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中東局勢的問題
中東地區動盪的主要成因
一、宗教沖突引爆地區局勢
中東地區是世界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發源地,雖然三教出自同門,但彼此間的爭執、沖突一直延續千餘年。宗教間的不包容和極強的排他性,使中東地區自古就被打上了動盪的烙印。
首先,巴以問題不解決,中東難有寧日。巴以問題一直是中東地區穩定所面臨的首要問題。以色列憑借美國的支持,在本地區始終占據優勢,其與阿拉伯國家的關系一直處於緊張的狀態,這也促使中東地區的民族矛盾不斷升級。
其次,伊斯蘭教派之爭使中東動盪局勢加劇。中東地區除以色列外,其他國家大多以伊斯蘭教為本國的第一大宗教,伊斯蘭教又分成遜尼和什葉兩大教派,這兩大教派間的紛爭、沖突千餘年來未曾中斷,至今仍在繼續。敘利亞內戰難以平息、伊拉克局勢不斷加劇,均源於什葉派執政的當局與反政府的遜尼派武裝之間的沖突;什葉派的伊朗與遜尼派執政的沙特、巴林之間的齟齬難以消除;甚至沙特和巴林內部也存在什葉派和遜尼派之間的矛盾,不能排除兩國政壇出現動盪的可能性。
此外,伊斯蘭教勢力與世俗勢力間的難以調和也使得一些阿拉伯國家陷入動盪。埃及穆兄會通過選舉掌權,隨後被世俗軍方勢力趕下政壇,頗令埃及傷筋動骨,也加劇了本地區的緊張局勢。
二、域外勢力不斷插手
中東地區戰略位置極其重要並且油氣資源十分豐富,一直為世界大國所重視並力圖將其控制。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就在中東形成了涇渭分明的兩個戰線。蘇聯崩潰後,一家獨大的美國改變了其依靠代理人以色列制衡阿拉伯國家的常規,親自出馬向宗教色彩極為濃烈的中東地區國家強行輸出西方民主模式。美國在十幾年間,兩次揮兵攻打伊拉克,一次兵犯阿富汗,至於美國幫助反對派顛覆地區國家的實例更是比比皆是。
阿拉伯媒體曾披露,歐盟一直覬覦中東豐富的油氣資源,也不斷染指中東。據披露,歐盟曾有意大量購進卡達天然氣以使自身的油氣供應呈多元化,擺脫過渡依靠俄羅斯天然氣的被動局面。歐盟與卡達甚至試圖鋪設一條由卡達途徑敘利亞再經土耳其最終將天然氣送至歐洲的管道。但敘利亞出於維護與俄羅斯傳統友好關系的戰略考慮予以拒絕,由此激怒了卡達和歐盟。因此歐盟和卡達不遺餘力地支持敘反政府武裝推翻敘利亞現政府,除了價值觀上的差異,其與阿薩德政權在現實利益上的分歧也是重要因素。
三、阿拉伯國家內部相互猜忌,難以包容對方
阿拉伯民族號稱是一個大家庭,並且還成立了一個協調各國立場的阿拉伯國家聯盟(阿盟),但成員國間的相互指責、謾罵甚至沖突並沒有因此減少。埃及指責卡達支持穆兄會,伊拉克和敘利亞則批評沙特、卡達等海灣國家資助反對派武裝,沙特、阿聯酋、巴林因為對卡達的不滿憤然召回大使,等等。在頤指氣使的以色列和動輒顛覆阿拉伯國家政權的美國面前,阿拉伯國家全無「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的理智和大局觀,只是醉心於內部爭斗,使中東喪失了穩定的基礎。
影響目前中東局勢的地區國家因素
中東局勢目前看似眼花繚亂,復雜難測,實則有跡可循。埃及、沙特、以色列、伊朗四個地區強國,無論內政還是外交均對本地區產生較大影響,是影響地區的主要大國;敘利亞、伊拉克雖曾有過地區強國的輝煌,但當下內亂嚴重,當局自身難保,尚無力他顧,只是本國的戰亂極有可能殃及鄰國以及其他國家,但這也只是當事國非本意的戰火外溢;外部勢力尤其是美國插手中東,使中東局勢更趨緊張;其他域內國家由於國小力微,對整個地區局勢影響不大。而當下,葉門危機是中東地區所面對的主要問題,如處理不當,甚至會導致整個地區的劇烈動盪。
一、葉門因素
葉門前總統薩利赫於2011年11月23日在沙特首都利雅得簽署權力移交協議後,並未將實權真正交到副總統哈迪手中。在薩利赫時期,政府軍和胡塞武裝是「官匪」關系,政府軍多次對胡塞武裝進行圍剿,甚至還擊斃了胡塞現任領導人阿卜杜勒?馬利克?胡塞的父親和兄長。但下台後的薩利赫試圖東山再起,重掌權柄,便與背後有伊朗支持的胡塞組織暗通款曲,利誘胡塞武裝大舉攻擊哈迪政府,致使包括葉門首都在內的大部地區被胡塞佔領。其實胡塞部落總人口不足百萬,僅占葉門人口的5%左右。屬於什葉派的薩利赫與胡塞為了共同利益走到一起,取得了極大成功,距呼之欲出重新掌權幾近半步之遙,如任其發展下去,葉門則很可能為伊朗所掌控,如此以來沙特將面對的局面是:北部是親伊朗的敘利亞、伊拉克什葉派政權,南面則是親伊朗的葉門,而東面就是伊朗,遜尼派執政的沙特實際上將處於伊朗勢力的三麵包圍之中,這是沙特萬萬不願意看到的。於是,沙特不顧國際法,也不經過聯合國授權,突然空襲胡塞武裝和支持薩利赫的軍隊。現在的葉門問題實際上已經不由葉門人決定了,最終還要看伊朗、沙特的角力或討價還價的結果。
