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巴哈伊教的歷史人物
巴哈伊的歷史通常尋跡於其領導者,始於巴孛在1844年5月23日在伊朗設拉子宣布立教,一系列該宗教的中心人物最終建立了管理規條。該宗教最初局限於波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1892年巴哈歐拉去世後,其追隨者擴散到亞洲和非洲的十三個國家。在其子阿博都·巴哈的領導下,該宗教開始在歐洲和美洲立足,並且在伊朗得到鞏固,雖然仍遭受迫害。1921年阿博都·巴哈去世後,巴哈伊的領導層由個人轉化為選舉和任命產生的管理系統。
巴孛 (Báb)
1844年5月23日,在波斯的設拉子城,這位名叫巴孛的年輕人宣稱,世界人民所期待的那位上帝的使者即將出現。「巴孛」這個詞意為「門」。盡管巴孛自身也承蒙了來自上帝的獨立啟示,但他宣稱他的目的是讓人類做好准備,迎接那一位上帝使者的到來。隨著巴孛的信仰開始蔓延,伊斯蘭教士們將其視為威脅,巴孛的信徒遭受迫害,甚至有一段時期要面臨生死的選擇。政府與巴孛武裝之間發生過數次武力沖突。巴孛本人被囚禁,最後於1850年的7月9日,他在大不里士城的市民廣場被處以死刑。大約20,000名巴孛的追隨者在波斯各地的一系列屠殺中喪生。今天,巴孛的遺骨被埋葬在庄嚴的金色圓頂神殿里,遙望以色列的海法灣畔,四周環繞著美麗的花園。
巴哈伊將巴孛尊為巴哈伊信仰的先驅,因為巴孛的著作引入了「神的顯示者」這一概念,這是即將降臨的彌賽亞,而據巴哈伊的信仰,正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宗教經文中所宣稱的,巴哈伊信仰的創始人巴哈歐拉的身份。巴孛的陵寢位於以色列的海法,是巴哈伊朝聖者的重要聖地。巴孛的遺體被秘密地從波斯轉移到這個聖地,並且安葬在巴哈歐拉指定的陵墓中。
巴哈歐拉(Bahá'u'lláh)
米爾扎·海珊·阿里是巴孛的早期追隨者之一,他後來得到巴哈歐拉的稱號。由於這個緣故,他於1852年被逮捕。他聲稱,在德黑蘭的地牢中,他受到啟示,他就是巴孛所企盼的那一位先知。1863年,他公開了這一聲明。
此後不久,他被從波斯驅逐到奧斯曼帝國的巴格達、伊斯坦布爾、亞德里亞堡。在這個時期,巴哈歐拉與巴哈伊的領導人Subh-i-Azal之間的關系緊張,巴哈歐拉的1866年聲明又將緊張推向頂點。在亞德里亞堡,他給幾位統治者寫信,其中包括蘇丹阿布杜勒阿齊茲,宣稱自己是神的先知。結果是,巴哈歐拉被放逐到今日以色列境內的阿卡。
在他的生命接近終點時,對他的嚴厲監禁措施逐漸放鬆,他被允許生活在阿卡附近的家中,不過仍維持囚徒身份。1892年,他在那裡去世。他的陵墓是巴哈伊信徒每日禱告要面對的方向。在巴哈歐拉的一生中,他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其中許多是巴哈伊信仰的主要神學著作。
巴孛在他聖作中暗示著,所有宗教所預言的那位聖使即將到來——一個稱做巴哈歐拉的人。對於猶太教徒來說,他是「萬軍之主」;對於佛教徒來說,他是彌勒佛,他實現了佛陀的允諾;對有印度教背景的人來說,他是第十位阿凡達,是至偉之靈;巴哈歐拉實現了耶穌的預言-他將「在天父的榮耀」中歸來,他將人類團結一起,使得「只有一個羊棧和一位牧人」;對於穆斯林,巴哈歐拉實現了在「上帝之日」歸來和「偉大宣言」的允諾。
阿博都·巴哈 (Ab'l Baha)
阿巴斯·阿芬第是巴哈歐拉的長子,他的稱號是阿博都·巴哈,意為「巴哈之仆」。其父留下遺囑,任命他做巴哈伊的領袖,並指定他作信仰的首領,是巴哈歐拉著作的唯一權威解釋人。
阿博都·巴哈在父親被放逐、囚禁期間一直跟隨,直到1908年青年土耳其人革命期間才被釋放。獲釋後,他一直旅行、演講、佈道、與巴哈伊信徒交流,傳播巴哈伊信仰。
守基·阿芬第(Shoghi Effendi)
在阿博都·巴哈的遺囑中,他任命了最年幼的孫子守基·阿芬第(Shoghi Effendi)為巴哈伊的第一任信仰的「聖護者」。
阿芬第畢其一生翻譯了《巴哈伊文選》;發展了一個將巴哈伊信仰向全球擴展的計劃;開發了巴哈伊世界中心(Bahá'í World Centre);回應了世界各地的詢問;建立了該宗教的管理結構,為世界正義院的選舉做好了准備。他在1957年去世,當時的情形已經不許可指定繼承人。
巴哈伊管理機構—世界正義院
巴哈歐拉的《律法書》(Kitáb-i-Aqdas)和《阿博都·巴哈的聖約和遺囑》(Will and Testament of `Ab'l-Bahá)是巴哈伊管理的根本典籍。巴哈歐拉建立了選舉制的「世界正義院」(Universal House of Justice),阿博都·巴哈建立了任命制的督導(Guardianship),並明確了兩個機構之間的關系。
