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伊朗革命後世俗化了
1928年,新軍首領里薩•汗發動政變,建立了實行軍事專制的巴列維王朝,伊朗的局勢才逐漸趨於穩定。隨後巴列維政府開始採掘開發石油資源。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這里參與開發石油的英國石油公司懷疑巴列維國王與德國暗中勾結,於是策劃政變,強迫他退位,把他的小兒子巴列維二世推上國王寶座。二戰結束後,美國代替應該成為伊朗的幕後操作者,1953年,剛成立不久的美國中央情報局在保全巴列維二世的王位斗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當時深得民心的伊朗民族主義領袖,首相穆沙迪克欲策劃推翻巴列維二世,實現油田國有化。而中央情報局適時在伊朗發起針對蘇聯和它的盟友的秘密戰爭。20世紀50年代初期,西方對中東的石油依賴日漸增加,美國擔心像穆沙迪克這樣的激進領袖會切斷石油供給或者大肆提價,於是中央情報局在伊朗的工作重心放在保住這個不受歡迎的國王的權位上,鞏固維護他的聲望,使他成為西方和美國的傀儡。
巴列維二世是堅定的現代主義者,1963年,他宣布實行「白色革命」,意為與「紅色革命」相對的「不流血的革命」。開始把伊朗由一個農業大國轉變成一個城市工業化國家,並且在伊朗建立起現代化農場。他相信,他正在進行的是把伊朗從數百年的落後狀況中解救出來,推動伊朗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偉大壯舉。在《白色革命》一書的前言中,巴列維二世進行如下闡釋:「導致這場革命的根本思想是:權力應歸全民,而不得為少數人所壟斷。」「我們需要進行一場深刻的,根本性的革命,一舉結束一切社會對立和導致不公正,壓迫和剝削的因素,消除一切妨礙前進,助長落後的反動勢力,指出建設新社會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變革初期,包含六項革新內容的白色革命中,最有成效的是「農業和土地制度的改革」。1962年伊朗政府公布的土地改革規定個人佔有的土地不得超過規定數量,多餘的土地必須出售給土地改革局。到1975年土改結束為止,全國有近200萬農民獲益,92%的農民有自己的耕地。巴列維的改革使伊朗短短幾年經濟突飛猛進,使伊朗人民迅速脫貧致富,國力顯著增長(此處不舉數據支持)。日新月異的發展,使伊朗人民樂觀估計:「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再過10年或者12年,伊朗將趕上歐洲主要國家的現有生活水平。25年內,在工業基礎和繁榮方面達到相當於世界上最先進國家的水平。」
20世紀60年代早期,穆斯林教長老批評國王統治腐敗墮落,違背伊斯蘭教義,由此遭到國王的打壓,阿亞圖拉•霍梅尼起初被流放到鄰國伊拉克,後被送去了法國(導火索)。石油換取的財富購買來自美國和歐洲的最新武器裝備,從而建立龐大軍隊。王室家族的腐化墮落,上層人士強烈不滿,下層人民依舊貧困的生活,都表明白色革命並沒有如期望中那樣使巴列維二世王位更加鞏固。
白色革命帶來的重要後果是失業問題。新的農業技術只是把少數的農民留在了土地上,多數的伊朗人特別是年輕人,從祖傳的土地上被驅趕出去,到正在發展階段的城市另謀出路,然而,等待他們的卻是失業和貧困。盡管伊朗的土地下埋藏著豐富的石油,但是國王卻拒絕給予千千萬萬的因石油而失去土地的農民和城市貧民適當的經濟補貼,引起民眾普遍不滿。到1978年伊朗局勢已如江河日下,國王的政權搖搖欲墜。於1979年1月16日國王離開伊朗,國王退位後兩個星期,阿亞圖拉•霍梅尼重回德黑蘭,建立伊斯蘭共和國。
「白色革命」算不上是一場力圖扭轉乾坤,使人民思想脫胎換骨的革命。正如恩格斯說的「那些大吹大擂自稱於革命的人,總是在第二天就不知所為,現實中的革命和他們心目中想像的革命往往截然不同」。巴列維二世變革的時候一定也有著富國強民的夢想,數量龐大的文盲,宗教勢力的對抗,背後的美國和西方的交涉,一定也使他對前路有過懷疑和不安。改革本意雖好也確實不是無功而返,只是我相信巴列維可以做的更好。革命里有大義凜然的英雄,有貪生怕死的懦夫,有驚天動地的場面,有振奮人心的口號,那些不能忘卻的歷史,深深影響世界的今天和未來。致敬每一場革命!!!
