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為什麼會有太平洋

伊朗為什麼會有太平洋

發布時間:2022-09-10 05:47:11

1. 沙俄為什麼不吞並伊朗,獲取印度洋出海口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主要原因有兩個。其實當時沙俄當然知道,如果佔領伊朗的話,明顯會對國家有非常大的優勢,但是英國明顯不想讓沙俄佔領伊朗。所以在其中做了非常多的手腳,如果當時沒有外部勢力介入的話,那麼沙俄肯定會吞並伊朗。

第2個原因就是英國的干預。要知道當時西方國家開始不斷向伊朗發起進攻,在19世紀後期,伊朗的軍事實力大大減弱。再加上當時沙俄吞並了中亞地區,已經對伊朗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威脅。如果沒有當時外部勢力的介入,那麼沙俄吞並伊朗將是早晚的事情。但是當時英國明顯不想讓沙俄得到非常好的發展,讓它成為當時的霸主,所以就對沙俄攻打伊朗這件事情進行干預。當時沙俄看見英國態度非常強硬,只能作罷。

2. 為什麼美軍要打伊拉克和伊朗

美國打伊拉克:
薩達姆上台後,加緊對中東國家侵略,先後攻打過伊朗、以色列和科威特。在伊拉克打擊伊朗時,美國未出面處理,而伊拉克打擊以色列和科威特時,美國進行了譴責和制裁伊拉克。以色列一直跟隨美國,科威特又是美國以後控制波斯灣的重要軍事基地,伊拉克的進攻影響了美國在中東地區的霸權,美國決不能容忍其他國家的崛起,所以攻打伊拉克。
美國要打伊朗:
美國進攻阿富汗推翻了塔利班政權,進攻伊拉克推翻了薩達姆政權,在兩地建立起了實際未美國操控的傀儡政權。美國要霸佔中東,伊朗是大問題,因為伊朗一向反美,伊拉克、阿富汗反美被打掉,一些中東國家由於派美國爾服從美國,只剩伊朗。美國要控制中東,當然要打伊朗。

3. 太平洋與大西洲有哪些不解之謎

20世紀以來,科學家們在探索大自然奧秘的過程中得出一個驚人的推論:大約在距今12000年前,太平洋中曾經存在過一個高度文明的古大陸,這個古大陸的名字就叫大西洲。

據說大西洲的面積占據了南太平洋的大半部,南起塔希提島,北接夏威夷群島,東至復活節島,西至馬里亞納群島,東西長約8000千米,南北寬約5000千米,面積相當於南北美洲面積的總和。現在的波利尼西亞群島、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美拉尼西亞群島上的居民,據說就是大西洲遺民的後裔。

最早提出太平洋中曾有過古大陸的是英國人種學家麥克米蘭·布朗。20世紀初葉,他在《太平洋之謎》一書中首次提出遠古時期太平洋曾經有過一個高度文明發達的大陸。此後,有關這方面的著作屢見不鮮,以英國學者詹姆斯·喬治瓦特的研究成果最具影響力。他通過大膽的假設、廣泛的調查、獨到的推理乃至充滿自信的筆勾勒出遠古時期太平洋中大西洲的概貌。1931年,他的名著《消逝的大陸》在紐約出版,成為轟動一時的暢銷書。此後,他陸續推出了《大西洲的子孫》、《大西洲神聖的刻畫符號》、《大西洲的宇宙力》等一系列專著,奠定了太平洋中古大陸學說的基石。

關於消逝的大西洲,喬治瓦特是這樣描述的:

在遠古時期,太平洋中曾經存在過一個古大陸,它是人類文明的搖籃,鼎盛時期的人口約64萬,生活在這個大陸上的居民有黃、白、黑各種膚色的人種,他們無貴賤之分,和睦相處。古大陸的國君名叫拉·姆,他既是古大陸的最高統治者,又是最神聖的宗教領袖。大西洲居民信奉單一的宗教。

大西洲的居民擁有高度的文化,在建築和航海方面尤其出類拔萃,他們在世界各地都擁有殖民地。

大西洲上共有七大城市,其中希拉尼普拉是首都。境內道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港口中船舶雲集,商旅不絕。

大西洲沒有險峻的高山,只有一望無際的綠色平原和低緩的丘陵,土壤肥沃,連年豐收,終年植物繁茂,四季花果飄香。蓮花是古大陸的國花,在水濱盡情地綻放;樹蔭下彩蝶亂舞,蜂雀呢喃,蟬鳴幽幽;原始森林中野象成群漫遊,雙耳不時扇動,拍打著騷擾的飛蟲;到處是一派寧靜祥和的氣氛。

突然有一天,大西洲發生了可怕的事情:剎那間,天崩地裂,山呼海嘯,火山噴發,岩漿流溢,古大陸的居民與遼闊的國土在一夜之間沉入汪洋大海之中,僅有幾處高地露出洋面,僥幸生存下來的居民被隔離在一座座小島上,古大陸的輝煌瞬間灰飛煙滅,再也沒有人記得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古大陸,更沒有人知道這里曾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

喬治瓦特將遠古時期太平洋中大西洲的情形活靈活現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1863年,法國學者德·布爾布爾在馬德里皇家歷史學會圖書館里,發現了西班牙征服中美洲時代的神父狄埃戈·德·蘭達撰寫的《尤卡坦事物考證》(又稱《尤卡坦紀事》)手稿。他根據手稿中記錄的瑪雅象形文字草圖,閱讀了現收藏在西班牙的瑪雅文獻《特洛阿諾抄本》,發現其中有兩處記錄了一個名叫「姆」的大陸因火山災害而消失。他認為大西洲位於大西洋中,大西洲一名由此而來。

中美洲尤卡坦半島瑪雅遺址的最早發掘者——法國學者奧格斯特·普倫金(1826~1908)在其所寫的《大西洲女王和埃及斯芬克司》一書中,依據《特洛阿諾抄本》和瑪雅遺址奇欽伊扎中的壁畫等材料,作出了頗富羅曼蒂克的設想。他認為,古代近親結婚較為普遍,當時大西洲由女王姆當政,為了獲得女王的愛,她的親兄弟科(美洲獅)與阿克(龜)展開了生死搏鬥,最後阿克殺害了科,霸佔了女王姆,並從她手中攫取了對大西洲的統治權。女王姆感到恥辱,於是逃奔埃及,為了悼念死去的兄弟科,她興建了斯芬克司像,自己改名伊西絲(埃及女神),創建了燦爛的埃及文明。

