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元朝時期,蒙古汗國一共分為五大汗國
窩闊台汗國=約等於=阿富汗+巴基斯坦+哈薩克,
伊爾汗國=-=伊朗+伊拉克,
欽察汗國=(又稱)金帳汗國=烏克蘭+波蘭+匈牙利+俄羅斯,
察合台汗國=吉爾吉斯斯坦+++,
西察合台汗國=帖木兒帝國(初期),
東察合台汗國=(又稱)亦力把里。
B. 元朝統治過哪些國家
蒙古建國後,於公元1219年至1260年的四十餘年時間,先後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西征,建立起龐大的帝國,對世界歷史的影響既深且遠。
第一次西征(1219-1225)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為了肅清乃蠻部的殘余勢力,以及消滅西域的強國花剌子模(Khorazm),便藉口花剌子模殺蒙古商隊及使者,親率二十萬大軍西征。他的四個兒子術赤、察合台、窩闊台、拖雷,以及大將速不台、哲別隨行。蒙軍長驅直入中亞後,於1220年攻佔了花剌子模的都城撒馬爾干(Samarkand),其國王西逃,成吉思汗令速不台、哲別等窮追之。因此蒙軍便西越裏海、黑海間的高加索,深入俄羅斯(Russ),於1223年大敗欽察(Kipchak)和俄羅斯的聯軍。另成吉思汗又揮軍追擊花剌子模的太子札闌丁,在印度河流域打敗之。1225年,成吉思汗凱旋東歸,將本土及新征服所得的西域土地分封給四個兒子,後來發展為四大汗國。
第二次西征(1235-1244)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滅亡西夏前不久死去,後三子窩闊台繼任大汗。窩闊台於1235年派遣其兄術赤之次子拔都,率五十萬大軍再度西征。西征軍很快就徹底滅亡花剌子模,殺札闌丁。不久又大舉征服俄羅斯,攻陷莫斯科、基輔諸城,並分兵數路向歐洲腹心挺進。1241年,北路蒙軍在波蘭西南部的利格尼茲(Legnica),大破波蘭與日耳曼的聯軍。拔都親率蒙軍主力由中路進入匈牙利,大獲全勝,其前鋒直趨義大利的威尼斯,全歐震驚,稱為「黃禍」。正當西方各國惶惶不可終日之際,拔都忽接窩闊台駕崩的噩耗,於是急速班師。
第三次西征(1253-1260)蒙哥於1251年即大汗位後,令其弟旭烈兀率兵西征。這次西征主要方向是西南亞地區,頭等目標是消滅木剌夷國(Mulahida,在今裏海南岸的伊朗北部)。1257年,蒙軍盪平木剌夷之地,並揮師繼續西進,攻陷報達(Baghdad,今巴格達),屠殺八十萬人,滅亡歷時五百餘載的黑衣大食(Abbasids)。此後旭烈兀又率兵攻陷阿拉伯的聖地麥加,攻佔大馬士革,其前鋒曾渡海收富浪(即今地中海東部的塞普勒斯島)。本來他還要進一步攻打埃及,因得到蒙哥伐宋陣亡的消息,便率主力班師。
從公元1217年至1258年間,蒙古帝國通過三次西征,先後征服了今鹹海以西裏海以北的欽察、花剌子摩和東起阿爾泰山西至阿姆河的西遼、畏兀兒,建立察合台汗國;鄂畢河上游以西至巴爾喀什湖的乃蠻舊地,建立窩闊台汗國;伏爾加河流域的梁贊、弗拉基米爾、莫斯科、基輔等公國,建立欽察汗國;兩河流域的伊朗、阿富汗、敘利亞,建立伊利汗國,史稱四大汗國。
C. 伊朗為什麼叫中國為秦
所謂qin,就是china,拼法轉譯chin的波斯語發音波斯人從漢代到唐代都有邦交,和秦可沒交情,怎麼會用秦朝來稱呼中國?這是個很傻的想法。怎麼稱呼遠方的土地,自然是從接近那個地方的鄰居聽來的,波斯人是從古印度人巴基斯坦那裡聽來的
D. 世界歷史:古印度叫支什麼那三個字的
「支那」起源於印度。印度古代人稱中國為「chini」,據說是來自「秦」的音譯,中國從印度引進梵文佛經以後,要把佛經譯為漢文,於是高僧按照音譯把chini就翻譯成「支那」。同為印歐語系的古羅馬稱中國為Sinoa,後來的英文中的China,和法文中的Chine,都是來自這個語源。《大唐西域記》就有一段記載:「王曰:『大唐國在何方?經途所宣,去斯遠近?』對曰:『當此東北數萬余里,印度所謂摩訶至那國是也。』」
有人指出:Ci^na之名在《摩訶婆羅多》、《摩奴法典》、《羅摩耶那》等印度古籍就出現了。但還不能確證這就是指中國。《釋迦方誌》引用了後漢獻帝建安十年,入竺之秦州刺史成光子的話:「成光子雲:『中天竺國東至振旦國五萬八千里。』」那麼振旦最遲在東漢以前就已經廣為印度人熟悉了。
