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東京大轟炸中美軍飛機飛往中國哪裡
成都市 新津機場是二戰時亞洲最大的轟炸機機場,美國空軍援華航空指揮部設在這里,盟軍飛機從這里起飛對日本本土進行轟炸。現在,新津機場屬於專門用於培養民航飛行員的中國民航飛行學院。
❷ 什麼是兩伊戰爭
1980~1988年的兩伊戰爭兩伊戰爭,即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戰爭,戰爭自1980年9月爆發,至1988年8月結束,歷時八年。領土爭端是導致兩伊戰爭的主要原因,宗教派系對立、民族糾紛、領導者個人恩怨也是引起戰爭的起因。這是二戰之後持續時期較長、損失消耗最大的一場局部戰爭,戰爭曾導致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海灣地區的嚴重對立,使緊張的海灣局勢再次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
兩伊是緊密鄰邦,其接壤邊界線長1280公里,雙方在領土、民族、宗教等方面矛盾由來已久,誰都不讓步,即便是已達成協議的問題都不誠心解決。
伊朗人口3400餘萬,主要是波斯人,阿拉伯人只有200萬左右。長期以來,阿拉伯人一直進行著要求民族平等和爭取自治的斗爭。霍梅尼執政前曾答應給予自治,但執政後卻未履行諾言。阿拉伯人起來反抗,伊拉克則對其提供武器和經費,霍梅尼對此極為痛恨。另外,兩國境內均有數百萬庫爾德人,雙方都支持雙方的庫爾德人反對對方政府。這樣,民族糾紛的積怨愈結愈深。
戰爭直接起因是,1978年伊朗發生動亂,伊拉克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並將僑居在伊拉克的霍梅尼驅逐出境。1979年2月,巴列維王朝被推翻,霍梅尼執政。霍即宣揚輸出「伊斯蘭革命」,並煽動伊拉克的什葉派推翻薩達姆政權。1980年8月,伊朗單方面宣布不承認阿爾及爾協議。9月上旬,伊拉克用武力收復了長期被伊朗控制的扎因高斯等地,隨後也宣布廢除阿爾及爾協議,由此導致了兩伊戰爭的爆發。
戰爭開始後,雙方投入的兵力為:伊拉克10個師,11萬餘人,1500輛坦克,300餘架飛機;伊朗7個師,7萬餘人,1000餘輛坦克,150餘架飛機。此外,雙方各有數萬名後備役部隊參戰。戰爭大體經歷以下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1980年9月22日至1982年7月12日)戰爭在伊朗境內進行。1980年9月22日拂曉,伊拉克出動大批飛機,襲擊了伊朗首都德黑蘭以及大不里士等15個城市和空軍基地。23日凌晨3時,地面部隊5個師(其中裝甲師3個、機步師2個),約5萬餘人,1000餘輛坦克,在猛烈的炮火准備後,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發起進攻。到29日,深入伊朗境內15-30公里,佔領了伊朗近400平方公里的領土,控制了阿拉伯河東岸地區。這一階段,歷時40天,伊拉克利用突然襲擊獲得先機之利,奪取伊朗縱深30-90公里不等的大片土地,贏得了戰場上的主動權。
1980年11月,伊朗進行局部反攻,伊拉克轉入全線防禦。由於伊拉克無力進一步發動有效的進攻,步步陷入被動。伊朗穩定了戰局,逐步改變了被動態勢。
從1982年3月起,伊朗轉入反攻,伊拉克被迫退卻。3月22日凌晨,伊朗出動正規軍3個師和一部分革命衛隊,共3萬餘人,發動了代號為「勝利行動」的反攻戰役。收復了扎迪赫阿巴斯等城鎮,約2000平方公里的失地,伊拉克被迫後撤30至60公里。
伊朗在取得戰役勝利後,調整部署,經過約1個月的准備,於4月30日凌晨,發起了代號為「聖城行動」的進攻戰役,主力突破了伊拉克部隊防禦,前出至兩國邊界附近,南下威脅霍拉姆沙赫爾城。6月10日,伊拉克宣布單方面停火,6月29日其軍隊已基本撤出伊朗。從此,兩國邊界基本恢復到戰前狀態。
第二個時期(1982年7月13日到1984年3月)戰爭在伊拉克境內進行。1982年7月13日夜,伊朗以正規部隊革命衛隊等共約10萬餘人,在猛烈炮火支持下,在寬達60公里的正面上,兵分三路對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地區發動了代號為「齋月行動」的進攻戰役。深入伊拉克境內8至20公里。14日晨,伊拉克以1個師和2個旅的兵力,在武裝直升機的支持下進行阻擊,並迅速轉入反攻,迫使伊朗部隊退至距邊界約5公里的伊拉克境內的一個弧形地帶踞守。此後,伊朗又發動三次進攻,都未能取得進展。
1982年10月1日起,伊朗向伊拉克北部曼達利地區發起進攻。10月1日凌晨,伊朗部隊出動5萬餘人,向伊拉克邊境城市曼達利地區發動了代號為「穆斯林伊本—阿吉勒」戰役,控制了曼達利至納夫塔哈納之間的戰略公路,對巴格達形成威脅。伊拉克軍隊先後發起7次反擊,把伊朗部隊阻止在邊境一帶。從1983年2月起,伊朗主要在中線和北線發動了「曙光1、2、3、4、5號」攻勢。伊拉克憑借在國內作戰的有利條件,對伊朗的攻勢組織了有效的反擊,基本守住了防線。由於戰斗激烈,雙方損失較重,至1984年3月底,伊朗攻勢基本停止。
第三個時期(1984年4月至1988年8月),雙方在邊境地區互有攻守,並進行「襲船戰」和「襲城戰」,戰爭轉入長期消耗戰。1984年4-5月,伊拉克發動了震驚世界的「襲船戰」,最多時,一天有8艘伊朗船(多為油船)受襲。8月,伊拉克開始大規模空襲哈爾克島,並襲擊來往於該島的油輪,破壞伊朗的石油出口。1984年6月-1985年6月,伊拉克又發動了「襲城戰」,伊朗近400座城市受襲。隨後,雙方的「襲城戰」進一步升級。1988年2月27日,「襲城戰」達到了8年來的最高峰,伊拉克出動飛機轟炸了德黑蘭煉油廠。第二天,伊朗進行報復,轟炸了巴士拉及其他5個城市,29日,還向巴格達發射了3枚導彈。「襲城戰」使雙方的許多城市遭到了巨大的破壞,炸死炸傷了一大批平民。
與此同時,在海上雙方展開了「油輪戰」。伊拉克從1984年開始,發動了一場襲擊油輪的攻勢。為迫使美國等國家進一步向伊朗施加壓力,伊拉克還用導彈打擊巴拿馬、希臘、科威特、英國、美國等國的油輪,企圖將美國捲入海灣沖突。
1987年7月22日,美國公開捲入兩伊沖突。11日,美國出動武裝直升機首次襲擊了正在公海佈雷的伊朗「阿傑爾」號登陸艇。10月8日,又出動武裝直升機攻擊伊朗的4艘炮艇,擊沉2艘,擊傷2艘。10月15日、16日,伊朗發射岸對艦導彈,擊中了懸掛賴比瑞亞國旗的美國「森加里」號油輪和懸掛美國國旗的科威特油輪。1988年7月3日,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用導彈擊落了一架飛臨霍爾木茲海峽上空的伊朗航空公司的A300型大型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全體人員遇難。
兩伊武裝沖突,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嚴重關注。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全體一致通過了要求伊朗、伊拉克立即停火的598號決議。伊拉克在第二天就做出了反應,表示歡迎安理會的決議,並決定暫停襲擊伊朗海上目標。伊朗既沒接受,也沒表示反對。1988年7月18日,伊朗出人意料地宣布接受598號決議,就在前幾天,它還宣稱要進行持久戰。8月25日,在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主持下,兩伊外長終於坐在一起,為最終結束戰爭進行談判,結果一致同意停止戰爭,但雙方在邊界劃分、戰爭責任、賠償、交換戰俘等問題上存在著很大的分歧。至此,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結束。
