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東戰爭打了幾次
一共有5次~
第一次中東戰爭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為爭奪巴勒斯坦同阿拉伯國家發生了大規模的戰爭,史稱第一次中東戰爭。這次戰爭直到1949年3月才結束。戰爭中,阿拉伯國家軍隊死亡約1.5萬人,以色列軍隊死亡約6000人。
第二次中東戰爭英法兩國為重新霸佔蘇伊士運河,恢復對埃及的殖民統治,勾結以色列,於1956年10月29日,出動大批軍隊向埃及發動了突然襲擊。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第二次中東戰爭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整個戰爭中,英法對埃及的轟炸持續了6天,地面戰斗40餘小時,傷亡300至400人,損失飛機50餘架;以色列死亡約1000人。埃及方面死亡約1000人,受傷2萬多人,損失飛機200架,5大城市遭到嚴重破壞,1.2萬幢住宅毀於戰火。
第三次中東戰爭1967年6月5日凌晨7時45分,以色列幾乎出動了全部空軍,對埃及、敘利亞和伊拉克的所有機場進行了閃電式的突然襲擊。空襲半小時後,以色列的地面部隊也發起了進攻,阿拉伯國家奮起反抗。至10日戰爭結束。這就是歷史上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也稱「六·五」戰爭」或「六天戰爭」。這次戰爭以阿拉伯國家的戰敗而告結束。戰爭中,埃及、約旦、敘利亞三個阿拉伯國家遭受嚴重損失,傷亡和被俘達6萬餘人,而以色列僅死亡983人。
第四次中東戰爭1973年10月6日,埃及、敘利亞為收復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失去的土地,經過周密的准備之後,對以色列發動了突然襲擊,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這次戰爭,在歷史上又被稱為「十月戰爭」、「齋月戰爭」、「贖罪日戰爭」。戰爭歷時18天,埃及、敘利亞和以色列共投入兵力約110萬人,坦克5500輛,作戰飛機1500架。戰爭結果是,阿拉伯國家死亡約2萬餘人,被擊毀坦克2000餘輛,損失飛機約400架。以色列軍隊死亡5000多人,損失坦克1000輛、飛機200架。
第五次中東戰爭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在美國的支持和縱容下,借口其在駐英大使被巴勒斯坦游擊隊刺殺,悍然出動陸海空10萬多人,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游擊隊和敘利亞駐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只用了幾天時間,就佔領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這就是歷史上的第五次中東戰爭。著名的貝卡谷空戰就發生在這次戰爭中。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戰爭使巴解游擊隊傷亡3000餘人,被擊毀坦克100餘輛,火炮500門,設在黎南部的游擊隊全部被毀,有400多座秘密武器庫被佔領。敘利亞軍隊傷亡1000餘人,被毀坦克400餘輛,飛機85架。
⑵ 中東戰爭共有幾次
共有五次。
第一次中東戰爭:1948年5月16日由於巴勒斯坦土地極度不公平的分割,導致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交戰,阿拉伯國家在戰爭初期占優勢,但是停火後以色列接受來自美國的大筆援助,以及阿拉伯軍團的英國指揮官指揮部隊撤離戰場,導致阿拉伯國家戰敗。
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10月31日埃及國內革命後國有化蘇伊士運河引發利益沖突,最終英法以撤軍。