普倫金也認為大西洲消失在大西洋中,與德·布爾布爾的觀點不謀而合,但與喬治瓦特的觀點大相徑庭。然而他們都一致認為,中美洲的瑪雅人是大西洲的移民。

喬治瓦特的研究成果還表明,大西洲的居民和古代印第安人一樣,崇拜太陽神,不僅懂得使用火,而且還創造了人類最早的文字——一種原始的刻畫符號。他們用長方形表示國土,用盛開的蓮花表示大西洲……這種刻畫符號在世界上許多古老的石建築上都可以見到,其中有些刻畫符號實際上就是紀念大西洲消逝的碑銘,只不過無人能夠釋讀而已。此外,大西洲的居民還會燒陶、編織、繪畫、雕刻、造船以及航海,漁業也很發達。

至於大西洲消逝後遺留下來的城市遺跡,喬治瓦特認為在太平洋諸島上比比皆是。當時屬於大西洲一部分的復活節島倖免於這場災難,沒有沉入海底,現在島上的眾多巨人石像和刻有文字的石板很可能就是大西洲的遺物。波納佩島附近的南馬特爾小島上的建築遺址以王陵所在的「神廟島」為中心,共有90餘座人工島,每座島上均有高約10米的玄武岩石城牆,島上還設有防波堤、牢獄等,據說也是大西洲的遺跡。塔西堤島上有一種類似中美洲金字塔的建築物,也是大西洲的遺物……諸如此類,不一而足。這些互不相關的遺跡、遺址和遺物果真是消逝的大西洲居民創造的嗎?從最新考古研究成果來看,太平洋諸島上的居民居住歷史至多不超過3000年。如何解釋12000年前消逝的大西洲與太平洋諸島之間的時間差異呢?

值得一提的是,喬治瓦特依據的最重要文獻材料之一——《拉薩記錄》是在中國西藏拉薩某寺院中發現的,它是記載4000年前占星術的文獻;他依據的其他幾件原始文獻——瑪雅古文獻《特洛阿諾抄本》、《德累斯頓抄本》、《波斯抄本》、《科特西亞抄本》等也是記載占星術的文獻。這些文獻中都記載了大西洲消亡的情況。

《拉薩記錄》中提到大西洲的沉沒是發生在編寫該書之前8062年的事件。《拉薩記錄》是距今4000年前的作品,據此可以推知,大西洲的沉沒是在距今12000年前,恰與亞特蘭蒂斯大陸(大西洲)沉沒的時間相當。喬治瓦特認為這兩個古大陸是由於共同的原因沉入汪洋大海之中的。

喬治瓦特還根據多年的研究成果描繪了大西洲居民的移民路線。他認為,人類文明發源於大西洲,繼而傳播到美洲大陸,然後又從美洲大陸傳播到大西洋的大西洲,最後才從那裡傳播到埃及、歐洲和非洲。因此,大西洲是人類文明的搖籃。

近年來,日本學者也興致勃勃地加入研究大西洲的行列。

根據現代地質學常識,大洋的地殼是由較重的玄武岩構成,大陸的地殼由較輕的花崗岩構成,海底地殼與陸地地殼存在著本質的差異。

1968年,日本東海大學海洋研究所的「白鳳丸」號科學考察船在西北太平洋深海海底打撈出一塊花崗岩石頭,當時它被認為可能是來自阿留申群島的洋流攜帶而來的。無獨有偶,1973年10月23日,日本東海大學海洋考察船「望星丸」號在九州島附近的海域打撈出一個含有花崗岩的大錳塊,顯然再用洋流來解釋錳塊的來源未免牽強附會。科學家們將這兩起發現聯系起來推測,它們會不會是沉入海底的大西洲殘留物呢?日本科學家們正通過對太平洋底全面、廣泛的科學考察,力圖發掘出新的材料,以期對大西洲的存在與否作出一個可信的解答。最後需要提出的是,在地質學上,一般認為地球上最後一次造山運動——阿爾卑斯造山運動發生在距今6000萬年前,而喬治瓦特卻認為地球上山脈的形成是在距今12000年前,兩者之間的差異如此之大,該如何解釋呢?地球表面幾度浮沉、桑田滄海固然是事實,但是浩瀚的太平洋中,果真存在過這樣一個高度文明的大西洲嗎?也許這僅僅是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人類一個天真善良的願望而已。

沉沒在印度洋中的古大陸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與眾不同的世界地圖。在這幅地圖上,澳大利亞北移,與日本列島、東南亞相連在一起;非洲大陸的一部分分離出來;印度洋中島嶼密布;南加尼福利亞脫離美洲大陸,成為孤島;地中海中「長筒靴」狀的義大利半島消逝得無影無蹤……

這是美國宇航局於1976年發射的「激光地球力學衛星」運載的文字材料對840萬年以後的地球狀況作出的「答案」。無獨有偶,當人類對古老的往昔進行考察時,竟意外地「發現」地球上曾經存在過雷姆里亞大陸。在谷歌地圖中,甚至顯示出在洋底有規則的幾何圖形,表明可能確實存在過一個沉沒的古代大陸。

關於雷姆里亞大陸的大膽假設由來已久,而且近乎神奇。早在19世紀後半葉,地質學家們就開始探討非洲南部與印度半島之間是否存在過「地橋」——雷姆里亞大陸的問題。特殊哺乳類動物生息的馬達加斯加島、巨大陸龜生活的阿爾達布拉群島、塞席爾群島、馬爾地夫群島、拉克代夫群島等等,從非洲南部一直延續到印度半島南端之間。據此,地質學家們推測,這些島嶼莫非是古大陸的殘余?