兩伊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在中東、波斯灣地區爆發的一場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雙方血戰8年,結果兩敗俱傷,雙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兩國共傷亡約100餘萬人,僅傷亡人數一項就大大超過1948年以來歷次阿以戰爭傷亡人數的總和。8年戰爭,兩伊在軍費開支上共耗資2000多億美元,其他經濟損失更是無法計算。兩伊戰爭如此高的消耗,是二戰後局部戰爭少有的。
1984年5月開始的「襲船戰」,不僅給雙方造成了重大損失,而且引起了整個海灣局勢的緊張,導致了外國在海灣軍事力量的大量增加。這是二戰以來,外國軍事力量在海灣地區的最大規模的集結。
兩伊戰爭,雙方使用了大量的現代化高技術武器裝備,美國、前蘇聯和法國等,將一些新式裝備賣給交戰雙方使用,這些為美國等西方國家提供了大量戰斗數據,為有關國家研製和裝備同種武器提供了重要經驗。
❸ 伊拉克戰爭中美軍的情況
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主要軍事准備和兵力調動情況
2003年3月20日10時34分(北京時間)爆發了伊拉克戰爭。這是21世紀一場全新樣式的現代化戰爭。5月2日上午9時(北京時間),美國總統布希在「林肯」號航母上正式宣布伊拉克戰爭結束。整個戰爭共持續44天。實際上,在4月14日美軍攻佔了伊拉克總統薩達姆的家鄉提克里特之後,美軍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就基本結束。這場戰爭是繼1991年海灣戰爭之後美國對伊拉克進行的第二次戰爭。在這場戰爭中,除信息條件外,空中力量發揮了主導作用,空中打擊成為戰爭的主要突擊力量。透過戰場上的硝煙,人們從中可以看到美英聯軍空中力量作戰運用的幾個特點。
1100多架戰機參戰,投射2.7萬多枚炸彈
美軍從2002年年底開始向伊拉克周邊增派兵力,至2003年3月20日,在伊拉克周邊地區共集結了約5.4萬人的空中力量,各型飛機約1145架,其中戰斗機、轟炸機、攻擊機、特種作戰飛機等作戰飛機756架,預警、偵察、指揮、電子戰等作戰支援飛機140多架,加油、運輸等後勤保障飛機169架。另外,英國空軍在伊拉克周邊地區部署了約8000人的部隊,各型飛機約100架。美軍中央總部空軍司令部前指駐沙特蘇丹王子空軍基地,司令為莫利斯空軍中將,統一指揮戰區內美英所有空中力量的作戰行動。美英空中力量分駐在12個國家的18個基地上。
美海軍在戰區共部署了「林肯」、「星座」、「小鷹」、「羅斯福」和「杜魯門」5個航母戰斗群,共有各型飛機380架。美海軍陸戰隊在戰區共部署了各型飛機98架。截至4月14日,美英聯軍共出動了41780架次的飛機對伊拉克數千個目標進行了大規模空襲,平均每天1600架次,最多時達2000架次。美英聯軍在伊拉克戰場上投擲了各類炸彈27250枚,其中精確制導炸彈為18275枚,發射巡航導彈 750多枚。美英空中力量在對伊拉克實施空中打擊時,投擲了集束炸彈、電磁脈沖炸彈、高威力空爆彈,並使用了貧鈾彈,主要打擊了伊拉克領導人駐地,統帥機關,防空體系,指揮、控制和通信系統,共和國衛隊營地以及部分戰略要地的伊軍防禦陣地等。
從「斬首」到地面支援行動
在持續44天的伊拉克戰爭中,美英聯軍的空中力量進行了4次大的作戰行動。
「斬首」作戰行動。美英聯軍一反常規,免除了開戰初期奪取制空權的大規模轟炸。在3月20日10時34分開始的首輪空襲中,僅發射了45枚巡航導彈,出動了兩架 F-117隱形戰斗機,投擲了4枚精確制導彈葯,對位於巴格達郊外的伊領導人地下隱蔽所、薩達姆住宅及其親屬和高級助手的住地進行了突然的「斬首」攻擊,企圖一舉除掉薩達姆,打亂和癱瘓伊軍指揮體系,使伊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縮短戰爭進程。雖然此舉並未達到作戰目的,但美軍這種在戰爭初始就將打擊目標直指對手最高領導人和統帥機關的戰法有可能還會在以後的戰爭中繼續加以應用。
「震懾」作戰行動。3月22日,美英空中力量突然開始對伊拉克實施猛烈空襲。美國防部稱「決定性空襲」開始,並將這次空襲命名為「震懾行動」。轟炸的主要地區是巴格達。在「震懾行動」中,美軍從30多個基地和5艘航母上出動重型轟炸機和各型戰斗機集中對薩達姆的官邸、指揮中心、政府主要部門等目標進行了「飽和轟炸」。24小時之內,美軍就出動了2000架次的飛機和發射了500多枚「 戰斧」式巡航導彈。「震懾行動」的目的就是在「斬首行動」未獲成功後,企圖通過突然的大規模轟炸,對整個伊拉克「造成立即失去抵抗能力的震懾效果」,並以此瓦解伊拉克軍民的抵抗意志,從而達到在戰爭初期就能實現速戰速決的目的。
「切斷蛇頭」作戰行動。這一作戰行動主要是通過精確轟炸摧毀伊拉克的通信指揮系統,徹底切斷薩達姆與軍隊的聯系。3月28日,美空軍的 B-2隱形轟炸機向伊拉克國家通訊中心大樓投放了重2.2噸的被稱為「掩體粉碎機」 G B U-28鑽地炸彈。3月30日,巴格達郵電通訊大樓和一個通訊中心被摧毀。由於美軍認為復興社會黨是薩達姆實施軍事指揮的重要渠道,3月30日,美軍飛機還轟炸了阿拉伯復興社會黨總部。另外,作為「切斷蛇頭」作戰行動的一部分,美國把伊拉克電視台的發射器作為打擊目標。3月26日,美軍向巴格達電視台發射了電磁脈沖炸彈,致使電視台信號中斷。
支援地面作戰行動。伊拉克戰爭與前幾次戰爭最大的不同就是在開戰第二天就開始了地面作戰。因此,美英空中力量在開戰之初就將支援地面作戰作為重要的作戰任務。正是在空中力量的掩護、支援下,美地面部隊才得以快速向巴格達推進,並於3月22日,也就是開戰之後的第3天就推進到巴格達以南的納傑夫、納西里耶一線。但在此後,美軍遇到了伊拉克軍隊的阻擊,在卡爾巴拉、納傑夫、納西里耶、庫特等地與伊軍形成了對峙局面。在這種情況下,美空中力量迅速調整了戰略,從3月25日開始,空中打擊的重點轉向伊軍地面部隊,特別是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同時對美英地面部隊的作戰行動提供近距空中支援。從3月29日開始,美空中力量80%的轟炸是針對環巴格達的3個共和國衛隊師的陣地,其中有60%的轟炸主要用來打擊巴格達南郊的共和國衛隊麥地那師的陣地。在空中力量的支援下,美地面部隊直取巴格達國際機場,挺進到巴格達市中心廣場。
伊拉克空軍裝備有370多架飛機。美英空中力量本來准備與伊拉克空軍進行一番空戰,並分配由英國皇家空軍負責對伊空軍的作戰。但開戰以後,伊空軍一直採取避戰的戰略,作戰飛機全部深藏不露。一直待命的英國皇家空軍從3月31日也開始參與美英地面作戰的近距空中支援行動。
縮短空戰階段,新戰法廣泛應用
縱觀這次伊拉克戰爭可以看出,美英聯軍的空中力量在作戰使用上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提前掌握制空權。在近些年發生的幾場高技術局部戰爭中,美軍及其盟軍為掌握戰場主動權,都有一個奪取制空權的空中戰役階段。在這一階段,主要是打擊敵方的雷達、導彈、高炮陣地等防空設施,為以後的作戰行動提供空中安全。在1991年的第一次海灣戰爭中,以美軍為首的多國部隊奪取制空權階段持續了7天。在1999年科索沃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用了3天來奪取制空權。在2001年的阿富汗戰爭中,美軍奪取制空權用了7天。但在這次伊拉克戰爭中,美英聯軍並沒有一個獨立的奪取制空權的階段。這主要是因為美英聯軍早在戰前就通過在「禁飛區」的先期作戰行動,掌握了伊拉克戰區的制空權。據美軍透露,美英聯軍在戰前就掌握了伊拉克國土95%的制空權,這就為開戰以後的空襲作戰和地面作戰奠定了基礎。多方向、多波次、高精度連續突擊。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英聯軍幾乎動用了所有轟炸機和戰斗機,採取多方向、多波次連續突擊的方式,對巴格達、摩蘇爾和基爾庫克等地重要目標實施了規模空前的高強度空中突擊。美空軍現役的 B-1、 B-2、 B-52等3種重型轟炸機前沿部署數量、遠程奔襲和精確打擊能力均超過了歷次戰爭,特別是 B-2隱形轟炸機多次從本土起飛,一次作戰飛行2.5萬多公里,為美軍地面作戰提供空中支援。美英聯軍飛機每天平均出動的架次雖然少於第一次海灣戰爭,但在打擊的精度和打擊威力上卻遠遠超過了歷次戰爭。據統計,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在美軍投放的全部彈葯中,精確制導炸彈僅佔8%;在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中,美軍使用的精確制導炸彈佔35%;在阿富汗戰爭中,上升到56%。但這一次戰爭中,精確制導炸彈比例超過67%。美軍宣稱,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的空中打擊能力比海灣戰爭時提高了6倍。也就是說,伊拉克戰爭中一架飛機的攻擊能力相當於海灣戰爭時的6架飛機。因此,這次戰爭可以說是冷戰以後空襲強度最高的一次戰爭。