在巴哈伊的地方、地區和國家三層的管理機構中,均有選舉產生的九名成員組成的「靈體會」(Spiritual Assemblies),管理教區事務。同時,同級任命成員組成的理事會(Institution of the Counsellors)行使教育和保護教區的職能。巴哈伊教沒有教士階層。
世界正義院首次設立於1963年,是巴哈伊信仰的最高管理機構,其九名成員由各國靈體會選舉產生。年滿21歲的巴哈伊信徒享有被選舉權;男女信徒有同等權力出任所有的職位。世界正義院的選舉每五年舉行一次,並同樣在充滿靈性和奉獻精神的氛圍下舉行。在1998年4月的一次國際大會中,來自160多個國家的社團參與了該選舉。
B. 巴哈伊教是什麼樣的宗教在國內的情況是怎麼樣的
巴哈伊教義的三個核心原則簡單表述為:上帝唯一,宗教同源,人類一家。
巴哈伊信仰(波斯語:بهائیت Bahá'í 發音:[bæhɒːʔiː];或稱巴哈伊教;簡稱巴哈伊;舊譯「大同教」)由巴哈歐拉創立於十九世紀中葉的伊朗,其著述言論構成了被認為是滿足人類現階段、即邁向成熟階段之需要的最新啟示體系。它的最高宗旨是創建一種新的世界文明,真正實現人類大同。其基本教義可概括為「上帝唯一」、「宗教同源」和「人類一體」。「巴哈伊」是指接受巴哈伊信仰並按其准則生活的人,他們在提升和完善自身的同時也竭盡所能地促進他人及社會的福祉。巴哈伊信仰在世界各大宗教中最為年輕,在新興宗教里發展得也最快。目前,巴哈伊分布於全世界235個國家和地區,出自2100多個種族和部落。
巴哈歐拉、阿博都-巴哈和守基·阿芬第生前都曾對中國這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以及最多人口的大國表示過極大的興趣。阿博都-巴哈說過「中國是未來的國家」。
C. 巴哈伊教的遭受迫害
巴哈伊宗教在伊斯蘭國家持續遭受迫害,尤其是在伊朗,在1978年至1998年間,愈200名教徒被處決。2006年12月16日,埃及最高法院判決,政府不承認巴哈伊宗教。結果,埃及的巴哈伊信徒無法取得政府文件,包括身份證、出生證、死亡證、結婚證或離婚證、護照,以及其他需要列明宗教信仰的證件。同時,他們也失去了被僱傭、受教育,接受醫療服務或投票的權利。埃及個人權利維護組織指出,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新聞公告對該組織提出的陳述和異議未作任何回應,僅僅討論了巴哈伊信仰的基本教義,而這些教義不應影響法院的判決。
自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後,伊朗巴哈伊信徒的居所定期受到政府搜查,而且信徒們被禁止進入大學學習或從事政府工作,有信徒因為參加巴哈伊經文的學習而被投入監獄。巴哈伊信徒的墓地受到侮辱,財產被剝奪,巴哈歐拉父親的故居被夷為平地。巴哈伊的朝聖地--巴孛的故居兩次被搗毀。
巴哈伊的處境近幾日有進一步惡化;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在2005年10月的一份報告中說,伊朗武裝力量司令部的一封密信表明巴哈伊信徒受到甄別和監視,2005年11月,極具影響力的國營報紙《Kayhan》由伊朗最高領袖阿里·哈梅內伊任命的總編輯發表了30多篇醜化巴哈伊信仰的文章。
有鑒於此,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報告特別撰稿人在2006年3月20日表示,她「對於此類監視行動的結果可能導致的對巴哈伊信徒的迫害和歧視感到擔憂」,該撰稿人所擔心的伊朗境內少數宗教的境況在近幾日開始惡化。
普林斯頓大學伊斯蘭研究學者貝爾納德·路易斯認為,穆斯林平信徒和伊斯蘭權威機構對於如何接納巴哈伊之類的後伊斯蘭一神教頗感困擾,原因是:這類宗教信徒既不能歸類於亞洲多神論或非洲萬物有靈論一類非一神教徒,也不能歸類於過時的前期宗教(猶太教、基督教)信徒。
D. 「巴哈伊教」是什麼教對社會有什麼樣的幫助它的教義是什麼
是一個新型宗教,可以提升人的靈性,現在社會上各種醜陋事件的發生,就是因為人們缺少信仰,沒有靈性,它教義是天下大同,男女平等,誠實是人一切美德的基礎。
E. 巴哈伊教倡導什麼
巴哈伊信仰(舊譯大同教)由巴哈歐拉創立於十九世紀中葉的伊朗,其著述言論構成了被認為是滿足人類現階段、即邁向成熟階段之需要的最新啟示體系。它的最高宗旨是創建一種新的世界文明,真正實現人類大同。其基本教義可概括為「上帝唯一」、「宗教同源」和「人類一體」。「巴哈伊」是指接受巴哈伊信仰並按其准則生活的人,他們在提升和完善自身的同時也竭盡所能地促進他人及社會的福祉。巴哈伊信仰在世界各大宗教中最為年輕,在新興宗教里發展得也最快。目前,巴哈伊分布於全世界235個國家和地區,出自2100多個種族和部落。