奧地利史前地理學家梅爾希奧爾·紐馬伊亞,在其1887年出版的著作《古代大陸》中,描繪了侏羅紀(爬蟲類時代中葉)的世界地圖,在這張地圖上,「巴西·衣索比亞大陸」的角落延伸到「印度·馬達加斯加半島」。這表明印度與馬達加斯加曾是一個相互聯結的整體。

奧地利地質學家愛德華·杜斯認為,古生代(魚和無脊椎動物的時代)南半球存在過一個廣袤的「貢達瓦納大陸」,而北半球則存在過「北阿特蘭提斯大陸」和「安格拉大陸」,他的論點發表在1880年出版的《地球表面》一書中。

德國生物學家恩勒斯特·海因里希·赫凱爾發現,一種栗鼠與猿雜交的動物「雷姆爾」,原來生活在馬達加斯加,但在遠隔大洋的非洲、印度、馬來半島也能見到。據此,他斷定,馬達加斯加與印度之間的「地橋」直到新生代(哺乳類動物的時代)依然存在,而且,他還認為沉沒的大陸很可能就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英國動物學家菲力浦·斯科雷特在赫凱爾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議將這個消逝的「地橋」命名為「雷姆里亞」。

德國地球物理學家、氣象學家阿爾弗雷德·威格納(1880~1930)於1912年提出了著名的「大陸漂移說」。他認為大陸和海洋分別由質地不同的花崗岩和玄武岩構成,因此在很長一段地質年代裡,大陸一直在海洋上漂移,不斷發生分離、結合,從而形成今天地球表面陸地與海洋的分布狀況。

威格納認為,在古生代,大陸是一個整體,名叫「潘加阿大陸」;中生代(恐龍時代)發生漂移;新生代第四紀冰川來臨時。發生分裂。假如威格納的論點成立的話,那麼分離的陸地之間分布著不同的生物也就不難理解了,「地橋」——雷姆里亞大陸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了。

然而,文獻資料和神話故事對消逝大陸的描繪,卻令人深信不疑。

公元前1世紀的希臘歷史學家提奧多羅斯,記載了一個名叫伊安比羅斯的商人,漂泊到南方大洋中一塊陸地上的奇特而又曲折的經歷。

這個商人途經阿拉伯,前往「香料之國」。不料,途中被海盜抓去,帶到衣索比亞,他與另外一個囚徒偷偷地准備了6個月的干糧,駕著輕舟逃離虎口,向南行進,在海上漂流4個月後,被海風吹到一座島上。

這座島周長約900千米,氣候四季如秋。居民的體形奇特,但並不醜陋,他們性格敦厚,知識豐富,精通占星術,使用獨特的拼音字母,在圓柱上寫有文字,人均壽命達150歲,無貧富差別,男女平等。島上生長著一種葦草,果實可以吃,還有溫泉、冷泉,賦予人類健康和長壽,島的周圍海中有7座小島,亦有居民居住。

這個商人在島上生活了7年,最後輾轉印度、波斯(今伊朗)返回希臘。

這則故事自然會使人聯想到柏拉圖筆下的「樂園」——亞特蘭蒂斯,同時,也使人聯想到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在《魯濱孫漂流記》中描寫的魯濱遜的奇特經歷,可以食用的葦實可能指的就是稻米。

提奧多羅斯還記載了東方理想國——潘海伊亞。這是一個與阿拉伯進行香料和葯品交易的國度,有7座城市,最大的是帕拉那。城中有一座富麗堂皇的大神廟,景緻優美,樹木、草地、花園、水流融為一體,相映成趣,可愛的小島啁啾鳴叫,大象、獅子、豹等動物一應俱全。居民尚武,普遍使用兩輪馬拉的戰車。

居民分為3個階層,即祭司與手工業者、農夫、士兵與牧民。祭司權勢炙人,生活奢華。每年島民選出三人共同治理國家,實行「三頭政治」。居民個人擁有的財產通常是房屋和庭院。一般居民普遍穿羊毛衣服,男女均佩戴黃金飾品,貴重金屬礦產豐富,但不準攜帶出境。

阿拉伯地理學家們認為島的周長將近5000千米。據4000年前的埃及王國時期紙草文獻記載,漂泊到島上的船員們,在世外桃源般的島上開始生活後,這座島嶼的統治者——大蛇便出來勸告道:「這座島嶼不久即將沉沒。」

希臘人從遠古時代起,一直稱呼傳說中消逝的大陸居民為「普利塞利里特人」,據說這個大陸氣候宜人,土地肥沃,人丁興旺,後來因為觸犯神靈而沉入大洋底部。

斯特拉波、普利里烏斯等古希臘羅馬學者均寫過東方大洋中的大島「塔普羅巴賴」的事情。

古代泰米爾族歷史學家們對自己祖先的發祥地進行考察後,堅信在遙遠的古代,祖先們生活在位於赤道附近一塊名叫「納瓦拉姆」大島的南部,大陸的首都「南馬德拉」後來沉入印度洋海底。

泰米爾族使用的語言是泰米爾語,迄今在印度次大陸南端馬德拉斯邦、斯里蘭卡等地仍在使用。這種語言是南亞德拉維亞語系中遠古時期最為發達的一種書面語。這一系列的文獻記載和神話傳說都說明,印度洋中曾經存在過一個鮮為人知的「雷姆里亞大陸」。

前蘇聯語言學博士、地理學會員亞歷山大·孔德拉特夫在其著作《三個大陸的秘密》中,從語言學角度探討了南亞德拉維達語系與雷姆里亞大陸的關系。通過將印度文明中代表性的遺址摩亨佐·達羅、哈拉帕出土的印章和護符中的象形文字輸入電腦,與其他地區的語言進行比較後發現,它們吸收了蘇美爾人的語言,與德拉維達語最為接近。因此他認為印度文明與蘇美爾文明起源於同一個文明,而這個更為古老的文明已伴隨著雷姆里亞大陸的消逝而煙消雲散。

盡管雷姆里亞這一名稱在19世紀即已出現,但是對印度洋的正式調查則始於20世紀60年代。

1968年,美國斯庫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對印度洋中央海嶺進行了科學調查,發現大西洋底有四條南北走向的大海嶺,其中兩條大海嶺今天仍在不斷增大。活躍的海嶺與不活躍的海嶺為何能同在一個大洋底部呢?人類至今仍無法解開其中的奧秘。

馬達加斯加島、塞席爾群島以及澳大利亞西部的布羅肯海嶺,作為古大陸的一部分,是怎樣從周圍的大陸中分離開來的呢?這還是一個令人難以解釋的懸案。

科學調查結果表明,進行鑽孔地質調查,發現這印度洋底部地形最為復雜的西北部馬斯卡林海域一帶海底下沉了1000多米。這是在數千萬年的地質年代裡發生的。

根據板塊結構理論,喜馬拉雅山與印度洋是由於共同的成因形成的,即由於印度板塊向正北方向移動約5000千米,與亞洲板塊相撞,形成巨大的喜馬拉雅山。那麼,在這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革中,雷姆里亞大陸沉浮如何呢?據考察,這個變動發生的年代至少可以追溯到4500萬年前。

最新調查結果表明,印度洋海底地殼活動頻繁,有些部分持續下沉,有些部分在不斷增長。這些緩慢不斷的變化是否可以作為雷姆里亞大陸曾經存在的一個有力證據呢?

