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為何會進行長達8年的戰爭
1980年,中東這個“火葯桶”又一次被點燃,使得海灣地區成為全世界所關注的熱點中的熱點。9月22日凌晨,伊拉克軍隊突然向伊朗發起了全面進攻,在一周之內深入伊朗境內15-30公里,打得伊朗軍隊措手不及。一些軍事分析家、政治家和新聞記者據此預言,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伊拉克軍隊只需幾個星期就能贏得戰爭。但恰恰相反,這場戰爭成了一場拉鋸式的消耗戰,一打就是8年之久。
這場戰爭的爆發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這中間還夾雜著民族糾紛、宗教矛盾、領土爭端、個人恩怨等,使得戰爭的原因更加紛繁復雜。伊朗人多數是波斯民族,伊拉克人是阿拉伯民族,在現代歷史上,兩個民族曾多次兵戎相見,相互都有被統治的經歷,都視對方為宿敵,結怨很深。圍繞半條阿拉伯河的主權歸屬問題,兩國鬥了70年。
1983年到1998年期間,戰爭同時在陸上和海上展開。陸上戰斗大多是“襲城戰”,在海上雙方展開了“油輪戰”。這不僅給兩國的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失,也給中立國的油輪帶來嚴重的威脅。美蘇兩國以此為借口,爭相護航,並在海灣地區明爭暗鬥,使海灣局勢進一步復雜。
兩伊武裝沖突,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嚴重關注,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全體一致通過了要求伊朗、伊拉克立即停火的決議,即598號決議。伊拉克在第二天就作出了反應,表示歡迎安理會的決議。
一年之後,伊朗迫於戰爭形勢非常不利,在國際上形象孤立,國內經濟衰敗、政局不穩,人民厭戰情緒加劇,軍隊損失慘重,於1988年7月18日,宣布接受598號決議,霍梅尼說:“接受這一現實比喝毒葯還要厲害,為了使真主滿意,我要把它喝下去。”兩伊終於在血戰8年之後實現停火。
戰爭沒有解決兩國之間的爭端,一場戰爭,兩個輸家。
Ⅱ 突發!伊朗與阿富汗邊境交火,這起沖突緣何而起
伊朗與阿富汗邊境交火,這起沖突是阿富汗武裝進入了伊朗的邊界,並試圖在那附近升起旗幟引起的。
目前,沖突已告一段落,伊朗內務部副部長米爾·艾哈邁迪說,他曾多次重申,要小心雙方在地理和邊境上的限制,以免局勢進一步惡化。另外,阿富汗媒體稱,此次沖突是由伊朗方面發起的,造成1名塔利班士兵死亡,一名受傷。然而,塔利班方面沒有作出任何回應。
自從塔利班於去年八月奪取阿富汗政權後,阿伊邊防軍就曾多次在邊界地區出現過這樣的情況。伊朗像許多其它國家一樣,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把塔利班作為阿富汗的合法政府。另外,伊朗和阿富汗之間關於赫曼德河的水資源問題,也使得兩國關系變得更加糟糕。
考慮到伊朗和阿富汗塔利班之間的歷史仇恨,與過去的矛盾相比,這種小摩擦並不會對目前日益緩和的兩國關系產生什麼影響。不過,如果真的爆發了沖突,那麼雙方的關系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必須要小心,特別是一些國家,在背後煽風點火,製造混亂。
Ⅲ 什麼是伊朗危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英蘇結成反法西斯同盟,1941年8月25日,蘇英聯合決定,由蘇軍佔領伊朗北部,英國佔領伊朗南部。蘇聯方面聲稱此舉系依據1921年蘇伊條約第六條所採取的行動,即如果第三國企圖把伊朗變成反蘇軍事基地,則蘇軍為了自衛可進駐伊朗境內。而實際上蘇英雙方所遵循的仍是1907年英俄協議對雙方在伊朗勢力范圍的劃定。1942年1月,蘇英伊三國在德黑蘭訂立同盟條約,規定蘇英兩國軍隊應在戰爭結束後6個月內撤軍。同年10月,美國成立「波斯灣後勤司令部」,也派遣後勤供應部隊進駐伊朗。