F. 如何加入巴哈伊教
巴哈伊信仰(巴哈伊教,舊譯大同教)創建於十九世紀的波斯,現有遍布200多個國家逾600萬信徒。[1][2]
美國伊利諾州威爾米特的靈曦堂巴哈伊教創始人為伊朗人巴哈歐拉(Bahá'u'lláh),意為「上帝之榮耀」,由此產生巴哈伊教的教名。根據巴哈伊的教訓,宗教的歷史是神差遣先知,對人類進行教化的進化過程。神派遣列代聖使亞伯拉罕、摩西、佛陀、瑣羅亞斯德、基督、穆丄罕默德和巴孛。巴哈歐拉是其中最新的一位。
巴哈伊教是個新的獨立宗教。巴哈伊教沒有神職人員和地方教堂,現在每個大洲建有一「靈曦堂」,分別位於美洲的美國伊利諾州威爾米特(Wilmette),大洋洲的澳大利亞雪梨,非洲的烏干達坎帕拉,歐洲的德國法蘭克福,中美洲的巴拿馬,亞洲的印度新德里,太平洋的薩摩亞,另有一所在南美洲的智利聖地亞哥。每座廟宇都有九面,每面有一大門,代表可以從各方向加入巴哈伊信仰。廟宇中不出售紀念品,不接受饋贈。宗教經費只來源於教徒的捐贈。禮拜儀式非常簡單,沒有固定的地點,只是由一人朗誦巴哈歐拉的作品。
巴哈伊教有自己的歷法,每年19個月,每月19天,年末增加4天(閏年加5天),每年公歷3月21日(春分前後)為巴哈教歷新年,每天從日落時開始。
由於巴哈伊教義的簡單和普遍性,即使不傳教,在世界各地發展也很迅速,是一種生機勃勃的宗教。
1935年,清華大學校長曹雲祥開始翻譯巴哈伊教經典時,認為其社會主張與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世界大同」理想相通,故此將其翻譯為「大同教」。這個名字一直沿用到1990年代初期。1991年正式更名為「巴哈伊教」。
目錄 [隱藏]
1 信仰
1.1 神論
1.2 宗教
1.3 人類
2 信徒分布
3 教義
3.1 概要
3.2 社會生活准則
3.3 神秘教義
3.4 經書
4 歷史
4.1 巴孛
4.2 巴哈歐拉
4.3 阿博都·巴哈
4.4 巴哈伊管理機構
5 社會活動
5.1 事工
5.2 在聯合國的活動
5.3 國際拓展計劃
5.4 現階段的計劃
5.5 學習小組
6 社會行為規范
6.1 律法
6.2 崇拜場所
6.3 婚姻
6.4 符號
6.5 歷法
7 迫害
7.1 回應
8 參考文獻
8.1 注釋
8.2 書目
9 外部連結
[編輯] 信仰
巴哈伊教義的三個核心原則簡單表述為:上帝唯一,宗教同源,人類一家。
[編輯] 神論
主條目:巴哈伊信仰的神論
巴哈伊教相信唯一、不滅的神,他是萬物的創造者,宇宙中的一切存在皆為其所造。[3]神的存在是永恆的,無始無終,[3]並且是「人格化的神,不可知,不可觸及,是啟示的源泉,永恆,全知,永在和全能的。」[4]雖然神不可直接觸及,但他可以被受造物感知,並且有意願和目的。巴哈伊教相信,神通過多種方式表達其旨意,包括使用先知或聖師(亦稱「上帝之顯示者」)。[2]為表達神的意願,眾先知在世界各地建立宗教。
巴哈伊教議中,神是如此偉大以至無法為人類完全認知,或描述出完整和准確的形象。[5]在巴哈伊教里,神使用一些稱號,例如「全能者」,或「至愛者」,並且強調神的一體性,他們拒絕三位一體之類的信條。[6][7]
[編輯] 宗教
美國的巴哈伊靈曦堂建築上的宗教符號主條目:巴哈伊信仰與宗教合一
巴哈伊的漸進宗教啟示觀導致的結果是,他們接納世界上主要宗教的有效性,認為這些宗教的奠基者和中心人物都是上帝之顯示者。其中包括:耶穌、穆丄罕默德、摩西和佛陀。另外,其他一些宗教人物如挪亞和亞伯拉罕也是神的先知。宗教歷史是「上帝對人類旨意與目的之天啟的不同階段。」[8]特定的宗教社會教導(例如,禱告的方向,或飲食的禁忌)被後來的顯示者廢棄,而建立與時代和場合更適合的新要求。相反,對於某些根本原則(如睦鄰、慈善)則視為普世和不變的。巴哈伊認為,演進的啟示過程不會終止。不過他們確實相信存在啟示的周期。
巴哈伊信徒不指望巴哈歐拉的啟示出現後的1000年內有新的上帝之顯示者。[9][10]
巴哈伊信仰有時被描繪成各類早期宗教的綜合體。然而其信徒堅稱他們的宗教有獨特的傳統,有自己的聖書、教訓、律法和歷史。[8] 其文化和宗教源於伊斯蘭教什葉派,其建立過程類似於基督教信仰脫胎於猶太教。巴哈伊信徒把他們的宗教描述為獨立的世界性宗教,與其他宗教傳統的區別在於巴哈歐拉給出的較新、較現代的訓誡。巴哈歐拉據信滿足了先驅宗教中所有關於彌賽亞的預言。
[編輯] 人類
這個音符象徵人類與神的關聯主條目:巴哈伊信仰與人類團結
