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伊朗2-1逆轉黎巴嫩,黎巴嫩此次為何會輸
伊朗確實是2-1打贏了黎巴嫩,黎巴嫩輸掉比賽的原因是:兩個角度刁鑽的低射守門員沒有守住,所以失敗了。
2、黎巴嫩的守門員的守門意識不夠:防守球門必須要有足夠的意識,要注意到球門的死角,因為從任意死角進球都算進球。而黎巴嫩的守門員兩次沒有守住左下角的左角球,可以說意識相當差勁。
2. 02世界盃伊朗為何沒有入選
因為伊朗在2002世界盃亞歐附加賽中兩回合總比分1-2輸給了愛爾蘭,所以失去了晉級2002年世界盃決賽圈的資格。
2002年世界盃亞洲區預選賽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第一階段小組賽、第二階段十強賽和第三階段的附加賽,共有2.5個出現名額。
第二階段十強賽,兩個小組的第一名,獲得2個出現名額,最終被中國隊和沙特隊獲得;兩個小組的第二名,將晉級第三階段的附加賽,最終被伊朗隊和阿聯酋獲得。
第三階段附加賽,伊朗與阿聯酋進行主客場兩回合比賽,勝者獲得0.5個出現名額,最終伊朗主場1-0阿聯酋;客場3-0阿聯酋,兩回合總比分4-0戰勝阿聯酋,獲得了亞洲區的0.5個出現名額。
最後,世界盃預選賽亞洲區的0.5個名額要與歐洲區的0.5個名額進行主客場兩回合比賽,決出1個晉級世界盃決賽圈的名額,比賽由亞洲的伊朗對歐洲的愛爾蘭,最終愛爾蘭主場2-0戰勝伊朗;客場0-1輸給伊朗,兩回合總比分2-1戰勝伊朗,獲得了2002世界盃決賽圈的參賽資格,而伊朗則在最後失去了參加世界盃決賽圈的資格。
3. 為什麼我沒中獎,可我選的阿根廷勝,結果是是阿根廷1:0伊朗,為啥沒中獎
贏球輸盤了讓3球阿根廷必須要進4個凈勝球才行比如4比0或者5比1這樣的比分 謝謝請採納
4. 伊朗足球國內聯賽進球數為什麼那麼少
因為伊朗足球水平不高,留不住好的球員,好的,球員去國外效力了所以他進球數比較少
5. 伊朗進球作侮辱性動作,是不是無視體育道德
要看怎麼看了,其實我覺得這不算什麼侮辱性動作,是因為大家都放棄了沒有去追。如果他在球門線上顛球或雜耍就有點過了~我們總有一天會有機會去他們球門前跳一曲在把球用舌頭舔進去,加倍 償還給伊朗,霍霍~~~
6. 點球決勝的時候,球沒有直接進門,而是打中門柱然後又彈到守門員身上又進了,這算不算進啊
新浪體育:陸俊老師,您好。伊朗隊第一個球的進球方式引起廣大網友的質疑,對於博哈尼的這個進球以及裁判員對這個球的判罰,您如何看?
陸俊:關於第一個進球引發的議論我也看到了,不過我覺得我們不應該這么看待問題吧,正常情況下我們看待問題應該更多地從自身發現問題。伊朗隊球員在過了門將王大雷之後,我們沒有看到任何球員回追,相反而是放棄了追趕。
倘若我們的後衛繼續緊追,我想這樣的狀況就不應該發生,伊朗球員也沒有這么進球的機會。所以,不應該這么看成是羞辱。盡管這種情況在以往的足球比賽中也有發生過,但還是要從自身找原因。我覺得這是一種精神的東西,當然這之後我們的球員表現的非常出色,在10人迎戰的情況下仍然控制著比賽的主動權,體現出了一種罕見的取勝精神,這點是值得贊賞的。
新浪體育:對於侮辱性進球方式這些東西在規則上有沒有相應的規定呢?
