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伊朗石油比水都多,為什麼還要不惜代價不惜與美國為敵建造鈾濃縮設施和核電廠
因為不信任鄰國。如伊拉克(在薩達姆執政期間,伊朗,伊拉克曾有8年兩伊戰爭,打了8年結果平手,但都損失不貸),兩個都開始朝核能上發展。又因為與美國不和,也想借核能達到抵製作用。 他與沙特也不和,他的武力發展使沙特重新考慮自己阿拉伯第一大國的角色。沙特這次攻擊葉門,也是開始朝軍事發展的表現。這些來來回回的與鄰居對持,角力使得他認為必須藉助核能保護自己。
㈡ 伊朗為什麼要和美國打仗
因為美國和伊朗的矛盾已經持續很久了,伊朗不斷地挑戰美國人的權威,和美國則通過經濟制裁,給予伊朗沉重的打擊,兩個國家已經勢不兩立了。
㈢ 伊朗和伊拉克為什麼發生戰爭
伊朗-伊拉克戰爭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宗教糾紛(伊斯蘭教分什葉派和遜尼派),二是領土糾紛,三是由宗教糾紛和領土爭端引起的民族矛盾,其中還夾雜著雙方領導人個人的決策
1980年9月16日,薩達姆與幕僚們針對伊朗與伊拉克的邊境問題舉行了一次高層會議。會議上,他們決定一周後將向伊朗全面開戰。
而就在此前一周,為試探伊朗的反應,薩達姆的軍隊佔領了伊朗邊境的兩個小村莊。伊朗當局的沉默態度使薩達姆大吃一驚,也更堅定了其出兵伊朗的決心。因為,伊朗的「無反應」正是霍梅尼虛弱的表現。薩達姆相信,霍梅尼政權對前國王軍隊的「大清洗」正嚴重侵蝕伊朗軍隊的戰鬥力,而霍梅尼本人也正在喪失對伊朗軍隊的動員能力。只要在這「腐朽的門上」踹上一腳,伊朗必將崩潰,這正是復興阿拉伯的良機。
1981年,薩達姆和伊拉克軍隊領導人視察兩伊戰爭前線的伊拉克防空設施。
而此時的伊朗也沒有做好准備。伊朗情報機構1980年的報告中這樣記載著,「伊朗當前沒有能力去進攻伊拉克,亦沒有能力抵禦伊拉克的大規模入侵。」盡管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區的大規模軍事集結引起了伊朗方面的注意,但是伊朗仍不相信伊拉克會在這個時候發動戰爭。
霍梅尼相當樂觀。伊斯蘭革命在伊朗的成功鼓舞了他,並給了他繼續「革命」的勇氣。最為重要的是,伊朗軍隊經過巴列維國王全盤美式的訓練,僅從數字上也看是海灣地區最強的軍事力量。薩達姆之流不值一懼。對於薩達姆方面,兩伊戰爭其實在1980年9月4日就已經開始了,因為伊朗先動手炮擊了兩伊邊境中部地區的村莊。
然而,歷史終將銘記1980年9月22日這一天。因為這一天,薩達姆軍隊從南、北、中,三個方向發動了對伊朗全方位的軍事行動。
許多學者,特別是西方學者,將兩伊戰爭歸咎於伊斯蘭革命後,霍梅尼輸出革命的願望,或是薩達姆的個人野心,亦或是中東宗派分歧的使然,亦或是中東地緣政治的必然。
細究極恐,這場展現在世人面前長達八年的戰爭,實是在為西方的殖民歷史善後。西方殖民者所留下的遺毒,至今仍在中東發酵。
㈣ 伊朗0:1西班牙,伊朗還有出線的可能嗎
B組的第二輪比賽,葡萄牙依靠C羅的頭槌,戰勝了摩洛哥。而伊朗運氣不佳,未能守得一場平局,被西班牙1:0擊敗。如果要問伊朗有可能出線嗎?我覺得可能性有,不過只有三成。
從目前比分上看,西班牙和葡萄牙均為一勝一平,同積四分,並列小組第一。伊朗一勝一負,積三分,列小組第三。摩洛哥兩戰皆負,小組墊底。小組賽還有一輪,B組中,除了摩洛哥鐵定出局外,其他三支球隊均有可能出線。
我是嚮往藍天得鴕鳥,一名堅定的德國隊球迷。
㈤ 以色列 伊朗為什麼打仗
雖然以色列空襲過幾次伊朗在敘利亞境內的軍事基地,伊朗也向以色列佔領的戈蘭高地發射了20枚導彈回擊,但是這遠談不上兩國開戰。兩國在歷史上還是親密的盟友,發展到如今這個地步是由多方面原因導致的第一、美國的因素。在伊朗伊斯蘭革命以前,美國同以色列和伊朗都是盟友關系,以色列在當時還援助國伊朗發展導彈技術。伊斯蘭革命以後,美伊交惡,以色列跟伊朗關系也同樣交惡。第二、伊朗在中東地區的擴張令以色列感到恐慌。近幾年,隨著對伊朗制裁的取消,伊朗石油產量從被制裁時期的100多萬桶/天,恢復到400萬桶/天,伊朗經濟實力大增。