巴哈伊信仰相信人類具有「理性靈魂」,並且使人具備獨特的能力去認知神和人與其創造者的關系。每個人都有義務通過神的顯示者們去認知神,並且順從他們的教誨。[11]藉著認知和順服、服務他人和定期禱告和學習教育者啟示的經典,靈魂就能更接近神,這是巴哈伊信仰的屬靈的理想境界。人死亡之後,靈魂就進入下一個世界,人於物質世界的屬靈發展決定其在屬靈世界的進度。[12]天堂和地獄是在此世和彼世與神親近或疏遠的程度,死後並不存在物質世界意義中的獎賞或懲罰。[12]
巴哈伊經典強調回歸人的本性,拋棄偏見。人類原本是一家,雖然也是高度的多樣化:種族和文化的多元化值得珍惜和寬容。[2]種族主義、民族主義、種姓制度和階級制度的教條是人為的、妨礙人類團結的。[2] 根據巴哈伊的教誨,人類團結是現今世界宗教和政治的最重要問題。[8]
[編輯] 信徒分布
印度的巴哈伊靈曦堂每年吸引400萬來訪者。巴哈伊的資料估計,在全世界他們有超過600萬信徒。 [13] 網路全書和類似資料記載,在21世紀初全世界有200至800萬巴哈伊信徒。[14][15][16][17]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哈伊教從其發源地波斯和奧斯曼帝國傳入西方國家。又過了五十年,傳入第三世界國家。
根據《2004年世界年鑒》(The World Almanac and Book of Facts 2004):
巴哈伊信徒主要生活在亞洲(360萬6),非洲(180萬)和拉丁美洲(90萬)。據估計,全世界最大的巴哈伊社區在印度,有220萬之眾;其次是伊朗,有35萬;然後是美國,15萬。除了這些國家,信徒的數字差距很大。目前,沒有一個國家的巴哈伊信徒占據人口多數。蓋亞那是巴哈伊信徒占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7%)。
根據《不列顛年鑒》(The Britannica Book of the Year1992年至今),以信徒所在國家數目統計,巴哈伊教是世界上分布第二廣泛的宗教(僅次於基督教),出現在247個國家和地區,包括2,100各人種、種族和部落團體。其聖典有800種文字翻譯。[14]
[編輯] 教義
主條目:巴哈伊教義
[編輯] 概要
1921-1975年擔任教主的阿芬第(Shoghi Effendi)寫下了以下教義概要,他認為這些是巴哈歐拉教誨中的獨特原則,是巴哈伊信仰的基石:
獨立尋求真理,不為迷信或傳統所限:人類一家,是關鍵的原則和基本的信條;所有宗教的基本合一;譴責任何形式的偏見,無論是宗教、種族、階級或民族的;宗教與科學和諧並進;男女平等,是使人類能夠躍翔的兩翼;普及義務教育;創造普及世界統一的語言;消滅極端的貧困和富有;成丄立世界最高法庭,解決國家之間的糾紛;樂於勞動,參與屬靈侍奉;正義是人類社會和宗教的最高原則;以建立持久普遍的和平為全人類的最高目標。[18]
[編輯] 社會生活准則
下列12條原則是巴哈伊教的基本教義,來源於阿博都-巴哈(`Ab'l-Bahá)在1912年游歷歐洲和北美洲時發表的演說。[19]這個羅列並非正式版本,也有其他版本流傳。[19][20]
神的獨一
宗教同源
人類一體
性別平等
消滅偏見
世界和平
宗教與科學並行不悖
獨立探求真理
普及義務教育
制定世丄界通用的語言
服從政府,不參與政黨政治
消滅極端的貧困和富有
[編輯] 神秘教義
雖然巴哈伊信仰主要關注社會和道德問題,它的一些基要經文仍有神秘色彩。[8]阿芬第將《七谷Seven Valleys》稱作巴哈歐拉「最神秘的作品」。該書寫給一位伊斯蘭神秘主義流派蘇非主義信徒。[21]它起初於1906年被翻譯為英文,是西方國家出版的第一本有關巴哈歐拉的書。《隱言經Hidden Words》是巴哈歐拉同期寫的另一本著作,包括153段短文,巴哈歐拉稱之為「天啟神秘中的寶藏」。
[編輯] 經書
主條目:Covenant of Bahá'u'lláh
巴哈伊信仰的最高經典稱為「《亞格達斯經》」(即《至聖之經》),他們視之為普世經典,是從「亘古」時期由神的顯示者帶來。[22]還有一些地位很高的「聖約」(Lesser Covenant),是神的先知與信徒之間的約定,每個啟示都是獨特的,包括一些社會習俗和宗教團體權威。[23]目前的時代,巴哈伊將巴哈歐拉的啟示視為與信徒的聖約;巴哈伊堅稱該聖約是人應該努力追求的宗教美德。[23]
鑒於巴哈伊的基本教義是合一,該宗教服從他們認為是上蒼定的管理機構,而且將建立教派的分裂視為無效和可詛咒的、背叛巴哈歐拉誡命的行為。在巴哈伊的歷史中,權力交接時期發生過教派分裂。[23]各類巴哈伊分支教派總共僅有數千之眾,他們被看作離經叛道,並且被閃避,[23] 相當於被逐出。
[編輯] 歷史
巴孛之墓,以色列海法主條目:巴哈伊信仰歷史