陸俊:其實是不存在這個問題的,進球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是球員的自由,不同情況自然會有不同的方式。國奧球員要是積極回追,伊朗隊就不會有停球再進球的時間和機會。總之,我覺得這個問題我們應該更多地從自身尋找原因。
新浪體育:本場比賽裁判員紅黃牌似乎很多,而且國奧球員對於朱挺的紅牌表示了異議,請您評價一個這個紅牌的判罰以及裁判員的整場表現。
陸俊:裁判員的判罰應該說沒問題,整場表現也都很正常,尺度相同沒有偏袒任何一方的意思。朱挺那張紅牌判罰也是准確無誤的:我注意到在朱挺鏟球出腳的瞬間,實際上伊朗球員早已經出腳了,應該說朱挺的動作已經晚了。我想說的是,這樣的動作做的非常不聰明,足球場上的勇敢頑強與此是不同的,要柑桔實際情況來做出相應的判斷和動作。
這也說明我們球員經驗與自控能力的欠缺。判罰沒有任何爭議,但我們應該吸取教訓,無論是對於朱挺本人還是所有球員都是一個警示吧,對於他們今後的發展都是有益處的。
新浪體育:國奧4場比賽吃到了2張紅牌,在這方面吃了不少的虧。
陸俊:其實這種賽會制的比賽,關於判罰尺度的問題在賽前裁判長會開會做出一個明確的統一尺度。因此通過幾場比賽就應該盡快適應比賽的尺度了。這點對於我們球員來說必須注意,盡快適應大賽尺度,而不能按照自己原有的方式,特別是這種集中賽制的。
新浪體育:在點球大戰中,打到王大雷身上的球算進了,這樣的判罰讓人感覺有些糊塗。在國際足聯的規則當中是怎麼規定的呢?
陸俊:王大雷那個球確實應該算進。關於互射點球的這個規則曾作過一次修改:在此之前,規則的規定是只要皮球第一次彈地之後這個過程就算結束了。規則改變之後的意思是:皮球運行的整個全過程,比如打橫梁再彈地再進門,因此碰王大雷身上之後進門,進球是有效。
不知道這個回答,你滿意嗎?
7. 伊朗VS西班牙裁判對伊朗不公平嗎
報道稱,素以防守見長的伊朗隊最終還是被歐洲豪強西班牙擊敗。在20日進行的俄羅斯世界盃B組第二輪小組賽中,「波斯鐵騎」一度擺出6後衛4中場的鐵桶陣勢,但一記烏龍助攻卻幫助西班牙「鬥牛士」以1:0獲勝。
此後伊朗隊還是沒能尋找到扳平比分的機會。第81分鍾,伊朗隊阿米里突破傳中,塔雷米頭槌沖頂,可惜球稍稍高出橫梁。最終伊朗隊以0:1惜敗西班牙。
為西班牙攻入關鍵一球的科斯塔賽後坦言運氣不錯。「對手防守能力極強,壓得非常靠後,圍攻很厲害,所以我們必須耐心尋找機會。整場比賽踢得要比第一場更困難,但好在最後贏了下來。」
在傳控打法的豪強西班牙面前,伊朗隊將防守做到了極致。伊朗隊主教練奎羅斯賽後表示,對手很強大,球隊也從對手身上學到很多。「球員盡了最大努力,也在比賽中創造了機會,但視頻裁判判處進球無效,這對我們不公平。」
但奎羅斯也同時表示,雖然球員們應該得到更加公平的結果,但這就是比賽,也會尊重裁判的判罰,接下來將會在最後一輪小組賽中拼盡全力。
8. 06年國奧賽,中國和伊朗對決中,伊朗帶有侮辱性的進球,你們還記得嗎
記得 腳踩足球 舉手起鬨 等門將過來撲球 在把球推進去..
9. 亞運會中國伊朗比賽中有個侮辱性進球,怎麼回事
北京時間2010年12月9日晚21點,征戰多哈亞運會的中國國奧隊迎來淘汰賽階段首場比賽,對手是西亞勁旅伊朗隊。
而令人感到震驚的是,對方的前鋒球員波爾哈尼在晃過中國隊門將王大雷後並未選擇了直接射門,
而是先看看了已被晃過的王大雷,慢慢的將球向球門方向帶,直到將球帶到球門線附近上竟然將球停下,這時他竟然令人震驚的向身後的隊友擺了擺手,示意自己作出的華麗動作,隨後將球門輕松推進球門,從整個過程來看,這粒進球的對於中國隊來說無疑是一次莫大的侮辱。
10. 97年十強賽國足主場2:0領先伊朗,什麼原因導致最後2:4輸球
那場比賽,我記憶猶新啊!時至今日我還記得當時2:0以後的勝負手!中國打的451陣型,首發:守門員區楚良,左後衛孫繼海,右後衛毛毅軍,中後衛張恩華,范志毅。左邊前衛姚夏,右邊前衛李明,攻擊前衛於根偉,後腰馬明宇,李鐵,前鋒黎兵!