以沙特為首的聯軍對葉門的轟炸,客觀上還為基地組織的壯大提供了難得的肥沃土壤。4月4日,駐守在葉門東部省會城市木卡拉的親薩利赫軍隊在未受到空襲的情況下,突然撤出木卡拉,基地組織武裝旋即佔領該城,並從監獄里釋放了300多名囚犯,其中包括葉門基地組織指揮官哈立德等許多基地組織重要成員,基地組織勢力迅速壯大。更為可怕的是,支持薩利赫的軍隊在撤離時,遺留下大量武器裝備,甚至包括坦克、大炮等重型武器。這些先進的武器裝備,是葉門基地組織之前從未有過的,其戰鬥力必獲驚人提升。聯軍發言人艾哈邁德?阿西里也承認此事後果嚴重,「葉門將因此處於不穩定狀態中」。其實,豈止是葉門,就是整個中東也難保證不遭到來自葉門基地組織的襲擊。
二、埃及因素
埃及是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和文化大國,無論是和以色列的戰爭,還是率先承認以色列,埃及對整個中東局勢的影響十分巨大,即使埃及由於穆兄會和埃及軍方勢力為爭奪國家最高領導權而發生直面沖突陷入混亂的境地,其在中東地區的作用也難以令人忽視。但埃及軍方推翻穆兄會政權,尤其是將穆爾西判處死刑的過激行動,已經引發了騷亂,穆兄會的報復行為加劇,埃及局勢短期內難呈平靜。
穆兄會在2012年通過選舉上台執政,立刻引起了全球關注。穆兄會在埃及掌權及其勢力日漸擴大,勢必削弱沙特在伊斯蘭世界的宗教地位,這使沙特惶恐不已。所以,沙特不遺餘力地資助埃及軍方世俗勢力打壓穆兄會。2013年7月埃及軍方推翻穆兄會穆爾西政權不久,沙特便牽頭與阿聯酋、科威特聯合向資金極為拮據的埃及臨時政府提供超過百億美元的援助,以穩定埃及日益下滑的經濟,幫助軍政權獲取民心。沙特還承諾為塞西與俄羅斯簽訂的總額接近30億美元的軍購協議合同埋單,希望借埃及軍方之手打壓穆兄會並防止其東山再起。
三、沙特因素
沙特是全球石油大國,在中東地區的能量不能忽視。並且由於依靠美國在背後撐腰,經常在地區事務中「任性」作為。其置聯合國與國際法於不顧,挑頭空襲葉門便是實例之一。
沙特以最正牌的伊斯蘭教大國自居,一直懷有地區第一伊斯蘭國家的夢想,但現實是其近鄰伊朗是什葉派國家並且綜合國力還在沙特之上,沙特防伊朗勝過防以色列。沙特和伊朗兩國一直是冤家對頭,而沙特東部地區的什葉派群體也時常有反政府的遊行示威等行為。因此,沙特最大擔心的並不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民主價值觀」向中東地區的輸出,而是伊朗和什葉派執政的伊拉克與敘利亞,這也是沙特積極支持敘利亞和伊拉克的遜尼派反政府武裝的原因。
四、伊朗和以色列因素
美國搞亂中東,明面上幫助了以色列,暗地裡無意間成就了伊朗,這是美國始料未及的,伊朗和以色列是地區動盪的受益者。美國推翻遜尼派的薩達姆,實際上為伊朗和以色列除掉了一個勁敵。而在美國佔領下成立的伊拉克政府又是什葉派執政,歷屆親伊朗,就此意義而言伊朗比以色列所得實惠更多。阿拉伯世界所發生的所謂「阿拉伯之春」,都沒有實現政局穩定、經濟增長,相反使當事國陷入動盪,結局是伊朗和以色列趁勢坐大。
伊朗已經成功打造了一個從巴林、伊朗、伊拉克延伸至敘利亞和黎巴嫩的什葉派「新月地帶」,對中東局勢的影響舉足輕重。伊朗4月2日與相關六國就核問題達成框架協議,6月底極可能達成最終協議。西方對伊朗的制裁將逐步解除,伊朗與西方的關系將緩和,其綜合實力將繼續增加,對本地區的影響力將隨之上升,伊朗因素將愈發重要。
以色列目前處於前所未有的有利時機。阿拉伯國家內亂不止,阿拉伯民族的綜合實力被極大削弱,對手伊朗正飽受制裁之苦,土耳其與以色列關系良好。以色列的應對策略是樂見阿拉伯分裂、爭斗,並利用有利時機進一步發展壯大自己。但在原則問題上,以色列依然保持強硬,比如數度空襲敘利亞境內目標、打擊巴勒斯坦哈馬斯等。中東亂象似乎與以色列無關,但實際上以色列與阿拉伯世界的糾葛一直是中東最難解的問題。
中東局勢向何處去?
中東目前的熱點是葉門局勢、伊拉克和敘利亞問題,但巴以問題還是中東未來潛在熱點。埃及在塞西當選總統後能否實現政局穩定、海灣國家政體是否被沖擊甚至被更換門庭、伊拉克庫爾德區的分裂圖謀能否得逞等,依然被國際社會所關注。
一、葉門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以沙特為首的聯軍對葉門的轟炸使葉門問題復雜化,並有可能向地區化轉變
沙特空襲葉門實是一大敗招:不僅沒有降服胡塞和薩利赫,反而呈騎虎難下之勢,欲進無力,欲退不甘。沙特在空襲前為胡塞武裝和支持薩利赫軍隊劃出的不準進入亞丁的紅線被輕易踏破,被沙特承諾恢復合法地位並重返葉門執政的哈迪政權還尷尬地滯留在利雅得,胡塞和薩利赫依然是左右葉門政局的主要力量。目前,葉門境內已經燃起了戰火,葉門基地組織火中取栗,得以壯大,沙特的空襲將葉門推向伊朗幾成定局。與此同時,靠近葉門的沙特邊境地區自空襲後屢屢遭到胡塞武裝的襲擊,沙特的邊界安全值得重視。
二、「伊斯蘭國」的突起加劇中東緊張局勢
伊拉克在美軍撤出後局勢驟然惡化,遜尼派反政府武裝針對政府軍警的襲擊不斷增多,尤其是自2014年6月份以來「伊斯蘭國」武裝由敘利亞掉頭南下伊拉克,攻城拔寨,直逼首都巴格達。於是,已經從伊拉克開溜的美國又空襲了「伊斯蘭國」,伊拉克總理馬利基也充當了一回替罪羊被撤換。
