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07年3-5月國際,國內重大新聞
越南外交部發言人黎勇3月7日表示,美國人權報告對越南的人權狀況繼續提出一些非客觀的看法,越南對此感到非常遺憾。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3月8日發表《22006年美國的人權紀錄》,以回應美國國務院3月6日發表的《2006年國別人權報告》對中國人權狀況的肆意歪曲和無理指責。這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針對美國一年一度的國別人權報告連續第8年發表美國的人權紀錄。
歐洲阿麗亞娜火箭3月11日成功進行了今年的首次發射,並將分屬英國和印度的2顆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軌道。這枚攜帶了英國國防部的軍事通信衛星Skynet5A和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的民用通信衛星INSAT4B的火箭曾於10日出現故障,發射推遲一天。
由「連雲港」號護衛艦和「三明」號護衛艦組成的中國海軍艦艇編隊3月5日抵達卡拉奇,參加了「和平-07」軍演的絕大多數項目,如對海上快速小目標的防禦與攻擊、對海上浮動目標的主炮實彈射擊、海上夜間巡邏、海上護航、通信模擬干擾、編隊機動、聯合搜救等。此次以反恐為主題的軍演於3月6日至13日在北阿拉伯海舉行。巴基斯坦、中國、孟加拉國、法國、義大利、馬來西亞、土耳其、英國和美國派兵參演,另有22個國家派代表觀摩
為期3天的「中國食品貿易洽談會」 3月13日在日本東京幕張國際會展中心正式拉開帷幕,來自北京、上海、河北、湖北、浙江、江蘇等20多個省市的約60家國內知名食品企業參加了這次洽談會並將各自的名牌產品出展日本2007國際食品博覽會。這是中國首次在日本舉辦食品貿易洽談會,也是中國企業第一次有組織的集體參加日本國際食品博覽會。
為期兩天的第16屆歐盟-東盟部長級會議3月14日晚在德國南部城市紐倫堡開幕。本次歐盟-東盟部長級會議的主題是「為在東南亞實現安全和穩定而共同努力」。與會各國外長將就推動雙方締結自由貿易協議、推動地區穩定、氣候變化、建立安全夥伴關系以及打擊恐怖主義等議題進行討論。 歐盟-東盟部長級會議每2年舉辦一次。2007年也是雙方建立合作關系30周年。
印度官員3月15日說,印度反政府武裝當地時間14時30分左右襲擊了印度東部一個安全哨所,打死約50名警察。
3月15日,剛剛上任不久的聯合國駐黎巴嫩維和部隊司令克勞迪奧將軍,在聯黎司令部單獨接見了我國赴黎維和工兵營工程維護連連長張忠常、工程參謀魯江虹,並授予他們紫銅獎章。據了解,他們兩人是第一個獲此殊榮的聯合國駐黎巴嫩維和軍人。
3月16日,邱小琪大使代表中方與西班牙外交合作副大臣卡爾沃在西外交部簽署了《互換中西刑事司法協助條約批准書的證書》,並互換了由兩國元首簽署的《批准書》。
第二屆33國協調組織(簡稱G33)部長會議3月20日晚在印尼首都雅加達開幕,會議著重討論全球農產品貿易問題。
3月23日,是巴基斯坦國慶日,在伊斯蘭堡舉行了盛大的慶祝儀式。中巴聯合研製的「梟龍」(JF-17,巴方代號「閃電」)戰斗機首次在巴公眾面前亮相。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連雲港」號護衛艦和「三明」號護衛艦3月23日抵達雅加達,開始對印尼進行為期4天的友好訪問。這是中國海軍艦艇編隊12年來首次訪問印尼。
3月25日晨,日本沿海以石川縣為主的區域內發生里氏7.1級地震。
3月25日是歐盟成立50周年紀念日。1957年3月25日,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6國領導人在羅馬簽署了《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條約的簽署標志著歐洲聯盟的前身――歐洲經濟共同體的誕生。