1.老生常談的體力問題,中國球員大多數體力不足以應付90分鍾的強度比賽,這是第一場比賽,大家很興奮。60分鍾後,中國球員開始出現體力不支的情況。
2.主教練換人有些按部就班,沒有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我記得十強賽之前的熱身賽就是這個首發,然後60-70分鍾上,高峰,隋東亮,李金羽!60分鍾於根偉抽筋,隋東亮替換。姚夏抽筋,李金羽替換。然後上了高峰下了黎兵!當時2:0領先,真不應該上隋東亮和李金羽!這時候場上球員思想開始不統一了!有的想防守反擊,有的繼續強攻!
3.那場比賽,姚夏發揮是真好,姚夏在左路沖的馬達維雞鴨根本攻不到前場!假如當時戚務生用徐宏(穩定)換下姚夏,把馬明宇(體力好,能攻善守)推到左路,讓范志毅(體力好,身體好!)頂到後腰肉搏,用彭偉國換下於根偉,來控制中場,最後用高峰換下李鐵及(那會兒,李鐵已經有些懵逼了,覆蓋不到位了!),把黎兵(身體好,體力好)撤到後腰!或許會有一個不一樣的結局!
這是個人的一點妄想,不喜勿噴
從於根偉和姚夏下場開始,局勢徹底逆轉。於根偉對伊朗後防線的壓製作用有多大,至少需要一個後腰和一個中衛來盯防;姚夏的速度牽制了馬達維基亞,使其不敢助攻。很不幸,於根偉受傷,姚夏被替換,伊朗後場壓力頓時減輕。巴蓋里頻頻上搶,馬達維基亞放肆助攻,只剩下范志毅、孫繼海疲於奔命,完全陷入伊朗人的進攻節奏,被逆轉毫無意外!
很榮幸,那場比賽看了直播,可以說,2:0領先的時候,心裡是真的激動,可實力上的差距很快就體現出來了,這不是一兩個人之間的差距,也不是鬥志上的差距,跟現在的國足相比,不說觀賞性,就是精氣神都不一樣,但唯一不變的,還是從領先到被扳平,再到落後,心理上的落差放在世界上任何一種比賽中,都會留下陰影,比較著名的就是歐冠決賽的伊斯坦布爾奇跡夜,AC米蘭大翻盤利物浦,相同的過程。
所以,從個人角度看,這場比賽國足失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整體實力上還是跟伊朗有差距,主場作戰,開場三把斧,很快取得領先,但伊朗人並未心態失衡,看著幾位核心球員的串聯以及整體的組織逐漸控制了比賽節奏。足球比賽就是這樣,誰控制了節奏,誰就有更多的機會,再把握住機會,結局也就不難想像了。
2.國足的教練水平還是低了,戚務生作為國字型大小教練,水平還是跟國際教練有差距,尤其在那個年代,足球的整體技戰術水平往往在低水平球隊中體現的很重要,俗話說的個人能力能力不夠,就需要整體來湊,萊斯特城英超奪冠的奇跡就充分證明了這點,當時萊斯特城奪冠,隊中有超一流球星嗎??沒有,但球隊整體實力均衡,技戰術應用得當,整體配合默契,將足球這個團隊運動的魅力發揮的淋漓盡致,而這場國足比賽,雖然場面比現在的國足好看的多,但從伊朗隊的進球來說,還是將後防線的問題暴露無遺,說明國足的整體配合還是有明顯問題嘛。那麼這集中起來還是體現在教練的水平上。
3.就是我們強調的如何在逆境中作戰,恕我直言,國字型大小運動隊伍,無論足籃排還是其他運動,一旦落後,思想狀態一崩潰,一個人會傳染給整支球隊,這個也是我們國字型大小運動團體項目的通病,不是一兩個人的問題,這里不得不表揚一下c羅,世界盃上3:3絕平西班牙就充分展現了總裁的意志品質,真的是力挽狂瀾,整支球隊都因為他堅持了下來,這也就是亮劍精神,現在的國足,更不想說了,心理更脆弱。
綜上所述,個人觀點,肯定不全面,而且個人意識較濃濃,歡迎熱愛國足之人查漏補缺。
97年十強賽是當時中國隊的第一場比賽,賽前全國球迷媒體空前關注,因為是中國足球職業化以來第一次沖擊世界盃,大家給予了厚望,毫不誇張的說這場比賽是在萬眾矚目下進行的。