「支那」和葡萄牙語、荷蘭語、德語、英語中的China以及法語中的Chine等皆起源於梵語Ci^na—stha^ na之說,也已為學界公認。古代希臘、羅馬等國對我國的稱呼,除了有繒絹之義轉化來的Serice(塞里斯)外,還有與支那同源的Sin, Thin,或 Sinai, Thinai。春秋時秦穆公歸並了許多西北部游牧民族,並把翟(狄)人部落趕到漠北,秦始皇時代,又迫使匈奴西遷。他們就逐步滲入中亞、西亞和歐洲的同時也使西方人知道了秦,並以為那就是中國了。這種說法還有爭議,但從《史記》中說秦國「禁不得祠」來看,如果「不得祠」就是佛陀寺,那麼秦與印度早就有交往了,佛經中的支那就是秦,從而轉化為中國之意的脈絡就很清楚了。
日本僧侶空海曾於804年隨遣唐使赴唐學習佛經,因此可以推斷他書中的「支那」,是從漢譯經典里學來的。以後一些佛教界人士為顯示博學、虔誠也開始用起了「支那」一詞稱呼中國。但明治維新時,山鹿素行等人覺得國名之爭,可以為他們的政治主張服務,認為與中國相對的就是夷人,所以特意寫了一本《中朝實錄》來爭這個「中朝」之名。接著福澤諭吉等人提出了脫亞入歐的主張。甲午戰爭中清政府失敗後,長久以來一直把中國尊為上國的日本人,在震驚之餘大為陶醉。從此,「支那」一詞在日本開始帶上了戰勝者對於失敗者的輕蔑的色彩。1913年又根據駐華公使的提議商定:日本政府今後均以「支那」呼稱中國。對此引起了很多中國人的憤怒,1919年留日學生在國內出版的《東游揮汗錄》中,除了以毒攻毒地繼續使用「倭人」一詞以外,還因為英語中的Japan源於漆器,而且日本想脫亞入歐,就用它的音譯,稱之為:「假扮」。
E. 元朝時期的四大汗國具體管到現在的哪些國家
中國、朝鮮、韓國、緬甸、越南、寮國、中亞五國、伊朗、俄羅斯、匈牙利、波蘭、烏克蘭、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土耳其、喬治亞、亞塞拜然、亞美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
F. 元朝四大汗國是哪幾個
,四大汗國,分別是金帳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和伊兒汗國,
欽察汗國,元朝西北宗藩國,亦稱金帳汗國或術赤兀魯思。成吉思汗長子術赤的封地,主要轄區是東起額爾齊斯河,西至多瑙河,南起高加索山的地區。1236年~1240年,術赤第二子拔都征服了烏拉爾河以西伏爾加河流域欽察、不里阿耳等部族,並征服了斡羅思,迫使斡羅思各公國稱藩納貢。1243年,拔都結束西征回到伏爾加河上,建立了東起也兒的石河,西到斡羅思,南起巴爾喀什湖、裏海、黑海,北到北極圈附近的遼闊廣大的欽察汗國。對於東歐各公國享有宗主權,包含羅斯公國(羅斯公國是俄羅斯國家的雛形)。
察合台汗國(Chagatai Khanate),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由察合台及其兒子哈剌旭烈及他的後人管理,建於1227年,於14世紀中葉分為東西兩部分,1369年西察合台汗國亡於帖木兒帝國。
窩闊台汗國:成吉思汗第三子窩闊台的封地,領有額爾齊斯河上游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建都葉密立(今新疆額敏縣)。
伊兒汗國,又稱伊爾汗國或伊利汗國,成吉思汗孫子旭烈兀西征後建立,是東濱阿姆河,西臨地中海,北界裏海、黑海、高加索,南至波斯灣的大國。既為歐、亞兩洲文化薈萃之地,又是重要交通樞紐。居民民族成分復雜,主要講波斯語和阿拉伯語。大多數信奉伊斯蘭教,部分崇奉基督教。建都於帖必力思。境內農業發達,商業和手工業也很繁榮。與元朝關系一直都很密切。今伊朗、伊拉克、南高加索的亞塞拜然、喬治亞、亞美尼亞和中亞的土庫曼都由伊爾汗直接統治;阿富汗斯坦西部的赫拉特王國是伊爾汗的屬國;小亞的羅姆素丹國名義上是屬國,實際上由伊爾汗派官治理。旭烈兀死後,子阿八哈繼襲汗位(1265—1282),政權進一步鞏固,1270年曾率軍擊退了察合台汗八刺對呼羅珊的進攻。
G. 歷史上曾經是中國領土的國家
朝鮮,越南。
1、箕子朝鮮(約前1122—前194)。在中國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名著《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王的叔父箕子(商人華族)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率五千商朝遺民東遷至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建立「箕氏侯國」,史稱「箕子朝鮮」。李氏朝鮮人時常以「箕聖」來稱呼箕子,而稱自己的國家叫「箕聖國」。現代韓國否認箕子朝鮮的存在,而杜撰出「檀君朝鮮」。