埃及貿易和工業部3月25日在開羅第一次舉辦「中國日」活動。
應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京邀請,國家主席胡錦濤3月26日乘專機離開北京,開始對俄羅斯聯邦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中國年」開幕式等活動。
在俄羅斯舉辦的「中國年」開幕式26日晚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大禮堂隆重舉行,國家主席胡錦濤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共同出席並致辭。
為了紀念「廢除跨大西洋販賣奴隸200周年國際日」,聯合國3月26日在紐約總部舉行隆重的紀念儀式,幫助人們追思這一段悲慘而又極不光彩的歷史。
中國國家展3月27日在莫斯科克洛庫斯展覽中心舉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共同出席開幕式。中國國家展是中國迄今在國外規模最大、涉及領域最廣的國家級展會,主題為「合作共贏,和諧發展」。
從美國華盛頓起飛的UA897航班降落3月29日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這是連接中美兩國首都的第一條直航航線。
匯豐、渣打、東亞、花旗4家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的行長3月29日領到了上海市工商局頒發的《企業法人營業執照》,這標志著全國首批經過改制的外資銀行正式取得中國企業法人地位。
日本航空自衛隊防空導彈部隊3月30日開始在東京以北崎玉縣狹山市的入間基地部署「愛國者-3」型導彈防禦系統。此舉意味著日本開始正式部署本國導彈防禦系統。
《殘疾人權利公約》開放簽署儀式3月30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中國常駐聯合國代錶王光亞代表中國在該公約上簽字。81個國家及區域一體化組織的代表當天出席了儀式並簽署了該公約。《殘疾人權利公約》磋商談判歷時5年,於2006年12月13日在第61屆聯合國大會正式獲得通過。該公約是聯合國歷史上通過的第一個內容全面的保護殘疾人權利的公約,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殘疾人權利公約》是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社會的第一個人權公約。
日本「中央快速反應集團」 3月31日上午舉行了組建儀式,標志著日本陸上自衛隊完成了一次重大轉型。
4月9日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席拉托就全球經濟以及政策面臨的挑戰在華盛頓發表講話。
日本央行召開為期兩天的政策會議。
4月10日
世界最大工業博覽會在德國漢諾威舉行。
日本央行公布利率變動決定並發表4月份經濟報告。
4月11日
國際貨幣基金會發表半年一次的全球金融穩定性報告。
4月12日
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會議公布利率變動決定。
國際能源署(IEA)公布月度油市報告。
美聯儲公布3月20日至21日會議記錄。
伊朗生產出純度為4.8%的濃縮鈾
2日,伊朗副總統兼國家原子能組織主席阿加扎德宣布,伊朗已經成功地生產出純度為4.8%的濃縮鈾,這一純度能夠滿足伊朗目前的核燃料需要。他同時表示,伊朗現在還沒有將濃縮鈾的純度提升到5%以上的計劃。
英、法向安理會提交決議草案