正是由於高強度的空襲,伊拉克軍隊的指揮與控制系統在開戰之初就被美空軍摧毀。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的一名上校軍官透露,開戰的最初兩天,他們的部隊還能收到作戰命令,但在美英飛機的轟炸下,到第3天,他們的部隊就再也沒有收到上級的作戰命令了。這名上校軍官還透露,他們的部隊從來沒有看到這種轟炸場面,美英聯軍的轟炸摧毀了他們大部分武器和坦克,共和國衛隊的士氣直線下降,還沒有等到與美軍地面部隊交戰,部隊的官兵就脫下軍裝逃跑了。所以,不到20天,伊拉克軍隊徹底潰敗。從這里也可以找到共和國衛隊到哪裡去了的答案。開戰之始全面展開陸空協同。此次美英聯軍一反常規戰法,在開戰後的第二天就全面展開了陸空協同作戰。在地面部隊向伊拉克境內推進時,空中力量提供了絕對的制空權。當地面部隊前進受阻時,空中力量集中火力對伊拉克地面部隊的陣地進行打擊。當地面部隊與伊拉克地面部隊直接交鋒時,美英空中力量又對地面部隊實施了空中遮斷作戰和近距空中支援作戰。自上個世紀80年代美軍提出空地一體作戰理論後,實際上一直沒有真正地在實戰中進行實踐。但在這次戰爭中,美空軍力量與地面部隊的協同作戰卻得到了較好的試驗。當美地面部隊向巴格達推進時,地面部隊的前方約100公里處有 B-52、 B-1 B等重型轟炸機實施遮斷作戰,以打擊伊拉克的戰略預備隊;地面部隊的前方10~20公里處有 F-15、 F-1 6、 A-10等飛機提供近距空中支援,對迎面的伊拉克軍隊進行打擊;美地面部隊的上空有「阿帕奇」武裝直升機提供直接的火力支援,對與美軍交戰的伊軍進行打擊。正是在空中力量的支援下,美地面部隊才能長驅直入並在短時間內佔領了巴格達。移動的機場顯威力。在這次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在戰區部署了5個航母戰斗群,其中有12架新型的 F/ A-18 E/ F戰斗機。與1991年海灣戰爭相比,一是參戰的航母艦載機都具備了投放激光制導炸彈或衛星制導炸彈的能力,都可以進行精確打擊;二是每一艘航母都可以通過數字技術從聯合空中作戰中心實時地接受空中作戰指令,每一個艦載機聯隊和中隊還可以通過有關程序自動檢索有關空域的空中任務指令;三是艦載機具備了直接接受 R C-135、「捕食者」等各型偵察機的圖像情報。因此,任何一架航母艦載機都能隨時執行空中打擊任務。
航母這個活動的戰爭平台、海上漂浮的機場在這次伊拉克戰爭中又為「炮艦政策」增添了新的色彩。
暴露出來的問題
盡管在這次伊拉克戰爭中,美英空中力量取得了重大的戰果,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
(一)多次出現誤炸誤傷。在這次伊拉克戰爭的空中作戰中,美軍多次出現誤炸或誤射自己和盟軍的事件。
3月23日,一枚「愛國者」導彈擊落了一架在伊拉克和科威特邊界飛行的英國空軍的一架「旋風」戰斗機,造成機上兩名飛行員死亡。
3月24日,一架美國空軍的 F-16戰斗機用反輻射導彈 A G M-88把一個用來控制「愛國者」導彈發射的相控陣雷達擊毀,所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4月2日,一枚「愛國者」導彈將正在伊拉克中部卡爾巴拉地區執行近距空中支援任務的 F/ A-18戰斗機擊落,造成一名飛行員死亡。
4月6日,一架美空軍的 F-15戰斗機在伊拉克北部誤炸了一支由美軍特種作戰部隊和庫爾德人武裝組成的車隊,造成了一人死亡、多人受傷。受傷的人中還有庫爾德民主黨領導人巴爾扎伊的親弟弟。
另外,3月21日,美軍發生兩架直升機相撞事件。開戰之初,美軍的一架 A- 10攻擊機還攻擊了英軍的裝甲車隊。
在整個伊拉克戰爭中,由於誤炸,美英聯軍共有30多人死亡,幾乎佔全部傷亡人數的20%,還有60多人受傷。這說明美軍仍然沒有解決好現代化戰爭中的戰場敵我識別問題,也說明,美軍內部各軍種之間的協調和美英軍隊之間的協調還不夠完善。
(二)高技術空中武器仍存在著若干弱點。美國通過伊拉克戰爭再一次證明了它的高技術武器的優勢。但是,從伊拉克戰爭中也可看出,美軍的高技術空中武器仍存在著若干弱點,主要表現在:一是美軍作戰飛機受惡劣氣候的影響比較大。從3月25日開始,伊拉克境內出現了強烈的沙塵暴天氣,這就嚴重影響了美軍飛機的作戰行動。在前幾天,美軍每天出動的飛機一般為1500架次,最高達到20 00架次,但沙塵暴出現時,美軍每天只能出動700架次。二是美軍的直升機多次被伊拉克軍隊擊落。由於直升機飛行高度低、速度慢,極易受到伊拉克軍隊地面防空炮火及小型武器的攻擊。3月28日,美軍兩架「阿帕奇」武裝直升機在卡爾巴拉地區墜毀。3月24日,美軍一架先進的「阿帕奇」武裝直升機在巴格達以南120公里的欣迪耶地區被伊拉克人擊落。4月5日,一架 A H-1攻擊直升機在伊拉克中部被擊落。三是精確制導武器極易受到環境的干擾。伊拉克軍隊在巴格達外圍點燃了部分油田來製造煙霧,結果大大降低了美軍精確制導武器的命中率。
不知以上的分析內容您是否滿意?
❹ F-14戰斗機的服役情況
在冷戰的時代,美國為了執行圍堵蘇聯政策,對於遏止蘇聯進出波斯灣與印度洋的伊朗巴勒維王朝非常支持,剛好伊朗又有石油可供購買先進的軍備,伊朗空軍(Imperial Iran Air Force,IIAR)便操作了許多美製戰機。這些戰機包括F-5A/E,F-4D/E 以及P-3F反潛機,甚至還有沒有交機成功的F-16戰斗機。
1972年,尼克松總統到達伊朗訪問。巴勒維國王便向他抱怨說,蘇聯的米格-25偵察機經常侵犯伊朗北部領空,而伊朗空軍原有的F-4戰斗機根本無法攔截這種兩馬赫以上的入侵者。於是尼克松總統就請伊朗政府從美國空軍的F-15「鷹」式戰斗機與海軍的F-14「雄貓」艦載戰斗機之中選一種,在1973年8月。伊朗政府在謹慎評估之後,格魯曼公司的雄貓中選。正當此時,格魯曼公司遭遇經濟危機。所以伊朗銀行團貸給格魯曼公司7,500 萬美金供其周轉,於是伊朗空軍才能順利買到雄貓戰機。第一批80架雄貓戰機的頭一架於1977年5月交貨最後一架在1978年交貨。但是有一架是留在美國當成實驗機,因此在伊朗的雄貓戰機共有79架。
這些伊朗空軍雄貓戰機的外型與美國海軍的一模一樣,所差的只是內部機密的航電系統,但是射控不死鳥導彈的能力可是一樣。定購了七百多枚不死鳥導彈,實際到貨的只有284枚,在1977年,伊朗巴勒維王朝慶祝其五十周年紀念時,特地舉行了一次雄貓打靶表演。8月,一架由伊朗空軍操作的F-14使用不死鳥導彈,擊落了一架在五萬英尺高空飛行的靶機。而蘇聯政府也得知了這項示威行動,1977年米格-25就退出了伊朗領空,
1979年1月伊朗的伊斯蘭革命爆發,同年4月,巴勒維國王被迫出國逃亡,由霍梅尼(Ayatolla Khomeini)進行政教合一統治的伊斯蘭共和政府成立。霍梅尼在奪權之後,宣稱美國是大撒旦,新的伊朗政府採取反西方的態度。
由於遭到新政府的迫害,在巴勒維國王時代的飛行員與維修人員大多跟著國王流亡海外,再加上美國禁止輸入任何武器及備份零件到伊朗,雄貓戰機無法保障其正常的維修服務。