第三次中東戰爭:1967年5月16日戈蘭高地的敘軍向以色列定居點開火,由此爆發沖突。以色列全面獲勝。
第四次中東戰爭: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敘利亞企圖收復失地,對以色列發動進攻,阿拉伯國家先勝後敗。
第五次中東戰爭:1982年6月4日以色列因為其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武裝暗殺,對黎巴嫩境內巴勒斯坦武裝發起進攻,這次戰爭是巴勒斯坦問題的延續,以色列最終單方面撤軍,第五次中東戰爭告終。
⑶ 簡單說一下5次中東戰爭的交戰雙方和結果
第一次中東戰爭:由於巴勒斯坦土地極度不公平的分割,導致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交戰,阿拉伯國家在戰爭初期占優勢,但是停火後以色列接受來自美國的大筆援助,以及阿拉伯軍團的英國指揮官指揮部隊撤離戰場,導致阿拉伯國家戰敗。(阿拉伯聯軍:以色列)
第二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夥同英國法國發動對埃及的侵略戰爭,埃及最終獲勝。(埃及:以色列)
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發動對阿拉伯國家的軍事侵略,以色列戰勝。(以色列:埃及、敘利亞、約旦)
第四次中東戰爭:埃及和敘利亞企圖收復失地,對以色列發動進攻,阿拉伯國家先勝後敗。(伊拉克、約旦、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沙烏地阿拉伯、蘇丹、科威特、突尼西亞和巴勒斯坦:以色列)
第五次中東戰爭:由於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進入黎巴嫩從事抵抗佔領活動,同時以色列為了在黎巴嫩扶植一個親以色列的基督教政權,進而悍然入侵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
⑷ 列舉歷次中東戰爭發生的時間,作戰雙方和結局
第一階段,阿軍發起進攻至第一次停火(1948年5月15日—7月8日)
第二次中東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1956—1957)
第三次中東戰爭1967年6月5日早晨7時45分,至十日戰爭結束,阿拉伯國家失敗。這就是第三次中東戰爭,也稱「六.五戰爭」或「六天戰爭」。
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十月戰爭,阿拉伯國家稱"齋月戰爭",以色列稱"贖罪日戰爭"或"十八天戰爭"。1973年10月至24日,埃、以雙方按照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停戰。
第五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入侵黎巴嫩(1982)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游擊隊刺殺,而出動陸海空軍10萬多人,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游擊隊和敘利亞駐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只用了幾天時間,就佔領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
全部是以色列勝利。
⑸ 以色列 伊朗發生過什麼戰爭
歷次中東戰爭伊朗都沒有參加。因為巴列維王朝時期伊朗推行親美政策,而在五次中東戰爭中美國都是支持以色列的,可以說伊朗以色列兩國以前是同一戰車上的。伊朗伊斯蘭革命後兩國關系惡化,但從未發生戰爭。
⑹ 介紹一下歷次中東戰爭