3日,英國和法國代表向聯合國安理會其他成員國提交了一項決議草案。草案要求伊朗遵照國際原子能機構和安理會作出的相關決定,終止一切鈾濃縮及加工活動,否則安理會可能考慮對其實施經濟制裁或其他強制性措施。
歐盟-拉美國家首腦會議
11日,第四屆歐盟-拉美國家首腦會議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舉行。會議發表了《維也納宣言》,作為共同目標,歐盟與拉美國家決定在未來5年內使兩地區貿易和投資額翻一番。
歐盟提出解決伊朗核問題新方案
15日,歐盟成員國外長會議提出了一個解決伊朗核問題的一攬子解決方案。新方案主要包括經濟援助、政治合作和支持伊朗民用核計劃三部分。隨後,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拒絕了這一方案。
美國與利比亞恢復大使級外交關系
15日,美國和利比亞宣布恢復兩國間大使級外交關系。美國同時宣布將利比亞從所謂「支持恐怖主義國家」的名單上刪除。
吳邦國委員長出訪
17日至30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應邀對羅馬尼亞、摩爾多瓦、希臘、俄羅斯四國進行正式友好訪問,並出席在莫斯科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首次議長會晤。訪問期間,吳邦國委員長與四國元首、議長和總理等舉行了會見和會談,就雙邊關系、經貿合作、議會交往及共同關心的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深入交換了意見,達成廣泛共識。
歐盟通過中期預算方案
17日,歐洲議會通過歐盟提交的2007年至2013年中期預算方案。隨後,歐洲議會、歐盟理事會和歐盟委員會代表共同簽署了這一總額為8644億歐元的方案,使其成為正式法律。
藤森在智利被保釋
18日,智利最高法院第二刑事庭作出決定,允許被關押在智利首都聖地亞哥獄警學校的秘魯前總統藤森被保釋。根據該決定,藤森在交保獲釋後不得離開智利,智利法庭仍可隨時對他進行傳喚。
伊拉克戰後首屆政府宣誓就職
20日,由37名內閣成員組成的伊拉克新政府宣誓就職,這標志著伊拉克戰後首屆民族團結政府正式組建完成。
黑山就獨立問題舉行全民公決
21日,黑山共和國就是否獨立舉行全民公決。根據黑山共和國公決委員會31日公布的統計結果,55.5%的選民支持黑山獨立。這一數字達到了黑山全民公決法案規定的全民公決結果生效的有效多數為不低於總有效票數55%的獨立標准。
俄羅斯-歐盟峰會舉行
25日,俄羅斯-歐盟峰會在俄南部的索契舉行,雙方簽署了關於簡化簽證和遣返非法移民兩個協定。鑒於《俄羅斯與歐盟夥伴合作協定》即將到期,雙方商定由專家開始起草新的協定,並就新協定的原則和結構基本達成一致。
印尼發生強烈地震
27日,印度尼西亞中爪哇省日惹地區發生里氏5.9級強烈地震,造成6000多人死亡,約2萬人受傷,20萬人無家可歸。28日,印尼政府宣布國家進入為期3個月的緊急狀態。
歐盟就繼續推動《歐盟憲法條約》達成共識
28日,在維也納參加歐盟外長非正式特別會議的25國外長認為,最遲在2009年歐盟需要就其未來的法律基礎有一個明確的結果。此外,德國應在其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期間的2007年6月就推動《歐盟憲法條約》提出具體建議。
伊朗表示准備重啟核問題談判
30日,伊朗外長穆塔基在馬來西亞說,伊朗已經做好立即與有關方面重啟有關伊朗核問題談判的准備,但他同時強調,伊朗的鈾濃縮活動是為了發展電力工業,而不是為了軍事用途等其他目的。
美國准備與伊朗談判
31日,美國總統布希在白宮重申,通過外交手段解決伊朗核問題非常重要,美國在解決這一問題上將採取主導性姿態。美國國務卿賴斯當天也表示,如果伊朗停止鈾濃縮及核燃料回收活動,美國准備與歐盟一道同伊朗通過談判解決伊朗核問題。
