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伊拉克和伊朗是什麼關系
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屬於西亞。
二戰後,由於美蘇插手中東事務,沙特、黎巴嫩、伊朗和伊拉克成為了美國的跟班,1958年,伊拉克革命後轉投蘇聯懷抱。
而伊朗在1979年革命後也和美國劃清了界限,成為了鐵桿的反美國家。
蘇聯解體後,面對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威脅,敘利亞、黎巴嫩、伊朗三個什葉派反美國家綁到了一起。
伊拉克則因為入侵科威特,被美國打垮了。
兩國曾在1980年爆發了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
伊拉克戰爭以後,大量流亡伊朗的伊拉克反對派回國,並且在伊拉克重建中起重要作用,兩伊關系全面改善。
(1)伊朗在美國是什麼地方擴展閱讀:
1979年2月,伊朗 *** 革命成功,以宗教領袖霍梅尼為代表的什葉派 *** 上台執政。
伊拉克是什葉派發源地,占人口55%的什葉派 *** 中反 *** 勢力活躍,從而成為伊朗輸出革命的首要目標。
伊拉克國富兵強,積極謀求海灣地區霸權,企圖趁霍梅尼政權立足未穩之際對其進行打擊,以消除所面臨的威脅並徹底解決邊界爭端。
兩國關系日趨緊張,邊境沖突加劇。
兩伊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 第一階段,伊拉克全面進攻,伊朗組織邊境防禦和反攻。
1982年2月,伊朗發展反攻勢頭,伊拉克被動挨打。
1984年開始,雙方展開地面拉鋸戰,加強空中與海上襲擊。
第四階段,1988年,伊拉克重新掌握戰場主動權,再次攻入伊朗境內。
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聯合國的停火決議,但雙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戰斗。
B. 伊朗國家大還是美國大
美國大。
1.美利堅合眾國(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美國,首都華盛頓。位於北美洲中部,北與加拿大接壤,南靠墨西哥灣,西臨太平洋,東瀕大西洋。大部分地區屬大陸性氣候,南部屬亞熱帶氣候,地形總體西高東低,自然資源豐富,礦產資源總探明儲量居世界首位。[31]總面積937萬平方千米,海岸線長22680千米,國共分50個州和1個特區(哥倫比亞特區),有314縣。截至2021年8月15日,美國總人口約3.33億。
2.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波斯語: SJ94 . obl oywl,英語:Islamic
Republic oflran,lran),簡稱伊朗,位於亞洲西南部,同土庫曼、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土耳其、伊拉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鄰,南瀕波斯灣和阿曼灣,北隔裏海與俄羅斯和哈薩克相望,素有「歐亞陸橋」和「東西方空中走廊」之稱。海岸線長2700千米。境內多高原,東部為盆地和沙漠。屬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大部分地區干少雨,國土面積164.5萬平方千米伊朗全國共有31個省,首都為德目錄蘭。截至2022年6月,伊朗人口8502萬。
C. 伊朗和美國之間主要矛盾是什麼
伊朗和美國之間的主要矛盾是圍繞地緣政治、宗教差異、核計劃以及地區影響力展開的。
地緣政治方面,伊朗位於中東地區,擁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是連接中亞、南亞和歐洲的重要戰略通道。美國一直試圖控制這一地區的資源和影響力,而伊朗則致力於維護其國家主權和地區穩定。這種地緣政治的博弈導致了兩者之間的緊張關系。
宗教差異方面,伊朗是一個以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信仰的國家,而美國則是一個以基督教為主要宗教信仰的國家。兩者在宗教觀念、文化傳統和價值觀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這些差異導致了兩者在對待國際事務、特別是涉及中東地區的問題上存在嚴重的分歧。
核計劃方面,伊朗曾一度進行鈾濃縮和重水反應堆等可能用於製造核武器的活動,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擔憂。美國及其盟友認為伊朗的核計劃具有軍事目的,並試圖通過制裁和外交手段迫使其放棄。而伊朗則堅稱其核計劃僅用於和平目的,並強調其擁有發展核技術的權利。
地區影響力方面,伊朗試圖在中東地區擴大其影響力,特別是在敘利亞、黎巴嫩和葉門等國內部沖突中發揮了重要角色。而美國則試圖遏制伊朗的地區影響力,維護其在中東地區的傳統盟友和利益。這種競爭導致了兩者在多個地區發生了直接或間接的沖突。
