攻方向判斷失誤,防禦體系迅速瓦解。在此期間,伊軍繼續向沙特、以色列和巴林發射導彈 ,使美軍傷亡百餘人;在海灣布設水雷1167枚,炸傷美海軍兩艘軍艦,但未能扭轉敗局。1991年2月26日,薩達姆宣布接受停火,伊軍迅即崩潰。28日晨8時,多國部隊宣布停止進攻,歷時100小時的地面戰役至此結束。 1991年3月10日,「告別沙漠行動」開始,美軍從波斯灣撤離54萬軍隊。
戰爭的結束
據戰後統計,在這場戰爭中,伊拉克方面在參戰的43個師中共有38個師被重創或殲滅,6.2萬人被俘,3847輛坦克、1450輛裝甲輸送車、2917門火炮被擊毀或繳獲,107架飛機被擊落、擊毀或繳獲。多國部隊方面共有126人陣亡,其中美軍79人,300餘人受傷,12人失蹤。 關於海灣戰爭的傷亡數字有爭議。盟軍死亡人數可能是378人,其中美軍因戰事身亡的有148人,非戰事身亡的145人。英軍死亡47人,阿拉伯軍隊死亡40人,法軍損失2人。盟軍死亡最多的是在1991年2月25日,該日一顆伊拉克飛毛腿導彈擊中一個美國兵營造成28個美軍預備隊員死亡。盟軍受傷人數可能少於1000人。伊拉克傷亡人數的爭議比較大。有些估計說少於1500人死亡,有些說約20萬死亡。大多數學者認為死亡人數在2.5萬到7.5萬之間。受傷人數也不清楚。被美軍俘虜的伊拉克人為7.1萬。估計的伊拉克平民死亡人數從100人到超過20萬人不等。 此外戰後的狀態造成更多伊拉克人死亡。比如在炸彈中含有共300噸貧鈾,鈾是一種可能可以致癌的重金屬(不過這一點也有爭議)。戰後伊拉克兒童的癌症率提高了四倍。戰後對伊拉克的制裁可能也導致了約200萬人死亡,其中半數是兒童。從海灣戰爭結束到美伊戰爭開始美軍和英軍空軍幾乎每個月都對伊拉克境內禁飛地帶及其附近進行攻擊。 伊拉克部署在科威特戰區的43個陸軍師中,36~38個師喪失戰鬥力,傷亡8.5~10萬人,被俘8.6萬人,損失坦克3874輛,裝甲車1450輛,火炮2917門,飛機324架(包括被伊朗扣留的109架),87%的海軍作戰艦艇遭重創或被擊毀。科威特直接戰爭損失600億美元;伊拉克損失達2000餘億美元,美國耗資600億美元。
海灣戰爭的影響
海灣戰爭是世界兩極體系瓦解、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它深刻地反 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過渡時各種矛盾的變化,是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結果。它體現了人類社會生產力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引起的戰爭特徵的革命性變化,主要是:武器裝備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術基礎之上;打擊方式已不再以大規模毀傷為主,而是在破壞力 相對降低的基礎上突出打擊的精確性;整個戰爭的范圍與過程被視為一個完整的系統, 戰爭的協同性和時間性空前突出。它也展示了新的作戰手段和作戰思想運用於戰爭而產 生的作戰樣式的諸多新特點,主要包括:空中作戰已成為一種獨立作戰樣式; 機動作戰是進攻作戰的基本方式;遠程火力戰是主要的交戰手段;電子戰是伴隨 「硬殺傷」所不可缺少的作戰方式;夜戰是一種富有新內涵的戰斗方式。 海灣戰爭因多國部隊在質量和技術方面占據的絕對優勢,使其以高技術局部戰爭的代名詞載入戰爭史冊。在海灣戰爭中,美國動用了12類50多顆各種軍用和商用衛星構成戰略偵察網,為多國部隊提供了70%的戰略情報;多國部隊集結了2790架現代化的固定翼飛機、1700多架旋翼飛機(其中600多架攻擊直升機),6500餘輛坦克裝甲車輛以及大量自行火炮、火箭發射車、工程技術保障車輛等;多國部隊雖然與伊軍在數量對比上不佔優勢,人員比為1/2.4,火炮數量比為1/2.4,坦克數量比為1/1.44,但多國部隊調集的現代化裝備數量卻超過伊軍許多倍:新式飛機數量比為13/1,攻擊直升機數量比為16/1,在精確制導武器上多國部隊擁有絕對優勢。