漢初,燕王盧綰叛漢後逃至匈奴,其部將燕國將軍衛滿(姬姓衛氏,衛國宗室後裔)率千餘人進入朝鮮,並成為箕子朝鮮的宮相。衛滿於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政權,推翻了箕子朝鮮,史稱「衛氏朝鮮」,其勢力范圍擴張到了今首爾一帶。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滅衛氏朝鮮。衛滿朝鮮依然屬於中國地方政權。據《史記·孝武本紀》載:「其明年(公元前109年),伐朝鮮。」
在唐朝,有一半是中國領土,一半是新羅國。新羅開始與唐朝結盟對付百濟和高句麗。公元660年,唐朝聯合新羅滅亡百濟,次年進攻高句麗,久圍其國都不下而返。公元668年,唐高宗再次出兵,最終於當年9月攻克其國都(今平壤),分其境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在其首都故地設立了安東都護府,轄境東起日本海,西至遼河,北到松花江流域,南到朝鮮半島的漢江流域;在朝鮮半島西南部設立了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都護府,後合並為熊津都護府(今公州)。
670至676年唐朝新羅戰爭後,新羅復為唐朝附屬國。935年被高麗所滅,新羅時代結束。
在明朝是中國的附屬國。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自立為王,創建朝鮮王朝。為爭取明朝的支持,李成桂參考了高麗古名「朝鮮」和李父就仕之地「和寧」,遣使請明太祖朱元璋裁定國號。朱元璋認為「朝鮮」是古名,而且「朝日鮮明」出處文雅,因此裁定朝鮮為新國名。
現在的朝鮮,是中國共產黨和蘇聯扶植的。
2、古代越南北部屬於百越中的雒越之地(又作駱越,是越南主體民族京族的祖先)。根據越南的神話傳說,越南最早的王朝是鴻龐氏。鴻龐氏首位君主祿續,是神農氏的後代,獲封為「涇陽王」,治理南方,號「赤鬼國」。涇陽王娶洞庭君龍王之女,生下貉龍君(名崇纜)。越南人稱貉龍君為「百越之祖」,而其長子則稱為「雄王」(又作駱王、雒王),繼承王位,建立「文郎國」,歷18代,共2000多年。因此越南人自稱是「雄王子孫」或「仙龍後代」。公元前257年,蜀國末代王子蜀泮率領其族民,滅文郎國,建立甌雒國,並自稱為安陽王。傳說中的文郎國和甌雒國是越南古代國家的雛形。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的公元前214年,派大軍越過嶺南佔領今日的廣西、廣東、福建,征服當地的百越諸部族,秦朝在這一帶大量移民,設立了三個郡,其中越南北部(即駱越)歸屬於象郡管理。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公元前203年,秦朝的南海尉趙佗自立為南越武王(後改稱「南越武帝」),首都在今廣州。越南中北部成為南越國的一部份。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並在越南北部和中部設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之後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里,今越南中北部一直是中國各朝代(漢朝、東吳、晉朝、南朝、隋朝、唐朝、南漢)的直屬領土,越南歷史上將這一時期稱為「北屬時期」或「郡縣時代」。
東漢末年(公元192年),今越南中部的占族人區連殺死漢朝的日南郡象林縣令,占據了原日南郡的部分地區,以婆羅門教為國教,建立林邑國(後稱占婆國),與東漢以順化為界。隋朝時被隋煬帝派兵滅國,置三郡,唐朝時復國,與中國以橫山為界。1190年至1220年,占婆被真臘佔領,後復國。
公元10世紀,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越南(當時叫安南)利用中國的四分五裂局面,擺脫了中國的控制。938年的「白藤江之戰」吳權擊敗中國南漢,939年稱王,史稱前吳王,建立吳朝,是越南脫離中國之始。但吳權只有稱王沒有建立國號,而且未能有效統治越南北部,直至968年丁朝建立,越南(交趾)才正式獨立。北屬時期之後的歷史,越南成為中國的藩屬國,並且仍未脫離中華文化影響,使用漢字,採用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建立了多個封建王朝。