1980年9月,兩伊戰爭開始。在這場戰爭的初期,伊朗空軍還是佔了些裝備上的優勢。但是在1982年之後,伊拉克空軍向法國采購了超級軍旗攻擊機(Super Etendard)以及幻影F-1 戰機(Mirage F-1)。再加上較先進的馬特拉(Matra)的魔法(Magic)紅外線導彈,使得伊拉克空軍逐漸扳回劣勢。而伊朗空軍以美製戰機為主的維修則因為缺乏補給料件而逐漸停擺,伊朗空軍只能在僅存的戰機中,選取狀況較佳的出動勤務,其它的戰機留在地面上當作器官捐贈者,因此伊朗空軍所能出動的雄貓戰機架次非常有限,而每一次的出動都是要耗用珍貴異常的消耗性零件。到了兩伊戰爭的後期,伊朗空軍每天的起飛架次只有三十到六十架左右,但是伊拉克空軍卻能夠維持一天六百架次。據美國國防部在1994年的估計,伊朗空軍在當時能夠維持起降狀態的F-14不到20架。
伊朗空軍將這些貴重的資產當成是迷你的空中預警管制機來使用。因為AWG-9雷達的功能實在是遠超出一般戰斗機雷達,所以這些F-14就負起指揮其它伊朗空軍戰機的責任。自己遠遠地躲在後頭,絕不輕身涉險。但是打了八年的戰爭,伊拉克宣稱擊落了七架F-14,而伊朗也在1988年春季,宣稱用一架F-14擊落一架幻影F-1戰機。至於F-14最具威力的不死鳥導彈發射能力,伊朗空軍早就無力維修這個復雜的電子系統部份,因此不死鳥導彈在兩伊戰爭並沒有實戰經驗。但是伊朗空軍還是能夠保持F-14發射麻雀導彈與響尾蛇導彈的能力,其原因很可能是里根政府所涉及的伊朗軍售案。
但也有消息指出F-14在伊朗戰果輝煌:戰後在德黑蘭召開了一次會議,參加會議的是戰爭中每隻參戰部隊和准軍事組織的指揮官,他們總結出在戰爭中伊朗空軍總共發射了71枚AIM-54A,並且在墜毀、叛逃和被擊落的飛機上又損失了十多枚。這個數據也許是正確的,雖然會議也指出戰爭中F-14隻取得了30個戰果。通過這個數據,16個戰果被證明是有AIM-54獲得的,4個可能擊落,麻雀獲得了一個戰果和兩個可能擊落的,響尾蛇被確認有7個戰果。
提交的證據包括雙方飛行員的報告,照相槍/電-光目標識別系統獲得的膠片和殘骸的照片,再加上外國和該國的情報報告。這次會議將由伊朗空軍戰斗機——特別是F-14——在空戰中取得的擊落記錄中的70%都算在了伊朗革命衛隊防空部隊的賬上,要麼就乾脆不予承認。雖然有確鑿的證據證明伊朗空軍取得了130個確定的和23個可能的擊落記錄,但會議仍然做出了這樣的結論。在這些擊落記錄中,有至少40個是用AIM-54擊落的,兩個或三個是用機炮擊落的,大約15個是用AIM-7擊落的,剩下的都是用AIM-9擊落的。有一次四架伊拉克戰斗機被一枚「不死鳥」擊落,還有兩次分別有兩架伊拉克戰斗機被同一枚導彈擊毀。
伊朗空軍F-14「雄貓」仍在服役 保養良好
出於種種原因,伊朗一直能夠通過非正常途徑獲得該戰斗機的配件,因此該國的F-14A一直處在能夠使用的狀態在F-14從美軍退役後,伊朗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裝備F-14A戰斗機的國家。事實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伊朗手中的F-14戰機曾是美軍最怕的裝備之一。上世紀80年代,伊拉克與伊朗爆發長達8年之久的兩伊戰爭開戰初期伊朗空軍憑藉手中F-14、F-4等美製戰機抵消了伊拉克空軍的數量優勢,牢牢掌握了制空權。近距離觀戰的美軍對伊朗F-14戰機的表現自然十分關注,這甚至導致過於緊張的美國軍艦釀下慘劇。1988年7月3日一架伊朗民航客機飛往阿聯酋迪拜港。當時,正在海灣水域巡邏的美國「文森斯」號導彈巡洋艦將其誤認為懷有敵意的伊朗F-14戰斗機,隨即向其發射導彈,導致機上290人全部遇難,
從最新公開的伊朗空軍F-14戰斗機的訓練照來看,伊朗的F-14戰機的保養尚可F-14戰機可以算得上是伊朗空軍中性能最強的戰斗機之一可以用尖爪利牙來形容其在伊朗空軍中的地位。而經過了幾十年的時光這些「波斯貓」的「爪牙」依然鋒利,其戰鬥力不可小視,
伊朗F14戰機配國產零件仍能大規模訓練
美國「戰略之頁」網站報道稱,盡管伊朗空軍加大了國土防空力度,其F-14戰機不斷出現在波斯灣上空,讓人感到這些服役超過30年的戰機仍具有相當威力,「但這只是伊朗刻意製造的假象,德黑蘭花費血本用於維持這種稀有的飛機運作,目的只是希望美國和以色列放棄軍事冒險……」
據消息人士稱,伊朗空軍約有25架F-14仍處於可運作狀態,而當初巴列維國王買回來的F-14多達79架,估計剩下的飛機要麼退役,要麼成為「器官捐獻者」。隨著美國針對伊朗的軍事禁運加大,伊朗空軍盡管賬面上有四個裝備F-14的戰術戰斗機中隊,但實際只有駐扎在沙希德-巴貝耶基地的第32中隊可投入戰備。
按照美國軍方的說法,伊朗為保持F-14戰機的基本作戰功能可謂不惜血本,伊朗革命衛隊在海外開辦大批偽裝的貿易公司,通過走私獲得F-14的零部件。
另外在其他軍工部門的協助下,伊朗空軍還啟動對AIM-54「不死鳥」遠程空空導彈的仿製。2004年,一種性能與AIM-54C相當的導彈開始小規模投產。
與此同時,伊朗在保養F-14機載電子設備方面也取得進展。過去伊朗在黑市上花錢最多的F-14零件就是「黑匣子」的核心部件——飛行數據計算機,沒有它,F-14就不能飛。如今,伊朗已能獨立研製。
華盛頓國際戰略與研究中心的伊朗問題專家科斯德曼指出,雖然伊朗不斷強調F-14的威力,但美國和以色列空軍若真的對伊朗核目標動武,伊朗的F-14並非「絆腳石」,因為伊朗能投入戰斗的F-14非常有限,而且伊朗F-14的機載電子系統是幾十年前的淘汰產品,面對以「網路中心戰」技術武裝起來的美以戰機毫無勝算。
有一點可以肯定,伊朗已為F-14戰機開發出相當數量的本土配件。伊朗空軍被美國和以色列多次宣布「死亡」後仍然異常活躍,且展開大規模訓練行動, F-14是美國在冷戰時期為對付蘇聯遠程轟炸機而設計的,主要部署在航空母艦上。它的特點是速度快,時速可達1443公里,並且是美國第三代戰斗機中火力最強的機種,也是最早具有多目標跟蹤和打擊能力的戰斗機。冷戰結束後,美國海軍對它進行了改裝,配備了精確瞄準和打擊系統,在海灣戰爭、巴爾干沖突和伊拉克戰爭中均使用了這一機種。
2006年9月22日,1972年開始服役的F-14「雄貓」重型艦載戰斗機正式退役。
2002年6月,美海軍暫停了全部156架F-14戰斗機在航母上的飛行任務。此次停飛主要是為了深入調查該型飛機前起落架的腐蝕問題。2002年3月2日,在地中海發生了F-14前起落架外氣缸腐蝕、導致彈射事故飛行員喪生的事件。2002年6月17日美海軍F-14經過兩周檢查後,全部重新投入現役使用。海軍最初估計需要2周時間對整個F-14機隊進行檢查,但只花了5天時間即告完成。海軍發現有3架F-14存在相同的隱患,進行了相關維護。
2003年3月,美海軍的F-14D進行了兩周的緊急改裝,隨後在對伊拉克空襲中首次成功的使用JDAM制導炸彈一架F-14D在開戰前曾向伊拉克禁飛區的一個目標投放了一顆908千克MK-84 JDAM。之前F-14D並沒有使用JDAM的軟體。改進完成後,部署在海灣地區海域的3艘航空母艦上的總共30架F-14D都可以攜帶JDAM,從而獲得了全天候精確攻擊能力。還有17架F-14D仍按原訂計劃,在5月份完成JDAM的裝機任務。
盡管在伊拉克戰爭中展現了較佳的多用途能力,F-14仍步步逼近其退役機齡,大量的現役F-14已到達服役壽命F-14與新型戰斗機相比,需要太多的維修,尤其是老式的液壓和電氣系統,使維修更為困難。20世紀90年代,海軍決定讓F-14開始退役,代之以新型的F/A-18E/F。機型轉換的過渡工作可能從2004年秋季開始。
2006年7月28日,F-14完成了其作為現役戰機的最後一次飛行。美國海軍裝備的最後22架F-14均部署在「羅斯福」號航空母艦上。此前,兩個中隊的F-14戰斗機剛剛結束了在波斯灣地區的作戰任務--為駐扎在伊拉克的美軍提供空中支援。在「羅斯福」號返回美國後,艦上的VF-31和VF-213中隊的F-14回到歐申納海軍航空站退役,並換裝F-18E/F。
美國海軍當天在弗吉尼亞州的海軍航空站為最後一批22架F-14戰斗機舉行隆重的退役儀式,大約3000名前F-14飛行員、機師和生產員工參加了儀式。之後,這些戰斗機一部分將被封存在亞利桑那州的美軍倉庫里,其餘將贈送給軍事博物館。