② 當年伊朗為何放棄世俗化,而非要選擇政教合一呢
從世界歷史來看,對於國家來說,最大的發展和邏輯,其實就是不斷強大國家,富裕百姓,這是根本的職責。所以只要是能夠強大國家,只要是能夠富裕百姓的道路,都是好的道路。這一點那是毋庸置疑的 ,這也是世界各國不斷探索自己的發展道路的主要原因了,而且一旦探索好,必然堅持發展下去。但是這個也有例外,最典型就是伊朗,伊朗其實探索出了強國富民的道路,最終卻放棄了。為此,很多人其實不明白了,當年伊朗為何拋棄世俗化,而非要選擇政教合一呢?根本原因只有一條。
對於教士階層來說,要想恢復自己的地位,世俗化那是絕對不行的,只有政教合一才能保證教士的地位和財富,這是核心。所以當年伊朗為何放棄世俗化,而非要選擇政教合一,其實就是教士的私利,教士為了奪取權力和財富,而不顧國家發展的結果,這才是根本原因。
③ 伊朗為什麼成了伊斯蘭國家
薩珊王朝(224年-651年)
224年安息帝國的一個地方總督的兒子阿爾達希爾一世由於擴張地方勢力而和帝國開始戰爭。經過兩年的戰爭,推翻安息帝國並殺死國王,於226年正式建立薩珊王朝,首都泰西封。薩珊王朝因阿達希爾的祖父而命名。波斯自阿契美尼德帝國之後再次統一,被認為是第二個波斯帝國。薩珊帝國多次與羅馬帝國開戰,曾俘虜過一個羅馬的皇帝。
薩珊帝國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帝國,以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全體人民分為教士、軍人、文人、和平民四等。基督教中天主教被迫害,景教則得以發展。
由於對東羅馬帝國的連年征戰,薩珊帝國對臣民橫征暴斂,同時加強對宗教的控制,造成暴亂迭起,在629年和642年,兩任皇帝遇刺,又受到崛起中的阿拉伯帝國的攻擊,帝國終於崩潰。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和波斯間的友好往來較頻繁,《魏書》記載,波斯使臣來中國交聘達數十次之多,給北魏皇帝帶來的各種禮品,有珍物、馴象等。1970年,在甘肅張掖大佛寺出土了六枚波斯薩珊王朝銀幣。帝國在632年起始被阿拉伯軍隊攻擊,在651年滅亡後,薩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兒子俾路斯曾逃到唐朝中國,請求唐高宗救兵抗擊阿拉伯入侵,唐朝護送其返回今阿富汗錫斯坦一帶於661年建立波斯督護府,但到663年終為阿拉伯所滅
637年,阿拉伯帝國的穆斯林軍在卡迪西亞戰役打敗波斯薩珊王朝的軍隊,攻佔其首都泰西封,開始了伊斯蘭對波斯的征服,同時也終結了波斯地區的瑣羅亞斯德教文化。
④ 中東有24個國家,為何只有伊朗走向了政教合一
伊朗走向政教一是因為伊朗發展太快,在發展過程中權貴階層得到了大量利益引發了巨大的貧富,導致貧民對政府的不滿,使得伊斯蘭教眾找到可乘之機,掀起了一場針對政府的革命,這才導致伊朗走向政教合一。
綜合來看,伊朗走向政教合一隻是因為伊朗自身的發展問題,伊朗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忽略了人民大眾的想法,沒有關注人民的生活,也忽略了國家內部的隱患,這才被伊斯蘭教徒推翻政權,使伊朗政教合一。
⑤ 為什麼伊朗人越來越世俗化而其他伊斯蘭國家卻越
這是波斯的民族性格決定的。
在中東伊斯蘭世界,波斯女人是出了名的強勢,敢於挑戰一切不合理制度。