1、第一次中東戰爭:由於巴勒斯坦土地極度不公平的分割,導致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交戰,阿拉伯國家在戰爭初期占優勢,但是停火後以色列接受來自美國的大筆援助,以及阿拉伯軍團的英國指揮官指揮部隊撤離戰場,導致阿拉伯國家戰敗。
2、第二次中東戰爭:埃及國內革命後國有化蘇伊士運河引發利益沖突,最終英法以撤軍。
3、第三次中東戰爭:戈蘭高地的敘軍向以色列定居點開火,由此爆發沖突。以色列全面獲勝。
4、第四次中東戰爭:埃及和敘利亞企圖收復失地,對以色列發動進攻,阿拉伯國家先勝後敗。
5、第五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因為其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武裝暗殺,對黎巴嫩境內巴勒斯坦武裝發起進攻,這次戰爭是巴勒斯坦問題的延續,以色列最終單方面撤軍,第五次中東戰爭告終。
第一次中東戰爭戰爭影響:
巴勒斯坦戰爭從阿拉伯出兵開始到以色列、敘利亞、簽訂停戰協定為止,共歷時15個月,戰爭以阿拉伯國家的失敗,以色列獲勝而告終。戰爭中,阿拉伯國家軍隊死亡1.5萬人,以色列軍隊死亡約6000人。
除加沙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外,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計2萬多平方公里,比聯合國分治決議規定的面積多了6700多平方公里。
戰爭後,以色列將有6萬巴勒斯坦人趕出家園,淪為難民。聯合國所規定的阿拉伯國家未能建立。戰爭激化了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阿拉伯國家和美、英的矛盾。從此,中東戰亂不斷。中東成為恐怖主義的熱土,巴勒斯坦人用接二連三的自殺性人體炸彈的襲擊以色列人,並製造了震驚世界的「慕尼黑慘案」等政治恐怖事件。
1988年,獨立的巴勒斯坦國建立,獲得了包括中國在內的100個國家的承認,政府辦公地點位於約旦河西岸的拉姆安拉。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第一次中東戰爭;網路-中東戰爭
⑺ 伊拉克打過幾次戰爭
一共6次:
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
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
1973年,第三次中東戰-爭
這三次都是阿拉伯國家vs以色列,都是以色列win
1980-1988年,兩伊戰-爭,伊拉克vs伊朗,平手,draw
1991年,海灣戰-爭,多國聯軍vw伊拉克,多國win
2003年,伊拉克戰爭,北約vs伊拉克,北約win
可見伊拉克就沒打過勝仗,阿拉伯人打現代戰爭還是不行,差遠了。
⑻ 中東戰爭的歷次戰爭
中東戰爭(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中東,是西方國家對地中海東部與南部的稱呼。「中東戰爭」,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
第一次中東戰爭:由於巴勒斯坦土地極度不公平的分割,導致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交戰,阿拉伯國家在戰爭初期占優勢,但是停火後以色列接受來自美國的大筆援助,以及阿拉伯軍團的英國指揮官指揮部隊撤離戰場,導致阿拉伯國家戰敗。
第二次中東戰爭:埃及國內革命後國有化蘇伊士運河引發利益沖突,最終英法以撤軍。
第三次中東戰爭:戈蘭高地的敘軍向以色列定居點開火,由此爆發沖突。以色列全面獲勝。
第四次中東戰爭:埃及和敘利亞企圖收復失地,對以色列發動進攻,阿拉伯國家先勝後敗。
第五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因為其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武裝暗殺,對黎巴嫩境內巴勒斯坦武裝發起進攻,這次戰爭是巴勒斯坦問題的延續,以色列最終單方面撤軍,第五次中東戰爭告終。 (亦稱「巴勒斯坦戰爭」,以色列稱「獨立戰爭」)
