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你覺得最好的伊朗電影是哪一部
是伊朗的那部《小鞋子》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為自己沒有鞋子而煩惱過呢?相信大家應該都沒有吧,但是有些貧窮的地方,一雙鞋子也很重要。今天小給大家來介紹一個關於雙鞋子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小黑。小黑是一名懂事的小男孩,因為家境貧寒,他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幫助家人做能及的事情,這天,小黑從鞋匠那裡拿回了滿是補丁的鞋子,這是妹妹唯一的一雙鞋子,小黑小心的將鞋子包好,然後又去了便利店,還要買些土豆,當作一家人的飯菜。
就在小黑買菜的時候,妹妹的鞋子卻被別人拿走了,小黑並不知道,拿走鞋子的是那個撿破爛的老頭,原來老頭把他妹妹的鞋子當做破爛收走了,小黑卻以為在雜物箱底下,於是使勁往下摸,卻不小心弄壞了店家的蔬菜,遭到店家呵斥。
不過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的父親剛為他們買了兩雙新鞋子,也許這就是平凡日子中的驚喜與幸福吧。
到這里,整部電影就結束了,這部電影反映了貧苦人們的小幸福,平凡而又感人,值得一看。
Ⅱ 想多加了解伊朗,有哪些伊朗電影值得觀看
戈達爾說過:電影始於格里菲斯,止於阿巴斯。
阿巴斯•基阿羅斯塔米出生於伊朗首都德黑蘭,這位電影大師以一己之力讓伊朗電影被世界所熟知。
2017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有幸在大熒幕上看到了阿巴斯的所有作品。今天給大家推薦5部他的代表作,讓大家對伊朗電影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豆瓣評分8.5分,這部電影是半劇情半紀錄的形式,非常能體現阿巴斯的風格。
虛實之間,表現了一個狂熱影迷的行騙歷程。
當然,伊朗並不只有阿巴斯的電影,但阿巴斯對伊朗電影的影響和貢獻無疑是最大的,這可以在紀錄片《與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的76分15秒》中看到。
其他經典的伊朗影片還有:《一次別離》《小鞋子》《推銷員》《黑板》《面紗之後》《魔毯》《生命的圓圈》等等。
Ⅲ 有哪些推薦的伊朗電影
1,《籌款風波》
《籌款風波》是莫斯塔法·塔吉扎德赫執導的伊朗影片,由Bahram Radan、薩蕾·巴亞特主演,於2017年6月17日在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映。2017年6月,該片獲得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2,《德黑蘭:愛之城》
《德黑蘭:愛之城》是阿里·賈比爾安薩里執導的劇情電影,弗魯格·凱哲貝格里、貝納茲·賈法里等參演,於2018年10月14日上映。
該片講述了三個人近中年、對生活感到幻滅的都市男女,各自渴望著能在這個從未真正接納自己的城市中尋找到愛情的故事。
3,《計程車》
《計程車》是由Jafar Panahi Film Proctions 出品,於2015年02月06日上映的一部紀錄片。由賈法·帕納西執導並主演。
影片講述了一輛黃色計程車行駛在德黑蘭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各種各樣的乘客坐上車,每人都直率坦白地回答了司機的各種問題。
4,《推銷員》
《推銷員》是由阿斯哈·法哈蒂執導,沙哈布·侯賽尼、塔蘭涅·阿里多斯蒂主演的伊朗電影,於2016年5月21日在戛納電影節首映。該片講述一對年輕夫婦因故搬家到新公寓,但一場與前房客有關的事故卻將他們的生活攪得天翻地覆的故事。
5,《背馬鞍的男孩》
《背馬鞍的男孩》是2008年上映的伊朗劇情類電影,講述了一個男孩花錢僱傭另一個窮男孩為他到處駝東西的故事。
Ⅳ 伊朗和印度電影特點