在海灣戰爭空中作戰投擲的8萬多噸彈葯中,精確制導武器僅占總投彈量的7%,但命中率卻高達90%;伊軍共被摧毀、繳獲坦克3700多輛,裝甲車2000多輛。海灣戰爭中所體現出的技術對戰爭的強烈影響使海灣戰爭預示了另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在擁有質量優勢的部隊面前,單純的數量對比已失去了意義;各種軍事高技術應用導致的對信息的大量獲取,也使與之對陣的敵人在戰術運用方面困難重重。 另外,在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動用了大量貧鈾彈,燒毀了大批煉油廠和化工廠。給當地帶來的長期生態環境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
G. 盟軍登陸有哪些損失
盟軍登陸的損失輕微。主要損失是清晨施放煙幕的飛機有一架被高射火炮擊落,煙幕牆出現一段空白,驅逐艦「科里號」被暴露出來,成了德軍岸炮連的目標。為了躲避,「科里號」立即機動,不幸撞上一顆水雷,炸斷了龍骨,6時41分船沉了。還有3艘坦克登陸艇、2艘步兵登陸艇也因觸雷沉沒。人員損失也很有限。全師只有194人陣亡,先頭部隊的兩個團只死了12個人,而在一般情況下,陣亡人數應是它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
H. 伊拉克戰爭伊軍陣亡多少人
戰前伊軍已經化整為零,誰也分不出誰是平民誰是軍隊
2003-3-26
07:10伊軍在卡爾巴拉頑強阻擊美英聯軍約500人戰死。
09:38美伊在納傑夫血戰伊軍約150至300人陣亡
15:24美軍稱約650名伊拉克人在納傑夫戰斗中被打死。
20:16伊部長:納西里耶200戶人家被炸500人受傷。
18:59美英空襲擊中巴格達居民區至少15人死亡。
3月25日
伊拉克方面傷亡情況:3月25日21:36美第三步兵師指揮官稱兩天內擊斃500伊拉克人。
3月25日19:47伊拉克稱24日以來有16個平民在轟炸中死亡。
3月25日19:40伊平民首次發動自殺式襲擊炸毀一輛聯軍坦克。
3月25日18:48法新社:納西里耶街頭有100多伊拉克人屍體。
3月25日17:38伊拉克駐華使館在北京發布戰況新聞公報。
3月25日03:44伊電視台稱6名復興黨成員在納西里耶戰斗中死亡。
3月24日
伊拉克方面傷亡情況:
3月24日19:56美英戰機導彈擊中巴格達居民住宅5名平民死亡。
3月24日19:37伊稱在過去一天有62名平民死亡400人受傷。
3月24日18:08伊拉克稱美英襲擊已經造成數百名伊拉克平民傷亡。
3月24日07:03美戰機襲擊伊境內敘利亞長途汽車造成5人死亡。
3月23日
伊拉克方面傷亡情況:
3月23日20:19伊官方稱戰爭開始至今已造成77平民死亡503傷。
3月23日06:07美伊激戰納傑夫復興黨地方領導人陣亡。
3月22日
伊拉克方面傷亡情況:
3月22日22:04美英部隊佔領巴士拉空襲造成伊方平民50人死亡。
3月22日21:03伊稱250名伊平民在美國軍事打擊中喪生。
3月22日20:48美襲擊伊北部與基地有關組織造成45死亡。
3月22日15:26伊新聞部長:美英空襲已造成207名平民受傷。
3月22日10:10美稱:伊副總統和2名高官在「斬首行動」中死亡。
3月22日00:26美情報機構聲稱薩達姆的長子烏代已經被擊斃。
3月21日
伊拉克方面傷亡情況:
3月21日05:34美英20日共發射72枚巡航導彈伊軍四死五傷。
3月20日
伊拉克方面傷亡情況:
3月20日19:45國際紅十字會:美軍空襲造成1人喪生14人受傷。
3月20日19:03伊拉克新聞部長證實一人在美軍空襲中喪生。
3月20日15:15伊拉克官方稱10名伊拉克人在美軍空襲中喪生。