F-14退役後,它的角色將由F/A-18型「超級大黃蜂」艦載攻擊機取代。 美國政府曾於1974年將F-14A出口到伊朗,共計80架。後因為伊朗伊斯蘭革命,美國制裁伊朗,這些F-14A處境艱難。F-14從美軍退役後,伊朗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裝備這種戰斗機的國家。為了阻止伊朗的F-14繼續上天飛行,美國技術人員曾與親美派伊朗空軍人員暗中破壞F-14「雄貓」上的AIM-54「不死鳥」導彈。截止到2006年,伊朗仍能維持一個F-14「雄貓」戰斗機中隊升空作戰。
2007年,由於德黑蘭堅持發展其核計劃,致使美伊關系越來越緊張,同年1月,五角大樓凍結了F-14「雄貓」戰斗機零部件的銷售,因為擔心它們會被銷往伊朗。F-14戰斗機零部件的銷售於1月26日暫停。
2007年7月,根據美國國會下屬的政府問責局1日公布調查報告,美國國防部向伊朗出售了數百件飛機零部件使伊朗空軍可以用於組裝和修理F-14戰斗機。調查報告稱,伊朗涉嫌利用美國軍售中的漏洞購買敏感零件,包括戰機零件以及導彈零件等。由於擔心其中的一些飛機零件可能落入伊朗手中,五角大樓宣布停止銷售所有F-14戰斗機的零部件,但是國防部仍然銷售了約1400件可用於F-14戰斗機的零部件。隸屬於美國國防部的國防回收和銷售局告訴調查人員,這些零部件當時還沒有被自動列入禁止銷售的武器清單,所以作為多餘的庫存武器銷售出去。還不清楚這些零部件是否落入伊朗手中。政府問責局官員格雷格·庫茨說,相關調查仍在進行中,五角大樓在出售庫存武器方面已經強化了安全程序。美軍使用粉碎機等大型機械以及焊炬等切割設備,將淘汰的F-14戰機切割成不過約0.61米見方的碎片,使其零部件根本沒有流入伊朗的機會。
2007年8月,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IRIAF)和伊朗飛機工業集團合作在4個月內已將另外3架F-14A升級飛機返回部隊服役。這3架飛機返回部隊服役是多年工作的高潮,這一高潮投資大約10億美元利用本土公司來改進飛機。最初曾計劃大約20架飛機進行基地級大修,但是在本10年初公布的計劃是改進大約57架飛機,並創建本地工業保障基地。在大量國有和私有企業的幫助下,IRIAF發展了一個現場維護、在線維護和大修或翻修的三級維修和大修系統。後面級別分為三級,飛機要經過22個階段的工作,然後才能返回使用部隊。這些飛機主要大修項目包括疲勞部件替換,更重要的是AN/AWG-9機載武器控制系統(AWCS)火控系統的改裝,另外增加了新的冷卻裝置。機翼、發動機、活動部件已經重裝或改進,液壓件和電線進行了更換。有消息稱,此次改裝減輕了飛機重量,但是飛行性能、武器投放沒像預期那樣得到提高。尚不清楚伊朗使用中的F-14A飛機數量,或許是35架,也或許是這個數的兩倍,伊朗方面說3架升級飛機是44架飛機中的3架。
2007年6月,國防部犯罪調查局的工作人員發現,在加利福尼亞州奧蘭治縣的約翰韋恩機場擔任飛行教練的禮薩塔比布是一名伊朗間諜,為伊朗軍方采購受禁的飛機和導彈零部件。
加利福尼亞州聖安娜的聯邦法官曾判處52歲的塔比布2年徒刑,罪名是幫助伊朗購買F-14「雄貓」戰斗機零部件。親西方的伊朗國王在1979年下台前曾購買了80架F-14戰斗機。如今伊朗是唯一使用這款老飛機的國家,美國禁止向它出售F-14的零部件。據執法官員稱,塔比布和一名同夥輕而易舉地獲得了數以千計的「雄貓」零部件,來源令人驚訝:同美國政府合作公開拍賣剩餘軍事裝備的網站。
國防部和國土安全部的調查人員透露,他們正在追查幾十起受禁裝備通過軍方剩餘物資銷售系統外流的類似案件。在追蹤流向伊朗的F-14零部件時,執法人員無意間在加利福尼亞州兩個機場的倉庫里發現了4架完整的「雄貓」戰斗機。附近的一個海軍機構草率地把3架飛機賣給廢品收購站,幾家小型博物館買下了它們;將另外一架飛機以4000美元的價格賣給派拉蒙影片公司用於拍攝電視劇《執法悍將》。
一次又一次,調查人員在公司庫房裡或中間商的住所和手提箱里查出欲賣給潛在對手的敏感軍事裝備。當前仍在進行的一項調查更為令人不安地暴露了五角大樓的漏洞。
2005年在搜查加利福尼亞州一幢可疑建築時,國防部調查人員找到了F-14零部件,但令他們瞠目結舌的是這些零部件正是兩年前在另外一起案件的調查中截獲的,上面還貼有那次案件的物證標簽。政府問責局一個特別工作組的調查人員經化裝偵查發現,從國防部獲得敏感零部件易如反掌。他們總共發現了幾千個受禁物品本應由軍方保存或銷毀,但卻在網上公開拍賣的例子。
問責局認為,五角大樓和網上公司都負有責任。
❺ 伊朗的軍事實力怎麼樣
伊朗軍事實力?在中東只有以色列和伊朗對抗??
土耳其,沙特和埃及,巴基斯坦的國防部長聽了後,恐怕淚流滿面。。。。。。
了解一下土耳其的軍事實力吧,絕對在伊朗軍隊之上,再做個對比。
伊朗方面,目前伊朗軍隊包括革命衛隊在內共越51W人。
陸軍方面
主戰坦克:1190輛(T-54/-55型110輛、T-59型220輛、T-62型100輛、T-72型200輛、「酋長」250輛、M-47/-48型150輛、M-60A1型160輛、T-69型200輛)。
步兵戰車:БМП-1型300輛、БМП-2型100輛。
裝甲輸送車:550輛(БTP-50、БTP-60、M-113型)。
牽引炮:1995門(105毫米130門、122毫米650門、130毫米1000門、152毫米30門、155毫米165門、203毫米20門)。
自行炮:289門(122毫米60門、155毫米160門、170毫米9門、175毫米30門、203毫米30門)。
火箭炮:107毫米500門、122毫米155門、240毫米9門、320毫米若干門、333毫米若干門、355毫米若干門。
迫擊炮:6500門(60毫米、81毫米、82毫米、107毫米和120毫米)。
地地導彈:「飛毛腿」-B/-C型約10部(導彈210枚)、CSS-8型約25部(導彈200枚)。 (這恐怕是目前伊朗軍隊唯一拿得出手的較先進武器),但畢竟飛毛腿系列導彈已經有點過時了,難以突破西方發達國家的反導屏障。
直升機:共556架,其中AH-1J攻擊型100架。
地空導彈:SA-7若幹部。(伊朗防空反導能力極其弱小)
伊朗海軍:
主要作戰艦艇包括俄制「基洛」級潛艇三艘、「阿勒萬德」護衛艦三艘、輕型「巴延多」級護衛艦兩艘、導彈快艇20艘、海岸巡邏艇26艘、掃雷艦艇七艘、登陸艦艇11艘,其他支援艦只25艘。海軍航空兵約2000人,裝備各類飛機70多架。
(潛艇實力一般,,「阿勒萬德」級是英國為伊朗製造的輕型護衛艦,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在伊朗海軍服役。艦長94.5米,滿載排水量1350噸。主要武備有1座五聯裝「海殺手」Ⅱ型反艦導彈(後換裝為2座中國產雙聯C-802型導彈)、1座維克斯Mk8型114毫米主炮, 1座雙聯厄利肯35毫米火炮 ,3座厄利肯GAM-BO1型20毫米火炮,2挺12.7毫米機槍,71艦配備2座3聯324毫米魚雷發射器,72和73艦配備1座3管MK10反潛火箭發射裝置。
由於缺乏現代化的船隻和武器,伊朗常規海軍陷入幾乎完全荒廢的狀態。3艘已服役25年的護衛艦接近退役,20艘快速導彈攻擊艦隊中的10艘只能進行有限的任務,其中4艘2001年時已完全不適於海上航行。僅有10艘中國產的「托多爾」級導彈快艇能夠可靠地工作。4艘已服役30年的掃雷艇目前已經荒廢,不具備航海和掃雷能力。伊朗還擁有過量的兩棲和輔助艦只,其中一些僅用於人員訓練。伊朗的10艘氣墊船隻也已經過於陳舊,目前僅能保守地使用。
空軍方面:伊朗在70年代較大一單軍購是購買F-14「雄貓」戰斗機。當時世界上除了美國外,只有伊朗空軍裝備了這種飛機。F-14「雄貓」目前仍在伊空軍服役。為了展示這些飛機的實力,伊朗曾在1985年讓部分F-14飛越了德黑蘭。今天,伊朗擁有50至55個機身,但這只能維持一個F-14「雄貓」戰斗機中隊升空作戰。
目前伊朗空軍共約有各型作戰飛機300架左右。
伊朗空軍其他作戰飛機包括:
攻擊戰斗機:包括老式的F-4「鬼怪」式戰斗機和F-5「虎」式戰機各60架,蘇-24型約30架。 注意:此150架左右全為2代戰斗機,本身戰鬥力已經不再是國際先進,加上伊朗並沒有對此進行任何的升級,保飛率極低,真正戰鬥力恐怕在此基礎在降低不少,真正入編伊朗空軍編隊使用的F-4和F5戰機,大致都是在一共40架左右。
戰斗機:F-7型24架、米格-29型30架。 註:由於俄伊關系友好,估計這30架MIG29還是能在俄羅斯支持下保養的不錯。
海上偵察機:P-3F型5架、RC-130型1架。
偵察機:RF-4E型約8架(具有作戰能力)。
加油兼運輸機: 波音707型4架、波音747型1架。
運輸機:波音747F型9架、波音707型11架、波音727型1架、C-130E/H型18架、「空中指揮官」 690型3架、F-27型15架、「獵鷹」5架、PC-6B型10架。
直升機:AB-206A型2架、貝爾214C型39架、CH-47型5架。
空空導彈:「麻雀」、「響尾蛇」、「不死鳥」若干枚。 (缺乏空基防區外武器,也缺乏點對面打擊武器)
地空導彈:「霍克」改進型150部、「輕劍」30部、「山貓」15部、HQ-2J型45部、SA-5和FM-80型若幹部。
再看看土耳其:
兵力 現役部隊61萬人。(在北約軍事集團中,軍人數量方面僅次於盟主美國)
陸軍裝備:土耳其陸軍共49.5W人,編有4個集團軍司令部,9個軍司令部,1個機械化師,1個步兵師,14個裝甲旅,17個機械化旅,9個步兵旅,4個突擊旅,1個步兵團,1個總統警衛團,5個邊防團,26個邊防營。
主戰坦克:4205輛,其中豹2A4型150輛,M-48A5T1型和M-48A5T2型2876輛,M-60A3型658輛,M-60Al型274輛,豹lA3型227輛。
裝甲偵察車:若干輛。
步兵戰車:650輛。
裝甲輸送車:3643輛(AAPC型830輛,M-113型2813輛)。
牽引炮:105毫米若干門,155毫米517門,203毫米162門。
自行炮:105毫米391門,155毫米222門,175毫米36門,203毫米219門。
火箭炮:60門(107毫米48門,227毫米12門)。
迫擊炮:2021門(107毫米1264門,120毫米757門),另有81毫米迫擊炮3792門。
反坦克導彈:943具(「眼鏡蛇」186具,「陶」式365具,「米蘭」392具)。
無坐力炮:57毫米923門,75毫米617門,106毫米2329門,高炮1664門(20毫米439門,35毫米120門,40毫米1105門)。
地空導彈:「毒刺」108部,「紅眼睛」789部。此外,還裝備有各型飛機168架,武裝直升機37架,運輸直升機262架。
5.46萬人(含海軍陸戰隊3100人,海岸營部隊1050人),編為5個海岸基地司令部。
常規潛艇:14艘。 含德國為土耳其建造的6艘AIP動力的U214型潛艇,部分已下水並編入土耳其海軍。
護衛艦:22艘。 含美國於2008年轉讓的2艘佩里級護衛艦;仿德國規劃中的MEKO CSL「瀕海戰斗艦」的「島嶼」級護衛艦2艘。餘下多為美國,德國或法國等歐美發達國家在80年代或90年代製造的護衛艦,同時土耳其將繼續從美國購得佩里級護衛艦,以在保持中東頭號海軍總噸位的情況下提升起近海戰鬥力。
導彈快艇:21艘。
巡邏艇:28艘。
布雷艦艇:1艘。
反水雷艦艇:23艘。
登陸艦:8艘。
登陸艇:59艘。
輔助艦船:27艘。
海軍航空兵
裝備有用於反潛作戰的直升機16架(其中13架為AB-212型武裝直升機),教練機7架。
海軍陸戰隊
1個團,3100人。
空軍
6.01萬人。編有2個戰術空軍司令部,1個運輸司令部,1個訓練司令部,1個後勤司令部,11個攻擊戰斗機中隊,7個戰斗機中隊,2個偵察機中隊,5個運輸機中隊,3個教練機中隊,6個地空導彈中隊。作戰飛機505架。
戰斗機和攻擊戰斗機:F-16C型210架,F-16D型30架,F/NF-5A和F/NF-5B型87架,F-4E型139架。
偵察機:RF-4E型39架。
空中加油機:KC-135R型2架。
運輸機:C-130B和C-130E型13架,KC-135R型2架,C-160D型19架,CN-235型50架(其中部分可用於電子戰)。
教練機:SF-260D型38架,T-33型34架,T-37型60架,T-38型70架,T-41型28架。
直升機:UH-1H型20架,AS-532型20架。
地空導彈:「奈基」92部,「輕劍」86部。
由上面的數據可以表明,雖然除了以色列以外,土耳其,伊朗,埃及等中東大國,大都軍人數量在世界各國靠前,單兵裝備相對都不怎麼好,但畢竟土耳其軍隊武器裝備好伊朗不少,同時土耳其也作為北約核計劃小組骨幹成員,如果在戰時,在某國率先違背《國際原子能公約》並對歐洲核安全形成破壞的情況下,土國和同等地位義大利一樣,使用北約南歐戰區的戰術核彈頭對敵進行核打擊。而伊朗自今仍然是徹底的無核國家。有關伊朗在核研究方面的進展,更多是在政治上對於美歐的無奈的反抗,真正也難以改變其自身在中東地區軍事實力相對比較弱小的局面。
個人認為,土耳其的軍事實力能排在世界第10位左右,軍事甚至還比陸軍弱小的義大利要強一點。伊朗軍事實力,估計也都是比加拿大,澳洲或巴西那樣的不怎麼重視軍事發展的能源大國強一點,估計是在世界的第23-24位左右吧
❻ 伊朗軍事實力如何有較全資料嗎
伊朗軍事實力揭秘
伊拉克戰爭以後,在美國的軍事多米諾骨牌游戲中,阿富汗骨牌和伊拉克骨牌已先後倒掉,對其中東宿敵——伊朗實施軍事打擊的條件更加成熟。然而,面對巨大的壓力,伊朗方面毫不示弱,「伊朗不是伊拉克」,這是伊朗國防部長沙姆哈尼在面對世界上最強大軍事機器發出的威脅和警告後的表態。伊朗的確不是伊拉克。它是中東地區的「大塊頭」,其人口是伊拉克人口的2.5倍多,面積相當於伊拉克的4倍。綜合國力也是海灣地區最強的,近3年來,伊朗經濟發展在中東、海灣地區是比較突出的,經濟年增長率超過5%。隨著伊朗經濟的迅速發展伊朗軍事力量又有了新的提升。
伊朗武裝力量由正規軍、革命衛隊和准軍事部隊組成。正規軍分陸、海、空三個軍種。革命軍衛隊由地面部隊、海上部隊、陸戰隊和航空部隊組成。1989年7月正規軍和革命衛隊合並,組成鬆散的聯合。自從第一次海灣戰爭爆發後;伊朗就一直在發展自己的軍事力量,並擁有了中東最強大的導彈庫和首屈一指的武裝部隊。
波斯鐵騎
伊朗陸軍是伊朗武裝力量的主體,總兵力約35萬人。編有4個軍部、4個裝甲師、6個步兵師、1個空降旅、2個特種作戰師、若干獨立裝甲旅和步兵旅、5個炮兵群。主戰坦克約1400輛,其中不乏先進的T-72型和「酋長」主戰坦克。特別是伊朗自行生產的「佐勒菲卡爾」系列坦克,吸取了西方的先進技術,成為伊朗地面裝甲力量的骨幹。
伊朗地面武裝力量的機械化程度比較高,除了坦克,伊朗陸軍還擁有近百輛裝甲偵察車、上千輛步兵戰斗車和裝甲輸送車。其擁有的近600架直升機更非伊拉克、阿富汗可比。此外,伊朗還擁有牽引火炮約2000門、自行火炮約300門,以及數量龐大的火箭炮,尤其是伊朗的導彈更是其威懾美以的「撒手鐧」武器。
伊朗軍方公開表示,如果美國和以色列襲擊伊朗核設施,伊朗將用導彈進行還擊。如果美國對伊朗實施「斬首」行動,發動大規模軍事攻擊,伊朗將採取誘敵深入戰術,利用伊朗領土廣闊和地形復雜的特點阻擊入侵者。同時,火力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切斷海上石油通道,將戰火燒到整個地區,使美國在軍事和外交上陷於被動。伊朗人的種種表現說明,面對美國他們很自信,除了強大的武裝力量外,這種自信是建立在伊朗的「撒手銅」之上的。
伊朗現在裝備部隊的「流星」、「飛毛腿」和「征服者」系列導彈以及正在研製的隱形導彈,射程分別為200公里到1300公里以上。首先是中遠程導彈。用伊朗外長的話說,伊朗的軍事戰略日益依賴精密的遠程導彈,如「流星-3」和「法塔赫-110」導彈,兩者都可以擊中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的任何目標。「流星-3」導彈的射程可以達到1300公里,彈頭重1600磅,如果將該型導彈部署在伊朗西部地區的話,幾乎整個中東和海灣地區都將在打擊范圍之內。有消息稱,升級後的「流星-3」射程可以達到2000公里,能夠打到歐洲中部。