伊朗電影最大的特點是紀實性。大多啟用非職業演員,露天拍攝,自然光照,不矯情,不雕琢,真實得像生活本身,不掩飾生活的陰暗與悲傷。我們在看電影時好像不是在看電影,而是親臨伊朗社會本身。其次是開放式的結尾。伊朗電影不是那種封閉式的大團圓結局,也不把結論告訴觀眾,而是留下思考想像的餘地,令觀眾去建構銀幕外的現實。如《生命在繼續》中的汽車沖上山坡,《天堂的顏色》中莫曼那隻被陽光沐浴成金黃色的手,《當我成為女人時》中的老太太坐在婚床上向波濤洶涌的大海駛去。尤其是《橄欖樹下的愛情》最後胡笙追趕塔荷,穿過橄欖樹林,翻過山坳,奔走在遠處青蔥的田野上。在長達四分多鍾的長鏡頭(從全景到大遠景)中,只看見一前一後兩個白點漸漸靠近,合為一起,激越而浪漫的音樂聲響起。但突然後面那個白點卻折身返回,而且不走正路,長焦鏡頭那麼耐心地緊跟著他,我們不知道胡笙是得到滿意的回答還是失望而歸。
當代伊朗電影以其獨特的影像風格而獨樹一幟。在世風喧囂浮躁,在我們的感官被充滿暴力、色情的電影刺激得遲鈍麻木的今天,伊朗電影卻返璞歸真,以近乎手工作坊式的製作,以清新質朴、恬淡溫暖又充滿哲理的影像風格,以友誼、寬容、愛、和睦相處這些久違的主題重新撥動我們的心弦。它的興起印證了一句名言: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
印度電影之所以多傳奇性質的題材和載歌載舞的表現形式,是因為印度人收入水平低下,電影是他們唯一的消遣方式,是他們擺脫生活重壓尋求心靈慰籍的工具。印度各地影院林立,票價極其便宜,在大城市裡一般是1—2美元,而在許多農村地區只有10美分。電影在印度是窮人都能夠承擔得起的大眾化的消費。在許多電影里那些傳奇故事,有浪漫的愛情而沒有現實的殘酷,有歌舞昇平的幻像而沒有追求生存的競爭,為普通大眾帶來的娛樂,也帶來了暫時的逃避之所。
而且,印度是個教育水平尚且落後的國家,民眾接受和理解的能力較為欠缺。電影里多採用歌舞的表現形式與印度人的日常生活經驗接近,因此更容易為普通大眾所理解和接受。不象中國也不象許多西方國家,歌舞只是節慶或娛樂的形式,在印度,歌舞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印度人隨時隨地都以唱歌跳舞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情緒。然而,諸如西方大片《芝加哥》這類的歌舞片在印度是沒有市場的,因為它純粹地是表達歌舞的藝術魅力。印度電影則用歌舞表達情節和人物情感,歌舞的藝術魅力在這里不是終極目的,而只是用以表達情節的一種手段。
Ⅳ 電影 靜謐的夜 講的是什麼
如果你知道有一位導演曾經憑借其作品連續三年獲得九項柏林電影節大獎,如果你也知道有一位導演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就奠定了伊朗當代電影的影像風格和現實內涵以至於像阿巴斯和馬克馬爾巴夫等眾多追隨者都深受其影響的話,索拉布·薩哈迪·薩勒斯(Sohrab Shahid Saless,1944-1998)這個名字你應該不會陌生,他是伊朗影史上最重要也是最具傳奇色彩的一位電影大師,他曾因政治迫害而逃離祖國,年僅54歲就客死他鄉,但他在伊朗所留下的兩部影片卻成為了後來以阿巴斯和馬克馬爾巴夫為主導的伊朗藝術電影的範本和基石。
《靜謐的生活》是「生命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也是史上十五部最佳伊朗電影之一,它在當年橫掃柏林影展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五項大獎,卻至今從未在伊朗本土上映過,也許是過於嚴苛的環境吧,在伊朗這個政治和宗教佔主導地位的國家裡,像《靜謐的生活》這樣以悲觀的論調無情批判腐朽政權的作品的命運必然如此。影片講述一個辛勤工作了三十年的鐵道管理員,與妻子住在離道口不遠的小屋裡,他們的食物和生活用品完全依靠每周一次的運貨車。老人看管的是一段很偏僻的鐵軌,遠離市區,附近荒無人煙,伴隨他的只有火車經過時短暫的喧囂和護攔升起又放下的嘎吱聲,而他的老伴總呆在小屋裡織著毛毯,以賣些錢貼補家用。三十年的光陰早已使他們習慣了孤獨的生活,而遠離人群太久也使他們的思維有點麻木,甚至連參軍許久未見的兒子回家探望時,他們也沒有表現出過多的激動。