I. 二戰時盟軍損失了多少人
二戰各國傷亡人數清單
美國...戰斗傷亡軍人:292,131人 非戰斗傷亡軍人:115,187人 沒有平民傷亡
蘇聯...傷亡軍人:13,000,000人.... 傷亡平民:7,000,000人
中國...傷亡軍人:3,500,000人.... 傷亡平民:10,000,000人
德國...傷亡軍人:3,500,000人.... 傷亡平民:3,800,000人
波蘭...傷亡軍人:120,000人 .....傷亡平民:5,300,000人
日本...傷亡軍人:1,700,000人.... 傷亡平民:380,000人
南斯拉夫.傷亡軍人:300,000人..... 傷亡平民:1,300,000人
羅馬尼亞.傷亡軍人:200,000人..... 傷亡平民:465,000人
法國...傷亡軍人:250,000人..... 傷亡平民:360,000人
英聯邦..傷亡軍人:452,000人..... 傷亡平民:60,000人
義大利..傷亡軍人:330,000人..... 傷亡平民:80,000人
匈牙利..傷亡軍人:120,000人..... 傷亡平民:280,000人
捷克...傷亡軍人:10,000人...... 傷亡平民:330,000人
二戰死亡人數清單
◇德軍(含黨衛隊)在蘇德戰爭中損失累計近1200萬.其中死亡320多萬人、被俘160萬人(不 含1945年5月9日後投降或受降者的120多萬德軍)、傷病累計約700萬人次.最終死亡人數為 380萬(含死亡的俘虜).以上數據包括奧地利、蘇台德、阿爾薩斯等地的德意志人,但不包括1945年後大量參戰的人民沖鋒隊之類的民兵組織的損失.
◇蘇軍在蘇德戰爭中的損失累計為2959.3萬.其中死亡681.7萬人、被俘或失蹤445.6 萬人、傷病累計1832萬人次.最終死亡人數為865.6萬(含死亡的俘虜).以上數據包括內務 部隊及邊防軍等,也包括與德國的盟軍作戰所遭受的人員損失,但不包括尚未到所在部隊報到的在途新兵,如包括新兵,則死亡人數約為737萬人,最終死亡人數為915.3萬人.蘇軍參與的另外幾場戰爭(如蘇波1939.9-1939.10、蘇日1945.8)死傷人數均遠遠低 於蘇芬戰爭和蘇德戰爭,蘇波戰爭:蘇軍死亡人數僅737人,蘇日戰爭:蘇軍損失累計3.64萬 人,其中死亡1.2萬人.
◇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死亡情況(不含被俘及傷病):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亡人數總計為485萬人(包括死亡的俘虜):對蘇作戰死亡380萬人(含俘虜),其他主要分布於:義大利15萬、西歐34萬、非洲1.6萬、南斯拉夫5萬等等.
◇中國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死傷情況(1937年-1945年,不含俘降人員):(1)國民黨軍隊死傷363.3萬.其中陣亡132萬、病亡等42.2萬,受傷累計189萬人次.(2)共產黨軍隊傷亡人數有50多萬和70多萬兩種說法.
◇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死亡情況(不含被俘及傷病):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亡人數總計為185萬人:(1)對美英等國作戰死亡129萬人(包括飛虎隊在中國戰場打死的日軍).主要分布於菲律賓(52萬)、緬甸(18萬,包括中國遠征軍打死的1萬多日軍)、沖繩(10萬)等等.(2)在中國戰場死亡44萬多人(1937年7月-1945年10月,傷、亡、俘累計則為133萬.另外1931年9月-1937年7月間損失累計為17萬,其中死亡2.6萬).(3)蘇日戰爭死亡8.3萬人(1945年8月9日-1945年8月21日)等等.