綜上所述,伊朗和美國之間的主要矛盾涉及地緣政治、宗教差異、核計劃以及地區影響力等多個方面。這些矛盾導致了兩者之間的緊張關系和沖突,成為影響國際局勢和地區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D. 美國和伊朗地圖位置
美國和伊朗地圖位置:
1、美國地圖位置:美國,位於西半球北部(或北半球),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瀕北冰洋,南以巴拿馬運河為界與南美洲劃分。美國還包括加勒比海中眾多島嶼(主要為西印度群島)。美國面積2422.8萬平方公里(包括附近島嶼),約占當今地球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3大洲。人口5億2872萬(2008年七月),居世界第4位。。
2、伊朗地圖位置:伊朗位於亞洲西部,東部和巴基斯坦及阿富汗搭界,東北部與土庫曼接壤,西北與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相鄰,西邊和土耳其及伊拉克接壤。
E. 美英與伊朗之間究竟有什麼歷史為何雙方如此敵對英國駐伊朗大使館被襲與美國有什麼利害關系
伊朗是一個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地理上北鄰俄羅斯,南扼波斯灣通向印度洋的出海口,東連南亞次大陸,西接阿拉伯世界,並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儲量122億噸,佔世界第五位)。從19世紀起,伊朗就淪為英、俄兩大帝國角逐的場所。而在二戰結束後的冷戰時期,伊朗被納入美國的勢力范圍。
20世紀70年代初,國際石油價格上漲,波斯灣產油國財富陡增。巴列維王朝第二代君主冀望用石油美元買一個高速發展的工業化國家。然而,隨著經濟的膨脹,伊朗社會各種潛在矛盾空前激化,經濟高速發展尚未走完十年的路程,伊朗就爆發了規模空前的倒巴列維群眾運動。
1979年1月26日,巴列維被迫出走。首都德黑蘭萬人空巷,男女老少一齊湧上街頭載歌載舞,馬路上行駛的汽車打開大燈,不斷鳴笛以示慶祝。街道、廣場上大大小小的巴列維父子的塑像和畫像,幾小時內就被群眾推倒砸碎和焚燒。這次規模空前的社會動盪後來被稱為「伊斯蘭革命」。
這場「伊斯蘭革命」運動結束了巴列維家族對伊朗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為代表的神職人員執掌政權的「伊斯蘭共和國」。新政權希望藉助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改造伊朗:神權統治,均衡貧富,扶持弱勢群體,禁止西方文化,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的原教旨推行社會伊斯蘭化,美國和以色列被列為伊朗的頭號敵人。
「伊斯蘭革命」帶來的另一方面的壓力與影響是,大批舊政權的高級軍政官員遭到囚禁或處決,王室財產被沒收,富人們紛紛出逃,象徵美國文化的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連同酒吧、咖啡館、電影院、紅燈區、賭場被一掃而光。伊斯蘭教清規戒律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昔日一向時尚的德黑蘭婦女蒙上了黑紗和長袍,街頭巷尾掛滿和塗滿了「打倒美國」的口號。但是當人們走過市中心最繁忙的高架橋旁,卻不能不想起美國。
體制的改變,再加上與美國的勢不兩立,伊朗一時間幾乎成為國際社會的棄兒。25年來,曾經石油滾滾,夢想做世界第五大強國的伊朗,經濟發展速度驟然下降,甚至有人推算,它足足倒退了有三十年。
與此同時,美國的勢力范圍從伊蘇邊界退到了波斯灣南岸,失去了對波斯灣石油運輸線的咽喉霍爾木茲海峽的控制權;美國在中東波斯灣失去了一個盟友和憲兵,相反增添了一個敵人;美國的石油財團被迫退出伊朗,從此失去了一個極富潛力的大市場。這就是美國視伊朗為「邪惡」國家的深層次原因。
人質事件導致美伊交惡
直接導致美伊交惡的導火索是發生於1979年11月4日的美國駐伊使館人質案。當天,伊朗學生沖入並佔領了美國大使館,50多名美國外交官被作為人質扣押長達444天。
人質事件被認為是美國自越戰後在國際上遭遇的最大挫折。為此,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導演了一場空中入境奇襲圍困使館的伊朗學生,並營救被扣使館人員回國的「藍光」行動。因行動失敗,卡特付出了落選的沉重代價。最終,當52名美國人質獲釋返回美國,這件事在美國公眾心目中至今仍是個揮之不去的夢魘。1987年,里根任總統期間發生的「伊朗門」事件,使得此後的美國歷屆總統對伊朗採取強硬政策時在國內極少遇到阻力。
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從一開始就是外向型的。新政權熱衷於輸出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並將周圍一大批阿拉伯國家的政府稱為「反動腐朽政權」,引起鄰國的一片恐慌。