② 伊朗核問題談判近期將重啟 孫天仁 人民網布魯塞爾3月6日電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阿什頓6日發表聲明稱
什麼意思啊
③ 美國對伊朗實施新的制裁,會引發中東地區的戰爭嗎
美國不會引發戰爭,照特朗普的想法,自己不想打,最好讓沙特去與伊朗打,自己在幕後指揮,賣軍火,從中獲利。
美國總統特朗普曾表示他願意與伊朗進行無先決條件的談判並認為美國能夠與伊朗達成比伊核問題全面協議更好的協議。美國目前面臨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如何結束葉門戰爭的問題。伊朗已經在沙特建立伊朗朝覲人員辦事處伊沙有對話渠道。所以伊朗在這次的裁判中也不是毫無優勢的。
④ 美國重啟對伊朗制裁能否有效
8月7日,特朗普政府按照預定計劃重啟對伊朗的第一階段制裁。此次制裁主要針對伊朗非石油領域,重點是金融與貿易,禁止伊朗政府購買美元、黃金及其他貴金屬,禁止伊朗貨幣相關交易,禁止與伊朗發生主權債務相關活動,同時對伊朗重工業原料進口、汽車工業及地毯等行業進行制裁。
當前伊朗明顯在道義上獲得了歐洲與中俄等大國的支持,而其他一些與伊朗有密切聯系的經濟體,如印度、土耳其也公開反對美國的霸凌政策。
伊朗總統魯哈尼說,是美國受到了孤立而不是伊朗。國際社會的支持是伊朗能夠抵制美國制裁的重要輔助性力量。但應該看到,當前依然缺乏應對美國單邊制裁,尤其是次級制裁的有效手段。
國際大宗貿易結算過度依賴美元及美國金融系統的局面在短期內很難改變,這是特朗普能夠有恃無恐地發動對伊朗單邊制裁的根本原因。歐洲雖然推出「阻斷法令」,但是該法令從未正式實施過,因此還很難判斷其實際效果。大批歐洲企業正在離開伊朗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未來伊朗可能會更多地採取石油換商品的方式,或者與主要石油買家採取本幣結算的方式來規避制裁。伊朗也在研究新的完全不依賴美元的金融體系,推動本國經濟的進一步獨立化。但是,新的貿易及金融體制的籌備和落實需要時間。
因此,能否在美國實施第二波制裁之前,在伊朗政權還能維持穩定的前提下,伊朗、歐洲及其他相關國家及時完成規避美國制裁的體制的建立,對伊朗防範未來的制裁至關重要。
來源:新京報
⑤ 伊朗的實際軍事實力究竟如何
1月8日,是整個伊朗全國沸騰的一天,因為伊朗主動對美國位於伊拉克的空軍基地發起打擊,一直以來都是美國欺負人,這次在伊朗民眾眼中,美軍對外發動戰爭的“邪惡空軍基地”終於嘗到了空襲的苦果。據統計,至少有15枚導彈在當天從伊朗升空,攻擊美國的空軍基地,那麼膽敢挑釁美國的伊朗,實際軍事實力究竟如何呢?
所以說,一個不想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在美國三番兩次反悔和制裁下,也會努力去研製核武器來防範美國,如果未來伊朗擁核,以特朗普政府為首的美國將要負起很大責任。
⑥ 伊朗什麼時候宣布重啟核電站
6月27日,伊朗宣布重啟一座已經關閉九年的核電站,伊朗核子能機構隨後確認,該命令是由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發出。
自退出伊核協議來,美國曾多次對伊朗施加制裁。5月10日,美國財政部宣布,美方對6名伊朗人和3家實體實施制裁,凍結其在美國境內的資產,並禁止美國公民與其進行交易。5月15日,美國財政部又宣布對包括伊朗央行行長賽義夫在內的4名個人和1家實體實施制裁,稱不會允許伊朗「日益濫用國際金融體系的行為」。5月21日,國務卿蓬佩奧稱,美國將對伊朗施加「史上最強制裁」,並稱伊朗將為「保持經濟生存」而掙扎。
⑦ 伊朗為什麼持續推行核計劃
美國對伊朗核計劃前後不一的態度