4. 伊朗是一個主權國家,為何會有兩支軍隊呢

有兩支軍隊是因為伊朗在特定時期應對特殊情況下的產物,它的形成與當年的伊斯蘭革命有很重要的關系。

在伊朗伊斯蘭革命運動之前,伊朗同樣就只有一支軍隊,在伊朗前最高精神領袖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運動成功之後,隨即接收了巴列維王朝王朝的舊軍隊組建了伊朗政府軍,但因這支軍隊是在之前被推翻的巴列維王朝王朝舊軍隊基礎上建立的,霍梅尼個人因為其長期深受巴列維王朝打壓,因此始終對接收的對這支舊隊伍不信任,在其獨掌大權之後,就迫不及待想用自已的思想來改造這支隊伍。

伊朗現有的兩支軍隊雖然說在等級是相同的,但是相比之下,伊斯蘭革命衛隊的實力與影響力要比伊朗政府軍要高出許多,誰讓他是伊朗最高精神領袖親生的呢?

5. 伊朗是地震帶嗎,為什麼會發生6.2級地震

伊朗位於全球有三大地震帶中的地中海-印度尼西亞地震帶上。
地中海-印度尼西亞地震帶,西起大西洋亞速爾群島,向東經地中海、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中國西部和西南部邊境、經過緬甸到印度尼西亞,與環太平洋地震帶相接。它橫越歐亞非三洲,全長2萬多公里,基本上與東西向火山帶位置相同,但帶狀特性更加鮮明。該帶集中了世界15%的地震。主要是淺源地震和中源地震,缺乏深源地震。
全球三大地震帶,分別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印度尼西亞地震帶、洋脊地震帶。