968年,丁部領(丁先皇)以武力征服境內的割據勢力,建立國號大瞿越(丁朝),這是越南歷史上第一個正式國號,兩年後(970年)又自稱皇帝,定都華閭(今寧平省寧平),後來接受中國北宋宋太祖冊封為交趾郡王,宋朝皇帝承認越南是自治的藩屬國而不再是中國直接統轄的領土。980年,黎桓建立前黎朝,並擊退了侯仁寶率領的北宋軍隊的干涉。
11世紀後期,宋朝與越南李朝爆發宋越熙寧戰爭;13世紀中葉,越南陳朝曾擊退蒙古的進攻,中國元朝建立後,越南陳朝又曾兩次擊退元軍的進攻。戰後,陳朝遣使向中國元朝朝貢修好,以示臣服。15世紀明成祖永樂年間,越南陳朝君主遭外戚胡季犛篡位,中國明朝應陳朝遺臣的請求推翻了胡氏政權。明軍順勢佔領了越南,設郡縣、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再次進行了直接統治,即「安南屬明時期」。不過在明成祖死後數年,黎利發動藍山起義將明軍驅逐出越南,但承諾維持與明朝的宗藩關系之後,恢復了獨立,建立了後黎朝(1428年~1789年)。
1471年,後黎朝滅占婆國,疆土逐漸向南擴張。1527年,莫登庸篡奪後黎朝,建立莫朝。1531年後黎朝在鄭、阮兩大家族的支持下復辟,並占據南方,與莫朝對峙,越南開始進入了200多年的南北分裂時期。1592年,後黎朝滅莫朝,越南重新分裂,北部由鄭氏家族控制,南部則由阮氏家族控制,兩大家族不斷發生戰爭,史稱「鄭阮紛爭」。而名義上的共主——後黎朝皇帝則完全是傀儡,處於鄭氏控制之下。1698年,阮氏家族出兵吞並下高棉(今湄公河三角洲),奠定了當代越南的版圖。1771年,爆發西山起義,阮文惠三兄弟先後滅阮、鄭,統一全國,建立西山朝。後黎朝末代君主黎維祁逃往中國,請求清軍援助其復國。西山軍在1789年擊退了清朝干涉軍,後黎朝徹底滅亡。1802年,原阮氏家族的後代阮福映在法國支持下滅西山朝,建立阮朝(1802年~1945年)。次年阮福映遣使宗主國中國,請求改國號為「南越」,最終嘉慶皇帝下賜國號「越南」,並冊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這就是越南國名的由來。
19世紀中葉以後,法國開始侵略蠶食越南。後來清朝作為宗主國派兵抵抗,馮子材和劉永福所率黑旗軍等參戰。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清政府與法國簽訂《中法新約》,放棄了對越南的宗主權。另一方面,越南則淪為法國殖民地,阮朝名存實亡,法國的印度支那聯邦總督則駐扎西貢(1902年後改河內),對越南、寮國、柬埔寨進行殖民統治。
面對人民的苦難,愛國青年阮愛國(胡志明,1890年~1969年)於1911年6月5日離開祖國到海外尋求救國之道。他先後到法國、英國、美國和法屬非洲殖民地國家,接受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阮愛國得出一個真理:要解放全民族,使祖國獨立,就要進行革命解放運動;要進行革命解放運動,必須具有革命理論和新型革命組織的領導。
1930年2月3日,阮愛國在中國香港九龍召開會議,成立越南共產黨,黨的政治綱領提出的革命目標是,打倒法帝國主義和封建集團,使祖國完全獨立。1940年,日本法西斯入侵越南,在越南共產黨的領導下,越南人民掀起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革命高潮,最終取得了勝利。
越南人經過抗法、抗日的長期艱苦鬥爭,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於1945年8月「八月革命」取得勝利,日本法西斯被逐出越南,阮朝末代皇帝保大帝亦宣布退位。9月2日,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即後來的越南共產黨)在越南北方的河內宣布獨立,胡志明發表《獨立宣言》,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即「北越」)。同年9月,法國再次入侵越南,越南人民又進行了歷時9年的抗法戰爭。
1945年9月23日,法國殖民軍卷土重來,侵佔西貢。9月26日,胡志明致函號召南方同胞奮起抗戰,號召全國支援南方。中越兩國於1950年1月18日建交,還沒從內戰中恢復,經濟嚴重困難的新中國開始向越南無償提供了累計達幾千億人民幣的資金和幾百萬噸的物資。1945年,阮朝保大帝建立「越南帝國」。
1954年3月13日下午,奠邊府戰役打響。5月7日,戰役以輝煌的奠邊府大捷結束了,越南成功搗毀了法軍據點。越南取得「奠邊府大捷」後,1954年7月21日,有關結束越南、寮國、柬埔寨戰爭的印度支那問題的《日內瓦協議》得以簽署。《日內瓦協議》規定,越南以北緯17度為界,南北分治,北方由胡志明領導,南方由保大皇帝統治。1945年9月2日胡志明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