這些導彈雖然打不到美國本土,但是要打擊美國在海灣地區的軍事基地,打擊以色列的戰略目標已經不在話下。此外,伊朗現行裝備的「飛毛腿」B型導彈(射程為325公里)達300多枚,「飛毛腿」C型導彈(射程為550公里)達60多枚,可打擊美軍駐阿富汗基地。雖然「飛毛腿」導彈的精確度不高,但數量如此龐大的導彈群打出去誰也受不了。
伊朗的「征服者」型導彈(射程約200公里)是使用固體燃料的新型中短程導彈,伊朗軍方人士稱它是全面解讀伊朗軍事實力「世界上打擊精度最高的導彈之一」。伊朗的這些導彈的確使美軍深感頭疼,也是其能夠抗衡美國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可以說,各類導彈是伊朗實施抗美計劃最有力的「本錢」。
水中蛟龍
在海灣地區,伊朗算得上是一個海軍大國。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伊朗一直比較注重海軍實力建設。在前國王巴列維時期,伊朗就從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購買了大量的海軍裝備,建立起了當時本地區最為強大的海軍。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伊朗霍梅尼政權受到國際社會的制裁,美、英等國對伊朗實行武器禁運,再加上後來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伊朗海軍發展受到嚴重阻礙。自80年代末,伊朗把海軍建設重新提上議事日程,海軍在每年的國防預算中佔有很大的比例,其中1996年大約為27億美元,近年更是大幅上升。
波斯灣長約1000千米,平均寬200千米,平均水深60米,最窄處霍爾穆茲海峽寬46千米。由於受到狹小水域的限制,伊朗海軍並沒有采購大型軍艦(除數艘老式驅護艦和3艘「基洛」級潛艇外),轉而對一些小艇十分感興趣。伊朗認為,其岸艦導彈足以封鎖霍爾穆茲海峽,進而扼住波斯灣咽喉。為此,伊朗海軍采購了大量機動靈活、善於突擊的戰斗小艇,給人一種「海上游擊隊」的感覺。您可別小瞧這支「游擊隊」,它的小艇戰斗群機動性特強,而且艇的干舷較低,能夠躲避反艦導彈,可以在己方岸艦導彈的掩護下,形成對波斯灣航道和海域的封鎖和半封鎖狀態。
近年,隨著國防工業技術水平的提高。伊朗海軍現代化步伐明顯加快。由伊朗國防科技大學研製的「游泳者15」號袖珍潛艇,於2000年8月29日在阿巴斯港建成下水,這是伊朗海軍的第一艘國產潛艇。1996年宣布自行建造3艘1000噸級驅逐艦,至2002年上半年,首艘「摩傑」號(Moje)完工,這是伊朗海軍的第一艘國產驅逐艦。據伊朗海軍稱,這艘驅逐艦安裝有先進的電子系統,具備反潛、防空作戰能力。除自行建造外,伊朗海軍還積極謀求從國外引進新型武器裝備。據報道,伊朗海軍正在考慮購買中國新式導彈攻擊快艇「中國貓」。該艇長23米,動力裝置為2台柴油機,最大航速約50節,裝備4枚C802或C701反艦導彈,伊朗將是「中國貓」的第一個客戶。
目前,伊朗海軍擁有兵員2萬人左右(包括約2000人的海軍航空兵和海軍陸戰隊)。主要海軍基地有5個,其中在波斯灣有阿巴斯港、布希爾和霍梅尼港,在印度洋有恰赫巴哈爾(潛艇基地),在裏海沿岸有恩利澤。主要作戰艦艇包括俄制「基洛」級潛艇3艘、驅逐艦3艘、護衛艦3艘和輕型護衛艦12艘。
潛艇俄制「基洛」級3艘,被分別命名為「塔列克」號(901)、「諾爾」號(902)和「尤尼斯」號(903),1988年簽約訂購,為877EKM型,1992年開始加入伊朗海軍戰斗序列。潛艇全長73.8米,水下排水量達到3000噸,最大下潛深度300米。主要攻擊武器是魚雷,艇艏裝有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外加12枚備用魚雷,滿裝共18枚魚雷,並可攜帶24枚水雷。「基洛」級潛艇使伊朗海軍戰力得到大幅提升,可說是伊朗最具威懾力的「王牌戰艦」。
另外,還有4艘袖珍潛艇。其中3艘水下排水量90噸,艇長19米,寬2.8米。1艘為2000年建成的國產貨。這些袖珍潛艇可執行佈雷、運送蛙人、水下突擊及偵察等任務。
驅逐艦「巴布爾」級3艘,原為上世紀40年代建成服役的美艦,伊朗巴列維國王時期購入。艦長114.8米,滿載排水量3250噸,雙軸,最大航速34節。主要武器有4座「標准」SM-1MR箱式艦空導彈發射架,備彈8枚;雙管127毫米炮和23毫米炮各2座。艦上裝有各種雷達和1架AB204AS直升機。
護衛艦「阿勒萬德」級3艘,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服役。艦長94.5米,滿載排水量1350噸,最大航速39節。主要武備有1座5聯裝「海殺手」Ⅱ型艦艦導彈發射架、1座114毫米炮、2座雙管35毫米炮、3座20毫米炮、2挺12.7毫米機槍和1座3管火箭發射裝置。
輕型護衛艦「巴延多」級2艘,20世紀60年代開始服役,滿載排水量1135噸。主要武備有2座Mk34 76毫米炮、2座雙管「博福斯」40毫米炮、2座20毫米炮和2挺12.7毫米機槍。
導彈艇「滬東」級10艘,中國造,1994年開始服役。艇長33.6米,滿載排水量205噸。武備有4枚C802(亦說C801)反艦導彈、1座雙管30毫米炮,安裝有SR-47A對海搜索雷達、FMl070導航雷達、「谷燈」341火控雷達。
「卡門」級10艘,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服役,滿載排水量275噸,航速37.5節。武備有4枚「魚*」或C801反艦導彈、1座「奧托·梅萊拉」76毫米炮、1座「博福斯」40毫米炮。另有原蘇制「奧薩」Ⅱ級導彈艇1艘。
除上述外,伊朗海軍還擁有炮艇3艘、大型巡邏艇3艘、近岸巡邏艇90艘、後勤登陸艦6艘、坦克登陸艦5艘、氣墊艇10艘、近岸掃雷艇3艘、近海掃雷艇2艘、補給船1艘、供給船2艘、支援船7艘、淡水船4艘、供給艇13艘,另有數十艘小艇。海軍航空兵約2000人,裝備各類飛機20多架。海軍陸戰隊有兩個旅。
伊朗海軍一直對軍事訓練予以高度重視,並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頻繁參加或單獨舉行各種軍事演練,以期通過軍演顯示其軍事存在,提高部隊的綜合作戰能力。在眾多的軍事演練中,代號為「勝利」的軍演最為頻繁,幾乎每年都要舉行1—2次,且規模大、針對性強。
❼ 海灣戰爭中伊拉克飛機為何飛往伊朗
1991年1月17日,海灣戰爭爆發。以美國為代表的多國部隊針對伊拉克的軍事目標,每天出動7000架次的飛機進行狂轟濫炸。伊拉克首府巴格達是重點轟炸對象,這座歷史名城很快在炸彈的摧殘下變得滿目瘡痍。伊拉克的實力本也不弱,擁有號稱「世界上第五支最強大的軍隊」以及700多架先進的戰機。海灣戰爭爆發前夕,伊拉克擁有各種類型飛機1300餘架,其中作戰飛機700餘架。主要戰機有米格一2l、米格一25、米格一29殲擊機、米格一23和法國幻影Fl戰斗轟炸機等,不過僅憑這些,在面對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強大的空軍優勢時,仍然力不從心。
❽ 伊朗軍隊
伊朗軍事實力
伊朗武裝力量由正規軍、革命衛隊和准軍事部隊組成。正規軍分陸、海、空三個軍種。革命軍衛隊由地面部隊、海上部隊、陸戰隊和航空部隊組成。1989年7月正規軍和革命衛隊合並,組成鬆散的聯合。
現役部隊約51.8萬人。
革命衛隊:約12萬人。
地面衛隊:約10萬人。編有13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及15~20個獨立旅。裝備有少量的坦克、裝甲輸送車和火炮。
海上衛隊:約2萬人。以5個島嶼為基地,裝備有45艘武裝小艇。岸防部隊編有炮兵和地地導彈連。現統一由海軍指揮。
海上陸戰衛隊:1個旅。
預備役部隊:陸軍35萬人。
准軍事部隊:「民眾動員軍」約20萬人,多為青年志願人員,戰時可達100萬人,僅有少量武器裝備。憲兵15萬人(包括邊防部隊),裝備有「色斯納」 185/310型飛機、AB-205/206型直升機及小艇約130艘。