6. 全球四大洋之太平洋簡介

世界最大的海洋。面積165,250,000平方公里(63,800,000平方哩),約佔地球總面積的1/3。從南極大陸海岸延伸至白令海峽,跨越緯度135°,南北最寬15,500公里(9,600哩)。從南美洲的哥倫比亞海岸至亞洲的馬來半島,東西最長21,300公里(13,235哩)。平均深度(不包括其屬海)4,280公尺(14,050呎),已知最大深度11,034公尺(36,200呎)。北部以寬僅102公里的白令海峽為界,東南部經南美洲的火地島和南極洲葛蘭姆地(Graham Land)之間的德雷克(Drake)海峽與大西洋溝通;西南部與印度洋的分界線為∶從蘇門答臘島經爪哇島至帝汶島,再經帝汶海至澳大利亞的倫敦德里(Londonderry)角,再從澳大利亞南部經巴斯海峽,由塔斯馬尼亞島直抵南極大陸。由於地球上主要山系的布局,注入太平洋河流的水量僅佔全世界河流注入海洋總水量的1/7。在太平洋水系中,最主要的是中國及東南亞的河流。
太平洋海盆可畫為三個區。1.東區∶美洲科迪勒拉(Cordillera)山系從北部阿拉斯加起,向南直抵火地島,除了最北、最南段峽灣海岸的島群以及深入大陸的加利福尼亞灣之外,海岸平直,大陸棚狹窄,重要海溝北有阿卡普爾科海溝,南有秘魯-智利海溝。2.西區∶亞洲部分結構復雜,海岸曲折,大陸東緣有突出的半島,岸外有一系列島弧,形成眾多的邊緣海。從北向南有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島群外緣有一系列海溝,北有堪察加海溝、千島海溝、日本海溝,南有東加海溝、克馬德克(Kermadec)海溝等。3.太平洋中部是面積寬廣的海盆,是地殼構造最穩定的地區,海水深度一般在4,570公尺(15,000呎)左右。西經150°以東為東太平洋海盆,從中美地峽經科科斯(Cocos)海嶺至加拉帕戈斯群島一線以南是秘魯-智利海盆和東南太平洋海盆。再向南越過東南太平洋海隆即為太平洋-南極洲海盆。這一海盆與西經150°之間的地區為太平洋-南極洲海嶺。西經150°∼180°,自東而西有太平洋中央海盆、馬里亞納海盆和菲律賓海盆;在紐西蘭與東澳大利亞之間為塔斯曼(Tasman)海盆,向南為麥加利(Macquarie)海嶺,即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水下界線。
太平洋島嶼眾多,主要分布於西部和中部海域,按性質分為大陸島和海洋島兩大類。大陸島一般在地質構造上與大陸有聯系,如日本群島、台灣島、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以及世界第二大島新幾內亞島等。海洋島分為火山島和珊瑚島。太平洋中部偏西廣大海域,自西向東有三大群島∶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玻里尼西亞。其中美拉尼西亞群島多為大陸島,玻里尼西亞群島的夏威夷群島是著名的火山群島,密克羅尼西亞群島幾乎都是珊瑚島。
太平洋由於面積廣闊,水體均勻,氣候有利於行星風系的形成,特別是南太平洋更為突出。北太平洋情況不同,東西兩岸差異懸殊,以俄羅斯東海岸的嚴冬和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溫和的冬季對比最為鮮明。信風帶位於東太平洋南北緯30°∼40°之間的副熱帶高壓中心和赤道無風帶之間。中緯度地區、西風帶和極地東風帶輻合形成副極地低壓帶。兩個風帶氣溫、濕度相差懸殊,極地東風帶鋒面甚為猛烈,冬季尤為突出。西太平洋(北緯5°∼25°)菲律賓以東、南海和東海洋面上,夏秋之間,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產生超低壓中心,形成猛烈的熱帶風暴,即台風。夏季亞洲大陸為低氣壓,北太平洋氣流向大陸運動,冬季情況完全相反,形成廣大的季風氣候區。北太平洋的海水溫度比南太平洋高,這是因為南太平洋水域更廣闊,並受南極地區冰山及冷水團的影響。信風帶的海水含鹽度比赤道地帶高,因為赤道附近雲量多,降水量多,無風,蒸發量比信風帶小。赤道附近含鹽度小於34;最北部海域含鹽度最低,小於32。太平洋的洋流在信風影響下自東向西運動,形成南、北赤道暖流。南、北赤道暖流之間的中軸線上產生相反的赤道逆流,從菲律賓東岸流向厄瓜多西岸。北赤道暖流在菲律賓附近轉北流向日本東面,為著名的黑潮;北赤道暖流的支流經對馬海峽進入日本海,稱對馬暖流。黑潮在東經160°附近轉向東流,稱北太平洋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向東運動,到北美洲西海岸轉向南流,稱加利福尼亞寒流。這樣形成北太平洋環流。此外,白令海海流向南流,稱為堪察加寒流,又稱親潮,流向日本本州島東面,在北緯36°附近與黑潮相遇。南赤道暖流抵索羅門群島之後,向南流成為東澳暖流,折向東捲入西風漂流,至南美洲西面、南緯45°附近分為兩支,一支向東經德雷克海峽進入大西洋;另一支折向北流,即秘魯寒流。這樣形成南太平洋環流。
太平洋資源豐富。西太平洋的日本海、鄂霍次克海是重要的漁場,出產鯡魚、鱈魚、金槍魚、蟹等。北美西海岸的哥倫比亞河以出產鮭魚著名。海底有大量的錳結核,海水可提取海鹽、溴、鎂等。大陸棚是世界石油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如加利福尼亞南部海域、黃海、東海以及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東南部等海區。西太平洋沿岸很早就是具有高度文化的地區。但是歐洲人直到16世紀才開始對這一大洋進行探察。他們尋求所謂「南方之地」——澳大利亞,從而進入太平洋島嶼。1513年,西班牙佔領者巴爾沃亞(Vasco Nunez de Balboa)在巴拿馬地峽的達里恩(Darien)山頂看到浩瀚的太平洋。之後,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環球航行,橫渡太平洋。17世紀時,荷蘭航海家塔斯曼(Abel Tasman)發現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和斐濟。18世紀時,英國航海家科克、法國航海家布干維爾(Louis-Antoine de Bougainville)等在太平洋航行考察。19世紀時,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Charles Darwin)於1831∼1836年乘「比格爾號」(Beagle)環球航行,他在太平洋地區進行考察,在自然科學方面作出偉大的貢獻。
克雷特那亞(Kraternaya)灣 太平洋南起南極地區,北到北極,西至亞洲和澳洲,東界南、北美洲。約佔地球面積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其面積,不包括鄰近屬海,約為一億六千五百二十五萬平方公里。是第二大洋大西洋面積的2倍,水容量的2倍以上。面積超過包括南極洲在內的地球陸地面積的總和。平均深度(不包括屬海)4280米。西太平洋有許多屬海,自北向南為白令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東亞大河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和湄公河均經屬海注入太平洋。西經150o以東的洋底較西部平緩。西太平洋水下600米以上的海脊在有些地方形成群島。自西北太平洋的阿留申海脊向南延伸到千島群島、小笠原群島、馬里亞納、雅浦和帛琉;自帛琉向東延伸至俾斯麥、索羅門群島和聖克魯斯;最後由薩摩亞群島向南至湯加、克馬德克、查塔姆和麥誇里。由於北部陸地與海洋的比例高於南部,以及南極洲陸地冰蓋的影響,北太平洋的水溫高於南太平洋。赤道附近無風帶和變風帶海水的含鹽量低於信風帶。對太平洋垂直海流影響最大的是南極大陸周圍生成的冷水。極地周圍密度大的海水下沉,然後向北蔓延構成太平洋大部分底層。深層冷水在西太平洋以比較鮮明的洋流自南極洲附近向北流往日本。該深海主流的支流以攜冷水流向東然後在兩半球均流向極地。深海環流受鄰近洋流會聚區表層海水下沉的影響。在太平洋熱帶會聚區分別在南北緯35o至40o之間,距赤道越遠海水下沉的深度越大,最重要的會聚區在南緯55度至60度之間。
[編輯本段]【分類概況】
位置