說起美國對伊朗的核計劃的關注,的確值得回味與警示。伊朗核事業的倡始人是巴列維國王(1941-1979年在位)。巴列維國王時期的伊朗可以說是美國最親密的中東盟友之一了,自從1953年藉助美國的力量再次獲得國家權力後,他在外交上就一頭倒向了美國。巴列維是一個很有想法的國王,在他的思想中,恢復古波斯帝國的榮耀與地區霸權占據重要的位置。巴列維本人非常渴望伊朗能在核方面有所建樹,所以他斥資40億美元,在西方的幫助下進行核電站的建設。當時伊朗的這一舉措是得到美國允許的,更是在西方大國的直接幫助下進行的。
1978-1979年的一場伊斯蘭革命把巴列維趕下了台,此後不久伊朗又不得不與薩達姆的伊拉克進行了長達八年之久的兩伊戰爭,需要大量資金注入和高端技術支持的核計劃自然也暫時中斷。直到戰爭結束特別是冷戰終結後,伊朗又重啟核計劃。在冷戰後時代,一些第三世界的國家由於不能再從美蘇競爭中獲得某一方的支持與保護,它們的不安全感加劇了,在這種情況下,尋求核力量就成為它們自保的選擇之一。伊朗面臨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和中東唯一事實上的核國家以色列的雙重威脅,它的不安全感尤為強烈,這也就不難理解它對「用於和平目的」的核設施的追求,至少,這能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
縱觀伊朗的核計劃,在巴列維國王統治的中後期,伊朗的國際發展環境是相當不錯的,不用擔心西方大國的強力打壓,本地區又沒有能對它構成實質性挑戰的國家,伊朗這時的核計劃實際上是在巴列維企圖稱霸海灣的背景下展開的,並且得到美國的支持。霍梅尼之後伊朗外交的最大訴求是擺脫惡劣的國家安全環境,其防務政策的基調是防衛,其核計劃自然也是在此等背景下進行的,不過這時它卻不得不面對美國強烈的抵制和沉重的壓力。
隨著伊斯蘭革命後美伊關系的劇烈變動,美國對伊朗的核計劃也給予了重新考量。遏制伊朗的核事業的發展,就美國而言,這是對自己國家利益的維護;就伊朗而言,這是對自己國家利益的損害。雙方立場的直接對立造就了兩國的激烈沖突。美國著名雜志《大西洋月刊》在2005年11月透露,美國國防部和情報部門已經制定了攻擊伊朗的戰爭計劃。該計劃設想對伊朗的戰爭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對伊朗革命衛隊的基地進行空中打擊;第二階段是對可疑的伊朗非常規武器地點和支援設施進行空中打擊;第三個階段是美軍從五個方向對伊朗發動地面入侵,需要兩周時間。然後,美軍將從伊拉克、波斯灣北部、亞塞拜然、阿富汗和喬治亞進入伊朗。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尼爾·弗格森也在2006年初撰文指出,西方無論是通過外交途徑,還是採取強硬立場都無法緩和同伊朗的矛盾,到2007年,海灣地區將會爆發一場大戰。聯想美國攻打伊拉克的理由,這位教授的言論聽起來不僅讓人心悸,更何況,最近兩年來,美國官方也一再重申解決伊朗問題的途徑也包括軍事手段。
盡管很多人認同美國的觀點:如果伊朗不是要威脅其它國家,那它推行核計劃干什麼?但是,同樣,很多伊朗人也有一個問題不得其解:以色列發展核事業美國不幹涉,可為什麼偏要對自己下手?別忘了,在敏感的中東地區,穆斯林國家是很容易拿美國的以色列政策與美國對自己的政策相對比的。
http://blog.voc.com.cn/sp1/fanhongda/17303420444.shtml
歷史由來
1、美國支持下的伊朗核計劃(20 世紀60 年代末~70 年代末)