◇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傷亡情況(不含俘虜):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傷亡人員總計為101.3萬.其中死亡40.5萬人(陣亡佔29.1萬人)、受傷累計60.8萬人次.美軍傷亡人員約70%分布於歐非戰場,其中僅西歐戰場(1944年6月-1945年5月)便有13.5萬人陣亡、45.1萬人(次)受傷.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直接死於戰爭及與戰爭相關原因(如因戰爭導致的災害、飢饉、缺醫少葯、傳染病蔓延、徵兵、徵募勞工、屠殺等)的人約為7000萬(歐非戰場約佔三分 之二,歐非戰場死亡人員中的三分之一是死於納粹集中營或是被納粹行刑隊集體屠殺的,占 二戰中遭刻意屠殺的平民及戰俘總數的80%以上),其中蘇聯死亡2660萬(1941年-1945年 ,軍人佔35%,蘇聯方面因戰爭造成的傷病人數也是及其巨大的,僅在冊軍人的傷病累計數便高達1830多萬人次),中國死亡約1850萬人(1937年-1945年,其中軍人約佔15%,另外因戰爭造成的傷病者累計約1600萬人次,因此傷亡累計約為3500萬人).
J. 英蘇入侵伊朗的戰爭過程
在英蘇聯合入侵前夕,伊朗陸軍規模約為12萬人,編為兩個配備105毫米斯科達火炮的皇家近衛師(均駐扎在德黑蘭),9個普通師(分別駐扎在全國六個軍區,其中5個師在北方防備蘇聯,4個師在南方防備英國),5個憲兵旅,以及1個獨立的機械化旅(裝備捷克製造的AH-IV和TNH坦克,若干英制1921型羅爾斯·羅伊斯裝甲車以及美製TK-6裝甲車)。伊朗皇家空軍擁有大約400架飛機,編為8個大隊。伊朗海軍在裏海中有2艘炮艇、5艘魚雷艇、1艘武裝拖船和1艘武裝遊艇,在波斯灣有2艘義大利建造的炮艦,4艘炮艇,3艘魚雷艇和1艘拖船。
英軍的入侵部隊包括第8和第10印度師,第2印度裝甲旅,第9裝甲旅和第21印度步兵旅。蘇軍則從外高加索和中亞軍區的第44、47和第53軍中抽調了入侵部隊。 1941年8月25日凌晨零點,由諾維科夫將軍指揮的一支約2000人的蘇軍摩托化部隊在亞塞拜然南部納希契萬地區渡過阿拉斯河,進入伊朗境內,很快佔領了馬庫(Maku)和霍伊(Khoi),隨後經大不里士向東進軍。東邊500公里外,另一支2000人的蘇軍縱隊沿著裏海南岸向東進軍,佔領了恩澤里港和拉什特,並逼近加茲溫城,不久在那裡與第一路軍會合。第三路蘇軍1000人在沙赫港登陸,攻佔戈爾甘和呼羅珊省北部,隨後推進至鐵路樞紐塞姆南和沙赫魯德。為了恐嚇伊朗軍隊和平民,令其放棄抵抗,蘇軍飛機在入侵當天轟炸了大不里士、拉什特、加茲溫和雷扎耶,次日轟炸了德黑蘭郊區。兩天的空襲一共炸死83名伊朗平民和12名軍人。
面對蘇聯的突然進攻,毫無准備的伊朗軍隊大部分在軍營里被繳了械。校級以上的軍官和情報官員被內務人民委員部的軍官甄別出來,一些人被帶到巴庫審問,此後下落不明。一些伊朗軍人趁夜色掩護逃出軍營,跑到附近民居中躲藏。一些對德黑蘭統治不滿的地方部落則趁機揭竿而起,在蘇聯卵翼下控制了北方山區。