目前,兩國在敘利亞境內的沖突並不能算是戰爭,伊朗不想把事情搞大,所以針對以色列的數次挑釁,只是發射20枚導彈回應,表明自己的態度,伊朗也是有底線的。而以色列呢,就要通過挑釁激怒伊朗,一旦伊朗發動大規模回擊,那麼就有可能引發戰爭,美以現在就等著伊朗鑽入圈套。
㈥ 俄羅斯主動出擊,和多國聯手,要打掉美元霸權!伊朗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俄羅斯主動出擊,和多國聯手,要打掉美元霸權!伊朗在其中扮演的就是美沙關系中沙特的這個角色。
其實按照伊朗目前在俄美博弈的過程中,伊朗扮演的就是沙特的角色,美國最喜歡的國家就是石油產油大國沙特,但是最討厭的國家無疑就是伊朗。正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對於俄羅斯而言,俄羅斯當然也就要拉近與伊朗之間的關系,目前普京進行訪問伊朗是一個很正確的選擇,畢竟美國能夠拉近與沙特之間的關系,那麼俄羅斯也能夠藉此拉近與伊朗之間的關系,雙方之間的合作其實是有一點類似性的,所以說伊朗扮演的就是美國與沙特的關系當中沙特的角色。
㈦ 伊拉克與伊朗戰爭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我很少復制粘貼來進行回答,不過這個問題可以用新華社的通用新聞資料來解釋,就不費力自己敲鍵盤了。
(以下為引用內容)
伊朗-伊拉克戰爭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宗教糾紛,二是領土爭端,三是由宗教糾紛和領土爭端引起的民族矛盾,其中還夾雜著雙方領導人個人的決策。
一,兩伊同是伊斯蘭國家,但伊朗五千多萬居民信仰伊斯蘭教的什葉派,伊拉克一千六百萬人口中有半數以上為什葉派,但當政者是遜尼派。伊朗推翻巴列維王朝的 「伊斯蘭革命」勝利後,毛拉們(宗教專職人員)掀起宗教狂熱,公開鼓吹對外輸出「伊斯蘭革命」,伊拉克是伊朗的鄰國,什葉派穆斯林又佔全國人口的半數以上,因此首當其沖。伊朗領袖霍梅尼從1964年起,流亡到伊拉克,1978年被伊拉克現總統、當時的第二號領導人薩達姆·海珊以煽動當地什葉派叛亂的罪名驅逐到巴黎,為此,雙方結下了「一箭之仇」。二,領土爭端的兩個問題:一是伊拉克要求收復阿拉伯河的全部主權。這個問題本來根據薩達姆同伊朗已故國王巴列維1975年簽訂的《阿爾及爾協議》已經解決了,協議規定構成兩國共同邊界的阿拉伯河一段以河流主航道中心線劃界。但薩達姆簽約後一直感到後悔,趁伊朗伊斯蘭革命後動亂之機廢除了協議。另一領土爭端問題是間接的。伊拉克要求伊朗將其在1971年英國實行撤出蘇伊士以東政策時被伊朗佔領的霍爾木茲海峽附近的阿布穆薩、大通布和小通布3島歸還給阿拉伯國家。三,由於雙方領導人都採取針鋒相對的政策,互不讓步,激起了歷史的民族矛盾和怨恨,導致爆發了戰爭。
㈧ 伊朗、伊拉克本是同根生,為何要打兩敗俱傷的兩伊戰爭
其實這一切還是美國在搗鬼的。當初美國和伊朗關系特別的好,但是後來因為一些利益沖突美國和伊朗的關系就走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所以美國就開始策劃一系列的措施來懲治伊朗。
之後,霍梅尼因為一些政治原因重新走上了政治舞台,也同時擁有了很高的威望,霍梅尼因為當時伊拉克領導人薩達姆當時的驅逐就很痛恨他。霍梅尼就開始策劃攻打伊拉克的戰爭。當然薩達姆也不會害怕,在霍梅尼把伊朗軍隊大換血後,薩達姆也不害怕伊朗的進攻,伊拉克和伊朗的戰爭就開始大面積爆發了。兩伊戰爭也是持續了好多年,死傷無數,把兩個國家的財力狀況拉低很多。
㈨ 伊朗為什麼要和美國打仗
何不了他。其實伊朗和美國本來毫無利害關系,但1979年伊朗爆發了一次大革命,趕走了親美的巴列維國王,美伊關系慢慢惡化,發展至今成為勢不兩立的冤家。