美從50年代開始幫助伊朗發展核技術。1957 年3 月,美國和伊朗簽署了關於和平利用核能的合作協議,美國承諾幫助伊朗發展核能發電技術⑹。1967 年,德黑蘭核研究中心( Tehran Nuclear Research Center) 成立,美國向伊朗提供了用於研究目的第一個5千瓦核反應堆。1974年,巴列維國王設立了「伊朗原子能組織」,在美國支持下制定了核能發展計劃。根據此項計劃, 到20世紀90年代在伊國內建成23座核能工廠,伊朗將擁有既可用於和平核能利用, 又可用於核武器製造的鈾分離技術、核燃料回收技術、激光濃縮技術和一整套核設備。在這一時期,伊朗在1958年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1970年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1974年5月同國際原子能機構簽訂了全面保障監督協議,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對其所有核活動中的原材料及相關核設施的保障監督。當時伊朗的核活動基本上處於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之下。可見,伊朗的核技術的啟動及最初的發展的在美國支持下進行的,而伊朗與其它西方國家的核技術合作也是得到美國允許的。
2、美國制裁下的伊朗核技術 (20世紀80年代~2002年)
1979 年的伊斯蘭革命推翻了巴列維王朝,伊朗的國內政治發生巨大變革,伊朗政府的核政策也隨之發生變化。伊斯蘭革命的精神領袖霍梅尼認為,發展核武器違背了伊斯蘭人道主義精神,他本人也不相信核武器的威力。因此,霍梅尼政府上台後凍結了絕大多數的核計劃,伊朗的核計劃由此進入暫時停止的階段。伊拉克在兩伊戰爭中使用化學武器給伊朗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的事實讓霍梅尼看到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威力,而伊拉克的核武器計劃也讓伊朗感受到安全的壓力。為此,伊朗政府開始重視核技術發展, 並立即著手購買核反應堆、熱核燃料及核設備,積極尋求外國核技術援助,向外國選派人員, 加強核技術訓練。縱觀這一時期,霍梅尼政府由於忙於兩伊戰爭,在核開發方面的資金和人力投入還不是很多,伊朗的核技術研究進展比較緩慢。
進入20 世紀90 年代以來,隨著美國對伊朗安全的威脅加大,伊朗加快了在核研究、核電站建設、鈾礦開發及濃縮鈾活動等領域的全面核發展計劃。隨著蘇聯解體,伊朗和俄羅斯的關系有了很大改善。兩國在核技術開發方面展開一系列合作。俄羅斯與伊朗的核工業合作引起美國的密切關注。1995年1月8日,俄羅斯與伊朗正式簽署了《和平利用核能協議》,俄承諾向伊朗出售兩個輕水核反應堆,並幫助伊朗完成德國公司未完成的布希爾核電站工程。從巴列維王朝覆滅到伊朗核危機爆發之間的20多年時間里,雖然美伊兩國關系在不斷變化,但美國對伊朗核開發的態度始終如一。美國認為伊朗為獲得核原料、核技術、核設備和核專家的努力已大大超過伊朗和平核能工程所需。並且這些原料、技術、設備、人才都具有雙重使用功能。
伊朗立場:伊朗雖是石油資源大國, 但鈾、鈈等核原料卻不能自足。而且要發展核工業, 或者說要發展核武器工程, 伊朗必須掌握相應的鈾濃縮技術、核燃料回收技術以及擁有必要的核設備,這些都需從國外進口。全面核查不斷,核研究項目時停時續,在這種科研不穩定的條件下,伊朗能否順利研製核武器還是個問題。伊朗一貫的觀點是暫停核濃縮活動,而不是中止,其目的是保留再次開啟核濃縮的合法性。第一次危機的解決方案中有地區安全合作,第二次危機里增加打擊恐怖主義內容,要求經濟合作。第三次六國方案提出取消向伊朗出口民用航空設備和通訊裝備的限制,增加直接投資以幫助其融入全球經濟,支持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支持在高科技領域與展開合作等,西方的在不斷放寬限制、伊朗也在尋求共識點。現在看來,伊朗在核問題上有兩重目標,一是安全,二是解除制裁,重回國際社會。兩者相符相承,互為取捨。伊戰後伊朗地緣安全環境惡劣,對比無核伊拉克與有核朝鮮的不同境遇,伊朗獲取自有的全部核技術是國家安全的需要。第二個目標涉及發展問題。雖然各大國均與之在能源和國內大型建設項目上有合作,但由於美國的遏制和地區安全問題無法保障,合作范圍和深度有限,伊朗無法完全融回國際社會。