在北方戰線沒有發生海上戰斗,不過蘇軍在沙赫港登陸時,裏海區艦隊的艦艇之間曾發生誤擊。 在卡侖河口附近的沙普赫爾港(縱貫伊朗鐵路的起點),一支搭載登陸部隊的英澳聯合艦隊在8月25日凌晨4時08分悄悄駛入港口。這支小艦隊包括「亞拉」號炮艦(HMAS Yarra)、「法茅斯」號護衛艦(HMS Falmouth)、「卡寧布拉」號輔助巡洋艦(HMAS Kanimbla)、1艘炮艇、2艘武裝遊艇和2艘武裝的內河客船。見港內敵艦毫無防備,艦隊指揮官哈林頓准將下令突然開火。「亞拉」號一炮擊中伊朗海軍最大的軍艦——「虎」號(Babr)炮艦,將其重創。「亞拉」號隨後進入卡侖河航道,用艦上的3磅炮和機槍掃射其餘的伊朗炮艇,對方水兵紛紛跳河逃命。到凌晨5時30分,英澳艦隊上搭載的印度陸軍士兵全部登陸完畢,佔領了港口。
在沙普赫爾港還停泊著5艘德國貨船和3艘義大利貨船,雖然這些船始終處於兩艘伊朗軍艦的監視之下,但是它們的存在始終使英國感到不安,擔心其船員利用可乘之機在阿拉伯河中將船炸沉,以堵塞阿巴丹大型煉油廠船塢的唯一入口。當盟國艦隊開入沙普赫爾港時,兩艘德國船的船員便開始炸船。其中一艘在爆炸前被登船的澳大利亞士兵控制住,另外一艘德國商船「霍亨菲爾」號(SS Hohenfel)的船員成功地引爆了船內的炸葯,但是鑿船的位置選擇不當,因此未能阻塞河道。沙普赫爾港內其餘的軸心國貨船全都被俘。
在阿巴丹港,英國海軍「肖漢」號炮艦(HMS Shoreham)擊沉了「虎」號的姐妹艦「豹」號(Palang)炮艦,港內的其他伊朗軍艦不是被擊毀,就是被俘。「亞拉」號和「卡寧布拉」號隨後前往霍爾木茲海峽口的阿巴斯港,在那裡擊毀並捕獲了義大利商船「希爾達」號。
8月25日白天,英國皇家空軍的一隊「布侖海姆」輕型轟炸機奇襲了阿瓦士機場,停在那裡的伊朗飛機還沒來得及起飛就被炸毀在地面上。接著,8000多名英印士兵乘船沿卡侖河北上,在一天的激戰之後佔領了阿瓦士。另一路英軍從伊拉克的哈納根出發,在25日凌晨4時越過邊界,在克爾曼沙赫附近遭到伊朗軍隊的堅決抵抗,4天後才佔領克爾曼沙赫油田。伊朗南部的各個空軍基地被英軍一掃而光,空軍官兵被遣散回家,伊朗空軍的飛機則被英軍士兵拆毀。在巨大的杜珊·塔佩空軍基地,英軍接收了那裡的沙阿茲飛機組裝廠,15架剛從美國運來的、嶄新的寇蒂斯「霍克」戰斗機(其中5架還沒拆箱)被英國人沒收,運到了印度。 在德黑蘭,禮薩國王在8月25日凌晨從曼蘇爾首相那裡得知英蘇軍隊入侵的消息,他迅即向蘇聯大使和英國公使表示准備答應兩國政府的要求。然而英蘇使節的答復卻是,兩國的軍隊將繼續向前挺進。
8月27日,曼蘇爾首相被國王免職,新首相下令伊朗武裝部隊停止抵抗。8月30日,英蘇大使要求伊朗軍隊全面停止抵抗,將除外交人員之外的全體德國僑民一律驅逐出境,伊朗為盟國取道其領土運輸軍火武器和戰爭物資提供方便。8月31日,英蘇兩國要求伊朗將德國僑民轉交蘇軍和英軍處置。9月9日,伊朗新首相取得議會的同意,答應了盟國的條件。然而第二天英國和蘇聯再度向伊朗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伊朗在48小時內必須關閉德國、義大利、羅馬尼亞和匈牙利使館,交出德國僑民,否則盟軍將全面佔領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