因為整天下雨,老人很害怕鐵軌會被水沖壞,到那時他將無事可做,然而讓他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卻不是天氣,而是一封退休通知信,信中寫到政府很滿意他多年的工作表現,現在他可以光榮退休去享受自己餘下的時光了。老人一瞬間感到迷茫,他不敢相信幾十年固守的生活就這樣被突然終結了,而他離開這間小屋後將無家可歸,思維的空白和對未來的恐懼讓他徹夜未眠。第二天,政府新派來的年青鐵道員來接替老人的工作,老人卻把他關在了門外。老人聽從了老伴的建議第一次來到城裡,打算找上級反映困難,然而管事的單位卻互相推諉,最後還是那句打發人的「God bless you. Take you letter and go.」。無奈老人只有回到家中,收拾好一切離開了這間生活了半輩子的小屋,臨走時他望瞭望牆上的鏡子,裡面是一張曾經年輕現在卻滿是皺紋的臉。。。
也許每個人看過這部影片後都會想到一個問題:生活的意義是什麼?一個默默獻出了三十年歲月的老鐵道員,與妻子一起守望在偏僻的道口,他燃盡了自己的熱情和價值,也習慣了一成不變的生活方式,早晚兩次鐵路巡查,定時的鬧鍾,一杯茶水,幾塊麵包和自製的煙卷,這就是他工作的全部,也是他生活的全部。他很少說話,因為幾乎沒有人聽到他的聲音;他的記憶力也不好,總忘記告訴貨車司機下次多帶些茶和糖。如果沒有那份退休通告,他會一直這樣生存下去直到離開這個世界,因為他已經失去了重新選擇的機會,生活的意義早已化成一列列急弛而過的火車存留在他的生命之中,所以當他突然得知自己必須離開時,他會感到茫然和不安。那份通知不僅僅是對他工作的終結,也宣告著他生活的終結,他不知道應該怎麼辦,只有口裡不停地念叨著「I've been dismissed...」
孤獨的鐵軌就是他的唯一,離開了它他將失去最根本的動力,他所需要的並不是一張充滿贊美之詞的紙,而是對未來生活的目標和保障。但這樣的願望在當時的伊朗社會中也是難以達到的,因為每個人都正在經歷著自我生存的危機,沒有時間去關心其他人,也許對他來說小屋就是最好的歸宿吧,但悲哀的是,他面對的又一個無法選擇的改變。。。我不能說這樣的生活是否有意義,因為在我看來生活的意義在每個生命階段都是不同的,你只有去盡力追趕它而無法去限定它,但我也明白一個人幾十年堅持做一件事很難得,就像那些孤獨行走在偏遠山區的郵差,他們也和老鐵道員一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默默地工作著,雖然最初的熱情也會被時間磨礪成一種習慣,但那的確是有過價值的,然而當多年以後他們要面對同樣的抉擇時,他們會不會感到相似的無奈呢?
令我感動的是老鐵道員的老伴,只有她在默默地支撐著丈夫,每當他回到小屋,她會為他倒上一杯茶,端上食物,雖然兩人之間的話語依舊很少,但早已心領神會。當老人得到通知呆坐在那不知所措的時候,是她走上前接過了他手中的袋子,並告訴他「Go and complain, say you've got nowhere to live.」,很難想像如此簡單明了的話是出自一位走路都顫顫巍巍的老太口中,也許時間並沒有侵蝕到她對事情最基本的判斷力和思維能力吧。然而她也只是一個女人,在男權的社會里要受到太多的限制,陌生人到來時她要蒙上黑色的面紗,而當自己日夜趕工完成的毛毯卻只換到220元時,她也無法去抱怨什麼。他和她註定要成為被遺忘的犧牲者,而殘缺的體制不是靠兩個人或幾句毫無意義的God be with you就能改變的。
這是一部充滿詩意般殘酷的電影,和很多後來的伊朗影片一樣簡約,緩慢,憂傷,沒有音樂,甚至很多時候你幾乎覺察不到聲音的存在。但隱藏在這片靜謐背後的除了有對生命的思索之外,還有對冷酷現實的批判。在隨碟附送的紀錄短片中我了解到薩勒斯也是一個很孤獨的人,不常與兄弟姐妹來往,一個人居住在異國,我想也許正是由於這樣的性格才會使他總喜歡在作品中刻畫人與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疏離關系吧,《靜謐的生活》讓我看到了薩勒斯對國家前景的悲觀,讓我看到了政府荒謬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七十年代的伊朗是一個經濟泡沫化的不正常時代,其中產生的各種社會問題並沒有得到重視,落後古板的制度,城鄉的貧富差距,還有對待人的冷漠。當老鐵道員好不容易找到局長的辦公室時,卻看到他正和朋友笑談著某某宴會上的姑娘很不錯之類的話題,老鐵道員也笑了,尷尬甚至是痛苦的笑,弱勢者的笑是對強勢者最好的諷刺,他們有時間大談美女卻沒時間去解決一個為他們服務了30年的老人最基本的訴求?