然而人數不過萬餘人的「伊斯蘭國」何以攪動整個中東局勢,著實引人深思。其實,從基地組織派生出來的「伊斯蘭國」和敘利亞其他反對派組織都曾得到過沙特、卡達等海灣國家以及美歐等西方國家的資助。有分析人士認為,「伊斯蘭國」或許可以成為美國在中東可資利用的一張牌。因為伊拉克、敘利亞和「伊斯蘭國」纏斗的結果是阿拉伯民族力量的被削弱,並且「伊斯蘭國」這股禍水還可以「酌情」被美國引向伊朗甚至沙特。至於2014年8月8日美國開始空襲「伊斯蘭國」則更容易被人理解:因為美軍當天空襲的目標是「伊斯蘭國」武裝用於攻擊伊北部城市埃爾比勒庫爾德守軍的火炮陣地,也就是說「伊斯蘭國」是在和庫爾德人作戰時遭到了美軍的空襲。事實上,美國一直企圖將伊拉克肢解為什葉派、遜尼派、庫爾德派控制的三個地區,美國參議院2007年9月26日就已通過了這一項肢解伊拉克的決議。不難看出,當「伊斯蘭國」的攻擊目標偏離了美國允許的范圍時,其才遭到了來自美國的空中打擊。而美國和「伊斯蘭國」在伊拉克的肆虐是否有關聯,看看美國曾經武裝薩達姆和本?拉登的事實便可得出結論。
三、埃及局勢不容樂觀
穆兄會雖然被取締,但其在基層民眾中擁有眾多的支持者,並且穆兄會過去數度被當局打壓、取締,有著頑強生存能力和開展各類斗爭的經驗,上台後的塞西輕松擺平穆兄會的可能性不大。另外,埃及經濟短期內難有復甦跡象。埃及當前內外債總額達1.7萬億埃鎊(約合2400億美元),約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93%,每年僅利息就有2000億埃鎊(約合282.4億美元),如此高額的外債和利息足以嚇退外來投資者並最終壓垮埃及經濟。
四、巴以沖突雖告一段落,但將來難免再起沖突
巴以問題堪稱中東問題的根源,耶路撒冷歸屬、巴勒斯坦難民回歸、水資源分配等,均是擺在巴以雙方面前現實但又難以找到解決辦法的難題,巴以和解難似登天。而阿拉伯國家不管是否出於內心的真情還是來自表面的假意,在巴以沖突中必須發出支持巴勒斯坦人民事業的支持聲,因此巴以問題不解決,阿以也不會有全面和平,中東難有安定。
綜上,中東地區局勢未來依然呈緊張之勢,並且有可能會加劇。然而,毫無疑問的是,阿拉伯世界是美國式民主輸出的冤大頭:阿拉伯國家陷入動盪,整體力量明顯下降,民族復興又被推後,與以色列、伊朗的實力差距更加拉大,中東地區實現和平與和解的願望短期內難以實現。
㈡ 伊朗將正式成為上合組織成員,中俄伊「鐵三角」成形對美打擊有多大
客觀上來講的話,中國伊朗俄羅斯三個國家如果是連成一團的話,對於美國來講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打擊。而對於美國來講的話,這意味著自己假想敵,力量就會更加進一步的增加。一直以來,美國把這三個國家,進行各種各樣制裁。而如今這三個國家聯手的話,對於美國來講似乎就是一個天大的打擊。
㈢ 伊朗將正式成為上合組織成員!中俄伊「合作」實力有多恐怖
這三個國家合作實力真的是無法想像,俄羅斯和伊朗是出了名的能源大國,而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特別大,這三個國家合作有可能會改變世界史。
㈣ 兩伊戰爭最後結局誰贏了
為使兩伊戰爭盡快結束,聯合國安理會於1987年7月20日通過了要求兩伊立即停火的第598號決議。次日,伊拉克表示歡迎聯合國決議,並決定暫停襲擊伊朗海上目標,以示誠意。但伊朗沒有表態,直到1988年7月18日才宣布接受第598號決議。從兩伊戰爭停火後的第5天即8月25日開始,在聯合國秘書長主持下,兩伊外長舉行了多次會談,但談判毫無結果。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危機爆發後,伊朗利用危機逼使伊拉克最終接受了伊朗的和平條件,承認伊朗對阿拉伯河的一半主權,並從伊朗領土撤出了軍隊。
歷時8年的兩伊戰爭,結果兩敗俱傷。伊拉克傷亡和被俘48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多輛,火炮1500門,伊朗損失作戰飛機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兩國軍費開支近2000億美元,經濟損失達5400億美元,雙方的綜合國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
㈤ 兩伊戰爭的過程
兩伊戰爭,又稱為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在伊朗被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神聖抗戰、或伊朗革命戰爭,伊拉克方面稱為薩達姆的卡迪西亞,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聯合國的停火決議,但雙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戰斗。
㈥ 兩伊戰爭是怎麼回事