巴哈伊的歷史通常尋跡於其領導者,始於巴孛在1844年5月23日在伊朗設拉子宣布立教,一系列該宗教的中心人物最終建立了管理規條。該宗教最初局限於波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1892年巴哈歐拉去世後,其追隨者擴散到亞洲和非洲的十三個國家。 [24] 在其子阿博都·巴哈的領導下,該宗教開始在歐洲和美洲立足,並且在伊朗得到鞏固,雖然仍遭受迫害。 [25] 1921年阿博都·巴哈去世後,巴哈伊的領導層由個人轉化為選舉和任命產生的管理系統。
[編輯] 巴孛
主條目:巴孛
1844年,巴孛在伊朗的設拉子宣稱自己是伊斯蘭教什葉派信仰中的巴孛。[25]隨著巴孛的信仰開始蔓延,伊斯蘭教士們將其視為威脅,巴孛的信徒遭受迫害,甚至有一段時期要面臨生死的選擇。[8]政府與巴孛武裝之間發生過數次武力沖突,巴孛本人被囚禁,並於1850年被處死。[26]
巴哈伊將巴孛尊為巴哈伊信仰的先驅,因為巴孛的著作引入了「神的顯示者」這一概念,這是即將降臨的彌賽亞,而據巴哈伊的信仰,正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宗教經文中所宣稱的,巴哈伊信仰的創始人巴哈歐拉的身份。[8] 巴孛的陵寢位於以色列的海法,是巴哈伊朝聖者的重要聖地。巴孛的遺體被秘密地從波斯轉移到這個聖地,並且安葬在巴哈歐拉指定的陵墓中。[27]
[編輯] 巴哈歐拉
主條目:巴哈歐拉
密爾薩·胡賽因·阿里是巴孛的早期追隨者之一,他後來得到巴哈歐拉的稱號。由於這個緣故,他於1852年被逮捕。他聲稱,在德黑蘭的地牢中,他受到啟示,他就是巴孛所企盼的那一位先知。.[2]1863年4月,他在巴格達向信徒們宣布,他就是那位被預言之聖使。在他受迫害的時間里,他撰寫了大量的書和作品以宣布他的教義。從亞德里安堡和阿卡,他向一些東方的、歐洲和美洲重要的國王和君主、教宗庇護九世、伊斯蘭的君王以及其他宗教的領袖寄發了他的使命並發出號召:盡快地統一起來為建立起一個共同的信仰和持久的世界和平而努力。
此後不久,他被從波斯驅逐到奧斯曼帝國的巴格達[2] 、伊斯坦堡、亞德里安堡(今埃迪爾內)。在這個時期,巴哈歐拉與巴哈伊另外一個有爭議的領袖、也即巴哈歐拉的弟弟Subh-i-Azal之間的關系緊張,為避免引起爭斗和分裂,他避世隱居於蘇雷曼尼葉山區達數年之久。巴哈歐拉的1866年聲明又將緊張推向頂點,而隨著時間流逝,他的影響與日俱增,整個巴哈伊信仰們又緊密地團結在了一起。[28]在亞德里安堡,他給幾位統治者寫信,其中包括蘇丹阿布杜勒阿齊茲,宣稱自己是神的先知。結果是,巴哈歐拉被放逐到今日以色列境內的阿卡。[28]
在他的生命接近終點時,對他的嚴厲監禁措施逐漸放鬆,他被允許生活在阿卡附近的家中,不過仍維持囚徒身份。[28]1892年,他在那裡去世。他的陵墓是巴哈伊信徒每日禱告要面對的方向。在巴哈歐拉的一生中,他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其中許多是巴哈伊信仰的主要神學著作。
[編輯] 阿博都·巴哈
主條目:阿博都·巴哈
阿博都·巴哈阿巴斯·阿芬第是巴哈歐拉的小幼子,他的稱號是阿博都·巴哈,意為「巴哈之仆」。其父留下遺囑,任命他做巴哈伊的領袖,並指定他作信仰的首領,是巴哈歐拉著作的唯一權威解釋人。[29][27]
阿博都·巴哈在父親被放逐、囚禁期間一直跟隨,直到1908年青年土耳其人革命期間才被釋放。獲釋後,他一直旅行、演講、佈道、與巴哈伊信徒交流,傳播巴哈伊信仰。[2]
[編輯] 巴哈伊管理機構
主條目:巴哈伊管理機構
巴哈歐拉的《律法書》( en:Kitáb-i-Aqdas)和《阿博都·巴哈的約和遺囑》(en:Will and Testament of `Ab'l-Bahá)是巴哈伊管理的根本典籍。巴哈歐拉建立了選舉制的「世界正義院」en:Universal House of Justice,阿博都·巴哈建立了任命制的督導(Guardianship),並明確了兩個機構之間的關系。[27]在阿博都·巴哈的遺囑中,他任命了最年幼的孫子守基·阿芬第(en:Shoghi Effendi)為巴哈伊的第一任信仰的「聖護者」。[30]
阿芬第畢其一生翻譯了《巴哈伊文選》;發展了一個將巴哈伊信仰向全球擴展的計劃;開發了巴哈伊世界中心(en:Bahá'í World Centre);回應了世界各地的詢問;建立了該宗教的管理結構,為世界正義院的選舉做好了准備。[2]他在1957年去世,當時的情形已經不許可指定繼承人。
在巴哈伊的地方、地區和國家三層的管理機構中,均有選舉產生的九名成員組成的「靈宴會」(Spiritual Assemblies),管理教區事務。[8]同時,同級任命成員組成的理事會(en:Institution of the Counsellors)行使教育和保護教區的職能。[8]巴哈伊教沒有教士階層。[8]