第一次中東戰爭的起因是,第一次中東戰爭開始前猶太人通過武力驅逐巴勒斯坦原住民,而且阿拉伯國家不滿聯合國對巴勒斯坦不平等的分割,且對巴勒斯坦人民權利的剝奪。
1948年5月16日凌晨,以色列建國的隔天凌晨,阿拉伯國家聯盟(7個成員國)共集結軍隊4萬多人,主動向以色列發起侵略戰爭,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戰爭一開始,以色列總兵力有3.4萬人,飛機33架,阿拉伯國家處於有利的地位,以色列軍隊節節敗退,以色列軍隊在特拉維夫南面拚命抵抗,才使戰情不致惡化。由於以色列建國時間過短,國家各職能機構並沒有完全正常運行,為爭取時間,以色列總理急電以色列駐聯合國代表埃班說:「以色列急需幾周的時間來重新組織和裝備軍隊」。5月17日,美國向聯合國安理會遞交了一份議案,操縱安理會命令雙方在36小時內停火。6月11日,阿以雙方同意停火四周,此時阿拉伯聯軍已經佔領了以色列過半的領土。
以色列喘息甫定,開始大力擴充軍備。這時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立即發起支援以色列的行動,以色列政府正式建起了一支正規的以色列國防軍(IDF),得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猶太人捐贈的新型輕重武器,從美國、英國進口轟炸機,從法國引進坦克,從捷克獲得了大量輕武器、野戰炮、炸彈和炸葯。1948年7月9日阿拉伯聯軍再開攻擊,以為十天內就能結束戰爭,孰料戰爭一開始聯軍就陷於被動,已非吳下阿蒙的以色列一口氣奪取約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7月15日,聯合國安理會再度命令雙方停火。
這時在軍事上已佔盡優勢的以色列軍隊針對埃軍的弱點,一口氣發動了約夫戰役、希拉姆戰役、霍雷夫戰役。12月23日,阿隆師主力從比爾謝巴開始向阿里什方向進攻。以色列的司令兼考古學家發現了一條羅馬時代的舊通道,可由比爾謝巴通往奧賈,埃軍萬萬沒想到,以色列已秘密將這條舊通道大修成軍用道路,可通行裝甲戰車,沿這條古道包抄埃軍後方,埃軍大吃一驚,毫無抵抗,全面敗退。阿拉伯聯軍原本就是以埃軍為主力,埃軍一敗,聯軍更無鬥志,節節敗退,完全被趕出了巴勒斯坦。
埃及在軍事失利的情況下,於1949年2月24日在希臘的羅得島簽定停戰協定。根據協定,埃及承認除加沙地帶外,以色列佔有整個內格夫地區。邊界重鎮奧賈非軍事化,埃及在離奧賈14至17英里內不得設立陣地。
外約旦和以色列的停戰談判1949年3月2日也在羅得島開始,1949年4月3日,以色列、外約旦正式簽訂停戰協定,「阿拉伯軍團」在中部55英里長的戰線上平均後撤2英里,以色列承認外約旦與約旦河西部的巴勒斯坦合並。通過協定,以色列控制了越過卡梅爾山脈到埃斯雷德郎和加利利山谷的戰略公路,解除了阿拉伯人對特拉維夫和哈德臘東部沿海平原的軍事威脅。伊拉克拒絕和以色列談判,但表示遵守以約協定。以約停戰後,伊拉克軍隊即撤出巴勒斯坦。
以色列和黎巴嫩的停戰協定於1949年3月23日簽定,協定規定以原來巴勒斯坦和黎巴嫩之間的邊界線為分界線,雙方各建立非軍事區,以色列軍隊撤出黎巴嫩村莊。
以色列和敘利亞之間的停戰談判與1949年4月12日在邊界舉行,1949年7月20日,雙方簽訂停戰協定。
第一次中東戰爭結束,以色列險勝,阿拉伯國家軍隊死亡1.5萬人,以色列軍隊死亡約6000人。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總面積的80%,這場戰爭中有96萬巴勒斯坦人被趕出家園,淪為難民。 (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