兩伊戰爭是指發生於1980年9月到1988年8月的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的戰爭。兩伊邊界全長1 280千米,其中最南端以阿拉伯河為界。阿拉伯河對兩伊來說都是重要的水道。兩伊的大油田、大油港和主要煉油廠都集中在這條河的兩岸。阿拉伯河還是伊拉克唯一的出海口。兩國在阿拉伯河的主權問題上長期存在爭議。1975年3月兩國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簽訂邊界協定,規定這段邊界以主航道中心線為界。當時在伊拉克掌握實際權力的是革命指揮委員會副主席薩達姆·海珊,在伊朗當權的是國王禮薩·巴列維。但到了1978年,伊朗國內政局發生了極大變化,什葉派宗教人士發動的伊斯蘭革命席捲全伊朗。1979年4月1日,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伊朗長達2 500年的君主制終結;宗教領袖霍梅尼成為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兩伊關系隨之惡化。1980年9月,伊拉克宣布廢除阿爾及爾協議,同月22日兩伊戰爭爆發。戰爭主要在兩國的邊境地區進行。雙方動用了飛機、重炮和導彈,襲擊包括對方首都在內的重要經濟中心和軍事設施,還互相襲擊停泊在對方港口的油輪,遭到襲擊的油輪共有540艘之多。後經聯合國多次調停,1988年8月兩國宣布停火。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30萬、傷60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 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 000億美元。
以下是一些圖片:
http://image2.sina.com.cn/dy/w/2004-09-21/.jpg
http://cimg.163.com/news/2005/12/15/200512151517355ed31.jpg
http://www.yestock.com.cn/attachments/wb3SwdW91fm8zQ==_HupXXmZHvQEM.jpg
㈦ 哪位政治達人給我介紹一下兩伊戰爭的始末吧
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直至1988年8月20日結束。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公里,長約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沖突。另外,宗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兩國雖然同屬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
編輯本段起因
長期以來,兩伊存在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1971年初,雙方發生邊境沖突。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的斡旋下,兩伊簽訂《國界和睦鄰條約》(即《阿爾及爾協定》),規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伊朗同意將克爾曼沙赫省的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伊拉克。兩國矛盾有所緩和,但未真正解決。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諾。1979 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執政後,兩伊關系急劇惡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稱要廢除邊界協定,雙方邊境沖突逐步升級。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至此兩伊戰爭就全面爆發了。自從戰爭爆發後,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密切關注。
編輯本段戰爭爆發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 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雙方都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盡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 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