弱小的伊朗為何敢抗衡強大的美國,地形是重要的原因。伊朗大部分坐落在高原上,四面群山環繞,臨近海洋,從地圖上看去就像一座天然的軍事堡壘,易守難攻。他對外擴張很吃力,但別人也不會輕松地征服他。亞洲大陸上有一條巨大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這條山系在伊朗邊疆上分叉成兩個山脈,一個是厄爾布爾士山脈,一個是扎格羅斯山脈。這兩個山脈又有許多小山系,層層疊疊像幾道鎖鏈一樣圍住了伊朗。舉個例子,有點類似於我們國家的巴蜀地區,不同的是巴蜀中間是盆地,而伊朗是高原。這樣的地形,用再先進的武器攻擊也會很吃力吧。想想美國當年是怎麼在38線以北敗的,山地起了很大的作用。美國人決不允許自己再一次地深陷入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的泥潭。伊朗革命衛隊等武裝力量總人數在50萬左右,依託有利地形打游擊戰還是綽綽有餘的。
想要做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並不容易,那是需要實力的。如果沒有實力,還要獨立自主的話,那就會被現有的國際秩序領導者打壓。國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前提是如果這個國家還想在這個地球上混的話。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我不參加現有國際秩序,我就不聽你的,那麼你只能自己和自己玩。而伊朗就屬於想要獨立自主,但是還想在國際秩序中生存的國家,那麼美國對伊朗的打壓就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先要加入國際社會,但是美國不認可,那麼只能夠投靠憤怒的美國對頭俄羅斯了。
俄羅斯同樣是一個不被歡迎的國際參與者,俄羅斯有實力去獨立自主的發展,但是他的存在讓國際秩序的領導者美國及西方都有些忌憚。既然美國當領導,那麼對於可能威脅到他領導地位或是威脅到他的國家,那是會毫不客氣的。在美蘇爭霸的幾十年,雙方互有勝負,但是最終蘇聯落敗了。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衣缽,一直不遺餘力的對美國及西方示好,但是他沒看清楚美國及西方同俄羅斯之間關系的本質。美國需要的不是平等的合作夥伴,而是不能夠威脅到他的小弟或者奴才。俄羅斯會成為這兩個之間的哪一個?無論哪一個俄羅斯都不會願意,那麼就只能打壓你了,因為你的軍事能力還在,不閹割你的軍事能力,美國和西方怎麼放心。
㈩ 伊拉克和伊朗為什麼發生「兩伊戰爭」
戰爭的起因是由於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 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兩伊戰爭
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 伊拉克與伊朗之間的領土糾紛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加上兩國長期存在著民族矛盾、宗教分歧,又都想稱雄海灣地區,因此雙方關系一直緊張,小的邊界沖突不斷。1978年伊朗發生內亂,伊拉克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並將僑居在伊拉克的霍梅尼驅逐出境。1979年2月伊朗巴列維王朝被推翻;霍梅尼上台執政,煽動伊拉克的什葉派穆斯林推翻薩達姆政權。1980年9月下旬,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後政局動盪,經濟惡化,軍心不穩,伊(伊朗)美斷交的時機,對伊朗發動了旨在收復失地、打擊霍梅尼輸出革命、爭奪海灣霸權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