駐外兵力:革命衛隊駐黎巴嫩約150人;在蘇丹駐有軍事顧問。
伊朗陸軍兵力約35萬人。編有4個軍部、4個裝甲師、6個步兵師、1個空降旅、2個特種作戰師、若干獨立裝甲旅和步兵旅、5個炮兵群。
主戰坦克:1190輛(T-54/-55型110輛、T-59型220輛、T-62型100輛、T-72型200輛、「酋長」250輛、M-47/-48型150輛、M-60A1型160輛、T-69型200輛)。
輕型坦克:「蠍子」80輛。
裝甲偵察車:EE-9型35輛。
步兵戰車:БМП-1型300輛、БМП-2型100輛。
裝甲輸送車:550輛(БTP-50、БTP-60、M-113型)。
牽引炮:1995門(105毫米130門、122毫米650門、130毫米1000門、152毫米30門、155毫米165門、203毫米20門)。
自行炮:289門(122毫米60門、155毫米160門、170毫米9門、175毫米30門、203毫米30門)。
火箭炮:107毫米500門、122毫米155門、240毫米9門、320毫米若干門、333毫米若干門、355毫米若干門。
迫擊炮:6500門(60毫米、81毫米、82毫米、107毫米和120毫米)。
地地導彈:「飛毛腿」-B/-C型約10部(導彈210枚)、CSS-8型約25部(導彈200枚)。
反坦克導彈:「陶」式、「耐火箱」式若干具。
無坐力炮:75毫米、82毫米、106毫米、107毫米若干門。
高炮:1700門(14.5毫米、23毫米、35毫米、37毫米和57毫米)。
地空導彈:SA-7若幹部。
飛機:77架。
直升機:共556架,其中AH-1J攻擊型100架。
伊朗海軍兵力1.8萬人(含海軍陸戰隊和海軍航空兵)。
主要作戰艦艇:蘇制潛艇3艘、驅逐艦 1艘、護衛艦3艘、輕型護衛艦2艘、導彈快艇20艘、海岸巡邏艇26艘、掃雷艦艇7艘。
登陸艦艇:11艘。
支援及其他艦只:25艘。
海軍航空兵:2000人。裝備飛機9架;直升機10餘架,其中武裝直升機9架。
海軍陸戰隊:2個旅。
伊朗空軍兵力3萬人(含1.2萬名防空部隊)。編有9個對地攻擊戰斗機中隊、7個戰斗機中隊、1個偵察機中隊、1個加油兼運輸機中隊、5個運輸機中隊、12個地空導彈中隊。作戰飛機約302架。
攻擊戰斗機:F-4D/E型約60架、F-5E/F型約60架、蘇-24型約30架。
戰斗機:F-14型60架、F-7型24架、米格-29型30架。
海上偵察機:P-3F型5架、RC-130型1架。
偵察機:RF-4E型約8架(具有作戰能力)。
加油兼運輸機:波音707型4架、波音747型1架。
運輸機:波音747F型9架、波音707型11架、波音727型1架、C-130E/H型18架、「空中指揮官」 690型3架、F-27型15架、「獵鷹」5架、PC-6B型10架。
直升機:AB-206A型2架、貝爾214C型39架、CH-47型5架。
教練機:共 130架,其中米格-29B型5架、FT-7型5架、F-5B型20架具有作戰能力。
空地導彈:「小牛」、AS-10、AS-11、AS-14、C-801型若干枚。
空空導彈:「麻雀」、「響尾蛇」、「不死鳥」若干枚。
地空導彈:「霍克」改進型150部、「輕劍」30部、「山貓」15部、HQ-2J型45部、SA-5和FM-80型若幹部。
❾ 誰知道伊朗的軍力,給介紹一下
伊朗實行義務兵役制,士兵服役期2年。
武裝力量由軍隊和伊斯蘭革命衛隊組成。領袖為武裝力量總司令。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是最高軍事領導和國防政策的制定機構,由總統、兩名領袖代表、司法總監、議長、軍隊總司令、衛隊總司令、國家計劃和預算組織主席及外交、內務、國防和情報部長組成。實行義務兵役制,服役期二年。
伊朗武裝力量由正規軍、革命衛隊和准軍事部隊組成。正規軍分陸、海、空三個軍種。革命軍衛隊由地面部隊、海上部隊、陸戰隊和航空部隊組成。1989年7月正規軍和革命衛隊合並,組成鬆散的聯合。
現役部隊約51.8萬人。
革命衛隊:約12萬人。
地面衛隊:約10萬人。編有13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及15~20個獨立旅。裝備有少量的坦克、裝甲輸送車和火炮。
海上衛隊:約2萬人。以5個島嶼為基地,裝備有45艘武裝小艇。岸防部隊編有炮兵和地地導彈連。現統一由海軍指揮。
海上陸戰衛隊:1個旅。
預備役部隊:陸軍35萬人。
准軍事部隊:「民眾動員軍」約20萬人,多為青年志願人員,戰時可達100萬人,僅有少量武器裝備。憲兵15萬人(包括邊防部隊),裝備有「色斯納」 185/310型飛機、AB-205/206型直升機及小艇約130艘。
駐外兵力:革命衛隊駐黎巴嫩約150人;在蘇丹駐有軍事顧問。
伊朗陸軍兵力約35萬人。編有4個軍部、4個裝甲師、6個步兵師、1個空降旅、2個特種作戰師、若干獨立裝甲旅和步兵旅、5個炮兵群。
主戰坦克:1190輛(T-54/-55型110輛、T-59型220輛、T-62型100輛、T-72型200輛、「酋長」250輛、M-47/-48型150輛、M-60A1型160輛、T-69型200輛)。
輕型坦克:「蠍子」80輛。
裝甲偵察車:EE-9型35輛。
步兵戰車:БМП-1型300輛、БМП-2型100輛。
裝甲輸送車:550輛(БTP-50、БTP-60、M-113型)。
牽引炮:1995門(105毫米130門、122毫米650門、130毫米1000門、152毫米30門、155毫米165門、203毫米20門)。
自行炮:289門(122毫米60門、155毫米160門、170毫米9門、175毫米30門、203毫米30門)。
火箭炮:107毫米500門、122毫米155門、240毫米9門、320毫米若干門、333毫米若干門、355毫米若干門。
迫擊炮:6500門(60毫米、81毫米、82毫米、107毫米和120毫米)。
地地導彈:「飛毛腿」-B/-C型約10部(導彈210枚)、CSS-8型約25部(導彈200枚)。
反坦克導彈:「陶」式、「耐火箱」式若干具。
無坐力炮:75毫米、82毫米、106毫米、107毫米若干門。
高炮:1700門(14.5毫米、23毫米、35毫米、37毫米和57毫米)。
地空導彈:SA-7若幹部。
飛機:77架。
直升機:共556架,其中AH-1J攻擊型100架。
伊朗海軍兵力1.8萬人(含海軍陸戰隊和海軍航空兵)。
主要作戰艦艇:蘇制潛艇3艘、驅逐艦 1艘、護衛艦3艘、輕型護衛艦2艘、導彈快艇20艘、海岸巡邏艇26艘、掃雷艦艇7艘。
登陸艦艇:11艘。
支援及其他艦只:25艘。
海軍航空兵:2000人。裝備飛機9架;直升機10餘架,其中武裝直升機9架。
海軍陸戰隊:2個旅。
伊朗空軍兵力3萬人(含1.2萬名防空部隊)。編有9個對地攻擊戰斗機中隊、7個戰斗機中隊、1個偵察機中隊、1個加油兼運輸機中隊、5個運輸機中隊、12個地空導彈中隊。作戰飛機約302架。
攻擊戰斗機:F-4D/E型約60架、F-5E/F型約60架、蘇-24型約30架。
戰斗機:F-14型60架、F-7型24架、米格-29型30架。
海上偵察機:P-3F型5架、RC-130型1架。
偵察機:RF-4E型約8架(具有作戰能力)。
加油兼運輸機:波音707型4架、波音747型1架。
運輸機:波音747F型9架、波音707型11架、波音727型1架、C-130E/H型18架、「空中指揮官」 690型3架、F-27型15架、「獵鷹」5架、PC-6B型10架。
直升機:AB-206A型2架、貝爾214C型39架、CH-47型5架。
教練機:共 130架,其中米格-29B型5架、FT-7型5架、F-5B型20架具有作戰能力。
空地導彈:「小牛」、AS-10、AS-11、AS-14、C-801型若干枚。
空空導彈:「麻雀」、「響尾蛇」、「不死鳥」若干枚。
地空導彈:「霍克」改進型150部、「輕劍」30部、「山貓」15部、HQ-2J型45部、SA-5和FM-80型若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