位於亞洲、大洋洲、南極洲和南美洲、北美洲之間。
面積
南北長約15 900千米,東西最大寬度約19 900千米,面積17 968萬平方千米。佔世界海洋總面積的49.8%,佔地球總面積的35%。太平洋是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大、最深和島嶼、珊瑚礁最多的海洋。
范圍
太平洋西南以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至南極大陸的經線與印度洋分界,東南以通過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的經線與大西洋分界,北經白令海峽與北冰洋連接,東經巴拿馬運河和麥哲倫海峽、德雷克海峽溝通大西洋,西經馬六甲海峽和巽他海峽通印度洋,總輪廓近似圓形。
深度
平均深度為4 028米,最大深度為馬里亞納海溝,深達11 034米,是目前已知世界海洋的最深點。
地理分區
太平洋通常以南、北回歸線為界,分南、中、北太平洋,或以赤道為界分南、北太平洋,也有以東經160°為界,分東、西太平洋的。北太平洋:北回歸線以北海域,地處北亞熱帶和北溫帶,主要屬海有東海、黃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中太平洋:位南、北回歸線之間,地處熱帶,主要屬海有南海、爪哇海、珊瑚海、蘇祿海、蘇拉威西海、班達海等。南太平洋:南回歸線以南海域,地處南亞熱帶和南溫帶,主要屬海有塔斯曼海、別林斯高晉海、羅斯海和阿蒙森海。
國家和地區
太平洋地區有30多個獨立國家,以及十幾個分屬美、英、法等國的殖民地。
[編輯本段]【自然環境】
島嶼
太平洋約有島嶼一萬個,總面積440多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島嶼總面積的45%。大陸島主要分布在西部,如日本群島、加里曼丹島、新幾內亞島等;中部有很多星散般的海洋島嶼(火山島、珊瑚島)。
海底地形
可分為中部深水區域、邊緣淺水區域和大陸架三大部分。大致2 000米以下的深海盆地約占總面積的87%,200~2 000米之間的邊緣部分約佔7.4%,200米以內的大陸架約佔5.6%。北半部有巨大海盆,西部有多條島孤,島弧外側有深海溝。北部和西部邊緣海有寬闊的大陸架,中部深水域水深多超過5 000米。夏威夷群島和萊恩群島將中部深水區分隔成東北太平洋海盆、西南太平洋海盆、西北太平洋海盆和中太平洋海盆。海底有大量的火山錐。邊緣淺水域水深多在5 000米以上,海盆面積較小。
火山與地震
全球約85%的活火山和約80%的地震集中在太平洋地區。太平洋東岸的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和太平洋西緣的花彩狀群島是世界上火山活動最劇烈的地帶,活火山多達370多座,有「太平洋火圈」之稱,地震頻繁。
氣候
太平洋有很大一部分處在熱帶和副熱帶地區,故熱帶和副熱帶氣候占優勢,它的氣候分布、地區差異主要是由於水面洋流及鄰近大陸上空的大氣環流影響而產生的。氣溫隨緯度增高而遞減。南、北太平洋最冷月平均氣溫從回歸線向極地為20 ~16℃,中太平洋常年保持在25℃左右。太平洋年平均降水量一般為1 000~2 000毫米,多雨區可達3 000~5 000毫米,而降水最少的地區不足100毫米。北緯40°以北、南緯40°以南常有海霧。水面氣溫平均為19.1℃,赤道附近最高達29℃。在靠近極圈的海面有結冰現象。太平洋上的吼嘯狂風和波濤洶涌很是著名。在寒暖流交接的過渡地帶和西風帶內,多狂風和波濤,太平洋北部以冬季為多,南部以夏季為多,尤以南、北緯40°附近為甚。中部較平靜,終年利於航行。
洋流
太平洋洋流大致以北緯5-10°為界,分成南北兩大環流:北部環流順時針方向運行,由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亞寒流組成;南部環流反時針方向運行,由南赤道暖流、東澳大利亞暖流、西風漂流、秘魯寒流組成。兩大環流之間為赤道逆流,由西向東運行,流速每小時2千米。
潮汐
多為不規則半日潮,潮差一般為2-5米。
[編輯本段]【海洋資源】
太平洋生長的動、植物,無論是浮游植物或海底植物以及魚類和其它動物都比其它大洋豐富。
漁業
太平洋淺海漁場面積約佔世界各大洋淺海漁場總面積的1/2,海洋漁獲量佔世界漁獲量一半以上,秘魯、日本、中國舟山群島、美國及加拿大西北沿海都是世界著名漁場。盛產鯡、鱈、鮭、鯖、鱒、鰹、沙丁魚、金槍魚、比目魚等魚類。此外海獸(海豹、海象、海熊、海獺、鯨等)捕獵和捕蟹業也占重要地位。礦物資源 近海大陸架的石油、天然氣、煤很豐富,深海盆地有豐富的猛結核礦層(所含錳、鎳、鈷、銅四種礦物的金屬儲量比陸地上多幾十倍至千倍),此外海底砂錫礦、金紅石、鋯、鈦、鐵及鉑金砂礦儲量也很豐富。
[編輯本段]【交通運輸】
航運
太平洋在國際交通上具有重要意義。有許多條聯系亞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重要海、空航線經過太平洋;東部的巴拿馬運河和西南部的馬六甲海峽,分別是通往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捷徑和世界主要航道。海運航線主要有東亞-北美西海岸航線、東亞-加勒比海、北美東海岸航線,東亞-南美西海岸航線,東亞沿海航線,東亞-澳大利亞、紐西蘭航線,澳大利亞、紐西蘭-北美東、西海岸航線等。太平洋沿岸有眾多的港口。 縱貫太平洋的180°經線為「國際日期變更線」,船隻由西向東越過此線,日期減去一天;反之,日期便加上一天。 海底電纜 太平洋第一條海底電纜是1902年由英國敷設的,1905年美國在太平洋也敷設了海底電纜。目前加拿大至澳大利亞,美國至菲律賓、日本及印度尼西亞,香港至菲律賓與越南,南美洲沿海各國之間都有海底電纜。近年在太平洋上空開始利用人造通訊衛星進行聯系。
[編輯本段]【得名歷史】
太平洋一詞最早出現於16世紀20年代,它是由大航海家麥哲倫及其船隊首先叫開的。1519年9月20日,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270名水手組成的探險隊從西班牙的塞維爾啟航,西渡大西洋,他們要找到一條通往印度和中國的新航路。12月13日船隊到達巴西的里約熱內盧灣稍作休整後,便向南進發,1520年3月到達聖朱利安港。此後,船隊發生了內訌。費盡九牛二虎之力,麥哲倫鎮壓了西班牙船隊發起了叛亂,船隊繼續南下。他們頂著驚濤駭浪,吃盡了苦頭,到達了南美洲的南端,進入了一個海峽。這個後來以麥哲倫命名的海峽更為險惡,到處是狂風巨浪和險礁暗灘。又經過38天的艱苦奮戰,船隊終於到達了麥哲倫海峽的西端,然而此時船隊僅剩下三條船了,隊員也損失了一半。
又經過3個月的艱苦航行,船隊從南美越過關島,來到菲律賓群島。這段航程再也沒有遇到一次風浪,海面十分平靜,原來船隊已經進入赤道無風帶。飽受了先前滔天巨浪之苦的船員高興地說:「這真是一個太平洋啊!」從此,人們把美洲、亞洲、大洋洲之間的這片大洋稱為「太平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和最深的洋,原面積1億8,130萬平方公里,在南極洋成立後,面積調整為1億5,555萬7千平方公里,平均深度4028米,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深達11034米。從赤道南北分為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它從美洲西岸一直延伸到亞洲和澳洲的東岸. 它同時是島嶼、海灣、海溝和火山地震分布最多的海洋。
世界上的海洋分為五部分,分別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極洋、北冰洋。現在太平洋是最大的洋。不過美洲大陸和亞洲大陸正在以每年 1-2厘米的速度靠近。所以太平洋正在變小,相應大西洋正在變大。
[編輯本段]【形成歷程】
太平洋的形成太平洋是當代地球上最大的構造單元,與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相比,它有著許多特有的、與眾不同的演化史,如環太平洋的地震火山帶、廣泛發育的島弧--海溝系、大洋兩岸地質構造歷史的顯著差異……這就使許多人相信,太平洋可能有著它與眾不同的成因。長期以來,科學家們提出過許多關於太平洋成因的假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世紀中葉,喬治·達爾文(1879年)提出的「月球分出說」。