無論如何,很感謝我的朋友從BBC伊朗電影周上錄下了《靜謐的生活》。我必須說,這是一部可以永遠留在你的記憶中的電影,能看到它是每一個真正喜歡藝術片的影迷一生的幸運。
(AUESS寫於07年3月)
薩勒斯的「生命三部曲」:
1/《簡單的事》(Yek Etefagh Sadeh / A Simple Event)
1973年,伊朗,80分鍾,彩色,74年柏林電影節新電影論壇國際獎及OCIC獎。
2/《靜謐的生活》(Tabiate Bijan / Still Life)
1974年,伊朗,93分鍾,彩色,74年柏林電影節競賽單元FIPRESCI+OCIC獎,奧托·迪貝柳斯國際獎,最佳影片銀熊獎及金熊獎提名。
3/《遠離家園》(Dar Ghorbat / Far from Home)
1975年,西德/伊朗,91分鍾,彩色,75年柏林電影節競賽單元FIPRESCI,OCIC及國際獎,金熊獎提名。
Ⅵ 馬基德·馬基迪的個人簡介
馬基德·馬基迪是伊朗當代最著名的電影導演之一。1998年,他先是以《小鞋子》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在美國並獲得近百萬美金的票房(創下伊朗電影票房紀錄),接著又以《天堂的顏色》在美拿下更驚人的一百七十萬票房(僅三十家戲院不到),成為既是得獎常勝軍,又是超級票房保證的伊朗之光。
馬基德·馬基迪1959年出生於德黑蘭,14歲起即在業余劇團中表演,在伊朗伊斯蘭革命後加入了政府伊斯蘭文化指導部的藝術部門,擔任許多伊朗電影的演員,其中,他最重要的經歷就是在馬克馬巴夫的多部作品中擔任主角,包括傳奇神話故事《戰勝魔鬼》Este'aze、社會片《兩眼雙盲》、政治電影《抵制》Boycott,受到了不少熏陶,讓他對不同類型的作品有相當程度的認識,而馬克馬巴夫對於鄉野傳奇近乎天馬行空想像力,以及擅於利用影像製造出強烈戲劇張力的手法,對於日後雖然投身於極簡風格的馬基迪,在敘事方法上也有很大的影響。 1991年開拍第一部劇情片《手足情深》(Bak),首度獲選1992年戛納影展導演雙周放映。 1996年他執導的《父親》一片在若干影展上獲獎,而《小鞋子》一片不僅橫掃伊朗票房和眾多電影節,更是代表伊朗首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這部圍繞一雙鞋子展開故事,著墨於兄妹情深,從情節到畫面都異常干凈純朴,與孩子們單純的世界相配合,平靜中洋溢著一股淡淡的溫暖引發人來自內心深處的感動,洋溢著渾然天成的童真童趣,情節看似鬆散平淡,實則緊湊,其中也有跌宕起伏,小小的懸念扣人心弦,充滿了張力。盡管影片最終在競爭中惜敗於《美麗人生》,但足以使馬基迪成為伊朗的民族英雄。 1999年馬基迪帶著他的《天堂的顏色》再次在蒙特利爾電影節上奪取大獎。較之前部作品朴實無華的影像,這部影片畫面之多姿多彩令人難忘。馬基迪再度將焦點對准兒童,細膩地刻畫了盲童的真誠執著和一片天真,及他豐富的內心世界,藉著他與父親之間「遺棄和救贖」的關系,發展出感人肺腑的情節。 伊朗電影由於其特殊的電影機制,產生了許多以兒童為主角的影片。馬基德·馬基迪則似乎尤其偏愛,亦十分擅長於這種題材。他的多部作品均透過孩子們純真的眼光看世界,經常以家庭為背景,通過簡單的劇情探討親情、血緣關系的溫暖與沉重。「我對兒童世界特別感興趣,我的童年也是我思路的泉源,我也經歷過『天堂的孩子』的童年,拍攝兒童電影你不用墨守成規,可以渾灑自如。純真是兒童世界中最令人折服的。」 較之其他伊朗導演,馬基迪似乎受好萊塢的影響頗深。他的影片中多有好萊塢情節劇的痕跡,而且他相當會煽情和製造戲劇性的高潮,他甚至被稱為「伊朗的斯皮爾伯格」。《天堂的顏色》算是個極至,其煽情力度以及格外精美詩意的畫面多少都有過火之嫌。他自己在接受采訪時也承認他將以情動人視為目標。 2001年,馬基迪將創作重點放在愛情戲上,《巴倫》便是一例,少女自然是主角,由於探討非法移民的社會問題,情節感人。