這場比賽已經過去20多年,我對比賽的記憶已經有一些模糊,但是一些細節我還是有印象。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幾個鏡頭:1,比賽中中國隊2:0領先後主教練戚務生站在場邊揮手讓大家回防,臉上表情即興奮又緊張。2,伊朗隊邊後衛馬達尼基亞下半場突入中國隊半場如入無人之境,以及精彩的遠射,打的全場中國人鴉雀無聲。3,全場高呼換李鐵(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奇葩的是主教練還真的換了,結果中國隊場面更加難看。4,下半場中國隊體力急劇下降,好像有好幾個人抽筋。
現在回過頭來看這場比賽,或者看整個十強賽,中國隊,包括足協主教練和球員,給人的感覺就像一個脆弱的孩子,狀態起伏不定,情緒也起伏不定,而且極度缺乏自信。不可否認,當年那批球員在亞洲是具備相當的實力,或許是比賽經驗少,或許是主教練能力差,根本就不能擰成一股繩,體現在比賽中球員各打各的,想贏怕輸,很多機會都錯過了。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其實我們出線的機會是最大的,只是被我們自己提前放棄了。打沙特的時候必須要贏得比賽口號居然是保平爭勝,真是讓人無法理解…
從第一場輸給伊朗的比賽可以反應整個十強賽中國隊的狀態:主教練能力差,足協亂指揮,球迷瞎起鬨,球員比賽經驗少抗壓差,所以說那屆比賽中國沒有出線是正常的。
97年十強賽首戰,國足在主場先贏後輸,最重要的原因還是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實力。
1998年法國世界盃亞洲區預算賽,是中國足球職業化之後國足首次沖擊世界盃決賽階段比賽。
1994年開啟的中國足球職業化,讓足球這項運動火遍了神州各地。客觀上說,職業化對中國球員的技戰術水平和職業素養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但是,還遠遠沒有達到質變的程度。
但火熱的職業聯賽,已經94/95兩年間多次戰勝世界強隊的的商業比賽,造成了從足球從業者、媒體到球迷一致對國足實力的高估。
這從時任國足之教練戚務生對十強賽對手的判斷就能看出一二。在他眼中,同一小組中,實力在國足之上的只有沙特和伊朗兩隊,科威特和國足實力相當,卡達則明顯弱於國足。但在後來的比賽進程中,正是對卡達的低估,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
當然,這是後話。
客觀上分析,1997年十強賽國足的分組結果,是最近數屆世界盃預選賽中比較差的一次。國足和四支西亞球隊分在同一組,需要四次勞師遠征飛往西亞,而對手只需要長途飛行一次。西亞球隊之間一直以來的默契,也將對國足非常不利。
這屆十強賽,在國際足聯的決定下,採用了之前預算賽極少採用的主客場賽制,這雖然和聯賽賽制有相似之處,但在國家隊層面上對國足來說是個新的挑戰。
在高估自己適應能力的前提下,國足教練組決定臨戰變陣,將一直以來的442打法換成451,並啟用於根偉和姚夏兩名新人。新陣型在熱身賽上表現尚可,但到了壓力倍增的正式比賽,並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效果。
剛剛開始職業聯賽四年的中國球員,其實適應能力很差,足協和教練組自視過高,造成了嚴重的後果。