世界正義院首次設立於1963年,是巴哈伊信仰的最高管理機構,其九名成員由各國靈宴會選舉產生。[31]年滿21歲的巴哈伊信徒享有被選舉權;男女信徒有同等權力出任所有的職位。
[編輯] 社會活動
[編輯] 事工
巴哈伊禁止閉門修道,而是努力將精神修養根植於日常生活之中。例如,從事的工作不僅是必要、而且是當做一種崇拜形式。[8]巴哈歐拉禁止乞丐或禁慾主義的生活方式,鼓勵信徒們「熱切關注」社會的需要。[32]在巴哈歐拉的著作中,更進一步地強調了自我努力和服務人類在靈性生活中的重要性,他說本著為人類服務的精神而工作在神看來如同禱告和崇拜一樣。 [8]
以色列的巴哈伊花園。[編輯] 在聯合國的活動
巴哈歐拉的著作提到了現代人類集體生活對於世界政府的需要。因此,巴哈伊信徒支持由國際聯盟和聯合國之類的組織改善國際關系。巴哈伊社區在以色列海法國際正義院的指導下,出任下列組織的顧問: [33]
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 (ECOSOC)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UNICEF)
世界衛生組織 (WHO)
聯合國婦女發展基金會 (UNIFEM)
聯合國環境署 (UNEP)
巴哈伊在紐約和日內瓦的聯合國機構內設有辦公室,並且在聯合國的地區特使和機構中擁有代表。[33]最近,他們又在聯合國機構內設立了環境和婦女發展辦公室。巴哈伊還參與了其它聯合國部門的開發項目。在2000年聯合國世紀發展論壇,巴哈伊是高峰會議中唯一被邀請的非政府機構發言人。[34]這篇文章有巴哈伊信仰與聯合國關系的詳盡信息。
[編輯] 國際拓展計劃
1939年阿芬第發起第一個七年拓展計劃,1946年再次推出類似計劃。[35] 1953年他發起十年向世界將軍計劃,為巴哈伊信仰的推廣指定了雄心勃勃的規劃,將巴哈伊的經典翻譯為多個語言,向未傳教國家派遣巴哈伊先驅。[36]他在一封信中提出,拓展計劃將在世界正義院的指導之下。1964年,世界正義院開始了一個九年計劃,以及後續的幾個長期計劃,指導巴哈伊信仰在世界上拓展。[37]
[編輯] 現階段的計劃
自1990年起,正義院主導了巴哈伊社區大規模擴展的預備計劃,組織地區居民的整合,建立地區管理機構和培訓設施。 [38] 在最近完成的五年計劃里(2001-2006)關注於發展設施和「保持大規模擴展和團結」。自2001年起,全世界的巴哈伊社區都鼓勵兒童課程,信徒聚會,和對巴哈伊宗教信仰的系統學習。[38]2005年12月始,新的重點目標關注於青少年,特別是11至14歲之間的年輕人。[39]
第二個五年計劃於2006年4月發起;呼籲世界各地的巴哈伊信徒在1500個社區中實施先進的增長模式和社區發展計劃。 [39] 同時推進本土化的多級選舉程序。從2001年至2021年的四個連續五年計劃的實施,被提高到用於紀念巴哈逝世一百周年。 [39]
[編輯] 學習小組
主條目:巴哈伊學習小組
系統的學習手段和社區發展是社團整合的主要方式。「學習小組」是其持續並自我生存之道。每個小組由一位較有經驗的人擔任協助者,引導和幫助小組成員們完成一系列著作的學習,而完成學習後的成員便去可以去擔任其他學習小組的協助者。協助者與其他小組學習成員之間的關系不是老師和學生的關系,而是互相幫助的研習,協助者在此過程中也在不斷加深對課程的理解,獲得更多的能力和技巧。
最受歡迎的學習課程叫做Ruhi,是從哥倫比亞發展出來的,後來被其他地區廣泛使用。初階的學習包括三類:巴哈歐拉的著作,禱告文和其生死經歷。後續課程包括兒童教育,巴孛和巴哈歐拉的生平等等。
[編輯] 社會行為規范
[編輯] 律法
主條目:巴哈伊律法
巴哈伊信仰律法的根本來源是巴哈歐拉的著作Kitáb-i-Aqdas。下列是其基本律法和宗教禮儀:
年逾15歲的巴哈伊信徒每日背誦禱告文。這類禱告文有三種,每日可選其一。
禁止背後誹謗和議論他人。
每年3月2日至20日的19天,成年、健康的巴哈伊信徒必須在日出到日落間齋戒。
巴哈伊信徒不得飲酒或使用毒品,除非有醫生處方。
不贊同婚外性行為。
嚴格禁止賭博。
Kitáb-i-Aqdas中的一些律法到今日仍然有效,並且其管理機構會給予某種程度的強制,[40]隨著巴哈伊社區的擴大,巴哈歐拉對於其它律法的實施提供了一些循序漸進的方法。[41]這些律法如果與信徒居住地的世俗法律無沖突,則信徒必須嚴格遵守,[41]而禱告、禁食之類個人宗教禮儀完全是個人自願的責任。[42]
[編輯] 崇拜場所
位於德國的靈曦堂主條目:巴哈伊聖殿