1956年,由於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公司後禁止以色列船隻通過運河與蒂朗海峽,以色列發動戰爭與埃及爭奪通行權。為了控制蒂朗海峽,以色列聯合運河原持有人英法兩國的軍隊向埃及發動進攻,意圖重新控制運河。以軍1個傘兵營在西奈半島米特拉山隘空降,地面部隊也越過邊界進入西奈,配合英、法爾後的進攻。當時埃及總兵力約15萬人,有坦克500餘輛,作戰飛機250餘架(堪用者僅100餘架)。埃及的總統納賽爾為集中兵力防禦聯軍進攻運河,下令駐西奈的3萬部隊撤回運河區。以軍出動10個旅,由裝甲部隊率先突擊,5天內佔領西奈和加沙地區。
1956年10月31日,英法聯軍出動各型艦艇100餘艘(含航空母艦和巡洋艦10餘艘),先以200餘架飛機襲擊埃海、空軍基地,掌握制海權、制空權。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要點實施傘降和直升機機降;6日,出動2.2萬名登陸部隊佔領上述港口。埃及軍民奮起保衛塞得港。英法第一批傘兵著陸後,埃及當局通過設在各重要地點的廣播,迅速告訴居民敵軍降落的地點,埃及群眾立即集合起來,協助守軍消滅敵人。使英法軍隊始終沒能完全佔領塞得港,先頭部隊只進到塞得港以南27公里的卡卜。英法的行為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接受聯合國停火決議後,於11月6日宣布停火。12月,英法軍隊全部撤出埃及。次年3月,以軍也撤出埃及。
在整個戰爭過程中,英法對埃及的轟炸持續6天,地面戰斗40餘小時,傷亡300—400人,損失飛機50餘架;以色列傷亡約1000人。埃及方面死亡1000多人,傷2萬多人,損失飛機200架,五大城市遭到嚴重破壞。1.2萬幢住宅毀於戰火。
以色列雖然於次年3月撤離加沙地區和西奈半島(由聯合國部隊進駐加沙和亞喀巴灣沿岸地區),但取得了通過蒂朗海峽的航行權。 (亦稱六五戰爭)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立後,成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1964年5月28日至6月4日,巴勒斯坦各界代表在阿拉伯聯盟的支持下,在耶路撒冷東城區舉行了第一次巴勒斯坦國民大會,確定組成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行委員會,建立了巴勒斯坦武裝力量「法塔赫」。從此,法塔赫為了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不斷的襲擊以色列,這支力量在六日戰爭前已初具規模,對以色列構成了威脅。所以,削弱阿拉伯聯盟的力量,消滅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進而佔領巴勒斯坦,成為以色列發動第三次中東戰爭的重要原因。
1967年5月16日,埃及武裝力量總司令要求聯合國撤出在埃以邊境的觀察所駐扎的所有部隊。隨即,埃軍前出兵佔領一部分聯合國觀察所。1967年5月18日,埃及外交部長通告所有聯合國部隊派遣國:聯合國部隊必須立即離開埃及和加沙地帶。1967年5月22日,埃及宣布自次日起封鎖西奈半島的堤藍海峽。1967年5月30日,約旦和埃及簽署了五年共同防禦條約。至此,埃約聯軍有機會在半小時內將以色列一分為二。
以色列軍隊首先攻擊,1967年6月5日,在留下12架戰機擔任本土防空任務後,以色列空軍其他戰機全部動員起來准備投入到對埃及、約旦和敘利亞軍事打擊當中。以軍乘埃軍早飯和軍官上班前戒備鬆懈之機,集中使用200架飛機空襲埃及各空軍基地,將埃軍絕大部分飛機摧毀於地面,爾後又擊毀敘利亞、約旦大量飛機;並出動22個旅實施多方向快速突擊,4天內佔領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區,繼而攻佔耶路撒冷東城區和約旦河西岸地區,10日攻佔敘利亞戈蘭高地。埃及對以軍突襲估計不足,損失慘重。約、埃、敘先後被迫同意停火。結果,以色列又把戰略縱深擴大了6.5萬平方公里,數十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以色列趕出家園,淪為難民。