在大賽前,按照正式比賽的節奏安排熱身賽是慣常的做法。當年的世預賽,除了輪空的輪次外,沒兩場比賽之間的間隔一般是一周左右。但為了預防熱身賽造成傷號不能及時恢復,國足把最後一場熱身賽和首場比賽的間隔拉大到了12天,對球員適應能力的高估,造成了首場比賽在壓力之下體能過早透支,比賽最後階段被對手拖垮。
另外,當年足協的情報工作可謂一塌糊塗,既沒有正確獲得卡達隊實力的情報,連小組賽最強對手之一的伊朗隊主力情況都沒有搞清楚。以至於比賽中被馬達維基亞打了個措手不及,賽後教練和球員都沒搞清楚對方這個厲害的「2號」是從哪冒出來的。
現在來看,1997年十強賽的失利是十分遺憾的,當時國足正處在上升期,如果能正確估計自己和對手的實力,做好細節工作,中國足球沖出亞洲可能會提前四年。
大連金州不相信眼淚。。。。其實那場比賽真的是挺可惜的,那屆國家隊基本薈聚了甲A各隊的頭牌,范志毅、徐弘、高峰、姚夏等等吧。而且當時國足還基本屬於亞洲一流球隊,擁有主場之利的國足其實還是挺強的,可惜最後被逆轉。
那場比賽憑借李明和范志毅的進球兩球領先,但是當巴蓋里罰中阿里代伊製造的點球後風雲突變,我們有點自亂陣腳了。戚務生連續用高峰,李金羽,隋東亮換下黎兵,姚夏和於根偉。這三個換人尤其姚夏的下場我覺得是絕對的轉折點,馬達維基亞一下就活過來了,兩記遠射徹底讓中國迷茫了。。之後國足就是一片混亂4:2也就順理成章。
那場比賽輸了我覺得原因有三, 一 2:0之前過於興奮,體力分配不勻導致後邊和伊朗人的比拼完全處於下風; 二 戚務生作為主教練思路並不清晰,臨場指揮太差了。姚夏當時在場上作用非常明顯,馬達維基亞在姚夏在時被壓制的比較厲害,幾乎沒有什麼助攻,而姚下場後馬達維基亞徹底復活。而隋東亮和李金羽,作為四小天鵝是有天賦但對伊朗這種對手完全發揮不了特點,換人後被壓制也很正常了; 三 老生常談的心態問題,米盧說過「中國球員很有實力,但是到場上卻發揮不了正常水平的一半」這就是我們的現實,過於緊張導致根本發揮不了自身實力,而02年米盧帶給中國的最大的就是心態的改變,讓國足變得更像自己才能出線。那場被追了一個後我們心態就已經變了,到2:3徹底不知道怎麼踢了,後邊對卡達也是這問題,所以脆弱的心理建設才是當時國足的致命弱點。
首場比賽國足取得夢幻開局,先是獲得一個點球,范志毅罰中1:0領先,隨後李明門前勁射球進2:0,這么順暢的比賽是任何隊員教練和媒體都不曾料到的。隨後國足的老毛病又犯了, 領先不會打,遭逆轉也沒有良策應對來取勝。 下半場姚夏受傷是一個轉折點,范志毅出腳過大,被巴蓋里打進一個點球,隊員教練心慌了,以前被姚夏壓制的小將後衛馬達維吉亞大膽插上進攻,連進兩球,特別是他的第二個進球,三十米遠射令守門員區楚良防不勝防。至此國足算徹底蒙了,戚戌生也沒見過這場面,是攻是守也沒主意,隊員們更不統一思想了, 經過六十多分鍾激烈拼搶,國足體能到了極限,多人抽筋, 趁國足疲態被阿里代伊打進一球,以2:4遭大逆轉。
主教練都是運動員出身,[紫薇別走][鄙視]【沒有學習過先進的足球思念,真正的國際大賽經驗不多(尤其勝利經驗)。他 自己沒有拿主意的擔當】,聽從觀眾的 換李鐵的呼聲 ,導致中場防守力度直線下降。合理安排體能強的隊員先依次出場也行,還有蔡晟,宿茂臻的頭槌優勢也沒有利用。 我們屢次遭遇黑色X分鍾,主教練執教能力欠缺,【應對突發情況毫無辦法。在進球後適當地加大針對防守是正確的,體力已透支】。
別忘了伊朗有後法制勝的傳統,在96年亞洲杯上韓國以2:1領先,代伊大爆連連進球,以6:2大勝,實力是勝利保證。
總之,西亞人的 [吐血][發怒] 【國與國合夥把國足擠出去了。還是實力,指揮水平,戰術按排都有問題,勝卡達一場也出線了,許多如果不可能重來,各方面工作沒做好】。換米盧,里皮級的教練肯定出線,和伊朗只差一分,太可惜了。
那場比賽我也看了,看完後和同學喝了一箱啤酒,真是沮喪透了!