巴哈伊聚會一般在信徒家裡或者租借場地舉行。在全世界有七座巴哈伊靈曦堂,基本上每個大洲有一座,第八座在智利建造中。 [43] 巴哈歐拉的著作中構想的機構叫做「Mashriqu'l-Adhkár」,是包括醫院、大學等等的綜合體。 [30] 在土庫曼阿什哈巴德的巴哈伊第一座Mashriqu'l-Adhkár是唯一符合這個要求的建築。它竣工於1908年為當地巴哈伊社團使用,但1938年被蘇維埃政府沒收。這座超前於它所處的時代的建築後來在一場地震央遭受嚴重破壞並於1963年拆毀。
[編輯] 婚姻
主條目:巴哈伊婚姻
巴哈伊婚姻是一個男人與一個女人的結合,其目的是孕育兩個同伴與其子女間的靈性和諧、友愛和合一。 [44] 巴孛對於婚姻的教誨是,它是「生存和得救的壁壘」,並且將婚姻和家庭置於社會的基石這一重要位置。巴哈歐拉高度評價婚姻,宣稱那是神的永恆誡命,夫妻應致力提高彼此的靈性,並且反對離丄婚或婚外情。[44]
巴哈伊傾向於「了解對方的性格並且在婚前用一段時間彼此相知,一但結婚就應有永結同心的意願。」 [45] 雖然父母不應為子女選擇配偶,然而倆人決定結婚就必須徵得雙方父母的同意,即使其中一方不是巴哈伊信徒。 [30] 在巴哈伊信仰中,跨種族婚姻是大力稱許的。巴哈伊的婚禮很簡單:唯一必不可少的儀式是,新人必須在兩個證人面前宣讀婚姻誓言: [30]
我們將完全、徹底地服從神的旨意。[46]
[編輯] 符號
九角星,內置字體為至高者的名字。巴哈伊教的正式符號是五角星,但是九角星的符號更加常用。 [47]該符號和裡面的字體代表的是至高者。符號由兩顆星重疊,有榮耀的光輝點綴,紀念三個合一。[48]至高者的名字是阿拉伯語: يا بهاء الأبهى 「榮耀的至高者!」
[編輯] 歷法
主條目:巴哈伊歷法
目前的巴哈伊歷法是巴孛最早提出的。它的元年是巴孛開始宣教的1844年。用春分,也就是公歷的三月二十一日作為巴哈伊歷的元旦,這是從波斯舊歷里繼承的。巴哈伊歷以日落為舊的一天之結束和新的一天之開始。
在巴哈伊歷中一年有19個月,每個月有19天,另有4-5天為「歡樂的日子」,從二月二十六日開始,三月一日結束。「十九」這個數字和波斯文「瓦希德 」(獨一無二)冥合,此詞在波斯文中字母數值為十九。巴孛按他所理解的上帝的屬性,給每個月份命名:分別是:榮、華、美、耀、光、恩、道、全、名、力、志、智、權、言、問、尊、治、統、崇。其中最後一個月——崇月,從三月二日到三月二十日,是巴哈伊教的齋月。巴哈伊教徒在每月的第一天會組織聚會,叫做19天靈宴, 在集會上他們進行主要的社會活動和教義探討.巴哈伊歷法中的星期是我們熟悉的7日單位,一星期中的每一天也都有特定的名字。每個星期從周六開始,到周五結束,分別被稱為榮耀、美麗、完美、仁慈、公正、庄嚴、獨立。巴哈伊教定義了11個聖日,其中的9個為正式假日。這些聖日都是在該宗教歷史上的重要事丄件發生日。
[1]
[編輯] 迫害
主條目:對巴哈伊教的迫害
巴哈伊宗教在伊斯蘭國家持續遭受迫害,尤其是在伊朗,在1978年至1998年間,逾200名教徒被處決。[49]2006年12月16日,埃及最高法院判決,政府不承認巴哈伊宗教。[50]結果,埃及的巴哈伊信徒無法取得各種政府簽發的證明文件,包括身丄份證、出生證、死亡證、結婚證或離丄婚證、護照,以及其他需要列明宗教信仰的證件。同時,他們也失去被僱傭、受教育,甚至是接受醫療服務或投票的權利。[50]埃及個人權利維護組織指出,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新聞公告對該組織提出的陳述和異議未作任何回應,僅僅討論了巴哈伊信仰的基本教義,而這些教義不應影響法院的判決。[50]
自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後,伊朗巴哈伊信徒的居所定期受到政府搜查,而且信徒們被禁止進入大學學習或從事政府工作,有信徒因為參加巴哈伊經文的學習而被投入監獄。[49]巴哈伊信徒的墓地受到侮辱,財產被剝奪,巴哈歐拉父親的故居被夷為平地。[25]巴哈伊的朝聖地——巴孛的故居兩次被搗毀。[25][51][52]
巴哈伊的處境近期有進一步惡化;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在2005年10月的一份報告中說,伊朗武裝力量司令部的一封密信表明巴哈伊信徒受到甄別和監視[53]。2005年11月,極具影響力的國營報紙《Kayhan》[54]由伊朗最高領袖阿里·哈梅內伊任命的總編輯[55]發表了30多篇醜化巴哈伊信仰的文章。[56]
有鑒於此,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報告特別撰稿人在2006年3月20日表示,她「對於此類監視行動的結果可能導致的對巴哈伊信徒的迫害和歧視感到擔憂」,該撰稿人所擔心的伊朗境內少數宗教的境況在近期開始惡化。[53]