1946年1月,伊朗政府正式向聯合國提出控訴,指責蘇聯違背條約,製造伊朗內部分裂。蘇聯代表則辯解稱,撤軍問題可以談判,而亞塞拜然人和庫爾德人的分離活動則純屬伊朗內政,與蘇聯無關。同時在蘇聯的壓力下,伊朗也不再堅持其對聯合國提出的申訴。美英方面自然不肯就此善罷甘休,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表示,如有必要,美國將動用軍事手段。杜魯門則致函斯大林,措詞強硬地表達了美國的態度。美國政府還聲稱,美國在一旦需要的情況下,將到聯合國去提出蘇軍撤出伊朗的問題。面對這樣的形勢,蘇聯才終於退卻。1946年4月4日,蘇伊雙方經過私下談判,達成了蘇軍撤離的協議,條件是伊朗允諾將其北部的石油開采權長期租讓給蘇聯。5月6日,蘇軍全部撤離後,伊朗政府在美英的支持下,完全控制了北部的局勢。1947年,新選出的伊朗議會又否決了蘇伊聯合開采伊朗北部油田的協議。於是美國顧問和美國公司攜帶著武器與設備堂而皇之地開進伊朗,此時蘇聯除了表示抗議和警告外,已經無可奈何。
在伊朗危機中,蘇聯遭到了失敗,英國也沒撈到多大的好處,只有美國後來居上,是最大的贏家。 美國首次動用核威脅 美國首次試圖動用核武器是1946年伊朗危機期間。按照二戰中美蘇的戰時協議,伊朗應由美國和蘇聯聯合佔領,戰爭結束後,蘇聯可以與英國共享伊朗的石油資源。然而,二戰結束後,蘇軍沒有按戰時協議撤出伊朗北部地區,反而向伊蘇邊境調集大量的坦克,同時在與伊朗接壤的亞塞拜然地區推行革命,這自然引起了美國和英國的極度不滿。美國總統杜魯門親自召見蘇聯駐美大使葛羅米科,發出最後通牒說,蘇軍必須在48小時之內,也就是1946年3月2日之前撤出伊朗北部地區。杜魯門對葛羅米科的原話是:「(否則)我們是會向你們投原子彈的!」杜魯門的要挾得逞了,蘇軍在48小時之內撤出了伊朗北部地區!
Ⅳ 伊朗民眾和政府的關系已經漸行漸遠,這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因為現在的伊朗雖然在政府方面顯得很強硬,總統哈梅內伊一直說要和美國開戰,但是作為底層民眾,很明顯不希望看到這樣的結果的,而且面對美國強有力的制裁,高層肯定生活水平不會差,而這些後果都是要民眾來承擔的,高層看到的無非就是一些數字而已。這樣一來國內的民眾情緒不是很高,甚至有和政府相背而行的趨勢。
而政府許諾的一些政績也沒有讓民眾滿意,再加上西方國家慣用的「內部瓦解」的手段,通過間諜來製造伊朗國內的混亂,使得民眾對這個政教合一的政府越來越失去信心了。而所謂的「民主」就成為了那些反對勢力最主要的反抗理由,使得一些不明事理的民眾盲目跟風,而伊朗這樣的局勢對他的國際談判形式很不利,而這也正是美國所希望的。
Ⅳ "伊朗危機「是怎麼回事
核危機 各國感覺這個國家不安份 一旦擁有了核力量 對於世界的區域和平和世界的核力量的平衡將產生極大的影響!更主要它極有可能爆發3次世界大戰,而且3次世界大戰一旦爆發,必定會一場核戰爭,那麼這次戰爭一旦爆發,那麼人類將不復存在。地球徹底被毀滅!
Ⅵ 伊朗巴列維王朝的建立是怎樣的
1921年2月21日,伊朗軍人禮薩汗與親英政客賽伊德·齊亞丁合作,發動軍事政變,推翻塞帕赫達爾·拉什蒂政府,建立了以賽·齊亞丁為首相、禮薩汗掌握軍權的新政府,暫時保留了卡扎爾王室。1925年底,禮薩汗在奪取了全部軍政權力後,最後推翻了統治伊朗達140餘年之久的卡扎爾王朝,建立巴列維王朝。這一事件是伊朗歷史進入現代史時期的標志,它在中東和世界現代史上留下了鮮明的痕跡。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伊朗的局勢 伊朗舊名波斯(1935年改為今名),是一個文明古國。20世紀初的伊朗是個封建的農牧業國家。全國大約有1000萬人口,其中農民佔一半以上,牧民約佔25%。農村中,封建的生產關系居統治地位。
資產階級也發生分化:部分從事外貿的商業資產階級,資金比較雄厚(一般都擁有10萬土曼以上的資金),成了外資的買辦;更多從事國內貿易的中小商業資產階級力圖掙脫外資的控制,他們構成了民族資產階級。為了爭得自由發展的權利,伊朗商業民族資產階級曾奮力斗爭。早在19世紀末,德黑蘭的商人便建立了聯合公司,同英國控制伊朗金融的波斯帝國銀行競爭。商業資產階級還曾積極投入1907—1911年的伊朗資產階級革命,提出了建立國家銀行的主張。革命的失敗使他們的希望破滅,1911年以後,民族資本經營的企業幾乎沒有增加,接踵而至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更給他們帶來巨大的災難。不僅是中小商人,甚至連商業資產階級中的首富扎爾卜家族所屬企業,也紛紛破產倒閉。