伊朗希望在核問題上的討價還價可以換取取消制裁以至於和美國正常的過得去的關系。伊朗的政策目標應該是發展自有核技術,從民用到核武器。以原子能機構監控下放棄核武器條件換取美國取消制裁、歐盟的經濟科技合作,打開受限的外交局面。第三階段危機出台雖有國內保守主義上台的背景,但也受哈塔米執政期內緩和的核政策收益有限的影響。伊朗人民為改善生活選擇廉潔、親民的保守主義內賈德,哈梅內伊借之推動強硬核政策是為平衡內部保、革力量,用推進核研究來促使大國做必要讓步。第二階段危機的起因實際上也是伊朗對自己核計劃有保留。
另外前兩次危機的解決方案明顯具有迎合西方大國的特徵,不管是地區安全還是反恐,都是西方國家目前主要關注的問題,尤其是美國。這反應出哈塔米時期溫和的對外政策和力求改善與西方關系的立場。
http://blog.sina.com.cn/u/5776aa7b010007hb
⑧ 中國伊朗簽署 25 年全面合作協議,這意味著什麼
中伊兩國的全面合作協議達成,也就表示著兩國之間的合作將會有著更大的開拓空間。
中國和伊朗在世界上都是非常有影響力的國家,而且兩個國家之間的經貿往來也一直非常的頻繁,因此在這種程度上,如果能夠繼續推動更大范圍的全面合作的話,這無疑會給中國和伊朗的交流以及經濟發展帶來重大的利好。因為兩個國家很多重要領域都會取得合作共贏的效果,所以這一次的協議達成給實現合作共贏帶來了很好的契機。
一、協議達成也會使得中國能源渠道的安全性變得更好。伊朗是世界排名前列的重要石油出口國,而且這些年伊朗的石油出口也在國民經濟發展當中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所以與伊朗達成密切合作能夠使得中國能源渠道的多元化變得更加豐富。與伊朗的合作絕對能夠完善中國能源渠道的安全性。
中國和伊朗之間的友誼關系源遠流長,因此我也希望中國和伊朗通過協議能夠實現全面互信關系。因為這樣對於中國和伊朗的發展也能夠帶來巨大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這也能夠有效的維護中國和伊朗的經濟發展果實。
⑨ 美國重啟對伊制裁什麼時候開始生效
今年5月,美國宣布退出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並恢復對伊朗一系列經濟和金融制裁,第一批制裁定於8月6號,也就是今天生效。
5月8號,美國宣布退出伊核協議後,伊朗方面表示將暫時留在伊核協議中並與協議其他各方磋商,不會屈服於美國制裁壓力。
而就在美國重啟對伊朗的部分制裁生效前夕,當地時間5號,伊朗軍方確認,已經在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水域舉行了軍事演習。
⑩ 美國7日重啟對伊制裁伊朗總統如何回應的
美國7日重啟對伊制裁 ,伊朗總統回應:美國將後悔。
8月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俄亥俄州出席「讓美國再次偉大」集會
面對美國重啟對伊制裁,歐盟委員會當地時間6日發布聲明稱,歐盟將啟用「阻斷法令」(Blocking Statute),以保護在伊朗境內運營的歐盟企業免受美國制裁。歐洲企業仍將在歐盟保護下,繼續在伊朗境內從事合法生意。此前,法國、德國、英國外交部長在聯合聲明中表示,對美國制裁伊朗表示遺憾,同時歐洲會致力於與伊朗保持經濟往來,包括其石油和天然氣出口。
中國外交部也反復聲明,中國和伊朗在不違反各自國際義務的前提下保持著正常的交往與合作,這合情、合理、合法,無可非議。與此同時,中方一貫反對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中方的合法權益理應得到維護。這一立場是堅定的、明確的。
來源:網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