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朗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編輯本段停戰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無條件停戰,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積極響應,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這項決議,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這項決議。在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後,兩伊同意從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戰。這是兩伊從戰爭走向和平的重要轉折。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編輯本段影響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30萬、傷60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 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 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附:圖片為1988年8月20日,伊拉克居民慶祝兩伊於當日正式實現停火
㈧ 亞洲倒退最快的國家,僅用10年時間從富得流油變成一貧如洗,這是怎麼了
因為在一九七九年的時候,這個國家出現了一場大革命,讓這個十分富有的國家一下子變得一貧如洗,這個國家就是伊朗,當時各國還想要學習伊朗的發展模式,來發展自己國家的經濟實力。經過這次大革命之後,這個國家開始變得越來越落後。
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將這一切直接毀滅掉,那些繁榮景象彷彿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這次的革命對於伊朗來說,就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差點讓伊朗滅亡。盡管伊朗存活下來了,但是一直都沒有從這次革命的打擊中走出來,到現在還是面臨貧困艱難的局面,也不知道有朝一日會不會重回富裕。
㈨ 兩伊戰爭爆發的原因起止時間持續多長時間
原因:兩伊戰爭的起因紛繁復雜,既有長期積累的歷史原因,也有愈演愈烈的邊境糾紛;既有兩伊之間的內部矛盾,也有國際影響的推動作用;既有兩國人民之間的民族仇恨,也和兩國領導人之間的個人問題有關。但總的來說最重要的三個因素是:邊境糾紛、宗教矛盾、民族仇恨。其中,最主要和直接的原因為邊境糾紛。
從1980年至1988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
兩伊戰爭(Iran-Iraq War),在伊朗被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兩伊戰爭--物資調配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從1980年至1988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屬於西亞。歷史上,兩國為邊境交界處的沙烏地阿拉伯河的主權而產生爭議。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為這塊有爭議的河流,借口為抵禦"伊斯蘭革命",悍然向伊朗發動軍事進攻,不久,戰局發生轉變,1982年之後,伊朗侵佔了伊拉克的領土,從而引發了曠日持久的兩伊戰爭,戰爭長達8年,成為繼越南戰爭後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爭。整個戰爭進程可分為:第一階段,伊拉克進攻,伊朗防禦;第二階段伊朗由戰略相持轉為戰略反攻,伊拉克喪失戰場主動權;第三階段伊朗進攻,伊拉克防禦。第四階段伊拉克實施短暫的反攻,奪回大部分失地。
兩伊戰爭實際上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消耗戰。8年中,兩國軍費開支和經濟損失總計達6000億美元,交戰雙方人員傷亡148萬人,被俘8萬人。其中伊朗軍隊死亡35萬人,受傷70萬人,被俘3萬人,損失作戰飛機約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伊拉克軍隊死亡18萬人,受傷25萬人,被俘5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同時,非交戰國也蒙受巨大損失,被擊沉擊毀船隻90艘,擊傷546艘,另有90艘被困於阿拉伯河,大部分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