Ⅶ 伊朗將正式成為上合組織成員國,這意味著什麼
伊朗成為上合組織成員國意味著伊朗將在地區反恐事業當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同時也說明伊朗會成為維護地區安全的重要力量,除此之外,也說明伊朗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在伊朗正式成為上合組織成員國後,很多網友都表達了對於伊朗的祝賀,因為在成為上合組織成員國之後,伊朗和其他國家之間的聯系也必然會變得越來越緊密。
要知道反恐是上合組織成員國非常關心的事情,如果不能夠打擊恐怖主義,那麼必然會給各個國家的安全帶來嚴重的隱患。而當伊朗成為上合組織正式成員國後,也意味著伊朗對於反恐主義將會帶來有效打擊,這對於保衛伊朗國內的安全局勢,也將會帶來相當大的幫助。
Ⅷ 伊朗和伊拉克矛盾由來已久,持續8年的兩伊戰爭為何會爆發
第2次世界大戰之後,當今世界一共發生過兩場持續數年之久的高烈度戰爭,這兩場戰爭分別是發生在東南亞的越南戰爭和發生在中東地區的兩伊戰爭。而且十分有趣的是,這兩場戰爭的直接參與者,伊拉克和越南都先後以“世界第三大軍事強國”自稱。
兩伊戰爭
在這種情況和心態之下,最終愈演愈烈的兩伊邊境沖突演變成兩國之間的全面戰爭。1980年9月17日,隨著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宣布廢除兩國邊界劃分的《阿爾及爾協議》,收回阿拉伯和全部主權,同時,命令對伊朗軍事目標發動威懾性打擊,揮師進入伊朗領土,兩國之間的持續8年之久的戰爭全面爆發。
Ⅸ 伊朗正式加入上合組織,中伊俄「鐵三角」成型,會對世界局勢有哪些影響
對於世界格局是有著很大的影響的,首先中國,俄羅斯和伊朗成為一個金三角,讓其他的國家無法入侵。
實際上,伊朗之所以如此積極地加入上合組織這個群聊,主要是因為它看到上合組織能夠對抗單極世界秩序,中國、俄羅斯和伊朗之間形成貿易三角,可以說是美國人最害怕看到的事情之一,其次,我個人認為這不會對世界地緣政治格局產生任何影響,因為上合組織只是一個經濟合作組織,你不應該把它誤認為是其他任何組織。
可以看出,伊朗是否正在研製核彈的問題上,美國、沙特、以色列、伊朗三國意見不一,美國、沙烏地阿拉伯和以色列都咬死伊朗正在研製核武器,他們已經研製出自己的核武器,例如,沙烏地阿拉伯正在秘密開發核技術,並拋出了八個核反應堆建設計劃。
Ⅹ 二戰期間,為何蘇聯和英國要瓜分伊朗
伊朗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在傳統上是英俄大博弈的主要角逐地,在1907年英俄協議後也被兩國視為禁臠,不容第三國染指。 二戰爆發後,禮薩汗宣布伊朗中立,但並未限制德國在伊朗的活動。即使蘇德戰爭爆發後,仍不接受一些有遠見的臣屬關於要伊朗宣布站到反法西斯同盟一邊的意見。蘇聯政府多次向伊朗要求取締德國特務的活動,而禮薩汗也並未採取必要的措施 。英國想要伊朗的石油資源,蘇聯想要伊朗的出海口,因為蘇聯的出海口都在北冰洋和北太平洋,南方沒有出海口。
二戰結束之後,1946年3月2日,當初英蘇和伊朗三國同盟條約規定的佔領時限到來。英國軍隊按照協議撤出了伊朗。在二戰結束之後,英帝國已經自在崩潰邊緣,佔領伊朗對英國確實沒有太多的價值了。但蘇聯這時已經看到了冷戰即將來臨,而自己撤出之後,巴列維政權肯定會被美國控制。所以蘇聯盡管在3月3日也撤出了自己控制的最大城市大不里士,但卻顯得非常不情願。他們以伊朗境內存在對蘇聯的安全威脅為由,撤軍行動進行的非常緩慢。而伊朗這時當然也得理不讓人,在美國的支持下,向聯合國安理會提出抗議。但很明顯聯合國安理會是沒法對蘇聯這個常任理事國採取任何懲罰措施的,不過蘇聯還是感到了壓力,在3月24日答復會盡快撤出。當年4月,蘇聯和伊朗達成協議,伊朗許諾將其北部油田的開采權長期租借給蘇聯,5月蘇軍完全撤出了伊朗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