1955年7月17日,美國撕毀了《日內瓦協議》,取代法國在越南南方的地位,吳庭艷在美國支持下發動政變,廢黜保大帝,自己當了總統,建立越南共和國(即所謂「南越」)。
1961年,越南戰爭爆發,美國與韓國、菲律賓、泰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組成聯軍,介入了這場戰爭。中國出動軍方和大量民力、物資援越抗美。1973年1月27日《巴黎協定》簽訂,美國承認越南民主共和國在國際上的法律地位,退出越南戰爭,同年3月從越南南方(越南共和國)撤出全部軍隊及其同盟者軍隊和軍事人員。1975年5月,越南南方全部解放,越南共和國滅亡,抗美救國戰爭贏得徹底勝利。1976年4月選出統一的國會,1976年7月,越南南北宣布統一,國號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H. 成吉思汗的元朝失敗了,你知道他的後人建立了幾個國家嗎,現在還存在嗎
一、欽察汗國
16世紀,成吉思汗的長子·術赤的後裔·鴉片·漢建立了強大的希瓦·漢國。這個國家的統治者和貴族主要是蒙古人。這個國家也是由成吉思汗的子孫建立起來的強大政權。這個國家的壽命很長。1920年被蘇聯紅軍征服,建立了共和政權。
六、哈薩夫汗國
十五世紀中葉,成吉思汗的後裔帶領一部分游牧部落東移,建立了哈薩夫·肯國。這時也出現了新的民族哈薩克族。哈薩夫汗國在頭克汗消失後,國力逐漸衰退。最後很多國民在清朝的時候搬到了中國的新疆等地。哈薩夫汗國也漸漸出名了。
成吉思汗的後裔們也繼承了成吉思汗的才能和技能,相繼建立了許多國家政權,但是這些國家也沒有逃避過時間和歷史的考驗,消失在漫長的歷史中。
I. 元朝時期的波斯國是現在的哪裡
伊朗
波斯主要用來指明南伊朗的一片地區,從前以「Persis」和「Parsa」聞名。這兩個詞是指公元前1000年左右移居這個地區的印歐游牧民族的名字,最後他們被亞述人和迦勒底人所取代。最早提及「Parsa」發生在公元前844年亞述國王沙拉漫尼撒3世的史料中。波斯是眾多古代文明中發展程度較高的民族,但直到三世紀,這一文明才正式以波斯帝國的名號出現於歷史舞台。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波斯語: جمهوری اسلامی ایران,簡稱伊朗,1979年- ),1935年以前稱為波斯,位於亞洲西南部,屬中東國家,伊朗中北部緊靠裏海、南靠波斯灣和阿拉伯海。伊朗相鄰國家:東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東北部與土庫曼接壤,西北與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為鄰,西界土耳其和伊拉克。
J. 想了解一下元朝的祥細歷史
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統治者忽必烈(即元世祖)於1271年所建,1279年滅南宋,定都於大都(現北京市)。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除了蒙古人其它民族都是最低等,特別是漢人的命相當與一頭牛.錢穆等國學大師對把蒙古的黑暗統治叫做沒有制度的法術.章太炎認為蒙古統治時期應該為蠻夷史.
1.因為忽必烈汗本身尊崇漢族文化致使四大汗國與元朝本身脫離宗主國關系
請看:
"1252年,蒙哥命旭烈兀西征波斯等地。忽必烈即位後,命旭烈兀統領阿母河以西直至密昔兒(埃及)之境,建立汗國。其領土東起阿母河和印度河,西麵包括小亞細亞大部分地區,南抵波斯灣,北至高加索山。旭烈兀以蔑剌哈(今伊朗亞塞拜然馬臘格)為都城,設宰相掌管全國政務,任命了各省長官。
1265年,旭烈兀子阿八哈繼立,元朝賜他"輔國安民之寶"方印。阿八哈即位後,始定都於桃里寺(今伊朗亞塞拜然大不里土),以蔑剌哈為陪都。1284年,忽必烈遣孛羅丞相等出使伊利汗國,阿魯渾汗將他留在汗庭參議政事。
第七代伊利汗合贊統治時期,改奉伊斯蘭教為國教,國勢頗盛。1298年,合贊遣使入元朝,貢珠寶等物。" 權爭影響顯然亦未波及伊兒汗國. 更徨論因為忽必烈汗本身尊崇漢族文化致使其與元朝本身脫離宗主國關系
2.元朝為什麼定名為"元"?為什麼要以易經中「大哉乾元」的文義命名?為什麼不去用可蘭經某經中某文義命名? 滅了宋朝也可以建立華夏汗國, 為什麼要取名自易經?