Ⅶ 伊朗的電影大多都揭露了戰爭的殘酷,有哪些電影看完值得我們深思
1,《籌款風波》
《籌款風波》是莫斯塔法·塔吉扎德赫執導的伊朗影片,由Bahram Radan、薩蕾·巴亞特主演,於2017年6月17日在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映。2017年6月,該片獲得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2,《德黑蘭:愛之城》
《德黑蘭:愛之城》是阿里·賈比爾安薩里執導的劇情電影,弗魯格·凱哲貝格里、貝納茲·賈法里等參演,於2018年10月14日上映。
該片講述了三個人近中年、對生活感到幻滅的都市男女,各自渴望著能在這個從未真正接納自己的城市中尋找到愛情的故事。
3,《計程車》
《計程車》是由Jafar Panahi Film Proctions 出品,於2015年02月06日上映的一部紀錄片。由賈法·帕納西執導並主演。
影片講述了一輛黃色計程車行駛在德黑蘭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各種各樣的乘客坐上車,每人都直率坦白地回答了司機的各種問題。
4,《推銷員》
《推銷員》是由阿斯哈·法哈蒂執導,沙哈布·侯賽尼、塔蘭涅·阿里多斯蒂主演的伊朗電影,於2016年5月21日在戛納電影節首映。該片講述一對年輕夫婦因故搬家到新公寓,但一場與前房客有關的事故卻將他們的生活攪得天翻地覆的故事。
5,《背馬鞍的男孩》
《背馬鞍的男孩》是2008年上映的伊朗劇情類電影,講述了一個男孩花錢僱傭另一個窮男孩為他到處駝東西的故事。
Ⅷ 什麼是伊朗新電影
就是伊朗拍的電影 伊朗是國家
好看的伊朗電影:小鞋子,我在伊朗長大,馬吉德·馬吉迪:《小鞋子》(原名《天堂的孩子》,1997)、《天堂的顏色》(1999)屬於精品;阿巴斯·基亞魯斯塔米的《何處是我朋友的家》(1988);賈法爾·帕納西的《白氣穆森·馬克馬巴夫:《電影萬歲》(1995)、《坎大哈》(2003)等;薩米拉·馬克馬巴夫:《黑板》(1997)、《蘋果》(1999)、《下午五點》(2004)巴赫曼·戈巴迪:《醉馬時刻》(2000)、《烏龜也能飛》(2003)、《半月》(2006)等
Ⅸ 當代電影《一次別離》是哪個國家的電影
一次別離,全名應該是 納德與西敏一次別離 這是一部伊朗的電影 納德(佩曼·莫阿迪 Peyman Moadi 飾)與西敏(蕾拉·哈塔米 Leila Hatami 飾)是一對夫妻,他們的女兒叫特梅(薩日娜·法哈蒂 Sarina Farhadi 飾)。西敏希望一家三口移居國外,但是納德堅決反對,原因是納德的父親患有老年痴呆症需要照顧。兩人為此對薄公堂,准備離婚,但是法院駁回了她的請求
Ⅹ 什麼是當代伊朗電影的黃金品牌
摘要 您好,兒童電影是當代伊朗電影的一個黃金品牌,數量多,質量高。《小鞋子》、《天堂的顏色》、《白汽球》、《何處是我朋友的家》、《讓風帶著我飛》、《水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