達爾文認為,地球的早期處在半熔融狀態,其自轉速度比現在快得多,同時在太陽引力作用下會發生潮汐。如果潮汐的振動周期與地球的固有振動周期相同,便會發生共振現象,使振幅越來越大,最終有可能引起局部破裂,使部分物體飛離地球,成為月球,而留下的凹坑遂發展成為太平洋。由於月球的密度(3.341克/立方厘米)與地球淺部物質的密度(包括地幔的頂部橄欖岩層在內的岩石圈的平均密度為3.2-3.3克/立方厘米)近似,而且人們也確實觀測到,地球的自轉速度有愈早愈快的現象,這就使喬治·達爾文的「月球分出說」獲得了許多人的支持。然而,一些研究者指出,要使地球上的物體飛出去,地球的自轉速度應快於24/17小時,亦即一晝夜的時間不得大於1小時25分。難道地球早期有過如此快的旋轉速度嗎?這顯然很難令人相信。再者,如果月球確是從地球飛出去的,月球的運行軌道應在地球的赤道面上,而事實卻非如此。還有,月球岩石大多具有古老得多的年齡值(40億-45.5億年),而地球上已找到的最古老岩石僅38億年,這顯然也與飛出說相矛盾。終於,人們摒棄了這種觀點。20世紀50-60年代以來,由於天體地質研究的進展,人們發現,地球的近鄰——月球、火星、金星、水星等均廣泛發育有隕石撞擊坑,有的規模相當巨大。這不能不使人們想到,地球也有可能遭受到同樣的撞擊作用。
1955年,法國人狄摩契爾最先提出,太平洋可能是由前阿爾卑斯期的流星撞擊而成的。並且他認為這顆流星可能原是地球的衛星,直徑幾乎為月球的兩倍。可惜沒能提出足夠的證據。眾所周知,月球上沒有活躍的構造活動,隕石撞擊作用是月殼演化的主要動力。月海是月球早期小天體猛烈轟擊形成的近於圓形的窪地,其底部由稍後噴溢的暗色月海玄武岩所充填。最大的月海——風暴洋面積達500萬平方公里。將太平洋與月海相對比,可以看到如下共同特徵:
1.月海在月球上的分布是均勻的,集中在月球正面的北半球;太平洋也偏隅於地球一方,這反映了早期撞擊作用的隨機性。
2.月海具有圓形的外廓,並比月陸平均低2-3公里;太平洋也大致呈圓形,比大陸平均低3-4公里。
3.地球的大陸由年代較老、密度較小的硅鋁質岩石構成,而海洋則由年代較輕、密度較大的玄武質岩石組成,月球也是這樣,月海也由年齡較小的玄武岩組成。
4.地球上的地殼厚度較大,介於30-50公里,洋殼較薄,一般為5-15公里;月球也有類似的情況,月陸殼一般厚40-60公里,月海殼則一般小於20公里。
5.重力測量證明,月海具有明顯的正異常;太平洋的情況比較復雜,但比周圍大陸具有較高的重力值。
6.月海周圍有山鏈環繞,而太平洋周圍也有山鏈。
7.在太平洋底發現有邊緣和中央海嶺,而在一些較大的月海中也同樣可見有堤形的隆起。分布於月海中央和邊緣。
8.太平洋東部具有以島弧、邊緣海組成的,從洋殼過渡為陸殼的過渡區,在一些月海邊緣也可見有所謂「類月海」的過渡區。當然,與月海相比,太平洋也有一些月海所沒有的其他特徵。如構造岩漿活動,反映海底擴張的海底磁性條帶,還有在太平洋周圍的山鏈上可見明顯的多旋迥褶皺構造和花崗岩漿活動,而月球上沒有。
諸如此類的差別,專家以為乃系地球具有比月球大得多的質量和體積的緣故。綜上所述,太平洋是在地球早期形成的巨大撞擊盆地。但在漫長的地史時期中,它經歷了多次的改造。
[編輯本段]【網站介紹】
太平洋電腦網(PConline.com.cn)於1999年正式推出,是國內首家以專業電腦市場聯盟為基礎的大型IT資訊網站,自創建以來,一直致力於為國內IT企業與終端用戶提供全面、權威、專業的IT資訊服務。
PConline憑借完善的設施、強大的技術力量與訓練有素的信息採集隊伍,充分利用太平洋電腦市場豐富的資源優勢,迅速、及時地提供專業產品評測、權威市場報價、最新業界動態以及全面的企業信息,並建立了國內權威的IT產品媒體評測室以及最全面的IT企業資料庫、產品庫以及人才供應庫,在IT企業與終端用戶之間構建起一座互動共贏的大型信息交互平台。
Alexa權威認證PConline是唯一曾進入世界100強的IT專業門戶網站,訪問量突破兩千萬,同時根據權威市場調研機構AC尼爾森分析報告,證實PConline遙遙領先於其他競爭對手,是名副其實的中國IT第一站。
近年來的飛速發展,PConline協同下設的近40個專業頻道,內容豐富全面、權威專業,涉及IT行業的方方面面,已成為國內IT市場的晴雨表和IT廠商推廣產品、展示形象的重要渠道。
今日報價 今日報價頻道作為PConline的王牌欄目,依託太平洋大型專業電腦市場以及全國各地合作夥伴,提供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香港、南寧、重慶、山東、江蘇、遼寧和福建等17地的即時IT產品價格走勢、促銷信息、新品上市,市場渠道變動報道以及當地特色導購;開辟有當地論壇、二手市場等特色專欄;每周由資深編輯提供配件、整機、數碼和手機通訊市場的回顧和精品推薦,揭示深層次的市場內幕,提出專業的購買意見。
DIY硬體 DIY硬體是業界最具影響力的硬體頻道,提供最新的硬體類新聞、最權威的硬體評測、最實用的硬體導購內容。
數字家庭 數字家庭頻道內容涉及平板電視、音響及其他視聽娛樂產品,以專業的評測、導購、行情為用戶提供資訊和指導。
產業資訊 產業資訊致力於以PConline強大的產品頻道為依託,為廣大的讀者用戶群深刻清晰的展示出上游產業和技術趨勢的發展,對下游產品未來以及對用戶生活帶來的變化和影響,幫助用戶清晰把握IT技術發展的趨勢。透過業界專訪和專題報道,PConline新聞中心將深刻展示出各類廠商的風貌,幫助廣大讀者用戶深刻了解IT業界的各類廠商。
企業頻道 企業頻道包含辦公設備、網路設備、伺服器和方案應用四個欄目,是面向企事業單位IT采購的專業資訊頻道,內容包括產品評測、行情報價、技術專題、應用案例以及行業動態。Pconline企業頻道從企事業單位實際IT應用出發,貼近需求,求真務實,是企事業單位采購的最佳參考資訊,也是企事業單位IT人員交流心得的最佳平台。
攝影部落 攝影部落中國最大的原創數碼攝影社區之一,穩定高速、圖片無限上傳的攝影空間,原創作品發表數量最多的攝影博客。
頻道介紹
DV頻道 PConlin數碼攝像是國內權威攝像機資訊頻道,最快速度對國內外數碼攝像機報道,同時進行公正評測和消費者導購分析。
隨身聽 PConline隨身聽頻道是國內最權威的隨身聽資訊提供者,包括了MP3/MP4/耳機/PSP的評測、導購、行情、新聞等信息。
數碼相機 PConline數碼相機頻道是國內最專業的數碼相機資訊欄目,提供權威,專業的數碼相機新聞,評測,行情和導購信息。
手機 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手機專業資訊平台。提供權威、領先的評測,行情,導購,新聞,論壇等內容,日均訪問量200萬。
軟體頻道 軟體頻道致力於提供專業的軟體新聞發布,和最新最全的軟體知識學習,包括常用軟體應用技巧及測評,創意設計相關的圖文及視頻教程。
下載中心 下載中心包括軟體、驅動、游戲、素材、數碼、手機的綜合性下載平台,其絕快的更新速度 以及齊全的資源庫更為業界矚目,引領國內下載站點的潮流。
GPS欄目 GPS欄目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產品信息和行業資訊為核心,以讓廣大消費者輕鬆快速的了解GPS信息為目的,提供詳實豐富專業GPS內容的平台。
筆記本電腦 筆記本電腦國內最具專業性、權威性的筆記本頻道,日平均PV達到100萬。PConline筆記本頻道子欄目涵蓋新聞、評測、導購、行情4大板塊,以及拆解、酷品、配件等特色欄目,更有小四導購、今日談等特色品牌連載文章。
通信頻道 通信頻道是目前國內最專業、最豐富的通信資訊網站,欄目包括手機消費、寬頻生活、消費e言談、特別策劃、關注3G以及通信論壇六個子欄目,同時創建了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網通、中國電信四個專區,在通信廠商和廣大網友群中有著高度的評價。
產品庫 PConline產品報價庫一直以數據最全、最及時、最准確為工作方向,集3千IT品牌、16萬產品信息和報價,在業界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7. 伊朗迎面給美國沉痛一擊,釋放兩大關鍵信號!推翻霸權的時機到了嗎