直書的文字格式、授時歷,,在顯示元朝是中國歷史上其中一個朝代,元朝失敗的地方是統治手法的低劣,不及滿族精明。
3.等級制度大體是根據歸附蒙古征服者的時間先後建立的,先歸附者其政治、法律地位較高,後歸附者則較低。第3等級的漢人是指蒙古滅金以後獲得的人口,包括生活在這一區域里的漢人和普通的契丹與女真等人,第4等級的南人,主要指南宋滅亡以後生活在原南宋疆域內的漢人和其他民族的人民。事實上,4個等級中是存在著不同的集團的。例如,漢人地主同蒙古統治者的根本階級利益是一致的,而普通漢人同蒙古平民則共同處於同被統治的境地。
蒙古統治階級出身於游牧民族,自身對於中原的農耕文化,以及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並非在行。這就決定了蒙古統治階級在發展國家經濟與科學技術、文化藝術諸方面必須要完全依靠其它民族的智慧與勞動,而等級制度毫無疑問是與之不相適應的政治制度,按今天的話說就是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等級制度在元朝末期激起普通中國人的極大反抗。也許這是元朝最終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4.仁宗的"漢法"政治
武宗海山即位不滿四年,即在至大四年(1311)正月病死。三月,愛育黎拔力八達在大都即皇帝位,是為仁宗,蒙古號普顏篤汗。
仁宗曾隨李孟學習儒學,倚重漢人文臣。即位後,革除武宗舊政,力行"漢法"。武宗死後,仁宗不待正式即位,即在正月間廢尚書省,並以"變亂舊章,流毒百姓"的罪名,拘捕脫虎脫、三寶奴、樂實等處死。各地行尚書省仍恢復為行中書省。
仁宗即位不久,即下詔罷廢至大銀鈔及銅錢。民間行使者至行用庫倒換。依舊印造中統鈔及至元鈔。凡官司出納,一準中統鈔數。同時派官焚毀至大鈔。 仁宗通過對孔孟的崇奉,表明以儒家的綱常之道作為統治思想。漢人儒士被任用,儒學在元朝得到重視。
1313年(皇慶二年)下詔正式實行科舉。自1314年八月,各州縣推舉年在二十五歲以上的舉人(參加考試的文士)經鄉試後,次年二月在禮部會試,然後御試。以後,科場每三年開試一次。蒙古、色目人與漢人、南人分別考試出榜。科舉實行後,在政治上多少滿足漢人地主要求廣開仕途的願望,也使漢文化在蒙古、色目人中進一步傳播。
二。基因論
從遺傳學和人類學的角度來看,漢族、蒙古族、藏族,甚至包括北美印第安人,他們的祖先都是一個,蒙古利亞人!這個蒙古利亞人的名詞是西方人類學上的專業術語,它並不就是現先在的蒙古人。這個蒙古利亞人的祖先到底是北京的周口店猿人還是遠在西伯利亞的還未發現的蒙古猿人,目前無從考證。
三。地域論
當《尚書》上出現「中國」時,僅僅是西周人們對自己所居關中、河洛地區的稱呼。如果以哪個時候的地域為標准,中國除了被元朝滅亡外,還被秦,隋,唐等等滅亡很多次了。這樣的結論顯然是錯的。「中國」一詞所指范圍,隨著時代的推移而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的擴展過程。到東周時,周的附屬地區也可以稱為「中國」了,「中國」的涵義擴展到包括各大小諸侯國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而隨著各諸侯國疆域的膨脹,「中國」成了列國全境的稱號。秦漢以來,又把不屬黃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權統轄范圍之內的地區都稱為「中國」,「中國」一名終於成為我國的通用名號。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則成了專指我們國家全部領土的專用名詞。
四。道德論
首先糾正一個概念,元朝是包括蒙古和中原,面積約1200 ,少於清朝的最大面積1300-1400. 元朝不同於蒙古帝國,蒙古帝國有四大漢,元朝是其中之一,四大漢相互戰爭,激烈而殘酷的內斗是元朝短命(~100年)的主要原因.元朝屬於中國的一個朝代,中國人當然可以自豪. 戰爭沒有正義和道德這一說,如今的美國的伊拉克戰爭是正義的?中國不允許英國販賣鴉片搞慢性種族滅絕,導致鴉片戰爭,這么無恥的戰爭,你見過英國人懺悔了么?香港回歸的時候,英國人是心甘情願的么? 戰爭就是戰爭,把道德這類因素參和在裡面,是不適當的。
五。首都論:元朝為什麼用中國的地方做首都?大可繼續在和林,撒馬爾罕在地理上更加是帝國的中心。日本敢放棄東京來北京定都嗎? 元朝的首都定在大都(現在的北京)所以元朝是中國的元朝,因為看朝代的主要標志是其首都的位置,而不是民族,再說,蒙古族也是我國的一個民族之一,所以元朝是我國的元朝.美國如果按民族來說那它應該的算是英,法,西班牙等國的一部分了,因為美利堅民族的主要的統治者是那些國家的移民,而不是本土的印地安人,但因為其首都在北美的美國土地上,所以才稱為獨立的美國.