[編輯] 回應
普林斯頓大學的伊斯蘭研究學者貝爾納德·路易斯認為,穆斯林信徒和伊斯蘭權威機構對於如何接納巴哈伊之類的後伊斯蘭一神教頗感困擾,原因是:這類宗教的信徒既不能歸類於亞洲多神論或非洲萬物有靈論一類蒙昧的未信之徒,也不能歸類於過時的前期宗教(猶太教、基督教)信徒。更難接受的是,這類人的存在代表著對穆丄罕默德終極啟示的伊斯蘭教義的挑戰。[57]
G. 巴哈伊教的教義是什麼它為什麼要獨立出來
巴哈伊教約於1924年由美國的羅德女士傳至中國的廣州,並在某種程度上得到孫中山先生的認同。當時巴哈伊教又名「巴海運動」。約在1930年9月底,巴哈伊教傳至香港,相信最遲在本世紀的30年代,巴哈伊教傳至澳門。1935年,巴哈伊教在中國又譯名為大同教。1980年,全球華人教徒一致同意,正名為巴哈伊教(台灣仍用大同教一名)。巴哈伊教於1844年5月23日由巴普於波斯發起,其後由巴哈歐拉加以發揚光大。至1948年,巴哈伊教已被聯合國承認。巴哈伊教的教義約有12條要義:(1)人類平等。(2)真理是獨立的。(3)各種宗教的根本基礎是同一的。(4)宗教的目的是為了團結人類。(5)宗教必須與科學及理論相符。(6)男女平等。(7)破除一切偏見。(8)世界和平。(9)普及教育。(10)解決經濟問題。(11)推廣1種共同的世界語。(12)要成立1個公正的國際裁判所。此外該教崇尚「九」這個數字。80年代初,巴哈伊教於澳門氹仔島設立澳門巴哈伊中心。當時駐澳門的負責人為伊朗人華贊。巴哈伊教沒有專業的神職人員,只是每年由各地區的成年教徒推選出一個由九名男女組成的地方靈體會。目前世界上約有20000個靈體會,再以區域為基礎參加國家年會選出總靈體會,目前全球約有150個以上的總靈體會。
H. 巴哈伊教的介紹
巴哈伊信仰(波斯語:بهائیت Bahá'í 發音:[bæhɒːʔiː];或稱巴哈伊教;簡稱巴哈伊;舊譯「大同教」)由巴哈歐拉創立於十九世紀中葉的伊朗,其著述言論構成了被認為是滿足人類現階段、即邁向成熟階段之需要的最新啟示體系。它的最高宗旨是創建一種新的世界文明,真正實現人類大同。其基本教義可概括為「上帝唯一」、「宗教同源」和「人類一體」。「巴哈伊」是指接受巴哈伊信仰並按其准則生活的人,他們在提升和完善自身的同時也竭盡所能地促進他人及社會的福祉。巴哈伊信仰在世界各大宗教中最為年輕,在新興宗教里發展得也最快。目前,巴哈伊分布於全世界235個國家和地區,出自2100多個種族和部落。巴哈伊教是個新的獨立宗教。巴哈伊教沒有神職人員和地方教堂,每座廟宇都有九面,每面有一大門,代表可以從各方向加入巴哈伊信仰。廟宇中不出賣紀念品,不接受饋贈。宗教經費只來源於教徒的捐贈。禮拜儀式非常簡單,沒有固定的地點,只是由一人朗誦巴哈歐拉的作品。巴哈伊聖地巴孛陵寢梯田花園,又被稱為巴哈伊花園位於以色列海法,依卡梅爾山而建,共有19層梯田,從山頂到山腳延伸達一公里,垂直高度達225米,最大坡度達63度。離花園軸線台階這幾日的兩側,對稱裝點著草坪、花床、灌木以及一些人工裝飾。梯田花園上層向下看,海法市的美景盡收眼底。 巴哈伊花園沒有一般宗教陵園的森嚴肅穆,也沒有世俗花園的喧囂俗艷。再加上依山而建的奇特設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I. 什麼是巴哈伊教為什麼會有這個教
巴哈伊教約於1924年由美國的羅德女士傳至中國的廣州,並在某種程度上得到孫中山先生的認同。當時巴哈伊教又名「巴海運動」。約在1930年9月底,巴哈伊教傳至香港,相信最遲在本世紀的30年代,巴哈伊教傳至澳門。1935年,巴哈伊教在中國又譯名為大同教。1980年,全球華人教徒一致同意,正名為巴哈伊教(台灣仍用大同教一名)。巴哈伊教於1844年5月23日由巴普於波斯發起,其後由巴哈歐拉加以發揚光大。至1948年,巴哈伊教已被聯合國承認。巴哈伊教的教義約有12條要義:(1)人類平等。(2)真理是獨立的。(3)各種宗教的根本基礎是同一的。(4)宗教的目的是為了團結人類。(5)宗教必須與科學及理論相符。(6)男女平等。(7)破除一切偏見。(8)世界和平。(9)普及教育。(10)解決經濟問題。(11)推廣1種共同的世界語。(12)要成立1個公正的國際裁判所。此外該教崇尚「九」這個數字。80年代初,巴哈伊教於澳門氹仔島設立澳門巴哈伊中心。當時駐澳門的負責人為伊朗人華贊。巴哈伊教沒有專業的神職人員,只是每年由各地區的成年教徒推選出一個由九名男女組成的地方靈體會。目前世界上約有20000個靈體會,再以區域為基礎參加國家年會選出總靈體會,目前全球約有150個以上的總靈體會。