當時大家分析了很多原因,從技術到心理再到教練的進場指導,還有人說足協的壓力。
後來冷靜下來,我想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的定位不準。
當時從媒體到足協,對教練和球員都是有影響的,我們定位要奪第一。第一場主場要勝利,沒有失敗的預案,沒有在賽前分析透徹第一場輸了怎麼辦,各隊互相之間的勝率多少,更沒有分析每一場可能出現的情況,大家都給球隊打氣,卻沒想到怎麼給球隊減壓。
更有甚者,當時無人敢提出我們的目標是爭第二。
過於看重第一,反而心態大起大落。
到後來,小組形式一片亂哄哄,倒數第二輪其實還有爭第一的可能,足協和球隊無人分析出線形式,大好機會又被揮霍。
一直能在上半場打進擁有阿里代伊和馬達維基亞的伊朗隊的中國隊勢力沒問題,卻毀在沒頭腦的教練和足協身上。
那場比賽最出名的一句話就是「換李鐵」。場上一幫假球迷一喊「換李鐵」,戚務生是個沒主見的教練,還真把李鐵換下了場,這是那場比賽的轉折點。
李鐵雖然射門不靈,有時在場上頭腦不清楚,但他最大的特點是跑動積極不惜力,阻截能力強,防守面積大。李鐵下場,中國隊的後防線頓時吃緊,場上的隊員看不住伊朗隊的強力前鋒阿里代伊和馬達維基亞,讓他們的水平得到了充分發揮。
那場比賽失利原因有很多,但換李鐵應該是那場比賽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場比賽距離現在已經超過20年,現在回憶起來記憶有點模糊,但作為當時在電視機前面親自觀看過直播的老一代球迷,我覺得還是可以發表點個人感受。
那個時候,我們並沒有網路和手機,體壇周報成為我們了解比賽動態的唯一方式。我記得體壇周報還用了很大一版介紹伊朗的陣容,提到了三駕馬車代伊、巴蓋里和阿齊茲,也順帶提到了邊後衛馬達維基亞。當時,賽前基本的預測是一場遭遇戰,雙方實力五五開,中國隊是主場,略占優勢。
比賽開始後,上半場雙方互有攻守,整體保持均勢,都沒有很好的機會。上半場快要結束時,中國隊獲得一粒點球,帶著1比0的優勢進入休息室;下半場,右邊鋒李明一個凌空抽射,把優勢擴大為兩球。當時,我們一大群學生圍在商城的電視機專賣區前面歡呼,險些讓商場的工作人員趕走。誰知道,沒過幾分鍾,伊朗也獲得了一個點球,然後,馬達維基亞一個遠射,把比分扳平。這樣大起大落之後,氣勢已經明顯不在中國隊這邊。80分鍾後,伊朗又連進兩球,最終將比分定格為2:4,中國隊首場失利,也間接導致了最終無緣世界盃決賽圈。
其實,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這場失利應該有如下幾個原因:
1)中國隊臨場比賽經驗存在不足,兩球領先後,似乎思想有所變化,伊朗點球把比分縮小後,似乎更加加重了中國球員的精神負擔。而且,60分鍾後,中國隊主場的興奮勁過了,似乎有點疲憊,沒能摁住馬達維基亞,而他那個時候爆發徹底改變了比賽走勢;
2)主教練經驗存在嚴重不足,沒能及時閱讀場上形式,沒能在關鍵時候做出調整。我記得整個十強賽,當時的教練戚務生都似乎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一些換人總是被人指責,而他自己好像也沒有特別堅定的想法。主教練的氣質也決定了球隊的氣質。其實,當時如果是米盧做主教練,以他豐富的經驗,我覺得結果應該不會是這樣。
3)當然,伊朗人的鐵血和堅韌也是值得贊賞。在客場比賽,面對億萬球迷的山呼海嘯,面對兩球落後的局面,伊朗人能夠按照既定的技戰術,把比賽扳過來,也說明了這個球隊的底蘊和能力。
這場比賽也是中國隊 歷史 上比較痛苦的回憶之一;其實,二十多年後,我們在回想起來,為什麼會覺得中國足球總是這么悲慘呢?也可能是中國文化中太在乎輸贏,太在乎結果了。而這種在乎又傳遞給了球隊和球員,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負擔;如果中國人的 娛樂 精神多一點,不要把比賽勝負看的這么重,結果會不會反而更好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