別忘了,以前波斯帝國遠征歐洲時,薛西斯大帝麾下最著名的「不死軍」,就是由清一色的波斯本國女性組成,殺得斯巴達和其它希臘國家聞風喪膽。
隨著國際制裁的解除,伊朗女性的女權意識在覺醒,越來越世俗化就不奇怪了。
⑥ 伊朗的政教合一是怎麼來的,是百姓的選擇還是誰的選擇
我覺得伊朗也比較神奇,人家的國家都是不斷的發展進步,從那些舊政權變成了新的政權,變得更加的民主。而伊朗卻恰恰相反,他本來可以成為發達國家,但是後來卻走上了政教合一的道路。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在教士的教唆和指揮下,伊朗有大批的男性穆斯林發動了政變取得了政權。而他們之所以選擇政教合一很簡單,因為他們不想被世俗化,如果世俗化的話,自己就要被殺死,只有不世俗化,他們才能夠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還有就是家庭的破壞,男人群體的失落。世俗化的伊朗也開啟了西方的價值觀,男女平等,一夫一妻。這個使得那些一夫多妻的男性群體,也非常的失落。尤其是那些中下層的男性,可能連妻子都沒有。所以他們不願意自己的權力失去,所以他們也成為社會不穩定力量。正是因為傳教士和那些男的穆斯林最終才導致本來可以成為發達國家的伊朗變成現在的這個樣子。
⑦ 伊朗是如何伊斯蘭化的阿拉伯人是如何用伊斯蘭取代拜火教的,他們採取了哪些措施
伊朗被ysl侵佔後拜火教受到嚴酷迫害才消退的,信奉ysl教的塞爾柱突厥、伊爾汗國、薩法維王朝、愷加王朝都對拜火教嚴厲打擊和政策性歧視。比如,拜火教徒不能穿新衣服,也不能穿白衣服。
⑧ 同是中東國家的伊朗與土耳其,為何都要致力於讓自已國家伊斯蘭化
伊朗和土耳其都致力於伊斯蘭教,這主要是因為伊朗和土耳其都想統領中東,而中東地區的大部分國家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像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塔和孟加拉國等等都是這樣,中國可以說是伊斯蘭的世界,那麼想要統治一個這樣的世界勢必是要伊斯蘭化的,因為想要統治一個地區,就是要有相同的信仰和價值觀,這才會使人信服。
伊朗和土耳其都可以說是中東地區比較強的國家了,但是我個人覺得伊朗要比土耳其的政策更加穩定,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政策也是會讓這個國家走得更加長遠的。
⑨ 伊朗這個國家為何要放棄波斯文化而改信伊斯蘭教呢
波斯是公元前這個時期的一個大帝國,但是它僅僅留下了一個建築文明,幸運的是這個建築物里包含了許多當時的文化,工藝等等,保留在了伊朗這個國家。所以,當“波斯文化”讓這個詞被提起的時候,我想很多人都會想起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它就是'伊朗'。
就是因為上述的這一些原因,導致了伊朗這個國家從此改信伊斯蘭教。
⑩ 有著輝煌歷史的伊朗,都是怎樣一步步伊斯蘭化的
發生於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大帝入侵伊朗,阿契美尼德王朝覆滅。由於施行了與居魯士相似的寬松統治,亞歷山大大帝曾一度鞏固了他對伊朗高原的佔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