第三次中東戰爭後,阿、以對抗繼續發展。埃海軍艦艇於1967年10月使用艦艦導彈擊沉以軍驅逐艦「埃拉特」號,首創導彈擊沉軍艦的紀錄。從1968年下半年開始,埃炮兵部隊向運河東岸以軍實施大規模炮擊,並且派遣小股部隊對以色列進行襲擊。以軍則從1969年下半年開始向運河西岸包括開羅周圍地區實施報復性戰略空襲。1970年8月停火。阿以雙方這兩年的戰斗被稱為「消耗戰」。雙方分別從蘇、美得到新式武器裝備,為下次戰爭做准備。蘇、美對中東的爭奪加劇是導致第四次中東戰爭的重要國際原因。 第四次中東戰爭(亦稱十月戰爭、齋月戰爭或贖罪日戰爭)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佔領了埃及和敘利亞的土地,將數百萬巴勒斯坦人民趕出家園,並佔領大片阿拉伯國家土地,阿拉伯國家為了收復失地,發動了這場戰爭。
1973年10月,埃、敘為擺脫美、蘇造成的「不戰不和」局面,向以色列開戰。伊拉克、約旦、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沙烏地阿拉伯、蘇丹、科威特、突尼西亞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均派遣部隊或飛機參與作戰。埃及(總統薩達特)企圖收復運河東岸部分失地,為爾後通過談判收復西奈半島創造條件。敘利亞(總統阿薩德)企圖收復全部戈蘭高地。埃、敘為達成進攻的突然性,採取反復動員復員、進行軍事演習等多種欺騙措施並把開戰時間選定在伊斯蘭教齋月(穆斯林白天齋戒)和猶太教贖罪日(教徒當日齋戒,停止一般公務活動),隱蔽進攻企圖和進攻時機。以色列於1967年得到部分埃、敘部分領土後,擴大了防禦縱深,並在運河東岸構築巴列夫防線和在戈蘭高地構築防線,轉取守勢戰略。以軍自恃有強大的空軍、坦克部隊和偵察情報系統,過於麻痹,疏於戒備。直到開戰前數小時,以統帥部(總理G.梅厄、國防部長M.達揚等)仍認為埃、敘不敢發動進攻,在西奈半島只駐4個旅,在戈蘭高地只駐3個旅。
1973年10月6日14時,埃、敘使用優勢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和防空火網掩護下,分別向西奈半島(西線)、戈蘭高地(北線)同時突然發起進攻。北線,敘3個步兵師當日突破以軍防線,7日,又投入2個裝甲師,進抵距以本土數公里的地區。西線,埃陸軍在海、空軍協同下強渡運河,第2集團軍3個步兵師在大苦湖以北、第3集團軍2個步兵師在大苦湖以南迅速突破巴列夫防線,步兵攜帶反坦克導彈、火箭筒率先穿過以軍各支撐點間的空隙,擊毀大量以軍坦克,以軍的王牌裝甲旅更是被以逸待勞的埃及步兵殲滅;工程兵快速破堤,9小時打開60條通道,架設浮橋12座,保障2個裝甲師、2個機械化師等後續部隊渡河。海軍則同以軍艦艇進行海戰並用艦炮支援地面部隊進攻。首戰埃及軍隊獲得全勝。
1973年10月10日,埃軍初步達成作戰目標並按預定計劃停止大規模進攻,並改變計劃,想要和阿拉伯聯盟國家徹底鏟除以色列。以色列則在損失慘重、極為被動的情況下,迅速動員預備役部隊,使總兵力增至近40萬人,先以北線為重點,遏止敘軍進攻並實施局部反擊,集中使用空軍主力向敘地面部隊和防空導彈陣地展開攻擊並空襲敘後方大城市。
1973年10月11日,以軍3個師轉入進攻,反攻至1967年停火線,形成威脅敘首都大馬士革之勢,並打擊了伊拉克、約旦的援敘部隊,奪得北線戰場主動權。繼之,以軍將重點轉向西線。埃軍眼看以色列大部隊闖入敘利亞,認為時機已到,於14日投入1000輛坦克對以展開總攻.以軍則投入800輛坦克,步、坦、炮協同作戰,並使用武裝直升機和其他飛機發射「小牛」、「百舌鳥」式空地導彈、「白星眼」式電視制導炸彈等,擊毀埃坦克250輛,迫使埃軍當日撤回進攻出發陣地。
1973年10月15日晚,以軍A.沙龍師向大苦湖地區埃第2、第3集團軍接合部穿插突擊,先頭部隊於16日晨在湖北側德維斯瓦附近渡河,摧毀若干埃防空導彈陣地,為空軍活動創造有利條件;架設浮橋後,又有2個師渡河,向南迂迴,發展進攻;23日進抵蘇伊士灣,佔領阿代比耶港,對蘇伊士城和埃第3集團軍形成合圍,奪得西線戰場主動權,並以埃第3集團軍為籌碼,換取了北方戰線的緩和。