下面看看當時的明朝官方和中原漢族知識界的主流對元朝和元朝帝王看法,元朝是前代正統王朝,元朝帝王是前代正統帝王真命天子,而不是侵略殖民,特別請注意「太祖本紀」末尾稱成吉思汗「滅國四十」,從行文口氣看,根本沒有把「滅國」行為作為嚴重侵略罪行加以指責的意思,反倒贊賞。這反映了當時人的觀念,研究歷史不能拿現代人的觀念生搬硬套。此外,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王獻之《鴨頭貼》末尾有明朝著名官僚書畫家董其昌題跋。其中對元朝帝王的稱呼完全是按照中國傳統的對前朝正統帝王的規格,稱「元文宗」。
《中國民族史》這樣評價說
首先,蒙古族、發展、進步及其壯大在這個時代,是一種新興力量的代表。他們後來壯大到其力量不僅可以征服全國,而且其能力可以治理全國長達近100年或近300年之久。長期以來,傳統觀點總是強調蒙古的軍事力量極其強大的超凡作用,其實,正如古人所說:「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
軍事力量可以奪取戰爭的暫時勝利,但要治理一個國家卻要靠政治、經濟、文化及軍事各方面的綜合實力及其統治者的治理能力。蒙古族原來處於分散部落狀態,大約公元7世紀至10世紀,開始逐步出現了階級分化。至12世紀,蒙占社會實現了向封建制的過渡。鐵木真(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於公元1206年建立起蒙古汗國時,它已經是一個封建制國家。但其經濟結構中領主經濟是經濟的主要形態。到1279年蒙古統一中國以後,它迅速吸收了先進的漢族文化,同時也吸收了其它許多少數民族文化中的精華,溶於治理國家的政制之中。
蒙古族作為統治民族,它不僅本身的畜牧業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和繁榮,而且全國尤其是華北、西北地區的畜牧業都得到較大的發展。在北方,「數什年來……羊牛馬駝之屬,射獵貿易之利,自金山,稱海沿邊諸塞,蒙被涵煦,咸安樂富庶」。西北地區的牲畜「昌盛逾前」,他的農業生產亦得到很大發展,南糧北運,東南地區每年向北方運去大量糧食,公元1283年運會只有4萬石,1329年增加到350多萬石,1293年京師糧倉皆滿,糧食無處儲存,1294年「以京哉所儲充足,詔止運三十萬石」,可見其糧食之豐足。手工業也有很大發展,紡織品大量外銷印度等國。他們創立了蒙古文字,撰寫了《元朝秘史》和脫脫等編纂的宋、遼、金三史等巨著,這些事實說明,蒙古族為主的元王朝把社會生產力往前推進了一大步,經濟、文化部達到相當繁榮的程度,所以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他的名著《游記》中對元朝時的中國大加贊許和高度評價。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軍攻陷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俘虜5歲的宋恭帝及謝太後。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了南宋最後的兵力,陸秀夫背著8歲的小皇帝宋幼主趙昺投海而死,南宋滅亡。元朝遂佔領全中國。
之後,元軍曾入侵周邊一些地區,如越南和日本等,其中以入侵日本的戰爭最為著名,通常認為台風(日本人稱之為「神風」)是造成失敗的最大原因。
元朝中期
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並對孔子的家族、弟子等加封了種種稱號。
延佑二年(1315年),元仁宗下令恢復科舉制度,將儒家學說中的程朱理學定為考試的主要內容。從此程朱理學成為元朝(以及其後的朝代)的官方思想。
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下令編成並頒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條。
至正三年(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遼史、金史、宋史三史,至1345年修成。
元朝的官方語言是什麼?
元代的官方語言是蒙古語。官吏普遍不懂當時的漢語,這也就成就了一批衙門里的翻譯官。
在漢人的所有北方鄰居和征服者當中,蒙古人受定居文明的影響最小,不管在中國還是在歐亞大陸的其他地方,他們與定居民族接觸時都是如此。
在中國,他們幾乎沒有表現出契丹人那樣的對精英文化的適應,更沒有表現出女真人那樣的全面漢化。這使得他們在某些方面是強大的,但也使他們更加依靠色目人的幫助來使自己與其漢人屬民溝通,執行日常管理工作。在成吉思汗以後的將近一個世紀中,很少有蒙古官員學習說漢語,學習讀寫的就更少了,雖然在元朝末年學習的人數有所增加,但元末在中國做官的蒙古人和色目人仍有人不識漢字。元仁宗(1311—1320 年在位)以後的四個蒙古皇帝中有三個懂一些漢文,但並沒有成為他們人民的榜。對蒙古文化的自信和對草原生活價值觀的深深依戀,導致他們遠離漢文明的誘惑,而並非他們缺乏學習的能力。
色目人,也就是西亞人,他們的社會地位很高,在行政管理上受到充分任用;蒙古人信任他們,知道他們為了保住在中國的地位就要完全依賴他們的主人。取得財富的足夠機會並沒使色目人獨立,他們的處境也是困難的。
一方面,為了使主人滿意,他們必須完成分配的任務;另一方面,為了完成任務,他們必須學會怎樣在中國社會中運轉自如。他們是真正的中間人,總是需要與他們的上級和下級打交道,在二者的文化之間轉換。他們中很多人都懂多種語言,可是在他們的蒙古主人和漢人屬民中,懂幾種語言的人卻十分稀少。比如,戶部的一位畏兀兒官員,在朝廷要使用蒙古語,在衙門或是社交場合與他的色目人同事交談時,或許用波斯語或者阿爾泰語系的另一語言,他還會發現,如果他能讀漢文公文,或至少能直接與他屬下的書吏交談,那一定是最有用的。這後一種情形在13 世紀時還不普遍,但到14 世紀已經變得很正常了。