我認為推翻美國霸權的時機並沒有到來。

由於伊朗經常會遭到美國的刻意針對,這使得伊朗和美國之間也有了很深的恩怨,為了打擊美國霸權主義,伊朗也採取了很多的辦法,但是我認為推翻美國霸權的時機並沒有提前到來。

一、推翻美國霸權的時機並沒有到來。

雖然伊朗在中東地區擁有著強大的影響力,同時也擁有著龐大規模的軍事力量,但是和美國的實力進行相比,伊朗顯然存在著極大的劣勢。如果單憑自身的力量,想要對抗美國霸權主義,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單純從國家實力的層面來看,我認為伊朗推翻美國霸權主義的時機並沒有到來。

8. 伊朗發生3次6級以上地震,當地的地震為何會如此頻繁


伊朗發生3次6級以上地震,當地的地震為何會如此頻繁?這個問題的答案大概是:

1,伊朗受災省份,在地震帶上

眾所周知,我們人類的文明,一直和地球內部的不穩定相伴,所以全球每年都有大量的地震發生,盡管地震會造成大量的人員財產損失,但是這是不可避免的。而此次,伊朗霍爾木茲甘省發生3次6級以上地震 ,也是如此。至於當地地震為何會如此頻繁?

2,阿富汗地震,連帶反應

再說了,就在不久前,多災多難的阿富汗南部, 6月22日凌晨4點54分,阿富汗 剛剛經受發生6.2級地震,連著鄰國巴基斯坦也有震感。而如果我們聯系看問題的話,就會發現,阿富汗也在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上,如果在將視野放遠,就會發現我們感到心碎的汶川地震,也是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上發生的,所以如果聯系起來,此次伊朗遭遇地震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因為地震連帶的反應,可是一直都存在的。

9. "渤海,黃海,東海,南海"這些海都屬於太平洋,但為什麼不直接叫太平洋呢大洋靠近陸地的部分都叫"某某海"嗎

海與洋除了地理上概念的劃分外,還有一個作用是為了便於確定某一位置或凸顯這一位置的重要性,如戰略要地馬六甲海峽及我國的南海。渤海,黃海,東海, 南海都屬於太平洋就像中國,日本,伊朗同屬亞洲一樣。大洋靠近陸地的部分不見的都叫「海」像非洲的幾內亞灣,亞洲的波斯灣等。

10. 伊朗最近為什麼會引起通貨膨脹詳細原因

1、需求拉動。伊朗危機導致人心惶惶,大家都搶購物資,防止戰爭一旦打響導致自家物資不足。2、供給不足。在遭到歐美多輪制裁之後,伊朗很多企業難以為繼,導致企業的生產能力下降,進而導致伊朗產品供給不足。3、貨幣超發。遭經濟制裁之後伊朗出口下降,國內經濟不景氣,政府為了刺激需求和投資而超發貨幣,導致貨幣供給過多。4、里亞爾(伊朗貨幣)急速貶值。由於歐美的制裁和擔心局勢的進一步惡化,投資者和普通百姓紛紛將里亞爾兌換成美元歐元黃金等,以及國內投資資金的撤退國外等導致里亞爾快速貶值,進而導致里亞爾購買力下降、進口產品價格上漲、出口所創的外匯兌換更多的本幣等。綜上原因導致伊朗目前的的通貨膨脹。

閱讀全文

與伊朗為什麼會有太平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隱形眼鏡護理液在哪裡買 瀏覽:284
伊朗藏紅花最低多少錢一克 瀏覽:273
伊朗人在古代是什麼人 瀏覽:293
中國潘家書中如何培養姐 瀏覽:657
印度疫苗為什麼不用推 瀏覽:857
韓國為什麼參戰越南戰爭 瀏覽:881
義大利天使面怎麼做好吃 瀏覽:949
伊朗女人忌諱什麼顏色 瀏覽:980
去印度吃牛肉有什麼後果 瀏覽:789
越南男人是怎麼樣的人 瀏覽:728
印尼島參怎麼做 瀏覽:768
印度摩天樓在哪裡 瀏覽:408
怎麼查義大利稅卡綠卡快速查找 瀏覽:155
中國寄到義大利的ems怎麼查 瀏覽:935
和伊朗客戶做生產要注意什麼 瀏覽:194
中國石油哪個好一點 瀏覽:752
外國人是如何評價中國盜版車型 瀏覽:420
義大利過春節有什麼好玩的 瀏覽:475
越南挨著中國有哪些口岸 瀏覽:868
入境印尼可以帶什麼吃的 瀏覽: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