1973年10月24日,埃及在聯合國安理會的調解下決議停戰。埃、敘同以分別於次年1月和5月簽署第1階段脫離軍事接觸協議。至此,埃控制了運河東岸縱深約10公里的狹長地帶,基本達到戰略目的(1982年4月,根據1979年3月埃以和平條約,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島)。北線以軍撤至1967年停火線以西。
在這次戰爭中,埃、敘經過周密准備對以實施突襲和兩線夾擊,對以色列形成極大威脅。以軍動員快速,先北後西,重點用兵,化被動為主動,尤其向運河西岸的大縱深突擊,對於扭轉被動局面發揮了作用。雙方投入的坦克、火炮、飛機、導彈等數量很大,埃、以於14日一天內共展開1800輛坦克的大會戰為戰爭史上所罕見。阿、以分別使用蘇、美當時的先進武器裝備和得到蘇、美戰略空運的及時補充並利用蘇、美偵察衛星提供的情報。埃軍由薩姆-2、薩姆-3、薩姆-6、薩姆-7型導彈為主組成的防空體系,在戰爭初期掌握了戰場制空權,使以軍飛機數日內不敢進入運河空域;以軍則使用「響尾蛇」、「蜻蜓」等空空導彈和「加布里埃爾」艦艦導彈對付阿軍的飛機、艦艇。大規模電子對抗的展開使戰場情況更為復雜,作戰損耗加大。雙方飛機損失的約60%、艦艇損失的80%以上,大部被毀坦克均為各種導彈所擊毀.在戰略指導與作戰上,廣泛利用電子技術和使用各種戰術導彈,是這次戰爭的突出特點。戰爭結束後以色列國內強硬派再次抬頭,對阿拉伯國家的戒心大大加強。 (又稱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戰爭)
巴勒斯坦人為了建立一個自己的國家,於1964年5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並展開了同以色列的戰爭。巴解游擊隊的基地設在周圍的阿拉伯國家,主要設在敘利亞和黎巴嫩等國。1970年,巴解總部和所領導的游擊隊主力由約旦進駐黎巴嫩,後來又直接介入黎巴嫩國內斗爭,扶植和武裝伊斯蘭勢力,打擊親以的基督教勢力,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和首都貝魯特地區,成為「國中之國」。並構築軍事設施,不時地向以色列北部地區出擊和炮轟,尤其是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巴解游擊隊協助埃及、敘利亞部隊,展開游擊戰,襲擊以軍基地、倉庫和雷達站等軍事設施。成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
1982年6月4日,以色列出動飛機空襲貝魯特和黎南部巴解游擊隊基地。以軍出動4個旅約2萬餘人,經過長達5小時的炮兵和航空兵火力准備後,在武裝直升機和海、空軍及炮兵火力支援下,在寬達53公里的正面上,分西、中、東三路向巴解游擊隊發動突然進攻。並襲擊了敘利亞軍隊的貝卡谷地。
1982年6月27日,聯大第七次緊急特別會議通過決議,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並無條件從黎巴嫩撤軍。這時,巴解組織為保存實力,同意撤離貝魯特西區。28日,巴解組織向以色列提出了撤出黎巴嫩的三個條件:(1)、以軍從貝魯特南部後撤5公里;(2)、在黎巴嫩軍隊中保留一支象徵性的巴勒斯坦軍事單位;(3)在貝魯特保留巴解組織的政治結構。以色列拒絕了這三個條件,要求巴解組織有關團體必須向黎軍繳械,所有巴解成員撤出貝魯特和黎巴嫩。7月6日,巴解組織拒絕由美軍護送撤離,要求在貝魯特部署多國和平部隊護送巴解武裝安全撤離。8月1日,以軍攻佔了國際機場,4日進至貝魯特西區博物館地區,5日,包圍了巴解總部大樓,6日空襲了巴解總部大樓,此間,以軍還空襲了貝卡谷地。
在這場戰爭中,巴解組織傷亡3000餘人,被擊毀坦克100餘輛,火炮500門,400多座秘密倉庫被佔領。敘利亞軍隊傷亡1000餘人,損失坦克400餘輛,飛機58架。
⑼ 黎以沖突、巴以沖突的時間、地點、交戰雙方、交戰原因、和交戰具體內容
他們之間可不止一次戰爭
三次中東戰爭都有他們的參與,每次的原因內容也不盡相同
希望你能問具體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