元朝滅亡
元朝後期,統治者不斷向人民收取各種賦稅,人民被壓迫更為嚴重,民族矛盾的極端激化終於引發了漢族和各被征服民族的反抗。早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發生了河南趙丑廝、郭菩薩領導的起義。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發生的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揭開了元朝滅亡的序幕。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統一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開始北伐,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的協助下,於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順帝北逃,元朝的統治結束。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稱帝,建立了明朝。以後,在漠北的元君臣仍沿用大元國號,史稱北元。北元於1388年天光帝被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爾襲殺後(一說1402年鬼力赤即位後)去國號。
元朝疆域
元朝統一全國後的疆域是:北到蒙古、西伯利亞,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雲南,西北至今新疆東部,東北至外興安嶺、鄂霍次克海,總面積約1200萬平方千米。
全國劃分為中書省和11個行中書省,以及總制院(1288年更名為宣政院)所管轄的吐蕃地區。
中央機構
中書省,領六部,主持全國政務。
樞密院,執掌軍事。
御史台,負責督察。
地方行政機構
行省,行省是朝廷委派重臣到各地署事,行使中書省職權的簡稱
軍事機構
宿衛軍隊,由皇帝或親信大臣直接節制。擔任京城(大都和上都)防衛的軍隊是侍衛親軍。
三十餘衛,衛設都指揮使或率使,隸屬於樞密院。
鎮戍軍,負責鎮守全國各地。軍隊有蒙古軍、探馬赤軍、漢軍、新附軍等。
帝王年表
大蒙古國 廟號 謚號 汗號 姓名 統治時間 年號
太祖 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成吉思汗 孛兒只斤鐵木真 1206年-1227年 無
睿宗(元世祖追尊)監國 景襄皇帝 也可那顏 孛兒只斤拖雷 攝政 1227年-1229年 無
太宗 英文皇帝 窩闊台汗 孛兒只斤窩闊台 1229年-1241年 無
稱制
昭慈皇後
? 乃馬真脫列哥那 攝政 1241年-1246年 無
定宗 簡平皇帝 貴由汗 孛兒只斤貴由 1246年-1248年 無
稱制
欽淑皇後
? 斡兀立海迷失 攝政 1248年-1251年 無
憲宗 桓肅皇帝 蒙哥汗 孛兒只斤蒙哥 1251年-1259年 無
元朝 1271年-1368年 廟號 謚號 汗號 姓名 統治時間 年號
世祖 聖德神功文武皇帝 薛禪汗 孛兒只斤忽必烈 1260年-
1294年 中統
1260年-1264年
至元
1264年-1294年
成宗 欽明廣孝皇帝 完澤篤汗 孛兒只斤鐵穆耳 1295年-
1307年 元貞
1295年-1297年
大德
1297年-1307年
武宗 仁惠宣孝皇帝 曲律汗 孛兒只斤海山 1308年-
1311年 至大
1308年-1311年
仁宗 聖文欽孝皇帝 普顏篤汗 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
八達 1312年-
1320年 皇慶
1312年-1313年
延佑
1314年-1320年
英宗 睿聖文孝皇帝 格堅汗 孛兒只斤碩德八剌 1321年-
1323年 至治
1321年-1323年
無 (泰定帝) 葉順鐵木耳 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 1324年-
1328年 泰定
1324年-1328年
致和
1328年
無 (天順帝) 阿里加巴 孛兒只斤阿刺吉八 1328年 天順
1328年
文宗 聖明元孝皇帝 札牙篤汗 孛兒只斤圖帖睦爾 1328年-
1329年
1329年-
1332年
天歷
1328年-1330年
至順
1330年-1332年
明宗 翼獻景孝皇帝 和西拉古圖土 孛兒只斤和世琜 1329年 無 1329年
寧宗 沖聖嗣孝皇帝 宜林奇葆 孛兒只斤懿璘質班 1332年 至順
1332年
惠宗 順帝 圖干鐵木耳 孛兒只斤妥歡貼睦爾 1333年-
1368年 至順
1333年
元統
1333年-1335年
至元
1335年-1340年
至正
1341年-1370年
北元(1368年元朝滅亡後)1368年-14世紀末或15世紀初 廟號 謚號 汗號 姓名 統治時間 年號
惠宗 順帝 圖干鐵木耳 孛兒只斤妥歡鐵木兒 1368年-1370年 至正 1341年-1370年
昭宗 和孝皇帝 閉里可圖汗 孛兒只斤愛猷識理答臘 1370年-1378年 宣光 1371年-1378年
平宗 寧孝皇帝 烏薩哈汗 孛兒只斤脫古思鐵木兒 1378年-1388年 天光 1378年-13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