埃及、沙特、約旦、摩洛哥、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等阿拉伯國家,先後與伊朗斷絕了外交關系。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第二年就與鄰國伊拉克開戰,打了一場耗時8年的戰爭。這場戰爭耗盡了伊朗的國力,它的國際處境也十分孤立。
改革風潮的興起
世界在變,伊朗也在變。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全球化浪潮席捲世界,伊朗作為位居要沖的產油大國已經不可能置身世外了。古老的伊朗庫姆神學院用上了計算機和互聯網,占伊朗人口15%的新生代成長起來,強烈要求跟上時代的步伐,改變現狀。在這一背景下,溫和、開明的宗教人士哈塔米在1997年的總統選舉中以壓倒優勢當選,支持哈塔米總統的改革派議員又占據了多數席位。伊朗國內的政治氣氛逐漸寬松。
伊朗與許多阿拉伯國家恢復了正常的關系。20世紀80年代,伊朗曾對創作《撒旦詩篇》的英國作家拉什迪發出追殺令。為此,歐盟凍結與伊朗關系達10年之久,20世紀90年代末期,這一關系終於解凍。
1997年12月,伊朗作為東道主成功舉辦了伊斯蘭國家首腦會議,會上哈塔米總統提出了「文明對話」的倡議,主張世界上各種不同的文明相互交流和包容。
25年前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建立的是一個神權高於一切,十分意識形態化和政治化的一元化社會。25年後,伊朗不得不在革命與發展、大炮與黃油、一元化與多元化、「輸出革命」與「文明對話」之間做出抉擇。
F. 美國離伊朗多遠離
1、伊朗到美國的距離大概是一萬多公里,差不多正好在地球的東西兩端。
2、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簡稱伊朗。位於西亞,屬中東國家。東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與土庫曼接壤,西北與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為鄰,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中北部緊靠裏海、南靠波斯灣和阿拉伯海。國土面積約1648195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十七。
G. 伊朗國家大還是美國大
1. 美國,正式名稱為美利堅合眾國,是位於北美洲的一個國家,其首都為華盛頓。美國北部與加拿大接壤,南部靠近墨西哥灣,西臨太平洋,東瀕大西洋。該國的氣候類型主要是大陸性氣候,南部地區則為亞熱帶氣候。美國的地形大體上西高東低,自然資源豐富,礦產資源的總探明儲量在全球居首位。美國的總面積約為937萬平方千米,海岸線長22680千米,由50個州和一個特區(哥倫比亞特區)組成,設有314個縣。截至2021年8月15日,美國的總人口約為3.33億。
2. 伊朗,正式名稱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位於亞洲西南部,與多個國家接壤,包括土庫曼、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土耳其、伊拉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伊朗南瀕波斯灣和阿曼灣,北隔裏海與俄羅斯和哈薩克相望,因此被稱為「歐亞陸橋」和「東西方空中走廊」。伊朗的海岸線長約2700千米。國內主要是高原地形,東部有盆地和沙漠。伊朗的氣候類型為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熱,大部分地區乾燥少雨。伊朗的國土面積約為164.5萬平方千米,共分為31個省,首都為德黑蘭。截至2022年6月,伊朗的人口約為8502萬。
H. 美國出於什麼利益攻打伊朗
1. 美國對伊朗的軍事行動,表面上是為了保護其在中東的利益,其中包括對石油資源的控制。
2. 然而,石油並非背後的唯一動機。伊朗的戰略位置對美國而言至關重要。
3.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伊朗位於俄羅斯南面,能夠對其形成一定程度的遏制。
4. 伊朗東南部靠近霍爾木茲海峽,這是全球重要的航運通道,美國海軍需要確保其暢通無阻。
5. 伊朗的地理位置也使其能夠對中東地區的其他國家產生影響力,包括對伊朗持有敵意的國家。
6. 此外,伊朗與敘利亞的關系密切,對美國在中東的戰略布局構成挑戰。
7. 美國在伊朗問題上採取強硬立場,部分原因是為了支持其在地區的盟友,如以色列。
8. 綜上所述,美國對伊朗的利益考量是多方面的,包括能源安全、地緣政治以及支持盟友等多個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